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研究之考察 |
Creator | 丁秋霞 |
Contributor | 高桂惠 丁秋霞 |
Key Words | 三國演義 悲劇觀 羅貫中 接受美學 命運悲劇 諸葛亮 |
Date | 2006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7:56:33 (UTC+8) |
Summary | 本文是以新的基點,新的角度-「接受美學」來探討《三國演義》。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蘊藉著不同層次、不同色調的藝術資訊,就像開採不盡的礦藏一樣,對於不同時代的採掘者總能顯示出新的寓意。因此,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是站在新的基點上透視以往的文學,由於一代代後世文學的批評和闡釋、發掘和引申,作品的色彩才能更加斑斕,意蘊才能更加豐富。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一九八0年後大陸地區逐漸出現以「悲劇觀」詮釋《三國演義》的評論文字,《三國演義》的讀者是受了何種召喚?何以會陸續出現「悲劇觀」的評論文字,這種審美意識,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學風潮有何關係呢?發展情形又如何呢?這是此篇論文第二章所要論述的重點。 本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三國演義》的悲劇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是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徵。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在他們現存的三十多種劇作中,除了《波斯人》之外,全部出自古希臘神話和史詩,莎士比亞的悲劇採用的也大多是舊有題材,同樣地羅貫中《三國演義》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文第四章是結合《三國演義》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探討《三國演義》之悲劇觀,再將《三國演義》置於西方悲劇美學之中,觀察《三國演義》和西方美學對話之情形。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觀察,讓更多讀者明白《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 |
參考文獻 | 壹、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貳、 古籍 王夫之:《讀通鑒論》(長沙:湖南嶽麓書社,1988年)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4年) 司馬遷:《史記》(香港:中華書局,1969年) 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陳壽:《三國誌》(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屈原:《楚辭》(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參:近人專注 H˙R姚斯 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卡爾‧雅斯貝爾斯著:《悲劇的超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元劇之文章》,《王國維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王季思編:《中國十大古曲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文輯編:《中國古典小說講話》(上海:上海書局,1958年) 孔智光著:《中西古典美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2年)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北京:漓江出版社,1983年) 尼采著:《悲劇的誕生》(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 朱立元:《黑格爾戲劇美學思想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朱光玲:《悲劇與喜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 李炳彥、孫兢:《說三國話權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李厚基、林華:《三國演義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辛未艾譯:《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79年) 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周揚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志民出版社,1978年) 周忠厚:《美學教程》(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馬方芳編輯:《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亞里斯多德:《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俞汝捷:《小說二四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詩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 高明閣:《三國演義論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5年) 倪世槐:《三國人物與故事》(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53年)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瘦竹、沈蔚德:《論悲劇與喜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陳洪文、水建馥:《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曾慶元:《悲劇論》(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 彭立勛:《美學的現代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賀麟著:《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黑格爾:《美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們出版社,1986年) 譚洛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裴毅然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人性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齊裕焜著:《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瑪克思‧德索:《美學藝術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張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董每戡:《三國演義試論》(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新藝出版社,1985年) 褚斌傑:《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黎東方:《細說三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 劉知漸:《三國演義新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 劉逸生:《真假三國縱橫談》(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鄭在瀛:《六朝文論》(台北:萬卷樓,1995年) 蔡瑞鄉:《諸葛孔明》(台北:國豐文化出版社,1987年) 諸葛義、諸葛倬輯:《諸葛孔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顧念先:《三國人物述評》(台北:台灣書店,1962年) 揚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肆、期刊論文 方克強:〈九十年代文學與開放性〉,《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2期) 王紀人:〈個人化、私人化、時尚化——簡論90年代的文學寫作〉,《文藝理論》 2001年第2期) 王立星:〈歷史演藝藝術法則的自覺把握〉,《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 王學振:〈從人生困境看《三國演義》〉,《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6期) 王肇初:〈試論悲劇與英雄性〉,《四川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王拓:〈《三國演義》中的定命觀念〉,《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王永生:〈魯迅論《三國演義》〉,《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2期) 王志武:〈試論《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意義〉,《西安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石昌渝:〈論《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非類型化〉,《三國演義學刊》(1985年第2期) 朱樺、陳慶蕙:〈論市場意識與文化藝術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5期) 朱鐵梅:〈《三國演義》的悲劇態勢及其形成〉,《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卷第1期) 伏俊連:〈論《史記》中的凡人悲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第31卷第3期) 李劍華:〈論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性質與特徵〉,《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2期) 余丹:〈《三國演義》的孤獨者形象及審美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9卷第3期) 李涓:〈論《三國演義》中的空幻意識〉,《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9卷第2期) 朱偉明:〈關羽形象悲劇美初探〉,《武漢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沈伯俊:〈建國以來《三國演義》研究情況綜述〉,《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 沈伯俊、胡邦煒:〈《三國演義》研究中若干問題討論綜述〉,《文史知識》(1984年第7期) 李涓:〈論《三國演義》中的空幻意識〉,《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2年第19卷第2期) 李平、程春萍:〈談《三國演義》的悲劇性及作者創作思想的對立統一〉,《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李忠明:〈《三國演義》中的理想悲劇與歷史悲劇再探〉,《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卷第6期) 李新宇:〈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文藝理論》(1998年3期) 李厚基:〈論《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的主角〉,《天津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 李厚基:〈論《三國演義》構思基礎質疑〉,《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 李辰冬:〈《三國演義》的價值〉,《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小說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李靈年:〈略論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民本思想〉,《江海學刊》(1984年第4期) 何滿子:〈論毛宗崗對《三國演義》的評改〉,《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 杜貴晨:〈論毛宗崗對《三國演義》之我見〉,《齊魯學刊》(1984年第3期) 宋鐵梅:〈《三國演義》——廟堂文化的審視與消解〉,《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版)(2002年第2期) 宋克夫:〈論《三國演義》仁政思想的悲劇實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報)(1995第1期) 祁述裕:〈文化語境與通俗文藝意義結構的變異〉,《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4期) 姚東明:〈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表現〉,《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姚秋霞:〈理想典範的形成及其精神誤區〉,《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總第49期) 南帆:〈大眾文學的歷史涵義〉,《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 姜山齡:〈試論《三國演義》諸葛亮退場的藝術處理〉,《河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胡世厚:〈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中州學刊》(1984年第3期) 冒炘、葉胥:《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 柳存仁:〈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偽性質〉,《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6年8卷1期) 章炯:〈關於人性人情及其它〉,《文學評論》(1981年6期) 孫殿玲:〈《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命運悲劇根源初探〉,《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7卷第6期) 陶東風:〈文化經典在百年中國的命運〉,《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2期) 傅隆基:〈《三國演義》中觀念的二元對立與價值取向〉,《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總第40期,頁88-93) 童慶炳:〈人文精神與大眾文化筆談〉,《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3期) 陳瘦竹:〈悲劇從何處來〉,《河北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 陳美玲:〈劉備與宋將悲劇性格的闡釋〉,《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第243期) 陳遼:〈羅貫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說研究》(1986年第2期) 房日晰:〈讀《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悲劇形象的描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8期) 顏元叔:〈莎悲劇之綜合評論〉,《中外文學》(1996年第24卷第11期) 葉虎:〈20世紀中國文學性質論爭及其局限〉,《文藝理論》(1998年第3期) 趙慶元:〈讀《三國演義》的審美意象〉,《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0年第28卷第1期) 楊紹華:〈論《三國演義》的悲劇觀〉,《武陵學刊》(1996年第4期) 楊旺生、陳桃源:〈論諸葛亮的悲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2卷第1期) 楊毅:〈《三國演義》敘事的典式化〉,《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1–2期) 劉再復:〈論人物性格二重組合原理〉,《文學評論》(1984年3期2) 劉維俊:〈論《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河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 劉維俊:〈論《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河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管寧:〈新時期小說:人性內蘊的拓展與嬗變〉,《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4期) 張錯:〈缺憾的完成——《三國演義》的悲劇架構〉,《當代》(2001年) 張振均:〈論《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張濟帆:〈中國歷史悲劇的審視——《三國演義》主題的探討〉,《唐都學刊》(1998年第14卷第2期,總第56期) 張丹飛:〈試論中國悲劇概念的確定〉,《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8卷第6期) 張德林:〈略談走向新世紀的當代文學〉,《文藝研究》(1998年5期) 魯德才:〈傳統文化心理結構與三國演義研究〉,《三國演義學刊》(1986年第4期) 戴承元:〈試論《三國演義》在「天命」和「人事」之間的兩難選擇〉,《西安電 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0卷第3期) 魏晉風:〈《三國演義》蜀漢滅亡原因之我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3期,總第78期) 藍仁哲譯:〈悲劇與完全的真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鄭克魯:〈古典主義悲劇思想藝術的新高度——拉辛悲劇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8期) 譚良嘯、陳紹乾:〈諸葛亮研究會成都聯會概述〉,《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3期)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20 95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201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桂惠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丁秋霞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丁秋霞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7:56:3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7:56:3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7:56:3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0912020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7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0912020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是以新的基點,新的角度-「接受美學」來探討《三國演義》。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蘊藉著不同層次、不同色調的藝術資訊,就像開採不盡的礦藏一樣,對於不同時代的採掘者總能顯示出新的寓意。因此,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是站在新的基點上透視以往的文學,由於一代代後世文學的批評和闡釋、發掘和引申,作品的色彩才能更加斑斕,意蘊才能更加豐富。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一九八0年後大陸地區逐漸出現以「悲劇觀」詮釋《三國演義》的評論文字,《三國演義》的讀者是受了何種召喚?何以會陸續出現「悲劇觀」的評論文字,這種審美意識,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學風潮有何關係呢?發展情形又如何呢?這是此篇論文第二章所要論述的重點。 本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三國演義》的悲劇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是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徵。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在他們現存的三十多種劇作中,除了《波斯人》之外,全部出自古希臘神話和史詩,莎士比亞的悲劇採用的也大多是舊有題材,同樣地羅貫中《三國演義》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文第四章是結合《三國演義》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探討《三國演義》之悲劇觀,再將《三國演義》置於西方悲劇美學之中,觀察《三國演義》和西方美學對話之情形。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觀察,讓更多讀者明白《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說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壹、與世推移的文學浪潮……………………………………………1-3 貳、擴展文學空間……………………………..……………………..3-6 參、空幻意識與悲劇精神…………………………………………….6-7 肆、音實難知 知實難逢……………………………………………..7-10 伍、「1980以來《三國演義》悲劇觀」的定義與範疇…………….10-1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檢討 壹、1980年以前《三國演義》的研究……………………………..12-14 貳、1980年以後《三國演義》悲劇觀的研究……………………14-18 (一)命運悲劇……………………………………………….18-20 (二)歷史悲劇……………………………………………….20-21 (三)性格悲劇……………………………………………….22-2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方法……………………………………………………24-28 .貳、研究目的………………………………………………….28-28 第二章 1980以後《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發展…………………………30 第一節 萌芽期………………………………………………………..31-31 壹、新時期的文學思潮……………………………………………..31-34 貳、新時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34-36 參、批評意識與悲劇風格 一、批評意識的革新……………………………………………36-38 二、悲劇風格的演變……………………………………………38-41 肆、1980-1990《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研究………………………41-50 第二節 涵化與多元化期 壹、急劇轉型社會中的多元文化…………………………………….50-52 貳、1990-2000《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研究……………………….53-67 第三節 跨領域學科之再創化與通俗化期(2000後《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研究)………………………………………………………67-78 第三章《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縱向繼承……………………………………79-80 第一節 宏偉的造像:遠古神話中的悲劇意識……………………….80-89 第二節 《詩經》、《楚辭》裡的悲劇精神………………….………89-98 第三節 《史記》中的悲劇人物與精神……………………………..98-106 第四節 元雜劇的悲劇精神…………………………………………106-112 第四章《三國演義》悲劇觀之橫向擴展………………………………112-114 第一節 歷史悲劇觀………………………………………………..114-120 第二節 命運悲劇觀………………………………………………..120-130 第三節 道德悲劇觀………………………………………………..130-138 第四節 愛情悲劇觀…………………………..……………………138-140 第五節 性格悲劇觀……………….…………….………………..141-147 第五章 結論……………….……………….………………………148-148 參考書目: 壹、《三國演義》…………………………………………………150 貳、古籍 150-150 參、近人專著……………………………………………………….150-153 肆、期刊論文………………………………………………………153-15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377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3427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911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5089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3521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4568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2328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496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3807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20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三國演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悲劇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羅貫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接受美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命運悲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諸葛亮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研究之考察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貳、 古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夫之:《讀通鑒論》(長沙:湖南嶽麓書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司馬遷:《史記》(香港:中華書局,196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壽:《三國誌》(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屈原:《楚辭》(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近人專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R姚斯 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人民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卡爾‧雅斯貝爾斯著:《悲劇的超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元劇之文章》,《王國維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季思編:《中國十大古曲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輯編:《中國古典小說講話》(上海:上海書局,195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孔智光著:《中西古典美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北京:漓江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尼采著:《悲劇的誕生》(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立元:《黑格爾戲劇美學思想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光玲:《悲劇與喜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炳彥、孫兢:《說三國話權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厚基、林華:《三國演義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辛未艾譯:《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周揚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志民出版社,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忠厚:《美學教程》(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方芳編輯:《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亞里斯多德:《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汝捷:《小說二四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詩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明閣:《三國演義論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倪世槐:《三國人物與故事》(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5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瘦竹、沈蔚德:《論悲劇與喜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洪文、水建馥:《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曾慶元:《悲劇論》(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立勛:《美學的現代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賀麟著:《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黑格爾:《美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們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譚洛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裴毅然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人性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裕焜著:《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瑪克思‧德索:《美學藝術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董每戡:《三國演義試論》(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新藝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褚斌傑:《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黎東方:《細說三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知漸:《三國演義新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逸生:《真假三國縱橫談》(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在瀛:《六朝文論》(台北:萬卷樓,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瑞鄉:《諸葛孔明》(台北:國豐文化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諸葛義、諸葛倬輯:《諸葛孔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念先:《三國人物述評》(台北:台灣書店,196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揚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肆、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克強:〈九十年代文學與開放性〉,《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紀人:〈個人化、私人化、時尚化——簡論90年代的文學寫作〉,《文藝理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1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立星:〈歷史演藝藝術法則的自覺把握〉,《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學振:〈從人生困境看《三國演義》〉,《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肇初:〈試論悲劇與英雄性〉,《四川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拓:〈《三國演義》中的定命觀念〉,《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永生:〈魯迅論《三國演義》〉,《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志武:〈試論《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意義〉,《西安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昌渝:〈論《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非類型化〉,《三國演義學刊》(1985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樺、陳慶蕙:〈論市場意識與文化藝術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鐵梅:〈《三國演義》的悲劇態勢及其形成〉,《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伏俊連:〈論《史記》中的凡人悲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第31卷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劍華:〈論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性質與特徵〉,《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余丹:〈《三國演義》的孤獨者形象及審美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9卷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涓:〈論《三國演義》中的空幻意識〉,《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9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偉明:〈關羽形象悲劇美初探〉,《武漢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伯俊:〈建國以來《三國演義》研究情況綜述〉,《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伯俊、胡邦煒:〈《三國演義》研究中若干問題討論綜述〉,《文史知識》(1984年第7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涓:〈論《三國演義》中的空幻意識〉,《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版)(2002年第19卷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平、程春萍:〈談《三國演義》的悲劇性及作者創作思想的對立統一〉,《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忠明:〈《三國演義》中的理想悲劇與歷史悲劇再探〉,《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卷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新宇:〈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文藝理論》(1998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厚基:〈論《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的主角〉,《天津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厚基:〈論《三國演義》構思基礎質疑〉,《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辰冬:〈《三國演義》的價值〉,《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小說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靈年:〈略論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民本思想〉,《江海學刊》(1984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滿子:〈論毛宗崗對《三國演義》的評改〉,《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貴晨:〈論毛宗崗對《三國演義》之我見〉,《齊魯學刊》(1984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鐵梅:〈《三國演義》——廟堂文化的審視與消解〉,《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版)(2002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克夫:〈論《三國演義》仁政思想的悲劇實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學報)(1995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祁述裕:〈文化語境與通俗文藝意義結構的變異〉,《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東明:〈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表現〉,《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秋霞:〈理想典範的形成及其精神誤區〉,《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總第49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帆:〈大眾文學的歷史涵義〉,《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姜山齡:〈試論《三國演義》諸葛亮退場的藝術處理〉,《河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世厚:〈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中州學刊》(1984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冒炘、葉胥:《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存仁:〈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偽性質〉,《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6年8卷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章炯:〈關於人性人情及其它〉,《文學評論》(1981年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殿玲:〈《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命運悲劇根源初探〉,《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7卷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文化經典在百年中國的命運〉,《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傅隆基:〈《三國演義》中觀念的二元對立與價值取向〉,《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總第40期,頁88-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童慶炳:〈人文精神與大眾文化筆談〉,《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瘦竹:〈悲劇從何處來〉,《河北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美玲:〈劉備與宋將悲劇性格的闡釋〉,《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第24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遼:〈羅貫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說研究》(1986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房日晰:〈讀《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悲劇形象的描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元叔:〈莎悲劇之綜合評論〉,《中外文學》(1996年第24卷第1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虎:〈20世紀中國文學性質論爭及其局限〉,《文藝理論》(1998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慶元:〈讀《三國演義》的審美意象〉,《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版)(2000年第28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紹華:〈論《三國演義》的悲劇觀〉,《武陵學刊》(1996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旺生、陳桃源:〈論諸葛亮的悲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2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毅:〈《三國演義》敘事的典式化〉,《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1–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再復:〈論人物性格二重組合原理〉,《文學評論》(1984年3期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維俊:〈論《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河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維俊:〈論《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河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管寧:〈新時期小說:人性內蘊的拓展與嬗變〉,《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錯:〈缺憾的完成——《三國演義》的悲劇架構〉,《當代》(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振均:〈論《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濟帆:〈中國歷史悲劇的審視——《三國演義》主題的探討〉,《唐都學刊》(1998年第14卷第2期,總第5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丹飛:〈試論中國悲劇概念的確定〉,《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8卷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德林:〈略談走向新世紀的當代文學〉,《文藝研究》(1998年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德才:〈傳統文化心理結構與三國演義研究〉,《三國演義學刊》(1986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承元:〈試論《三國演義》在「天命」和「人事」之間的兩難選擇〉,《西安電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0卷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晉風:〈《三國演義》蜀漢滅亡原因之我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第3期,總第7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藍仁哲譯:〈悲劇與完全的真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克魯:〈古典主義悲劇思想藝術的新高度——拉辛悲劇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譚良嘯、陳紹乾:〈諸葛亮研究會成都聯會概述〉,《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3期)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