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中華民國(或台灣)國際法地位爭議之研究
作者 羅智強
Lo, Chih-Chiang
貢獻者 陳長文
Chen,C.V.
羅智強
Lo, Chih-Chiang
關鍵詞 主權
國家
國際法地位
壹灣地位未定論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5:29:08 (UTC+8)
摘要   中華民國是否是一個主權國家?這一點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並無爭議,但隨著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建立、「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或臺灣) 同時存在為兩個政治實體,形成分治狀態。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年承認中華民國之國家大體上仍占多數;惟自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及一九七九年與美國斷交後,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之國家逐漸減少 ,截至二○○四年十月止,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的國家為二十六國。隨著國際情勢丕變,承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大幅減少,於是中華民國究竟在國際法上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如何,遂成為一項爭議問題。
  雖然,傳統上對中華民國(或臺灣)在國際法上地位的論述的研究並不缺乏,但筆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卻發現不同的研究者往往針對同一個歷史事實,會對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如何,作出截然不同的主張。而且這樣的主張,往往都帶為著一定的意識形態立場,也就是為特定目標(「統」、「獨」或其他的立場)而服務的。
  筆者發現部分對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的研究,是採取先假定再解釋的研究方法,以主張中華民國(或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研究者為例,若干論者並不以對於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懷疑作為出發點,而是先肯定「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再探問「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主權獨立如何可能?」接著再兵分二路,一方面正面論證,目前的臺灣如何符合一個國家的條件;另一方面,對於相反見解進行反駁(否證) 。
  唯筆者認為,理論上,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若要訴之國際法法理,將之視為法律問題的話,在「有」相關「國際法」規範的前提下,國際法的規範內容為何,應是一個「客觀問題」或有「客觀標準」,依此「客觀標準」將中華民國(或臺灣)現狀套入後藉以判斷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則亦應會產生一個與「國家認同」此一主觀認知無涉(或至多間接、非主要相涉)的「標準答案」才是,若依其主觀的國家認同想像,作為論述中華民國(或臺灣)「國際法地位」的前提,這樣的「預斷 」很可能會對研究造成「限縮」的效果,甚至使研究結論增加不周延的可能性。
  倘若「國際法」事實上並未對類似中華民國(或臺灣)現狀處境,有所謂可資周延、精確適用的完整「規範」存在,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即不能用假定「已有完整規範的國際法」作為論述前提,將其所假定的「國際法」,作為認知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的論據,至多只能說,其所建立的論述,目的在於說服國際社會,採取其見解,以創設新的「國際法」。然而,國際法的創造,是否能僅憑「法理分析」這樣的論述即足為之,筆者認為,這恐怕會是個「(國際)政治問題」成分較重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了。
  因此,如何切割意識形態與國際法法理,來討論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便成為筆者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筆者提出這個已有相當多的人研究過的「老問題」的緣故。筆者打算用二種方式來詮釋這個研究問題。一方面:即基本上,筆者並不先假定中華民國(或臺灣)是或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在方法上先大致歸納不同主張者的說法,然後儘量用「超出於統╱獨」、「兩岸」的角度,純從國際法法理以及邏輯分析的角度,綜合對各方主張進行筆者自己的分析判斷 ;二方面,根據這些「超然的」的分析判斷,仍回到「預設目標式 」的研究方法中,提出一些在面對本研究主題,可以考慮採用的解釋方法與態度,並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書籍:
1. <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外交部1993.5.17發表專文>,《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2. <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說帖全文-中華民國政府及人民參與聯合國及國際活動之基本權利>,中華民國外交部,1996.7,參考《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3. <中國國民黨「一個中國」涵義的基礎文件>(1992.12.2),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4. <陸委會對中共「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的回應>(1993.8.31),《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5. Andrew Vincent著,羅慎平譯,《當代意識形態》,初版(臺北:五南,民國1999年)。
6.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1999年)。
7. 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1997年)。
8. I A Shearer著,陳錦華譯,《國際法》(臺北:五南,1999)。
9. John Rawls著,萬俊人譯,《政治自由主義》(南京:譯林,2000年)。
10. 王逸舟,<主權範疇再思考>,《歐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8卷6期2000年12月)。
11. 王鐵崖編著,王人傑校訂,《國際法》(臺北:五南,1992年)。
1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2000年)。
13. 司馬遼太郎著,李金松譯,《臺灣紀行-街道漫步》(臺北:臺灣東販,1995)。
14.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臺北:揚智,1998)。
15.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1998年)。
16.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
17. 吳家麟主編,林文雄校訂,《法律邏輯學》(臺北:五南,1993年)。
18. 吳嘉生,《國家之權力與國際責任》(臺北:五南,1999)。
19. 李登輝,<1992.11.12國民黨中常會談話>,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20. 李登輝,<1995.6.12李登輝總統返國記者會問答全文>,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重返綺色佳-一個歷史性的旅程》(臺北,1995)。
21. 李登輝,<中國統一是我們未來最確定的目標>,1991.5。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印,《寧靜革命》(臺北:1994)。
22. 李登輝,<建立「祖國臺灣」生命共同體>,2001.12.20臺聯立委當選人研習營結業式演講,收錄於李登輝著,《慈悲與寬容-跨越希望的門檻》(臺北:臺灣英文新聞,2002)。
23. 李登輝,<接受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巡迴總編緝狄包奇格瑞夫(Amaud De Borcharave)訪問>,1991.7.4,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24. 李登輝,<就任第八任總統演說>,1990.5.20,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25. 李登輝,<答臺視記者李四端提問>,1991.4.30,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26. 李登輝,<邁向正常國家-臺灣主體性的追尋>,群策會國政研討會專題演講,收錄於《邁向正常國家-群策會國政研討會論文集》,2002.10.19-20。
27. 李登輝,中&#23947;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臺北,遠流,2000年)。
28. 李登輝著,《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1999)。
29. 李登輝總統接受法國《世界報》專訪,1993.10.5,《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30. 李福鐘,<波茨坦宣言與臺灣主權>,收錄於《臺灣主權資料論述選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1年)。
31. 杜蘅之,《國際法大綱》上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孟德聲,《中國民族主義之理論與實際-一個歷史的、思想的分析與綜合》上冊、下冊(臺北:海峽學術,2002年)。
33. 林文程,<外在環境發展對臺灣國家定位之影響>,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34. 林立,<臺灣法律地位解讀方式之爭議與釐清>,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35. 林博文,<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臺灣歸屬問題條款的爭論>,《臺灣主權資料論述選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1年)。
36. 姜皇池,《國際法與臺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臺北:學林,2000年)。
37. 姜皇池,<「特殊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屬性>,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38. 姜皇池,<臺灣國家定位與相關國際法議題>,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39. 施正峰,《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2003)。
40. 胡忠信,《臺灣出埃及記》(臺北:唐山,1999)。
41. 徐熙光,《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42. 酒井亨著,王淑華、鄭伊玲、李宏澤譯,《臺灣新論》(臺北:玉山社,2001年)。
43. 馬起華,《政治學原理》上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
44. 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
45. 崔書琴,《國際法》上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54,三版)。
46.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訂,《純粹理性批判》(臺北:聯經,2004)。
47. 國史館編輯小組,《臺灣主權論述資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1年)。
48. 張宏生與谷春德編,《西洋法律思想史》(臺北:漢興書局,1993)。
49. 張嘉尹,<臺灣化的中華民國-介於國際法與憲法之間的考察>,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50. 梁敬錞,《開羅會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51. 許宗力,<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臺灣的角度出發>,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52.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臺北:元照,2001年)。
53. 陳英鈴,<從法的觀點論「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54. 陳荔彤,《臺灣主體論》(臺北:元照,2002)。
55. 陳荔彤,<臺灣的法律地位>,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56. 陳陽德、衛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臺北:五南,2001年)。
57. 陳隆志,《臺灣的獨立與建國》(臺北,月旦,1993)。
58. 陳隆志,《臺灣獨立的理論與歷史》(臺北:前衛,2002年)。
59. 陳隆志、許慶雄、李明峻編,《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臺北:前衛,1998年)。
60. 陳榮傑,<中華民國(臺灣)之國際地位-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國際法論集-丘宏達教授六秩晉五華&#35476;祝壽論文集》(臺北:三民,2001年)。
61. 陳儀深、薛化元、李明峻、胡慶山,《臺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臺北:玉山社,2004年)。
62. 陳總統水扁先生九十年言論選集(上)(行政院新聞局 輯印)。
63. 傅啟學編著,《中華民國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64.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1995年)。
65. 黃正端,《臺灣問題面面觀》(北京:臺海出版社,2004年)。
66. 黃宗樂,<臺灣國家定位的現實與立場>-「臺灣國家定位」學研討會致詞,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67. 黃昭元,<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68. 黃異,<「兩國」乎?>,收錄於《國際法論集-丘宏達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三民,2001年)。
69. 趙明義,《當代國際法導論》(臺北:五南,2001年)。
70. 蔣介石,<九月九日的雙重國恥>,1951.9.17革命實踐研究院總理紀念週及第十四期研究員結業典禮講辭,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
71. 蔣介石,<中華民國三十九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1950.1.1,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
72. 蔣介石,<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1971.10.26,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
73. 蔣介石,<為對日和約發表鄭重聲明>,1951.6.18,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
74. 蔣介石,<對當前國際局勢應有的認識>,1950.9.11革命實踐研究院及軍官訓練團開學典禮講辭,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
75. 蔣經國,<中國統一與世界和平-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開會典禮致詞>,1986.3.29,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五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76. 蔣經國,<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國民大會行憲紀念大會致詞>,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對國民大會致詞彙輯》(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1990.1)。
77. 蔣經國,<為「美匪建交」美國代表團晉見時特提出五項原則之談話>,1978.12.30,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六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78. 蔣經國,<答比利時「最後消息報」國際版主編安東恩君書面問題>,1987.1.19,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六及七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79. 蔣經國,<答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版主編羅荻雅小姐問>,1987.12.22,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六及七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80. 蔣經國,<答美國「時代雜誌」記者克拉克訪問>,1979.5.3,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六十八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81. 蔣經國,<答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記者布羅德問>,1984.5.10,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三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82. 蔣經國,<答義大利紀事日報記者倫卓.崔昂菲拉問>,1978.10.10,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六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
83. 蕭琇安,<對臺灣國際法地位之再省思>,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
84.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2002年)。
85. 薩孟武,《政治學》(臺北:清水商行四版三刷,1961)。
86. 酆邰,《臺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85年4月)。
□ 期刊:
1. 王泰升,〈臺灣歷史上的主權問題〉,《月旦法學》(臺北:1996年,第9期)。
2. 朱景文,<歐盟法對法律全球化的意義>,《法學》(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1年第12期)。
3. 林佳龍,<臺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臺灣政治學刊》,第四期,2000年12月。
4. 胡志強,<從中華民國之存在探討當代國際法概念及規則之演變>,收錄於《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台北:中國國際法學會,第十二卷,1997-1998年)。
5.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國家政策雙周刊》,第32期,1995年4月21日。
6. 陳隆志,<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載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七期(臺北:陳隆志文教基金會;1999年9月)。
7. 楊澤傳,<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干涉>,《法學研究》23卷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01年7月)。
8. 劉宏恩,<司法違憲審查與政治問題──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二八號評析>,《思與言》,第32卷,第3期,1994年9月。
9. 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的反思>,《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1997年6月。
□ 學位論文:
1. 呂華維,《臺灣的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 李蒲,《全球化下的國家體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沈正彥,<兩岸主權問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 林姮妤,《臺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5. 洪偉勝,《臺灣人民在國際法上享有程序性自主權利之研究-以對於臺灣現狀變更之同意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6. 唐振軒,<中共對臺統一論述之建構──文化霸權、後殖民主義與知識領導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 陳鵬光,《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8. 楊芙宜,<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齊光裕,《我國違憲審查中「政治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10. 魏嘉男,《國家認同理論與臺灣經驗論述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 網路文獻:
1. <中臺辦、國臺辦授權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聲明(五一七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04.5.17,網址:http://www.gwytb.gov.cn/ (造訪日期:2004.7.23)
2. 1993年<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臺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index.asp,造訪日期:2004.7.11
3. 2000年2月國臺辦<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兩岸問題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臺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index.asp,造訪日期:2004.7.11。
4. 休謨(David Hume),《人性論》,上冊卷一,網站(造訪日期:2004.11.8):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yxiumorenxinglunshang1.pdf 
5. 俞可平,<論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參考網站:中國國關在線,(造訪日期:2004.7.7)網址: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asp?id=467
6. 洛克(John Locke)著,瞿菊農、葉啟芳譯,《政府論》,第十三章,資料來源:逸海書城,http://www.easysea.com/zongjiao/luoke-zfl/024.htm (造訪日期:2004.7.7)
7. 統一論壇(2001.5.11),<華夏兩岸溯古源>,(造訪日期2004.7.11),網址: http://www1.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01255/A4130083.html 
8. 統一論壇(2002.3.5)<從國際法角度看臺灣的政治地位>,(造訪日期:2004.7.27)網址: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4409458/A4452224.html
9. 陳文山,<大地的怒吼與傷痕>,《地球科學園地》(臺北: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1999年9月,第十一期)。資料來源網站(造訪日期:2004.9.2):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90901.htm 
10. 楊國樞,<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澄社簡介。(造訪日期2004.11.22)http://ts.yam.org.tw/brief/brief1.htm 。
11. 霍布斯(Thomas Hobbes)著,黎思複、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利維坦》(Leviathan),第十八章,資料來源:逸海書城,網址:http://www.easysea.com/zongjiao/huobs-lwt/ 。(造訪日期:2004.7.7)
12. 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資料來源:亦凡公益書庫。網址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cnovel.html(造訪日期:2004.11.8)
□ 報紙:
1. <江八點>,人民日報,1995.1.31。
2. 中央日報,1994.10.4。
3. 中央日報,1997.2.23。
4. 中央日報,1997.9.10。
5. 丘宏達,<國際法上的人民自決權問題--從奈及利亞東方省獨立失敗談起>,聯合報,1986.12.06。
6. 丘宏達,<臺澎歸還中華民國之來龍去脈>,聯合報,1998.10.16。
7. 丘宏達,<簡稱中共「中國」 違憲>聯合報。2004.9.26。
8. 行政院新聞局《透視「一個中國」問題》說帖,1997.2.22,中央日報,1997.2.23。
9. 陳長文,<平常心看統獨 聚焦公共議題>,聯合報,2003年9月7日。
10. 陳長文,<改國號 能贏得多少獨立空間>,聯合報,2003.08.25。
11. 陳長文,<走出傳統迷思,尋找『國家』新意涵」>,自由報2004.9.1。
12. 陳長文,<制度比國家認同重要>,中國時報,2004.10.16。
13. 陳長文,<假設的同情>,自由時報,2004.04.21。
14. 陳長文,<談統獨,先釐清統獨意義>,中國時報,2003.08.23。
15. 陳隆志,<「舊金山對日和約」對抗「波茨坦宣言」>,臺灣日報,2004.8.11。
16. 楊青矗,<臺灣人八成非「炎黃世冑」>,自由時報,2004.9.1。
17. 蘇永欽,<主權與國民 這是憲法問題>,聯合報,2000.07.08。
18. 蘇永欽,<兩岸接近「特殊國內關係」>,聯合報,2000.12.13。
□ 其他:
1.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立法院,1993年3月26日。
2. 李怡,<專訪方勵之>,《九十年代》,1988年10月、1989年1月。
3. 高行健,<國家神話與個人迷信>,《明報月刊》(香港),1993.8。
外文部分:
1. Walter Bagehot, Physics and Politics (London 1887).
2. LV. Ballard, Social Institution(N.Y.: Appreton-Contury, 1936).
3. H.C.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4th ed., 1951), p. 1578.
4. F.W. Coker, Readings in Political Philosphy(N.Y.: Asia Publishing House, 1958).
5. J. Dunner,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Science (N.J.:Adams, 1970).
6. J.J Flynn, Political Science(N.Y.: College Notes, 1966).
7. J.W. Garner,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 (N.Y.: American Book, 1928).
8. Hugo Grotius, De Jure Belli ac Pacis(Amsterdam, 1625).
9. Louis Honkin et al.,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N.Y.: West Pub., 1980).
10. S.A. Johnson, Essentials of Political Sciences (rev. ed.,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1966).
11. D.W. Jouvenel, On Power: Its N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ts Growth(trans, by J.F. Huntington, Boston: Beacon Press, 1962).
12. H. Kelsen,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2nd ed., N.Y.: Holt, 1966).
13. Hans Kohn, “Nationalism”,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1968).
14. H.L. Mencken, ed., A New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reprinted in Taipei 1960).
15. D.P. O’connell, International Law(London: Stevens and Sons, 1965), vol. 1.
16. Laurence Oppenhein, International Law, Vo1.2, 7th ed., Hersh Lauterpacht, ed.(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52).
17. C.C. Rodee et al.,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2nd ed., N.Y.: McGraw-Hill, 1967).
18. Jean-Jacque Rousseau, “Social Contract”, trans. By Donald A. Cress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7).
19. Alan Ryan, “Liberalism”,in Robert E. Goodin and Philip Pettit eds.,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1993).
20. E.C. Smith and A.J. Zurcher, ed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Politics (N.Y.: Barnes and Nobles, 1955).
21. T.D. Weldon, State and Morals: A Study in Political Conflicts (N.Y.: McGraw-Hill, 1947).
22. 蠟山政道,《國際社會&#12395;&#12354;&#12369;&#12427;國家主權》(東京:東京弘文堂,昭和25年),頁1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
88651034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65103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長文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C.V.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智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o, Chih-Ch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智強zh_TW
dc.creator (作者) Lo, Chih-Ch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5:29:08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5:29: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5:29: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865103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96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65103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華民國是否是一個主權國家?這一點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並無爭議,但隨著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建立、「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或臺灣) 同時存在為兩個政治實體,形成分治狀態。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年承認中華民國之國家大體上仍占多數;惟自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及一九七九年與美國斷交後,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之國家逐漸減少 ,截至二○○四年十月止,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的國家為二十六國。隨著國際情勢丕變,承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大幅減少,於是中華民國究竟在國際法上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如何,遂成為一項爭議問題。
  雖然,傳統上對中華民國(或臺灣)在國際法上地位的論述的研究並不缺乏,但筆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卻發現不同的研究者往往針對同一個歷史事實,會對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如何,作出截然不同的主張。而且這樣的主張,往往都帶為著一定的意識形態立場,也就是為特定目標(「統」、「獨」或其他的立場)而服務的。
  筆者發現部分對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的研究,是採取先假定再解釋的研究方法,以主張中華民國(或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研究者為例,若干論者並不以對於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懷疑作為出發點,而是先肯定「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再探問「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主權獨立如何可能?」接著再兵分二路,一方面正面論證,目前的臺灣如何符合一個國家的條件;另一方面,對於相反見解進行反駁(否證) 。
  唯筆者認為,理論上,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若要訴之國際法法理,將之視為法律問題的話,在「有」相關「國際法」規範的前提下,國際法的規範內容為何,應是一個「客觀問題」或有「客觀標準」,依此「客觀標準」將中華民國(或臺灣)現狀套入後藉以判斷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則亦應會產生一個與「國家認同」此一主觀認知無涉(或至多間接、非主要相涉)的「標準答案」才是,若依其主觀的國家認同想像,作為論述中華民國(或臺灣)「國際法地位」的前提,這樣的「預斷 」很可能會對研究造成「限縮」的效果,甚至使研究結論增加不周延的可能性。
  倘若「國際法」事實上並未對類似中華民國(或臺灣)現狀處境,有所謂可資周延、精確適用的完整「規範」存在,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即不能用假定「已有完整規範的國際法」作為論述前提,將其所假定的「國際法」,作為認知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的論據,至多只能說,其所建立的論述,目的在於說服國際社會,採取其見解,以創設新的「國際法」。然而,國際法的創造,是否能僅憑「法理分析」這樣的論述即足為之,筆者認為,這恐怕會是個「(國際)政治問題」成分較重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了。
  因此,如何切割意識形態與國際法法理,來討論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便成為筆者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筆者提出這個已有相當多的人研究過的「老問題」的緣故。筆者打算用二種方式來詮釋這個研究問題。一方面:即基本上,筆者並不先假定中華民國(或臺灣)是或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在方法上先大致歸納不同主張者的說法,然後儘量用「超出於統╱獨」、「兩岸」的角度,純從國際法法理以及邏輯分析的角度,綜合對各方主張進行筆者自己的分析判斷 ;二方面,根據這些「超然的」的分析判斷,仍回到「預設目標式 」的研究方法中,提出一些在面對本研究主題,可以考慮採用的解釋方法與態度,並提出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 4
第二章 爭議的內部糾結-國家認同問題…………………… 6
第一節 國家認同-是法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6
第二節 「國家認同」的定義 7
第三節 研究國家認同的重要與不重要 10
第四節 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 12
第五節 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 17
第六節 小結 19
第三章 主權意涵與國家的成立……………………………… 25
第一節 主權國家的意涵 25
第二節 國際法上有關國家的成立 29
第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 38
第一節 概說 38
第二節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的「臺灣問題」 39
第三節 地質學與歷史學的觀點 43
第四節 根據近代歷史事件與國際文件的主張 44
第五節 邏輯上的歸納整理 48
第五章 中華民國(或臺灣)內部具有中國統一傾向者的主張. 49
第一節 概說-統獨傾向的分類 49
第二節 國民政府遷臺後蔣介石先生主政時期(1949-1975)的論述 53
第三節 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1972-1988)的論述 57
第四節 李登輝先生主政時期(1988-2000)的論述 62
第六章 中華民國(或臺灣)內部具有臺灣獨立傾向者的主張. 82
第一節 概說 82
第二節 「現狀臺獨說」的主張 83
第三節 「獨立建國說」的主張 103
第七章 不同主張所依據的國際法論理間的辯證…………… 107
第一節 地質學、人種學與政治歷史見解的辯證 107
第二節 對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辯證 108
第三節 「中華民國」對臺灣實施佔領的法律狀態 114
第四節 對「中華民國」變質說的辯證 115
第五節 對「人民自決理論」的辯證 116
第六節 小結-相對化解釋的困境 117
第八章 走出傳統迷思,尋找「國家」新意涵-代結論…… 119
第一節 什麼是新中心 119
第二節 對「國家」意涵的新反思 122
第三節 從兩岸共識出發的解決嘗試 127
參考文獻………………………………………………………… 130

圖表索引
壹、圖
圖2-1國家認同的重要性-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傾向者相對間 12
圖2-2民族主義、民族與民族國家的關係 14
圖2-3國家認同、統獨選擇、族群問題、省籍問題的概念區別 15
圖3-1從相對觀與絕對觀,思索構成說與宣示說 36
圖4-1舊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效果與結論 42
圖4-2新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效果與結論 43
圖4-3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主張權利的邏輯構成圖 48
圖5-1統獨光譜表-兩岸的國家組成模式 50
圖5-2統獨態度的五種可能選項 52
圖5-3蔣介石總統時期主張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的邏輯構成圖 56
圖5-4蔣經國總統時期主張中華民國擁有臺灣主權的邏輯構成圖 61
圖5-5李登輝總統從統到獨的外顯主張變化 66
圖5-6兩岸關係勢趨圖-依事件觀察 67
圖5-7中華民國(或臺灣)尋求加入聯合國論述之邏輯架構 76
圖5-8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提出前的主張邏輯 80
圖5-9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提出後的主張邏輯 81
圖6-1臺灣被特定政治實體收入版圖的歷史情形 86
圖6-2不同時期臺灣主權歸屬的二種觀點 97
圖6-3「現狀臺獨說」主張的邏輯結構 103
圖6-4「獨立建國說」主張的邏輯結構 106
貳、表
表2-1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與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的區別 20
表3-1不同學者對主權(內部主權)意涵的描述 25
表3-2其他近代學者對主權所下的定義 26
表3-3不同學者對國家的定義 30
表3-4宣示說與構成說何說較為合理的學者意見比較 35
表4-1對兩岸關係定位或臺灣地位的各種主張觀點 38
表4-2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一個中國的各種說法 39
表4-3從近代歷史事實認知與相關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地位的主張 44
表5-1對於重要歷史事件,蔣介石先生主政時代的看法 54
zh_TW
dc.format.extent 42534 bytes-
dc.format.extent 108098 bytes-
dc.format.extent 90537 bytes-
dc.format.extent 836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2264 bytes-
dc.format.extent 333181 bytes-
dc.format.extent 221866 bytes-
dc.format.extent 223763 bytes-
dc.format.extent 431893 bytes-
dc.format.extent 353324 bytes-
dc.format.extent 265536 bytes-
dc.format.extent 327405 bytes-
dc.format.extent 1705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65103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主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法地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壹灣地位未定論zh_TW
dc.title (題名) 中華民國(或台灣)國際法地位爭議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外交部1993.5.17發表專文>,《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說帖全文-中華民國政府及人民參與聯合國及國際活動之基本權利>,中華民國外交部,1996.7,參考《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國國民黨「一個中國」涵義的基礎文件>(1992.12.2),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陸委會對中共「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的回應>(1993.8.31),《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Andrew Vincent著,羅慎平譯,《當代意識形態》,初版(臺北:五南,民國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I A Shearer著,陳錦華譯,《國際法》(臺北:五南,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John Rawls著,萬俊人譯,《政治自由主義》(南京:譯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王逸舟,<主權範疇再思考>,《歐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8卷6期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王鐵崖編著,王人傑校訂,《國際法》(臺北:五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司馬遼太郎著,李金松譯,《臺灣紀行-街道漫步》(臺北:臺灣東販,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臺北:揚智,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吳家麟主編,林文雄校訂,《法律邏輯學》(臺北:五南,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吳嘉生,《國家之權力與國際責任》(臺北:五南,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李登輝,<1992.11.12國民黨中常會談話>,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李登輝,<1995.6.12李登輝總統返國記者會問答全文>,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重返綺色佳-一個歷史性的旅程》(臺北,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李登輝,<中國統一是我們未來最確定的目標>,1991.5。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印,《寧靜革命》(臺北: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李登輝,<建立「祖國臺灣」生命共同體>,2001.12.20臺聯立委當選人研習營結業式演講,收錄於李登輝著,《慈悲與寬容-跨越希望的門檻》(臺北:臺灣英文新聞,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李登輝,<接受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巡迴總編緝狄包奇格瑞夫(Amaud De Borcharave)訪問>,1991.7.4,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李登輝,<就任第八任總統演說>,1990.5.20,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李登輝,<答臺視記者李四端提問>,1991.4.30,載於《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李登輝,<邁向正常國家-臺灣主體性的追尋>,群策會國政研討會專題演講,收錄於《邁向正常國家-群策會國政研討會論文集》,2002.10.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李登輝,中&#23947;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臺北,遠流,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李登輝著,《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李登輝總統接受法國《世界報》專訪,1993.10.5,《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臺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李福鐘,<波茨坦宣言與臺灣主權>,收錄於《臺灣主權資料論述選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杜蘅之,《國際法大綱》上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孟德聲,《中國民族主義之理論與實際-一個歷史的、思想的分析與綜合》上冊、下冊(臺北:海峽學術,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林文程,<外在環境發展對臺灣國家定位之影響>,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林立,<臺灣法律地位解讀方式之爭議與釐清>,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林博文,<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臺灣歸屬問題條款的爭論>,《臺灣主權資料論述選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姜皇池,《國際法與臺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臺北:學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姜皇池,<「特殊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屬性>,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姜皇池,<臺灣國家定位與相關國際法議題>,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施正峰,《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胡忠信,《臺灣出埃及記》(臺北:唐山,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徐熙光,《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酒井亨著,王淑華、鄭伊玲、李宏澤譯,《臺灣新論》(臺北:玉山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馬起華,《政治學原理》上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臺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臺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上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崔書琴,《國際法》上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54,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訂,《純粹理性批判》(臺北:聯經,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國史館編輯小組,《臺灣主權論述資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張宏生與谷春德編,《西洋法律思想史》(臺北:漢興書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張嘉尹,<臺灣化的中華民國-介於國際法與憲法之間的考察>,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梁敬錞,《開羅會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許宗力,<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臺灣的角度出發>,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臺北:元照,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陳英鈴,<從法的觀點論「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陳荔彤,《臺灣主體論》(臺北:元照,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陳荔彤,<臺灣的法律地位>,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陳陽德、衛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臺北:五南,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陳隆志,《臺灣的獨立與建國》(臺北,月旦,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陳隆志,《臺灣獨立的理論與歷史》(臺北:前衛,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陳隆志、許慶雄、李明峻編,《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臺北:前衛,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陳榮傑,<中華民國(臺灣)之國際地位-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國際法論集-丘宏達教授六秩晉五華&#35476;祝壽論文集》(臺北:三民,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陳儀深、薛化元、李明峻、胡慶山,《臺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臺北:玉山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陳總統水扁先生九十年言論選集(上)(行政院新聞局 輯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傅啟學編著,《中華民國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黃正端,《臺灣問題面面觀》(北京:臺海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黃宗樂,<臺灣國家定位的現實與立場>-「臺灣國家定位」學研討會致詞,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黃昭元,<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黃異,<「兩國」乎?>,收錄於《國際法論集-丘宏達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三民,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趙明義,《當代國際法導論》(臺北:五南,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蔣介石,<九月九日的雙重國恥>,1951.9.17革命實踐研究院總理紀念週及第十四期研究員結業典禮講辭,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蔣介石,<中華民國三十九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1950.1.1,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蔣介石,<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1971.10.26,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蔣介石,<為對日和約發表鄭重聲明>,1951.6.18,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蔣介石,<對當前國際局勢應有的認識>,1950.9.11革命實踐研究院及軍官訓練團開學典禮講辭,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蔣經國,<中國統一與世界和平-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開會典禮致詞>,1986.3.29,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五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蔣經國,<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國民大會行憲紀念大會致詞>,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對國民大會致詞彙輯》(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199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蔣經國,<為「美匪建交」美國代表團晉見時特提出五項原則之談話>,1978.12.30,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六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蔣經國,<答比利時「最後消息報」國際版主編安東恩君書面問題>,1987.1.19,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六及七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蔣經國,<答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版主編羅荻雅小姐問>,1987.12.22,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六及七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蔣經國,<答美國「時代雜誌」記者克拉克訪問>,1979.5.3,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六十八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蔣經國,<答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記者布羅德問>,1984.5.10,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三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蔣經國,<答義大利紀事日報記者倫卓.崔昂菲拉問>,1978.10.10,載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六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蕭琇安,<對臺灣國際法地位之再省思>,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薩孟武,《政治學》(臺北:清水商行四版三刷,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酆邰,《臺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8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泰升,〈臺灣歷史上的主權問題〉,《月旦法學》(臺北:1996年,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朱景文,<歐盟法對法律全球化的意義>,《法學》(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1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林佳龍,<臺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臺灣政治學刊》,第四期,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胡志強,<從中華民國之存在探討當代國際法概念及規則之演變>,收錄於《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台北:中國國際法學會,第十二卷,1997-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國家政策雙周刊》,第32期,1995年4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陳隆志,<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載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七期(臺北:陳隆志文教基金會;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楊澤傳,<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干涉>,《法學研究》23卷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劉宏恩,<司法違憲審查與政治問題──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二八號評析>,《思與言》,第32卷,第3期,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的反思>,《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呂華維,《臺灣的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李蒲,《全球化下的國家體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沈正彥,<兩岸主權問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林姮妤,《臺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洪偉勝,《臺灣人民在國際法上享有程序性自主權利之研究-以對於臺灣現狀變更之同意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唐振軒,<中共對臺統一論述之建構──文化霸權、後殖民主義與知識領導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陳鵬光,《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楊芙宜,<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齊光裕,《我國違憲審查中「政治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魏嘉男,《國家認同理論與臺灣經驗論述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網路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臺辦、國臺辦授權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聲明(五一七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04.5.17,網址:http://www.gwytb.gov.cn/ (造訪日期:2004.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1993年<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臺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index.asp,造訪日期:2004.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2000年2月國臺辦<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兩岸問題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臺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index.asp,造訪日期:2004.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休謨(David Hume),《人性論》,上冊卷一,網站(造訪日期:2004.11.8):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yxiumorenxinglunshang1.pdf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俞可平,<論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參考網站:中國國關在線,(造訪日期:2004.7.7)網址: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asp?id=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洛克(John Locke)著,瞿菊農、葉啟芳譯,《政府論》,第十三章,資料來源:逸海書城,http://www.easysea.com/zongjiao/luoke-zfl/024.htm (造訪日期:2004.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統一論壇(2001.5.11),<華夏兩岸溯古源>,(造訪日期2004.7.11),網址: http://www1.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01255/A4130083.html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統一論壇(2002.3.5)<從國際法角度看臺灣的政治地位>,(造訪日期:2004.7.27)網址: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4409458/A4452224.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陳文山,<大地的怒吼與傷痕>,《地球科學園地》(臺北: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1999年9月,第十一期)。資料來源網站(造訪日期:2004.9.2):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90901.htm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楊國樞,<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澄社簡介。(造訪日期2004.11.22)http://ts.yam.org.tw/brief/brief1.htm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霍布斯(Thomas Hobbes)著,黎思複、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利維坦》(Leviathan),第十八章,資料來源:逸海書城,網址:http://www.easysea.com/zongjiao/huobs-lwt/ 。(造訪日期:2004.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資料來源:亦凡公益書庫。網址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cnovel.html(造訪日期:2004.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江八點>,人民日報,1995.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央日報,1994.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央日報,1997.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中央日報,1997.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丘宏達,<國際法上的人民自決權問題--從奈及利亞東方省獨立失敗談起>,聯合報,1986.1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丘宏達,<臺澎歸還中華民國之來龍去脈>,聯合報,1998.10.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丘宏達,<簡稱中共「中國」 違憲>聯合報。2004.9.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行政院新聞局《透視「一個中國」問題》說帖,1997.2.22,中央日報,1997.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陳長文,<平常心看統獨 聚焦公共議題>,聯合報,2003年9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陳長文,<改國號 能贏得多少獨立空間>,聯合報,2003.08.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陳長文,<走出傳統迷思,尋找『國家』新意涵」>,自由報2004.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陳長文,<制度比國家認同重要>,中國時報,2004.10.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陳長文,<假設的同情>,自由時報,2004.04.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陳長文,<談統獨,先釐清統獨意義>,中國時報,2003.0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陳隆志,<「舊金山對日和約」對抗「波茨坦宣言」>,臺灣日報,2004.8.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楊青矗,<臺灣人八成非「炎黃世冑」>,自由時報,2004.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蘇永欽,<主權與國民 這是憲法問題>,聯合報,2000.07.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蘇永欽,<兩岸接近「特殊國內關係」>,聯合報,2000.1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立法院,1993年3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李怡,<專訪方勵之>,《九十年代》,1988年10月、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高行健,<國家神話與個人迷信>,《明報月刊》(香港),19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Walter Bagehot, Physics and Politics (London 18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LV. Ballard, Social Institution(N.Y.: Appreton-Contury, 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H.C.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4th ed., 1951), p. 15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F.W. Coker, Readings in Political Philosphy(N.Y.: Asia Publishing House, 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J. Dunner,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Science (N.J.:Adams, 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J.J Flynn, Political Science(N.Y.: College Notes,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J.W. Garner,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 (N.Y.: American Book, 1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Hugo Grotius, De Jure Belli ac Pacis(Amsterdam, 16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Louis Honkin et al.,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N.Y.: West Pub., 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S.A. Johnson, Essentials of Political Sciences (rev. ed.,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D.W. Jouvenel, On Power: Its N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ts Growth(trans, by J.F. Huntington, Boston: Beacon Press, 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H. Kelsen,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2nd ed., N.Y.: Holt,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Hans Kohn, “Nationalism”,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H.L. Mencken, ed., A New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reprinted in Taipei 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D.P. O’connell, International Law(London: Stevens and Sons, 1965), vol. 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Laurence Oppenhein, International Law, Vo1.2, 7th ed., Hersh Lauterpacht, ed.(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C.C. Rodee et al.,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2nd ed., N.Y.: McGraw-Hill, 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Jean-Jacque Rousseau, “Social Contract”, trans. By Donald A. Cress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Alan Ryan, “Liberalism”,in Robert E. Goodin and Philip Pettit eds.,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E.C. Smith and A.J. Zurcher, ed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Politics (N.Y.: Barnes and Nobles, 19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T.D. Weldon, State and Morals: A Study in Political Conflicts (N.Y.: McGraw-Hill, 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蠟山政道,《國際社會&#12395;&#12354;&#12369;&#12427;國家主權》(東京:東京弘文堂,昭和25年),頁17。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