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 pdf(854)pdf(903)pdf(850)pdf(856)pdf(2182)pdf(10020)pdf(9743)pdf(7888)pdf(3083)pdf(1390)pdf(1370)pdf(1542)pdf(1966)pdf(1033)pdf(902)pdf(1402)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手藝人的禮物盒子--奚淞文學研究 |
Creator | 劉彤芳 Liu,Tung-Fang |
Contributor | 丁敏 劉彤芳 Liu,Tung-Fang |
Key Words | 奚淞 散文類型 敘事學 向畫出位 佛理散文 |
Date | 2005 |
Date Issued | 24-Apr-2010 18:09:10 (UTC+8) |
Summary | 奚淞以「手藝人」自居,在文藝創作上有著多元化的表現,他創作小說、散文,並且將文學作品配合畫作一同呈現,或是木刻版畫、或是毛筆畫、油畫等等;另外他還畫佛畫、以毛筆抄經,並且提倡抄經的藝術。綜合來看其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皆表現出對生命的關愛;而其散文在類型及創作形式上更有著多元的展現,並且呈現出向畫出位的特色。因此以文藝之美為包裝,裝載著一份尊貴莊嚴的生命之愛,奚淞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他在寧靜的觀照中,鄭重地呈獻給讀者的一份生命的禮物。本論文即深入奚淞的文學作品,一探其禮物盒子的世界。 本論文計分六章,各章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和侷限、研究方法與步驟等。除了敘述本論文的研究背景之外,並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檢視中,探尋本論文值得開發探索的空間。 第二章為「奚淞生平經歷及文藝創作」,從奚淞文學作品中探索其從事創作的心靈軌跡,觀察其成長背景、生平經歷以及人格特質,並分析其文藝創作的理念,進而探索這些經歷對其文藝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為「奚淞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在這一章中將對奚淞的文學作品進行全面性的觀照,探究其作品中所呈現的主題內涵,從中觀察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奚淞所欲傳達的情感及關懷。 第四章為「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切入,對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手法進行探究。以敘事學來分析文本,可以清楚地觀察出奚淞短篇小說的表達形式、觀察奚淞如何說故事、如何將其人生經驗傳示給讀者。 第五章為「奚淞散文類型及形式探究」,將針對奚淞散文在類型及形式上的特色進行分析。在散文類型方面,探究其新釀式散文及札記式散文的特色;在散文的創作形式上,將針對奚淞散文中文圖配合、向畫出位的特色進行分析。除此之外,其近作《大樹之歌》更在其原有的類型及形式特色上又有所開拓演化,因此在這一章中將同時針對《大樹之歌》一書深入探究,以觀察奚淞散文在長期的創作實踐裡,形塑出何種個人風貌,並且在風格上有何延續與開拓 第六章為「結論」,針對本論文各章所探索的結果,對奚淞的文學作品做出綜合的評述,並從中推論出奚淞的散文作品在散文發展史上所呈現的意義。 |
參考文獻 | 一、奚淞作品 (一)專書 《桃花源》 台北:信誼基金會 1979年初版,1986年四版 《三個壞東西》 台北:信誼基金會 1979年初版,1993年初版十刷 《愚公移山》 台北:信誼基金會 1980年初版,1992年八版 《夸父追日》 台北:遠流 1981年 《姆媽看這片繁花》台北:爾雅 1987年初版,1996年四刷 《給川川的札記》 台北:皇冠 1988年初版,1989年三版 《封神榜裡的哪吒》台北:東潤 1991年 《三十三堂札記》 台北:雄獅圖書 1991年初版,2001年初版七刷 《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 台北:雄獅圖書 2001年初版,2002年初版二刷 《光陰十帖》 台北:雄獅圖書 2004年 《大樹之歌》 台北:雄獅圖書 2004年 (二)期刊 〈鼓勵特立獨行的人〉 《天下》56期 1986年1月 〈何妨特立獨行〉 《皇冠》65卷3期 1986年5月 〈「唵」--寫在「蝴蝶夢」之前〉 《聯合文學》2卷7期 1986年5月 〈等待果陀--期待文化上的靈啟〉 《遠見》13期 1987年7月 〈秋江共渡--記弘一法師〉 《雄獅美術》294期 1995年8月 〈記母親作唐衫〉 《漢聲》109期 1998年1月 〈盧舍那佛偈〉 《普門》234期 1999年3月 〈傳述了,還待再傳述--有關台灣土地和人的故事〉 《新觀念》133期 1999年11月 〈敞開心內門窗--「家」的故事〉 《康健》18期 2000年4月 〈大樹之歌--無憂•菩提•沙羅〉 《藝術家》56卷5期 2003年5月 〈螢光照佛〉 《香光莊嚴》63期 2000年9月 〈微笑傳承〉 《香光莊嚴》83期 2005年9月 (三)報紙 〈為三毛誦一遍心經〉 《中國時報》 1991年1月5日,27版 〈無盡意〉 《中國時報》 1991年2月5日,27版 〈民俗田野工作二十年〉 《中國時報》 1991年6月20、21日,27版 〈與文學結緣--回憶《現代文學》〉 《中國時報》 1992年3月15日,51版 〈穿針--佛陀為阿那律貫針的故事〉 《中國時報》 1992年3月31日 4月1、2、3日,31版 〈微笑造像--尋訪佛陀遺跡與佛教藝術源頭〉 《中國時報》 1993年2月5日,41版 〈點水之恩--看「桃花淚」〉 《中國時報》 1993年2月25日,27版 〈懷念周凱--不曾白白走過〉《中國時報》 1993年4月29日,27版 〈柳伯伯的三句話〉 《中國時報》 2003年2月26日,E7版 〈心光照亮前程〉 《中國時報》 2003年7月30日,E7版 〈重尋山水情懷〉 《中國時報》 2004年4月12日,E7版 〈重尋我們民族的容顏--寫在漢聲雜誌「中國人造型專輯」之前〉〉 《聯合報》 1980年2月4日,8版 〈下田記之一--捲起袖子,收割〉 《聯合報》 1982年6月30日,8版 〈今天,可以是更美好的一天〉《聯合報》 1982年12月3日,8版 〈炫麗燦爛--求新求變中的歌仔戲〉 《聯合報》 1983年9月11日,8版 〈米食•中國人〉 《聯合報》 1983年10月21、22日,8版 〈誰來替孩子畫書--訪荷美日圖畫書作者〉 《聯合報》 1984年7月16、17日,8版 〈沙堡〉 《聯合報》 1992年7月12日,25版 〈生活裡的智慧--一起來搶救大陸傳統民間文化〉 《聯合報》 1991年6月26日,25版 〈花開見情在〉 《聯合報》 2004年7月1日,E7版 二、相關訪談及報導 張丙坤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奚淞和他的創作〉 《雄獅美術》171期,1985年5月 馮景青 〈奚淞--花與土壤的關連性〉 《文訊月刊》28期,1987年2月 項秋萍 〈奚淞的寬容哲學〉 《講義》17卷2期,1995年5月 鄭麗卿 〈光陰•素顏--訪奚淞談其近作〉 《雄獅美術》306期,1996年8月 翁瑜敏 〈暗室燈明--奚淞學佛路〉 《慈濟月刊》378期,1998年5月 許芳菊 〈奚淞--清晨爬山,回來畫畫〉 《康健》10期,1999年7月 許芳菊 〈奚淞--快樂之門其實很大〉 《康健》別冊,2001年1月 秦 就 〈恬淡知足的畫家--奚淞〉 《人生雜誌》211期,2001年3月 莊素玉採訪〈奚淞微笑傳承,人生無憾〉 梁郁雯整理《天下雜誌》292期,2004年2月 李維菁 〈奚淞--蓮上復生的哪吒〉 《藝術家》346期,2004年3月 張曉卉 〈問自己:心還在不在〉 《康健》65期,2004年4月 吳昭怡 〈奚淞--我的三個好朋友〉 《天下》300期,2004年6月1日 鄭惠美 〈用藝術照見生命〉 《源》50期,2005年1月2月 三、其他參考書目 (一)文學類專書 劉再福編著 《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 台中:普天文庫,1967年 王孝廉 《花與花神》 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木鐸編輯部 《文學研究叢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柯慶明 《文學美綜論》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楊昌年 《現代散文新風貌》 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黃慶萱 《修辭學》 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郭金榮 《奇異的北京傳說》 北京:語文出版,1992年 陳鼓應編 《存在主義》 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張素貞 《細讀現代小說》 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蕭 蕭 《心中昇起一輪明月》 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周慶華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 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楊昌年 《現代小說》 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何寄澎主編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 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李 喬 《台灣文學造型》 高雄:派色文化,1998年 馬振方 《小說藝術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廚川白村 《苦悶的象徵》魯迅譯 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鄭明娳 《現代散文構成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鄭明娳 《現代散文縱橫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鄭明娳 《現代散文類型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張堂錡 《跨越邊界》 台北:文史哲,2002年 鄭明娳 《現代散文》 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汪文頂 《無聲的河流-- 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現代散文論集》 郭懿雯編 《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 台北:東吳中文系,2003年 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金受申 《北京的傳說》 北京:北京出版,2003年 (二)敘事學相關書籍 胡亞敏 《敘事學》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浦安迪 《中國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楊 義 《中國敘事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 長春:吉林大學,1999年 羅 鋼 《敘事學導論》 昆明:雲南人民,1999年 申 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 周慶華 《故事學》 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康韻梅 《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 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三)單篇論文 陳潔晞 〈黑暗中碰撞的孤寂靈魂-- 試以佛洛伊德之心理分析解讀奚淞的短篇小說《奪水》〉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5期,2002年2月 龔玉玲 〈怪胎哪吒「現身」「說法」--現代新編文本中的哪吒圖像〉 《中外文學》32卷3期,2003年8月 劉正忠 〈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 《東吳中文學報》9期,2003年5月 (四)期刊 丁心原 〈試評《封神榜理的哪吒》〉 《書評書目》6期,1973年7月 壹闡提 〈細品《封神榜裡的哪吒》〉 《書評書目》18期,1974年10月 南 亭 〈不是文學批評--談奚淞作品中的倫理世界〉 《書評書目》54期,1977年10月 高天生 〈萬丈高樓平地起--評介奚淞《夸父追日》〉 《中國論壇》12卷11期,1981年9月 方 瑜 〈亮晶晶的碎片--評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 《聯合文學》4卷第3 期,1988年1月 陳昌明 〈人間素描--評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 《文訊》34期,1988年2月 許碧華 〈那麼寂靜的水聲--試論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 《文藝月刊》229期,1988年7月 林燿德 〈奚淞無常品--評奚淞《給川川的札記》〉 《聯合文學》4卷12期,1988年10月 林燿德 〈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 《聯合文學》11卷12期 ,1995年10月 張堂錡 〈現代散文的新趨向〉 《國文天地》13卷1期,1997年6月 《明道文藝》261期,1997年12月 雷 驤 〈畫文交響曲〉 《文訊》173期,2000年3月 碧 果 〈閃光在文學中的情意結--碧果的「自談自畫」〉 《文訊》173期,2000年3月 鍾文音 〈在衝突中尋找諧和與對話〉 《文訊》173期,2000年3月 顏崑陽 〈2003年台灣現代散文論〉 《文訊》221期,2004年3月 (五)報紙 蔣 勳 〈悲愁又美麗--奚淞和他的版畫〉 《聯合報》,1984年12月25日,8版 白先勇 〈戰後成長的一代--憶崎嶇的文學之路〉 《聯合報》,1988年9月5日,21版 阿 盛 〈沈潛的美--奚淞〉 《自由時報》,1999年3月19日,41版 雷 驤 〈奚淞人•文•畫〉 《聯合報》,2004年4月4日,B5版 鄧美玲 〈其實你很有力量〉 《中國時報》,2006年1月3日,E6版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1912012 94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20121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丁敏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劉彤芳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u,Tung-Fa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劉彤芳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u,Tung-Fa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Apr-2010 18:09:1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Apr-2010 18:09:1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Apr-2010 18:09:10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191201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8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191201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奚淞以「手藝人」自居,在文藝創作上有著多元化的表現,他創作小說、散文,並且將文學作品配合畫作一同呈現,或是木刻版畫、或是毛筆畫、油畫等等;另外他還畫佛畫、以毛筆抄經,並且提倡抄經的藝術。綜合來看其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皆表現出對生命的關愛;而其散文在類型及創作形式上更有著多元的展現,並且呈現出向畫出位的特色。因此以文藝之美為包裝,裝載著一份尊貴莊嚴的生命之愛,奚淞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他在寧靜的觀照中,鄭重地呈獻給讀者的一份生命的禮物。本論文即深入奚淞的文學作品,一探其禮物盒子的世界。 本論文計分六章,各章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和侷限、研究方法與步驟等。除了敘述本論文的研究背景之外,並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檢視中,探尋本論文值得開發探索的空間。 第二章為「奚淞生平經歷及文藝創作」,從奚淞文學作品中探索其從事創作的心靈軌跡,觀察其成長背景、生平經歷以及人格特質,並分析其文藝創作的理念,進而探索這些經歷對其文藝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為「奚淞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在這一章中將對奚淞的文學作品進行全面性的觀照,探究其作品中所呈現的主題內涵,從中觀察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奚淞所欲傳達的情感及關懷。 第四章為「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切入,對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手法進行探究。以敘事學來分析文本,可以清楚地觀察出奚淞短篇小說的表達形式、觀察奚淞如何說故事、如何將其人生經驗傳示給讀者。 第五章為「奚淞散文類型及形式探究」,將針對奚淞散文在類型及形式上的特色進行分析。在散文類型方面,探究其新釀式散文及札記式散文的特色;在散文的創作形式上,將針對奚淞散文中文圖配合、向畫出位的特色進行分析。除此之外,其近作《大樹之歌》更在其原有的類型及形式特色上又有所開拓演化,因此在這一章中將同時針對《大樹之歌》一書深入探究,以觀察奚淞散文在長期的創作實踐裡,形塑出何種個人風貌,並且在風格上有何延續與開拓 第六章為「結論」,針對本論文各章所探索的結果,對奚淞的文學作品做出綜合的評述,並從中推論出奚淞的散文作品在散文發展史上所呈現的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侷限………………………………… 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4 第二章 奚淞生平經歷及文藝創作………………………..19 第一節 文藝種子的萌生期……………………………… 20 一、善感憂鬱的生命原型……………………………21 二、培育文藝種子的沃土……………………………25 第二節 文藝領域的探索期……………………………… 29 第三節 文藝觀的建立期………………………………… 33 一、藝術來自生活……………………………………33 二、建立文藝的金字塔………………………………36 第四節 文藝理念的深耕期……………………………… 39 一、探訪民俗文化,發掘生活中的藝術…………… 40 二、為兒童美育及大眾文藝而努力…………………43 第五節 文藝風格的開拓期……………………………… 49 一、探索佛法,為生命解惑…………………………49 二、創作與修行結合…………………………………53 結 語……………………………………………………… 57 第三章 奚淞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 63 第一節 存在的焦慮與疑惑……………………………… 64 一、〈封神榜裡的哪吒〉之分析………………………65 二、〈奪水〉之分析……………………………………68 三、〈盛開的扶桑花〉之分析…………………………71 第二節 對母親的孺慕與懷念…………………………… 74 第三節 對眾生的同情與悲憫…………………………… 79 第四節 對社會環境的關懷……………………………… 86 一、對生態環保的關心………………………………88 二、對現代藝術的關注………………………………92 三、對傳統文化的重視………………………………94 第五節 喧囂都市中的靜觀………………………………103 第六節 探尋佛法的光照…………………………………112 一、燃亮心光,為生命解除疑惑……………………114 (一)消解存在的焦慮………………………… 115 (二)對生死無常的透視……………………… 119 二、以文藝之窗,引進佛光…………………………124 結 語………………………………………………………131 第四章 奚淞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133 第一節 敘事結構…………………………………………136 第二節 敘事時間…………………………………………143 一、時間序列的變異處理………………………… 143 (一)倒敘……………………………………… 144 (二)預敘……………………………………… 147 二、以擴述經營人物內心意識…………………… 150 三、獨特的時間刻度選擇………………………… 153 第三節 敘事視角…………………………………………157 一、第一人稱視角………………………………… 157 二、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 160 三、視角的流動…………………………………… 162 第四節 人物話語…………………………………………170 一、戲劇性獨白…………………………………… 171 二、自白…………………………………………… 176 結 語………………………………………………………180 第五章 奚淞散文的類型及形式探究…………………… 185 第一節 散文類型:新釀式散文………………………… 186 一、情節的改寫與添補…………………………… 187 二、場景的想像與再現…………………………… 191 第二節 散文類型:札記式散文………………………… 197 第三節 散文形式:向畫出位…………………………… 206 一、關於向畫出位………………………………… 206 二、文圖配合的效果……………………………… 216 (一)重建現場場景…………………………… 216 (二)開啟想像空間…………………………… 219 第四節 一首文圖共譜的交響曲--《大樹之歌》………225 一、佛傳新釀……………………………………… 225 二、從閒話到術語………………………………… 232 三、文圖交融對話………………………………… 236 結 語………………………………………………………241 第六章 結論………………………………………………245 參考書目……………………………………………………251 附錄一 春日訪奚淞(一)…………………………………259 附錄二 春日訪奚淞(二)…………………………………269 附錄三 奚淞年表…………………………………………285 附圖…………………………………………………………288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247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8720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7504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1098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4910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5575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4235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8785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9977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9383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3094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44711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0541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0705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62038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93446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2012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奚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散文類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敘事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向畫出位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佛理散文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手藝人的禮物盒子--奚淞文學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奚淞作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桃花源》 台北:信誼基金會 1979年初版,1986年四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個壞東西》 台北:信誼基金會 1979年初版,1993年初版十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愚公移山》 台北:信誼基金會 1980年初版,1992年八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夸父追日》 台北:遠流 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姆媽看這片繁花》台北:爾雅 1987年初版,1996年四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給川川的札記》 台北:皇冠 1988年初版,1989年三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封神榜裡的哪吒》台北:東潤 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十三堂札記》 台北:雄獅圖書 1991年初版,2001年初版七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雄獅圖書 2001年初版,2002年初版二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光陰十帖》 台北:雄獅圖書 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大樹之歌》 台北:雄獅圖書 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鼓勵特立獨行的人〉 《天下》56期 1986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妨特立獨行〉 《皇冠》65卷3期 198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唵」--寫在「蝴蝶夢」之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文學》2卷7期 198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等待果陀--期待文化上的靈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遠見》13期 1987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秋江共渡--記弘一法師〉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雄獅美術》294期 1995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記母親作唐衫〉 《漢聲》109期 1998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盧舍那佛偈〉 《普門》234期 1999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傳述了,還待再傳述--有關台灣土地和人的故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新觀念》133期 1999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敞開心內門窗--「家」的故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健》18期 200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大樹之歌--無憂•菩提•沙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藝術家》56卷5期 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螢光照佛〉 《香光莊嚴》63期 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微笑傳承〉 《香光莊嚴》83期 2005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報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為三毛誦一遍心經〉 《中國時報》 1991年1月5日,2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無盡意〉 《中國時報》 1991年2月5日,2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民俗田野工作二十年〉 《中國時報》 1991年6月20、21日,2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與文學結緣--回憶《現代文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時報》 1992年3月15日,5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穿針--佛陀為阿那律貫針的故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時報》 1992年3月3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月1、2、3日,3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微笑造像--尋訪佛陀遺跡與佛教藝術源頭〉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時報》 1993年2月5日,4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點水之恩--看「桃花淚」〉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時報》 1993年2月25日,2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懷念周凱--不曾白白走過〉《中國時報》 1993年4月29日,2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柳伯伯的三句話〉 《中國時報》 2003年2月26日,E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心光照亮前程〉 《中國時報》 2003年7月30日,E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重尋山水情懷〉 《中國時報》 2004年4月12日,E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重尋我們民族的容顏--寫在漢聲雜誌「中國人造型專輯」之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 1980年2月4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下田記之一--捲起袖子,收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 1982年6月30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今天,可以是更美好的一天〉《聯合報》 1982年12月3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炫麗燦爛--求新求變中的歌仔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 1983年9月11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米食•中國人〉 《聯合報》 1983年10月21、22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誰來替孩子畫書--訪荷美日圖畫書作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 1984年7月16、17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沙堡〉 《聯合報》 1992年7月12日,2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生活裡的智慧--一起來搶救大陸傳統民間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 1991年6月26日,2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花開見情在〉 《聯合報》 2004年7月1日,E7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相關訪談及報導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丙坤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奚淞和他的創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雄獅美術》171期,1985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馮景青 〈奚淞--花與土壤的關連性〉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月刊》28期,1987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項秋萍 〈奚淞的寬容哲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講義》17卷2期,1995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麗卿 〈光陰•素顏--訪奚淞談其近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雄獅美術》306期,1996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翁瑜敏 〈暗室燈明--奚淞學佛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慈濟月刊》378期,1998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芳菊 〈奚淞--清晨爬山,回來畫畫〉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健》10期,1999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芳菊 〈奚淞--快樂之門其實很大〉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健》別冊,200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秦 就 〈恬淡知足的畫家--奚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人生雜誌》211期,2001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素玉採訪〈奚淞微笑傳承,人生無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郁雯整理《天下雜誌》292期,2004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維菁 〈奚淞--蓮上復生的哪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藝術家》346期,200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曉卉 〈問自己:心還在不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健》65期,200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昭怡 〈奚淞--我的三個好朋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天下》300期,2004年6月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惠美 〈用藝術照見生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源》50期,2005年1月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其他參考書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文學類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再福編著 《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 台中:普天文庫,196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孝廉 《花與花神》 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木鐸編輯部 《文學研究叢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慶明 《文學美綜論》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昌年 《現代散文新風貌》 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慶萱 《修辭學》 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金榮 《奇異的北京傳說》 北京:語文出版,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鼓應編 《存在主義》 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素貞 《細讀現代小說》 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 蕭 《心中昇起一輪明月》 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慶華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 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昌年 《現代小說》 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寄澎主編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 喬 《台灣文學造型》 高雄:派色文化,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振方 《小說藝術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廚川白村 《苦悶的象徵》魯迅譯 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 《現代散文構成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 《現代散文縱橫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 《現代散文類型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 《跨越邊界》 台北:文史哲,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明娳 《現代散文》 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文頂 《無聲的河流-- 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現代散文論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懿雯編 《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 台北:東吳中文系,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受申 《北京的傳說》 北京:北京出版,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敘事學相關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亞敏 《敘事學》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浦安迪 《中國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 義 《中國敘事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 長春:吉林大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 鋼 《敘事學導論》 昆明:雲南人民,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申 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慶華 《故事學》 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韻梅 《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 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單篇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潔晞 〈黑暗中碰撞的孤寂靈魂--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試以佛洛伊德之心理分析解讀奚淞的短篇小說《奪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5期,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玉玲 〈怪胎哪吒「現身」「說法」--現代新編文本中的哪吒圖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外文學》32卷3期,200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正忠 〈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東吳中文學報》9期,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丁心原 〈試評《封神榜理的哪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書評書目》6期,1973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闡提 〈細品《封神榜裡的哪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書評書目》18期,1974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 亭 〈不是文學批評--談奚淞作品中的倫理世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書評書目》54期,1977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天生 〈萬丈高樓平地起--評介奚淞《夸父追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論壇》12卷11期,198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 瑜 〈亮晶晶的碎片--評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文學》4卷第3 期,1988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昌明 〈人間素描--評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34期,1988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碧華 〈那麼寂靜的水聲--試論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藝月刊》229期,198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燿德 〈奚淞無常品--評奚淞《給川川的札記》〉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文學》4卷12期,1988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燿德 〈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文學》11卷12期 ,1995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 〈現代散文的新趨向〉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國文天地》13卷1期,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道文藝》261期,1997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雷 驤 〈畫文交響曲〉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173期,200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碧 果 〈閃光在文學中的情意結--碧果的「自談自畫」〉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173期,200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文音 〈在衝突中尋找諧和與對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173期,200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崑陽 〈2003年台灣現代散文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訊》221期,200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報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蔣 勳 〈悲愁又美麗--奚淞和他的版畫〉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1984年12月25日,8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白先勇 〈戰後成長的一代--憶崎嶇的文學之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1988年9月5日,2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 盛 〈沈潛的美--奚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自由時報》,1999年3月19日,4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雷 驤 〈奚淞人•文•畫〉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聯合報》,2004年4月4日,B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美玲 〈其實你很有力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時報》,2006年1月3日,E6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