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
作者 廖婉如
貢獻者 陳芳明
廖婉如
關鍵詞 瓦歷斯
瓦歷斯‧諾幹
原住民
原住民文學
去殖民
主體重建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8:22:05 (UTC+8)
摘要 瓦歷斯‧諾幹的文本具有強烈的去殖民企圖,而後殖民理論最重要的工程便在於解構與重構,故本文從四個面向探討瓦歷斯‧諾幹:一、如何辨識主體?二、如何進行解構?三、解構之後如何重新建構?四、回歸文學的價值與意義,探討瓦歷斯‧諾幹文本的美學展演與文學觀。
由於歷史、政治等長期以來對原住民的污名化與邊緣化,使得原住民的主體模糊難辨;八0年代,隨著台灣社會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訴求,原住民內部也有了反思主體與調整認同的空間,在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帶領下,結合黨外運動的勢力,展開了一連串原住民復權運動,並帶起了一群原住民文學家,以筆響應原運,形成以控訴與悲情為基調的文學內涵。瓦歷斯‧諾幹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追尋自我、檢視認同,進而開創了他的文學生命。
做為原住民文學的一枝健筆,瓦歷斯首先用邊緣的觀點拆解了主流價值觀對於「文明」的過渡吹捧,呈現出後殖民台灣依然存在的內部殖民事實;他對於原住民社會悲情的部分多所著墨,並企圖以此引起廣泛的注意與共鳴。再者,他用回歸與實踐的努力,挖掘族群故事與族群歷史,重新書寫族群記憶,並逆寫主流歷史。從激昂到凝練、從抵抗到建構、從漢式思維到泰雅祖靈,瓦歷斯的文本逐漸醞釀出漢人無法模擬的特殊調性;他在文類的多方面嘗試與題材上有意的延展,也呈現出他以文學為志業的態度。然而他以後殖民觀點建構出來的原住民文學觀,對照其文本則出現有待填補的空隙。就文學價值而言,瓦歷斯以祖靈無所不在的凝視惕勵自己,他的文本已脫離早期以筆響應原運的附屬地位,不但成功開展出自己的生命,並建構出台灣文壇上別具特色且無法忽略的文學樣貌。
參考文獻 壹、 瓦歷斯‧諾幹(Walis Norgan)著作
一、 出版書目
《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1990.9.10。
《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12。
《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1992.12.15。
《泰雅孩子‧台灣心》,台中: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1993.11.15。
《想念族人》,台中:晨星,1994.3.30。
《山是一座學校》,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泰雅影像記錄展專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6(負責撰稿)。
《戴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1997.1.30。
《番人之眼》,台中:晨星,1999.9.30。
《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1999.11.30。
《泰雅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12.31(與余光弘合撰)。
《迷霧之旅》,台中:晨星,2003.3.30。
二、 單篇文章
(一)詩
〈大霸尖山〉,《聯合報》副刊37,1993.6.17。
〈族群與土地系列〉1-10(與利格拉樂‧阿合撰),《聯合報》副刊35/37,1993.12.21-1994.1.1。
〈在每個豐盈的部落〉,《聯合報》副刊41,1997.4.1。
〈小孩的森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7,1997.5.17。
〈逃亡三帖〉,《聯合報》副刊41,1997.12.2。
〈關於白色年代〉,《聯合報》副刊41,1998.1.10
〈告別一九九七〉,《聯合報》副刊41,1998.4.28。
〈喜歡Capirona〉,《自由時報》副刊41,1998.8.1。
〈Atayal(爭戰1896~1930)〉,收錄於賴香吟等著,《虛構一九八七:第二屆臺灣文學獎作品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9,頁13-18。
〈徵人〉,《聯合報》副刊,1999.5.17。(以「倉田南」的筆名發表)
〈霧社(1892~1931)〉,收錄於張默、白靈主編,《八十八年詩選》,台北市;創世紀詩雜誌社,2000.3,頁145-151。
〈法國菊〉,《聯合報》副刊E7版,2003.5.5。
〈尋人啟事〉,《聯合文學》20:4=232,2004.2,頁9。
〈靜靜坐在租屋的庭院〉,《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4.2.8。
〈武道場〉,《聯合文學》20:5=233,2004.3,頁24。
〈禮物〉,《聯合文學》20:5=233,2004.3,頁8。
〈女人河Lrliun Beinox〉,《聯合報》副刊E7,2004.5.17。
〈速寫簿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4.7.26。
(二)散文
〈印象二則〉,《明道文藝》37,1979.4,頁128。
〈對土地負責──身為台灣原住民的心底話〉,《文學台灣》4,1992.9.25,頁117-121。
〈Mihuo──土地記事〉,收錄於楊澤主編,《耶穌喜愛的小孩: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12.15,頁280-303。
〈關於獵人〉,《聯合文學》10:8=116,1994.6,頁92-94。
〈盛裝,是為了面對敵人──關於原住民文化出草宣言〉,《聯合報》副刊37,1994.6.4。
〈我與我的颱風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1994.9.28。
〈Losin‧Wadan──殖民、族群與個人〉,收錄於楊澤主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12.3,頁214-242。
〈文明與荒野〉,《聯合報》副刊34,1996.1.2-3。〈得獎感言:原住民的心靈〉,《聯合文學》15:1=169,1998.11,頁109。
〈五分鐘的教師法宣導:「我們的校長」之一〉,《台灣日報》副刊,1997.10.10。
〈載不動的荒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1999.3.6。
〈剝除的文面〉,《聯合報》副刊37,1999.3.24。
〈似曾相識牛津夢〉,《講義》25:4=148,1999.7,頁160-162。
〈攜子入山〉,《新觀念》130,1999.8,頁89。
〈夏天的節奏〉,《新觀念》131,1999.9,頁91。
〈出部落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1999.9.25。
〈閱讀自然的姿勢〉,《新觀念》132 ,1999.10,頁104。
〈血液的思念〉,《中央日報》副刊22,2000.3.10。
〈不肯凝固的淚水〉,《中央日報》副刊22,2000.4.7。
〈詩,無用〉,《誠品好讀月報試刊》3,2000.6,頁1。
〈走過裂島的痕跡〉,《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2003.3.4。
〈懸崖邊的野地〉,《文化視窗》55,2003.9,頁20-23。
〈悲憐牧師的兒子〉,《自由時報》副刊47,2004.4.22。散文
〈瓦歷斯自述〉,《聯合報》副刊E7,2004.5.17。
〈七二大流偶發記載〉,《聯合報》副刊E7,2004.7.26-27。
〈野百合的秘密:外一篇〉,《聯合報》副刊E7,2004.8.19。
〈遺失的拼圖〉,《聯合報》副刊E7,2004.8.19。
〈舍遊呼〉,《聯合報》副刊E7,2004.11.2。
〈部落災難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5.1.16。
〈部落要書寫〉,《自由時報》副刊E7,2005.7.26。
(三)小說
〈祭〉,《聯合報》副刊,1980.9.29。
〈最初的狩獵〉,《聯合報》副刊,1980.12.24。
〈緝捕記〉,《聯合報》副刊,1981.1.17。
〈等待與出發〉,《中外文學》13:9,1985.2,頁143-149。
〈小站之冬〉,《自由日報》,1987.6.10。
〈這,悲涼的雨〉,《自由日報》,1987.6.19-20。
〈絕招〉,《自由日報》,1987.12.5。
〈中秋之前〉,《台灣時報》,1988.10.30。
〈晚間行動〉,《新聞晚報》,1988.11.22。
〈都是銅像惹的禍〉,《民眾日報》,1990.5.10-11。
〈我的小說創作:「老師的假期」〉,《自立晚報》,1990.5.21-22。
〈哀傷一日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5,1996.4.22-24。
〈看到彩虹橋了嗎?〉,《聯合文學》15:1=169,1998.11,頁99-109。
〈旅行〉,《聯合文學》19:1=217,2002.11,頁58-65。
〈森田醫師的抉擇〉,《自由時報》副刊35,2002.11.11-12。
〈黃雨〉,《自由時報》副刊35,2002.11.25-26。
〈鑽石〉,《中央日報》副刊17,2002.12.10。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聯合文學》220期,2003.2,頁59-63。
〈奇布查〉,《聯合文學》220期,2003.2,頁64-67。
〈地圖〉,《中央日報》副刊17,2003.4.1-2。
〈櫻花鉤吻鮭〉,《幼獅文藝》594,2003.6,頁54-58。
〈最後一滴酒〉,《自由時報》副刊39,2003.11.3。
〈老人波博〉,《聯合報》副刊E7,2003.11.6-7。
〈復仇者〉,《自由時報》副刊35,2003.12.23-24。
〈鹽〉,《自由時報》副刊41,2004.1.18。
〈計程車〉,《聯合報》副刊E7,2004.6.2。
〈離群索居的叛逆者—匕昊‧古拉斯〉,《明道文藝》341,2004.8頁144-151。
〈獨裁者的眼淚〉,《聯合報》副刊E7,2004.9.6。
〈女王的蔑視〉,《聯合報》副刊E7,2004.11.30。
(四)評論及其他
〈真的!容忍反而糟糕〉,《首都早報》,1988.6.28。
〈速食黨〉,《太平洋日報》,1989.6.1。(以「背德者」之筆名發表)
〈誰能把太陽射下來〉,《民眾日報》,1989.6.11。
〈花錢≠消災──從林園事件談起〉,《首都早報》,1989.6.13。
〈「統一」追悼的虛妄性格〉,《首都早報》,1989.6.16。
〈拜託!說點真話好嗎?〉,《首都早報》,1989.6.27。
〈速食黨〉,《太平洋日報》,1989.6.27。(以「背德者」之筆名發表)
〈「台灣」何罪?〉,《首都早報》,1989.8.10。
〈速食黨〉,《太平洋日報》,1989.10.18。(以「背德者」之筆名發表)
〈訪詩人陳千武—詩人陳千武先生文學歷程與成就〉,《自由時報》18,1991.02.20。
〈雅美族發現新世界之後〉,《中國時報》副刊,1993.11.30-12.2。
〈民主、選舉與族群未來—一九九三年縣市長選舉,山地鄉選舉結果的初步觀察〉,《山海文化雙月刊》2期,1994.01 頁38-45。
〈建立「原住民教育」體制〉,《聯合報》副刊37,1994.4.8-9。
〈體檢台灣「山胞教育」--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問題〉,《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 北:行政院文建會編,1994.4.10,頁191-200。
〈語言、族群與未來—臺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4期,1994.5,頁6-21。
瓦歷斯‧諾幹、高德義,〈原民住民教育政策的改革〉,《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32期,1996.02.20,頁2-3。
瓦歷斯.諾幹、浦忠成、譚光鼎,〈「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引言報告〉,《教改通訊》17/18期,1996.03,頁56-58。
〈原住民永遠不要被研究〉,《聯合報》民意論壇11,1996.6.18。
〈地名、口傳與國家統治的變異〉,第一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1997.2.1。
〈弱勢兒童的教育—文化的對話與相互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9,1997.11 ,頁18-21。
〈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現代文學的幾點思考〉,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屆台灣文學研討會」,1998.5。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雨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出現月亮與星星〉,《台灣日報》副刊,1998.7.29。
〈貪心與愛玩的達奇斯〉,《台灣日報》副刊,1998.10.9。
〈從政經社會層面看台灣先後移民族群的競爭〉,《聯合報》14,1998.10.20。
〈汐返腳的教訓〉,《聯合報》15,1998.10.28。
〈巨人哈路斯〉,《台灣日報》副刊,1998.11.4。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1998.11.14。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2003.4,頁127-151。
〈猜想面罩──「第二十一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類決審會議記錄」有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1998.12.27。
〈螢火〉,《台灣日報》副刊27,1999.2.5-8。
〈在地文化與國家公園〉,《新觀念》129,1999.7,頁94。
〈重建計劃的革命行動及其偏遠差異—關於部落重建的田野觀察〉,《城市與設計》11/12,2000.03,頁331-339。
〈迴看太陽伊娜的故鄉〉,《新故鄉雜誌》5,2000.3,頁98-109。
〈一同成長的里錫河谷〉,《人本教育札記》136,2000.10,頁31-33。
〈從建築看文化之一:國境旅行〉,《人本教育札記》,第141期,2001.3。
〈原住民的後祈雨時代〉,《中國時報》15,2002.5.21。
〈移動的旅程〉,收錄於啟明‧拉瓦著《重返舊部落‧序》,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6,頁i-iv。
〈親近或者疏遠──我的報導文學創作經驗〉,《2002年兩岸報導文學之發展與未來研討會手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2002.11,頁4。
〈從臺灣原住民文學反思生態文化〉,第一屆國際生態論述研討會,2000。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2003.4,頁152-171。
〈給我一粒山胡椒—Magau、Atayal、國家與公園〉,《歷史月刊》183 ,2003.4,頁78-88。
〈以藍色地球為本位〉,《中央日報》副刊17,2004.1.18。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聯合報》聯合副刊E7,2004.2.19-20。
〈夢是海洋的延伸〉,《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7,2004.3.21。
〈戰爭需要緩慢的愛來沉澱──評Alessandro Baricco著,沈萼梅、劉錫榮譯《不流血》〉,《明道文藝》338,2004.5,頁118-120。
〈世界正萎縮成一顆橘子〉,《臺灣文學館通訊》4,2004.6,頁89。
〈火蟻入侵南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B7,2004.6.14。
〈潘美麗的鹽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B7,2004.7.5。
〈最後一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4.8.1。
〈逼近心靈的河流〉,《中央日報》副刊17,2004.8.15。
〈服膺「自然」或者追求「目的」〉,《中央日報》副刊17,2004.10.17。
〈金火的羔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B7,2004.10.26。
〈山林裡的壯闊史詩〉,《中國時報》每週書評B2,2004.10.31。
〈讓故事繼續說下去:評伊苞著<老鷹,再見>〉,《明道文藝》346,2005.1,頁48-51。
〈從問號到驚嘆號──我所體認的原住民族運動與原住民文學〉,「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花蓮,2005.9.2-4。
三、 雜誌刊物
《獵人文化》,1990.8~1992.10共18期。
四、 網路文章
(一) 《瓦歷斯書房》 網址:http://home.kimo.com.tw/07-06/
(二) 《中時部落格:瓦歷斯挖故事》 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walis
(三) 《悅讀地圖》 網址:http://blog.sina.com.tw/2321/
(四) 《烏石悅讀二館》 網址:http://blog.yam.com/walis0822/
(五) 《烏石悅讀兒童館》 網址:http://blog.yam.com/nokan
(六) 《時光魚》 網址:http://blog.yam.com/mimiko/archives/158116.html
(七) 《吹吧!吹起部落風》 網址:http://blog.roodo.com/walis/
(八) 其他:
〈孩子,不要怕!──給「921大地震」罹難與倖存的孩子們〉,來源:典藏區詩人http://www4.cca.gov.tw/poem/poem-02s-01-01.asp?medianame=瓦歷斯‧諾幹&cno=17183&picture=walis.jpg
〈梨山‧大火‧綠帶〉,來源:自由電子新聞網──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may/15/today-o1.htm#o5,1992.5.15
〈霧社(1892-1931)〉,文章出處:橄欖樹文學:南島自治區2000-05-04,http://wenxue.com/scene/b5/south/002.htm
〈流亡、離散或者終南──關於高行健及其倖存者〉,博客來網路書店「出版線上」,網址:http://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32001.htm,2003.3.21。
貳、書籍部分
《臺東州採訪冊》,臺灣文獻叢刊81,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5。
《臺灣詩鈔》,臺灣文獻叢刊28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3。
《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28,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0。
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台灣省原住民文化園區,1995。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90,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
天下編輯著,《發現台灣:一六二0~一九四五》,台北:天下雜誌發行,1994年。
孔文吉(尤稀‧達袞,泰雅族),《讓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2年二刷。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
王凱泰《台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28,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0。
王嵩山,《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1994.02。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1998。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武陵出版社,2001。
田敏忠(游霸士‧撓給赫,泰雅族),《天狗部落之歌》,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5。
田敏忠,《赤裸山脈》,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4.30。
田敏忠,《泰雅的故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
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布農族),《最後的獵人》,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87。
田雅各,《情人與妓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2。
田雅各,《蘭嶼行醫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
白茲‧牟固那那(漢名劉武香梅,鄒族),《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台北:女書文化,2003。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1996。
向明、張默編,《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
向陽編,《七十九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1994.6。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
余光中編,《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
利格拉樂‧阿(漢族/排灣族),《紅嘴巴的vuvu—阿初期踏查追尋的思考筆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4。
利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3。
利格拉樂‧阿,《穆莉旦──部落手札》,台北:女書文化,1998.12。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2004。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濃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2003。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1995年3月初版5刷。
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
里慕伊‧阿紀(漢名曾修媚,泰雅族),《山野笛聲:泰雅人的山居故事與城市隨筆》,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1。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2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文化,1998。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台北:耶魯文化,2005。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1,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12。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8,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2。
林錫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6。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
娃利斯‧羅干(漢名王捷茹,泰雅族),《泰雅腳蹤:開放ㄕㄜˋ會找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10。
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7,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1。
施正鋒主編,《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7。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圓神,2004。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2。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市:聯合文學,1997。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市:聯合文學,2002.7。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1.7。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4月。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0.4。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含新詩卷、散文卷、小說卷、評論卷等共七冊),台北:印刻,2003。
孫大川計畫主持,《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實錄報告書》,台北市:文建會,1996。
孫元衡,《赤崁集》,臺灣文獻叢刊1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臺灣的原住民族》,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12
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10。
浦忠成(巴蘇雅‧博伊哲努,鄒族),《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9。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1996.4。
浦忠成,《原住民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6。
浦忠成,《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北市:里仁書局,2001。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65,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商禽、焦桐編,《八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4.12。
張建隆,《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1999.10。
啟明‧拉瓦(漢名趙啟明,漢族/泰雅族),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莫那能(排灣族),《美麗的稻穗》,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12。
許慎,《說文解字》,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4.11。
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2。
陳芳明,《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1992。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2004。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4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3。
陳英雄,《域外夢痕》,台北:台灣商務,1971.7。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72,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8。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60,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5。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灣文獻叢刊144,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8。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1996。
彭小妍主編,《八十八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4。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永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4。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程紹剛譯著,《荷蘭在福爾摩莎:1624-166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1。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文獻叢刊51,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4。
黃鈴華編輯,《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12.。
楊南郡,《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北:玉山社,1996。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出版,1995。
達西烏拉彎‧畢馬(漢名田哲益,布農族),《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2003。
達利‧卡給(漢名柯正信,泰雅族)日文原著,田敏忠漢譯,《高砂王國—北勢八社天狗部落的祖靈傳說與抗日傳奇》,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翟灝,《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20,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5。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10。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1998。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出版社,1996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4。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報系,1987年初版。
謝世忠,《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5月初版。
謝金鑾,《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40,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6。
簡媜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4。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
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3。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14,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4。
藍鼎元,《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12,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2。
關曉榮,《八尺門手扎》,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1996.7.15。
Ashcroft,Bill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
Benjamin,Walter(班雅明)原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12。
Brooker,Pet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民92。
Fanon,Frantz(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Masques Blanc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Foucault,Michel(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Johnson, Christopher著:《德希達》,劉亞蘭譯,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0。
Kristiansson,Leif(雷‧克里斯強森)文、Stemberg,Dick(迪克‧史丹柏格)圖,周逸芬譯,《不是我的錯》,新竹市:和英出版社,2000年01月30日。
Moore-Gilbert,Ba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出版,2004。
Said,Edward W.原著,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合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文化,1999。
Said, Edward W.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Empirilism),台北:立緒文化,2000。
Smart,Barry著,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主編,《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2。
參、 期刊論文
〈附錄:台灣原住民社會大事記〉,《山海文化》16,1997.05,頁22-46。
下村作次郎著,年秀玲、張旭宜譯,〈台灣原住民文學緒論〉,《山海文化》8,1995.1,頁85-100。
孔文吉,〈人類學家眼中的原住民世界──野蠻與文明形象之分辨〉,《山海文化》8,1995.1,頁65-67。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1993年,頁6-19。
王浩威,〈重返原鄉,尋找祖先的名〉,《聯合報》讀書人,1997.6.16。
伊象菁,〈原住民散文研究──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的作品為例〉,柯沛雄教授榮休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10.26-27。
夷將‧拔路兒(劉文雄,阿美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4,1994年5月,頁22-37。
江冠明,〈「出草宣言」是原漢對話的起點──評一九九四原住民文化會議〉,《山海文化》6,1994.9,頁37-44。
朱西甯,〈鐵漿〉,《鐵漿》,台北縣:印刻出版社,2003.4。
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社會觀察──以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為例〉,《臺灣文獻》,53:1,民91.03,頁167-199。
余曉雯,〈這幾枝筆要在語文的蠻荒中開出山路──原住民文學創作的語文困境與題材問題〉,《新新聞週刊》283,1992.8.9-15,頁94-96。
吳錦發,〈論台灣原住民現代文學〉,《民眾日報》副刊,1989.07.21。
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43:10,2000.10。
李文成,〈其實你不懂我們的心──談族群特性與文化差異對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影響〉,《山海文化》14,1996.9,頁44-47。
李有成,〈原住民大撤退信史──讀瓦歷斯‧尤幹的《想念族人》〉,《聯合文學》11:2=122,1994.12,頁113-116。
李敏勇,〈新台灣詩選──部落牧師〉,《新台灣》376,2003.6.9,頁116。
李敏勇,〈森林,愛和自由的夢〉,《台灣文藝》156,1996.8,頁4-5。
李喬,〈關於存在的一些信息〉,《文學台灣》2,1992.3,頁29-65。
杜十三,〈歌唱的石頭──讀瓦歷斯‧尤幹「想念族人」〉,《文訊》107,1994.9,頁8-9。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上-〉,《淡藍為美:藍星詩學》13,2002.3,頁211-223。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下-〉,《淡藍為美:藍星詩學》14,2002.6,頁189-210。
孟樊,〈後殖民論述的文學觀〉,《聯合文學》10:8=116,1994.6,頁162-165。
林于弘,〈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童詩創作──以瓦歷斯‧諾幹為研究對象〉,《台北師院語文集刊》,2002.6,頁55-82。
林道生,〈荷蘭人治台時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8,1995.1,頁107-113。
林道生,〈鄭成功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11,1996.1,頁87-89。
邱貴芬,〈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副刊E7,2005.9.20。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005.10,頁195-227。
孫大川,〈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市,2006.11.10-12。
孫大川,〈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台灣》5,1993.1,頁61-112。
孫大川,〈黃昏裡的祭典〉,《文訊雜誌》53,19901.3,頁34。
孫大川,〈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2006。
徐士賢:〈當代臺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3,1995.7,頁145-168。
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文化詮釋的弔詭〉,《山海文化》23、24,2000.8,頁118-123。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台灣》20,1996.10.5,頁190-202。
浦忠成,〈原住民小說書寫之探討〉,「台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1997.12。
浦忠成,〈原住民文學的類型與趨向〉,《應用語文學報》創刊號,1999.6,頁185-197。
浦忠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吳鳳傳說〉,國立台灣師大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12。
高郁婷,〈東望扶桑好問津──郁永河的臺灣遊蹤〉,《孔孟月刊》,39:11=467,2001.7,頁39-47。
張茂桂,〈漢人民族主義與原住民運動〉,《山海文化》8,1995.1 頁68-70。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1994.9,頁71-75。
許木柱,〈曖昧與混沌──台灣及原住民人類學研究的悲哀〉,《山海文化》8,1995.1,頁133-136。
陳大為記錄整理,〈寂靜中爆裂的猜想──時報文學獎新詩類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副刊37,1998.11.10-12。
陳列,〈同胞〉,《地上歲月》,台北:漢藝色研,1989.4,頁30-41。
陳芳明,〈再閱讀‧再批評‧再書寫〉,《文訊》236,2005.6,頁11-13。
陳芳明,〈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105,1996.10.,頁41-46。
陳政彥,〈原住民現代詩中的空間意涵析論〉,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12.4-5。
陳昭如,〈試論台灣人類學的高山族研究〉,《山海文化》6,1994.9,頁27-36。
陳萬益,〈原住民的世界──楊牧、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山海文化》10,1995.5,頁74-77。
陳龍廷,〈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2004.12,頁211-245。
陳龍廷,〈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台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3,民92.07,頁91-111。
傅大為,〈返鄉的文字獵人──另一種邊緣戰鬥〉,《山海文化》3,1994.3,頁62-64。
傅仰止,〈台灣原住民塑像的社會心理背景〉,《山海文化》創刊號,1993.11,頁36-38。
彭瑞金主持,〈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文學台灣》4,1992.9.25,頁69-94。
彭樹君,〈溫柔的獵人──訪泰雅作家瓦歷斯‧尤幹〉,《自由時報》,1990.11.15。
黃美娥,〈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1651-1945〉,台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2004.5。
黃靖雅,〈原住民文化獵人出征!〉,《聯合晚報》當代15版,1991.5.30。
黃國超,〈泰雅族的靈魂觀〉,《山海文化》21、22,2000.3,頁170-192。
楊牧,〈他們的世界〉,《山風海雨》,台北:洪範,1987,頁47-73。
楊照,〈文化的交會與交錯──臺灣的原住民文學與人類學研究〉,《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4,頁231-250。
達拉瓦克,〈關於原住民文化政策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6,1994.9,頁67-70。
廖咸浩,〈誰怕邊緣?──和原住民朋友談文學/文化創造〉,《山海文化》2,1994.1,頁103-104。
劉哲勳,〈台灣社會變遷的少數民族婦女娼妓問題──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及歷史性的因素〉,《山海文化》4,1994.5,頁39-48。
劉紹華,〈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歷史位置〉,《山海文化》創刊號,1993.11,頁48-54。
蔡豐全,〈《年度詩選》中之「原住民書寫」敘事分析〉,《復興崗學報》73,2001.12,頁171-220。
蕭義珍,〈「臺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臺灣文藝》165,1998.10,頁120-131。
謝世忠,〈「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山海文化》13,1996.5,頁85-100。
謝世忠,〈內部殖民主義與對內自決的對立〉,《山海文化》2,1994.1,頁17-25。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原住民文學初探〉,《文學臺灣》8,1993.10,頁207-227。
蘇童,〈儀式的完成〉,《少年血》,江蘇省: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9初版,頁214-223。
蘇裕玲,〈族群建構:屬於少數民族、學術或者政權的歷史〉,《山海文化》20,1999.10,頁83-93。
肆、學位論文
王幼華,《清代台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4。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呂慧珍,《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2001。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文研究所博論,1991。
莊雅仲,《文化、書寫與差異──三個有關異己論述的分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碩論,民79.06。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
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0。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 — 1900)》,台大歷史學系碩士,1997。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台大歷史學系碩士,1997。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台中: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
魏貽君,《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伍、網路文章
「智慧藏百科全書/臺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網址:http://61.67.176.151/indigene/years/year_index.aspx
「梅子坑開拓史話」網址:http://content.edu.tw/local/chayi/dingliu/literature/meishan/3.htm
2006「第六屆新台灣史研習營:相逢水沙連—族群關係與歷史」,網址:http://www.twcenter.org.tw/g02/g02_06_02_07_4.htm。
向陽,〈來自部落的呼喚──評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向陽文苑,網址:http://sunmoonstar.myweb.hinet.net/crid_4.htm
李道明,〈生命的滋味〉,網址:http://www.fullshot.org.tw/921/14.html
Perrr,〈原音重現──我讀瓦歷斯‧諾幹的三本詩集〉,「隱密的存在」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perrr&article_id=5484244
拿難‧達道,〈太魯閣族的人文之美〉,網址:http://www2.nsysu.edu.tw/hthc/human/h912/0409.doc
馬嘉賢,〈追憶泰雅家族—論瓦歷斯‧諾幹〈我們的家族〉〉,網址:http://www.nchu.edu.tw/chinese/chh41.htm
張靜茹,〈最後的獵人〉,網址:http://www.sinorama.com.tw/ch/show_issue.php3?id=1997128612022C.TXT&page=1
陳建忠,〈書寫的力量──從瓦歷斯‧諾幹兩本近作談起〉,網址:http://blog.yam.com/walis/archives/1053435.html
鍾喬,〈擺盪是對話的開始…〉,鍾喬專欄,網址:http://www.crossborder.org.tw/blog/archives/000039.html
黃國超,〈尋找一段失落的文學史──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運動刊物討論〉,網址:http://www.nhu.edu.tw/~literary/1-1sociology/14.doc
魏貽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初步觀察〉,網址:http://cls.admin.yzu.edu.tw/LAIHE/words/cca300001-li-v8_009-0001-i.pdf
吳仲堯,〈返航鮭魚的史詩書寫──從《想念族人》到《伊能再踏查》檢證〉,網址:http://web.nutn.edu.tw/gac620/book/89%E7%B4%9A%E5%AD%B8%E7%94%9F%E5%B0%88%E9%A1%8C%E6%96%87%E7%AB%A0/7-8.htm
陸、影音資料
《瓦歷斯‧諾幹》,「人文台灣」台灣文學篇第九集,春泉文教,2001
《不要讓我在祖先的土地上跌倒》,台灣人文系列影集,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199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2912005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婉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婉如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8:22:05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8:22: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8:22: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12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12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瓦歷斯‧諾幹的文本具有強烈的去殖民企圖,而後殖民理論最重要的工程便在於解構與重構,故本文從四個面向探討瓦歷斯‧諾幹:一、如何辨識主體?二、如何進行解構?三、解構之後如何重新建構?四、回歸文學的價值與意義,探討瓦歷斯‧諾幹文本的美學展演與文學觀。
由於歷史、政治等長期以來對原住民的污名化與邊緣化,使得原住民的主體模糊難辨;八0年代,隨著台灣社會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訴求,原住民內部也有了反思主體與調整認同的空間,在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帶領下,結合黨外運動的勢力,展開了一連串原住民復權運動,並帶起了一群原住民文學家,以筆響應原運,形成以控訴與悲情為基調的文學內涵。瓦歷斯‧諾幹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追尋自我、檢視認同,進而開創了他的文學生命。
做為原住民文學的一枝健筆,瓦歷斯首先用邊緣的觀點拆解了主流價值觀對於「文明」的過渡吹捧,呈現出後殖民台灣依然存在的內部殖民事實;他對於原住民社會悲情的部分多所著墨,並企圖以此引起廣泛的注意與共鳴。再者,他用回歸與實踐的努力,挖掘族群故事與族群歷史,重新書寫族群記憶,並逆寫主流歷史。從激昂到凝練、從抵抗到建構、從漢式思維到泰雅祖靈,瓦歷斯的文本逐漸醞釀出漢人無法模擬的特殊調性;他在文類的多方面嘗試與題材上有意的延展,也呈現出他以文學為志業的態度。然而他以後殖民觀點建構出來的原住民文學觀,對照其文本則出現有待填補的空隙。就文學價值而言,瓦歷斯以祖靈無所不在的凝視惕勵自己,他的文本已脫離早期以筆響應原運的附屬地位,不但成功開展出自己的生命,並建構出台灣文壇上別具特色且無法忽略的文學樣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10
第四節 各章研究提要-------------------------------------15

第二章 主體現身:
原住民復權運動與瓦歷斯‧諾幹-----------19
第一節 原住民歷史圖像-----------------------------------21
一、污名化-------------------------------22
二、邊緣化-------------------------------30
三、「發明」原住民--------------------------------37

第二節 原住民運動與原住民文學---------------------------40
一、原住民復權運動-------------------------------40
二、原運激盪下的原住民文學-----------------------45
三、原住民現代文學的劃時代意義-----------------------------51

第三節 從「吳俊傑」到「瓦歷斯‧諾幹」-------------------54
一、「吳俊傑」------------------------------------55
二、「柳翱」--------------------------------------57
三、「瓦歷斯‧諾幹」------------------------------60

小結 -------------------------------------------------65

第三章 番人之眼:
瓦歷斯‧諾幹的邊緣觀點-----------------67
第一節 內部殖民:尚未解嚴的殖民體制---------------------69
一、「我們都是一家人」:荒謬的國家機器-------------71
二、客運車與資本主義-----------------------------80

第二節 內部流亡:百步蛇之死-----------------------------86
一、異化的空心人---------------------------------87
二、黥徒:污名的胎記-----------------------------91
三、復活的假象:部落觀光化-----------------------96

第三節 外部流亡:在我們的島嶼流浪-----------------------103
一、寄生-----------------------------------------103
二、浪人悲歌-------------------------------------107
三、倒著撤退-------------------------------------112

小結 -------------------------------------------------116

第四章 從石頭突破而來的孩子:
瓦歷斯‧諾幹與原住民主體重建-----------119
第一節 從部落出發: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推展-----------------121
一、失根的認同-----------------------------------121
二、八雅鞍部的召喚-------------------------------124
三、紮根部落的力量-------------------------------128

第二節 挖故事的人:召喚部落記憶-------------------------133
一、想念族人-------------------------------------134
二、土地記憶-------------------------------------140
三、故事的可能----------------------------------------------145

第三節 風的意志:族群歷史的重構-------------------------149
一、迷霧般的歷史---------------------------------150
二、從田野出發-----------------------------------154
三、重建族群史篇---------------------------------158

小結 -------------------------------------------------166

第五章 生命力之美:
瓦歷斯‧諾幹與原住民美學的追求---------169
第一節 部落風吹:文學風格論-----------------------------171
一、「原」味美學的建立---------------------------------------------172
二、山林著色的冷靜筆調-------------------------------------------174
三、黑色幽默的獵手-------------------------------------------------177
四、泰雅質素的揉合與嫁接----------------------------------------180

第二節 文字獵場:文類特色論-----------------------------185
一、「原」色素樸的詩境---------------------------------------------186
二、歷史想像力與穿透力的散文力道----------------------------190
三、大歷史/小人物的小說關照----------------------------------193

第三節 獵人之心:去殖民思考的原住民文學觀----------------202
一、原住民文學的界定------------------------------202
二、文學史的追溯與認定--------------------------------------------204
三、母語創作的終極理想--------------------------------------------206
四、原住民文學「自治區」-----------------------------------------210

小結 -------------------------------------------------216

第六章 結論 ----------------------------------219


參考書目────────────────────227

附錄一:瓦歷斯‧諾幹大事年表───────────241
附錄二:瓦歷斯‧諾幹單篇作品年表─────────245
附錄三:年度選集暨高中以下教科書所收錄之原住民文學──────267
zh_TW
dc.format.extent 62051 bytes-
dc.format.extent 132807 bytes-
dc.format.extent 123216 bytes-
dc.format.extent 184325 bytes-
dc.format.extent 489772 bytes-
dc.format.extent 830929 bytes-
dc.format.extent 814607 bytes-
dc.format.extent 843320 bytes-
dc.format.extent 745942 bytes-
dc.format.extent 232375 bytes-
dc.format.extent 432989 bytes-
dc.format.extent 37817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瓦歷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瓦歷斯‧諾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住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住民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去殖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體重建zh_TW
dc.title (題名) 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瓦歷斯‧諾幹(Walis Norgan)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出版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1990.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1992.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泰雅孩子‧台灣心》,台中: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1993.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想念族人》,台中:晨星,1994.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是一座學校》,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泰雅影像記錄展專輯》,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6(負責撰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1997.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番人之眼》,台中:晨星,1999.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1999.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泰雅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12.31(與余光弘合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迷霧之旅》,台中:晨星,2003.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單篇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霸尖山〉,《聯合報》副刊37,1993.6.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族群與土地系列〉1-10(與利格拉樂‧阿合撰),《聯合報》副刊35/37,1993.12.21-1994.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在每個豐盈的部落〉,《聯合報》副刊41,1997.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孩的森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7,1997.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逃亡三帖〉,《聯合報》副刊41,1997.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白色年代〉,《聯合報》副刊41,1998.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告別一九九七〉,《聯合報》副刊41,1998.4.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喜歡Capirona〉,《自由時報》副刊41,1998.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tayal(爭戰1896~1930)〉,收錄於賴香吟等著,《虛構一九八七:第二屆臺灣文學獎作品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9,頁1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人〉,《聯合報》副刊,1999.5.17。(以「倉田南」的筆名發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霧社(1892~1931)〉,收錄於張默、白靈主編,《八十八年詩選》,台北市;創世紀詩雜誌社,2000.3,頁145-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國菊〉,《聯合報》副刊E7版,2003.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尋人啟事〉,《聯合文學》20:4=232,2004.2,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靜靜坐在租屋的庭院〉,《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4.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道場〉,《聯合文學》20:5=233,2004.3,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禮物〉,《聯合文學》20:5=233,2004.3,頁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女人河Lrliun Beinox〉,《聯合報》副刊E7,2004.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速寫簿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4.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散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象二則〉,《明道文藝》37,1979.4,頁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對土地負責──身為台灣原住民的心底話〉,《文學台灣》4,1992.9.25,頁117-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huo──土地記事〉,收錄於楊澤主編,《耶穌喜愛的小孩: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12.15,頁280-3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獵人〉,《聯合文學》10:8=116,1994.6,頁92-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裝,是為了面對敵人──關於原住民文化出草宣言〉,《聯合報》副刊37,1994.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與我的颱風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1994.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sin‧Wadan──殖民、族群與個人〉,收錄於楊澤主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12.3,頁214-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明與荒野〉,《聯合報》副刊34,1996.1.2-3。〈得獎感言:原住民的心靈〉,《聯合文學》15:1=169,1998.11,頁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分鐘的教師法宣導:「我們的校長」之一〉,《台灣日報》副刊,1997.1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載不動的荒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199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剝除的文面〉,《聯合報》副刊37,1999.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似曾相識牛津夢〉,《講義》25:4=148,1999.7,頁160-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攜子入山〉,《新觀念》130,1999.8,頁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天的節奏〉,《新觀念》131,1999.9,頁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部落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1999.9.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閱讀自然的姿勢〉,《新觀念》132 ,1999.10,頁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血液的思念〉,《中央日報》副刊22,2000.3.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肯凝固的淚水〉,《中央日報》副刊22,2000.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無用〉,《誠品好讀月報試刊》3,2000.6,頁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走過裂島的痕跡〉,《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200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懸崖邊的野地〉,《文化視窗》55,2003.9,頁2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悲憐牧師的兒子〉,《自由時報》副刊47,2004.4.22。散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瓦歷斯自述〉,《聯合報》副刊E7,2004.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二大流偶發記載〉,《聯合報》副刊E7,2004.7.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野百合的秘密:外一篇〉,《聯合報》副刊E7,2004.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遺失的拼圖〉,《聯合報》副刊E7,2004.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舍遊呼〉,《聯合報》副刊E7,2004.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部落災難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5.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部落要書寫〉,《自由時報》副刊E7,2005.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小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祭〉,《聯合報》副刊,1980.9.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初的狩獵〉,《聯合報》副刊,1980.1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緝捕記〉,《聯合報》副刊,198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等待與出發〉,《中外文學》13:9,1985.2,頁143-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站之冬〉,《自由日報》,1987.6.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這,悲涼的雨〉,《自由日報》,1987.6.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絕招〉,《自由日報》,1987.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秋之前〉,《台灣時報》,1988.10.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晚間行動〉,《新聞晚報》,1988.1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都是銅像惹的禍〉,《民眾日報》,1990.5.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我的小說創作:「老師的假期」〉,《自立晚報》,1990.5.2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哀傷一日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5,1996.4.2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看到彩虹橋了嗎?〉,《聯合文學》15:1=169,1998.11,頁99-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旅行〉,《聯合文學》19:1=217,2002.11,頁58-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森田醫師的抉擇〉,《自由時報》副刊35,2002.11.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雨〉,《自由時報》副刊35,2002.11.2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鑽石〉,《中央日報》副刊17,2002.1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聯合文學》220期,2003.2,頁5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奇布查〉,《聯合文學》220期,2003.2,頁6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地圖〉,《中央日報》副刊17,2003.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櫻花鉤吻鮭〉,《幼獅文藝》594,2003.6,頁54-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後一滴酒〉,《自由時報》副刊39,2003.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老人波博〉,《聯合報》副刊E7,2003.1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復仇者〉,《自由時報》副刊35,2003.12.2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鹽〉,《自由時報》副刊41,2004.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計程車〉,《聯合報》副刊E7,2004.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離群索居的叛逆者—匕昊‧古拉斯〉,《明道文藝》341,2004.8頁144-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獨裁者的眼淚〉,《聯合報》副刊E7,2004.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女王的蔑視〉,《聯合報》副刊E7,2004.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評論及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真的!容忍反而糟糕〉,《首都早報》,1988.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速食黨〉,《太平洋日報》,1989.6.1。(以「背德者」之筆名發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誰能把太陽射下來〉,《民眾日報》,1989.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花錢≠消災──從林園事件談起〉,《首都早報》,1989.6.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統一」追悼的虛妄性格〉,《首都早報》,1989.6.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拜託!說點真話好嗎?〉,《首都早報》,1989.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速食黨〉,《太平洋日報》,1989.6.27。(以「背德者」之筆名發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何罪?〉,《首都早報》,1989.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速食黨〉,《太平洋日報》,1989.10.18。(以「背德者」之筆名發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訪詩人陳千武—詩人陳千武先生文學歷程與成就〉,《自由時報》18,1991.0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雅美族發現新世界之後〉,《中國時報》副刊,1993.11.30-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主、選舉與族群未來—一九九三年縣市長選舉,山地鄉選舉結果的初步觀察〉,《山海文化雙月刊》2期,1994.01 頁38-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建立「原住民教育」體制〉,《聯合報》副刊37,1994.4.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體檢台灣「山胞教育」--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問題〉,《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 北:行政院文建會編,1994.4.10,頁191-2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語言、族群與未來—臺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4期,1994.5,頁6-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瓦歷斯‧諾幹、高德義,〈原民住民教育政策的改革〉,《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32期,1996.02.20,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瓦歷斯.諾幹、浦忠成、譚光鼎,〈「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引言報告〉,《教改通訊》17/18期,1996.03,頁56-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住民永遠不要被研究〉,《聯合報》民意論壇11,1996.6.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地名、口傳與國家統治的變異〉,第一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1997.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弱勢兒童的教育—文化的對話與相互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9,1997.11 ,頁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現代文學的幾點思考〉,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屆台灣文學研討會」,1998.5。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雨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現月亮與星星〉,《台灣日報》副刊,1998.7.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貪心與愛玩的達奇斯〉,《台灣日報》副刊,1998.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政經社會層面看台灣先後移民族群的競爭〉,《聯合報》14,1998.10.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汐返腳的教訓〉,《聯合報》15,1998.10.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人哈路斯〉,《台灣日報》副刊,1998.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1998.11.14。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2003.4,頁127-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猜想面罩──「第二十一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類決審會議記錄」有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1998.1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螢火〉,《台灣日報》副刊27,1999.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在地文化與國家公園〉,《新觀念》129,1999.7,頁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建計劃的革命行動及其偏遠差異—關於部落重建的田野觀察〉,《城市與設計》11/12,2000.03,頁331-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迴看太陽伊娜的故鄉〉,《新故鄉雜誌》5,2000.3,頁98-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同成長的里錫河谷〉,《人本教育札記》136,2000.10,頁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建築看文化之一:國境旅行〉,《人本教育札記》,第141期,20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原住民的後祈雨時代〉,《中國時報》15,2002.5.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移動的旅程〉,收錄於啟明‧拉瓦著《重返舊部落‧序》,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6,頁i-i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親近或者疏遠──我的報導文學創作經驗〉,《2002年兩岸報導文學之發展與未來研討會手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2002.11,頁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臺灣原住民文學反思生態文化〉,第一屆國際生態論述研討會,2000。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2003.4,頁152-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給我一粒山胡椒—Magau、Atayal、國家與公園〉,《歷史月刊》183 ,2003.4,頁78-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藍色地球為本位〉,《中央日報》副刊17,2004.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聯合報》聯合副刊E7,2004.2.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夢是海洋的延伸〉,《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7,2004.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爭需要緩慢的愛來沉澱──評Alessandro Baricco著,沈萼梅、劉錫榮譯《不流血》〉,《明道文藝》338,2004.5,頁118-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世界正萎縮成一顆橘子〉,《臺灣文學館通訊》4,2004.6,頁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火蟻入侵南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B7,2004.6.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美麗的鹽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B7,2004.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最後一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2004.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逼近心靈的河流〉,《中央日報》副刊17,2004.8.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服膺「自然」或者追求「目的」〉,《中央日報》副刊17,2004.10.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火的羔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B7,2004.10.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林裡的壯闊史詩〉,《中國時報》每週書評B2,2004.1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讓故事繼續說下去:評伊苞著<老鷹,再見>〉,《明道文藝》346,2005.1,頁48-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問號到驚嘆號──我所體認的原住民族運動與原住民文學〉,「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花蓮,2005.9.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雜誌刊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獵人文化》,1990.8~1992.10共1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 網路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瓦歷斯書房》 網址:http://home.kimo.com.tw/07-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中時部落格:瓦歷斯挖故事》 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wali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悅讀地圖》 網址:http://blog.sina.com.tw/2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 《烏石悅讀二館》 網址:http://blog.yam.com/walis08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 《烏石悅讀兒童館》 網址:http://blog.yam.com/nok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 《時光魚》 網址:http://blog.yam.com/mimiko/archives/158116.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 《吹吧!吹起部落風》 網址:http://blog.roodo.com/wali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 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孩子,不要怕!──給「921大地震」罹難與倖存的孩子們〉,來源:典藏區詩人http://www4.cca.gov.tw/poem/poem-02s-01-01.asp?medianame=瓦歷斯‧諾幹&cno=17183&picture=walis.jp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梨山‧大火‧綠帶〉,來源:自由電子新聞網──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may/15/today-o1.htm#o5,1992.5.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霧社(1892-1931)〉,文章出處:橄欖樹文學:南島自治區2000-05-04,http://wenxue.com/scene/b5/south/0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流亡、離散或者終南──關於高行健及其倖存者〉,博客來網路書店「出版線上」,網址:http://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32001.htm,2003.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書籍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東州採訪冊》,臺灣文獻叢刊81,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詩鈔》,臺灣文獻叢刊28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28,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台灣省原住民文化園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90,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下編輯著,《發現台灣:一六二0~一九四五》,台北:天下雜誌發行,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文吉(尤稀‧達袞,泰雅族),《讓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2年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凱泰《台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28,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嵩山,《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1994.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武陵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敏忠(游霸士‧撓給赫,泰雅族),《天狗部落之歌》,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敏忠,《赤裸山脈》,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4.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敏忠,《泰雅的故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布農族),《最後的獵人》,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雅各,《情人與妓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雅各,《蘭嶼行醫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茲‧牟固那那(漢名劉武香梅,鄒族),《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台北:女書文化,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向明、張默編,《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向陽編,《七十九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199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編,《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利格拉樂‧阿(漢族/排灣族),《紅嘴巴的vuvu—阿初期踏查追尋的思考筆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利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利格拉樂‧阿,《穆莉旦──部落手札》,台北:女書文化,199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濃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1995年3月初版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里慕伊‧阿紀(漢名曾修媚,泰雅族),《山野笛聲:泰雅人的山居故事與城市隨筆》,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2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文化,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台北:耶魯文化,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1,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8,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錫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娃利斯‧羅干(漢名王捷茹,泰雅族),《泰雅腳蹤:開放ㄕㄜˋ會找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7,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正鋒主編,《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圓神,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市:聯合文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市:聯合文學,200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含新詩卷、散文卷、小說卷、評論卷等共七冊),台北:印刻,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計畫主持,《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實錄報告書》,台北市:文建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元衡,《赤崁集》,臺灣文獻叢刊10,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臺灣的原住民族》,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巴蘇雅‧博伊哲努,鄒族),《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19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原住民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北市:里仁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65,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禽、焦桐編,《八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隆,《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199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啟明‧拉瓦(漢名趙啟明,漢族/泰雅族),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那能(排灣族),《美麗的稻穗》,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慎,《說文解字》,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4.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英雄,《域外夢痕》,台北:台灣商務,197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72,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60,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灣文獻叢刊144,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小妍主編,《八十八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永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紹剛譯著,《荷蘭在福爾摩莎:1624-166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4,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文獻叢刊51,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鈴華編輯,《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南郡,《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北:玉山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出版,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西烏拉彎‧畢馬(漢名田哲益,布農族),《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利‧卡給(漢名柯正信,泰雅族)日文原著,田敏忠漢譯,《高砂王國—北勢八社天狗部落的祖靈傳說與抗日傳奇》,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翟灝,《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20,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報系,19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忠,《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金鑾,《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40,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媜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14,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鼎元,《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12,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曉榮,《八尺門手扎》,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1996.7.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hcroft,Bill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jamin,Walter(班雅明)原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oker,Pet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民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non,Frantz(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Masques Blanc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ucault,Michel(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son, Christopher著:《德希達》,劉亞蘭譯,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ristiansson,Leif(雷‧克里斯強森)文、Stemberg,Dick(迪克‧史丹柏格)圖,周逸芬譯,《不是我的錯》,新竹市:和英出版社,2000年01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ore-Gilbert,Ba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出版,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id,Edward W.原著,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合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id, Edward W.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Empirilism),台北:立緒文化,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art,Barry著,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主編,《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附錄:台灣原住民社會大事記〉,《山海文化》16,1997.05,頁2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下村作次郎著,年秀玲、張旭宜譯,〈台灣原住民文學緒論〉,《山海文化》8,1995.1,頁85-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文吉,〈人類學家眼中的原住民世界──野蠻與文明形象之分辨〉,《山海文化》8,1995.1,頁65-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1993年,頁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浩威,〈重返原鄉,尋找祖先的名〉,《聯合報》讀書人,1997.6.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象菁,〈原住民散文研究──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的作品為例〉,柯沛雄教授榮休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10.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夷將‧拔路兒(劉文雄,阿美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4,1994年5月,頁22-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冠明,〈「出草宣言」是原漢對話的起點──評一九九四原住民文化會議〉,《山海文化》6,1994.9,頁37-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西甯,〈鐵漿〉,《鐵漿》,台北縣:印刻出版社,200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社會觀察──以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為例〉,《臺灣文獻》,53:1,民91.03,頁167-1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曉雯,〈這幾枝筆要在語文的蠻荒中開出山路──原住民文學創作的語文困境與題材問題〉,《新新聞週刊》283,1992.8.9-15,頁94-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錦發,〈論台灣原住民現代文學〉,《民眾日報》副刊,1989.07.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43:10,200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成,〈其實你不懂我們的心──談族群特性與文化差異對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影響〉,《山海文化》14,1996.9,頁44-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有成,〈原住民大撤退信史──讀瓦歷斯‧尤幹的《想念族人》〉,《聯合文學》11:2=122,1994.12,頁113-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敏勇,〈新台灣詩選──部落牧師〉,《新台灣》376,2003.6.9,頁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敏勇,〈森林,愛和自由的夢〉,《台灣文藝》156,1996.8,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喬,〈關於存在的一些信息〉,《文學台灣》2,1992.3,頁2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十三,〈歌唱的石頭──讀瓦歷斯‧尤幹「想念族人」〉,《文訊》107,1994.9,頁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上-〉,《淡藍為美:藍星詩學》13,2002.3,頁211-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下-〉,《淡藍為美:藍星詩學》14,2002.6,頁18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樊,〈後殖民論述的文學觀〉,《聯合文學》10:8=116,1994.6,頁162-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于弘,〈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童詩創作──以瓦歷斯‧諾幹為研究對象〉,《台北師院語文集刊》,2002.6,頁55-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道生,〈荷蘭人治台時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8,1995.1,頁107-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道生,〈鄭成功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11,1996.1,頁87-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副刊E7,2005.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005.10,頁195-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市,2006.11.10-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台灣》5,1993.1,頁6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黃昏裡的祭典〉,《文訊雜誌》53,19901.3,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大川,〈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士賢:〈當代臺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3,1995.7,頁145-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文化詮釋的弔詭〉,《山海文化》23、24,2000.8,頁118-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台灣》20,1996.10.5,頁190-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原住民小說書寫之探討〉,「台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1997.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原住民文學的類型與趨向〉,《應用語文學報》創刊號,1999.6,頁185-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忠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吳鳳傳說〉,國立台灣師大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郁婷,〈東望扶桑好問津──郁永河的臺灣遊蹤〉,《孔孟月刊》,39:11=467,2001.7,頁3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茂桂,〈漢人民族主義與原住民運動〉,《山海文化》8,1995.1 頁68-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1994.9,頁7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木柱,〈曖昧與混沌──台灣及原住民人類學研究的悲哀〉,《山海文化》8,1995.1,頁133-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大為記錄整理,〈寂靜中爆裂的猜想──時報文學獎新詩類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副刊37,1998.11.10-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列,〈同胞〉,《地上歲月》,台北:漢藝色研,1989.4,頁30-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再閱讀‧再批評‧再書寫〉,《文訊》236,2005.6,頁1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105,1996.10.,頁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政彥,〈原住民現代詩中的空間意涵析論〉,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1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昭如,〈試論台灣人類學的高山族研究〉,《山海文化》6,1994.9,頁27-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原住民的世界──楊牧、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山海文化》10,1995.5,頁74-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龍廷,〈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2004.12,頁211-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龍廷,〈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台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3,民92.07,頁91-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大為,〈返鄉的文字獵人──另一種邊緣戰鬥〉,《山海文化》3,1994.3,頁62-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仰止,〈台灣原住民塑像的社會心理背景〉,《山海文化》創刊號,1993.11,頁36-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主持,〈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文學台灣》4,1992.9.25,頁6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樹君,〈溫柔的獵人──訪泰雅作家瓦歷斯‧尤幹〉,《自由時報》,1990.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娥,〈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1651-1945〉,台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200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靖雅,〈原住民文化獵人出征!〉,《聯合晚報》當代15版,1991.5.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國超,〈泰雅族的靈魂觀〉,《山海文化》21、22,2000.3,頁170-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他們的世界〉,《山風海雨》,台北:洪範,1987,頁47-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照,〈文化的交會與交錯──臺灣的原住民文學與人類學研究〉,《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4,頁231-2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拉瓦克,〈關於原住民文化政策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6,1994.9,頁67-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咸浩,〈誰怕邊緣?──和原住民朋友談文學/文化創造〉,《山海文化》2,1994.1,頁103-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哲勳,〈台灣社會變遷的少數民族婦女娼妓問題──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及歷史性的因素〉,《山海文化》4,1994.5,頁3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華,〈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歷史位置〉,《山海文化》創刊號,1993.11,頁48-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豐全,〈《年度詩選》中之「原住民書寫」敘事分析〉,《復興崗學報》73,2001.12,頁171-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義珍,〈「臺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臺灣文藝》165,1998.10,頁120-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忠,〈「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山海文化》13,1996.5,頁85-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世忠,〈內部殖民主義與對內自決的對立〉,《山海文化》2,1994.1,頁17-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原住民文學初探〉,《文學臺灣》8,1993.10,頁207-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童,〈儀式的完成〉,《少年血》,江蘇省: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9初版,頁214-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裕玲,〈族群建構:屬於少數民族、學術或者政權的歷史〉,《山海文化》20,1999.10,頁83-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幼華,《清代台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慧珍,《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文研究所博論,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雅仲,《文化、書寫與差異──三個有關異己論述的分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碩論,民79.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 — 1900)》,台大歷史學系碩士,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 — 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台大歷史學系碩士,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台中: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貽君,《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網路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智慧藏百科全書/臺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網址:http://61.67.176.151/indigene/years/year_index.aspx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子坑開拓史話」網址:http://content.edu.tw/local/chayi/dingliu/literature/meishan/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6「第六屆新台灣史研習營:相逢水沙連—族群關係與歷史」,網址:http://www.twcenter.org.tw/g02/g02_06_02_07_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向陽,〈來自部落的呼喚──評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向陽文苑,網址:http://sunmoonstar.myweb.hinet.net/crid_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道明,〈生命的滋味〉,網址:http://www.fullshot.org.tw/921/14.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rrr,〈原音重現──我讀瓦歷斯‧諾幹的三本詩集〉,「隱密的存在」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perrr&article_id=5484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拿難‧達道,〈太魯閣族的人文之美〉,網址:http://www2.nsysu.edu.tw/hthc/human/h912/0409.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嘉賢,〈追憶泰雅家族—論瓦歷斯‧諾幹〈我們的家族〉〉,網址:http://www.nchu.edu.tw/chinese/chh4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茹,〈最後的獵人〉,網址:http://www.sinorama.com.tw/ch/show_issue.php3?id=1997128612022C.TXT&page=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忠,〈書寫的力量──從瓦歷斯‧諾幹兩本近作談起〉,網址:http://blog.yam.com/walis/archives/1053435.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喬,〈擺盪是對話的開始…〉,鍾喬專欄,網址:http://www.crossborder.org.tw/blog/archives/000039.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國超,〈尋找一段失落的文學史──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運動刊物討論〉,網址:http://www.nhu.edu.tw/~literary/1-1sociology/14.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貽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初步觀察〉,網址:http://cls.admin.yzu.edu.tw/LAIHE/words/cca300001-li-v8_009-0001-i.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仲堯,〈返航鮭魚的史詩書寫──從《想念族人》到《伊能再踏查》檢證〉,網址:http://web.nutn.edu.tw/gac620/book/89%E7%B4%9A%E5%AD%B8%E7%94%9F%E5%B0%88%E9%A1%8C%E6%96%87%E7%AB%A0/7-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影音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瓦歷斯‧諾幹》,「人文台灣」台灣文學篇第九集,春泉文教,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要讓我在祖先的土地上跌倒》,台灣人文系列影集,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199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