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勸懲與存史——《大唐新語》研究
作者 蘇雯慧
貢獻者 廖棟樑
蘇雯慧
關鍵詞 大唐新語
劉肅
世說體
分門隸事
勸懲與存史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5:08 (UTC+8)
摘要 自《世說新語》問世後,後世仿作者頗多,有「世說體」或「世說學」之稱,唐代劉肅所撰述的《大唐新語》一書,即被一般文學史視為其中的一員。本論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唐新語》,論述書中所呈顯的特殊面貌,並不宜與一般的「世說體」小說等同觀之,並期許藉由深入的分析探討,還原該書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此一論題的研究回顧,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概述全文的章節架構。第二章分兩節,探討《大唐新語》「分門隸事」的體制:第一節闡釋書中門目意涵,第二節藉由與《世說新語》、「世說體」小說門目的比較以突顯《大唐新語》門類所彰顯的意義。第三章分兩節,探索《大唐新語》創作背景與目的:第一節論述傳統史學精神與唐代史學發展,第二節勾勒作者劉肅時代的政治環境。第四章分三節,析論《大唐新語》所呈現的君臣群象:第一節分析帝王形象,第二節分析宰相形象,第三節分析地方官形象。第五章分兩節,探究《大唐新語》的敘事:第一節闡述史傳作品的敘事傳統,第二節分析在前述的承衍基礎下,作者劉肅的運用之巧。第六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為《大唐新語》尋出適如其分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關鍵詞:大唐新語、劉肅、世說體、分門隸事、勸懲與存史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左傳》,見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孟子》,見〔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東漢〕班固等:《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三國吳]韋昭注解;徐元誥編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02年。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5
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1984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
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范子燁注釋:《世說新語》,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長孫無忌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等:《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劉肅撰,何正平、王德明等編著:《大唐新語譯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唐〕李肇:《國史補》,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宋〕王溥編:《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宋〕王讜:《唐語林》,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范祖禹編:《唐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孔平仲:《續世說》,收入《四部備要 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明〕陶宗儀編:《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72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商務印書局,1968年。
〔清〕王晫:《今世說》,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22》,台北:明文書局,
1986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仲荦:《隨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瑤:《中國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靖宇:〈再論《左傳》與《國語》的關係〉,收錄於《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1992年。
中華書局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牛致功:《唐代的史學與《通鑑》》,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7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周中明:《中國小說的藝術》,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勛初:《《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周勛初等:《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敘錄》,收入《周勛初文集》第5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當代學術研究思辨》,收入《周勛初文集》第6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虎林:《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金毓黻:〈漢以後之史官修史〉,《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侯忠義、袁行霈:《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仁甫:《左傳疏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搞》,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收入《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卷,河北人
民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收入《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下卷,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7年。
章群:《《通鑑》、《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
張以仁:《國語左傳論集》,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逯耀東:〈〈世說新語〉與魏晉史學的關係〉,收入《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雷家驥:〈「以史制君」與反制:及其對南北朝官修史學的影響〉、〈唐朝前期官修
及其體制的確立與變化〉,《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
賈文仁:《古典小說大觀園》,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寧稼雨:《傳神阿堵,游心太玄: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天津:百花文藝
出版社,2002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韓兆琦:〈《史記》與我國古代傳記文學〉,收錄於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二)》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76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6年。
今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5年。
吳惠玲:《《世說新語》人物美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
李書安:《《國語˙晉語》文學成就研究》,寧夏: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林永堅:《《國語》之文學價值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5年。
林琇寬:《《世說新語》敘事結構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年。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姚琪姝:《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胡之昀:《論唐代的筆記雜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
文,2005年。
徐麗真:《《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張以仁:《《國語》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張黎麗:《《國語》《左傳》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永瑢:《《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1990年。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及其形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年。
曾文樑:《《世說新語》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趙潤海:《《國語》及其思想與文學》,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劉強:《世說學引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羅寧:《唐前小說觀念簡論》,成都: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
年。
羅寧:《唐代軼事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
年。
四、單篇及期刊論文:(依刊出年份先後排列)
張以仁:〈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集刊》
第三十三本,1962年2月。
傅錫壬:〈《世說》四科對論語四科的因襲與嬗變(《世說新語》題旨探微之一),《淡江學報》,1974年4月第12期。
曾文樑:〈《世說新語》編撰指向初探〉,《輔仁國文學報》八集,1992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國
科會人文科學》1994年第4卷第1期。
武秀成:〈《大唐新語》佚文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5期。
楊民蘇:〈試論唐代劉肅的軼事小說集《大唐新語》〉,《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4年第16卷第2期。
陳文新:〈論軼事小說之「軼」〉,《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陳文新:〈論筆記體與傳奇體的品格差異〉,《學術研究》1995年第1期。
陳遼:〈中國古小說中的紀實小說〉,《遼寧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王澧華:〈《大唐新語》編纂考略〉,《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曾文樑:〈「世說新語」分門體例初探〉,《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3月。
智喜君:〈《大唐新語》諧謔篇試析〉,《鞍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卷第4
期。
李南暉:〈《大唐新語》校札〉,《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5期。
智喜君:〈《大唐新語》讀記〉,《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3卷第1期。
劉正國:〈《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
15卷第3期。
劉強:〈對歷史真實的沖淡与對藝術真實的強化—論《世說新語》的敘事原則〉,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4期。
紀志昌:〈《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由人物傳記資料的保存來看〉,《中國文學
研究》2000年5月。
張雅綸:〈論「世說新語」之體裁定位問題〉,《受業集》2000年7月。
曾文樑:〈「世說新語.政事」試析〉,《輔仁國文學報》2000年7月。
林秀蓉:〈魏晉論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中國語文》
2000年9月。
魯統彥:〈試論《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東岳論叢》2001年第22卷第1期。
洪靜芳:〈論《世說新語》一書之歷史性質〉,《弘光通識學報》2002年5月。
陳敏:〈《大唐新語》的價值取向與文學成就〉,《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21卷第4期。
黃進興:〈文本與真實的概念〉,《新史學》2002年第13卷第3期。
陳秀音:〈《世說新語》四科之譬喻修辭探究〉,《中國語文》2003年11月。
吳怡芬:〈試析《世說新語》的人物刻劃〉,《輔大中研所學刊》2004年9月。
胡可先:〈《大唐新語》佚文辯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6期。
吳冠文:〈關於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1期。
孫雪霞:〈從《國語》看我國早期散文的發展軌跡〉,《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
第2期。
黃永堂、葉修成:〈析春秋筆法在《國語》中的具體應用〉,《貴州文史叢刊》2004
年第2期。
彭建華:〈論《國語》的智者女性形象〉,《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3
期。
吳冠文:〈再談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對〈今本《大唐新語》非偽書
辨〉一文的異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何正兵:〈《世說新語》:史傳的孳生和演化〉,《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徐君輝:〈《國語》評判歷史人物之標準〉,《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2期。
劉慶華:〈從《世說新語》看劉義慶的文學思想〉,《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潘婷婷:〈今本《大唐新語》非偽書辨──與吳冠文女士商榷〉,《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魯統彥:〈《世說新語》:史學與藝術的交融〉,《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2期。
黃東陽:〈唐劉肅大唐新語之文體性質探微〉,《北商學報》2005年第7期。
俞志慧:〈《國語》〈周、魯、鄭、楚、晉語〉的結構模式及相關問題研究〉,《漢
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黃麗:〈《國語》的性質與價值〉,《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邱鋒:〈《國語》名稱演變探源〉,《管子學刊》2006年第2期。
汪耀明:〈《國語》記言寫人〉,《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4期。
陳旻志:〈文化人格的才性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的才性美學系譜〉,《成
大中文學報》2006年6月。
王慶杰:〈歷史是一種語境—以《世說新語》為例〉,《文學研究》2006年7月號
下旬刊。
楊光皎:〈今本《大唐新語》偽書說之再檢討〉,《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
學˙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何永清:〈《世說新語》的價值〉,《中國語文》2006年12月。
吳冠文:〈三談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1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9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廖棟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雯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蘇雯慧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25:08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25: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5: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12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1201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世說新語》問世後,後世仿作者頗多,有「世說體」或「世說學」之稱,唐代劉肅所撰述的《大唐新語》一書,即被一般文學史視為其中的一員。本論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唐新語》,論述書中所呈顯的特殊面貌,並不宜與一般的「世說體」小說等同觀之,並期許藉由深入的分析探討,還原該書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此一論題的研究回顧,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概述全文的章節架構。第二章分兩節,探討《大唐新語》「分門隸事」的體制:第一節闡釋書中門目意涵,第二節藉由與《世說新語》、「世說體」小說門目的比較以突顯《大唐新語》門類所彰顯的意義。第三章分兩節,探索《大唐新語》創作背景與目的:第一節論述傳統史學精神與唐代史學發展,第二節勾勒作者劉肅時代的政治環境。第四章分三節,析論《大唐新語》所呈現的君臣群象:第一節分析帝王形象,第二節分析宰相形象,第三節分析地方官形象。第五章分兩節,探究《大唐新語》的敘事:第一節闡述史傳作品的敘事傳統,第二節分析在前述的承衍基礎下,作者劉肅的運用之巧。第六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為《大唐新語》尋出適如其分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關鍵詞:大唐新語、劉肅、世說體、分門隸事、勸懲與存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大唐新語》的版本真偽、性質與價值………………4
一、版本真偽……………………………………………………………5
二、性質與價值……………………………………………………………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12

第二章 分門隸事:《大唐新語》體制研究……………………………………17
第一節 《大唐新語》門目釋義………………………………………………17
第二節 《大唐新語》門類所彰顯的意義……………………………………49
一、與《世說新語》及其他「世說體」小說門目異同………………49
二、《世說新語》門類安排所展現的意旨……………………………51
三、《大唐新語》門類設立所突顯的意涵……………………………53
四、《大唐新語》學術歸類……………………………………………60

第三章 取鑒求治:《大唐新語》創作背景與目的…………………………65
第一節 傳統史學精神與唐代史學發展........................66
第二節 劉肅時代的政治環境...............................78

第四章 君臣群像:《大唐新語》人物析論.......................87
第一節 帝王形象........................................87
一、明君代表──太宗.................................88
二、昏君代表──武則天………………………………………………91
第二節 宰相形象.........................................94
一、用以勸善的正面人物................................96
二、用以懲惡的負面人物...............................118
第三節 地方官形象…………………………………………………………124
一、德行…………………………………………………………………124
二、政能............................................127

第五章 記言寫人:《大唐新語》的敘事……………………………………131
第一節 史傳的敘事傳統……………………………………………………131
一、史傳作品的敘事特徵………………………………………………131
二、《國語》記言的書寫模式…………………………………………143
第二節 作者劉肅的運用之巧………………………………………………150
一、史料的選擇與剪裁…………………………………………………150
二、多元的敘事手法……………………………………………………157

第六章 結論:《大唐新語》的定位與價值…………………………………165

參考文獻…………………………………………………………………………175
zh_TW
dc.format.extent 42997 bytes-
dc.format.extent 64487 bytes-
dc.format.extent 65810 bytes-
dc.format.extent 82988 bytes-
dc.format.extent 410184 bytes-
dc.format.extent 647079 bytes-
dc.format.extent 441649 bytes-
dc.format.extent 659026 bytes-
dc.format.extent 598807 bytes-
dc.format.extent 309691 bytes-
dc.format.extent 17866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唐新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劉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說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分門隸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勸懲與存史zh_TW
dc.title (題名) 勸懲與存史——《大唐新語》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傳》,見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見〔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班固等:《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國吳]韋昭注解;徐元誥編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范子燁注釋:《世說新語》,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魏徵、長孫無忌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延壽等:《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吳兢:《貞觀政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肅撰,何正平、王德明等編著:《大唐新語譯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肇:《國史補》,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溥編:《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讜:《唐語林》,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范祖禹編:《唐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孔平仲:《續世說》,收入《四部備要 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陶宗儀編:《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館,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商務印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晫:《今世說》,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22》,台北:明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人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仲荦:《隨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瑤:《中國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靖宇:〈再論《左傳》與《國語》的關係〉,收錄於《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書局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致功:《唐代的史學與《通鑑》》,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中明:《中國小說的藝術》,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等:《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敘錄》,收入《周勛初文集》第5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當代學術研究思辨》,收入《周勛初文集》第6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虎林:《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毓黻:〈漢以後之史官修史〉,《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忠義、袁行霈:《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仁甫:《左傳疏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搞》,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收入《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卷,河北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收入《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下卷,河北人民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群:《《通鑑》、《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以仁:《國語左傳論集》,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耀東:〈〈世說新語〉與魏晉史學的關係〉,收入《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家驥:〈「以史制君」與反制:及其對南北朝官修史學的影響〉、〈唐朝前期官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及其體制的確立與變化〉,《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文仁:《古典小說大觀園》,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稼雨:《傳神阿堵,游心太玄: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天津:百花文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兆琦:〈《史記》與我國古代傳記文學〉,收錄於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士論文,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今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惠玲:《《世說新語》人物美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書安:《《國語˙晉語》文學成就研究》,寧夏: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永堅:《《國語》之文學價值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琇寬:《《世說新語》敘事結構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琪姝:《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之昀:《論唐代的筆記雜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麗真:《《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以仁:《《國語》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黎麗:《《國語》《左傳》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永瑢:《《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及其形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文樑:《《世說新語》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潤海:《《國語》及其思想與文學》,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強:《世說學引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寧:《唐前小說觀念簡論》,成都: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寧:《唐代軼事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單篇及期刊論文:(依刊出年份先後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以仁:〈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三十三本,196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錫壬:〈《世說》四科對論語四科的因襲與嬗變(《世說新語》題旨探微之一),《淡江學報》,1974年4月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文樑:〈《世說新語》編撰指向初探〉,《輔仁國文學報》八集,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科會人文科學》1994年第4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秀成:〈《大唐新語》佚文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民蘇:〈試論唐代劉肅的軼事小說集《大唐新語》〉,《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科學版)》1994年第16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論軼事小說之「軼」〉,《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論筆記體與傳奇體的品格差異〉,《學術研究》199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遼:〈中國古小說中的紀實小說〉,《遼寧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澧華:〈《大唐新語》編纂考略〉,《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文樑:〈「世說新語」分門體例初探〉,《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智喜君:〈《大唐新語》諧謔篇試析〉,《鞍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卷第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南暉:〈《大唐新語》校札〉,《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智喜君:〈《大唐新語》讀記〉,《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3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正國:〈《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強:〈對歷史真實的沖淡与對藝術真實的強化—論《世說新語》的敘事原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志昌:〈《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由人物傳記資料的保存來看〉,《中國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綸:〈論「世說新語」之體裁定位問題〉,《受業集》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文樑:〈「世說新語.政事」試析〉,《輔仁國文學報》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秀蓉:〈魏晉論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中國語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統彥:〈試論《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東岳論叢》2001年第22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靜芳:〈論《世說新語》一書之歷史性質〉,《弘光通識學報》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敏:〈《大唐新語》的價值取向與文學成就〉,《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第21卷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進興:〈文本與真實的概念〉,《新史學》2002年第13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音:〈《世說新語》四科之譬喻修辭探究〉,《中國語文》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怡芬:〈試析《世說新語》的人物刻劃〉,《輔大中研所學刊》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可先:〈《大唐新語》佚文辯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冠文:〈關於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雪霞:〈從《國語》看我國早期散文的發展軌跡〉,《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堂、葉修成:〈析春秋筆法在《國語》中的具體應用〉,《貴州文史叢刊》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建華:〈論《國語》的智者女性形象〉,《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冠文:〈再談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對〈今本《大唐新語》非偽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辨〉一文的異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正兵:〈《世說新語》:史傳的孳生和演化〉,《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君輝:〈《國語》評判歷史人物之標準〉,《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華:〈從《世說新語》看劉義慶的文學思想〉,《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婷婷:〈今本《大唐新語》非偽書辨──與吳冠文女士商榷〉,《南京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統彥:〈《世說新語》:史學與藝術的交融〉,《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東陽:〈唐劉肅大唐新語之文體性質探微〉,《北商學報》2005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志慧:〈《國語》〈周、魯、鄭、楚、晉語〉的結構模式及相關問題研究〉,《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國語》的性質與價值〉,《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鋒:〈《國語》名稱演變探源〉,《管子學刊》200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耀明:〈《國語》記言寫人〉,《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旻志:〈文化人格的才性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的才性美學系譜〉,《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中文學報》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慶杰:〈歷史是一種語境—以《世說新語》為例〉,《文學研究》2006年7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下旬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光皎:〈今本《大唐新語》偽書說之再檢討〉,《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永清:〈《世說新語》的價值〉,《中國語文》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冠文:〈三談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期。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