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張曉風散文研究 |
Creator | 牟方芝 |
Contributor | 陳芳明 牟方芝 |
Key Words | 張曉風 現代文學 散文理論 散文 雜文 |
Date | 2003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7:15:39 (UTC+8) |
Summary |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成就,分析其作品的藝術形象、主題思想、表現方法等。故能檢驗張曉風散文道路的實踐,呈現散文美學思維,標誌張曉風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 正文共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要概述動機及目的,說明研究的必要性及預期成果。次要限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最後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第二章為「張曉風與現代散文」,從張曉風個人生命史出發,探究一位東方文化及中國古典文學涵泳而出的女性,其創作生命如何與西方現代文藝交織而互為表□。其次尋索其文學歷程的形成,並依不同創作理念及風格表現予以分期,以利後續的討論。另自1966年至今,張曉風散文創作歷程,正好為台灣散文史提供具體可觀的剖面,故以下二節,脈絡五四以來散文美學思維的流變,再觀察張曉風對散文體式的認同與超越,找出張曉風散文創作的「共相」及「殊相」。第三章為「散文與藝術的化境」,此處深入文本並參考當代散文理論,萃取張曉風散文的藝術性。張曉風敏銳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樂於實驗現代語言的改造,詩歌意象的創新、戲劇臨場的表現及觀眾心理的引導,不僅形塑其獨特的美感樣態外亦使現代散文風貌多變。第四章為「散文與生命的對話」,探究張曉風的主體價值及生活面向,除了「信仰」及「中國」二大主軸外亦有個性的細緻描繪,故能於日常生活發現性靈及品味,哲理與趣情趣互見。尤其重要的是張曉風將關注的層面擴大,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參與現代進程,筆下多有生態變遷、現實政治,歷史文化的探討與反思,得見作者健旺飽滿的生命力。第五章為「散文理論及其實踐」,藉由張曉風認定的散文特質及散文編選,建構其散文美學思維。其次亦追踪其創作動機、創作期許及創作面向等,如何影響其散文書寫。最末則分析其書寫策略如何發揮散文的優越性而避免散文的侷限性。第六章為「結論」,經過以上各章宏觀映照及微觀的剖析,則不致空談散文的內涵及性質,也唯有對散文之藝術性及思想性有所發現後,才能正確評鑑張曉風開創的散文書寫,已從「人格」與「文格」建構起現代散文的藝術高度,具備文學史「典型」的意義。 |
參考文獻 | 一、 文本 (一)張曉風散文作品 《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書店 , 1966年 《給你,瑩瑩》,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1968年 《愁鄉石》, 台北:晨鐘出版社 , 1971年 《安全感》, 台北:靈聲光出版社 , 1973年 《黑紗》,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5年 《非非集》 ,台北:言心出版社 , 1976年 《詩詩、晴晴與我》,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7年 《動物園中的祈禱室》,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7年 《如果你有一首歌》,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9年 張寶琴等,《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梁錫華,《己見集》,香港:中國學社,1989年 梅新主編,《永恆的桂冠》,台北:中央日報,1989 梅遜,《散文欣賞(一)》,台北:大江出版社,1969年 梅遜,《散文欣賞(二)》,台北:大江出版社,1970年 郭明福,《琳瑯滿書目》,台北:爾雅,1985年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1994年 陳幸蕙主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1986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步下紅毯之後》,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79年 鹿憶鹿,《走看台灣九○年代散文》,台北:學生,1998年 彭海瑩主編,《艾略特(T.S Eliot)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88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彭歌,《落月》,台北:遠景,1977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97-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年 黃國彬,《文學的欣賞》,台北:遠東,1986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 楊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花之筆記》, 台北:道聲出版社 , 198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1976年 維吉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 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台北:麥田,2004年 齊邦媛等,《評論十家》(第一集),台北:爾雅,199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1978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 《你還沒有愛過》, 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台北:爾雅,1985年 薩依德,《鄉關何處》,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6),台北:萬卷樓,1999年 瘂弦,《深淵》,台北:晨鐘,1970年 (二)文學理論類 collected in Hazard Adams edit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台北:雙葉書店,1979年 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開明書局,1958年 李春林,《東方意識流文學》,遼寧: 遼寧大學, 1987年 《再生緣》,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2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198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沈謙、 趙衛民、 張堂錡,《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空中大學,2000年 季薇,《散文的藝術》,台北:學生,1975年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益智,1979年 季薇,《鉛筆屑》,台北:水芙蓉,1975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 1987年 林錫嘉編,《耕雲的手》,台北:金文,1981年 邱言曦,《騁思樓隨筆》,台北:時報,1978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幽默五十三號》,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1992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8年 范培松,《散文瞭望角》,台北:業強,1993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第二篇「現代散文」),台北:空中大學,1997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1986年 郭紹虞,《漢語語法新探》(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陳浦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1992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1976年 黃維樑,《清通與多姿--中文語法修辭論集》,台北:時報,1984年 《給你》,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83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79年 董崇選,《西洋散文的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鄭明娳,《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 ,199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三、散文選集 《心繫》, 台北:百科出版社 , 1983年 方杞編,《靈光照眼--當代哲理散文選》,台北:業強,1992年 王文漪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台北:天視,1979 王藍、陳紀瀅、劉心皇等編,《六十年散文選》,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年選編委會,《中國現代文學年選--散文》,台北:巨人,1975年 李豐楙主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長安,1985年 季季主編,《一九八二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3年 林清玄編,《一九八三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4年 林鍚嘉編,《七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2年 林鍚嘉編,《七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年 林鍚嘉編,《七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6年 《三弦》,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林鍚嘉編,《七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9年 林鍚嘉編,《八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2年 林鍚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5年 林鍚嘉編,《八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8年 林黛嫚主編,《中副50年精選》(散文卷),台北:中央日報,1999年 阿盛編,《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出版,1986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六》,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7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七》,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8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八》,台北:希代書版公司, 1989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九》,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0年 《通菜與通婚》,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3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九○》,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1年 柯慶明主編,《爾雅散文選》,台北:爾雅,2000年 席慕蓉編,《九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3年 秦賢次編,《梁遇春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年 秦賢次編,《陸蠡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年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1989年 陳幸蕙編,《七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4年 陳幸蕙編,《七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0年 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7年 陳義芝主編,《散文20家》(1978-1998),台北:九歌,1998年 《我在》,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陳義芝編,《簷夢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讀》,台北:朱衣, 1994年(後更名為《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2年) 焦桐主編,《八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0年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1992年 楊牧編,《中國近代散文選》,台北:洪範,1981年,頁6。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1984年 廖玉蕙編,《八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1年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1983年 齊益壽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台北:天視,1979年 蕭蕭編,《七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5年 蕭蕭編,《七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8年 《鄉音千里》,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84年 蕭蕭編,《七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1年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4年 蕭蕭編,《八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7年 聯副編輯部,《聯副二十五年散文選》(1951-1976),台北:聯經,1976年 聯副編輯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散文卷),台北:聯經,1981年 簡媜主編,《八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年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9年 簡媜主編,《八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6年 顏崑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4年 瘂弦、楊牧編,《劉半農文選》,台北:洪範,1977年 《從你美麗的流域》,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8年 瘂弦主編,《風格之誔生》,台北:幼獅,1970年 瘂弦編,《朱湘文選》,台北:洪範,1977年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台北:文史哲,1996年 鍾怡雯、周芬伶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二魚,2002年 四、學位論文 石曉楓,《豐子愷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邱佩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琇禎,《朱自清及其散文》,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葉嘉文,《張曉風植物類散文鑑賞與教學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玉想》,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0年 蔡倩如,《王鼎鈞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謝青雲,《張曉風戲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2001年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中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9年 五、單篇論文 王文興,〈張曉風的藝術--評「我在」〉,《中國時報》,第8版,1985年03月15日。 王堯,〈「美文」的「閑話」與「獨語」-關於現代散文話語的一種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1期,1998年9月。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書寫〉,《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7月號。 羊子喬,〈散文作家需努力〉,《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8年4月25日。 《我知道你是誰》,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4年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第225期,2003年7月號。 余光中,〈另一種專業,文化教養--成語和格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02月09日。 余崇生,〈從鄉愁到現實—略論台灣現代散文風格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年9月。 余德慧,〈鄉愁的閱讀•惦念的哲學〉,《聯合報•讀書人專刊》,第41版,1995年5月18日。 李瑞騰,〈略述1980年的中國散文〉,《文學與時代》,第7期,1982年5月。 林淑貞,〈九歌版年度散文選述評〉(1981-1990),《台灣文學觀察》,第4期,1991年1月。 林慧文,〈現代散文的道理〉,《中國文藝》,第三卷第四期,1940年12月。 林燿德,〈傳統之輪與前衛之軸--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貌〉,《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亮軒,〈文辭如水,一筆如舟--散文如是我觀〉,《自由青年》,第669、700期,1987年11-12月。 施淑端,〈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施淑端親訪李昂〉,《新書月刊》,第十二期,1984 年9 月。 《這杯咖啡的温度剛好》,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6年 夏志清,〈夏志清談散文〉,《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1970年04月01日。 馬森,〈現代主義在台灣--二度西潮的美學導向〉,「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6月7-8日,東海大學波錠廳。 高大鵬,〈散文之道--散者文之,文者散之〉,《青年日報副刊》,1993年7月2日。 張火慶,〈現代散文類型論試讀〉,《文訊》,第33期,1987年12月。 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文訊》,第13期,1984年8月。 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6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第167期,1999年9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02年11月。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張雙英,〈戰後台灣文學界的第一波西方文學思潮--現代主義與新批評〉,「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6月7-8日,東海大學波錠廳。 《你的側影好美》,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7年 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談我們散文〉,《中外文學》,6卷1期,1977年6月。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號。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年5月號。 陳芳明,〈現代主義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年1月號。 陳信元,〈台灣地區現代散文研究概論〉,《文訊》,第32期,1987年10月。 陳雅玲,《商業週刊》,第861期2004年5月。 游喚,〈古典散文與現代散文〉,《古典文學》,第5集,台北:學生,1983年。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中外文學》,18卷9期,1990年 黃海,〈幻想世界的兼容並蓄〉,《自由時報•副刊》,92年9月14日。 葉維廉,〈閒話散文藝術〉,《中外文學》,13卷8期,1985年01月。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9年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0年5月。 趙寧,〈我讀可叵〉,《中國時報》,第8版,1983年07月19日。 齊邦媛,〈台灣文學與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一)•臺灣文學中的社會》,封德屏主編,文建會出版,1996年6月。 齊邦媛,〈行至人生的中途--「我在」中的曉風〉,《中國時報》,第8版,1984年9月24日。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年5月。 劉正忠,〈詩化散文新論:漢語性與現代性〉,「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主辦,2003年10月25日(六)。 鄭明娳,〈從大學生對散文的認識談一九八七散文現象〉,《聯合報•副刊》,第23版,1988年01月08日。 鄭明娳,〈從半掩到大開的散文扇面--當前散文走向〉,《中國時報•開卷》,第42版,1994年7月28日。 簡媜主講,魏可風記錄整理,〈許我一張散文臉〉,《聯合報•副刊》,第37版,2000年6月5日。 顏元叔,〈單向與多向--散文語言與詩的語言〉,《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1970年04月 (二)張曉風編選散文集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第2卷第1期,1973年6月。 鍾麗慧,〈「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社的個案分析〉,《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封德屏主編,文建會出版,1996年。 六、工具書及其他 文訊雜誌社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8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9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2000年 文訊雜誌社編,《中國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北:文建會,2000年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文建會,1985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新編》,台北,文建會,1995年 《親親》,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柏楊主編,《中華民國文學年鑑1980》,台北:時報,1982年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台灣文學作家與作品目錄》,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 張默、隱地編,《當代台灣作家編目》,台北:爾雅,1994年 陳信元主編,《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民81-84),台北:文建會,1999年 《蜜蜜》,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有情人》,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有情天地》,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錦繡天地好文章》, 台北:綜合月出版社 , 1981年 《大地之歌》, 台北:大地出版社 , 1982年 《第一篇詩--鳥之文學》,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問題小說》, 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 1984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 , 台北:巨人 , 1972年 《九十年散文選》, 台北:爾雅出版社 , 2001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70-1989 ,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9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89-2003 , 台北:九歌出版社 , 2003年 二、研究專書 (一)論述類 De Man, Blindnes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from Charlotte Brontë to Doris Lessing. 1977. UK: Virago Press, 1999 Lee T. Lemon與Marion J. Reis 合編,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Four Essays,U.S.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5 Woolf, Virginia. Women and Writing. Ed. Michole Barret.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79 子敏,《陌生的引力》,台北:純文學,1975年 方祖燊,《散文理論叢集》,台北:文史哲,1999年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1989年 王鼎鈞,《文學種籽》,台中:明道文藝,1982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2000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第五冊•散文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 余光中,《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台北:九歌,1996年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1981年 余光中,《左手的繆思》,台北:時報,1970年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1977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1994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時報,1984年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1980年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2年 吳魯芹,《瞎三話四集》,台北:九歌,1979年 宋冬陽(陳芳明)、《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林白,1988年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年 李瑞騰,《披文入情》,台北:蘭亭,1987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2003年 李歐梵,《西潮的彼岸》,台北:時報,1975年 杜十三,《愛情筆記》,台北:時報,1990年 沈奇等,《評論十家》(第二集),台北:爾雅,1995年 沈謙,《書本就像降落傘》,台北:黎明,1992年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英國:牛津大學,1995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林文月,《午後的書房》,台北:洪範,1989年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林安梧主編,《海峽兩岸中國文化之未來展望》,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1976年 林雙不,《散文運動場》,台北:蘭亭,1983年 阿盛,《作家列傳》,台北:爾雅,1985年 亮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台北:爾雅,2003年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1998年 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文建會出版,1996年 思果,《看花集》,台北:大地,1977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二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9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1979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1985年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台北:純文學,1973年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1974年 孫維民,《所羅門與百合花》,台北:九歌,1998年 徐學,《隔海說文》,福州:廈門大學,1988年 馬森,《當代劇場的二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1991年 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1978年 張秀亞,《艾琳的日記》,台北:三民,1958年 張秀亞,《愛的輕歌》,台北:論壇,1985年 張系國,《快活林》,台北:遠景, 1981年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台北:學生,1977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
Descrip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10 92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10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牟方芝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牟方芝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7:15:3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7:15:3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7:15:3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091201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4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0912010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成就,分析其作品的藝術形象、主題思想、表現方法等。故能檢驗張曉風散文道路的實踐,呈現散文美學思維,標誌張曉風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 正文共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要概述動機及目的,說明研究的必要性及預期成果。次要限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最後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第二章為「張曉風與現代散文」,從張曉風個人生命史出發,探究一位東方文化及中國古典文學涵泳而出的女性,其創作生命如何與西方現代文藝交織而互為表□。其次尋索其文學歷程的形成,並依不同創作理念及風格表現予以分期,以利後續的討論。另自1966年至今,張曉風散文創作歷程,正好為台灣散文史提供具體可觀的剖面,故以下二節,脈絡五四以來散文美學思維的流變,再觀察張曉風對散文體式的認同與超越,找出張曉風散文創作的「共相」及「殊相」。第三章為「散文與藝術的化境」,此處深入文本並參考當代散文理論,萃取張曉風散文的藝術性。張曉風敏銳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樂於實驗現代語言的改造,詩歌意象的創新、戲劇臨場的表現及觀眾心理的引導,不僅形塑其獨特的美感樣態外亦使現代散文風貌多變。第四章為「散文與生命的對話」,探究張曉風的主體價值及生活面向,除了「信仰」及「中國」二大主軸外亦有個性的細緻描繪,故能於日常生活發現性靈及品味,哲理與趣情趣互見。尤其重要的是張曉風將關注的層面擴大,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參與現代進程,筆下多有生態變遷、現實政治,歷史文化的探討與反思,得見作者健旺飽滿的生命力。第五章為「散文理論及其實踐」,藉由張曉風認定的散文特質及散文編選,建構其散文美學思維。其次亦追踪其創作動機、創作期許及創作面向等,如何影響其散文書寫。最末則分析其書寫策略如何發揮散文的優越性而避免散文的侷限性。第六章為「結論」,經過以上各章宏觀映照及微觀的剖析,則不致空談散文的內涵及性質,也唯有對散文之藝術性及思想性有所發現後,才能正確評鑑張曉風開創的散文書寫,已從「人格」與「文格」建構起現代散文的藝術高度,具備文學史「典型」的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 5 第五節 各章研究提要------------------------ 7 第二章 張曉風與現代散文-------------------------- 9 第一節 生命的涵泳-------------------------- 10 一、美的精神------------------------------ 10 二、俠的性格------------------------------ 12 三、啟蒙與學養---------------------------- 13 四、東方與西方---------------------------- 15 第二節 創作的演變-------------------------- 17 一、天真的頌歌---------------------------- 17 二、閨閣的變奏---------------------------- 18 三、題材的奏鳴---------------------------- 20 四、哲思的迴旋---------------------------- 23 第三節 美學革新者-------------------------- 25 一、鈍化到純化---------------------------- 25 二、現代性的追索-------------------------- 26 三、新美感的呼聲-------------------------- 28 四、散文優生學---------------------------- 32 第四節 思想拓展者-------------------------- 36 一、個性的發現---------------------------- 36 二、抒情的深化---------------------------- 36 三、時代的見證---------------------------- 38 四、古典的回眸---------------------------- 42 第三章 散文與藝術的化境-------------------------- 45 第一節 文字的實驗-------------------------- 46 一、化學變化------------------------------ 46 二、物理變化------------------------------ 50 第二節 意象的凝煉-------------------------- 57 一、知性的透視---------------------------- 57 二、感官的交融---------------------------- 59 三、開發新感性---------------------------- 61 四、鍛鑄舊典故---------------------------- 64 第三節 臨場的再現-------------------------- 68 一、高傳真顯景---------------------------- 68 二、近距離攝人---------------------------- 70 三、SNG報導------------------------------- 74 四、大劇場公演---------------------------- 76 第四節 冷熱的針探-------------------------- 82 一、變身諷刺------------------------------ 82 二、代言幽默------------------------------ 86 第四章 散文與生命的對話-------------------------- 91 第一節 宗教與自然-------------------------- 92 一、基督思維------------------------------ 92 二、自然禮讚------------------------------ 97 第二節 為女為妻為母------------------------ 101 一、長女與父親---------------------------- 101 二、妻子與丈夫---------------------------- 104 三、母親與子女---------------------------- 106 四、女性與自我---------------------------- 108 第三節 大隱與入世-------------------------- 112 一、自適下的閒情-------------------------- 112 二、觀照下的理趣-------------------------- 114 三、知識份子的情懷------------------------ 116 四、社會觸角的延伸------------------------ 118 第四節 國族與文化-------------------------- 122 一、國族的想像---------------------------- 122 二、文化的認同---------------------------- 127 第五章 散文理論及其實踐-------------------------- 133 第一節 創作觀------------------------------ 134 一、創作動機------------------------------ 134 二、創作期許------------------------------ 136 三、創作方法------------------------------ 137 四、創作面向------------------------------ 139 第二節 散文觀------------------------------ 141 一、散文特質------------------------------ 141 二、散文編選------------------------------ 145 第三節 書寫策略---------------------------- 149 一、書信體-------------------------------- 149 二、組曲式-------------------------------- 152 三、虛構性-------------------------------- 154 四、談話風-------------------------------- 156 第四節 散文風格---------------------------- 159 一、描寫距離------------------------------ 159 二、語言風姿------------------------------ 161 第六章 結論 ------------------------------------- 165 參考書目------------------------------------------ 169 【附錄一】:張曉風文藝作品得獎記錄-------------------- 188 【附錄二】:張曉風著作及編選書目---------------------- 189 【附錄三】:張曉風已出版散文集細目-------------------- 194 【附錄四】:張曉風發表單篇散文及評論-------------------210 【附錄五】:張曉風寫作年表及文壇時事紀要---------------214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1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張曉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現代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散文理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散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雜文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張曉風散文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文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張曉風散文作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書店 , 196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給你,瑩瑩》,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愁鄉石》, 台北:晨鐘出版社 , 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安全感》, 台北:靈聲光出版社 , 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黑紗》,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非非集》 ,台北:言心出版社 , 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詩詩、晴晴與我》,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動物園中的祈禱室》,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如果你有一首歌》,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寶琴等,《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錫華,《己見集》,香港:中國學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梅新主編,《永恆的桂冠》,台北:中央日報,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梅遜,《散文欣賞(一)》,台北:大江出版社,196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梅遜,《散文欣賞(二)》,台北:大江出版社,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明福,《琳瑯滿書目》,台北:爾雅,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幸蕙主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柱,《中國散文史》,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步下紅毯之後》,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鹿憶鹿,《走看台灣九○年代散文》,台北:學生,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海瑩主編,《艾略特(T.S Eliot)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歌,《落月》,台北:遠景,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97-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國彬,《文學的欣賞》,台北:遠東,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花之筆記》, 台北:道聲出版社 , 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維吉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台北:麥田,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等,《評論十家》(第一集),台北:爾雅,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你還沒有愛過》, 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台北:爾雅,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薩依德,《鄉關何處》,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6),台北:萬卷樓,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瘂弦,《深淵》,台北:晨鐘,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文學理論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ollected in Hazard Adams edit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台北:雙葉書店,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開明書局,195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春林,《東方意識流文學》,遼寧: 遼寧大學, 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再生緣》,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謙、 趙衛民、 張堂錡,《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空中大學,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季薇,《散文的藝術》,台北:學生,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益智,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季薇,《鉛筆屑》,台北:水芙蓉,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 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錫嘉編,《耕雲的手》,台北:金文,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言曦,《騁思樓隨筆》,台北:時報,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幽默五十三號》,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培松,《散文瞭望角》,台北:業強,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現代文學》(第二篇「現代散文」),台北:空中大學,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紹虞,《漢語語法新探》(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浦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維樑,《清通與多姿--中文語法修辭論集》,台北:時報,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給你》,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崇選,《西洋散文的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 ,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散文選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心繫》, 台北:百科出版社 , 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杞編,《靈光照眼--當代哲理散文選》,台北:業強,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漪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台北:天視,19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藍、陳紀瀅、劉心皇等編,《六十年散文選》,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選編委會,《中國現代文學年選--散文》,台北:巨人,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豐楙主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長安,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季季主編,《一九八二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清玄編,《一九八三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七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七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七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弦》,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七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八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鍚嘉編,《八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黛嫚主編,《中副50年精選》(散文卷),台北:中央日報,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編,《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出版,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六》,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七》,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八》,台北:希代書版公司, 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九》,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通菜與通婚》,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九○》,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慶明主編,《爾雅散文選》,台北:爾雅,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席慕蓉編,《九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秦賢次編,《梁遇春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秦賢次編,《陸蠡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幸蕙編,《七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幸蕙編,《七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義芝主編,《散文20家》(1978-1998),台北:九歌,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我在》,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義芝編,《簷夢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讀》,台北:朱衣, 1994年(後更名為《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焦桐主編,《八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牧編,《中國近代散文選》,台北:洪範,1981年,頁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玉蕙編,《八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益壽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台北:天視,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蕭編,《七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蕭編,《七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鄉音千里》,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蕭編,《七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蕭編,《八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副編輯部,《聯副二十五年散文選》(1951-1976),台北:聯經,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副編輯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散文卷),台北:聯經,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媜主編,《八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媜主編,《八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崑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瘂弦、楊牧編,《劉半農文選》,台北:洪範,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從你美麗的流域》,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瘂弦主編,《風格之誔生》,台北:幼獅,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瘂弦編,《朱湘文選》,台北:洪範,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台北:文史哲,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怡雯、周芬伶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二魚,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曉楓,《豐子愷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佩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琇禎,《朱自清及其散文》,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嘉文,《張曉風植物類散文鑑賞與教學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玉想》,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倩如,《王鼎鈞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青雲,《張曉風戲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中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單篇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興,〈張曉風的藝術--評「我在」〉,《中國時報》,第8版,1985年03月15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堯,〈「美文」的「閑話」與「獨語」-關於現代散文話語的一種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1期,1998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書寫〉,《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7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羊子喬,〈散文作家需努力〉,《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8年4月25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我知道你是誰》,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第225期,2003年7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另一種專業,文化教養--成語和格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02月09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崇生,〈從鄉愁到現實—略論台灣現代散文風格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德慧,〈鄉愁的閱讀•惦念的哲學〉,《聯合報•讀書人專刊》,第41版,1995年5月1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騰,〈略述1980年的中國散文〉,《文學與時代》,第7期,198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淑貞,〈九歌版年度散文選述評〉(1981-1990),《台灣文學觀察》,第4期,199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慧文,〈現代散文的道理〉,《中國文藝》,第三卷第四期,1940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燿德,〈傳統之輪與前衛之軸--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貌〉,《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亮軒,〈文辭如水,一筆如舟--散文如是我觀〉,《自由青年》,第669、700期,1987年11-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施淑端,〈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施淑端親訪李昂〉,《新書月刊》,第十二期,1984 年9 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這杯咖啡的温度剛好》,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志清,〈夏志清談散文〉,《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1970年04月0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森,〈現代主義在台灣--二度西潮的美學導向〉,「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6月7-8日,東海大學波錠廳。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大鵬,〈散文之道--散者文之,文者散之〉,《青年日報副刊》,1993年7月2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火慶,〈現代散文類型論試讀〉,《文訊》,第33期,1987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文訊》,第13期,1984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第167期,1999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02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雙英,〈戰後台灣文學界的第一波西方文學思潮--現代主義與新批評〉,「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6月7-8日,東海大學波錠廳。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你的側影好美》,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談我們散文〉,《中外文學》,6卷1期,197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年5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芳明,〈現代主義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年1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信元,〈台灣地區現代散文研究概論〉,《文訊》,第32期,1987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雅玲,《商業週刊》,第861期2004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喚,〈古典散文與現代散文〉,《古典文學》,第5集,台北:學生,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中外文學》,18卷9期,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海,〈幻想世界的兼容並蓄〉,《自由時報•副刊》,92年9月14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維廉,〈閒話散文藝術〉,《中外文學》,13卷8期,1985年0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寧,〈我讀可叵〉,《中國時報》,第8版,1983年07月19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台灣文學與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一)•臺灣文學中的社會》,封德屏主編,文建會出版,1996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邦媛,〈行至人生的中途--「我在」中的曉風〉,《中國時報》,第8版,1984年9月24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正忠,〈詩化散文新論:漢語性與現代性〉,「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主辦,2003年10月25日(六)。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從大學生對散文的認識談一九八七散文現象〉,《聯合報•副刊》,第23版,1988年01月0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從半掩到大開的散文扇面--當前散文走向〉,《中國時報•開卷》,第42版,1994年7月2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媜主講,魏可風記錄整理,〈許我一張散文臉〉,《聯合報•副刊》,第37版,2000年6月5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元叔,〈單向與多向--散文語言與詩的語言〉,《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1970年0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張曉風編選散文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第2卷第1期,197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麗慧,〈「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社的個案分析〉,《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封德屏主編,文建會出版,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六、工具書及其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雜誌社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雜誌社編,《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雜誌社編,《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雜誌社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雜誌社編,《中國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北:文建會,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文建會,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騰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新編》,台北,文建會,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親親》,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柏楊主編,《中華民國文學年鑑1980》,台北:時報,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台灣文學作家與作品目錄》,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默、隱地編,《當代台灣作家編目》,台北:爾雅,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信元主編,《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民81-84),台北:文建會,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蜜蜜》,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有情人》,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有情天地》,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錦繡天地好文章》, 台北:綜合月出版社 , 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大地之歌》, 台北:大地出版社 , 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第一篇詩--鳥之文學》,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問題小說》, 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 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 , 台北:巨人 , 197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九十年散文選》, 台北:爾雅出版社 , 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70-1989 ,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89-2003 , 台北:九歌出版社 , 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研究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論述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e Man, Blindnes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from Charlotte Brontë to Doris Lessing. 1977. UK: Virago Press, 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e T. Lemon與Marion J. Reis 合編,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Four Essays,U.S.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oolf, Virginia. Women and Writing. Ed. Michole Barret.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子敏,《陌生的引力》,台北:純文學,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祖燊,《散文理論叢集》,台北:文史哲,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鼎鈞,《文學種籽》,台中:明道文藝,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第五冊•散文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台北:九歌,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左手的繆思》,台北:時報,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時報,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魯芹,《瞎三話四集》,台北:九歌,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冬陽(陳芳明)、《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林白,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騰,《披文入情》,台北:蘭亭,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歐梵,《西潮的彼岸》,台北:時報,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十三,《愛情筆記》,台北:時報,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奇等,《評論十家》(第二集),台北:爾雅,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謙,《書本就像降落傘》,台北:黎明,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英國:牛津大學,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文月,《午後的書房》,台北:洪範,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安梧主編,《海峽兩岸中國文化之未來展望》,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雙不,《散文運動場》,台北:蘭亭,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盛,《作家列傳》,台北:爾雅,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亮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台北:爾雅,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文建會出版,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思果,《看花集》,台北:大地,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適,《胡適文存•第二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台北:純文學,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維民,《所羅門與百合花》,台北:九歌,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學,《隔海說文》,福州:廈門大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森,《當代劇場的二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秀亞,《艾琳的日記》,台北:三民,195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秀亞,《愛的輕歌》,台北:論壇,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系國,《快活林》,台北:遠景, 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台北:學生,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