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組織”教師工會”的適法性與前景
Unionizing teachers: Legitimacy and prospect
作者 邱柏蒼
Chiou, Robert
貢獻者 劉梅君
Liu. Mei Chun.
邱柏蒼
Chiou, Robert
關鍵詞 組織教師工會
organize teacher unions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3-四月-2010 19:55:50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教師組織未來發展之方向,校園內勞僱間權益事項的問題,是否必要透過”教師工會”的方式進行協商和討論,以謀求解決之道。目前的教評會和”教師會”在制度設計中,雖然也有若干工會的功能,但是在勞僱關係的法定權利當中最重要的團結、協商和爭議權等,皆不明確,因而在面對重大權利問題和決策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公務員的角色,也嚴重限制了教師可採取的行動策略與範圍。除非目前的教評會或”教師會”的權利取得突破,否則教育部實在沒有理由阻止教師籌組工會。”教師會”改變轉型為”教師工會”之過程與發展,及所遭遇之困境,為本研究之重點。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Will there be any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akeholders on campus in term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ill it a better solution to carry on consultation and dispute reconciliation by organizing teacher’s union? Although certain functions exist in the present system designs of the Teacher Arbitrating Committee and Teacher Association, crucial rights of unity, consultation, and dispute that teachers could enjoy are not all explicit. Teachers are often passive receivers of policies. Worse still, as para-public officials, they are severely limited in strategy and scope of viable options. Only when a Teacher Arbitrating Committee or Teacher Association makes a breakthrough, can we consider these rights adequately protect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no reason to deny such unionizing. This research examines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Association (TA), and explores the need to transform TA into Teacher Union (TU), as well as obstacles encountered.
參考文獻 1. Chinese Part 中華民國教育部(2006)。檢索日期:97.08.01。取自http://www.edu.tw/ 吳宛真(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馨羚(2005)。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運作情形及未來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6)。檢索日期:97.05.20,取自 http://www.nta.tp.edu.tw/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古茂松(1998)。公務員(人員)行使勞動三權之探討。勞工行政,123, 53-60。 石文傑(1994)。教師團體的過去與未來。教師人權,58,6-7。 成台生(2003)。論教師爭取組織權及罷工權之立法意涵--兼論美日兩國對我國教師之啟發。人文與社會學報,3,237-271。 朱輝章(1998),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中國教育學會(1989)。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吳老德(2003.12.29)。教師組織工會與罷工權合適性之探討。集體勞動關係法制--理論與實務之融合研討會手冊。 王兆基(2002)。組織歷程與教師身分形構:台北縣教師會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昆璋(1993)。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籌組工會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 縣公立中小學教師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6)。教師組織的定位與發展。國立教育資料館、台北市立師院:現代教育論壇,教師組織定位與展望研討會。 吳靜芬(2004)。中學教師對組織工會的認知及參與意向。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2001)。Stephen P. Robbins原著。組織行為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揚智文化。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2002)。教師工會。教育研究月刊,103,152。 沈春生(1998)。中美日三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春生(2005)。美日兩國教師組織工會化發展與運作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秋敏(2002)。台港教師團體之活動與運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 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成(2004)。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10,529-551。 林香蘭(2004)。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的組織與運作之個案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清(1998)。教師會組織的角色定位及運作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2,191-210。 林淑芬(2001)。國民小學教師權力之研究--教師法公布前後之演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斌(民91)。教師會的發展方向--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教育研究月刊,104,95-101。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侯志翔(2003)。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勞動基本權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Robert G. Owens著。教育組織行 為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台北:揚智。 侯禎塘、王素琴(1996)英國教師協會的組織與運作。教師天地,86,65-69。 姜得勝(1998),跨世紀教師角色的蛻變與新圖像的建立。高市文教,63,25-29。 柯素月(2000)。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翁豐珍(1995)。我國教師組織專業團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義展(1997)。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許如菁(2001)。教師權能的描繪與分析:一所國民小學及其學校教師會的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張慶勳(2004)。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會組織與運作功能之研究。88年度研究專案,191-209。 教育部(2002)。教師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台北:作者。 畢恆達(1996)。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許士軍(1995)。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曉蕙(2001)。中英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雲(1993)。從學校組織變革談行政職員工作態度之研究--以某私立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藤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連學淵(2002)。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對教師會組織功能之認知與期望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1995)。我國有關「國小教師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育研究資料,3(6),87-101。 陳平和、周新富(1997)。教師會的功能、任務與運作方式,教育資料文摘,236,92-110。 楊瑜(2003)。高雄市教師會參與民主政治過程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鈴(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意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順和(1996)。淺釋教師法。教育資料與研究,10,34-37。 陳麗如(2003)。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的興起與政策影響一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富源(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喜城(1996)。教師法公佈後的校園變遷。師友月刊,346,18-20。 湯梅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8.15-17。 湯瑞雪(2000)。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陳志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薛秀宜(2004)。世界各國教師會的問題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0-572-587。 楊千儀(2005)。英美日的經驗--析論我國教師工會之可行性。教育學苑,10,頁77-89。 楊文雄(1990)。教育組織革新的策略與發展的方法。教育文粹,19,159-176。 楊振昇(2006)。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楊深坑等(2003)。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楊瑩(1992)。英國教師組織的現況。台灣教育,500.34-50。 詹鍾松(2003)。一個地方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功能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浙生(1999)。教師法研訂始末。師說,129,8-9。 趙怡婷(2003)。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一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文正(2000)。國小教師會任務功能、組織定位與會員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1979)。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衛民(1999)。從勞動三權觀點論公共部門教師會協商權與罷工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265-299。 鄭彩鳳(2003)。美國教師工會之發展:兼論對臺灣組織教師工會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21-39。 鄭彩鳳、林漢庭(2004)。中小學教師組織中會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59-492。 薛鴻輝(2004)。教師會或教師工會:中小學教師的組織認同探討~以台北縣市、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權明姬(1991),中、韓兩國中學教師對參與工會及罷教的態度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碧瑩(2003)。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Q&A。台北:風雲。 蘇永明(2003)。英格蘭的「教學總會」。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1-24。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素鸞(1990)。中學教師對工會參與及罷教之態度。國立政冶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崇俊:「國中校長─教師溝通問題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二頁。
湯絢章、丘昌泰:「組織變造之探討」,中興大學法商學報,十四期,三七頁。
2. English part 全美教育協會(NEA) (2006)。檢索日期: 97.07.05。取自http://www.nea.org/
美國教師聯盟/(AFT) (2006 ) 檢索日期:97.06.08。取自http://www.aft.org 全國教師協會(NUT) (2006)檢索日期: 96.05.12。取自http://www.data.teachers.org.uk/nut/index.html 英格蘭教學總會(GTC) (2006)。檢索日期:97.01.16取自http://www.gtce.org.uk Babbie Earl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C.A.: Brimelow, P(2003).The worm in the apple : How the teacher unions are destroying American education. Harper Collins. Jessup, D.K. (1988).Teacher, unions, and change: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erchner, C.T. & Koppich, J.E. (1993). A union of professionals labor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reform.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Michael Barber(2000). Education and the teacher unions. London : Cassell. Ota,H.(1985). Political teacher unionism in Japan. In M. Lawn (Ed) .(1985).The politics of teacher unionis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 Croom Helm. William A. Streshly,&Todd A. DeMitchell(1994). Teacher unions and TQE: building quality labor rel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 : Corwin Press. Yung-ming Shu (2001).The General Teaching Council of England, Taipei : Knowledge Econom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u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
92924006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400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梅君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Mei Ch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邱柏蒼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iou, Robert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柏蒼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ou, Roberten_US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3-四月-2010 19:55:50 (UTC+8)-
dc.date.available 23-四月-2010 19:55: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3-四月-2010 19:55:5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292400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9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4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教師組織未來發展之方向,校園內勞僱間權益事項的問題,是否必要透過”教師工會”的方式進行協商和討論,以謀求解決之道。目前的教評會和”教師會”在制度設計中,雖然也有若干工會的功能,但是在勞僱關係的法定權利當中最重要的團結、協商和爭議權等,皆不明確,因而在面對重大權利問題和決策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公務員的角色,也嚴重限制了教師可採取的行動策略與範圍。除非目前的教評會或”教師會”的權利取得突破,否則教育部實在沒有理由阻止教師籌組工會。”教師會”改變轉型為”教師工會”之過程與發展,及所遭遇之困境,為本研究之重點。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Will there be any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akeholders on campus in term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ill it a better solution to carry on consultation and dispute reconciliation by organizing teacher’s union? Although certain functions exist in the present system designs of the Teacher Arbitrating Committee and Teacher Association, crucial rights of unity, consultation, and dispute that teachers could enjoy are not all explicit. Teachers are often passive receivers of policies. Worse still, as para-public officials, they are severely limited in strategy and scope of viable options. Only when a Teacher Arbitrating Committee or Teacher Association makes a breakthrough, can we consider these rights adequately protect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no reason to deny such unionizing. This research examines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Association (TA), and explores the need to transform TA into Teacher Union (TU), as well as obstacles encountered.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1 Introduction…………………………………………………………………..…….1
     1.1 Research Motive…………………………………………………………..……...1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3
     1.3 Research Method…………………………………………………….………......4
     1.4 Chapter arrangement…………………………………………………….…….....6
     2 International Trend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organizations i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Japan…………….……………………………......7
     2.1 Britain,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ganizations.......…7
     2.2 Summary……………………………………………...…………………………30
     2.3 Experiences of ILO………………………………...……………………………32
     3 TA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35
     3.1 TA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35
     3.2 Legal basis of TA…...……………….…………………………..………………44
     3.3 Teachers Associ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46
     4 Difficulties of development in Taiwan…………………………………………....68
     4.1 Pressure groups, professional groups, plight of TA……………….………….....68
     4.2 From Teacher Association to Teacher`s Union………...………………………..75
     5 Way ou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Association --- Teachers Unions…98
     5.1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 Association and Teachers Unions………………..98
     5.2 Relevant research: teacher unions according to law…………………………....101
     5.3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ing teacher union and three rights of labor……...102
     5.4 Domestic attitudes toward and views on Teacher Unions…………………...…105
     6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111
     6.1 Retention or abolition of School’s Teacher Association…… …………………111
     6.2 Development of multi-mode….......….. …..……………………………………113
     6.3 Challenges of Teacher Unions’ development…………………………………..114
     6.4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117
     References……………………………………………………………………….….126
     
     
     
     
     
     
     Figure and Table
     Figure 1-1………………………………………………………..................................4
     Figure 1-2 Research flow chart……………………………….....................................6
     Table 2-2 Overview teacher’s organiza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30
     Table 3-3 County and city Teachers Associations
     Table 4-2 Positioning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s in major countries……….………97
     Table 5-1 A Comparison of Teacher Association and Teacher Union…….………10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400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組織教師工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organize teacher unionsen_US
dc.title (題名) 組織”教師工會”的適法性與前景zh_TW
dc.title (題名) Unionizing teachers: Legitimacy and prospe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Chinese Part 中華民國教育部(2006)。檢索日期:97.08.01。取自http://www.edu.tw/ 吳宛真(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馨羚(2005)。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運作情形及未來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6)。檢索日期:97.05.20,取自 http://www.nta.tp.edu.tw/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古茂松(1998)。公務員(人員)行使勞動三權之探討。勞工行政,123, 53-60。 石文傑(1994)。教師團體的過去與未來。教師人權,58,6-7。 成台生(2003)。論教師爭取組織權及罷工權之立法意涵--兼論美日兩國對我國教師之啟發。人文與社會學報,3,237-271。 朱輝章(1998),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中國教育學會(1989)。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吳老德(2003.12.29)。教師組織工會與罷工權合適性之探討。集體勞動關係法制--理論與實務之融合研討會手冊。 王兆基(2002)。組織歷程與教師身分形構:台北縣教師會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昆璋(1993)。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籌組工會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 縣公立中小學教師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6)。教師組織的定位與發展。國立教育資料館、台北市立師院:現代教育論壇,教師組織定位與展望研討會。 吳靜芬(2004)。中學教師對組織工會的認知及參與意向。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2001)。Stephen P. Robbins原著。組織行為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揚智文化。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2002)。教師工會。教育研究月刊,103,152。 沈春生(1998)。中美日三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春生(2005)。美日兩國教師組織工會化發展與運作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秋敏(2002)。台港教師團體之活動與運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 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成(2004)。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10,529-551。 林香蘭(2004)。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的組織與運作之個案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清(1998)。教師會組織的角色定位及運作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2,191-210。 林淑芬(2001)。國民小學教師權力之研究--教師法公布前後之演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斌(民91)。教師會的發展方向--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教育研究月刊,104,95-101。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侯志翔(2003)。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勞動基本權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Robert G. Owens著。教育組織行 為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台北:揚智。 侯禎塘、王素琴(1996)英國教師協會的組織與運作。教師天地,86,65-69。 姜得勝(1998),跨世紀教師角色的蛻變與新圖像的建立。高市文教,63,25-29。 柯素月(2000)。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翁豐珍(1995)。我國教師組織專業團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義展(1997)。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許如菁(2001)。教師權能的描繪與分析:一所國民小學及其學校教師會的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張慶勳(2004)。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會組織與運作功能之研究。88年度研究專案,191-209。 教育部(2002)。教師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台北:作者。 畢恆達(1996)。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許士軍(1995)。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曉蕙(2001)。中英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雲(1993)。從學校組織變革談行政職員工作態度之研究--以某私立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藤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連學淵(2002)。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對教師會組織功能之認知與期望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1995)。我國有關「國小教師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育研究資料,3(6),87-101。 陳平和、周新富(1997)。教師會的功能、任務與運作方式,教育資料文摘,236,92-110。 楊瑜(2003)。高雄市教師會參與民主政治過程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鈴(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意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順和(1996)。淺釋教師法。教育資料與研究,10,34-37。 陳麗如(2003)。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的興起與政策影響一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富源(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喜城(1996)。教師法公佈後的校園變遷。師友月刊,346,18-20。 湯梅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8.15-17。 湯瑞雪(2000)。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陳志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薛秀宜(2004)。世界各國教師會的問題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0-572-587。 楊千儀(2005)。英美日的經驗--析論我國教師工會之可行性。教育學苑,10,頁77-89。 楊文雄(1990)。教育組織革新的策略與發展的方法。教育文粹,19,159-176。 楊振昇(2006)。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楊深坑等(2003)。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楊瑩(1992)。英國教師組織的現況。台灣教育,500.34-50。 詹鍾松(2003)。一個地方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功能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浙生(1999)。教師法研訂始末。師說,129,8-9。 趙怡婷(2003)。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一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文正(2000)。國小教師會任務功能、組織定位與會員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1979)。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衛民(1999)。從勞動三權觀點論公共部門教師會協商權與罷工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265-299。 鄭彩鳳(2003)。美國教師工會之發展:兼論對臺灣組織教師工會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21-39。 鄭彩鳳、林漢庭(2004)。中小學教師組織中會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59-492。 薛鴻輝(2004)。教師會或教師工會:中小學教師的組織認同探討~以台北縣市、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權明姬(1991),中、韓兩國中學教師對參與工會及罷教的態度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碧瑩(2003)。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Q&A。台北:風雲。 蘇永明(2003)。英格蘭的「教學總會」。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1-24。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素鸞(1990)。中學教師對工會參與及罷教之態度。國立政冶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崇俊:「國中校長─教師溝通問題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二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絢章、丘昌泰:「組織變造之探討」,中興大學法商學報,十四期,三七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English part 全美教育協會(NEA) (2006)。檢索日期: 97.07.05。取自http://www.nea.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教師聯盟/(AFT) (2006 ) 檢索日期:97.06.08。取自http://www.aft.org 全國教師協會(NUT) (2006)檢索日期: 96.05.12。取自http://www.data.teachers.org.uk/nut/index.html 英格蘭教學總會(GTC) (2006)。檢索日期:97.01.16取自http://www.gtce.org.uk Babbie Earl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C.A.: Brimelow, P(2003).The worm in the apple : How the teacher unions are destroying American education. Harper Collins. Jessup, D.K. (1988).Teacher, unions, and change: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erchner, C.T. & Koppich, J.E. (1993). A union of professionals labor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reform.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Michael Barber(2000). Education and the teacher unions. London : Cassell. Ota,H.(1985). Political teacher unionism in Japan. In M. Lawn (Ed) .(1985).The politics of teacher unionis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 Croom Helm. William A. Streshly,&Todd A. DeMitchell(1994). Teacher unions and TQE: building quality labor rel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 : Corwin Press. Yung-ming Shu (2001).The General Teaching Council of England, Taipei : Knowledge Econom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u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