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韓非思想中的君臣關係及其意義 |
Creator | 林淑琪 |
Contributor | 林啟屏 林淑琪 |
Key Words | 韓非 君臣關係 君尊臣卑 絕對支配 韋伯正當性支配理論 |
Date | 2006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7:47:21 (UTC+8) |
Summary | 韓非思想中「君尊臣卑」的支配格局,其範疇是哲學的,是政治學的,也夾雜著社會學與文化學的意義。本文從時代氛圍的外在歷史脈絡出發,到學術思想的內在理路發展,將韓非思想勾勒為一「君尊臣卑」的體系。韓非由裏到外、從有形到無形、自無為而無不為,全面徹底地塑造「權重位尊」的君主形象,也無所不用其極地研擬「權重位尊」的權謀手段,讓君臣關係越拉越遠,因而形成了一種絕對支配的型態。 在高舉「君主至上」的旗幟時,「尊君」勢必導向「卑臣」,正如同高處的水必往低窪處流竄,是不得不如此的宿命!這種「尊 / 卑」的觀念,狠狠地劃開了君臣的距離,在《韓非子》一書中,既是動機,亦是手段,更是理想。「尊 / 卑」的絕對支配,將君臣關係自血緣中抽離,注入了交易、契約、施報的新血,擺脫了倫理道德的羈絆,讓政治的回歸於政治。 這種「尊 / 卑」的絕對支配,與韋伯「正當性支配的三個純粹類型」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差異,雖然與「法制型支配」有些許相似的地方,卻又處處格格不入,在對照的過程中,自然顯現東、西方哲學在權力的觀點上大大不同。究其實,韓非的權力論單純地化約為「君尊臣卑」的主張,或許表面上想營造一個客觀化的官僚體系、想締造一個制度性的法治社會,卻都只是一個美麗的假象,最後都必須回歸到「君尊臣卑」的本質和目的,因此,「君權至上」的真相大白,也同時建立了中國政治統治上以「賞罰的機制」建立「君尊臣卑」支配格局的典範,也開啟了以「禮」而「法」而「刑」的領導管理新紀元。這種以政治權力掛帥的文化主流,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陽儒陰法」、「因道全法」的統治基調,是韓非思想對後世最大的啟蒙影響,可謂形塑了一種帶有東方色彩的支配類型。 「君尊卑臣」不只是一個空洞的觀念,儼然已成為一種理想性的制度。自秦朝統治開始,中國兩千餘年的統治方式便一直運用韓非的理論,包括「陽儒陰法」、「陽德陰刑」的模式,也存在著韓非「君尊卑臣」的影子;亦或是當代權力擁有者,韓非所言的「權威」、「服從」思維也或明或暗地操縱其內心,因此,韓非所造就的「尊 / 卑」絕對支配,正如他所設計的手段——由裏到外、從有形到無形,全面徹底地攻佔政治制度、權力思維、文化意識、經濟支配、組織管理、人際交往等個個層面。 |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一)古代典籍 春秋‧左秋明:《國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12月) 戰國‧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3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2》(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鄭玄著、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 漢‧司馬遷:《史記》,日本瀧川龜次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2月)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中國子學名著集成086,珍本初編,雜家子部,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基金會印行) 漢‧孔安國:《尚書‧尚書表注》(台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第二~三種)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3月) 漢‧劉安編、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1972年10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景印阮刻十三經注疏,粹芬閣藏版,啟明書局印行)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台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朱熹:《近思錄集注》(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12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覆成化本修補) 宋‧范曄著,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清‧錢熙祚校:《慎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清‧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年5月) 清‧王國維:《觀堂別集》(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本書據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影印),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第九十三冊》 (二)近人著作 1.中文著作 卜寵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王仲俘:《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宇信、楊升南著/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宏斌:《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 王振宏:《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1995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極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7月)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83年6月)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8月) 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2年12月) 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北市: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3年2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守亮:《韓非子釋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河洛圖書出版公司,1975年) 朱瑞祥:《韓非政治思想之剖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3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增訂新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1月) 吳秀英:《韓非子研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吳庚:《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岑家梧:《中國原始社會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2月)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第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專刊之五十)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1954年7月初版) 李海生:《法相尊嚴:近現代的先秦法家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甦平:《韓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10月)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年1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2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 杜維運:《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6月) 邢義田主編:《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周氏:《中國政治史》(台北:文學史料研究會印行,1981年修訂版) 林安梧:《道的錯置 : 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林緯毅:《儒法兼容:韓非子的歷史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耀華:《原始社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竺乾威:《官僚政治》(香港:三聯書店有公司,1994年3月)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1984年)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施治生、劉欣如主編:《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79年1月)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全集校訂版) 孫開泰:《法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3月) 孫廣德、朱浤源編著:《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3月27日)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72年3月)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4月) 高承恕:《理性化與資本主義 : 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9月)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8月)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9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張其昀:《中國五千年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張素貞:《國家的秩序-韓非子》(台北:時報圖書公司,1981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1年1月三版)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 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張豈之:《中國史新探》(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張豈之:《先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張榮明:《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台北:星定石文化,2001年5月)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6月)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入於《民國叢書》(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92年12月) 陳奇猷:《韓非子導讀》(四川:八蜀書社,1990年1月) 陳奇猷撰:《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2月)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 陳復:《申子的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9月) 陶希聖:《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1974年) 章炳麟:《訄言》(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八版)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4月) 程德祺:《原始社會初探》(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訂版) 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8月) 黃光國:《王者之道(增訂版)》(台北:樂學書局出版社,1990年4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9月)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5月) 黃俊傑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楊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台北:星定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楊寬:《西周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楊寬:《戰國史(1997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2月)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鄒川雄:《中國社會學理論;尺寸拿捏與陽奉陰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趙曉耕:《韓非子》(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齊思和:《中國史新探》(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澤華、汪茂和、王蘭仲:《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9月)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想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3月)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年2月) 蔡榮桐:《韓非子思想管窺》(台北:臺灣書店,1988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鄭良樹:《韓非子之著述及思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 鄭良樹:《韓非子知見書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台北:敦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3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儲考山:《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三聯出版,1993年)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謝幼偉:《現代哲學名著述評》(台北:新天地書局,1974年1月)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 韓水法:《韋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年)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2.外文翻譯著作 D.D.Raphael著,朱堅章主譯:《政治哲學說的論題》(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2年2月) F.Parkin著,黃丘隆譯:《馬克斯‧韋伯》(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89年) 史華茲著,王汎森譯:〈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收入於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佛洛姆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1月) 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8月)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編譯:《支配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16日) 韋伯著,康樂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的政治社會學》(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6月) 韋伯著,張漢裕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年) 韋伯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1日) 馬加樂等譯:《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上海:藝文出版社,1989年) 斐魯恂著,艾思明譯:《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1988年8月) 雅斯培著,魏楚雄、余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豬口孝著,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上官節:〈聖人化性起偽與聖王專制〉《學習與探索》(1989年,第2期) 王明達:〈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初論〉,收入於《考古》1989年第12期 王震中:〈文明與國家——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收入於《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 吳其昌:〈金文名家疏證〉,收入於《武大文史哲季刊》五卷三期,1936年。 杜正勝:〈從考古資料論中原國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發展〉,收入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 林啟屏:〈從五口之家的新社會基礎論商鞅韓非支配格局的建立〉,收入於《台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1999年5月),頁17--58。 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哲學之人性論討論會,台大哲學系,1988年5月。 林澐:〈說「王」〉,收入於《考古》1965年第六期,頁311-312。 高煒:〈試論陶寺遺址和陶寺類型龍山文化〉,收入於《華夏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一集,頁69。 張申:〈再論韓非的倫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義〉,收入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4月第2期,頁67。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入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9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的根本思想疑難〉,收錄於《史學評論》第三期,1981年3月,頁103。 葛榮晉:〈論「無為」思想的學派性〉,收入於《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總第160期,頁20-28)。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建立〉,收入於《清華學報》(卷九,第一期,1948年),頁854。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於黃俊傑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頁182。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收入氏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1月) 劉師培:〈君長原始論〉,收入於《國粹學報》第四期。 劉澤華:〈王權主義:中國文化的歷史定位〉,收入於《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三期。 盧瑞容:〈戰國時代「勢」發展析探〉,收入於《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五期,2000年6月。 蕭振邦:〈韓非哲學的人性觀探討〉,收入於《鵝湖雜誌》,155期,(台北:鵝湖雜誌社,1988年。 (二)學位論文 林啟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4月) 黃紹梅:《韓非尊君學說與兩漢政經形勢》(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吳榮發:〈神道設教天下服——中國古代君權的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徐孝恭:《韓非領導哲學在學校行政領導上的蘊義》(國立關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張簡堯:《《韓非子》官僚體制思想型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月)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06 95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062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啟屏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淑琪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淑琪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7:47:2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7:47:2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7:47:21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0912006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0912006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韓非思想中「君尊臣卑」的支配格局,其範疇是哲學的,是政治學的,也夾雜著社會學與文化學的意義。本文從時代氛圍的外在歷史脈絡出發,到學術思想的內在理路發展,將韓非思想勾勒為一「君尊臣卑」的體系。韓非由裏到外、從有形到無形、自無為而無不為,全面徹底地塑造「權重位尊」的君主形象,也無所不用其極地研擬「權重位尊」的權謀手段,讓君臣關係越拉越遠,因而形成了一種絕對支配的型態。 在高舉「君主至上」的旗幟時,「尊君」勢必導向「卑臣」,正如同高處的水必往低窪處流竄,是不得不如此的宿命!這種「尊 / 卑」的觀念,狠狠地劃開了君臣的距離,在《韓非子》一書中,既是動機,亦是手段,更是理想。「尊 / 卑」的絕對支配,將君臣關係自血緣中抽離,注入了交易、契約、施報的新血,擺脫了倫理道德的羈絆,讓政治的回歸於政治。 這種「尊 / 卑」的絕對支配,與韋伯「正當性支配的三個純粹類型」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差異,雖然與「法制型支配」有些許相似的地方,卻又處處格格不入,在對照的過程中,自然顯現東、西方哲學在權力的觀點上大大不同。究其實,韓非的權力論單純地化約為「君尊臣卑」的主張,或許表面上想營造一個客觀化的官僚體系、想締造一個制度性的法治社會,卻都只是一個美麗的假象,最後都必須回歸到「君尊臣卑」的本質和目的,因此,「君權至上」的真相大白,也同時建立了中國政治統治上以「賞罰的機制」建立「君尊臣卑」支配格局的典範,也開啟了以「禮」而「法」而「刑」的領導管理新紀元。這種以政治權力掛帥的文化主流,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陽儒陰法」、「因道全法」的統治基調,是韓非思想對後世最大的啟蒙影響,可謂形塑了一種帶有東方色彩的支配類型。 「君尊卑臣」不只是一個空洞的觀念,儼然已成為一種理想性的制度。自秦朝統治開始,中國兩千餘年的統治方式便一直運用韓非的理論,包括「陽儒陰法」、「陽德陰刑」的模式,也存在著韓非「君尊卑臣」的影子;亦或是當代權力擁有者,韓非所言的「權威」、「服從」思維也或明或暗地操縱其內心,因此,韓非所造就的「尊 / 卑」絕對支配,正如他所設計的手段——由裏到外、從有形到無形,全面徹底地攻佔政治制度、權力思維、文化意識、經濟支配、組織管理、人際交往等個個層面。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論題成立之緣起……………………………………………………1 一、失範時代關注的焦點:禮樂破壞後的秩序重建…………………5 二、專制政治中核心的問題:權力支配下的君臣關係………………9 第二節 前輩學人研究成果探索……………………………………………12 一、順應時勢的帝王統御術……………………………………………14 二、綜合型理論的政治家………………………………………………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說明………………………………………………………21 一、詮釋觀點之導出……………………………………………………22 二、研究進路之開展……………………………………………………25 第二章 先秦時期君臣關係之形成與發展……………………………………27 第一節 王者初臨:權力體系的形成……………………………………28 一、群聚效應,分工合作:社群權力萌芽…………………………29 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形成,王權出現…………………35 第二節 親親尊尊:倫理型的君臣關係…………………………………41 一、封建城邦性質的國家型態………………………………………41 二、君:血緣宗族的精神領袖………………………………………44 三、臣:血緣利益的世襲貴族………………………………………46 四、血緣性質的君臣關係……………………………………………47 第三節 君付權臣出能:契約型的君臣關係……………………………50 一、據地稱雄性質的國家型態………………………………………51 二、君:絕對權力的掌握者…………………………………………53 三、臣:專業能力的智庫團…………………………………………54 四、交易性質的君臣關係……………………………………………55 第四節 王者獨尊:絕對支配的形成……………………………………57 第三章 韓非思想中君尊臣卑的關係……………………………………61 第一節 形成君尊臣卑之先驅思想……………………………………62 一、荀子的尊君思想………………………………………………63 二、法家諸子的尊君思想…………………………………………68 第二節 構成君尊臣卑之理論基礎……………………………………80 一、趨利避害:挾自為心的人性論……………………………………81 二、與時推宜:變動的歷史觀…………………………………………88 第三節 主道揚權:權重位尊之君道………………………………………92 一、操權處勢:權重位尊的核心概念…………………………………95 二、執一以靜:權重位尊的內在心術………………………………103 三、抱法用術:權重位尊的外在技術………………………………108 第四節 賤體事君:權輕位卑之臣律……………………………………124 一、身為壑谷:權輕位卑的核心概念………………………………125 二、明法治職:權輕位卑的具體實踐………………………………127 第五節 樹立君尊臣卑之支配格局………………………………………128 一、賣官賣力:交易性質的君臣關係………………………………129 二、頭冠足履:尊卑型態的君臣關係………………………………132 第四章 韓非思想中君臣尊卑關係的意義…………………………………135 第一節 正當性支配理論之開展…………………………………………135 一、韋伯正當性支配理論的說明……………………………………136 二、韓非正當性支配思想的探究……………………………………145 第二節 權力結構絕對化之開展…………………………………………151 一、集權專制統治型態的建創………………………………………152 二、君尊臣卑形象的塑造……………………………………………157 三、陽儒陰法模式的形成……………………………………………164 第三節 政治格局制度化之開展…………………………………………169 一、秦漢金字塔式的統治機構………………………………………170 二、展現理性和效率的官僚組織……………………………………173 第五章 結論… ………………………………………………………………179 徵引書目………………………………………………………………………183 一、專書………………………………………………………………………183 (一)古代典籍………………………………………………………………183 (二)近人著作………………………………………………………………184 二、論文………………………………………………………………………190 (一)期刊論文………………………………………………………………190 (二)學位論文………………………………………………………………19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2831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1894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405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9605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1564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5938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4431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2247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292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8553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06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韓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君臣關係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君尊臣卑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絕對支配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韋伯正當性支配理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韓非思想中的君臣關係及其意義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代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春秋‧左秋明:《國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戰國‧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2》(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鄭玄著、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司馬遷:《史記》,日本瀧川龜次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中國子學名著集成086,珍本初編,雜家子部,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基金會印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孔安國:《尚書‧尚書表注》(台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第二~三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劉安編、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197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景印阮刻十三經注疏,粹芬閣藏版,啟明書局印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台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朱熹:《近思錄集注》(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12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覆成化本修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范曄著,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錢熙祚校:《慎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王國維:《觀堂別集》(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本書據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影印),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第九十三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近人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中文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卜寵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仲俘:《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宇信、楊升南著/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宏斌:《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振宏:《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極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8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北市: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3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守亮:《韓非子釋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河洛圖書出版公司,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瑞祥:《韓非政治思想之剖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增訂新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秀英:《韓非子研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庚:《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岑家梧:《中國原始社會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第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專刊之五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1954年7月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海生:《法相尊嚴:近現代的先秦法家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甦平:《韓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維運:《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邢義田主編:《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氏:《中國政治史》(台北:文學史料研究會印行,1981年修訂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安梧:《道的錯置 : 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緯毅:《儒法兼容:韓非子的歷史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耀華:《原始社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竺乾威:《官僚政治》(香港:三聯書店有公司,199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施治生、劉欣如主編:《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79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全集校訂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開泰:《法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廣德、朱浤源編著:《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3月27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7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承恕:《理性化與資本主義 : 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其昀:《中國五千年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素貞:《國家的秩序-韓非子》(台北:時報圖書公司,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1年1月三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豈之:《中國史新探》(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豈之:《先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榮明:《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台北:星定石文化,2001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入於《民國叢書》(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9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奇猷:《韓非子導讀》(四川:八蜀書社,1990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奇猷撰:《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復:《申子的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希聖:《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章炳麟:《訄言》(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八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德祺:《原始社會初探》(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訂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光國:《王者之道(增訂版)》(台北:樂學書局出版社,199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俊傑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台北:星定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寬:《西周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寬:《戰國史(1997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鄒川雄:《中國社會學理論;尺寸拿捏與陽奉陰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曉耕:《韓非子》(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思和:《中國史新探》(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澤華、汪茂和、王蘭仲:《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想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榮桐:《韓非子思想管窺》(台北:臺灣書店,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良樹:《韓非子之著述及思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良樹:《韓非子知見書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台北:敦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儲考山:《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三聯出版,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幼偉:《現代哲學名著述評》(台北:新天地書局,1974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韓水法:《韋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外文翻譯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D.Raphael著,朱堅章主譯:《政治哲學說的論題》(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Parkin著,黃丘隆譯:《馬克斯‧韋伯》(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華茲著,王汎森譯:〈中國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收入於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佛洛姆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編譯:《支配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16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伯著,康樂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的政治社會學》(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伯著,張漢裕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伯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加樂等譯:《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上海:藝文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斐魯恂著,艾思明譯:《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1988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雅斯培著,魏楚雄、余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豬口孝著,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上官節:〈聖人化性起偽與聖王專制〉《學習與探索》(1989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明達:〈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初論〉,收入於《考古》1989年第1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震中:〈文明與國家——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收入於《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其昌:〈金文名家疏證〉,收入於《武大文史哲季刊》五卷三期,193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正勝:〈從考古資料論中原國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發展〉,收入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啟屏:〈從五口之家的新社會基礎論商鞅韓非支配格局的建立〉,收入於《台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1999年5月),頁17--5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哲學之人性論討論會,台大哲學系,1988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澐:〈說「王」〉,收入於《考古》1965年第六期,頁311-31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煒:〈試論陶寺遺址和陶寺類型龍山文化〉,收入於《華夏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一集,頁6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申:〈再論韓非的倫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義〉,收入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4月第2期,頁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入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9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的根本思想疑難〉,收錄於《史學評論》第三期,1981年3月,頁10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葛榮晉:〈論「無為」思想的學派性〉,收入於《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總第160期,頁20-2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建立〉,收入於《清華學報》(卷九,第一期,1948年),頁85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於黃俊傑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頁1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收入氏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師培:〈君長原始論〉,收入於《國粹學報》第四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澤華:〈王權主義:中國文化的歷史定位〉,收入於《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三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盧瑞容:〈戰國時代「勢」發展析探〉,收入於《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五期,2000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振邦:〈韓非哲學的人性觀探討〉,收入於《鵝湖雜誌》,155期,(台北:鵝湖雜誌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啟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紹梅:《韓非尊君學說與兩漢政經形勢》(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榮發:〈神道設教天下服——中國古代君權的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孝恭:《韓非領導哲學在學校行政領導上的蘊義》(國立關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簡堯:《《韓非子》官僚體制思想型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