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
作者 黃淑恩
貢獻者 廖棟樑
黃淑恩
關鍵詞 唐摭言
王定保
唐代科舉
士人風貌
士人心境
史化小說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3:05 (UTC+8)
摘要 本文探討《唐摭言》一書所記士人在科舉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風尚及文人樣貌,及追求仕途的心境,挖掘從文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心靈反應,並論及王定保寫作此書的動機及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瞭解前人對此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後,訂定本文研究目的,並對論文結構,作前導式的說明。
第二章「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擬對作者王定保的生平家世進行爬梳,接著再由論、贊及門目安排探討其寫作動機。
第三章「統序科第大要」,本章擬先就《唐摭言》一書所關注的主題「唐代科舉制度」做一歸納整理,並力從《唐摭言》一書前三卷集中紀錄的科舉沿革角度出發,建構作者眼中的唐代科舉制度及關注面,以區別一般從政治學或史學出發的制度研究。
第四章「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每年數以千計的舉子集中京城,奔赴場屋追求功名,王定保特地紀錄的舉子們,勢必帶出許多不為史傳所記的人事。本章及下一章擬就《唐摭言》一書探討科舉制度下所呈現的社會風氣及舉子樣貌。本章先就士人的學養階段談起,再探士人求仕的熱切樣貌,最後談及第後宴集所彰顯的榮耀。
第五章「『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此章續探由士到仕的追求過程中,士人久屈名場、龍鐘場屋「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又科場上「及」與「落」的處境大不同,舉子們應對的心境又為何?是溫馴地接受,抑或是有另一番排解呢?《唐摭言》在這些問題上的著墨,想必更真實的表達了唐代士人面對科舉的心境,本章擬就此部分加以論述。
第六章「文史交融的敘事」,本章著重探討文學的表現手法,擬先釐清作者在寫作敘事上是否有傳承或突破之處。接著再針對寫作藝術較為濃厚的篇章,觀察作者的敘事特色,及作者擅長使用的筆法。最後對前人學者的評論作一探討。
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肯定《唐摭言》記載唐代科舉社會的種種,提供我們研究唐代科舉和士人風貌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參考價值,並試論王定保的觀點。
參考文獻 一、古籍書目
(一)《唐摭言》原典
〔唐〕王定保,〔清〕蔣光煦校勘:《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唐〕王定保,姜漢樁譯:《新議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清〕盧見曾輯:《雅雨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張海鵬:《學津討源》(江蘇廣陵:古籍出版,1990)
〔明〕商濬輯:《稗海》(臺北:新興出版,1968)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二)古籍
〔漢〕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
〔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1978)
〔唐〕孔穎達疏:《尚書》《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孟子》《十三經注述》(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肇:《唐國史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綽:《秦中歲時記》(國立中央圖書館所縮印室微膠,編號15226)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
〔唐〕張鷟:《龍筋鳳髓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錄孫綮《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薛用弱:《集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印室微膠,編號9681)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宋〕王溥:《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
〔宋〕朱熹集注:《四書》(臺北:世界書局,1977)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1978)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1996)
〔宋〕洪邁:《容齋四筆》(臺北:大立出版,198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源流文化出版,1983)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宋〕張載:《正蒙》(東京都:明德出版社,2000)
〔宋〕曾慥:《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等奉敕編撰:《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1972)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臺北:木鐸出版,1982)
〔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見《古本小說叢刊》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 : 大化書局,1977)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東方圖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徐松:《登科記考》(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梁廷楠:《南漢書考異》(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劉毓崧:《通義堂文集》(影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清〕稽留山樵:《古今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目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3)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
二、近代專著
(一)論文集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胡戢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 》(臺北:華梵大
學哲學系,2003)。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文史論文集──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二)文學史、筆記史、專題史類、文集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中:文星書店,1966)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大,2000)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出版,2002)
姜漢樁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2000)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韓愈著,顧嗣立補註:《昌黎先生詩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三)科舉制度、科舉與文學類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舍,2004)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陳飛:《唐詩與科舉》(桂林市:漓江出版社,1996)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於《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四)社會文化類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出版,1996)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懷: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2007)
吳振明《醜陋中國人?──西方俗文化裡的中國人形象》(香港:創藝文化公司,1990)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
佛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志文出版,1985)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發行,1997)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臺北:谷風出版,1987)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9)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南大學出版,1989)
許友根:《唐代狀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7)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五)敘事美學類
江守義:《唐傳奇敘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1992)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華倫‧韋勒克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1990)
楊義:《中國敘事學》(臺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
三、單篇期刊
(一)國內期刊
李樹桐:〈唐代科舉制度與士風〉,《華岡學報》,第6期(民國59年2月),頁97-164。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上)〉,《東方雜誌》,21卷11期(民國77年5月),頁38-45。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下)〉,《東方雜誌》,21卷12期(民國77年6月),頁30-34。
張慎言:〈唐人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唐代文人生活〉,《中國文化月刊》,第8期(民國69
年6月),頁125-135。
黃惠菁:〈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藝術學報》,第60期(民國86
年6月),頁191-206。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的探討〉,《書目季刊》,11卷第3期(民國66年12月),
頁11-22。
龔鵬程:〈唐代的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15期(民國92年5月),頁183-200。
(二)大陸期刊
于天池:〈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涉〉(《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
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辯證〉,《文史》,第25輯。
王建平:〈唐代科舉的社會功能〉,《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
期),頁83-89。
李劍:〈科舉制對士林階層愛情生活的影響〉(《尋根》2005年第3期)
吳在慶:〈《唐摭言》、《唐才子傳》所記李洞事蹟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
04期)。
吳庚舜:〈關於唐代傳奇繁榮的原因〉(《文學研究期刊》第一冊)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唐都學刊》2005年9月第21卷5
期)
凌雲嵐:〈寫入殘篇總斷腸——《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類型及其文化模式〉(《中國文學
研究》1998年第3期)
袁維國:〈唐傳奇行卷說質疑──兼談唐代傳奇創作繁榮之原因〉(《唐代文學論叢》第
五輯)
許友根:〈唐代科舉科目考述〉,《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程國賦:〈從小說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
33卷第1期)
程遂營:〈唐代文人政治理想的轉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32-41。
黃永年:〈跋康熙時舒木魯明鈔本《唐摭言》〉,《唐研究》,(1999年12月)卷5,頁41-44。
黃雲眉:〈讀陳寅恪先生論韓愈〉(《文史哲》1955年第8期)
黃慶來:〈《唐摭言》〉,《文史知識》,(1983年第1期),頁37-41。
董乃斌‧程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
年第1期),頁51-56。
溫原:〈唐人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藝術蠡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6期)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1月)
卷16第1期,頁20-23。
寧稼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
報》1997年第3期)
趙國權‧孟業:〈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論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思想世界的影
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5卷第6期),頁130-134。
蔡靜波‧黨大恩:〈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的敘事語言〉,《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
5月第3期),頁146-150。
劉心:〈賢者芳名落誰家—《唐摭言》所載《三賢論》「劉君」之考辨〉,《中國典籍與文
化》,(2004年01期)。
劉海峰:〈重評科舉制度—廢科舉百年反思〉,《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2期),頁5-19。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
年3月第3卷第1期)。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月第27
卷第2期),頁82-86。
四、學位論文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價值探微》(吉林:吉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燕玲:《足崖壑而志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俞炳甲:《唐人小說的寫作技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陳光榮:《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8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廖棟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淑恩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淑恩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23:05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23: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3: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12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12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探討《唐摭言》一書所記士人在科舉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風尚及文人樣貌,及追求仕途的心境,挖掘從文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心靈反應,並論及王定保寫作此書的動機及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瞭解前人對此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後,訂定本文研究目的,並對論文結構,作前導式的說明。
第二章「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擬對作者王定保的生平家世進行爬梳,接著再由論、贊及門目安排探討其寫作動機。
第三章「統序科第大要」,本章擬先就《唐摭言》一書所關注的主題「唐代科舉制度」做一歸納整理,並力從《唐摭言》一書前三卷集中紀錄的科舉沿革角度出發,建構作者眼中的唐代科舉制度及關注面,以區別一般從政治學或史學出發的制度研究。
第四章「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每年數以千計的舉子集中京城,奔赴場屋追求功名,王定保特地紀錄的舉子們,勢必帶出許多不為史傳所記的人事。本章及下一章擬就《唐摭言》一書探討科舉制度下所呈現的社會風氣及舉子樣貌。本章先就士人的學養階段談起,再探士人求仕的熱切樣貌,最後談及第後宴集所彰顯的榮耀。
第五章「『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此章續探由士到仕的追求過程中,士人久屈名場、龍鐘場屋「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又科場上「及」與「落」的處境大不同,舉子們應對的心境又為何?是溫馴地接受,抑或是有另一番排解呢?《唐摭言》在這些問題上的著墨,想必更真實的表達了唐代士人面對科舉的心境,本章擬就此部分加以論述。
第六章「文史交融的敘事」,本章著重探討文學的表現手法,擬先釐清作者在寫作敘事上是否有傳承或突破之處。接著再針對寫作藝術較為濃厚的篇章,觀察作者的敘事特色,及作者擅長使用的筆法。最後對前人學者的評論作一探討。
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肯定《唐摭言》記載唐代科舉社會的種種,提供我們研究唐代科舉和士人風貌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參考價值,並試論王定保的觀點。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賢研究概況……………………………………………………………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二章 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 8
第一節 作者生平………………………………………………………………. . 8
第二節《唐摭言》寫作動機……………………………………………………13

第三章 統序科第大要………………………………………………………………26
第一節 有所繼承有所開拓的唐代科舉……………………………………… .26
第二節 明經科與進士科的地位轉變………………………………………… 35
第三節 舉子應試程序及登第儀式…………………………………………… .43

第四章 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53
第一節 苦學: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53
第二節 求薦:伯樂一顧,價增三倍……………………………………………56
第三節 宴集: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74

第五章 「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81
第一節 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 81
第二節 應舉過程的徬徨心境…………………………………………………..87
第三節 變調的場屋旋律………………………………………………………..96

第六章 文史交融的敘事…………………………………………………………108
第一節 史化小說的敘事………………………………………………………108
第二節 尚奇、巧合的敘事傾向………………………………………………114
第三節 援引書信的融合敘事方式……………………………………………119
第四節 後人的批評與肯定……………………………………………………123

第七章 結論………………………………………………………………………126

參考書目……………………………………………………………………………132
zh_TW
dc.format.extent 47214 bytes-
dc.format.extent 70298 bytes-
dc.format.extent 81379 bytes-
dc.format.extent 66916 bytes-
dc.format.extent 206000 bytes-
dc.format.extent 525813 bytes-
dc.format.extent 694445 bytes-
dc.format.extent 856837 bytes-
dc.format.extent 806943 bytes-
dc.format.extent 584818 bytes-
dc.format.extent 268298 bytes-
dc.format.extent 22206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唐摭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定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代科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士人風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士人心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史化小說zh_TW
dc.title (題名) 《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唐摭言》原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王定保,〔清〕蔣光煦校勘:《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王定保,姜漢樁譯:《新議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盧見曾輯:《雅雨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海鵬:《學津討源》(江蘇廣陵:古籍出版,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商濬輯:《稗海》(臺北:新興出版,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孔穎達疏:《尚書》《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孔穎達疏:《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孔穎達疏:《孟子》《十三經注述》(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肇:《唐國史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綽:《秦中歲時記》(國立中央圖書館所縮印室微膠,編號15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張鷟:《龍筋鳳髓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錄孫綮《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薛用弱:《集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印室微膠,編號96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溥:《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集注:《四書》(臺北:世界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邁:《容齋四筆》(臺北:大立出版,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源流文化出版,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載:《正蒙》(東京都:明德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曾慥:《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奉敕編撰:《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臺北:木鐸出版,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見《古本小說叢刊》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 : 大化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東方圖書館,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徐松:《登科記考》(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梁廷楠:《南漢書考異》(臺北:鼎文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劉毓崧:《通義堂文集》(影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稽留山樵:《古今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目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代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戢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 》(臺北:華梵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哲學系,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文史論文集──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文學史、筆記史、專題史類、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中:文星書店,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大,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出版,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漢樁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愈著,顧嗣立補註:《昌黎先生詩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科舉制度、科舉與文學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舍,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飛:《唐詩與科舉》(桂林市:漓江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於《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社會文化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出版,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懷: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振明《醜陋中國人?──西方俗文化裡的中國人形象》(香港:創藝文化公司,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志文出版,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發行,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臺北:谷風出版,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南大學出版,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友根:《唐代狀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敘事美學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守義:《唐傳奇敘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倫‧韋勒克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中國敘事學》(臺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單篇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國內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樹桐:〈唐代科舉制度與士風〉,《華岡學報》,第6期(民國59年2月),頁97-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上)〉,《東方雜誌》,21卷11期(民國77年5月),頁38-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下)〉,《東方雜誌》,21卷12期(民國77年6月),頁30-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慎言:〈唐人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唐代文人生活〉,《中國文化月刊》,第8期(民國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6月),頁125-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惠菁:〈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藝術學報》,第60期(民國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6月),頁191-2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的探討〉,《書目季刊》,11卷第3期(民國6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1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唐代的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15期(民國92年5月),頁183-2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大陸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天池:〈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涉〉(《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辯證〉,《文史》,第25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建平:〈唐代科舉的社會功能〉,《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頁83-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劍:〈科舉制對士林階層愛情生活的影響〉(《尋根》2005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在慶:〈《唐摭言》、《唐才子傳》所記李洞事蹟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庚舜:〈關於唐代傳奇繁榮的原因〉(《文學研究期刊》第一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唐都學刊》2005年9月第21卷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雲嵐:〈寫入殘篇總斷腸——《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類型及其文化模式〉(《中國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維國:〈唐傳奇行卷說質疑──兼談唐代傳奇創作繁榮之原因〉(《唐代文學論叢》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友根:〈唐代科舉科目考述〉,《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國賦:〈從小說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遂營:〈唐代文人政治理想的轉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3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年:〈跋康熙時舒木魯明鈔本《唐摭言》〉,《唐研究》,(1999年12月)卷5,頁4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雲眉:〈讀陳寅恪先生論韓愈〉(《文史哲》1955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慶來:〈《唐摭言》〉,《文史知識》,(1983年第1期),頁37-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乃斌‧程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期),頁5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原:〈唐人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藝術蠡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卷16第1期,頁2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稼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1997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國權‧孟業:〈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論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思想世界的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5卷第6期),頁130-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靜波‧黨大恩:〈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的敘事語言〉,《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月第3期),頁146-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賢者芳名落誰家—《唐摭言》所載《三賢論》「劉君」之考辨〉,《中國典籍與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化》,(2004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峰:〈重評科舉制度—廢科舉百年反思〉,《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2期),頁5-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3月第3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月第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卷第2期),頁82-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價值探微》(吉林:吉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燕玲:《足崖壑而志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炳甲:《唐人小說的寫作技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光榮:《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