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Title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
Creator李函香
Contributor陳逢源
李函香
Key Words歐陽脩
天命觀
儒學思想
史觀
排佛
Date2008
Date Issued24-Apr-2010 17:27:44 (UTC+8)
Summary本論文分成四大區塊,包含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居正大一統的史觀及修本以勝佛的排佛思想。歐陽脩建構天命觀的步驟是「質疑天──致力學《易》──推之於天」,天也有不勝人力之時,人若能致力學《易》,則天命之理及人生的窮達禍福自可不動心。對於不知所以然的人事,歐陽脩採取「推之於天」的策略,將晦澀玄虛之事,「推」移給天。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與先秦「窮達以時」中「遇不遇,天也」的論點相同,「遇」不「遇」乃「天」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人事即天命,修人事才是上達天命的起始,多關注本於人情、切於事實的人間世,遠比空談性理之學要崇高。歐陽脩的君子意識,顯現於內在的修持與外在的作為二個方面。君子的內在是一個中心有所守的世界,「德業兩全,讒謗自止」是其道德修為中所依循的原則。「明道」是歐陽脩追求的目標,「通經學古」則是歐陽脩淬勵思路的最佳路徑。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讓歐陽脩有了與眾不同的作為:拔擢賢材不遺餘力,能面爭廷論;恪守寬簡之治的原則,濟時恤民。在居正一統的史觀這一方面,歐陽脩創出或以「德」或以「業」的彈性的史觀,處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正統問題,「德」與「業」可以擇一而存,不必兩全,也無須涉及讒謗,當「德不足」之時,則以「論必據迹」的方式處理。在闢佛思想上,歐陽脩採取較溫和的對策──修其本以勝之,此對策之下,又以禮義為本,以浸漸之法成其化,作為推動的原則。而歐陽脩高懸三代之治,並不是要君臣完全複製,而是藉此激勵眾人,要向著真善美的境界邁進。歐陽脩的斥佛排老說,初始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容;至於晚年的傾心釋、老,實乃有迹可循。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分(依作者時代先後)
經部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
館,2001年12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10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5月。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9月。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3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8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臺灣書局,1958年4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
(清)康有為,《孟子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
(清)康有為,《中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清)陳立,《公羊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5月。
史部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2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 月。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魏徴,《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史通》,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
(唐)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脩撰、(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未書出版年月。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宋)晁公武著、(清)陸心源編,《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11月。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臺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1月。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明)薛應旂,《宋元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馮琦、沈越、陳邦瞻等,《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清)徐星伯錄,《宋會要輯稿》,北京:北平圖書館,1936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國光書局,1962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子部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周)墨翟,《墨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周)莊周、(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3月。
(周)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 月。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宋)歐陽脩,《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9月。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
(宋)朱弁,《曲洧舊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洪邁,《容齋五筆類鈔》,北京: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匯刊,1997年。
(宋)沈作喆,《寓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宋)胡仔纂集,《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偁,《東都事略》,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3月。
(宋)陳善,《捫虱新話》,《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5年。
(宋)朱熹,《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江藩,《宋學淵源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集部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宋)柳開,《河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石介,《徂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4年6月。
(宋)契嵩,《鐔津文集》,臺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梅堯臣撰、朱潤東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宋)歐陽脩撰、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歐陽脩撰、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
年12月。
(宋)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6年。
(宋)蔡襄,《端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宋)程頤,《二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宋)蘇洵,《嘉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8月。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呂祖謙,《宋文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陳傅良,《止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現代專書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
《中國歷代法書墨跡大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9月。
《故宮歷代法書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4月。
小林義廣撰、朱剛議、陳玨校,《歐陽脩與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王水照、王宜瑗,《歐陽脩散文選集》,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王鈞林、楊春梅、劉厚琴、唐明貴,《斯文在茲──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
石訓等,《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田鳳台,《先秦八家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
安越選注,《歐陽修小品》,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
李申,《簡明儒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范立舟,《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林繼平,《宋學探微》,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3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5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9月。
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9月。
倪志僩,《論孟虛字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
張起均、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2月。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蔭麟,《張蔭麟文集》,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年12月。
郭正忠,《歐陽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3月。
郭曉東,《識仁與定性》,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陳滿銘,《論孟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8月。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
嵇哲,《先秦諸子學》,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9月。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0月。
黄公偉,《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11月。
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黃進德,《歐陽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年5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劉揚忠編選,《歐陽修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蔡仁厚,《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蔡清和,《由集古錄跋尾看歐陽脩的排佛面向》,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11月。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1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12月。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5年6月。
錢濟鄂,《歐文觀止》,臺北:書林出版,1997年2月。
蘇文擢,《邃加室講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10月。
顧永新,《歐陽修學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期刊
王家泠,〈劉敞、歐陽修、王安石三家人性論與聖人觀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20期,2005年6月。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臺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8年12月。
朱安群,〈怎樣全面、完整地理解歐陽脩──紀念歐陽脩誕生1000週年〉,《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7年2月。
吳懷祺,〈易學、理學和歐陽修的史學〉,《安徽大學學報》第1期,1998年。
李承貴,〈歐陽修與佛教──兼論歐陽修佛教觀特質及其對北宋儒學的影響〉,《現代哲學》第1期,2007年。
李衞東,〈歐陽修的王道理論與富國強兵思想〉,《吉安師專學報》第18卷4期,1997年11月。
李衞東,〈歐陽修諫議思想淺論〉,《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11卷第4期,1994年12月。
車行健,〈試論歐陽修的儒學返本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
孟慶茹,〈鳳兮鳳兮何去來──從《論語》看孔子的仕隱情結〉,《北華大學學報》第5卷第3期,2004年6月。
林啟屏,〈先秦儒學思想中的「遇合」問題──以「窮達以時」為討論起點〉,《鵝湖學誌》第31期,2003年12月。
林瑞翰,〈宋代官制探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期,1975年6月。
金鑫、曹家齊,〈說歐陽修的正統論思想〉,《史學史研究》第2期(總118期),2005年。
姜建忠,〈北宋真宗朝的造神迷信活動及其影響〉,《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3月。
洪本健,〈略談歐陽修對道教的排拒和對老莊思想的吸收〉,《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年10月。
范中勝,〈試論歐陽修的人道、官道和文道〉,《學術交流》第9期(總第114期),2003年9月。
范中勝,〈儒學人本思想與歐陽修的文論觀〉,《河南大學學報》第44卷第5期,2004年9月。
孫戈,〈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論韓愈、歐陽修、王安石的天命意識〉,《吉安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1999年8月。
徐洪興、楊月清,〈試論歐陽修與北宋理學思潮的興起〉,《復旦學報》第6期,1997年。
馬增強,〈歐陽修對宋初道教神秘主義的批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3卷1期,2003年3月。
張文利,〈理學、禪學與歐陽修詩〉,《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3年。
張次第,〈論先秦兩漢大儒的窮達及其文化價值〉,《鵝湖月刊》第26卷第9期,2001年3月。
張明華,〈理論、現實與修史實踐──歐陽修的排佛理論及在《新五代史》撰寫中的應用〉,《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
張新紅,〈王安石與歐陽修交遊考略〉,《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
曹家齊,〈歐陽修與佛教之關係一辨〉,《漳州師範學報》第3期,1999年。
陳曉芬,〈歐陽修的君子意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
曾子魯,〈歐陽修道勝文至說論辯〉,《江西社會科學》第2期,1998年。
曾建林,〈歐陽修的人本的儒家人學思想〉,《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增刊,1997年10月。
黃黎星,〈歐陽修的《易》學思想與天命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
楊勝寬,〈北宋政壇一個敏感而沉重的話題〉,《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
楊新勛、李宗民,〈歐陽修的儒學思想探析〉,《殷都學刊》第3期,2004年。
劉連開,〈再論歐陽修的正統論〉,《史學史研究》第4期(總104期),2001年。
劉德清,〈歐陽脩名號別稱考略〉,《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
年6月。
歐陽凌、彭傳華,〈論歐陽修的生死觀〉,《南華大學學報》第7卷第5期,2006年10月。
範立舟,〈從「合天下於一」到「居天下之正」:宋儒正統論之內容與特質〉,《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
蔡根祥,〈歐陽「修」?抑或歐陽「脩」?〉,《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
鄭朝波,〈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道統思想〉,《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總51期),2001年。
鄭曉江,〈論歐陽修的儒學思想〉,《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4期(總第28期),2003年。
戴長江、劉金柱,〈佛門演繹的故事──韓愈、歐陽脩與佛教〉,《河北學刊》第27卷第1期,2007年1月。
謝君直,〈郭店楚簡窮達以時所蘊含的義命問題〉,《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專輯》,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12月。
謝佩芬,〈歐陽脩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4卷第2期,1991年12月。
學位論文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李新添,《歐陽修五代史人物論研究──以《五代史記》列傳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林玲,《歐陽脩歸田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修、卲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1月。
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闢佛刪史》,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復華,《北宋諫官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張驍飛,《宋代疑古第一人──歐陽脩的疑古思想及辨偽成果》,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念先,《從《新五代史》看歐陽修的學術思想》,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傅鏡暉,《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依據春秋公羊傳精神的正統論著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趙明媛,《歐陽修《詩本義》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參考網站: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http://bamboo.lib.cuhk.edu.hk/basisbwdocs/bamboo/bam_main.html
Description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4912004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4
Type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函香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函香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27:44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27: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27: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912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12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分成四大區塊,包含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居正大一統的史觀及修本以勝佛的排佛思想。歐陽脩建構天命觀的步驟是「質疑天──致力學《易》──推之於天」,天也有不勝人力之時,人若能致力學《易》,則天命之理及人生的窮達禍福自可不動心。對於不知所以然的人事,歐陽脩採取「推之於天」的策略,將晦澀玄虛之事,「推」移給天。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與先秦「窮達以時」中「遇不遇,天也」的論點相同,「遇」不「遇」乃「天」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人事即天命,修人事才是上達天命的起始,多關注本於人情、切於事實的人間世,遠比空談性理之學要崇高。歐陽脩的君子意識,顯現於內在的修持與外在的作為二個方面。君子的內在是一個中心有所守的世界,「德業兩全,讒謗自止」是其道德修為中所依循的原則。「明道」是歐陽脩追求的目標,「通經學古」則是歐陽脩淬勵思路的最佳路徑。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讓歐陽脩有了與眾不同的作為:拔擢賢材不遺餘力,能面爭廷論;恪守寬簡之治的原則,濟時恤民。在居正一統的史觀這一方面,歐陽脩創出或以「德」或以「業」的彈性的史觀,處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正統問題,「德」與「業」可以擇一而存,不必兩全,也無須涉及讒謗,當「德不足」之時,則以「論必據迹」的方式處理。在闢佛思想上,歐陽脩採取較溫和的對策──修其本以勝之,此對策之下,又以禮義為本,以浸漸之法成其化,作為推動的原則。而歐陽脩高懸三代之治,並不是要君臣完全複製,而是藉此激勵眾人,要向著真善美的境界邁進。歐陽脩的斥佛排老說,初始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容;至於晚年的傾心釋、老,實乃有迹可循。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文獻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四節 預期成果
第二章 窮達有命的天命觀
第一節 窮達有命的思想成因
一、困蹇多難的壯年
二、衰殘多病的晚年
三、由剝而復的仕宦生涯
第二節 窮達有命的思想內涵
一、解譯窮與達
二、富貴不可期
三、人事即天命
第三節 窮達有命的生命實踐
一、仕與隱的自如
二、生與死的超然
第三章 節義昭著的君子世界
第一節 君子的內在修持
一、中心有所守
二、尊明道術
三、通經學古
第二節 君子的外在作為
一、薦賢推善
二、廷議朝政
三、德被生民
第四章 居正大一統的史觀
第一節 正統論的源起
一、宋初《春秋》學的勃興
二、纂修《五代史》遭遇的難題
第二節 正統之序的建構
一、有德則王
二、有業則統
三、求情責實
第三節 正統論的影響
第五章 修本以勝的排佛思想
第一節 排佛思想的源起
一、追述韓愈的排佛主張
二、對統治者奉祀佛道的反省
第二節 排佛思想的內涵
一、質疑佛教義理
二、修其本以勝之
(一)尊三代
(二)以禮義為本
(三)以漸進之法成其化
第三節 晚年對佛教的態度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zh_TW
dc.format.extent 101919 bytes-
dc.format.extent 211101 bytes-
dc.format.extent 173582 bytes-
dc.format.extent 212493 bytes-
dc.format.extent 1276692 bytes-
dc.format.extent 2181097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8295 bytes-
dc.format.extent 1696915 bytes-
dc.format.extent 2168708 bytes-
dc.format.extent 819119 bytes-
dc.format.extent 485243 bytes-
dc.format.extent 88117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歐陽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天命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史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排佛zh_TW
dc.title (題名) 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分(依作者時代先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臺灣書局,195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康有為,《孟子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康有為,《中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陳立,《公羊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魏徴,《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史通》,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脩撰、(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未書出版年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晁公武著、(清)陸心源編,《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臺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薛應旂,《宋元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馮琦、沈越、陳邦瞻等,《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宗羲、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徐星伯錄,《宋會要輯稿》,北京:北平圖書館,193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國光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子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墨翟,《墨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莊周、(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韓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脩,《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弁,《曲洧舊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邁,《容齋五筆類鈔》,北京: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匯刊,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沈作喆,《寓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胡仔纂集,《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偁,《東都事略》,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善,《捫虱新話》,《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江藩,《宋學淵源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集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柳開,《河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石介,《徂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契嵩,《鐔津文集》,臺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梅堯臣撰、朱潤東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脩撰、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脩撰、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蔡襄,《端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頤,《二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蘇洵,《嘉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呂祖謙,《宋文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傅良,《止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現代專書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歷代法書墨跡大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故宮歷代法書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林義廣撰、朱剛議、陳玨校,《歐陽脩與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水照、王宜瑗,《歐陽脩散文選集》,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鈞林、楊春梅、劉厚琴、唐明貴,《斯文在茲──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訓等,《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鳳台,《先秦八家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越選注,《歐陽修小品》,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申,《簡明儒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立舟,《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平,《宋學探微》,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志僩,《論孟虛字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起均、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蔭麟,《張蔭麟文集》,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正忠,《歐陽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曉東,《識仁與定性》,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滿銘,《論孟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嵇哲,《先秦諸子學》,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黄公偉,《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進德,《歐陽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揚忠編選,《歐陽修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清和,《由集古錄跋尾看歐陽脩的排佛面向》,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濟鄂,《歐文觀止》,臺北:書林出版,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文擢,《邃加室講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永新,《歐陽修學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泠,〈劉敞、歐陽修、王安石三家人性論與聖人觀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20期,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臺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安群,〈怎樣全面、完整地理解歐陽脩──紀念歐陽脩誕生1000週年〉,《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懷祺,〈易學、理學和歐陽修的史學〉,《安徽大學學報》第1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承貴,〈歐陽修與佛教──兼論歐陽修佛教觀特質及其對北宋儒學的影響〉,《現代哲學》第1期,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衞東,〈歐陽修的王道理論與富國強兵思想〉,《吉安師專學報》第18卷4期,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衞東,〈歐陽修諫議思想淺論〉,《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11卷第4期,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車行健,〈試論歐陽修的儒學返本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慶茹,〈鳳兮鳳兮何去來──從《論語》看孔子的仕隱情結〉,《北華大學學報》第5卷第3期,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先秦儒學思想中的「遇合」問題──以「窮達以時」為討論起點〉,《鵝湖學誌》第31期,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翰,〈宋代官制探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期,197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鑫、曹家齊,〈說歐陽修的正統論思想〉,《史學史研究》第2期(總118期),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建忠,〈北宋真宗朝的造神迷信活動及其影響〉,《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本健,〈略談歐陽修對道教的排拒和對老莊思想的吸收〉,《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中勝,〈試論歐陽修的人道、官道和文道〉,《學術交流》第9期(總第114期),200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中勝,〈儒學人本思想與歐陽修的文論觀〉,《河南大學學報》第44卷第5期,200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戈,〈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論韓愈、歐陽修、王安石的天命意識〉,《吉安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199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洪興、楊月清,〈試論歐陽修與北宋理學思潮的興起〉,《復旦學報》第6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增強,〈歐陽修對宋初道教神秘主義的批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3卷1期,200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利,〈理學、禪學與歐陽修詩〉,《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次第,〈論先秦兩漢大儒的窮達及其文化價值〉,《鵝湖月刊》第26卷第9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華,〈理論、現實與修史實踐──歐陽修的排佛理論及在《新五代史》撰寫中的應用〉,《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紅,〈王安石與歐陽修交遊考略〉,《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家齊,〈歐陽修與佛教之關係一辨〉,《漳州師範學報》第3期,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芬,〈歐陽修的君子意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子魯,〈歐陽修道勝文至說論辯〉,《江西社會科學》第2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建林,〈歐陽修的人本的儒家人學思想〉,《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增刊,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黎星,〈歐陽修的《易》學思想與天命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勝寬,〈北宋政壇一個敏感而沉重的話題〉,《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新勛、李宗民,〈歐陽修的儒學思想探析〉,《殷都學刊》第3期,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連開,〈再論歐陽修的正統論〉,《史學史研究》第4期(總104期),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清,〈歐陽脩名號別稱考略〉,《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凌、彭傳華,〈論歐陽修的生死觀〉,《南華大學學報》第7卷第5期,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範立舟,〈從「合天下於一」到「居天下之正」:宋儒正統論之內容與特質〉,《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根祥,〈歐陽「修」?抑或歐陽「脩」?〉,《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朝波,〈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道統思想〉,《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總51期),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曉江,〈論歐陽修的儒學思想〉,《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4期(總第28期),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長江、劉金柱,〈佛門演繹的故事──韓愈、歐陽脩與佛教〉,《河北學刊》第27卷第1期,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君直,〈郭店楚簡窮達以時所蘊含的義命問題〉,《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專輯》,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佩芬,〈歐陽脩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4卷第2期,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新添,《歐陽修五代史人物論研究──以《五代史記》列傳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玲,《歐陽脩歸田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修、卲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闢佛刪史》,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復華,《北宋諫官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驍飛,《宋代疑古第一人──歐陽脩的疑古思想及辨偽成果》,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念先,《從《新五代史》看歐陽修的學術思想》,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鏡暉,《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依據春秋公羊傳精神的正統論著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傳華,《論歐陽修的人生哲學》,南昌: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明媛,《歐陽修《詩本義》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amboo.lib.cuhk.edu.hk/basisbwdocs/bamboo/bam_main.html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