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唐代長城詩之研究 |
Creator | 張淑媚 |
Contributor | 王文顏 張淑媚 |
Key Words | 長城詩 意象 文學特質 關塞 |
Date | 2008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7:29:47 (UTC+8) |
Summary | 長城是在抵禦外侮的基礎上,經各朝代修建而成。秦始皇強逼百姓修築長城,民間流傳著秦築長城的民歌和孟姜女的故事,控訴暴秦逼迫人民築城之苦。長城詩在南北朝時開始發展,南朝詩人把長江、淮河當成長城,把南北朝對峙的戰爭比附成漢朝討伐匈奴的戰役。南朝詩人的長城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創作。 唐代是一國勢強盛的朝代,雖不重視長城的修築,但詩人在朝廷鼓勵之下,多懷抱雄心壯志,親赴邊塞,有實際的體驗,創作大量的長城詩作。唐代長城詩,隨著國勢的盛衰而展現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初盛唐時,有愛國的情志和民族的自信,是長城詩的雄壯詩篇。盛唐詩人,一方面充滿樂觀的精神,一方面又親身體驗戰爭的苦辛,作品中有多樣的內容。中唐之後,國勢漸弱,詩人雖仍欲建功立業,但表達雄心壯志的長城詩歌,已無初盛唐時的高昂情志。中唐詩人身處亂世,苦民所苦,創作出寫實的長城詩,悲壯的詩歌風格自然流露。晚唐詩人接續表達對築長城的想法,呈顯民之怨的心聲。 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有其獨特的技巧和價值。就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來說,唐人沿用南朝詩人常用的樂府古題,如〈出塞〉、〈隴頭〉、〈飲馬長城窟〉等樂府古題來創作。唐代長城詩人常以漢代唐的時空設計表現唐與突厥的爭戰,喜用胡漢之爭的漢代名將、地理等詞語。唐人創作長城詩多以邊塞與閨怨、戍邊與懷歸、詠馬與抱負主題交融來表現,且以感官摹寫的技巧,刻劃塞外人兒的真實感受。詩人善用感官摹寫技巧,以朔風、冰雪、黃沙、大漠、白草等塞外苦寒、空闊寂寥的視、觸覺感受,撞擊塞外戰士的內心,再加上胡樂如琵琶、羌笛等聽覺的刺激,更令人興起思鄉之愁。 就長城詩的文學特質來說,唐代長城詩的特色是雄渾和悲壯的詩歌風格兼具,剛健的生命情調、悲憫的生命情懷流露。廣闊的空間裏,戰士無畏塞外苦寒,展現理想抱負的追求,高唱英雄壯歌,有豪邁的人物形象、壯闊的長城景象、高貴的情感和昂揚的氣勢。在塞外苦寒的淬煉下,展現戰士的豪情壯志和為國殺敵的決心,流露剛健的精神。詩人在追求理想中,參與戰事,親眼見到受磨難的士卒和百姓,意識到生死的殘酷事實,詩中充滿仁者悲憫的情懷,感嘆人民的悲苦。 就長城詩的意象營造來說,時空意象多以漢代唐來敘寫,呈顯胡漢對峙的邊防之爭。自然意象中,常說天是胡天,地是胡地,說明人在異地,沒有認同感。月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意象,亙古的月見證邊塞長城的歷史和現狀,也串起異地相思的征夫和閨婦。塞外,季節混亂,大漠荒涼。長城、隴頭流水,戰場上烽火、白骨意象都標誌著士卒久戍不歸的愁苦。馬匹、鴻雁、孤蓬、白草、楊柳等動植物都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景物,加上胡笳、羌笛、琵琶等胡樂,強化塞外思鄉的主題,渲染塞外的環境氣氛,意象營造成功。 唐代長城詩具有承繼和創新的貢獻,既承繼南朝詩人的寫作模式,又能獨創唐人多元的內容和風格,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其一定的文學地位。 |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一)古代典籍 《老子》,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詩經》,《十三經註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尚書》,郭建勳:《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左傳》,《十三經註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周易》,《十三經註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禮記》,《十三經註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楚辭》,〔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2005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臺北:裡仁書局,1982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西漢〕劉安編:《淮南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東漢〕班固著,顏師古注,王先謙補註:《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梁〕蕭統編,李善註:《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北齊〕魏收:《魏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司空圖,清袁枚撰:《詩品集解續詩品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裡仁書局,1984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裡仁書局,1987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大化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楊家駱主編:《新校資治通鑑注》第7冊,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楊亮功、宋天正、毛子水、史次耘註譯:《四書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元〕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明〕唐汝詢著,王振漢點校:《唐詩解》,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高柄:《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清〕曹寅奉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夫之著,丁福保編《清詩話》,明倫出版社,1975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清〕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62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文史哲出版,1976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二)近人著作 黃麟書:《邊塞研究》,香港:造陽文學社,1979月。 黃麟書:《唐代詩人塞防思想》,香港:造陽文學社,1980年。 李瑋,林繡鳳:《邊城風情》,臺北:號角出版社,1982年。 蔡英俊:《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羅哲文:《長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魯歌編著:《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李旭旦主編:《人文地理學概說》,北京:科學出版,1985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蘇文擢:《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子敏:《長城之旅》,號角出版社,1986年。 陸思賢:《長城話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王國良、壽鵬飛編著:《長城研究資料兩種》,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楊世鋒、鄭一奇、遲趙俄:《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香港:南澳出版社,1989年。 高永全:《中國歷代長城詩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 范之麟、吳庚舜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 俞長江、侯健主編:《中國歷代詩歌名篇鑒賞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 王曙:《唐詩故事續集》第一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王曙:《唐詩故事續集》第四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張文奎主編:《中國人文地理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1年。 許永璋:《杜詩名篇新析》,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 王鴻蘆選註:《高適岑參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劉哲:《中國歷代長城詩錄》,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 陶泰忠、錢鋼、李延國、周濤、劉亞洲:《望長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松浦友久:《唐詩語匯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羅哲文、劉文淵:《世界奇跡-長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馬東田主編:《唐詩分類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 黃麟書:《秦皇長城考》,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禹克坤:《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李珍華、傅璇琮著:《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歷代詞選注》,臺北:裡仁書局,1993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宋孟寅、董侃:《萬里長城傳說》,臺北:林鬱文化出版社,1994年。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馮藝超:《唐詩中和親主題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胡欣、江小群著:《中國地理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李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裡仁書局,1997年。 劉躍進:《賦到滄桑-中國古典詩歌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吳彩娥:《王昌齡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余恕誠:《唐代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杜少春:《〈唐〉邊塞詩.豪情詩名篇賞析》,臺北:天際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金釗等選註:《歷朝感時抒懷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蕭漾選註:《歷朝山水風光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張文立:《秦始皇評傳》,臺北:裡仁書局,2000年。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裡仁書局,2000年。 李守中:《長城》,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楊剛編著:《中國名勝詩詞大辭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彥生、陳鶴幸:《中國名山古剎》,臺北:薪傳出版社,2002年。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Bachelard、Gaston(〔法〕巴捨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馬蘭州:《唐代邊塞詩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 李庚:《長城》,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甌燕:《長城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董耀會:《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娣明:《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董耀會:《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顧頡剛:《孟姜女故事集》,臺北:漢京文化出版,2004年。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室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晶:《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曉峰:《人文筆記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蓋洛、沈弘著,惲文捷譯:《中國長城》,山東書報出版社,2006年。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西北考古文獻卷,甘肅文化出版社。 李鳳山:《長城與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2006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73年。 唐桂芳:《馬致遠雜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76年。 楊振玉:《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1年。 楊振玉:《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1年。 陳菁瑩:《杜詩戰爭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1985年。 樸三洙:《馬致遠雜劇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6年。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7年。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7年。 許翠云:《唐代閨怨詩研究》,臺北:師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蔡淑月:《初唐四傑邊塞詩研究》,彰師大國文教育研究所,1988年。 金容雅:《昭君戲曲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鄭義源:《元雜劇歷史戲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9年。 何修仁:《唐詩雄渾風格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碩論,1990年。 金銀雅:《盛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0年。 陳盈妃:《王昭君戲曲研究》,臺北:輔大中文研究所,1993年。 黃大松:《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9年。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台南:成功大學史研所,2000年。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臺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張文德:《王昭君故事傳承與嬗變》,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邱欣心:《隋代樂府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3年。 吳采蓓:《魏晉南北朝詠俠詩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碩士論文,2005年。 黃惠鈴:《和番主題歌仔冊研究-以《王昭君和番歌》、《陳杏元和番歌》為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黃心屏:《唐代新樂府所敘史事探析》,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楊士瑩:《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二)期刊論文 江潮濕:〈孟姜女與長城傳說〉,《古今談》113期,1974年9月,頁12。 逯耀東:〈長城與中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一期,1975年6月,頁232-246。 林兢:〈滄桑感慨話長城〉,《古今談》184期,1980年9月,頁23-27。 柯慶明:〈略論唐人絕句裡的異域情調-山林詩與邊塞詩〉,《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頁111-120。 繆文傑:〈試用原始類型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唐代邊塞詩〉,《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頁121-153。 江鴻:〈趙北長城考〉,《東方雜誌》23卷第4期,1989年10月,頁26-29。 徐渾:〈傳統詩詞的時空意識〉,《常熟高專學報》,1994年第4期,頁30~33。 李正宇:〈敦煌郡的邊塞長城及烽警系統〉,《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頁120~126。 范長華:〈淺探明代中、晚年至清末寶卷與寶卷中孟姜傳說的遞變—以《佛說貞烈賢孝孟姜女長城寶卷》、《長城寶卷》、《孟姜仙女寶卷》為例〉,《台中師院學報》第九期,1995年6月,頁113-136。 佟福森:〈北望中原話長城〉,《中國邊政》133期,1996年9月,頁39-41。 楊辛、章啟群:〈關於長城的美學思考〉,《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1996年,頁71~74。 張曦旺:〈歷代有關張家口的詠長城詩作賞析〉,《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1~9。 蘭翠:〈評唐人詠王昭君的詩歌〉,《昌濰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6月,頁22~25。 任冠之:〈《漢宮秋》王昭君悲劇形象特色談〉,《陰山學報》,2001年04期。 楊有山:〈《漢宮秋》對「昭君和番」母題的突破和創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朱明倫:〈唐詩中的長城〉,傳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李立信:〈《文選.飲馬長城窟行》「古辭」考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期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 許聖和:〈論王維邊塞詩中空間的虛寫與實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頁201-220。 江國貞:〈孟姜女哭倒了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國文天地》19卷1期,2003年6月。 王元林、岳邦湖:〈河西長城考察漫記〉,《歷史月刊》,2003年2月,頁5-10。 周博:〈虛構準則:歷史劇創作無法迴避的選擇 ──《漢宮秋》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文本分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 趙望秦:〈汪遵詠史詩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9月,頁16~22。 江建高:〈唐代關隘詩的情感內蘊與自然人文價值〉,《求索》,2004年8月,頁196~198。 李智君:〈詩性空間:唐代西北邊塞詩意象地理研究〉,《寧夏社會科學》第6期,2004年11月,頁106~109。 胥惠民:〈古代邊塞詩派的成熟興盛與大西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4年,頁38~46。 許評:〈春風要度玉門關〉,《山東文學》,2005年12月,頁48~49。 張華松:〈從兵學的角度看齊長城〉,《泰山學院學報》27卷第4期,2005年7月,頁18~21。 王子今:〈「實踐」的長城學——讀董耀會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文博》,2005年5月,頁89~90。 佘正松:〈邊塞詩研究中若干問題芻議〉,《文學遺產》第4期,2006,頁56~64。 閻福玲:〈樂府橫吹曲辭《出塞》《入塞》創作範式考論〉,《河北學刊》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47~151。 朱允:〈長城的修建及意義〉,《甘肅高師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25~127。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4912015 97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15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文顏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張淑媚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張淑媚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7:29:4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7:29:4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7:29:4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491201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7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912015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長城是在抵禦外侮的基礎上,經各朝代修建而成。秦始皇強逼百姓修築長城,民間流傳著秦築長城的民歌和孟姜女的故事,控訴暴秦逼迫人民築城之苦。長城詩在南北朝時開始發展,南朝詩人把長江、淮河當成長城,把南北朝對峙的戰爭比附成漢朝討伐匈奴的戰役。南朝詩人的長城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創作。 唐代是一國勢強盛的朝代,雖不重視長城的修築,但詩人在朝廷鼓勵之下,多懷抱雄心壯志,親赴邊塞,有實際的體驗,創作大量的長城詩作。唐代長城詩,隨著國勢的盛衰而展現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初盛唐時,有愛國的情志和民族的自信,是長城詩的雄壯詩篇。盛唐詩人,一方面充滿樂觀的精神,一方面又親身體驗戰爭的苦辛,作品中有多樣的內容。中唐之後,國勢漸弱,詩人雖仍欲建功立業,但表達雄心壯志的長城詩歌,已無初盛唐時的高昂情志。中唐詩人身處亂世,苦民所苦,創作出寫實的長城詩,悲壯的詩歌風格自然流露。晚唐詩人接續表達對築長城的想法,呈顯民之怨的心聲。 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有其獨特的技巧和價值。就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來說,唐人沿用南朝詩人常用的樂府古題,如〈出塞〉、〈隴頭〉、〈飲馬長城窟〉等樂府古題來創作。唐代長城詩人常以漢代唐的時空設計表現唐與突厥的爭戰,喜用胡漢之爭的漢代名將、地理等詞語。唐人創作長城詩多以邊塞與閨怨、戍邊與懷歸、詠馬與抱負主題交融來表現,且以感官摹寫的技巧,刻劃塞外人兒的真實感受。詩人善用感官摹寫技巧,以朔風、冰雪、黃沙、大漠、白草等塞外苦寒、空闊寂寥的視、觸覺感受,撞擊塞外戰士的內心,再加上胡樂如琵琶、羌笛等聽覺的刺激,更令人興起思鄉之愁。 就長城詩的文學特質來說,唐代長城詩的特色是雄渾和悲壯的詩歌風格兼具,剛健的生命情調、悲憫的生命情懷流露。廣闊的空間裏,戰士無畏塞外苦寒,展現理想抱負的追求,高唱英雄壯歌,有豪邁的人物形象、壯闊的長城景象、高貴的情感和昂揚的氣勢。在塞外苦寒的淬煉下,展現戰士的豪情壯志和為國殺敵的決心,流露剛健的精神。詩人在追求理想中,參與戰事,親眼見到受磨難的士卒和百姓,意識到生死的殘酷事實,詩中充滿仁者悲憫的情懷,感嘆人民的悲苦。 就長城詩的意象營造來說,時空意象多以漢代唐來敘寫,呈顯胡漢對峙的邊防之爭。自然意象中,常說天是胡天,地是胡地,說明人在異地,沒有認同感。月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意象,亙古的月見證邊塞長城的歷史和現狀,也串起異地相思的征夫和閨婦。塞外,季節混亂,大漠荒涼。長城、隴頭流水,戰場上烽火、白骨意象都標誌著士卒久戍不歸的愁苦。馬匹、鴻雁、孤蓬、白草、楊柳等動植物都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景物,加上胡笳、羌笛、琵琶等胡樂,強化塞外思鄉的主題,渲染塞外的環境氣氛,意象營造成功。 唐代長城詩具有承繼和創新的貢獻,既承繼南朝詩人的寫作模式,又能獨創唐人多元的內容和風格,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其一定的文學地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文獻探討和研究回顧 8 一、基礎文獻 8 二、前人相關的研究成果 9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說明 16 第二章 唐之前的長城歷史及其詩歌 18 第一節 春秋戰國時代的長城歷史 18 一、齊長城 19 二、楚長城 21 三、魏長城 23 四、趙長城 25 五、中山長城 26 六、燕長城 27 七、秦昭王長城 29 第二節 秦漢時代的長城歷史 30 一、秦長城 30 二、漢長城 34 第三節 南北朝到唐代的長城歷史 37 一、北魏長城 37 二、東魏、北齊長城 38 三、隋唐長城 39 第四節 南北朝到唐前的長城詩歌 42 一、喜以樂府古題相唱和 42 二、題材內容多元 48 第三章 唐代長城詩的主題內涵 55 第一節 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 55 第二節 戍守邊疆的征戰之苦 68 一、戰爭戍守之苦 69 二、修築長城之苦 81 第三節 思鄉之愁 87 第四節 送別之離情 94 第五節 征夫思婦之怨情 99 一、思婦閨怨 99 二、征夫之怨 106 第六節 歌詠關塞風情 109 第四章 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 121 第一節 喜用樂府古題 121 第二節 以漢代唐的時空設計 132 第三節 詩歌主題交融 145 一、邊塞與閨怨交融 145 二、戍邊與懷歸交融 152 三、詠馬與抱負交融 157 第四節 感官摹寫的技巧 162 一、觸覺摹寫 164 二、視覺摹寫 165 三、聽覺摹寫 167 第五章 長城詩的文學特質與意象經營 171 第一節 雄渾與悲壯的詩歌風格 171 一、雄渾的詩歌風格 171 二、悲壯的詩歌風格 178 第二節 剛健的生命情調與悲憫的生命情懷 183 一、剛健的生命情調 183 二、悲憫的生命情懷 185 第三節 長城詩的意象經營 189 一、時空意象 190 二、自然意象 194 三、動植物意象 200 四、戰場意象 204 五、胡樂意象 205 第六章 結論 207 參考書目 210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9627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5241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2417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6651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2862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7003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8385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8909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0878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3483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1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長城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意象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特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關塞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唐代長城詩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代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老子》,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詩經》,《十三經註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尚書》,郭建勳:《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左傳》,《十三經註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易》,《十三經註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禮記》,《十三經註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楚辭》,〔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漢〕劉向:《戰國策》,臺北:裡仁書局,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漢〕劉安編:《淮南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東漢〕班固著,顏師古注,王先謙補註:《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宋〕范曄:《後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劉勰:《文心雕龍》,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蕭統編,李善註:《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齊〕魏收:《魏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司空圖,清袁枚撰:《詩品集解續詩品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裡仁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裡仁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大化書局,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楊家駱主編:《新校資治通鑑注》第7冊,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朱熹:《四書集註》,楊亮功、宋天正、毛子水、史次耘註譯:《四書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元〕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唐汝詢著,王振漢點校:《唐詩解》,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高柄:《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曹寅奉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王夫之著,丁福保編《清詩話》,明倫出版社,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6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文史哲出版,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近人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麟書:《邊塞研究》,香港:造陽文學社,197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麟書:《唐代詩人塞防思想》,香港:造陽文學社,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瑋,林繡鳳:《邊城風情》,臺北:號角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英俊:《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哲文:《長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歌編著:《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旭旦主編:《人文地理學概說》,北京:科學出版,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文擢:《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子敏:《長城之旅》,號角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陸思賢:《長城話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國良、壽鵬飛編著:《長城研究資料兩種》,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世鋒、鄭一奇、遲趙俄:《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香港:南澳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永全:《中國歷代長城詩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之麟、吳庚舜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長江、侯健主編:《中國歷代詩歌名篇鑒賞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曙:《唐詩故事續集》第一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曙:《唐詩故事續集》第四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文奎主編:《中國人文地理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永璋:《杜詩名篇新析》,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鴻蘆選註:《高適岑參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哲:《中國歷代長城詩錄》,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泰忠、錢鋼、李延國、周濤、劉亞洲:《望長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松浦友久:《唐詩語匯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哲文、劉文淵:《世界奇跡-長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東田主編:《唐詩分類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麟書:《秦皇長城考》,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禹克坤:《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珍華、傅璇琮著:《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歷代詞選注》,臺北:裡仁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孟寅、董侃:《萬里長城傳說》,臺北:林鬱文化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馮藝超:《唐詩中和親主題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欣、江小群著:《中國地理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裡仁書局,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躍進:《賦到滄桑-中國古典詩歌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彩娥:《王昌齡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恕誠:《唐代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少春:《〈唐〉邊塞詩.豪情詩名篇賞析》,臺北:天際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釗等選註:《歷朝感時抒懷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漾選註:《歷朝山水風光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文立:《秦始皇評傳》,臺北:裡仁書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裡仁書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守中:《長城》,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剛編著:《中國名勝詩詞大辭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彥生、陳鶴幸:《中國名山古剎》,臺北:薪傳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achelard、Gaston(〔法〕巴捨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蘭州:《唐代邊塞詩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庚:《長城》,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甌燕:《長城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耀會:《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娣明:《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耀會:《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頡剛:《孟姜女故事集》,臺北:漢京文化出版,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室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晶:《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曉峰:《人文筆記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蓋洛、沈弘著,惲文捷譯:《中國長城》,山東書報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西北考古文獻卷,甘肅文化出版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鳳山:《長城與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桂芳:《馬致遠雜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振玉:《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振玉:《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菁瑩:《杜詩戰爭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樸三洙:《馬致遠雜劇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翠云:《唐代閨怨詩研究》,臺北:師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淑月:《初唐四傑邊塞詩研究》,彰師大國文教育研究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容雅:《昭君戲曲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義源:《元雜劇歷史戲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修仁:《唐詩雄渾風格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碩論,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銀雅:《盛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盈妃:《王昭君戲曲研究》,臺北:輔大中文研究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大松:《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台南:成功大學史研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臺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文德:《王昭君故事傳承與嬗變》,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欣心:《隋代樂府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采蓓:《魏晉南北朝詠俠詩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碩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惠鈴:《和番主題歌仔冊研究-以《王昭君和番歌》、《陳杏元和番歌》為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心屏:《唐代新樂府所敘史事探析》,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士瑩:《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潮濕:〈孟姜女與長城傳說〉,《古今談》113期,1974年9月,頁1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逯耀東:〈長城與中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一期,1975年6月,頁232-2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兢:〈滄桑感慨話長城〉,《古今談》184期,1980年9月,頁23-2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慶明:〈略論唐人絕句裡的異域情調-山林詩與邊塞詩〉,《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頁111-12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繆文傑:〈試用原始類型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唐代邊塞詩〉,《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頁121-15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鴻:〈趙北長城考〉,《東方雜誌》23卷第4期,1989年10月,頁26-2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渾:〈傳統詩詞的時空意識〉,《常熟高專學報》,1994年第4期,頁30~3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正宇:〈敦煌郡的邊塞長城及烽警系統〉,《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頁120~12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長華:〈淺探明代中、晚年至清末寶卷與寶卷中孟姜傳說的遞變—以《佛說貞烈賢孝孟姜女長城寶卷》、《長城寶卷》、《孟姜仙女寶卷》為例〉,《台中師院學報》第九期,1995年6月,頁113-13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佟福森:〈北望中原話長城〉,《中國邊政》133期,1996年9月,頁39-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辛、章啟群:〈關於長城的美學思考〉,《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1996年,頁71~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曦旺:〈歷代有關張家口的詠長城詩作賞析〉,《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蘭翠:〈評唐人詠王昭君的詩歌〉,《昌濰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6月,頁22~2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冠之:〈《漢宮秋》王昭君悲劇形象特色談〉,《陰山學報》,2001年0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有山:〈《漢宮秋》對「昭君和番」母題的突破和創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明倫:〈唐詩中的長城〉,傳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立信:〈《文選.飲馬長城窟行》「古辭」考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期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聖和:〈論王維邊塞詩中空間的虛寫與實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頁201-22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國貞:〈孟姜女哭倒了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國文天地》19卷1期,200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元林、岳邦湖:〈河西長城考察漫記〉,《歷史月刊》,2003年2月,頁5-1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博:〈虛構準則:歷史劇創作無法迴避的選擇 ──《漢宮秋》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文本分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望秦:〈汪遵詠史詩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9月,頁16~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建高:〈唐代關隘詩的情感內蘊與自然人文價值〉,《求索》,2004年8月,頁196~1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智君:〈詩性空間:唐代西北邊塞詩意象地理研究〉,《寧夏社會科學》第6期,2004年11月,頁106~1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胥惠民:〈古代邊塞詩派的成熟興盛與大西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4年,頁38~4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評:〈春風要度玉門關〉,《山東文學》,2005年12月,頁48~4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華松:〈從兵學的角度看齊長城〉,《泰山學院學報》27卷第4期,2005年7月,頁18~2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子今:〈「實踐」的長城學——讀董耀會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文博》,2005年5月,頁8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佘正松:〈邊塞詩研究中若干問題芻議〉,《文學遺產》第4期,2006,頁56~6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閻福玲:〈樂府橫吹曲辭《出塞》《入塞》創作範式考論〉,《河北學刊》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47~15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允:〈長城的修建及意義〉,《甘肅高師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25~127。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