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漢譯佛典中帝釋形象的敘事研究
作者 朱秋敏
貢獻者 丁敏
朱秋敏
關鍵詞 帝釋
釋提桓因
敘事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15:41 (UTC+8)
摘要 一、研究動機:
     自四阿含以來,各大小乘經典中都有許多關於帝釋與佛陀,以及人天互動的敘事記載,份量之多可說是天神中屬一屬二的,且其深具經典文學的敘事特色與宗教意涵。
     二、研究目的:
     (一)探究出漢譯佛典中帝釋的整體形象、定位與角色功能。
     (二)呈現出漢譯佛典中帝釋生命型態的建構及其故事的文學敘事特色。
     (三)詮釋出帝釋在漢譯佛典中所象徵的深層宗教意涵。
     三、研究架構:
      本論文視佛經文體為敘事文學的表現形式,運用敘事學的方法,擇取適用於分析對象的敘事理論,來研究漢譯佛典中帝釋的形象。論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文本是如何建構帝釋整體的生命型態;而第五章則選取經典中極富文學的想像性與宗教啟發性的帝釋敘事為底本,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第六章則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
     研究架構的設計如下:
     (一)第二章先進行「帝釋溯源」,以作為研究的背景知識。首先,探討帝釋的前身因陀羅在《梨俱吠陀》中的形象與職能。其次,探究因陀羅在佛教神話中的吸納與轉化的具體化過程。最末,對漢譯佛典中帝釋名號作一釋義。初步建構出因陀羅與帝釋的形象、定位與角色功能。
     (二)第三章則從「敘事模式」來研究帝釋天神世界的建構。首先,從「重複與積聚」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呈現出漢譯佛典中帝釋天神尊貴的外在形象與「二元補襯」的「圓形人物」之內在特質。其次從「主題化」與「二元補襯」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呈現出帝釋生活世界殊勝與危脆的複調敘事。最末,「從與其他人物關係」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來呈現帝釋的統轄空間。
     (三)第四章從「敘事功能」來探究帝釋在佛典中所具有的「變化功能」的角色作用。首先,從帝釋與佛陀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條件與中介人物」的角色功能。其次,從帝釋與阿羅漢、居士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富貴求道典範人物」的角色功能。最末,從帝釋與阿修羅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鏡像人物」的角色功能。
     (四)第五章以帝釋與阿修羅的戰鬥故事、《佛說妙色王因緣經》、《盧志長者因緣經》為研究的文本,從敘事情節、敘事視角、聚焦意象、敘事時間等敘事學的角度為切入點,以彰顯文本的敘事特色,及其所蘊含的宗教意涵。
     (五)第六章總結論文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敘事的最終命題是強調帝釋是欲界人天乘眾生中「富貴求道」的典範人物。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 佛教典籍
《長阿含經》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大正藏》第1冊
《七佛經》 宋 法天譯 《大正藏》第1冊
《大般涅槃經》 東晉 法顯譯 《大正藏》第1冊
《佛說帝釋所問經》 宋 法賢譯 《大正藏》第1冊
《大樓炭經》 西晉 法立共法炬譯 《大正藏》第1冊
《起世經》 隋 闍那崛多等譯 《大正藏》第1冊
《起世因本經》 隋 達摩笈多譯 《大正藏》第1冊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1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 瞿曇法智譯 《大正藏》第1冊
陳羲編譯 《印度神話故事》,台北:星光,1988年。
傅修延 《講故事的奧秘》,南昌:百花洲文藝,1993年。
傅修延 《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1999年。
糜文開 《印度文化十八篇》,台北:東大,1977年。
糜文開 《印度文學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67年。
葉舒憲編選 《神話原型批評》,陜西:師範大學,1987年。
葉昂夫人 《印度神話故事》,臺北:時報文化,1975年。
偉文圖書出版社編輯部 《印度神話》,臺北:偉文圖書,1979年。
趙國華 《東方神話-印度古代神話》,北京:知識,1993年。
魏慶征 《古代印度神話》,山西:北岳文藝,1999年。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大正藏》第2冊
關永中 《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局,1997年。
(六)宗教學或其他
王向峰主編 《文藝美學辭典》,遼寧:遼寧大學,1987年。
王志成譯,英•約翰•希克 《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四川:四川人民,1998年。
王貴祥 《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杜普瑞(Louis Dupre)著,傅佩榮譯 《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1988年。
伊利亞德(N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1年。
伊利亞德(Nircea Eliade)著,吳靜宜、陳錦書譯 《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台北:商周,2001年。
尚會鵬 《印度文化史》,臺北:亞太圖書,1998年。
榮格著,龔卓軍譯 《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2000年。
《別譯雜阿含經》 失譯 《大正藏》第2冊
潘朝陽 《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師大地理系,2001年。
黎志添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林許文二、陳詩蘭 《圖解桑奇佛塔》,台北:橡樹林,2003年。
全佛編輯部主編 《天龍八部》,台北:全佛文化,2000年。
兩撥子編 《毗沙門天王法彙》,台北:彌勒,1989年。
二、學位論文
呂素端 《《西遊記》敘事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博論,2001年。
周敏惠 《金光明文學特質之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論,2003年。
三、單篇論文
丁 敏 〈佛教經典故事的主題特色及創作技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2
《雜阿含經》 失譯 《大正藏》第2冊
年6月第二十三期 。
郭良鋆 〈帝釋天和因陀羅〉,《南亞研究》,1991年第一期。
陳敏齡 〈西方淨土的宗教學詮釋〉,《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
韓廷傑 〈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一期。
四、外文資料
(一)日文單篇論文
辛島靜志 〈初期仏典に現われたる帝釈〉,《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84年3月。
(二) 英文專書
Monier-Williams,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Oxford:Clarendon Press,1899).
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2冊
五、佛學工具書
丁福保 編 《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1984年再版。
慈 怡 主編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1989年,第二版。
藍吉富 主編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六度集經》 吳 康僧會譯 《大正藏》第3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唐 般若譯《大正藏》第3冊
《頂生王因緣經》宋 施護等譯《大正藏》第3冊
《修行本起經》 後漢 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大正藏》第3冊
《普曜經》 西晉 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3冊
《方廣大莊嚴經》 唐 地婆訶羅譯 《大正藏》第3冊
《佛本行集經》 隋 闍那崛多譯 《大正藏》第3冊
《眾許摩訶帝經》 宋 法賢譯 《大正藏》第3冊
《大莊嚴論經》 馬鳴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4冊
《賢愚經》 元魏 慧覺等譯 《大正藏》第4冊
《雜寶藏經》 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 《大正藏》第4冊
《舊雜譬喻經》吳 康僧會譯《大正藏》第4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正藏》第10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般若譯 《大正藏》第10冊
《大寶積經》唐 菩提流志譯 《大正藏》第11冊
《大般涅槃經》 北涼 曇無讖譯 《大正藏》第12冊
《大般涅槃經》 宋 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大正藏》第12冊
《盧志長者因緣經》 失譯 《大正藏》第14冊
《佛說四天王經》 劉宋 智嚴共寶雲譯 《大正藏》第15冊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大正藏》第15冊
《金光明最勝王經》 唐 義淨譯 《大正藏》第16冊
《佛說未曾有經》 失譯 《大正藏》第16冊
《正法念處經》 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大正藏》第17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唐 義淨譯 《大正藏》第24冊
《分別功德論》 失譯附後漢錄 《大正藏》第25冊
《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25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27冊
《阿毘曇毘婆沙論》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大正藏》第28冊
《成唯識論》 護法等菩薩造 唐 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陳 真諦譯《大正藏》第32冊
《法華義疏》 隋 吉藏撰 《大正藏》第34冊
《妙法蓮華經玄贊》 唐 窺基撰 《大正藏》第34冊
《觀音義疏》 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正藏》第34冊
《新華嚴經論》 唐 李通玄撰 《大正藏》第36冊
《彌勒經遊意》 隋 吉藏撰《大正藏》第38冊
《注維摩詰經》 後秦 僧肇撰 《大正藏》第38冊
《注大乘入楞伽經》宋 寶臣述《大正藏》第39冊
《俱舍論頌疏論本》唐 圓暉述 《大正藏》第41冊
《大乘義章》 隋 慧遠撰 《大正藏》第44冊
《釋迦譜》 梁 僧祐撰《大正藏》 第50冊
《經律異相》 梁 寶唱等集 《大正藏》第53冊
《法苑珠林》 唐 道世撰 《大正藏》第53冊
《一切經音義》 唐 慧琳撰 《大正藏》第54冊
《續一切經音義》宋 希麟集 《大正藏》第54冊
《翻譯名義集》宋 法雲編 《大正藏》第54冊
(二)佛學研究
于凌波 《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1999年,修訂初版。
印 順 《華雨集第四集》,台北:正聞,1993年。
印 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1年。
印 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1986年。
季羨林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1995年。
易夫 《佛界諸神》,北京:大眾文藝,1999年。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
馬書田 《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2001年。
藍吉富 《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東大,1993年。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阿含藏附錄上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三)佛教史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查爾斯.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 《印度教與佛教史綱》,高雄:佛光,1990年。
韓廷傑 《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1996年。
(四)佛教美學
王海林 《佛教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五)文學類
申 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第二版。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1997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 《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年新版,第一刷。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二版。
季羨林 《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1991年。
季羨林 《印度古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91年。
周英雄、鄭樹森合編 《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黎明,1980年。
周文欽 《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大,2000年。
浦安迪 《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第二刷。
徐岱 《小說型態學》,浙江:杭州大學,1997年,第二刷。
韋勒克.沃倫 《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黃慶萱 《修辭學》,台北:三民,1975年。
賈文昭、徐召勖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景物描寫》,台北:里仁,1984年。
董小英 《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楊 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楊 義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二刷。
楊惠南 《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1995年。
葉嘉瑩 《迦陵談詞》,台北:純文學,1976年,第七版。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1999年。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羅 鋼 《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三刷。
胡亞敏 《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1994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1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丁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朱秋敏zh_TW
dc.creator (作者) 朱秋敏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15:41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15: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15:4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912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4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912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研究動機:
     自四阿含以來,各大小乘經典中都有許多關於帝釋與佛陀,以及人天互動的敘事記載,份量之多可說是天神中屬一屬二的,且其深具經典文學的敘事特色與宗教意涵。
     二、研究目的:
     (一)探究出漢譯佛典中帝釋的整體形象、定位與角色功能。
     (二)呈現出漢譯佛典中帝釋生命型態的建構及其故事的文學敘事特色。
     (三)詮釋出帝釋在漢譯佛典中所象徵的深層宗教意涵。
     三、研究架構:
      本論文視佛經文體為敘事文學的表現形式,運用敘事學的方法,擇取適用於分析對象的敘事理論,來研究漢譯佛典中帝釋的形象。論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文本是如何建構帝釋整體的生命型態;而第五章則選取經典中極富文學的想像性與宗教啟發性的帝釋敘事為底本,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第六章則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
     研究架構的設計如下:
     (一)第二章先進行「帝釋溯源」,以作為研究的背景知識。首先,探討帝釋的前身因陀羅在《梨俱吠陀》中的形象與職能。其次,探究因陀羅在佛教神話中的吸納與轉化的具體化過程。最末,對漢譯佛典中帝釋名號作一釋義。初步建構出因陀羅與帝釋的形象、定位與角色功能。
     (二)第三章則從「敘事模式」來研究帝釋天神世界的建構。首先,從「重複與積聚」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呈現出漢譯佛典中帝釋天神尊貴的外在形象與「二元補襯」的「圓形人物」之內在特質。其次從「主題化」與「二元補襯」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呈現出帝釋生活世界殊勝與危脆的複調敘事。最末,「從與其他人物關係」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來呈現帝釋的統轄空間。
     (三)第四章從「敘事功能」來探究帝釋在佛典中所具有的「變化功能」的角色作用。首先,從帝釋與佛陀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條件與中介人物」的角色功能。其次,從帝釋與阿羅漢、居士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富貴求道典範人物」的角色功能。最末,從帝釋與阿修羅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鏡像人物」的角色功能。
     (四)第五章以帝釋與阿修羅的戰鬥故事、《佛說妙色王因緣經》、《盧志長者因緣經》為研究的文本,從敘事情節、敘事視角、聚焦意象、敘事時間等敘事學的角度為切入點,以彰顯文本的敘事特色,及其所蘊含的宗教意涵。
     (五)第六章總結論文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敘事的最終命題是強調帝釋是欲界人天乘眾生中「富貴求道」的典範人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6
     第三節 研究義界與範圍∙∙∙∙∙∙∙∙∙∙∙∙∙∙∙∙∙∙∙∙∙∙∙∙∙∙∙∙∙∙∙∙∙∙∙∙∙∙∙∙∙∙∙∙∙∙∙∙∙∙∙∙∙∙∙∙∙∙∙∙∙∙∙∙∙∙∙∙∙∙∙∙∙∙∙∙∙∙∙∙∙∙∙∙∙∙∙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18
     
     
     第二章 帝釋的溯源∙∙∙∙∙∙∙∙∙∙∙∙∙∙∙∙∙∙∙∙∙∙∙∙∙∙∙∙∙∙∙∙∙∙∙∙∙∙∙∙∙∙∙∙∙∙∙∙∙∙∙∙∙∙∙∙∙∙∙∙∙∙∙∙∙∙∙∙∙∙∙∙∙∙∙∙∙∙∙∙∙∙∙∙∙∙∙∙∙∙∙∙∙∙∙∙23
     第一節 因陀羅在《梨俱吠陀》中的形象與職能∙∙∙∙∙∙∙∙∙∙∙∙∙∙∙∙∙∙∙∙∙∙∙∙∙∙∙∙∙∙∙∙∙∙∙∙∙∙∙∙∙∙∙∙∙24
     
      一、《梨俱吠陀》的概述∙∙∙∙∙∙∙∙∙∙∙∙∙∙∙∙∙∙∙∙∙∙∙∙∙∙∙∙∙∙∙∙∙∙∙∙∙∙∙∙∙∙∙∙∙∙∙∙∙∙∙∙∙∙∙∙∙∙∙∙∙∙∙∙∙∙∙∙∙∙∙∙∙∙∙∙∙∙∙24
     
      二、因陀羅在《梨俱吠陀》中的形象與職能∙∙∙∙∙∙∙∙∙∙∙∙∙∙∙∙∙∙∙∙∙∙∙∙∙∙∙∙∙∙∙∙∙∙∙∙∙∙∙∙∙∙∙∙∙26
     
     第二節 因陀羅在佛教神話中的吸納與轉化∙∙∙∙∙∙∙∙∙∙∙∙∙∙∙∙∙∙∙∙∙∙∙∙∙∙∙∙∙∙∙∙∙∙∙∙∙∙∙∙∙∙∙∙∙∙∙∙∙∙∙∙∙32
     
     一、佛教與婆羅門教的關係∙∙∙∙∙∙∙∙∙∙∙∙∙∙∙∙∙∙∙∙∙∙∙∙∙∙∙∙∙∙∙∙∙∙∙∙∙∙∙∙∙∙∙∙∙∙∙∙∙∙∙∙∙∙∙∙∙∙∙∙∙∙∙∙∙∙∙∙∙∙∙∙∙32
     
     二、因陀羅在佛教神話中的吸納與轉化∙∙∙∙∙∙∙∙∙∙∙∙∙∙∙∙∙∙∙∙∙∙∙∙∙∙∙∙∙∙∙∙∙∙∙∙∙∙∙∙∙∙∙∙∙∙∙∙∙∙∙∙∙35
     
     第三節 漢譯佛典中帝釋名號的釋義∙∙∙∙∙∙∙∙∙∙∙∙∙∙∙∙∙∙∙∙∙∙∙∙∙∙∙∙∙∙∙∙∙∙∙∙∙∙∙∙∙∙∙∙∙∙∙∙∙∙∙∙∙∙∙∙∙∙∙∙∙∙∙∙∙39
     
     
     第三章 帝釋天神世界的敘事模式∙∙∙∙∙∙∙∙∙∙∙∙∙∙∙∙∙∙∙∙∙∙∙∙∙∙∙∙∙∙∙∙∙∙∙∙∙∙∙∙∙∙∙∙∙∙∙∙∙∙∙∙∙∙∙∙∙∙∙∙∙∙∙∙∙∙∙45
     
     第一節 帝釋人物形象的建構∙∙∙∙∙∙∙∙∙∙∙∙∙∙∙∙∙∙∙∙∙∙∙∙∙∙∙∙∙∙∙∙∙∙∙∙∙∙∙∙∙∙∙∙∙∙∙∙∙∙∙∙∙∙∙∙∙∙∙∙∙∙∙∙∙∙∙∙∙∙∙∙∙∙∙∙∙46
     
     一、從重複積聚的敘事模式來看帝釋尊貴外在形象的建構∙∙∙∙∙∙∙∙∙∙∙∙∙∙∙∙∙∙∙∙∙∙∙∙46
     
     (一) 帝釋出身的建構∙∙∙∙∙∙∙∙∙∙∙∙∙∙∙∙∙∙∙∙∙∙∙∙∙∙∙∙∙∙∙∙∙∙∙∙∙∙∙∙∙∙∙∙∙∙∙∙∙∙∙∙∙∙∙∙∙∙∙∙∙∙∙∙∙∙∙∙∙∙∙∙∙∙∙∙∙∙∙46
     
     (二) 帝釋位階的建構∙∙∙∙∙∙∙∙∙∙∙∙∙∙∙∙∙∙∙∙∙∙∙∙∙∙∙∙∙∙∙∙∙∙∙∙∙∙∙∙∙∙∙∙∙∙∙∙∙∙∙∙∙∙∙∙∙∙∙∙∙∙∙∙∙∙∙∙∙∙∙∙∙∙∙∙∙∙∙51
     
     (三) 帝釋壽長的建構∙∙∙∙∙∙∙∙∙∙∙∙∙∙∙∙∙∙∙∙∙∙∙∙∙∙∙∙∙∙∙∙∙∙∙∙∙∙∙∙∙∙∙∙∙∙∙∙∙∙∙∙∙∙∙∙∙∙∙∙∙∙∙∙∙∙∙∙∙∙∙∙∙∙∙∙∙∙∙54
     
     (四) 帝釋形貌的建構∙∙∙∙∙∙∙∙∙∙∙∙∙∙∙∙∙∙∙∙∙∙∙∙∙∙∙∙∙∙∙∙∙∙∙∙∙∙∙∙∙∙∙∙∙∙∙∙∙∙∙∙∙∙∙∙∙∙∙∙∙∙∙∙∙∙∙∙∙∙∙∙∙∙∙∙∙∙∙55
     
     (五) 帝釋飲食的建構∙∙∙∙∙∙∙∙∙∙∙∙∙∙∙∙∙∙∙∙∙∙∙∙∙∙∙∙∙∙∙∙∙∙∙∙∙∙∙∙∙∙∙∙∙∙∙∙∙∙∙∙∙∙∙∙∙∙∙∙∙∙∙∙∙∙∙∙∙∙∙∙∙∙∙∙∙∙∙59
     
     (六) 帝釋家庭的建構∙∙∙∙∙∙∙∙∙∙∙∙∙∙∙∙∙∙∙∙∙∙∙∙∙∙∙∙∙∙∙∙∙∙∙∙∙∙∙∙∙∙∙∙∙∙∙∙∙∙∙∙∙∙∙∙∙∙∙∙∙∙∙∙∙∙∙∙∙∙∙∙∙∙∙∙∙∙∙61
     
     (七) 小結∙∙∙∙∙∙∙∙∙∙∙∙∙∙∙∙∙∙∙∙∙∙∙∙∙∙∙∙∙∙∙∙∙∙∙∙∙∙∙∙∙∙∙∙∙∙∙∙∙∙∙∙∙∙∙∙∙∙∙∙∙∙∙∙∙∙∙∙∙∙∙∙∙∙∙∙∙∙∙∙∙∙∙∙∙∙∙∙∙∙∙∙∙∙∙∙∙∙∙63
     
     二、從重複積聚的敘事模式來看帝釋圓形人物內在特質的建構∙∙∙∙∙∙∙∙∙∙∙∙∙65
     
     (一) 正面特質的建構―真實不偽、精勤不懈、慈忍不瞋∙∙∙∙∙∙∙∙∙∙∙∙∙∙∙∙∙66
     
     (二) 負面特質的建構―放逸、憎愛、貪嫉∙∙∙∙∙∙∙∙∙∙∙∙∙∙∙∙∙∙∙∙∙∙∙∙∙∙∙∙∙∙∙∙∙∙∙∙∙∙∙∙∙69
     
     第二節 帝釋生活世界的建構∙∙∙∙∙∙∙∙∙∙∙∙∙∙∙∙∙∙∙∙∙∙∙∙∙∙∙∙∙∙∙∙∙∙∙∙∙∙∙∙∙∙∙∙∙∙∙∙∙∙∙∙∙∙∙∙∙∙∙∙∙∙∙∙∙∙∙∙∙∙∙∙∙∙∙∙∙72
     
     一、享樂空間/修法空間的主題化敘事模式∙∙∙∙∙∙∙∙∙∙∙∙∙∙∙∙∙∙∙∙∙∙∙∙∙∙∙∙∙∙∙∙∙∙∙∙∙∙∙∙∙∙∙∙∙∙∙∙73
     
     (一) 忉利天三十三天城的建構∙∙∙∙∙∙∙∙∙∙∙∙∙∙∙∙∙∙∙∙∙∙∙∙∙∙∙∙∙∙∙∙∙∙∙∙∙∙∙∙∙∙∙∙∙∙∙∙∙∙∙∙∙∙∙∙∙∙∙∙∙73
     
     (二) 善建城的建構∙∙∙∙∙∙∙∙∙∙∙∙∙∙∙∙∙∙∙∙∙∙∙∙∙∙∙∙∙∙∙∙∙∙∙∙∙∙∙∙∙∙∙∙∙∙∙∙∙∙∙∙∙∙∙∙∙∙∙∙∙∙∙∙∙∙∙∙∙∙∙∙∙∙∙∙∙∙∙∙∙76
     
     (三) 享樂空間―苑林的建構∙∙∙∙∙∙∙∙∙∙∙∙∙∙∙∙∙∙∙∙∙∙∙∙∙∙∙∙∙∙∙∙∙∙∙∙∙∙∙∙∙∙∙∙∙∙∙∙∙∙∙∙∙∙∙∙∙∙∙∙∙∙∙∙∙78
     
     (四) 修法空間―善法堂的建構∙∙∙∙∙∙∙∙∙∙∙∙∙∙∙∙∙∙∙∙∙∙∙∙∙∙∙∙∙∙∙∙∙∙∙∙∙∙∙∙∙∙∙∙∙∙∙∙∙∙∙∙∙∙∙∙∙∙∙∙∙83
     
     二、無憂空間/危脆空間的二元補襯敘事模式∙∙∙∙∙∙∙∙∙∙∙∙∙∙∙∙∙∙∙∙∙∙∙∙∙∙∙∙∙∙∙∙∙∙∙∙∙∙∙∙∙∙∙∙∙85
     
     第三節 帝釋統轄空間的建構∙∙∙∙∙∙∙∙∙∙∙∙∙∙∙∙∙∙∙∙∙∙∙∙∙∙∙∙∙∙∙∙∙∙∙∙∙∙∙∙∙∙∙∙∙∙∙∙∙∙∙∙∙∙∙∙∙∙∙∙∙∙∙∙∙∙∙∙∙∙∙∙∙∙∙∙∙∙89
     
     一、從與其他人物關係的敘事模式來看帝釋統轄空間的建構∙∙∙∙∙∙∙∙∙∙∙∙∙∙∙∙∙∙90
     
     (一)三十三天統轄空間的建構∙∙∙∙∙∙∙∙∙∙∙∙∙∙∙∙∙∙∙∙∙∙∙∙∙∙∙∙∙∙∙∙∙∙∙∙∙∙∙∙∙∙∙∙∙∙∙∙∙∙∙∙∙∙∙∙∙∙∙∙∙90
     
      (二)四天王天統轄空間的建構∙∙∙∙∙∙∙∙∙∙∙∙∙∙∙∙∙∙∙∙∙∙∙∙∙∙∙∙∙∙∙∙∙∙∙∙∙∙∙∙∙∙∙∙∙∙∙∙∙∙∙∙∙∙∙∙∙∙∙∙∙92
     
     二、小結∙∙∙∙∙∙∙∙∙∙∙∙∙∙∙∙∙∙∙∙∙∙∙∙∙∙∙∙∙∙∙∙∙∙∙∙∙∙∙∙∙∙∙∙∙∙∙∙∙∙∙∙∙∙∙∙∙∙∙∙∙∙∙∙∙∙∙∙∙∙∙∙∙∙∙∙∙∙∙∙∙∙∙∙∙∙∙∙∙∙∙∙∙∙∙∙∙∙∙∙∙∙∙∙∙96
     
     
     第四章 帝釋角色的敘事功能∙∙∙∙∙∙∙∙∙∙∙∙∙∙∙∙∙∙∙∙∙∙∙∙∙∙∙∙∙∙∙∙∙∙∙∙∙∙∙∙∙∙∙∙∙∙∙∙∙∙∙∙∙∙∙∙∙∙∙∙∙∙∙∙∙∙∙∙∙∙∙∙∙∙∙∙∙99
     
     第一節 條件與中介人物的角色功能:與佛陀的互動關係∙∙∙∙∙∙∙∙∙∙∙∙∙∙∙∙∙∙∙∙∙∙∙∙∙∙∙∙100
     
     一、 從佛陀八相成道來看帝釋條件人物的角色功能∙∙∙∙∙∙∙∙∙∙∙∙∙∙∙∙∙∙∙∙∙∙∙∙∙∙∙∙∙∙∙∙101
     
     (一) 降兜率∙∙∙∙∙∙∙∙∙∙∙∙∙∙∙∙∙∙∙∙∙∙∙∙∙∙∙∙∙∙∙∙∙∙∙∙∙∙∙∙∙∙∙∙∙∙∙∙∙∙∙∙∙∙∙∙∙∙∙∙∙∙∙∙∙∙∙∙∙∙∙∙∙∙∙∙∙∙∙∙∙∙∙∙∙∙∙∙∙∙∙∙101
     
     (二) 託胎∙∙∙∙∙∙∙∙∙∙∙∙∙∙∙∙∙∙∙∙∙∙∙∙∙∙∙∙∙∙∙∙∙∙∙∙∙∙∙∙∙∙∙∙∙∙∙∙∙∙∙∙∙∙∙∙∙∙∙∙∙∙∙∙∙∙∙∙∙∙∙∙∙∙∙∙∙∙∙∙∙∙∙∙∙∙∙∙∙∙∙∙∙∙∙∙102
     
     (三) 降誕∙∙∙∙∙∙∙∙∙∙∙∙∙∙∙∙∙∙∙∙∙∙∙∙∙∙∙∙∙∙∙∙∙∙∙∙∙∙∙∙∙∙∙∙∙∙∙∙∙∙∙∙∙∙∙∙∙∙∙∙∙∙∙∙∙∙∙∙∙∙∙∙∙∙∙∙∙∙∙∙∙∙∙∙∙∙∙∙∙∙∙∙∙∙∙∙102
     
     (四) 出家∙∙∙∙∙∙∙∙∙∙∙∙∙∙∙∙∙∙∙∙∙∙∙∙∙∙∙∙∙∙∙∙∙∙∙∙∙∙∙∙∙∙∙∙∙∙∙∙∙∙∙∙∙∙∙∙∙∙∙∙∙∙∙∙∙∙∙∙∙∙∙∙∙∙∙∙∙∙∙∙∙∙∙∙∙∙∙∙∙∙∙∙∙∙∙∙103
     
     (五) 降魔∙∙∙∙∙∙∙∙∙∙∙∙∙∙∙∙∙∙∙∙∙∙∙∙∙∙∙∙∙∙∙∙∙∙∙∙∙∙∙∙∙∙∙∙∙∙∙∙∙∙∙∙∙∙∙∙∙∙∙∙∙∙∙∙∙∙∙∙∙∙∙∙∙∙∙∙∙∙∙∙∙∙∙∙∙∙∙∙∙∙∙∙∙∙∙∙105
     
     (六) 成道∙∙∙∙∙∙∙∙∙∙∙∙∙∙∙∙∙∙∙∙∙∙∙∙∙∙∙∙∙∙∙∙∙∙∙∙∙∙∙∙∙∙∙∙∙∙∙∙∙∙∙∙∙∙∙∙∙∙∙∙∙∙∙∙∙∙∙∙∙∙∙∙∙∙∙∙∙∙∙∙∙∙∙∙∙∙∙∙∙∙∙∙∙∙∙∙105
     
     (七) 轉法輪∙∙∙∙∙∙∙∙∙∙∙∙∙∙∙∙∙∙∙∙∙∙∙∙∙∙∙∙∙∙∙∙∙∙∙∙∙∙∙∙∙∙∙∙∙∙∙∙∙∙∙∙∙∙∙∙∙∙∙∙∙∙∙∙∙∙∙∙∙∙∙∙∙∙∙∙∙∙∙∙∙∙∙∙∙∙∙∙∙∙∙∙105
     
     (八) 入涅槃∙∙∙∙∙∙∙∙∙∙∙∙∙∙∙∙∙∙∙∙∙∙∙∙∙∙∙∙∙∙∙∙∙∙∙∙∙∙∙∙∙∙∙∙∙∙∙∙∙∙∙∙∙∙∙∙∙∙∙∙∙∙∙∙∙∙∙∙∙∙∙∙∙∙∙∙∙∙∙∙∙∙∙∙∙∙∙∙∙∙∙∙105
     
     二、 從帝釋代欲界眾生向佛陀問法來看帝釋中介人物的角色功能∙∙∙∙∙∙∙∙107
     
     (一) 起因:帝釋提問∙∙∙∙∙∙∙∙∙∙∙∙∙∙∙∙∙∙∙∙∙∙∙∙∙∙∙∙∙∙∙∙∙∙∙∙∙∙∙∙∙∙∙∙∙∙∙∙∙∙∙∙∙∙∙∙∙∙∙∙∙∙∙∙∙∙∙∙∙∙∙∙∙∙∙∙107
     
     (二) 過程:帝釋與佛陀的法義問答∙∙∙∙∙∙∙∙∙∙∙∙∙∙∙∙∙∙∙∙∙∙∙∙∙∙∙∙∙∙∙∙∙∙∙∙∙∙∙∙∙∙∙∙∙∙∙∙∙∙∙∙109
     
     (三) 結果:帝釋證得初果(須陀洹)∙∙∙∙∙∙∙∙∙∙∙∙∙∙∙∙∙∙∙∙∙∙∙∙∙∙∙∙∙∙∙∙∙∙∙∙∙∙∙∙∙∙∙∙∙∙∙∙114
     
     三、小結∙∙∙∙∙∙∙∙∙∙∙∙∙∙∙∙∙∙∙∙∙∙∙∙∙∙∙∙∙∙∙∙∙∙∙∙∙∙∙∙∙∙∙∙∙∙∙∙∙∙∙∙∙∙∙∙∙∙∙∙∙∙∙∙∙∙∙∙∙∙∙∙∙∙∙∙∙∙∙∙∙∙∙∙∙∙∙∙∙∙∙∙∙∙∙∙∙∙∙∙∙∙∙∙∙115
     
     第二節 富貴求道典範人物的角色功能:與阿羅漢、居士的互動關係∙∙∙∙∙∙∙∙117
     
     一、求福無厭的角色功能:與阿羅漢的互動關係∙∙∙∙∙∙∙∙∙∙∙∙∙∙∙∙∙∙∙∙∙∙∙∙∙∙∙∙∙∙∙∙∙∙∙∙117
     
     二、富貴求道典範者的角色功能:與居士的互動關係∙∙∙∙∙∙∙∙∙∙∙∙∙∙∙∙∙∙∙∙∙∙∙∙∙∙∙∙121
     
     (一) 賞善∙∙∙∙∙∙∙∙∙∙∙∙∙∙∙∙∙∙∙∙∙∙∙∙∙∙∙∙∙∙∙∙∙∙∙∙∙∙∙∙∙∙∙∙∙∙∙∙∙∙∙∙∙∙∙∙∙∙∙∙∙∙∙∙∙∙∙∙∙∙∙∙∙∙∙∙∙∙∙∙∙∙∙∙∙∙∙∙∙∙∙∙121
     
     (二) 化惡∙∙∙∙∙∙∙∙∙∙∙∙∙∙∙∙∙∙∙∙∙∙∙∙∙∙∙∙∙∙∙∙∙∙∙∙∙∙∙∙∙∙∙∙∙∙∙∙∙∙∙∙∙∙∙∙∙∙∙∙∙∙∙∙∙∙∙∙∙∙∙∙∙∙∙∙∙∙∙∙∙∙∙∙∙∙∙∙∙∙∙∙124
     
     第三節 鏡像人物的角色功能:與阿修羅的互動關係∙∙∙∙∙∙∙∙∙∙∙∙∙∙∙∙∙∙∙∙∙∙∙∙∙∙∙∙∙∙∙∙∙∙∙∙125
     
     一、 映鏡阿修羅似天非天的福報特質∙∙∙∙∙∙∙∙∙∙∙∙∙∙∙∙∙∙∙∙∙∙∙∙∙∙∙∙∙∙∙∙∙∙∙∙∙∙∙∙∙∙∙∙∙∙∙∙∙∙∙∙∙∙∙∙128
     
     二、 映鏡阿修羅無天德的特質∙∙∙∙∙∙∙∙∙∙∙∙∙∙∙∙∙∙∙∙∙∙∙∙∙∙∙∙∙∙∙∙∙∙∙∙∙∙∙∙∙∙∙∙∙∙∙∙∙∙∙∙∙∙∙∙∙∙∙∙∙∙∙∙∙∙∙∙128
     
     三、 阿修羅映鏡帝釋的貪婪美色之心∙∙∙∙∙∙∙∙∙∙∙∙∙∙∙∙∙∙∙∙∙∙∙∙∙∙∙∙∙∙∙∙∙∙∙∙∙∙∙∙∙∙∙∙∙∙∙∙∙∙∙∙∙∙∙∙130
     
     
     第五章 帝釋敘事的文本分析∙∙∙∙∙∙∙∙∙∙∙∙∙∙∙∙∙∙∙∙∙∙∙∙∙∙∙∙∙∙∙∙∙∙∙∙∙∙∙∙∙∙∙∙∙∙∙∙∙∙∙∙∙∙∙∙∙∙∙∙∙∙∙∙∙∙∙∙∙∙∙∙∙∙∙∙∙133
     
     第一節 帝釋與阿修羅戰鬥故事的文本分析∙∙∙∙∙∙∙∙∙∙∙∙∙∙∙∙∙∙∙∙∙∙∙∙∙∙∙∙∙∙∙∙∙∙∙∙∙∙∙∙∙∙∙∙∙∙∙∙∙∙∙∙∙∙133
     
     一、敘事情節的結構模式∙∙∙∙∙∙∙∙∙∙∙∙∙∙∙∙∙∙∙∙∙∙∙∙∙∙∙∙∙∙∙∙∙∙∙∙∙∙∙∙∙∙∙∙∙∙∙∙∙∙∙∙∙∙∙∙∙∙∙∙∙∙∙∙∙∙∙∙∙∙∙∙∙∙∙∙134
     
     二、視角的流動與聚焦的意象∙∙∙∙∙∙∙∙∙∙∙∙∙∙∙∙∙∙∙∙∙∙∙∙∙∙∙∙∙∙∙∙∙∙∙∙∙∙∙∙∙∙∙∙∙∙∙∙∙∙∙∙∙∙∙∙∙∙∙∙∙∙∙∙∙∙∙∙140
     
     (一) 短篇戰鬥故事∙∙∙∙∙∙∙∙∙∙∙∙∙∙∙∙∙∙∙∙∙∙∙∙∙∙∙∙∙∙∙∙∙∙∙∙∙∙∙∙∙∙∙∙∙∙∙∙∙∙∙∙∙∙∙∙∙∙∙∙∙∙∙∙∙∙∙∙∙∙∙∙∙∙∙∙∙∙∙∙∙140
     
     (二) 長篇戰鬥故事∙∙∙∙∙∙∙∙∙∙∙∙∙∙∙∙∙∙∙∙∙∙∙∙∙∙∙∙∙∙∙∙∙∙∙∙∙∙∙∙∙∙∙∙∙∙∙∙∙∙∙∙∙∙∙∙∙∙∙∙∙∙∙∙∙∙∙∙∙∙∙∙∙∙∙∙∙∙∙∙∙143
     
     三、敘事的聲調與意涵∙∙∙∙∙∙∙∙∙∙∙∙∙∙∙∙∙∙∙∙∙∙∙∙∙∙∙∙∙∙∙∙∙∙∙∙∙∙∙∙∙∙∙∙∙∙∙∙∙∙∙∙∙∙∙∙∙∙∙∙∙∙∙∙∙∙∙∙∙∙∙∙∙∙∙∙∙∙∙∙147
     
      第二節《盧志長者因緣經》的文本分析∙∙∙∙∙∙∙∙∙∙∙∙∙∙∙∙∙∙∙∙∙∙∙∙∙∙∙∙∙∙∙∙∙∙∙∙∙∙∙∙∙∙∙∙∙∙∙∙∙∙∙∙∙∙∙∙∙∙∙∙148
     
      一、敘事的時間∙∙∙∙∙∙∙∙∙∙∙∙∙∙∙∙∙∙∙∙∙∙∙∙∙∙∙∙∙∙∙∙∙∙∙∙∙∙∙∙∙∙∙∙∙∙∙∙∙∙∙∙∙∙∙∙∙∙∙∙∙∙∙∙∙∙∙∙∙∙∙∙∙∙∙∙∙∙∙∙∙∙∙∙∙∙∙∙∙∙∙∙∙149
     
      二、敘事的視角與意涵∙∙∙∙∙∙∙∙∙∙∙∙∙∙∙∙∙∙∙∙∙∙∙∙∙∙∙∙∙∙∙∙∙∙∙∙∙∙∙∙∙∙∙∙∙∙∙∙∙∙∙∙∙∙∙∙∙∙∙∙∙∙∙∙∙∙∙∙∙∙∙∙∙∙∙∙∙∙∙∙∙152
     
      第三節《佛說妙色王因緣經》的文本分析∙∙∙∙∙∙∙∙∙∙∙∙∙∙∙∙∙∙∙∙∙∙∙∙∙∙∙∙∙∙∙∙∙∙∙∙∙∙∙∙∙∙∙∙∙∙∙∙∙∙∙∙∙∙∙∙∙156
     
     一、敘事情節的結構模式與視角的流動∙∙∙∙∙∙∙∙∙∙∙∙∙∙∙∙∙∙∙∙∙∙∙∙∙∙∙∙∙∙∙∙∙∙∙∙∙∙∙∙∙∙∙∙∙∙∙∙∙∙∙∙∙157
     
     二、聚焦的意象與敘事的意涵∙∙∙∙∙∙∙∙∙∙∙∙∙∙∙∙∙∙∙∙∙∙∙∙∙∙∙∙∙∙∙∙∙∙∙∙∙∙∙∙∙∙∙∙∙∙∙∙∙∙∙∙∙∙∙∙∙∙∙∙∙∙∙∙∙∙∙∙162
     
     
     第六章 結論∙∙∙∙∙∙∙∙∙∙∙∙∙∙∙∙∙∙∙∙∙∙∙∙∙∙∙∙∙∙∙∙∙∙∙∙∙∙∙∙∙∙∙∙∙∙∙∙∙∙∙∙∙∙∙∙∙∙∙∙∙∙∙∙∙∙∙∙∙∙∙∙∙∙∙∙∙∙∙∙∙∙∙∙∙∙∙∙∙∙∙∙∙∙∙∙∙∙∙∙∙∙∙∙∙∙∙∙∙∙16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帝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釋提桓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事zh_TW
dc.title (題名) 漢譯佛典中帝釋形象的敘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佛教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阿含經》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佛經》 宋 法天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般涅槃經》 東晉 法顯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帝釋所問經》 宋 法賢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樓炭經》 西晉 法立共法炬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起世經》 隋 闍那崛多等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起世因本經》 隋 達摩笈多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 瞿曇法智譯 《大正藏》第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羲編譯 《印度神話故事》,台北:星光,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修延 《講故事的奧秘》,南昌:百花洲文藝,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修延 《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糜文開 《印度文化十八篇》,台北:東大,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糜文開 《印度文學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舒憲編選 《神話原型批評》,陜西:師範大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昂夫人 《印度神話故事》,臺北:時報文化,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偉文圖書出版社編輯部 《印度神話》,臺北:偉文圖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國華 《東方神話-印度古代神話》,北京:知識,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慶征 《古代印度神話》,山西:北岳文藝,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雜阿含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大正藏》第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永中 《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宗教學或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向峰主編 《文藝美學辭典》,遼寧:遼寧大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成譯,英•約翰•希克 《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四川:四川人民,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貴祥 《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普瑞(Louis Dupre)著,傅佩榮譯 《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利亞德(N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利亞德(Nircea Eliade)著,吳靜宜、陳錦書譯 《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台北:商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會鵬 《印度文化史》,臺北:亞太圖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榮格著,龔卓軍譯 《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別譯雜阿含經》 失譯 《大正藏》第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朝陽 《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師大地理系,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志添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許文二、陳詩蘭 《圖解桑奇佛塔》,台北:橡樹林,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佛編輯部主編 《天龍八部》,台北:全佛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兩撥子編 《毗沙門天王法彙》,台北:彌勒,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素端 《《西遊記》敘事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博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敏惠 《金光明文學特質之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 敏 〈佛教經典故事的主題特色及創作技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雜阿含經》 失譯 《大正藏》第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6月第二十三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良鋆 〈帝釋天和因陀羅〉,《南亞研究》,1991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敏齡 〈西方淨土的宗教學詮釋〉,《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廷傑 〈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外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日文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島靜志 〈初期仏典に現われたる帝釈〉,《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8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nier-Williams,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Oxford:Clarendon Press,18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增壹阿含經》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第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佛學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福保 編 《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1984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慈 怡 主編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1989年,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 主編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度集經》 吳 康僧會譯 《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唐 般若譯《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頂生王因緣經》宋 施護等譯《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修行本起經》 後漢 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曜經》 西晉 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廣大莊嚴經》 唐 地婆訶羅譯 《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本行集經》 隋 闍那崛多譯 《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眾許摩訶帝經》 宋 法賢譯 《大正藏》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莊嚴論經》 馬鳴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賢愚經》 元魏 慧覺等譯 《大正藏》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雜寶藏經》 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 《大正藏》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雜譬喻經》吳 康僧會譯《大正藏》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正藏》第1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 般若譯 《大正藏》第1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寶積經》唐 菩提流志譯 《大正藏》第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般涅槃經》 北涼 曇無讖譯 《大正藏》第1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般涅槃經》 宋 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大正藏》第1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志長者因緣經》 失譯 《大正藏》第1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四天王經》 劉宋 智嚴共寶雲譯 《大正藏》第1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大正藏》第1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光明最勝王經》 唐 義淨譯 《大正藏》第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未曾有經》 失譯 《大正藏》第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正法念處經》 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大正藏》第1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唐 義淨譯 《大正藏》第2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分別功德論》 失譯附後漢錄 《大正藏》第2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2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27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毘曇毘婆沙論》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大正藏》第2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 護法等菩薩造 唐 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陳 真諦譯《大正藏》第3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華義疏》 隋 吉藏撰 《大正藏》第3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妙法蓮華經玄贊》 唐 窺基撰 《大正藏》第3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觀音義疏》 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正藏》第3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嚴經論》 唐 李通玄撰 《大正藏》第3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彌勒經遊意》 隋 吉藏撰《大正藏》第3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注維摩詰經》 後秦 僧肇撰 《大正藏》第3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注大乘入楞伽經》宋 寶臣述《大正藏》第3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俱舍論頌疏論本》唐 圓暉述 《大正藏》第4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乘義章》 隋 慧遠撰 《大正藏》第4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迦譜》 梁 僧祐撰《大正藏》 第5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律異相》 梁 寶唱等集 《大正藏》第5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苑珠林》 唐 道世撰 《大正藏》第5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切經音義》 唐 慧琳撰 《大正藏》第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續一切經音義》宋 希麟集 《大正藏》第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翻譯名義集》宋 法雲編 《大正藏》第5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佛學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凌波 《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1999年,修訂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 順 《華雨集第四集》,台北:正聞,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 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 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羨林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夫 《佛界諸神》,北京:大眾文藝,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書田 《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吉富 《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東大,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阿含藏附錄上下冊》,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佛教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查爾斯.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 《印度教與佛教史綱》,高雄:佛光,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廷傑 《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佛教美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海林 《佛教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文學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 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 《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年新版,第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羨林 《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羨林 《印度古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英雄、鄭樹森合編 《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黎明,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文欽 《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大,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安迪 《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岱 《小說型態學》,浙江:杭州大學,1997年,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勒克.沃倫 《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慶萱 《修辭學》,台北:三民,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文昭、徐召勖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景物描寫》,台北:里仁,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小英 《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南 《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嘉瑩 《迦陵談詞》,台北:純文學,1976年,第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 鋼 《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亞敏 《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1994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