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元代鄭玉思想研究
作者 袁中翠
貢獻者 祝平次<br>林啟屏
袁中翠
關鍵詞 鄭玉
元代
儒學
朱陸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8:28:13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鄭玉思想為主題,意在透過個案研究來定位鄭玉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歷史地位。全文以鄭玉思想的特質為主要切入點,依序探究鄭玉的儒學思想內涵、實踐的起點與價值、對思想史上「朱陸會同」課題的貢獻。鄭玉儒學思想的內涵有對先秦儒學、宋儒的繼承,亦有對宋儒思想的修正。他側重的儒學問題大多圍繞在倫理問題與個人修身成德的部分,同時,他對於人事之理的興趣大於對形上之理的興趣。鄭玉以「傳經之道」自任,心中理想的士人形象是「不以隱約而弗務」的仁者,而士人成德的關鍵取決於「盡心盡性」、「能知能行」,為世為民的應世態度。最後,本文將「朱陸會同」問題獨立一章,以謹慎的態度考證出鄭玉對朱、陸兩家學術抱持著「思同不辨異」的態度。因為「朱陸會同」是南宋以後才出現的新問題,所以鄭玉在此問題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明代儒者「合同」與「辨異」的發展。鄭玉在思想史上兼有延續傳統、開展新題之功,在討論宋、明間的學術樣貌之時,鄭玉的歷史地位值得被重新認識。

關鍵詞:鄭玉 元代 儒學 朱陸
參考文獻 一、原典
宋.周敦頤,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灣:中華書局,1981)。
宋.劉子翬,《屏山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v.263,台灣商務書局,1973)。
宋.朱熹,《四書集注甲種本》(臺灣:世界書局,1983)。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陸建華、朱傑人校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灣:里仁書局,1981)。
元.袁桷,《青容居士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
元.虞集、民國.王有立主編,《元蜀郡虞文靖公道園學古錄》(台灣:京華書局,1968)。
元.鄭玉,《師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v.300,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元.鄭玉,《春秋闕疑》(四庫全書珍本三集,v.84-89,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元.余闕著,《青陽先生集》(收於清.潘錫恩編《乾坤正氣集》,台北:環球書局,1966)。
元.危素,《說學齋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v.293,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元.汪克寬,《環谷集》(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元.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唐元,《筠軒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
元.吳萊,《淵穎吳先生文集》,收於明.宋濂編《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
元.吳城,《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灣:文海出版社印行,1964)。
元.劉壎,《水雲村稿》(《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台灣商務書局,1973)。
明.程曈,《新安學繫錄》,《安徽叢書》第二函,嚴一萍主編,《叢書集成三編》(台灣: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明.宋濂,《元史》(臺北:中華書局,1966出版,1997.7,第六刷)。
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70)。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本,《宋元學案》(台北:中華書局,1984)。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15(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程敏政著,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安徽:黃山書社,2004)。
明.彭澤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七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年不詳)。
明.何東序、汪尚寧[嘉靖]《徽州府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程敏政,《道一編》,吳長庚主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據汲古閣藏板,台北:正光書局,1971)。
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台灣:三民書局,1968.4)。
清.全祖望著,詹海雲校注,《鮚埼亭集》(台灣國立編譯館,2003)。
清.孫承澤,《元朝典故編年考》,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v.140,台灣商務,1971)。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雠通義校注》(臺北縣:漢京文化,1986)。
清.李詩等編纂,《湻安縣志》(據清光緒十年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印行,1975)。
清.王讓等編纂《祁門縣志》,(據清光緒七年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印行,1985)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灣:漢京文化,1983.9月)。
二、近人論著(以下先依姓名筆畫,再依出版年作排序)
Alan T. Wood ,《Limit to Autocracy》,(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95)
丁崑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華學月刊》,第136期,1983.4,頁48-59。
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七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灣:新文豐出版,1979)
王德毅、昌彼得、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灣:鼎文出版社,1980)
王明蓀,〈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華學月刊》,第139期,1983.7,頁9-19。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灣:學生書局,1992)。
王風雷,〈元代的經筵〉,《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第2期,1993年,頁26-33。
王風雷,〈元代書院考遺〉,《內蒙古社會科學》,第4期,1994年,頁72-78。
王曉清,〈元代關學試探〉,《孔子研究》,第31卷,第9期,1995.1,頁65-69。
王忠閣,〈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與元中期學風的轉變〉,《殷都學刊》,總第77期,2000第3期,頁57-60。
王中江,〈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5期,2000.5,頁467-478。
史仲林、胡曉林,《中國元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上),《大陸雜誌》,第5卷,第4期,1952.8,頁113-116。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下),《大陸雜誌》,第5卷,第5期,1952.9,頁170-172。
何佑森,〈元代學術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2期,1956.2,頁305-366。
何佑森,〈元代書院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2卷第1期,1956.2),頁361-408。
李則芬,〈漢蒙思想衝突對元代政治的影響〉,《東方雜誌》,復刊第7卷第3期,1973.9,頁33-51。
李修生等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狄百瑞,〈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侯健譯,《中外文學》,8卷第3期,1979.8,頁66-76。
汪惠敏,〈《四庫全書提要》對宋儒春秋學評騭之態度〉,侯健譯,《書目季刊》,22卷第3期,1988.12),頁71-77。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市:北京出版,新華經銷,1994)。
沈起緯、徐光烈,《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周祖謨,〈宋亡後仕元之儒學教授〉,《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4卷第1、2期合刊,1946.12,頁191-214。
周曉光,〈宋元明清時期的新安理學家〉,《中國哲學史》(1993.4),頁93-98。
周曉光,〈論元末明初新安理學家朱升與鄭玉〉,《中國哲學史》(1994.2,第11期),頁83-92。
林登昱,〈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1998.6,頁75-95。
胡青,〈宋元之際江西理學界和會朱陸之思潮〉,《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總第64期,1995第5期,頁47-51,下轉頁38。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臺北:八方文化,1996,初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灣:華世出版社,1976,台一版)。
柏陽,《中國歷史年表》下冊(台灣:星光出版社,1984,五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大陸:人民出版社,1997第二版)。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1993)。
查洪德,《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北京:中華書局,2005)。
孫克寬,《元初儒學》(台北:撰者,1953)。
孫克寬,〈元代北方之儒〉,《孔孟學報》,第8期,1964.9月,頁125-144。
孫克寬,〈元代南方之儒試論〉,《孔孟月刊》,4卷第12期,1966.8,頁11-16。
孫克寬,〈元代南宋遺民初述──不和蒙古人合作的南方儒士〉,《東海學報》,15卷,1974.7,頁13-33。
袁冀,《元史研究論集》(台北商務,1974.9)。
張興唐,〈元代政治得失的研究〉,《輔仁大學人文學報》,第1期,1970.9,總頁107-152。
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的理學〉,《文史哲》,總第150期,1982.5,頁3-12。
張帆,〈元代翰林國史院與漢族儒士〉,《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1988,頁75-83。
張恭銘,〈南宋至元的朱陸和會思想〉,《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5,頁15-21。
張恭銘,〈朱陸論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1997.12,頁191-214。
張良才,〈和會朱陸:元代理學教育哲學的特點〉,《齊魯學刊》,第5期,1999,頁45-51。
查洪德,〈虞集的學術淵源與文學主張〉,《殷都學刊》,1999,第4期,頁44-49。
查洪德,〈元代學術流變與詩文流派〉,《殷都學刊》,2000,第1期,頁61-71。
徐連達主編,《中國歷代官制辭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張廣愛,〈論元朝對儒學的崇尚──兼談當時知識份子的地位〉,《文史知識》,第7期,1993.7,頁122-124。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陳榮捷,〈元代之朱子學〉,萬先法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第4期,1981.4,頁9-19。
陳正夫,〈論許衡的自然觀及其折衷朱陸傾向〉,《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第2期,頁30-35。
陳志信,〈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鵝湖月刊》,第3卷第5期,總第281,1998.7,頁33-47。
黃孝光,〈元代四書考〉,《木鐸》,第7卷期,1978.3,頁223-272。
黃俊傑,〈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讀後〉,《中外文學》,8卷第9期,1980.2,頁100-106。
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1984.6,頁201-219。
黃端陽,〈論元代虞集理學思想之傳承與轉折〉,《孔孟月刊》,31卷第9期,1993.5,頁26-35。
黃兆強,《清人元史學探研──清初至清中葉》(台北:稻香出版,2000)。
黃書光,〈論元代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孔孟月刊》,43卷第11、12期,2005.8,頁40-45。
彭永捷,《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1994)。
雷家聖,〈從經學到理學──略論北宋儒學學術取向之轉變〉,《史耘》,第9期,2003.9,頁29-48。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
趙華富,〈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學術界》,第3期,1999.3,頁66-71。
趙華富,〈元代新安理學家弘揚朱子學的學術活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0.11,頁8-12。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劉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5)。
鄧洪波,〈元代書院及其發展特色〉,《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72-76。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198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91,初刷二版)。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市 素書樓基金會出版,2001)。
韓儒林著,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主編,《韓儒林文集》(江西古籍出版,1985)。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論文集》(台北市 新文豐出版,2003)。
歐陽周,《中國元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劉桂林,〈鄭玉教育思想新探〉,(《孔孟月刊》,31卷第9期,1993.5),頁36-38。
劉明宗,〈元代《春秋》學撰著分類考述〉,《書目季刊》第27卷,第1期,1993,頁53。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卷第8期,1997.1),頁32-43。
劉怡君,〈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蕭天石等人選輯,《性理學彙函──理學類編.性學篇.性理選粹》(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東方文化》,(1978),頁151-178。
蕭啟慶,〈元代蒙古人的漢學〉,《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85),  頁377。
蕭啟慶,〈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元史論叢第七輯》,中國元史研究會編,江西教育出版社發行,1999.4),頁1-19。
韓志遠,〈元代著名學者鄭玉考〉,《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125-137。
羅依果、樓占梅等編,《元朝人名錄》(Repertory of proper names in Yuan literary sources),臺北市:南天書局,1988-1996。
魏崇武,〈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評述〉,《殷都學刊》,2004年3月,卷期3,頁47-55。
烏蘭察夫(段文明),〈理學在元代的傳播與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第2期,1991.3,頁12-1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2912015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祝平次<br>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袁中翠zh_TW
dc.creator (作者) 袁中翠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pr-2010 18:28:13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pr-2010 18:28: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pr-2010 18:28: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1201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12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鄭玉思想為主題,意在透過個案研究來定位鄭玉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歷史地位。全文以鄭玉思想的特質為主要切入點,依序探究鄭玉的儒學思想內涵、實踐的起點與價值、對思想史上「朱陸會同」課題的貢獻。鄭玉儒學思想的內涵有對先秦儒學、宋儒的繼承,亦有對宋儒思想的修正。他側重的儒學問題大多圍繞在倫理問題與個人修身成德的部分,同時,他對於人事之理的興趣大於對形上之理的興趣。鄭玉以「傳經之道」自任,心中理想的士人形象是「不以隱約而弗務」的仁者,而士人成德的關鍵取決於「盡心盡性」、「能知能行」,為世為民的應世態度。最後,本文將「朱陸會同」問題獨立一章,以謹慎的態度考證出鄭玉對朱、陸兩家學術抱持著「思同不辨異」的態度。因為「朱陸會同」是南宋以後才出現的新問題,所以鄭玉在此問題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明代儒者「合同」與「辨異」的發展。鄭玉在思想史上兼有延續傳統、開展新題之功,在討論宋、明間的學術樣貌之時,鄭玉的歷史地位值得被重新認識。

關鍵詞:鄭玉 元代 儒學 朱陸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鄭玉個案的討論 2
二、與鄭玉相關的文獻研究 5
三、鄭玉所處之學術環境的形成與儒學發展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3
第四節 鄭玉所處的學術環境概述與著作介紹 14
一、學術環境概述 14
二、著作介紹 18
第二章 儒學思想 23
第一節 倫理思想 23
一、經注中的倫理思想 23
二、史論中的倫理思想 28
三、題、記、書中的倫理觀 35
第二節 經學思想 38
 一、「經」、「文章」、「道」之間的聯繫 38
  二、《春秋闕疑》的思想意義 44
  三、〈周易大傳附註序〉的注《易》思想 51
第三節 儒學思想的回歸 59
第三章 儒學實踐的過程與理想 61
第一節 德行之學 61
一、德行之學的本原──〈太極圖說〉與〈西銘〉 61
二、德行之學的重點──「存誠」「居敬」以致其實 68
第二節 成德之學的具體實踐 74
一、不以仕隱為準則的應世態度 74
二、儒學和興治的關係 81
第三節 儒學實踐的價值 87
一、儒學實踐步驟缺乏的原因 87
二、由知到行的生命實踐 91
第四章 鄭玉與「朱陸會同」 97
第一節 鄭玉的朱陸會同思想 97
一、家學與師承對鄭玉思想形成的影響 97
二、鄭玉會同朱陸「右朱」或「右陸」辨疑 102
第二節 鄭玉以前會同朱陸的狀況 111
一、南宋 112
二、元代 114
第三節 鄭玉在朱陸會同歷史上的地位 123
第五章 結論 129
附錄 《師山集》目次 137
表一 鄭玉以前的元代朱陸學術師承概況 146
表二 元代朱陸會同簡表 147
參考書目 148
zh_TW
dc.format.extent 44560 bytes-
dc.format.extent 71321 bytes-
dc.format.extent 89967 bytes-
dc.format.extent 484932 bytes-
dc.format.extent 707701 bytes-
dc.format.extent 632514 bytes-
dc.format.extent 572591 bytes-
dc.format.extent 232764 bytes-
dc.format.extent 257094 bytes-
dc.format.extent 76088 bytes-
dc.format.extent 68746 bytes-
dc.format.extent 2219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1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鄭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元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朱陸zh_TW
dc.title (題名) 元代鄭玉思想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原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周敦頤,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灣: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劉子翬,《屏山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v.263,台灣商務書局,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四書集注甲種本》(臺灣:世界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陸建華、朱傑人校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灣:里仁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袁桷,《青容居士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虞集、民國.王有立主編,《元蜀郡虞文靖公道園學古錄》(台灣:京華書局,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鄭玉,《師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v.300,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鄭玉,《春秋闕疑》(四庫全書珍本三集,v.84-89,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余闕著,《青陽先生集》(收於清.潘錫恩編《乾坤正氣集》,台北:環球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危素,《說學齋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v.293,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汪克寬,《環谷集》(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唐元,《筠軒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吳萊,《淵穎吳先生文集》,收於明.宋濂編《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吳城,《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灣:文海出版社印行,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劉壎,《水雲村稿》(《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台灣商務書局,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程曈,《新安學繫錄》,《安徽叢書》第二函,嚴一萍主編,《叢書集成三編》(台灣: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宋濂,《元史》(臺北:中華書局,1966出版,1997.7,第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本,《宋元學案》(台北:中華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15(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程敏政著,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安徽:黃山書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彭澤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七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何東序、汪尚寧[嘉靖]《徽州府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程敏政,《道一編》,吳長庚主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據汲古閣藏板,台北:正光書局,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台灣:三民書局,196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全祖望著,詹海雲校注,《鮚埼亭集》(台灣國立編譯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孫承澤,《元朝典故編年考》,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v.140,台灣商務,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雠通義校注》(臺北縣:漢京文化,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詩等編纂,《湻安縣志》(據清光緒十年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印行,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讓等編纂《祁門縣志》,(據清光緒七年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印行,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灣:漢京文化,1983.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人論著(以下先依姓名筆畫,再依出版年作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an T. Wood ,《Limit to Autocracy》,(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崑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華學月刊》,第136期,1983.4,頁48-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七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灣:新文豐出版,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毅、昌彼得、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灣:鼎文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蓀,〈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華學月刊》,第139期,1983.7,頁9-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灣:學生書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風雷,〈元代的經筵〉,《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第2期,1993年,頁26-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風雷,〈元代書院考遺〉,《內蒙古社會科學》,第4期,1994年,頁72-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清,〈元代關學試探〉,《孔子研究》,第31卷,第9期,1995.1,頁6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忠閣,〈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與元中期學風的轉變〉,《殷都學刊》,總第77期,2000第3期,頁57-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中江,〈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5期,2000.5,頁467-4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仲林、胡曉林,《中國元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上),《大陸雜誌》,第5卷,第4期,1952.8,頁113-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下),《大陸雜誌》,第5卷,第5期,1952.9,頁170-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佑森,〈元代學術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2期,1956.2,頁305-3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佑森,〈元代書院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2卷第1期,1956.2),頁361-4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則芬,〈漢蒙思想衝突對元代政治的影響〉,《東方雜誌》,復刊第7卷第3期,1973.9,頁33-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修生等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狄百瑞,〈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侯健譯,《中外文學》,8卷第3期,1979.8,頁66-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惠敏,〈《四庫全書提要》對宋儒春秋學評騭之態度〉,侯健譯,《書目季刊》,22卷第3期,1988.12),頁71-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市:北京出版,新華經銷,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起緯、徐光烈,《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祖謨,〈宋亡後仕元之儒學教授〉,《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4卷第1、2期合刊,1946.12,頁191-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曉光,〈宋元明清時期的新安理學家〉,《中國哲學史》(1993.4),頁93-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曉光,〈論元末明初新安理學家朱升與鄭玉〉,《中國哲學史》(1994.2,第11期),頁83-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登昱,〈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1998.6,頁75-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青,〈宋元之際江西理學界和會朱陸之思潮〉,《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總第64期,1995第5期,頁47-51,下轉頁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臺北:八方文化,1996,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灣:華世出版社,1976,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陽,《中國歷史年表》下冊(台灣:星光出版社,1984,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大陸:人民出版社,1997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查洪德,《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北京:中華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寬,《元初儒學》(台北:撰者,1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寬,〈元代北方之儒〉,《孔孟學報》,第8期,1964.9月,頁125-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寬,〈元代南方之儒試論〉,《孔孟月刊》,4卷第12期,1966.8,頁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克寬,〈元代南宋遺民初述──不和蒙古人合作的南方儒士〉,《東海學報》,15卷,1974.7,頁13-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冀,《元史研究論集》(台北商務,19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興唐,〈元代政治得失的研究〉,《輔仁大學人文學報》,第1期,1970.9,總頁107-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的理學〉,《文史哲》,總第150期,1982.5,頁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帆,〈元代翰林國史院與漢族儒士〉,《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1988,頁75-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恭銘,〈南宋至元的朱陸和會思想〉,《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5,頁15-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恭銘,〈朱陸論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1997.12,頁191-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良才,〈和會朱陸:元代理學教育哲學的特點〉,《齊魯學刊》,第5期,1999,頁45-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查洪德,〈虞集的學術淵源與文學主張〉,《殷都學刊》,1999,第4期,頁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查洪德,〈元代學術流變與詩文流派〉,《殷都學刊》,2000,第1期,頁6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連達主編,《中國歷代官制辭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廣愛,〈論元朝對儒學的崇尚──兼談當時知識份子的地位〉,《文史知識》,第7期,1993.7,頁122-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捷,〈元代之朱子學〉,萬先法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第4期,1981.4,頁9-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正夫,〈論許衡的自然觀及其折衷朱陸傾向〉,《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第2期,頁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信,〈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鵝湖月刊》,第3卷第5期,總第281,1998.7,頁3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孝光,〈元代四書考〉,《木鐸》,第7卷期,1978.3,頁223-2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讀後〉,《中外文學》,8卷第9期,1980.2,頁100-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1984.6,頁201-2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端陽,〈論元代虞集理學思想之傳承與轉折〉,《孔孟月刊》,31卷第9期,1993.5,頁26-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兆強,《清人元史學探研──清初至清中葉》(台北:稻香出版,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書光,〈論元代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孔孟月刊》,43卷第11、12期,2005.8,頁40-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永捷,《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家聖,〈從經學到理學──略論北宋儒學學術取向之轉變〉,《史耘》,第9期,2003.9,頁2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華富,〈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學術界》,第3期,1999.3,頁66-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華富,〈元代新安理學家弘揚朱子學的學術活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0.11,頁8-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洪波,〈元代書院及其發展特色〉,《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72-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91,初刷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市 素書樓基金會出版,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儒林著,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主編,《韓儒林文集》(江西古籍出版,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論文集》(台北市 新文豐出版,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周,《中國元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桂林,〈鄭玉教育思想新探〉,(《孔孟月刊》,31卷第9期,1993.5),頁36-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明宗,〈元代《春秋》學撰著分類考述〉,《書目季刊》第27卷,第1期,1993,頁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卷第8期,1997.1),頁32-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怡君,〈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天石等人選輯,《性理學彙函──理學類編.性學篇.性理選粹》(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東方文化》,(1978),頁151-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啟慶,〈元代蒙古人的漢學〉,《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85),  頁3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啟慶,〈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元史論叢第七輯》,中國元史研究會編,江西教育出版社發行,1999.4),頁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志遠,〈元代著名學者鄭玉考〉,《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125-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依果、樓占梅等編,《元朝人名錄》(Repertory of proper names in Yuan literary sources),臺北市:南天書局,1988-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崇武,〈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評述〉,《殷都學刊》,2004年3月,卷期3,頁47-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烏蘭察夫(段文明),〈理學在元代的傳播與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第2期,1991.3,頁12-19。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