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張腔散文系譜研究
作者 龐淑娟
貢獻者 陳芳明
龐淑娟
關鍵詞 張愛玲
張腔
女性書寫
散文
張腔系譜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50:45 (UTC+8)
摘要 張愛玲現象是台灣文學無法迴避的書寫主題,故本論文以台灣張學研究為出發點,探討所謂:「張迷」、「張學」、「張腔」。本論文首章整理了近三十餘年來,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除此之外,並論及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
綜觀張愛玲一生,其散文相較於小說在數量上誠屬不多,卻依然卓然有成,故本論文在第二章探討張愛玲散文風格,申論其精神內涵與書寫技巧。張愛玲散文亦強調參差對照的手法:既庸俗又脫俗,既艷情又絕情。
台灣女性散文藝術為一值得關注的領域,「張腔散文」便是一個極佳的觀測切入點,釐清張腔散文在台灣的流布與形塑,將可建立更完整的張學系譜,亦有助於台灣散文史的建構。本論文第三章便由張腔散文出發,並探討其周邊問題,張學在台的重要性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張愛玲作品的引介至台灣,前後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過程,本論文回溯張愛玲文學在台的「接受史」與「抗拒史」,不但整理了張派小說理論,並延伸討論張腔散文的成形,再論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與建立。
本論文第四章延續了第三章對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探討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張愛玲熠熠生輝的名號也許遮蔽了張腔作家,本論文探討的張腔散文正是為了凸顯張腔女作家的成就,系譜的建立不是為了簡單的化約,而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希望在與張腔女作家有關的各式議題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藉由研究張腔女作家文本彼此間的多重互文關係,開拓台灣女性的書寫的新視野。
本論文第五章藉由對張腔女作家文學思維的整理,以了解她們對文學的執著與堅持,並將張腔作家與其同世代、前後作家比較,並由此肯定張腔女性散文的藝術評價。
本論文冀望能藉由張腔散文系譜的建立,為張腔散文尋找更合理適切的文學定位,也為台灣文學史上的女性散文作一點小小的填補。在張腔散文中,後繼研究者將可各自找到自己關心的議題,正視張腔散文,建立張腔散文系譜,台灣女性的書寫也將由邊緣漸趨向中心。
參考文獻 一、張腔女作家文本(按年代排序)
(一)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出版社,1944年原始出版) (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愛玲:《秧歌》(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54年原始出版) (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愛玲:《赤地之戀》(香港:天風出版社,1954年原始出版) (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出版社,1987年)。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
張愛玲:《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中國: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相簿》(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二)李藍作品
李藍:《哀樂人生》(台北:亞洲出版社,1963年)。
李藍:《小樓》(台北:創作出版社,1965年)。
李藍:《短歌》(台北:文源出版社,1967年)。
李藍:《哭泣的沙漠》(台北:環宇出版社,1968年)。
李藍:《沒有故鄉的人》(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李藍:《白夜》(台北:立志出版社,1969年)。
李藍:《黑鄉》(台北:幼獅出版社,1970年)。
李藍:《在中國的夜》(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
李藍:《青春就是這樣》(台北:華欣出版社,1974年)。
(三)袁瓊瓊作品
袁瓊瓊:《春水船》(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年)。
袁瓊瓊:《紅塵心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
袁瓊瓊:《隨意》(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袁瓊瓊:《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
袁瓊瓊:《鍾愛》(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
袁瓊瓊:《青春的天空》(台北:李白出版社,1986年)。
袁瓊瓊:《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
袁瓊瓊:《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後更名為《萬人情婦》(台北:探索出版社,1996年)。
袁瓊瓊:《情愛風塵》(台北:洪範出版社,1990年)。
袁瓊瓊:《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四)蘇偉貞作品
蘇偉貞:《紅顏已老》(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時事出版社,1996年)。
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蘇偉貞:《世間女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蘇偉貞:《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
蘇偉貞:《人間有夢》(台北:婦女雜誌出版社,1984年)。
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
蘇偉貞:《舊愛》(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
蘇偉貞:《陌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蘇偉貞:《離家出走》(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蘇偉貞:《一又二分之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
蘇偉貞:《流離》(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
蘇偉貞:《來不及長大》(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原名《問你》(台北:李白出版社,1983年)。
蘇偉貞:《我們之間》(台北:洪範出版社,199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蘇偉貞:《醒世姻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200年再版)。
蘇偉貞:《過站不停》(台北:洪範出版社,1991年)。
蘇偉貞:《熱的絕滅》(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
蘇偉貞:《沈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四川文藝,1999年)。
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蘇偉貞:《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
蘇偉貞:《魔術時刻》(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
蘇偉貞:《私閱讀》(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蘇偉貞編:《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蘇偉貞編:《臺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年)。
(五)戴文采作品
戴文采:《女人啊!女人》(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再版)。
戴文采:《哲雁》(台北:洪範書店出版社,1989年)。
戴文采:《蝴蝶之戀》(台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戴文采:《天才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戴文采:《在陌生的城市》(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戴文采:《我最深愛的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六)張讓作品
張讓:《並不很久以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
張讓:《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
張讓:《我的兩個太太=My two wifes 》(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張讓:《不要送我玫瑰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張讓:《斷水的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張讓:《時光幾何》(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張讓:《迴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張讓:《剎那之眼》(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
張讓:《空間流》(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
張讓:《急凍的瞬間》(台北:大田出版社,2002年)。
張讓:《飛馬的翅膀》(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年)。
張讓:《和閱讀跳探戈》(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年)。
張讓:《當世界越老越年輕》(台北:大田出版社,2004年)。
(七)朱天文作品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三三出版社,1979年)(遠流出版社,1989年)。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出版社,1981年)。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三三出版社,1983年)(遠流,1989年)。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出版社,1984年)(遠流,1989年)。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合著:《三姊妹》(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三三出版社,1987年)(遠流,1989年)。
朱天文:《戀戀風塵》(台北:三三出版社,1987年)(遠流,1989年)(電影劇本)。
朱天文:《悲情城市》(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電影劇本)。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朱天文:《朱天文電影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合著:《下午茶話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
朱天文:《戲夢人生》(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電影劇本)。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初版)。
朱天文:《好男好女》(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電影劇本)。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朱天文:《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八)朱天心作品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言心出版社,1977年) (台北:時報出版社,1979年)。
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台北:長河出版社,1977年)(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出版社,1981年)。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朱天心:《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台北:三三出版社,1983)(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年,1989年改為《時移事往》出版)。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朱天心:《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九)三三集刊
第一期:《蝴蝶記》1977年4月。
第二期:《嶺上雁字》1977年5月。
第三期:《我達達的馬蹄》1977年5月。
第四期:《守著陽光守著你》1977年6月。
第五期:《客舍青青》1977年8月。
第六期:《一日浪》1977年9月。
第七期:《盧笑》1977年10月。
第八期:《劍門》1977年12月。
第九期:《落江前的手勢》1978年1月
第十期:《種火行動》1978年3月。
第十一期:《衣缽》1978年5月。
第十二期:《采薇歌》1978年6月。
第十三期:《北方有佳人》1978年8月。
第十四期:《女兒家》1978年8月。
第十五期:《日出西山雨》1978年10月。
第十六期:《七月流火》1978年11月。
第十七期:《生死場》1978年12月。
第十八期:《水勢》1979年2月。
第十九期:《在中國》1979年3月。
第二十期:《有女同車》1979年4月。
第二十一期:《少年十五二十時》1979年5月。
第二十二期:《桃花渡》1979年6月。
第二十三期:《昆明的四月風暴》1979年8月。
第二十四期:《雲的小孩》1979年9月。
第二十五期:《鐘鼓三年》1980年7月。
第二十六期:《看戲去也》1980年11月。
第二十七期:《補天遺石》1981年1月。
第二十八期:《戰太平》1981年8月。
二、專書(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丁亞民:《邊城兒》(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81年初版)。
三三群士:《中國站起》(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79年初版)。
王文英編:《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初版)。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出版社,1978年初版)。
王孝廉:《花落碧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初版一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初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初版)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初版)。
王蕙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年初版)。
孔范今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初版)。
水晶:《拋磚記》(台北:三民出版社,1969年初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85年七版)。
水晶:《對不起,借過一下》(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年初版)。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初版)。
古蒼梧:《今生此時今世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02年版)。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版)。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初版)。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壹)台灣1970年──1989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初版)。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年──2003年》(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初版)。
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宋劍華主編:《現代性與中國文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余青:《張愛玲傳》(台北:世界出版社,1993年)。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吳達芸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出版社,1993年)。
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初版)。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錄:《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6年初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8年初版)
周芬伶:〈心靈的首航──初版自序〉,《絕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9年初版)。
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初版)。
孟悅、戴錦華合著:《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北京:三聯出版社,1998年)。
於梨華:《夢回青河》(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初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出版社,1998年初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年初版)。
林以亮:《昨日今日》(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初版)。
林柏燕:《文學探索》(台北:遠景出版社,1973年初版)。(大林出版社,1980年初版)。
林柏燕:《文學印象》(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年初版)。
林俊穎:《日出在遠方》(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初版)。
林裕翼:《我愛張愛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
金耀基等:《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初版)。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增訂十二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初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
柯靈:《隔海拜年》(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初版)。
胡蘭成:《山河歲月》(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年初版)。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初版)。
胡蘭成:《禪是一枝花》(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90年初版)。
胡蘭成:《今日何日兮》(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90年初版)。
胡蘭成:《中國的禮樂風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初版)。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初版)。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8年再版二刷)。
夏志清著:《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五版)。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85年初版)。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78年三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95年二版)。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証、鉤沉》(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
高宣揚:《哈伯瑪斯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張大春:《本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張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學生出版社,1984年)。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初版)。
張錯:《尋找張愛玲及其他》(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初版)。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當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83年三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初版)。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年)。
郭強生:《書生》(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初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彭小研主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版)。
黃碧端:《期待一個城市》(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社,1998年初版)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3年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再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楊照:《迷路的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二刷)。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
楊澤編:《七○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
楊澤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初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二刷)。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札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趙雲、王家誠合著:《男孩女孩和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初版)。
趙雲:《歲月流程》(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
廖咸浩編:《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6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未: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紹銘:《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84年)。
劉紹銘、梁秉均、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2002年初版)。
蔡英文、江宜樺編:《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台北:新臺灣人基金會出版社,2002年)。
蔡美麗:《維納斯之變顏:理性與感性論文集》(台北:允晨出版社,1995年)。
蔡珠兒:《花叢腹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蔡珠兒:《南方絳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3年)。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鄭明俐:《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鄭明俐、林燿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 幼獅文化出版社,1991年)。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蕭順涵編:《飛向夢幻的國度》(台北:竹友軒出版社,1992年)。
蕭關鴻:《百年追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鍾怡雯:《亞州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年──1999年)(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初版)。
簡瑛瑛:《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初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簡瑛瑛:《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3年初版)。
簡媜:《紅嬰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2年)。
羅宗濤、張雙英著:《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州啟蒙,二十世紀本士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初版)。
顧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初版)。
(Christopher Pierson) 克里斯多福.皮爾森著,尹宏毅譯:《現代性: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訪談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年)。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年)。
(Ernst Cassier) 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Fredric Jameson)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出版社,1989年)。
(Garl Gustav Jung)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
(James E.Miller) 詹姆斯.米勒著,高毅譯:《傅柯的生死愛慾》(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John Lehmann) 約翰.雷門著,余光照譯:《吳爾芙》(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Michel Focualt) 米歇.傅柯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Michel Focualt)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等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著,齊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相自述》(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
(Rosalind Miles)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Rosenau Pauline Marie) 羅西諾著,張國清譯:《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Steven Best) 史帝文.貝斯特、 (Douglas Kellner) 道格拉斯.凱爾納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出版社,1994年)。
(Virginia Woolf) 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屋子》(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三版)。
(Virginia Woolf) 吳爾芙著,劉亮雅譯:《吳爾芙》(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1987年)。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毛姆著,林宣等譯:《人性枷鎖》(台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1981年版)。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毛姆著,沉櫻譯:《毛姆小說選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再版)。
三、單篇論文、報紙評介
(一)單篇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專訪天心〉,刊於:《台中一中校刊》(1992年6月)。
〈最後的傳奇──張愛玲專輯〉《聯合文學》(1995年10月第11卷第12期)。
〈張愛玲專輯──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7月號第11期)。
丁琬:〈紅顏未老──訪蘇偉貞〉,刊於:《明道文藝》(1981年3月第60期)。
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刊於:《文學世紀》(2000年11月)。
王拓:〈介紹一本散文:《流言》〉,刊於:《幼獅文藝》(1975年2月第41卷第二期總第254期)。
王菡:〈遺落在二十世紀的夢──趙雲七十歲的成績單 〉,刊於:《文訊》(2003年12月第218期)。
王德威:〈五四想像、女性論述、慾望空間〉,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1年11月)。
王萬睿:〈期待母親救贖的凝視──論張惠菁〈哭渦〉的女性書寫策略〉,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9日)。
江林信:〈繽紛花叢的太平間-讀朱天文《花憶前身》〉,刊於:《書評雙月刊》(1997年10月第30期)。
朱天文:〈提筆〉,刊於:《文藝月刊》(1982年3月號第七期)。
朱天文:〈朱天文談創作〉,刊於:《明道文藝》(1984年12月號第105期)。
朱天文:〈事實的金石聲〉,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11月號第161期)。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1年9月第43期)。
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刊於:《書評書目》(1976年10月42期)。
朱西寧:〈恨歸何處──評王安憶《長恨歌》〉,刊於:《聯合文學》(1996年7月第12卷第9期)。
朱嘉雯:〈昨日,當我年輕時──三三紅學〉,發表論文於「一九九八紅樓夢博覽會論文研討會」(1998年9月)。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刊於:《聯合文學》(1998年5月14卷第7期)。
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刊於:《中國語文》(1999年12月第85期)。
吳英長:〈遠離「自我中心」──論袁瓊瓊「看不見」的教學價值〉,《國教之聲》(1999年10月第33卷第1期)。
吳雅慧:〈記憶的拼貼 歷史的重現──閱讀楊照《暗巷迷夜》〉,第十六屆中興湖文學獎徵文比賽作品評論組得獎作品。
吳億偉:〈悠遊於「出」與「入」之間──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月刊》(2002年10月)。
吳億偉:〈閱讀寫作,永遠都是新鮮事──訪問蘇偉貞女士〉,《文訊月刊》(2003年5月)。
何寄澎:〈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刊於:《幼獅文藝》(1992年8月)。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刊於:《聯合文學》(1995年9月1日卷11期)。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刊於:《中外文學》(1993年8月)。
邱靜慧整理:〈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3月)。
季木:〈評張愛玲的《流言》〉,刊於:《雜誌》(1945年1月號)。
周玟慧:〈現代主義與現代藝術中的現代性〉,刊於:《僑光學報》(2001年10月號19期)。
南山鳳:〈讀袁瓊瓊的紅塵心事〉,《書評書目》(1981年98期)。
范銘如主編:〈蘇偉貞座談會〉,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10月)。
范銘如:〈蘇偉貞〈魔術時刻〉評介〉,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2年9月)。
范銘如:〈新文學女作家小史〉,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2年9月)。
范銘如主編:〈蘇偉貞座談會〉,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10月)。
林素芬採訪整理:〈常勝將軍的勁敵──作家袁瓊瓊專訪〉,刊於:《幼獅文藝》(1997年2月)。
姚介厚:〈傳統與現代性〉,刊於:《現代化研究》(1999年10月號20期)。
洪如玉:〈張愛玲小說集〉中的虛無主義〉,刊於:《書評雙月刊》(1999年10月號42期)。
胡錦媛:〈遊牧書寫──讀朱天心「漫遊者」〉,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8月號202期)。
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年月38卷2期)。
桑品載:〈李藍,我的家主婆〉,《純文學月刊》(1970年5月8卷6號)。
袁瓊瓊:〈單人旅行〉,刊於:《金石文化廣場•出版情報》(1999年131期)。
郝譽翔:〈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刊於:《東華人文學報》(2001年7月第3期)。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刊於:《幼獅文藝》(2000年11月)。
郝譽翔:〈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導讀,刊於:《文學臺灣》(2001年4月)。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 〉,刊於:《中外文學》(1997年8月26卷3期)。
張小虹:〈兩種衣架子:上海時尚與張愛玲〉,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10月號204期)。
張泉:〈張愛玲「文化漢奸」論質疑──兼談傅雷、柯靈的張愛玲論〉,刊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2003年7月31日號總第16期)。
張釗貽:〈魯迅與尼采反「現代性」的契合〉,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5年6月號總第29期)。
張惠菁:〈燭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遊者》〉,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7月號201期)。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刊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5月第2期)。
張瑞芬:〈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5月第211期)。
張瑞芬:〈未竟的終曲《張愛玲學:批評、考証、鉤沉》評介〉,刊於:《聯合報》(2003年4月20日 讀書人版)。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刊於:《政治大學臺灣文學學報》(2003年8月第四期)。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台灣六○年代女性散文──以趙雲、張菱舲、李藍為主〉,發表論文於淡江大學「第八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
張瑞芬:〈寫在水上的字──張愛玲的散文系譜〉,發表論文於「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研討會」(2003年12月6日)。後改寫為:〈張愛玲的散文系譜〉,刊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5月第八期)。
張讓:〈對月嗥呼──張讓創作觀〉,刊於:《爾雅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1997年2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刊於:《國文天地》(1998年1月第13卷8期)。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刊於:《國文天地》(1998年2月第13卷9期)。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刊於:《政治大學臺灣文學學報》(2000年6月第一期)。
莊宜文:〈林海音與張愛玲對照記〉,發表論文於「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1日)。
莊宜文:〈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約因緣〉,發表論文於「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2003年3月22日)。
孫康宜:〈掩蓋與揭示──克里斯特娃論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同性戀問題〉,刊於:《聯合文學》(1996年10月第144期)。
孫潔茹:〈游移(猶疑)的認同:外省知識份子的國家認同──以朱天文及其作品為例〉,刊於:《文化研究月報》網絡版 (2003年3月15日第25期)。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花房之歌》〉,刊於:《國文天地》(1990年1月第5卷8期)。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9月第215期)。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七章──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刊於:《聯合文學》(2003年2月第220期)。
陳思和:〈開在海上的花:論海派文學的傳統〉,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10月號204期)。
陳聖宗:〈「急凍的瞬間」論張讓「顯微鏡」兼「望遠鏡」的時空書寫〉,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8日)。
陳靜宜:〈虛擬的荒人,逾越的手記──閱讀朱天文《荒人手記》〉,第十六屆中興湖文學獎徵文比賽作品評論組得獎作品。
許俊雅:〈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96年6月號第2期)。
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刊於:《鵝湖月刊》(1997年9月第23卷第三期第267號)。
葉海煙:〈儒家倫理觀的當代性與現代性〉,刊於:《哲學與文化》(2002年1月號29卷第1期)。
湯芝萱整理:〈時代之流──反映六○到八○年代中國人的兩部作品〉,刊於:《幼獅文藝》(1992年8月號)。
湯芝萱:〈四個流浪的音樂家──王家誠、趙雲與兩個女兒〉,刊於:《文訊》(1997年第140期)。
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刊於:《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9月第210期)。
黃秋芳:〈在文學之外:朱天文走過「炎夏之都」〉,刊於:《自由青年》(1988年1月第79期)。
黃淑祺:〈解讀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之空間與權力〉,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9日)。
黃喬彬:〈朱天心這個人〉,刊於:《東海文藝季刊》(1986年第21期)。
黃碧瑞:〈滄桑異事〉,刊於:《聯合文學》(1986年1月號第15期)。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刊於:《中外文學》(2003年12月32卷第7期)。
路況:〈「黑盒子」邊緣的「白色雜音」──評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刊於:《聯合文學》(1992年7月)。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六)──析評張愛玲《第二爐香》的藝術〉,刊於:《書評雙月刊》(1999年6月第40期)。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七)──析評張愛玲的〈鴻鸞禧〉〉,刊於:《書評雙月刊》(1999年10月第42期)。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八)──析評張愛玲的〈茉莉香片〉〉,刊於:《書評雙月刊》(2000年6月第46期)。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九)──析評張愛玲短篇〈琉璃瓦〉〉,刊於:《書評雙月刊》(2000年12月第49期)。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十)──析評張愛玲短篇〈桂花蒸,阿小悲秋〉〉,刊於:《書評雙月刊》(2001年8月第53期)。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十一)──析評張愛玲中篇〈秧歌〉〉,刊於:《書評雙月刊》(2002年2月第56期)。
楊錦郁整理:〈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刊於:《文訊雜誌》(1993年6月第53期總號92)。
詹悟:〈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刊於:《書評雙月刊》(1998年4月第33期)。
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刊於:《書評雙月刊》(1998年10月第36期)。
詹悟:〈張愛玲夢魘〉,刊於:《書評雙月刊》(2001年12月第55期)。
廖炳惠:〈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以《背海的人》下集為例〉,刊於:《中外文學》(2001年11月30卷第6期)。
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刊於:《明報月刊》(2000年12月)。
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刊於:《國文天地》(1999年10月)。
劉乃慈:〈假作真時真亦假──論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9日)。
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刊於:《明報月刊》(2000年12月)。
舞鶴:〈凝視朱天文──小說家舞鶴專訪小說家朱天文〉,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9月號第1期)。
蔡逸君整理:〈寫來作生命:記朱西甯先生遺作《華太平家傳》新書發表會〉,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4月第210期)。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刊於:《聯合文學》(1994年5月號115期)。
鄭樹森:〈夏公與「張學」〉,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7月號213期)。
蕭義玲:〈女性情慾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刊於:《文學臺灣》(1998年4月)。
蕭毅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初評李藍〈紅唇〉的主題〉,刊於:《哲學與文化》(1976年第3卷)。
賴亦倫:〈古都新城──朱天心〈古都〉的空間結構之研究〉,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8日)。
駱以軍:〈不確定的灰色地帶──讀蘇偉貞的〈魔術時刻〉〉,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7月)。
魏可風:〈無麗不臻:租界上海、廣告與張愛玲〉,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8月號202期)。
魏可風:〈怎禁得風兒狂浪:租界上海、電影與張愛玲〉,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10月號204期)。
蘇偉貞:〈今生執筆〉,《文藝月刊》(1992年5月第155期)。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散文創作歷程〉,刊於:《明道文藝》(1999年2月第275期)。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刊於:《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2月第227期)。
(二) 報紙評介(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
丁文玲整理:〈開卷對談精采摘要〉,刊於:《中國時報》(2003年7月28日)。
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刊於:《聯合報》(1970年11月14日)。
王良芬:〈朱天文紐約演講廢墟裡的新天使──自述創作歷程 〉,刊於:《中國時報》(1999年5月2日11版)。
王開平:〈黑暗的深度〉,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10月19日48版)。
王德威:〈小說創作文化生產──聯副中長篇小說二十年〉,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1月10日37版)。
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10月19日48版)。
平路:〈每周新書金榜──評介蘇偉貞著《熱的絕滅》〉,刊於:《聯合報•讀書人》(1992年9月17日28版)。
平路:〈文字是作者的居所……以及聖殿〉,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3月24日41版)。
羊牧:〈遊戲夫妻──讀「紅塵心事」〉,原刊於:《中央日報》(1983年5月24日10版)。全文亦刊於《書評索引雜誌》(1984年6月1日第19期)。
衣若芬:〈慧心之光──評張讓《剎那之眼》〉,刊於:《中央日報》(2000年8月7日12版)。
朱天心:〈文學的童年座談會書面發言──棠棣花開的聲音──摸索碰撞後的真實〉,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0年8月16日29版)。
朱恩伶:〈朱天心將寫作視野轉向「畸零族群」〉,刊於:《中國時報》(1992年4月24日 29版)。
朱寅生:〈姊妹為文錦繡心──朱天文與朱天心〉,刊於:《民族晚報•副刊》(1983年12月11日49版)。
李瑞騰:〈張愛玲•震盪〉,刊於:《民生報•藝術新聞》(1995年9月10日14版)。
李奭學:〈剎那之眼〉,刊於:《中國時報•好書榜書評》(2000年9月14日42版)。
李鹽冰:〈朱天文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刊於:《中國時報•時報百萬小說獎特別報導三》(1994年6月13日)。
邱貴芬:〈主題品書從《擊壤歌》到《漫遊者》──不許青史成灰〉,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1年3月12日30版)。
施淑:〈每周新書金榜──評介蘇偉貞著《魔術時刻》〉,刊於:《聯合報•書評花園》(2002年6月16日23版)。
胡錦媛:〈凹凸書評──向內在心靈世界探索──評《夢書》〉,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5年6月15日42版)。
徐淑卿:〈祭胡蘭成──朱天文面對師承有所辯〉,刊於:《中國時報》(1996年10月3日開卷周報版)。
徐開塵:〈夢與思考──釀就夢書──蘇偉貞與內在自我對話〉,刊於:《民生報》(1995年6月18日,第15版/文化新聞)。
徐開塵:〈張讓新書勾繪理想生活空間〉,刊於:《民生報》(2001年7月14日,第 A11版)。
袁瓊瓊:〈現在的我〉,刊於:《聯合報》(1981年7月19日8版)。
袁瓊瓊:〈每周新書金榜──評戴文采著《天才書》〉,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專刊》(1994年11月24日42版)。
袁瓊瓊:〈女性書寫的光譜〉,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專刊》(1995年11月16日41版)。
袁瓊瓊:〈性別空間導遊〉,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2月5日43版)。
袁瓊瓊:〈《單人旅行》評介〉,刊於:《金石堂文化廣場出版情報》(1999年131期)。
袁瓊瓊:〈只是一個僧人──記聖嚴法師〉,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12月17日37版)。
袁瓊瓊:〈評介《恭維趣史》〉,刊於:《聯合報•書評花園》(2002年8月4日23版)。
袁瓊瓊:〈不甘停滯的原力──袁瓊瓊評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3月3日39版)。
袁瓊瓊:〈袁瓊瓊最喜愛的小說──朱西甯《旱魃》〉,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11月30日E7版)。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上)〉,刊於:《中國時報》( 1992年4月23日11版)。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下)〉,刊於:《中國時報》( 1992年4月24日11版)。
張娟芬:〈朱天文「素」寫同性殘酷物語〉,刊於:《中國時報》( 1994年12月29日副刊)。
張殿:〈名家的下一輪出版盛事──在時間中瓦解──訪小說家朱天文〉,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1999年4月5日41版)。
陳文芬:〈從白先勇到六年級──文學獎的世代論〉,刊於:《中國時報》( 2003年10月7日人間咖啡館)。
國風:〈抓一把「流言」〉,刊於:《台灣時報》( 1977年3月9日12版)。
童非:〈亂世□的盛世〉,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出版線上》(2003年2月23日22版)。
齊邦媛:〈老芋仔,我為你寫下〉,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2004年2月25日 E7版)。
楊棄:〈知識論述與抒情生命的奇奧對話──讀《荒人手記》〉,刊於:《中國時報》(1994年11月13日副刊版)。
楊錦郁記錄:〈文學的終極關懷──第二屆宗教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側記〉,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12月8日E7版)。
黎活仁:〈與青年建立對話管道──敗筆的空間形式──兩個觀點〉,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6月29日37版)。
蔡美麗:〈張學•張迷•張腔•張看──從傳奇到流言〉,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年4月21日46版)。
蔡珠兒:〈張讓──故意用男性化筆名的小說家 〉,刊於:《中國時報》(1991年8月9日35版)。
盧非易:〈《荒人手記》評介〉,刊於:《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9日43版)。
賴素鈴:〈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刊於:《民生報》(1999年4月8日34版)。
賴素鈴:〈朱天心漫遊者沉甸甸入目,要成為作品集重刊的先鋒〉,刊於:《民生報》(2000年11月18日A7版)。
賴素鈴:〈朱天心──事事沾身愛漫遊〉,刊於:《民生報》(2001年2月12日A6版)。
謝材俊:〈登高丘,望遠海──賀天心的「昨日當我年輕時」〉,刊於:《台灣新聞報》(1982年10月7日12版)。
蘇偉貞:〈天真是張愛玲未完成的東西〉,刊於:《聯合報》(2002年2月24日14版)。
蘇偉貞:〈遺憾〉,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11月30日E7版)。
四、學位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徐正芬:《朱天小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面貌──論蘇偉貞的小說》,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剌藝術》,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蔡雅薰:《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蘇益芳:《夏志清與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1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龐淑娟zh_TW
dc.creator (作者) 龐淑娟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7:50:45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7:50: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7:50: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912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71-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912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張愛玲現象是台灣文學無法迴避的書寫主題,故本論文以台灣張學研究為出發點,探討所謂:「張迷」、「張學」、「張腔」。本論文首章整理了近三十餘年來,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除此之外,並論及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
綜觀張愛玲一生,其散文相較於小說在數量上誠屬不多,卻依然卓然有成,故本論文在第二章探討張愛玲散文風格,申論其精神內涵與書寫技巧。張愛玲散文亦強調參差對照的手法:既庸俗又脫俗,既艷情又絕情。
台灣女性散文藝術為一值得關注的領域,「張腔散文」便是一個極佳的觀測切入點,釐清張腔散文在台灣的流布與形塑,將可建立更完整的張學系譜,亦有助於台灣散文史的建構。本論文第三章便由張腔散文出發,並探討其周邊問題,張學在台的重要性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張愛玲作品的引介至台灣,前後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過程,本論文回溯張愛玲文學在台的「接受史」與「抗拒史」,不但整理了張派小說理論,並延伸討論張腔散文的成形,再論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與建立。
本論文第四章延續了第三章對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探討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張愛玲熠熠生輝的名號也許遮蔽了張腔作家,本論文探討的張腔散文正是為了凸顯張腔女作家的成就,系譜的建立不是為了簡單的化約,而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希望在與張腔女作家有關的各式議題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藉由研究張腔女作家文本彼此間的多重互文關係,開拓台灣女性的書寫的新視野。
本論文第五章藉由對張腔女作家文學思維的整理,以了解她們對文學的執著與堅持,並將張腔作家與其同世代、前後作家比較,並由此肯定張腔女性散文的藝術評價。
本論文冀望能藉由張腔散文系譜的建立,為張腔散文尋找更合理適切的文學定位,也為台灣文學史上的女性散文作一點小小的填補。在張腔散文中,後繼研究者將可各自找到自己關心的議題,正視張腔散文,建立張腔散文系譜,台灣女性的書寫也將由邊緣漸趨向中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簡述……………………………………………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8

第二章 張愛玲散文風格……………………………………………………. 20
第一節 張愛玲散文精神內涵 ……………………………………….. 21
一、歷史感與現代性………………………………………………… 23
二、戀物癖與毀滅感………………………………………………… 31
第二節 張愛玲散文書寫技巧…………………………………………. 37
一、探索事物的細節技藝……………………………………………. 40
二、搜巡內心的每一個角落…………………………………………. 49
三、以反寫方式凸顯正面價值……………………………………… 53

第三章 張腔散文及其周邊…………………………………………………. 63
第一節 張派文學的開展與傳播……………………………………… 64
第二節 從張派小說到張腔散文……………………………………… 69
第三節 張腔散文作家系譜…………………………………………… 74
第四節 三三集刊與張腔作家………………………………………… 80
一、張愛玲的影響…………………………………………………… 81
二、胡蘭成的點撥…………………………………………………… 86





第四章 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 92
第一節 張腔散文精神內涵…………………………………………… 95
一、中國古典的淵源………………………………………………… 96
(一)冷眼與熱情下的歷史感……………………………………… 96
(二)融合雅俗的小市民精神……………………………………… 104
二、西方文化的浸染………………………………………………… 110
(一)沒有光的所在──現代主義精神…………………………… 111
(二)自己的天空──女性主義精神……………………………… 113
(三)對照記──鏡相自述………………………………………… 118
第二節 張腔散文書寫技巧──文字鍊金術…………………………. 124
一、流言體──生活經驗書寫……………………………………… 129
二、張看體──偽百科全書式寫作…………………………………. 135
(一)調侃╱思辯…………………………………………………… 135
(二)拼貼書寫……………………………………………………… 143
三、跨文類寫作 ……………………………………………………… 146
四、細節書寫…………………………………………………………. 150

第五章 張腔作家與台灣散文書寫……………………………………... 155
第一節 張腔作家的文學思維…………………………………………. 157
第二節 張腔作家的藝術評價………………………………………… 162
第六章 結論…………………………………………………………….. 172
附錄 178
參考書目 181
zh_TW
dc.format.extent 40718 bytes-
dc.format.extent 121128 bytes-
dc.format.extent 526583 bytes-
dc.format.extent 790442 bytes-
dc.format.extent 594750 bytes-
dc.format.extent 960425 bytes-
dc.format.extent 446586 bytes-
dc.format.extent 257409 bytes-
dc.format.extent 221600 bytes-
dc.format.extent 37147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張愛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張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散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張腔系譜zh_TW
dc.title (題名) 張腔散文系譜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張腔女作家文本(按年代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張愛玲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出版社,1944年原始出版) (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秧歌》(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54年原始出版) (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赤地之戀》(香港:天風出版社,1954年原始出版) (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中國: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相簿》(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李藍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哀樂人生》(台北:亞洲出版社,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小樓》(台北:創作出版社,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短歌》(台北:文源出版社,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哭泣的沙漠》(台北:環宇出版社,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沒有故鄉的人》(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白夜》(台北:立志出版社,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黑鄉》(台北:幼獅出版社,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在中國的夜》(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藍:《青春就是這樣》(台北:華欣出版社,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袁瓊瓊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春水船》(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紅塵心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隨意》(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鍾愛》(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青春的天空》(台北:李白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後更名為《萬人情婦》(台北:探索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情愛風塵》(台北:洪範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恐怖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蘇偉貞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紅顏已老》(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時事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世間女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人間有夢》(台北:婦女雜誌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舊愛》(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陌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離家出走》(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一又二分之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流離》(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來不及長大》(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原名《問你》(台北:李白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我們之間》(台北:洪範出版社,199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醒世姻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200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過站不停》(台北:洪範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熱的絕滅》(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沈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四川文藝,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魔術時刻》(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私閱讀》(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編:《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編:《臺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戴文采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文采:《女人啊!女人》(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文采:《哲雁》(台北:洪範書店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文采:《蝴蝶之戀》(台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文采:《天才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文采:《在陌生的城市》(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文采:《我最深愛的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張讓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並不很久以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我的兩個太太=My two wifes 》(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不要送我玫瑰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斷水的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時光幾何》(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迴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剎那之眼》(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空間流》(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急凍的瞬間》(台北:大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飛馬的翅膀》(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和閱讀跳探戈》(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當世界越老越年輕》(台北:大田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朱天文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三三出版社,1979年)(遠流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三三出版社,1983年)(遠流,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出版社,1984年)(遠流,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合著:《三姊妹》(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三三出版社,1987年)(遠流,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戀戀風塵》(台北:三三出版社,1987年)(遠流,1989年)(電影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悲情城市》(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電影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朱天文電影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合著:《下午茶話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戲夢人生》(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電影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好男好女》(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電影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朱天心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言心出版社,1977年) (台北:時報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台北:長河出版社,1977年)(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台北:三三出版社,1983)(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年,1989年改為《時移事往》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九)三三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一期:《蝴蝶記》197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期:《嶺上雁字》197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三期:《我達達的馬蹄》197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四期:《守著陽光守著你》197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五期:《客舍青青》197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六期:《一日浪》197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七期:《盧笑》197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八期:《劍門》197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九期:《落江前的手勢》197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期:《種火行動》197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一期:《衣缽》197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二期:《采薇歌》197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三期:《北方有佳人》197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四期:《女兒家》197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五期:《日出西山雨》197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六期:《七月流火》197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七期:《生死場》197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八期:《水勢》197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十九期:《在中國》197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期:《有女同車》197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一期:《少年十五二十時》197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二期:《桃花渡》197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三期:《昆明的四月風暴》197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四期:《雲的小孩》197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五期:《鐘鼓三年》198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六期:《看戲去也》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七期:《補天遺石》198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十八期:《戰太平》198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亞民:《邊城兒》(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三群士:《中國站起》(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英編:《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出版社,197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孝廉:《花落碧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初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蕙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范今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晶:《拋磚記》(台北:三民出版社,196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85年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水晶:《對不起,借過一下》(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蒼梧:《今生此時今世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02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壹)台灣1970年──1989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年──2003年》(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劍華主編:《現代性與中國文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青:《張愛玲傳》(台北:世界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達芸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錄:《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芬伶:〈心靈的首航──初版自序〉,《絕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悅、戴錦華合著:《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北京:三聯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於梨華:《夢回青河》(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以亮:《昨日今日》(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柏燕:《文學探索》(台北:遠景出版社,1973年初版)。(大林出版社,198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柏燕:《文學印象》(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穎:《日出在遠方》(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裕翼:《我愛張愛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耀基等:《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增訂十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靈:《隔海拜年》(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蘭成:《山河歲月》(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蘭成:《禪是一枝花》(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蘭成:《今日何日兮》(台北:三三書坊出版社,19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蘭成:《中國的禮樂風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8年再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著:《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78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95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証、鉤沉》(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宣揚:《哈伯瑪斯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本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學生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錯:《尋找張愛玲及其他》(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當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初版,此處引用為1983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強生:《書生》(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小研主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碧端:《期待一個城市》(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迷路的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編:《七○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札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雲、王家誠合著:《男孩女孩和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雲:《歲月流程》(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咸浩編:《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小楓:《現代性社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亮雅:《情色世紀未: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梁秉均、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200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英文、江宜樺編:《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台北:新臺灣人基金會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美麗:《維納斯之變顏:理性與感性論文集》(台北:允晨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珠兒:《花叢腹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珠兒:《南方絳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俐:《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明俐、林燿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 幼獅文化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順涵編:《飛向夢幻的國度》(台北:竹友軒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關鴻:《百年追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怡雯:《亞州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年──1999年)(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媜:《紅嬰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宗濤、張雙英著:《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州啟蒙,二十世紀本士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topher Pierson) 克里斯多福.皮爾森著,尹宏毅譯:《現代性: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訪談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ward W•Said)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nst Cassier) 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dric Jameson)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rl Gustav Jung)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E.Miller) 詹姆斯.米勒著,高毅譯:《傅柯的生死愛慾》(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Lehmann) 約翰.雷門著,余光照譯:《吳爾芙》(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Focualt) 米歇.傅柯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Focualt)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等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著,齊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相自述》(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alind Miles)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au Pauline Marie) 羅西諾著,張國清譯:《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 Best) 史帝文.貝斯特、 (Douglas Kellner) 道格拉斯.凱爾納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rginia Woolf) 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屋子》(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rginia Woolf) 吳爾芙著,劉亮雅譯:《吳爾芙》(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毛姆著,林宣等譯:《人性枷鎖》(台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1981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毛姆著,沉櫻譯:《毛姆小說選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單篇論文、報紙評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單篇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訪天心〉,刊於:《台中一中校刊》(19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後的傳奇──張愛玲專輯〉《聯合文學》(1995年10月第11卷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愛玲專輯──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7月號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琬:〈紅顏未老──訪蘇偉貞〉,刊於:《明道文藝》(1981年3月第6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刊於:《文學世紀》(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拓:〈介紹一本散文:《流言》〉,刊於:《幼獅文藝》(1975年2月第41卷第二期總第25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菡:〈遺落在二十世紀的夢──趙雲七十歲的成績單 〉,刊於:《文訊》(2003年12月第21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五四想像、女性論述、慾望空間〉,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萬睿:〈期待母親救贖的凝視──論張惠菁〈哭渦〉的女性書寫策略〉,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林信:〈繽紛花叢的太平間-讀朱天文《花憶前身》〉,刊於:《書評雙月刊》(1997年10月第3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提筆〉,刊於:《文藝月刊》(1982年3月號第七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朱天文談創作〉,刊於:《明道文藝》(1984年12月號第1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文:〈事實的金石聲〉,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11月號第16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1年9月第4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刊於:《書評書目》(1976年10月4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西寧:〈恨歸何處──評王安憶《長恨歌》〉,刊於:《聯合文學》(1996年7月第12卷第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嘉雯:〈昨日,當我年輕時──三三紅學〉,發表論文於「一九九八紅樓夢博覽會論文研討會」(199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刊於:《聯合文學》(1998年5月14卷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刊於:《中國語文》(1999年12月第8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英長:〈遠離「自我中心」──論袁瓊瓊「看不見」的教學價值〉,《國教之聲》(1999年10月第33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雅慧:〈記憶的拼貼 歷史的重現──閱讀楊照《暗巷迷夜》〉,第十六屆中興湖文學獎徵文比賽作品評論組得獎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億偉:〈悠遊於「出」與「入」之間──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月刊》(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億偉:〈閱讀寫作,永遠都是新鮮事──訪問蘇偉貞女士〉,《文訊月刊》(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刊於:《幼獅文藝》(19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刊於:《聯合文學》(1995年9月1日卷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刊於:《中外文學》(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靜慧整理:〈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木:〈評張愛玲的《流言》〉,刊於:《雜誌》(1945年1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玟慧:〈現代主義與現代藝術中的現代性〉,刊於:《僑光學報》(2001年10月號1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山鳳:〈讀袁瓊瓊的紅塵心事〉,《書評書目》(1981年9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主編:〈蘇偉貞座談會〉,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蘇偉貞〈魔術時刻〉評介〉,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新文學女作家小史〉,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主編:〈蘇偉貞座談會〉,刊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素芬採訪整理:〈常勝將軍的勁敵──作家袁瓊瓊專訪〉,刊於:《幼獅文藝》(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介厚:〈傳統與現代性〉,刊於:《現代化研究》(1999年10月號2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如玉:〈張愛玲小說集〉中的虛無主義〉,刊於:《書評雙月刊》(1999年10月號4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媛:〈遊牧書寫──讀朱天心「漫遊者」〉,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8月號2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年月38卷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桑品載:〈李藍,我的家主婆〉,《純文學月刊》(1970年5月8卷6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單人旅行〉,刊於:《金石文化廣場•出版情報》(1999年13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刊於:《東華人文學報》(2001年7月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刊於:《幼獅文藝》(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導讀,刊於:《文學臺灣》(200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 〉,刊於:《中外文學》(1997年8月26卷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兩種衣架子:上海時尚與張愛玲〉,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10月號2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泉:〈張愛玲「文化漢奸」論質疑──兼談傅雷、柯靈的張愛玲論〉,刊於:《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2003年7月31日號總第1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釗貽:〈魯迅與尼采反「現代性」的契合〉,刊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5年6月號總第2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菁:〈燭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遊者》〉,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7月號2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刊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5月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5月第2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未竟的終曲《張愛玲學:批評、考証、鉤沉》評介〉,刊於:《聯合報》(2003年4月20日 讀書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刊於:《政治大學臺灣文學學報》(2003年8月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台灣六○年代女性散文──以趙雲、張菱舲、李藍為主〉,發表論文於淡江大學「第八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寫在水上的字──張愛玲的散文系譜〉,發表論文於「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研討會」(2003年12月6日)。後改寫為:〈張愛玲的散文系譜〉,刊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5月第八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讓:〈對月嗥呼──張讓創作觀〉,刊於:《爾雅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刊於:《國文天地》(1998年1月第13卷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刊於:《國文天地》(1998年2月第13卷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刊於:《政治大學臺灣文學學報》(2000年6月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林海音與張愛玲對照記〉,發表論文於「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約因緣〉,發表論文於「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2003年3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康宜:〈掩蓋與揭示──克里斯特娃論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同性戀問題〉,刊於:《聯合文學》(1996年10月第14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潔茹:〈游移(猶疑)的認同:外省知識份子的國家認同──以朱天文及其作品為例〉,刊於:《文化研究月報》網絡版 (2003年3月15日第2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花房之歌》〉,刊於:《國文天地》(1990年1月第5卷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9月第21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七章──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刊於:《聯合文學》(2003年2月第22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開在海上的花:論海派文學的傳統〉,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10月號2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聖宗:〈「急凍的瞬間」論張讓「顯微鏡」兼「望遠鏡」的時空書寫〉,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靜宜:〈虛擬的荒人,逾越的手記──閱讀朱天文《荒人手記》〉,第十六屆中興湖文學獎徵文比賽作品評論組得獎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俊雅:〈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96年6月號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刊於:《鵝湖月刊》(1997年9月第23卷第三期第267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海煙:〈儒家倫理觀的當代性與現代性〉,刊於:《哲學與文化》(2002年1月號29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芝萱整理:〈時代之流──反映六○到八○年代中國人的兩部作品〉,刊於:《幼獅文藝》(1992年8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芝萱:〈四個流浪的音樂家──王家誠、趙雲與兩個女兒〉,刊於:《文訊》(1997年第14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刊於:《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9月第2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秋芳:〈在文學之外:朱天文走過「炎夏之都」〉,刊於:《自由青年》(1988年1月第7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祺:〈解讀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之空間與權力〉,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喬彬:〈朱天心這個人〉,刊於:《東海文藝季刊》(1986年第2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碧瑞:〈滄桑異事〉,刊於:《聯合文學》(1986年1月號第1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刊於:《中外文學》(2003年12月32卷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路況:〈「黑盒子」邊緣的「白色雜音」──評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刊於:《聯合文學》(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六)──析評張愛玲《第二爐香》的藝術〉,刊於:《書評雙月刊》(1999年6月第4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七)──析評張愛玲的〈鴻鸞禧〉〉,刊於:《書評雙月刊》(1999年10月第4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八)──析評張愛玲的〈茉莉香片〉〉,刊於:《書評雙月刊》(2000年6月第4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九)──析評張愛玲短篇〈琉璃瓦〉〉,刊於:《書評雙月刊》(2000年12月第4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十)──析評張愛玲短篇〈桂花蒸,阿小悲秋〉〉,刊於:《書評雙月刊》(2001年8月第5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十一)──析評張愛玲中篇〈秧歌〉〉,刊於:《書評雙月刊》(2002年2月第5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錦郁整理:〈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刊於:《文訊雜誌》(1993年6月第53期總號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悟:〈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刊於:《書評雙月刊》(1998年4月第3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刊於:《書評雙月刊》(1998年10月第3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悟:〈張愛玲夢魘〉,刊於:《書評雙月刊》(2001年12月第5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以《背海的人》下集為例〉,刊於:《中外文學》(2001年11月30卷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刊於:《明報月刊》(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刊於:《國文天地》(199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乃慈:〈假作真時真亦假──論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刊於:《明報月刊》(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舞鶴:〈凝視朱天文──小說家舞鶴專訪小說家朱天文〉,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9月號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逸君整理:〈寫來作生命:記朱西甯先生遺作《華太平家傳》新書發表會〉,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4月第2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刊於:《聯合文學》(1994年5月號11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樹森:〈夏公與「張學」〉,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7月號21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義玲:〈女性情慾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刊於:《文學臺灣》(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毅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初評李藍〈紅唇〉的主題〉,刊於:《哲學與文化》(1976年第3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亦倫:〈古都新城──朱天心〈古都〉的空間結構之研究〉,發表論文於「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2002年11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以軍:〈不確定的灰色地帶──讀蘇偉貞的〈魔術時刻〉〉,刊於:《聯合文學》(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可風:〈無麗不臻:租界上海、廣告與張愛玲〉,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8月號2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可風:〈怎禁得風兒狂浪:租界上海、電影與張愛玲〉,刊於:《聯合文學》(2001年10月號2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今生執筆〉,《文藝月刊》(1992年5月第15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散文創作歷程〉,刊於:《明道文藝》(1999年2月第27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刊於:《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2月第22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報紙評介(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文玲整理:〈開卷對談精采摘要〉,刊於:《中國時報》(2003年7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刊於:《聯合報》(1970年11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芬:〈朱天文紐約演講廢墟裡的新天使──自述創作歷程 〉,刊於:《中國時報》(1999年5月2日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開平:〈黑暗的深度〉,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10月19日4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小說創作文化生產──聯副中長篇小說二十年〉,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11月10日3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10月19日4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平路:〈每周新書金榜──評介蘇偉貞著《熱的絕滅》〉,刊於:《聯合報•讀書人》(1992年9月17日2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平路:〈文字是作者的居所……以及聖殿〉,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3月24日4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羊牧:〈遊戲夫妻──讀「紅塵心事」〉,原刊於:《中央日報》(1983年5月24日10版)。全文亦刊於《書評索引雜誌》(1984年6月1日第1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衣若芬:〈慧心之光──評張讓《剎那之眼》〉,刊於:《中央日報》(2000年8月7日1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文學的童年座談會書面發言──棠棣花開的聲音──摸索碰撞後的真實〉,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0年8月16日2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恩伶:〈朱天心將寫作視野轉向「畸零族群」〉,刊於:《中國時報》(1992年4月24日 2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寅生:〈姊妹為文錦繡心──朱天文與朱天心〉,刊於:《民族晚報•副刊》(1983年12月11日4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騰:〈張愛玲•震盪〉,刊於:《民生報•藝術新聞》(1995年9月10日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奭學:〈剎那之眼〉,刊於:《中國時報•好書榜書評》(2000年9月14日4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鹽冰:〈朱天文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刊於:《中國時報•時報百萬小說獎特別報導三》(1994年6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主題品書從《擊壤歌》到《漫遊者》──不許青史成灰〉,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1年3月12日3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淑:〈每周新書金榜──評介蘇偉貞著《魔術時刻》〉,刊於:《聯合報•書評花園》(2002年6月16日2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錦媛:〈凹凸書評──向內在心靈世界探索──評《夢書》〉,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5年6月15日4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淑卿:〈祭胡蘭成──朱天文面對師承有所辯〉,刊於:《中國時報》(1996年10月3日開卷周報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開塵:〈夢與思考──釀就夢書──蘇偉貞與內在自我對話〉,刊於:《民生報》(1995年6月18日,第15版/文化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開塵:〈張讓新書勾繪理想生活空間〉,刊於:《民生報》(2001年7月14日,第 A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現在的我〉,刊於:《聯合報》(1981年7月19日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每周新書金榜──評戴文采著《天才書》〉,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專刊》(1994年11月24日4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女性書寫的光譜〉,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專刊》(1995年11月16日4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性別空間導遊〉,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2月5日4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單人旅行》評介〉,刊於:《金石堂文化廣場出版情報》(1999年13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只是一個僧人──記聖嚴法師〉,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12月17日3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評介《恭維趣史》〉,刊於:《聯合報•書評花園》(2002年8月4日2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不甘停滯的原力──袁瓊瓊評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3月3日3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瓊瓊:〈袁瓊瓊最喜愛的小說──朱西甯《旱魃》〉,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11月30日E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上)〉,刊於:《中國時報》( 1992年4月23日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下)〉,刊於:《中國時報》( 1992年4月24日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娟芬:〈朱天文「素」寫同性殘酷物語〉,刊於:《中國時報》( 1994年12月29日副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殿:〈名家的下一輪出版盛事──在時間中瓦解──訪小說家朱天文〉,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1999年4月5日4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芬:〈從白先勇到六年級──文學獎的世代論〉,刊於:《中國時報》( 2003年10月7日人間咖啡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風:〈抓一把「流言」〉,刊於:《台灣時報》( 1977年3月9日1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非:〈亂世□的盛世〉,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出版線上》(2003年2月23日2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老芋仔,我為你寫下〉,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2004年2月25日 E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棄:〈知識論述與抒情生命的奇奧對話──讀《荒人手記》〉,刊於:《中國時報》(1994年11月13日副刊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錦郁記錄:〈文學的終極關懷──第二屆宗教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側記〉,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12月8日E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活仁:〈與青年建立對話管道──敗筆的空間形式──兩個觀點〉,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1996年6月29日3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美麗:〈張學•張迷•張腔•張看──從傳奇到流言〉,刊於:《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7年4月21日4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珠兒:〈張讓──故意用男性化筆名的小說家 〉,刊於:《中國時報》(1991年8月9日3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非易:〈《荒人手記》評介〉,刊於:《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9日4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素鈴:〈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刊於:《民生報》(1999年4月8日3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素鈴:〈朱天心漫遊者沉甸甸入目,要成為作品集重刊的先鋒〉,刊於:《民生報》(2000年11月18日A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素鈴:〈朱天心──事事沾身愛漫遊〉,刊於:《民生報》(2001年2月12日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材俊:〈登高丘,望遠海──賀天心的「昨日當我年輕時」〉,刊於:《台灣新聞報》(1982年10月7日1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天真是張愛玲未完成的東西〉,刊於:《聯合報》(2002年2月24日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偉貞:〈遺憾〉,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年11月30日E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正芬:《朱天小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面貌──論蘇偉貞的小說》,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剌藝術》,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雅薰:《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益芳:《夏志清與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