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 pdf(3402)pdf(934)pdf(1999)pdf(2727)pdf(2799)pdf(4855)pdf(4694)pdf(3883)pdf(1508)pdf(959)pdf(1942)pdf(1331)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 |
Creator | 劉靜宜 |
Contributor | 吳彩娥 劉靜宜 |
Key Words | 讀書詩 閱讀接受 清代學術 考據學 清詩 |
Date | 2008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7:39:39 (UTC+8) |
Summary |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論 文 摘 要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
參考文獻 | (一)總集與叢書 1、晚晴簃詩匯╱徐世昌編;聞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出鈑,1990年 2、清詩紀事初編╱鄧之誠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 3、清詩紀事╱ 錢仲聯主編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4、清詩話╱(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校訂 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5、歷代詩話╱(清)何文煥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6、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7、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編撰;富壽蓀校點 台北:藝文出版社,1985年 8、文淵閣四庫全書╱紀昀主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昀主編 台北:藝文出版社,1979年 10、全唐詩╱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1、全宋詩╱傅璇琮等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991年 12、叢書集成新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13、叢書集成續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14、叢書集成三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二)詩人全集、別集(依人物年代先後排列) 1、杜少陵集詳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2、陳子龍詩集╱(清)陳子龍著;(民國)施存蟄、馬祖熙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翁山詩外╱(清)屈大均著; (民國)歐初、王貴忱主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4、錢牧齋全集╱(清)錢謙益著;(清)錢曾校注;(民國)錢仲聯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吳梅村全集╱(清)吳偉業著;(民國)李學穎集評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顧亭林詩集彙注╱(清)顧炎武著; (民國)王籧常輯注、吳丕基標校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7、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 (清)黃汝成集釋 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8、亭林文集╱(清)顧炎武著; (民國)劉九洲、黃俊郎注校 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9、秋笳集╱(清)吳兆騫著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0、曝書亭集箋注二十三卷╱(清)朱彝尊著 出版者、年月不詳 11、施愚山集╱(清)施閏章著 (民國)施存蟄、馬祖熙標校 安徽:黃山書社出版,1992年 12、王士禛全集╱(清)王士禛著; (民國)袁世碩主編 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3、敬業堂詩集╱(清)查慎行著; (民國)周劭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樊榭山房全集╱(清)厲鶚著; (民國)沈雲龍主編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15、袁枚全集╱(清)袁枚著; (民國)王英志點校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甌北集╱(清)趙翼著; (民國)李學穎、曹光甫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新編汪中集╱(清)汪中著; (民國)田漢雲點校 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18、船山詩草╱(清)張問陶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9、鄭板橋集╱(清)鄭燮著 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20、惜抱軒全集╱(清)姚鼐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21、洪北江詩文集╱(清)洪亮吉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22、洪亮吉集╱(清)洪亮吉著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3、柏枧山房詩文集╱(清)梅曾亮著;(民國)彭國忠、胡曉明點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4、兩當軒集╱(清)黃景仁著;(民國)李國章標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5、孫淵如先生全集╱(清)孫星衍著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6、紅杏山房遺稿╱(清)宋湘著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27、龔自珍詩詞選╱(清)龔自珍著;(民國)孫欽善選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8、曾文正公全集.第九冊╱(清)曾國藩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29、東洲草堂詩集╱(清)何紹基著;(民國)曹旭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海藏樓詩集╱(清)鄭孝胥著 台中:中庸出版社,1961年 31、陳衍詩論合集╱(清)陳衍著;(民國)錢仲聯標校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陳石遺集╱(清)陳衍著;(民國)陳步編輯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3、沈曾植集校注╱(清)沈曾植著;(民國)錢仲聯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34、全祖望鮚埼亭校注╱(清)全祖望著;(民國)詹海雲校注 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35、黃宗羲全集╱(清)黃宗羲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三)史籍 1、史記會注考證╱(漢) 司馬遷著 (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訂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2、漢書╱(漢)班固撰 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3、後漢書╱(宋)范瞱撰 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4、晉書╱(宋)范瞱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5、舊唐書╱楊希義、牛致功新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6、新唐書╱(宋)歐陽修等著 台北:鼎文書局,1996年 7、魏書╱(北齊)魏收著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8、宋史╱(元)脫脫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9、金史╱(宋)脫脫著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10、明史╱(清)張廷玉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11、清史稿╱趙爾巽等纂修 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12、清實錄╱編輯部 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 13、資治通鑑╱司馬光等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四)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列) 1、唐摭言╱王定保著 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2、大宋宣和遺事╱佚名 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3、清代通史╱蕭一山著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63年 4、清詩選╱吳遁生選註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3年 5、書林清話╱(清)葉德輝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6、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8、國故論衡╱章太炎著 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9、翁方綱及其詩論╱李豐楙 台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78年 10、中國藏書家考略╱楊立誠、金步瀛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11、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嘯亭雜錄╱昭槤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3、莊子集釋╱(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 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14、詩品校注╱(梁)鍾嶸著、(民國)楊祖聿校注 1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16、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 17、明清文學批評╱張健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18、書林清話╱葉德輝著 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19、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著(民國)周振甫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20、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著(民國)余嘉錫箋疏 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21、清詩別裁集╱沈德潛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2、清代詩學初探╱吳宏一著 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5年 23、清詩三百首╱錢仲聯編選;錢學曾注 湖南:岳麓出版社,1985年 24、詩話續探╱龔顯宗著 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年 25、兩宋文史論叢╱黃啟芳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26、清人詩論研究╱王英志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27、沈德潛詩論探硏╱胡幼峰著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28、中國書史╱鄭如斯等著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7年 29、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30、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司仲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31、談藝錄╱錢鍾書 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32、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室 台北:國際孔學會議,1988年 33、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 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 34、清詩鑒賞╱朱則杰著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1991年 35、清詩精華╱陳祥耀選注 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36、清代詩話硏究╱張健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37、嚴羽和滄浪詩話╱陳伯海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38、聞一多全集╱聞一多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中國出版簡史╱吉少甫著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40、中國實學思想史╱葛榮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41、中國詩學╱陳慶輝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42、中國文學理論史╱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43、中國詩歌美學史╱莊嚴、章鑄著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44、清初虞山派詩論╱胡幼峰著 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45、神韻詩史研究╱王小舒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6、清代詩歌發展史╱霍有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7、中國圖書史╱陳力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8、中國古籍版本學╱曹之著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49、清詩流派史╱ 劉世南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0、談藝錄導讀╱周振甫,冀勤編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51、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馬積高著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52、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張仲謀著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53、清詩史╱嚴迪昌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54、清詩選╱王鎮遠編著 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55、清詩三百首新譯╱王興康選譯 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年 56、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葉太平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57、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吳宏一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58、乾嘉考據学硏究╱漆永祥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 59、魯迅全集╱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60、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陳文忠著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61、清代詩学硏究╱張健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 6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蔡鎮楚著 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63、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64、中國詩學第六輯╱蔣寅、張伯偉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 65、清代學術文化史論╱王俊義;黃愛平著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66、清詩史╱朱则杰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67、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陳居淵著 北京:百花洲文藝,2000年 68、袁枚的文學批評╱王建生撰 台灣:聖環圖書公司出版,2001年 69、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70、清代學術論叢╱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硏究中心編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 71、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孫欽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2、詩典新編╱田松青,胡真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73、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清刻本╱任繼愈編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4、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1950--2000) ╱鄺健行,吴淑钿编选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2002年 75、明清詩精選╱錢仲聯编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發行,2002年 76、明清詩選╱錢仲聯編選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7、中國詩學史.清代卷╱劉誠著 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78、詩話與詩╱張健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79、清刻本╱黃裳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元明清詩鑒賞辭典(清.近代)╱鐘仲聯編著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清代學術思想論叢╱鮑國順著 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年 81、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孫立著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2、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嚴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83、清代考據學研究╱郭康松 北京:崇文書局,2003年 84、宋元戲曲史.自序╱王國維著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85、印刷史話╱羅仲輝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86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87、中國典籍史╱ 李致忠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8、清代詩話考述╱吳宏一主編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2004年 89、清詩選評╱朱則杰著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 90中國古代典籍十講╱胡道靜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91、中國經典詮釋傳統╱楊儒賓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92、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蔣寅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年 93、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94、明末清初的學風╱謝國禎著 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95、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96、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運生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97、清代詩文理論研究╱王建生編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年 98、錢謙益詩學研究╱楊達民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99、漢語典故大辭典╱趙應鐸 主編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100、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古典詩學硏究槪況:以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 疇╱林淑貞著 台北:花木蘭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 101、清代文學研究集刊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 102、清初理學思想研究╱楊菁著 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五)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代排列) (一)台灣地區 1、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展╱杜維運 2、大陸雜誌,1964年5月第28卷第9期 3、清詩的派別及其成果╱余我 文壇,1970年8月第122期 4、清代同光派之詩風與特色╱尤信雄 中國詩學,1970年7月第14期 5、清詩試評╱高越天 中國詩季刊,1970年6月第1卷第2期 6、「清代詩學研究」提要╱吳宏一 華學月刊,1974年4月第28期 7、關於清代詩學研究╱吳宏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5年5月第8卷第5期 8、吳宏一的「清代詩學初探」╱魏子雲 文學思潮,1982年7月第12期 9、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林慶彰 台北:書目季刊,1984年12月第18卷第3期 10、清代詩歌(上)(下)╱王建生 中國文化月刊,1990年9、10月第132、133期 11、清代考辨群經風氣的探討╱林慶彰 台北:復興崗學報,1990年6月第43期 12、明末清初的實學╱何佑森 台北: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第4期 13、試論清初人選清初詩╱謝正光 漢學研究,1997年12月第15卷第2期 14、清代考據學為什麼興起╱張麗珠 故宮學術季刊,2002年第15卷第1期 15、論明清詩話對唐七古的正變之爭╱陳美朱 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7月第232期 16、學人與詩人的際會合流──清代「學人之詩」的形成與發展╱嚴明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明清詩學研究專輯,2003年9月第13卷第3期 17、從折中思維論清代詩學審美思潮的文化意蘊╱廖宏昌 文與哲,2004年6月第4期 18、沈德潛格調說論杜評議╱徐國能 淡江中文學報,2004年12月第11期 19、翁方綱杜詩學探微╱徐國能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7月第1期 20、王士禛杜詩批評析辨╱徐國能 漢學研究,2006年6月第24卷第1期 21、格調的追求--論沈德潛對明清詩學的傳承與突破╱陳岸峰 漢學研究,2006年12月第24卷第2期 22、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 ╱謝明輝 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2006年7月第1卷第8期 23、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楊玉成 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6月第14期 24、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張高評 漢學研究,2006年12月第24卷第2期 25、〈說文解字系傳〉引書考╱楊恒平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2期 26、清人對滄浪詩學的反思╱廖宏昌 文學新鑰(南華大學),2007年6月第7期 27、從資書為詩到比興寄託:陸游讀詩詩析論╱張高評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7年12月第47期 28、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張高評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007年12月第42期 29、清代詩壇的折中思維與其創意論述╱廖宏昌 文學新鑰(南華大學),2008年6月第7期 (二)大陸地區 1、文學評議╱嚴迪昌 文學遺產,1984年第2期 1、清詩簡論╱徐永端 蘇洲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2、評價清詩的幾個問題╱陳祥耀 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3、試說清詩力破唐宋之餘地╱馬亞中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 4、談清詩 ╱金克木 讀書雜誌,1984年9月份 5、清詩分期概說╱陸草 中州學刊,1986年第5期 6、論清代的詩風與學風╱吳孟復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 7、論清詩的時代特徵及其歷史總結性╱蘇仲翔 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第2.3期 8、清初詩壇上的宗唐與宗宋╱趙永紀 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文學,1989年第1期 9、黃宗羲的唐宋詩理論與清初詩壇的宗唐和宗宋╱張兵 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10、清代詩文理論名篇管窺╱王英志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1期 11、清代學術思想特色簡論╱王俊義、黃愛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4期 12、厲鶚與浙派╱劉世南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13、論清代詩學的讀者意識╱樊寶英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14、明清詩歌創作和理論紛爭的四大特徵╱吳光正 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第15卷第3期 15、從清季宋詩運動探尋中國古典詩學特徵╱陳方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 第1期 16、從金石學到考古學:清代學術管窺之一╱劉毅 華夏考古,1998年第4期 17、從清代四大詩說看清代詩歌特色╱(韓)李哲理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18、清詩特色形成的關鍵──論康、乾時期的詩風轉變╱嚴明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月第2期 19、二十世紀清詩研究的歷史回顧╱張仲謀 泰安師專學報,1999年9月第21卷第5期 20、中國古代詩學中的以「人」論詩╱李世英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12卷第2期 21、錢謙益唐宋兼宗的祈向與清代詩風新變╱羅時進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22、清代詩歌中的人文精神╱沈金浩 深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18卷第6期 23、杜詩典範與清初詩風的遞嬗╱馮乾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39卷 24、論乾嘉詩壇╱黃瑞雲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1卷 第1期 25、《清詩紀事初編》略論╱秦蓁 史林雜誌,2002年3期 26、清初遺民詩的文化意蘊淺說╱郝學華 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27、八十年代以來清代詩學研究述評╱王順貴 明清詩文新批評芻議╱鄧程 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 28、陸遊「讀書」詩的文學意味╱莫礪鋒 浙江社科學,2003年3月第3期 29、明清詩歌衰弱的根本原因╱鄧程 山東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第1期 30、清代蘇詩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王友勝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 9月第17卷第5期 31、論清代詩學的學術史特徵╱蔣寅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4期 32、重讀第一部清代詩歌文獻學著作:《清詩紀事初編》╱朱則杰 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6期 33、試析清初詩人的杜詩情結╱賴玉芹 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4期 34、才情與性情:陳衍的「學人詩」觀念╱李瑞明 嘉興學院學報,2004年1月第16卷,第1期 35、從存世碑刻考清代詩歌╱朱則杰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期 36、「真詩」的探尋:清初遺民詩論╱潘承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第44卷 37、論乾嘉年間的文章正宗之爭╱陳文新 文藝研究, 2004年第4期 38、清代詩壇對嚴羽詩學的反撥╱(韓)补英順 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8月 39、清初杜詩批評的新變╱吳淑玲 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 40、試論清初詩壇的宗唐界宋之風╱黎孟德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32卷第5期 41、中國語境中的審美文化與意識形態╱高小康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35卷第4期 42、道學與文學融合抑或分立──曾國藩詩文理論遭遇的困境╱張靜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43、清代詩學研究之我見╱蔣寅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3期 44、清代詩學考述╱ 張寅彭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45、論清詩流派 望學術殿堂──劉世南先生訪談錄 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46、清代詩話的話語分析╱李劍波 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 47、清代理學的特點╱龔書鋒 史學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48、在傳統的闡釋與重構中展開──清初詩學基本觀念的確立╱蔣寅 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49、清代文論對「韻」範疇的闡說╱胡建次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50、清代文學法度論的三個維面╱胡建次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51、近六年清詩研究綜述╱于慧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月第4期 52、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反思╱蔣寅 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53、學問視角下的古典詩學與清詩研究╱魏中林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第27卷第1期 54、論清詩的學問化傾向╱李文龍 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55、論陳衍的「學人之詩」說╱魏泉 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4期 56、清詩歷史地位再評議╱王颷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1期 57、從力主「盛唐元音」到「漸涉宋人藩籬」──論吳偉業後期詩風轉化的原因╱王琦珍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 58、「宗宋派」的唐詩學理論──兼論晚清詩壇詩風的取向嬗變╱王順貴 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59、「宗宋派」的唐詩學理論──兼論晚清詩壇詩風的取向嬗變╱王順貴 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60、清初詩壇對傳統詩歌批評觀念的消解╱胡建次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1期 61、桐城詩學的一記絕唱──論《晚清四十家詩鈔》的宗杜取向╱閔定慶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第38卷第4期 62、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胡建次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63、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胡建次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64、清代「實事求是」學風的復興與沉寂╱王應 安徽史學,2007年第6期 65、乾嘉考據學熱潮成因新探╱林香娥 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5月 66、政教之論在清代文論中的展開╱邱美瓊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6期 67、清代宗宋詩風的羶變╱李劍波 人文雜誌,2007年第6期 68、清代文論對「味」的闡說╱胡建次 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6月第210卷第6期 69、論清代學風及學者治學方法的變化╱ 楊緒敏 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70、文藝生態與文藝理論的非經典轉向╱高小康 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71、比興寄託說與清初的詩詞理論探討╱張宏生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1期 72、清初詩壇與詩學趨向論╱江增華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5期 73、清代唐宋詩之爭研究述評╱趙娜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第3期 74、錢謙益唐宋兼宗的詩學宗尚及其理論根基╱趙娜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40期第5卷 75、清代:古典唐詩學的總結與終結╱王順貴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第2期 (六)碩博士論文 1、宋詩對經典的闡釋與呈現──以《全宋詩》中讀書詩為考察對象╱陳撫耕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4年 2、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陳逸珊 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5年 3、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吳珊珊 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5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5912015 97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15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吳彩娥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劉靜宜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劉靜宜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7:39:3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7:39:3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7:39:3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591201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912015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論 文 摘 要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對象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 8 第二章 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 第一節 「讀書詩」的定義與分類 一、讀書詩的定義 ---------------------------------- 18 二、讀書詩的分類 ---------------------------------- 19 第二節 清代「重學」背景的探討 一、清初崇實與經學復興 ---------------------------- 21 二、考據學的興盛 --------------------------------- 31 三、實事求是學風的影響 -------------------------- 36 四、詩歌學問化的傾向 ---------------------------- 40 第三節 政治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朝廷的文化政策 ------------------------------ 47 二、書業發達、藏書風氣的盛行 -------------------- 51 第三章 清代「讀書詩」經、史、子類的主題與內涵 第一節 經類的閱讀與內容呈現 一、抒情道事 ------------------------------------ 55 二、考據辨偽風氣影響 --------------------------- 59 三、帝王崇儒重道 -------------------------------- 63 第二節 史類的閱讀與內容呈現 一、藉史論事,託古議今 ------------------------- 67 二、援引史事,以敘為議 ------------------------- 71 三、詩以道史,記遺補闕 -------------------------- 76 四、以詩詠史,因事抒懷 ------------------------- 80 第三節 子類的閱讀與內容呈現 一、先秦諸子:孟子、列子、老子、莊子 -------------- 91 二、兵書、儒家、釋家、道教 --------------------- 94 三、小說 --------------------------------------- 98 第四章 清代「讀書詩」集類的主題與內涵 第一節 儒家傳統詩學典範 一、屈原 ---------------------------------------- 104 二、陶淵明 -------------------------------------- 106 第二節 尊唐風氣下的清詩典範 一、杜甫 --------------------------------------- 107 二、韓愈、白居易 ------------------------------- 113 三、王維、韋應物、杜牧 ------------------------- 120 第三節 宗宋、元風氣下的清詩典範 一、蘇軾 --------------------------------------- 123 二、陸游 --------------------------------------- 128 三、黃庭堅 ------------------------------------- 132 四、元好問 ------------------------------------- 133 第四節 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和典範 一、屈大均、顧亭林 ----------------------------- 136 二、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禎 -------------------- 139 三、張問陶、袁枚 -------------------------------- 146 四、桃花扇傳奇、牡丹亭 ------------------------- 150 第五章 清代讀書詩的特色 第一節 重視「詩史」的精神 ----------------- 154 第二節 以詩來呈現學問,以學問為詩材 一、用典用事頻繁 -------------------------------- 157 二、考據風氣影響詩歌創作形式 -------------------- 165 第六章 結論 ---------------------------------- 172 附錄一:《晚晴簃詩匯》中讀書詩 --------------- 176 附錄二:《清詩紀事》中讀書詩 ------------------ 196 附錄三:清代重要詩人別集中讀書詩 ------------- 209 參考書目及期刊論文 -------------------------- 230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96043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2650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9178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0654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9076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8171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3902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1436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9251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2889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4146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3277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1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讀書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閱讀接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清代學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考據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清詩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總集與叢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晚晴簃詩匯╱徐世昌編;聞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出鈑,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清詩紀事初編╱鄧之誠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清詩紀事╱ 錢仲聯主編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清詩話╱(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校訂 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歷代詩話╱(清)何文煥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編撰;富壽蓀校點 台北:藝文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文淵閣四庫全書╱紀昀主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昀主編 台北:藝文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全唐詩╱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全宋詩╱傅璇琮等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叢書集成新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叢書集成續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叢書集成三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詩人全集、別集(依人物年代先後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杜少陵集詳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陳子龍詩集╱(清)陳子龍著;(民國)施存蟄、馬祖熙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翁山詩外╱(清)屈大均著; (民國)歐初、王貴忱主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錢牧齋全集╱(清)錢謙益著;(清)錢曾校注;(民國)錢仲聯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吳梅村全集╱(清)吳偉業著;(民國)李學穎集評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顧亭林詩集彙注╱(清)顧炎武著; (民國)王籧常輯注、吳丕基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 (清)黃汝成集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亭林文集╱(清)顧炎武著; (民國)劉九洲、黃俊郎注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秋笳集╱(清)吳兆騫著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曝書亭集箋注二十三卷╱(清)朱彝尊著 出版者、年月不詳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施愚山集╱(清)施閏章著 (民國)施存蟄、馬祖熙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安徽:黃山書社出版,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王士禛全集╱(清)王士禛著; (民國)袁世碩主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敬業堂詩集╱(清)查慎行著; (民國)周劭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樊榭山房全集╱(清)厲鶚著; (民國)沈雲龍主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袁枚全集╱(清)袁枚著; (民國)王英志點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甌北集╱(清)趙翼著; (民國)李學穎、曹光甫校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新編汪中集╱(清)汪中著; (民國)田漢雲點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船山詩草╱(清)張問陶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鄭板橋集╱(清)鄭燮著 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惜抱軒全集╱(清)姚鼐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洪北江詩文集╱(清)洪亮吉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洪亮吉集╱(清)洪亮吉著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柏枧山房詩文集╱(清)梅曾亮著;(民國)彭國忠、胡曉明點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兩當軒集╱(清)黃景仁著;(民國)李國章標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孫淵如先生全集╱(清)孫星衍著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紅杏山房遺稿╱(清)宋湘著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龔自珍詩詞選╱(清)龔自珍著;(民國)孫欽善選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曾文正公全集.第九冊╱(清)曾國藩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東洲草堂詩集╱(清)何紹基著;(民國)曹旭校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海藏樓詩集╱(清)鄭孝胥著 台中:中庸出版社,196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陳衍詩論合集╱(清)陳衍著;(民國)錢仲聯標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陳石遺集╱(清)陳衍著;(民國)陳步編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沈曾植集校注╱(清)沈曾植著;(民國)錢仲聯校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全祖望鮚埼亭校注╱(清)全祖望著;(民國)詹海雲校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黃宗羲全集╱(清)黃宗羲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史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史記會注考證╱(漢) 司馬遷著 (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漢書╱(漢)班固撰 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後漢書╱(宋)范瞱撰 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晉書╱(宋)范瞱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舊唐書╱楊希義、牛致功新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新唐書╱(宋)歐陽修等著 台北:鼎文書局,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魏書╱(北齊)魏收著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宋史╱(元)脫脫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金史╱(宋)脫脫著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明史╱(清)張廷玉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清史稿╱趙爾巽等纂修 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清實錄╱編輯部 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資治通鑑╱司馬光等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唐摭言╱王定保著 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大宋宣和遺事╱佚名 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清代通史╱蕭一山著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6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清詩選╱吳遁生選註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書林清話╱(清)葉德輝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國故論衡╱章太炎著 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翁方綱及其詩論╱李豐楙 台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中國藏書家考略╱楊立誠、金步瀛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嘯亭雜錄╱昭槤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莊子集釋╱(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 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詩品校注╱(梁)鍾嶸著、(民國)楊祖聿校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明清文學批評╱張健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書林清話╱葉德輝著 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著(民國)周振甫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著(民國)余嘉錫箋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清詩別裁集╱沈德潛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清代詩學初探╱吳宏一著 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清詩三百首╱錢仲聯編選;錢學曾注 湖南:岳麓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詩話續探╱龔顯宗著 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兩宋文史論叢╱黃啟芳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清人詩論研究╱王英志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沈德潛詩論探硏╱胡幼峰著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中國書史╱鄭如斯等著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司仲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談藝錄╱錢鍾書 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室 台北:國際孔學會議,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清詩鑒賞╱朱則杰著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清詩精華╱陳祥耀選注 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清代詩話硏究╱張健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7、嚴羽和滄浪詩話╱陳伯海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8、聞一多全集╱聞一多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9、中國出版簡史╱吉少甫著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0、中國實學思想史╱葛榮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1、中國詩學╱陳慶輝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2、中國文學理論史╱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3、中國詩歌美學史╱莊嚴、章鑄著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4、清初虞山派詩論╱胡幼峰著 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5、神韻詩史研究╱王小舒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6、清代詩歌發展史╱霍有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7、中國圖書史╱陳力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8、中國古籍版本學╱曹之著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9、清詩流派史╱ 劉世南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0、談藝錄導讀╱周振甫,冀勤編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1、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馬積高著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2、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張仲謀著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3、清詩史╱嚴迪昌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4、清詩選╱王鎮遠編著 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5、清詩三百首新譯╱王興康選譯 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6、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葉太平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7、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吳宏一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8、乾嘉考據学硏究╱漆永祥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9、魯迅全集╱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0、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陳文忠著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1、清代詩学硏究╱張健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蔡鎮楚著 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3、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4、中國詩學第六輯╱蔣寅、張伯偉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5、清代學術文化史論╱王俊義;黃愛平著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6、清詩史╱朱则杰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7、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陳居淵著 北京:百花洲文藝,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8、袁枚的文學批評╱王建生撰 台灣:聖環圖書公司出版,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9、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0、清代學術論叢╱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硏究中心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1、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孫欽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2、詩典新編╱田松青,胡真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3、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清刻本╱任繼愈編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4、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1950--2000) ╱鄺健行,吴淑钿编选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5、明清詩精選╱錢仲聯编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發行,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6、明清詩選╱錢仲聯編選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7、中國詩學史.清代卷╱劉誠著 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8、詩話與詩╱張健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9、清刻本╱黃裳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0、元明清詩鑒賞辭典(清.近代)╱鐘仲聯編著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代學術思想論叢╱鮑國順著 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1、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孫立著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2、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嚴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3、清代考據學研究╱郭康松 北京:崇文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4、宋元戲曲史.自序╱王國維著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5、印刷史話╱羅仲輝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6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7、中國典籍史╱ 李致忠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8、清代詩話考述╱吳宏一主編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9、清詩選評╱朱則杰著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0中國古代典籍十講╱胡道靜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1、中國經典詮釋傳統╱楊儒賓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2、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蔣寅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3、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4、明末清初的學風╱謝國禎著 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5、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6、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運生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7、清代詩文理論研究╱王建生編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8、錢謙益詩學研究╱楊達民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9、漢語典故大辭典╱趙應鐸 主編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0、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古典詩學硏究槪況:以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疇╱林淑貞著 台北:花木蘭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1、清代文學研究集刊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2、清初理學思想研究╱楊菁著 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代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台灣地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展╱杜維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大陸雜誌,1964年5月第28卷第9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清詩的派別及其成果╱余我 文壇,1970年8月第12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清代同光派之詩風與特色╱尤信雄 中國詩學,1970年7月第1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清詩試評╱高越天 中國詩季刊,1970年6月第1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清代詩學研究」提要╱吳宏一 華學月刊,1974年4月第2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關於清代詩學研究╱吳宏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5年5月第8卷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吳宏一的「清代詩學初探」╱魏子雲 文學思潮,1982年7月第1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林慶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書目季刊,1984年12月第18卷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清代詩歌(上)(下)╱王建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文化月刊,1990年9、10月第132、13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清代考辨群經風氣的探討╱林慶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復興崗學報,1990年6月第4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明末清初的實學╱何佑森 台北: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試論清初人選清初詩╱謝正光 漢學研究,1997年12月第15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清代考據學為什麼興起╱張麗珠 故宮學術季刊,2002年第15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論明清詩話對唐七古的正變之爭╱陳美朱 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7月第23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學人與詩人的際會合流──清代「學人之詩」的形成與發展╱嚴明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明清詩學研究專輯,2003年9月第13卷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從折中思維論清代詩學審美思潮的文化意蘊╱廖宏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與哲,2004年6月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沈德潛格調說論杜評議╱徐國能 淡江中文學報,2004年12月第1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翁方綱杜詩學探微╱徐國能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7月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王士禛杜詩批評析辨╱徐國能 漢學研究,2006年6月第24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格調的追求--論沈德潛對明清詩學的傳承與突破╱陳岸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學研究,2006年12月第24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明輝 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2006年7月第1卷第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楊玉成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6月第1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張高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學研究,2006年12月第24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說文解字系傳〉引書考╱楊恒平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清人對滄浪詩學的反思╱廖宏昌 文學新鑰(南華大學),2007年6月第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從資書為詩到比興寄託:陸游讀詩詩析論╱張高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7年12月第4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張高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007年12月第4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清代詩壇的折中思維與其創意論述╱廖宏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學新鑰(南華大學),2008年6月第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大陸地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文學評議╱嚴迪昌 文學遺產,1984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清詩簡論╱徐永端 蘇洲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評價清詩的幾個問題╱陳祥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試說清詩力破唐宋之餘地╱馬亞中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談清詩 ╱金克木 讀書雜誌,1984年9月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清詩分期概說╱陸草 中州學刊,1986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論清代的詩風與學風╱吳孟復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論清詩的時代特徵及其歷史總結性╱蘇仲翔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第2.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清初詩壇上的宗唐與宗宋╱趙永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文學,1989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黃宗羲的唐宋詩理論與清初詩壇的宗唐和宗宋╱張兵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清代詩文理論名篇管窺╱王英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清代學術思想特色簡論╱王俊義、黃愛平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厲鶚與浙派╱劉世南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論清代詩學的讀者意識╱樊寶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明清詩歌創作和理論紛爭的四大特徵╱吳光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第15卷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從清季宋詩運動探尋中國古典詩學特徵╱陳方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 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從金石學到考古學:清代學術管窺之一╱劉毅 華夏考古,1998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從清代四大詩說看清代詩歌特色╱(韓)李哲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清詩特色形成的關鍵──論康、乾時期的詩風轉變╱嚴明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月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二十世紀清詩研究的歷史回顧╱張仲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泰安師專學報,1999年9月第21卷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中國古代詩學中的以「人」論詩╱李世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12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錢謙益唐宋兼宗的祈向與清代詩風新變╱羅時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清代詩歌中的人文精神╱沈金浩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深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18卷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杜詩典範與清初詩風的遞嬗╱馮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39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論乾嘉詩壇╱黃瑞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1卷 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清詩紀事初編》略論╱秦蓁 史林雜誌,2002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清初遺民詩的文化意蘊淺說╱郝學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八十年代以來清代詩學研究述評╱王順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清詩文新批評芻議╱鄧程 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陸遊「讀書」詩的文學意味╱莫礪鋒 浙江社科學,2003年3月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明清詩歌衰弱的根本原因╱鄧程 山東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清代蘇詩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王友勝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 9月第17卷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論清代詩學的學術史特徵╱蔣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重讀第一部清代詩歌文獻學著作:《清詩紀事初編》╱朱則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試析清初詩人的杜詩情結╱賴玉芹 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才情與性情:陳衍的「學人詩」觀念╱李瑞明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嘉興學院學報,2004年1月第16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從存世碑刻考清代詩歌╱朱則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真詩」的探尋:清初遺民詩論╱潘承玉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第44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7、論乾嘉年間的文章正宗之爭╱陳文新 文藝研究, 2004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8、清代詩壇對嚴羽詩學的反撥╱(韓)补英順 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9、清初杜詩批評的新變╱吳淑玲 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0、試論清初詩壇的宗唐界宋之風╱黎孟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32卷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1、中國語境中的審美文化與意識形態╱高小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35卷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2、道學與文學融合抑或分立──曾國藩詩文理論遭遇的困境╱張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3、清代詩學研究之我見╱蔣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4、清代詩學考述╱ 張寅彭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5、論清詩流派 望學術殿堂──劉世南先生訪談錄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6、清代詩話的話語分析╱李劍波 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7、清代理學的特點╱龔書鋒 史學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8、在傳統的闡釋與重構中展開──清初詩學基本觀念的確立╱蔣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9、清代文論對「韻」範疇的闡說╱胡建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0、清代文學法度論的三個維面╱胡建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1、近六年清詩研究綜述╱于慧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月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2、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反思╱蔣寅 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3、學問視角下的古典詩學與清詩研究╱魏中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第27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4、論清詩的學問化傾向╱李文龍 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5、論陳衍的「學人之詩」說╱魏泉 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6、清詩歷史地位再評議╱王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7、從力主「盛唐元音」到「漸涉宋人藩籬」──論吳偉業後期詩風轉化的原因╱王琦珍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8、「宗宋派」的唐詩學理論──兼論晚清詩壇詩風的取向嬗變╱王順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9、「宗宋派」的唐詩學理論──兼論晚清詩壇詩風的取向嬗變╱王順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0、清初詩壇對傳統詩歌批評觀念的消解╱胡建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1、桐城詩學的一記絕唱──論《晚清四十家詩鈔》的宗杜取向╱閔定慶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第38卷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2、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胡建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3、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胡建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4、清代「實事求是」學風的復興與沉寂╱王應 安徽史學,2007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5、乾嘉考據學熱潮成因新探╱林香娥 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6、政教之論在清代文論中的展開╱邱美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7、清代宗宋詩風的羶變╱李劍波 人文雜誌,2007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8、清代文論對「味」的闡說╱胡建次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6月第210卷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9、論清代學風及學者治學方法的變化╱ 楊緒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0、文藝生態與文藝理論的非經典轉向╱高小康 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1、比興寄託說與清初的詩詞理論探討╱張宏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2、清初詩壇與詩學趨向論╱江增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3、清代唐宋詩之爭研究述評╱趙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4、錢謙益唐宋兼宗的詩學宗尚及其理論根基╱趙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40期第5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5、清代:古典唐詩學的總結與終結╱王順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六)碩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宋詩對經典的闡釋與呈現──以《全宋詩》中讀書詩為考察對象╱陳撫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陳逸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吳珊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5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