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 pdf(1259)pdf(1187)pdf(1277)pdf(1346)pdf(1932)pdf(2560)pdf(2918)pdf(3427)pdf(2561)pdf(1641)pdf(1631)pdf(3418)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 |
Creator | 黃淑恩 |
Contributor | 廖棟樑 黃淑恩 |
Key Words | 唐摭言 王定保 唐代科舉 士人風貌 士人心境 史化小說 |
Date | 2007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7:23:05 (UTC+8) |
Summary | 本文探討《唐摭言》一書所記士人在科舉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風尚及文人樣貌,及追求仕途的心境,挖掘從文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心靈反應,並論及王定保寫作此書的動機及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瞭解前人對此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後,訂定本文研究目的,並對論文結構,作前導式的說明。 第二章「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擬對作者王定保的生平家世進行爬梳,接著再由論、贊及門目安排探討其寫作動機。 第三章「統序科第大要」,本章擬先就《唐摭言》一書所關注的主題「唐代科舉制度」做一歸納整理,並力從《唐摭言》一書前三卷集中紀錄的科舉沿革角度出發,建構作者眼中的唐代科舉制度及關注面,以區別一般從政治學或史學出發的制度研究。 第四章「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每年數以千計的舉子集中京城,奔赴場屋追求功名,王定保特地紀錄的舉子們,勢必帶出許多不為史傳所記的人事。本章及下一章擬就《唐摭言》一書探討科舉制度下所呈現的社會風氣及舉子樣貌。本章先就士人的學養階段談起,再探士人求仕的熱切樣貌,最後談及第後宴集所彰顯的榮耀。 第五章「『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此章續探由士到仕的追求過程中,士人久屈名場、龍鐘場屋「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又科場上「及」與「落」的處境大不同,舉子們應對的心境又為何?是溫馴地接受,抑或是有另一番排解呢?《唐摭言》在這些問題上的著墨,想必更真實的表達了唐代士人面對科舉的心境,本章擬就此部分加以論述。 第六章「文史交融的敘事」,本章著重探討文學的表現手法,擬先釐清作者在寫作敘事上是否有傳承或突破之處。接著再針對寫作藝術較為濃厚的篇章,觀察作者的敘事特色,及作者擅長使用的筆法。最後對前人學者的評論作一探討。 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肯定《唐摭言》記載唐代科舉社會的種種,提供我們研究唐代科舉和士人風貌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參考價值,並試論王定保的觀點。 |
參考文獻 | 一、古籍書目 (一)《唐摭言》原典 〔唐〕王定保,〔清〕蔣光煦校勘:《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唐〕王定保,姜漢樁譯:《新議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清〕盧見曾輯:《雅雨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張海鵬:《學津討源》(江蘇廣陵:古籍出版,1990) 〔明〕商濬輯:《稗海》(臺北:新興出版,1968)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二)古籍 〔漢〕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 〔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1978) 〔唐〕孔穎達疏:《尚書》《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孟子》《十三經注述》(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肇:《唐國史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綽:《秦中歲時記》(國立中央圖書館所縮印室微膠,編號15226)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 〔唐〕張鷟:《龍筋鳳髓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錄孫綮《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薛用弱:《集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印室微膠,編號9681)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宋〕王溥:《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 〔宋〕朱熹集注:《四書》(臺北:世界書局,1977)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1978)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1996) 〔宋〕洪邁:《容齋四筆》(臺北:大立出版,198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源流文化出版,1983)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宋〕張載:《正蒙》(東京都:明德出版社,2000) 〔宋〕曾慥:《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等奉敕編撰:《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1972)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臺北:木鐸出版,1982) 〔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見《古本小說叢刊》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 : 大化書局,1977)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東方圖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徐松:《登科記考》(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梁廷楠:《南漢書考異》(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劉毓崧:《通義堂文集》(影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清〕稽留山樵:《古今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目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3)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 二、近代專著 (一)論文集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胡戢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 》(臺北:華梵大 學哲學系,2003)。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文史論文集──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二)文學史、筆記史、專題史類、文集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中:文星書店,1966)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大,2000)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出版,2002) 姜漢樁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2000)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韓愈著,顧嗣立補註:《昌黎先生詩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三)科舉制度、科舉與文學類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舍,2004)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陳飛:《唐詩與科舉》(桂林市:漓江出版社,1996)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於《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四)社會文化類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出版,1996)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懷: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2007) 吳振明《醜陋中國人?──西方俗文化裡的中國人形象》(香港:創藝文化公司,1990)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 佛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志文出版,1985)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發行,1997)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臺北:谷風出版,1987)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9)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南大學出版,1989) 許友根:《唐代狀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7)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五)敘事美學類 江守義:《唐傳奇敘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1992)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華倫‧韋勒克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1990) 楊義:《中國敘事學》(臺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 三、單篇期刊 (一)國內期刊 李樹桐:〈唐代科舉制度與士風〉,《華岡學報》,第6期(民國59年2月),頁97-164。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上)〉,《東方雜誌》,21卷11期(民國77年5月),頁38-45。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下)〉,《東方雜誌》,21卷12期(民國77年6月),頁30-34。 張慎言:〈唐人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唐代文人生活〉,《中國文化月刊》,第8期(民國69 年6月),頁125-135。 黃惠菁:〈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藝術學報》,第60期(民國86 年6月),頁191-206。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的探討〉,《書目季刊》,11卷第3期(民國66年12月), 頁11-22。 龔鵬程:〈唐代的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15期(民國92年5月),頁183-200。 (二)大陸期刊 于天池:〈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涉〉(《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 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辯證〉,《文史》,第25輯。 王建平:〈唐代科舉的社會功能〉,《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 期),頁83-89。 李劍:〈科舉制對士林階層愛情生活的影響〉(《尋根》2005年第3期) 吳在慶:〈《唐摭言》、《唐才子傳》所記李洞事蹟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 04期)。 吳庚舜:〈關於唐代傳奇繁榮的原因〉(《文學研究期刊》第一冊)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唐都學刊》2005年9月第21卷5 期) 凌雲嵐:〈寫入殘篇總斷腸——《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類型及其文化模式〉(《中國文學 研究》1998年第3期) 袁維國:〈唐傳奇行卷說質疑──兼談唐代傳奇創作繁榮之原因〉(《唐代文學論叢》第 五輯) 許友根:〈唐代科舉科目考述〉,《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程國賦:〈從小說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 33卷第1期) 程遂營:〈唐代文人政治理想的轉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32-41。 黃永年:〈跋康熙時舒木魯明鈔本《唐摭言》〉,《唐研究》,(1999年12月)卷5,頁41-44。 黃雲眉:〈讀陳寅恪先生論韓愈〉(《文史哲》1955年第8期) 黃慶來:〈《唐摭言》〉,《文史知識》,(1983年第1期),頁37-41。 董乃斌‧程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 年第1期),頁51-56。 溫原:〈唐人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藝術蠡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6期)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1月) 卷16第1期,頁20-23。 寧稼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 報》1997年第3期) 趙國權‧孟業:〈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論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思想世界的影 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5卷第6期),頁130-134。 蔡靜波‧黨大恩:〈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的敘事語言〉,《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 5月第3期),頁146-150。 劉心:〈賢者芳名落誰家—《唐摭言》所載《三賢論》「劉君」之考辨〉,《中國典籍與文 化》,(2004年01期)。 劉海峰:〈重評科舉制度—廢科舉百年反思〉,《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2期),頁5-19。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 年3月第3卷第1期)。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月第27 卷第2期),頁82-86。 四、學位論文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價值探微》(吉林:吉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燕玲:《足崖壑而志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俞炳甲:《唐人小說的寫作技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陳光榮:《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8 96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8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廖棟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淑恩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黃淑恩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7:23:0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7:23:0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7:23:0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391201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3912018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探討《唐摭言》一書所記士人在科舉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風尚及文人樣貌,及追求仕途的心境,挖掘從文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心靈反應,並論及王定保寫作此書的動機及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瞭解前人對此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後,訂定本文研究目的,並對論文結構,作前導式的說明。 第二章「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擬對作者王定保的生平家世進行爬梳,接著再由論、贊及門目安排探討其寫作動機。 第三章「統序科第大要」,本章擬先就《唐摭言》一書所關注的主題「唐代科舉制度」做一歸納整理,並力從《唐摭言》一書前三卷集中紀錄的科舉沿革角度出發,建構作者眼中的唐代科舉制度及關注面,以區別一般從政治學或史學出發的制度研究。 第四章「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每年數以千計的舉子集中京城,奔赴場屋追求功名,王定保特地紀錄的舉子們,勢必帶出許多不為史傳所記的人事。本章及下一章擬就《唐摭言》一書探討科舉制度下所呈現的社會風氣及舉子樣貌。本章先就士人的學養階段談起,再探士人求仕的熱切樣貌,最後談及第後宴集所彰顯的榮耀。 第五章「『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此章續探由士到仕的追求過程中,士人久屈名場、龍鐘場屋「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又科場上「及」與「落」的處境大不同,舉子們應對的心境又為何?是溫馴地接受,抑或是有另一番排解呢?《唐摭言》在這些問題上的著墨,想必更真實的表達了唐代士人面對科舉的心境,本章擬就此部分加以論述。 第六章「文史交融的敘事」,本章著重探討文學的表現手法,擬先釐清作者在寫作敘事上是否有傳承或突破之處。接著再針對寫作藝術較為濃厚的篇章,觀察作者的敘事特色,及作者擅長使用的筆法。最後對前人學者的評論作一探討。 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肯定《唐摭言》記載唐代科舉社會的種種,提供我們研究唐代科舉和士人風貌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參考價值,並試論王定保的觀點。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賢研究概況……………………………………………………………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二章 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 8 第一節 作者生平………………………………………………………………. . 8 第二節《唐摭言》寫作動機……………………………………………………13 第三章 統序科第大要………………………………………………………………26 第一節 有所繼承有所開拓的唐代科舉……………………………………… .26 第二節 明經科與進士科的地位轉變………………………………………… 35 第三節 舉子應試程序及登第儀式…………………………………………… .43 第四章 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53 第一節 苦學: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53 第二節 求薦:伯樂一顧,價增三倍……………………………………………56 第三節 宴集: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74 第五章 「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81 第一節 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 81 第二節 應舉過程的徬徨心境…………………………………………………..87 第三節 變調的場屋旋律………………………………………………………..96 第六章 文史交融的敘事…………………………………………………………108 第一節 史化小說的敘事………………………………………………………108 第二節 尚奇、巧合的敘事傾向………………………………………………114 第三節 援引書信的融合敘事方式……………………………………………119 第四節 後人的批評與肯定……………………………………………………123 第七章 結論………………………………………………………………………126 參考書目……………………………………………………………………………132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721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029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8137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691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0600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2581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9444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85683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80694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8481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6829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2206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唐摭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王定保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唐代科舉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士人風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士人心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史化小說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書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唐摭言》原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王定保,〔清〕蔣光煦校勘:《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王定保,姜漢樁譯:《新議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盧見曾輯:《雅雨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張海鵬:《學津討源》(江蘇廣陵:古籍出版,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商濬輯:《稗海》(臺北:新興出版,19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古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孔穎達疏:《尚書》《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孔穎達疏:《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孔穎達疏:《孟子》《十三經注述》(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李肇:《唐國史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李綽:《秦中歲時記》(國立中央圖書館所縮印室微膠,編號1522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張鷟:《龍筋鳳髓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錄孫綮《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薛用弱:《集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印室微膠,編號96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王溥:《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朱熹集注:《四書》(臺北:世界書局,19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洪邁:《容齋四筆》(臺北:大立出版,19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源流文化出版,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張載:《正蒙》(東京都:明德出版社,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曾慥:《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元〕脫脫等奉敕編撰:《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19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臺北:木鐸出版,19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見《古本小說叢刊》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 : 大化書局,19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東方圖書館,出版年不詳)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徐松:《登科記考》(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梁廷楠:《南漢書考異》(臺北:鼎文書局,197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劉毓崧:《通義堂文集》(影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稽留山樵:《古今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目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近代專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論文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戢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 》(臺北:華梵大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學哲學系,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文史論文集──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文學史、筆記史、專題史類、文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中:文星書店,196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大,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出版,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姜漢樁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韓愈著,顧嗣立補註:《昌黎先生詩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科舉制度、科舉與文學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舍,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飛:《唐詩與科舉》(桂林市:漓江出版社,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於《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社會文化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出版,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懷: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振明《醜陋中國人?──西方俗文化裡的中國人形象》(香港:創藝文化公司,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佛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志文出版,19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發行,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臺北:谷風出版,198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南大學出版,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友根:《唐代狀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敘事美學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守義:《唐傳奇敘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華倫‧韋勒克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義:《中國敘事學》(臺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單篇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國內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樹桐:〈唐代科舉制度與士風〉,《華岡學報》,第6期(民國59年2月),頁97-16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上)〉,《東方雜誌》,21卷11期(民國77年5月),頁38-4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下)〉,《東方雜誌》,21卷12期(民國77年6月),頁30-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慎言:〈唐人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唐代文人生活〉,《中國文化月刊》,第8期(民國6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6月),頁125-13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惠菁:〈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藝術學報》,第60期(民國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6月),頁191-2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的探討〉,《書目季刊》,11卷第3期(民國6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頁11-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鵬程:〈唐代的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15期(民國92年5月),頁183-2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大陸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于天池:〈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涉〉(《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辯證〉,《文史》,第25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建平:〈唐代科舉的社會功能〉,《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期),頁83-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劍:〈科舉制對士林階層愛情生活的影響〉(《尋根》2005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在慶:〈《唐摭言》、《唐才子傳》所記李洞事蹟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0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庚舜:〈關於唐代傳奇繁榮的原因〉(《文學研究期刊》第一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唐都學刊》2005年9月第21卷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凌雲嵐:〈寫入殘篇總斷腸——《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類型及其文化模式〉(《中國文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研究》1998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袁維國:〈唐傳奇行卷說質疑──兼談唐代傳奇創作繁榮之原因〉(《唐代文學論叢》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友根:〈唐代科舉科目考述〉,《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國賦:〈從小說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遂營:〈唐代文人政治理想的轉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32-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永年:〈跋康熙時舒木魯明鈔本《唐摭言》〉,《唐研究》,(1999年12月)卷5,頁41-4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雲眉:〈讀陳寅恪先生論韓愈〉(《文史哲》1955年第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慶來:〈《唐摭言》〉,《文史知識》,(1983年第1期),頁37-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乃斌‧程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第1期),頁51-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溫原:〈唐人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藝術蠡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卷16第1期,頁20-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寧稼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報》1997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國權‧孟業:〈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論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思想世界的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5卷第6期),頁130-1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靜波‧黨大恩:〈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的敘事語言〉,《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月第3期),頁146-1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心:〈賢者芳名落誰家—《唐摭言》所載《三賢論》「劉君」之考辨〉,《中國典籍與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化》,(2004年0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海峰:〈重評科舉制度—廢科舉百年反思〉,《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第2期),頁5-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3月第3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月第2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卷第2期),頁82-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價值探微》(吉林:吉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燕玲:《足崖壑而志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炳甲:《唐人小說的寫作技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光榮:《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