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Title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Creator盧秀芳
Contributor詹志禹
盧秀芳
Key Words外籍新娘
Date2003
Date Issued25-Apr-2010 15:03:27 (UTC+8)
Summary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在台外籍新娘子女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生活適應,並探討其間的脈絡及關聯。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及非參與觀察的方式來蒐集資料,受訪者為在台外籍新娘子女的父母、教師,每位受訪者至少接受訪談兩次,並實際前往研究對象家中進行訪談以瞭解研究對象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生活,同時藉由教室觀察的方式做為資料訪談之驗證。
本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將以三個研究對象的家庭故事為起點,透過文字的鋪陳,延伸至個別學校生活經驗,透過整個脈絡勾勒出他們家庭環境及學校生活的圖像。家庭環境部份以父母的故事、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氣氛、父母教養等面向來探討,學校生活則以學業適應、常規適應、人際適應三部分來描述,再討論其間之脈絡相連之處。
本研究結果發現:(1)外籍新娘是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物;(2)外籍新娘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學校生活困難重重;(3)外籍新娘子女在國語科目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4)外籍新娘子女在同儕適應上並未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5)家庭社經地位低落是影響外籍新娘子女學校生活的重要因素;(6)外籍新娘在異國教養上充滿了艱辛、困境與盲點;(7)外籍新娘的配偶對於子女的教育角色不容忽視;(8)外籍新娘家庭對教師特別信任及依賴,但親師溝通障礙也較多。
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加強社會福利及救助工作;(2)設置專門輔導機構;(3)運用媒體加強對外籍新娘家庭的尊重觀念;(4)提供親職教育相關課程;(5)強化學校行政單位輔導支援系統;(6)加強教師對於族群議題的認知及關注。期使外籍新娘子女得到更良善的照顧以健全其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雪茵、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王慶齡(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本間美穗(1996)。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生(1972)。影響才賦優異兒童教育之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130-231。
李燕與李浦群合譯(1995)。人際溝通。台北:楊智。
李亦園(1978)。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中研院民族專刊之廿四,台北。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108-117。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吳典武(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
吳芝儀(2000)。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臺北:濤石。
吳芝儀譯( 1995)。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濤石。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倖如、王宏仁(2003)。「融入」或 「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2003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討會」發表論文。
林生傳(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義男譯(1995)。Donald, L. J. & Suzanne, K.原著。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38。
林繼盛(1982)。影響兒童學業之家庭因素。國民中小學專題研究。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究會。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臺北:空大。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胡佑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施束鍾(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淑貴(1998)。家庭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雄(2002)。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1997)。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59-186。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平(1984)。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究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15-122。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建成、湯仁燕(1998)。發展台灣原住民教育的幾點思考。載於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53-75。台北: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運作。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慧敏(1993)。國小數學科教育問題與補救教學研究分析。台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集。
張曉春(1972)。台灣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台大社會學刊,8,63-98。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彭懷恩(1992)。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
黃冠盈(200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毅志(1992)。結構變遷與地位取得之關係。中國社會學刊,16,89-105。
陽琪、陽琬譯(1995)。Norman Goodman(1992)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報,28,7~28。
鄭雅雯(1997)。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仁芸(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運林(1995)。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84)。代幣制度對國小兒童適應行為、班級氣氛及學業成績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關係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佑彰(2001)。促進多元族群的瞭解與對話。師友,403,24-29。
蔡文輝(1999)。社會學。臺北:三民。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
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精神」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保禎(1994)。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台北:心理。
盧 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13-164。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魏惠娟(1998)。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關復勇(1987)。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aumrind, D.(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4), 360-362 .
Bernstein, B.(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1):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ossard, J. H. S. (1960). The soci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Fan, C. Cindy & Youqin Huang(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88(2),pp.227-251。
Fossett, M. A.(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Lee, Everett S.(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 3(1),pp.45-57。
Ogbu, J. U.(1986).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 413-429.
Hwang, S. S., Saenz, R.(1997). Structural and assimilationist explan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758-772.
Rangel, D. K. (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escription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0911004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1004
Type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詹志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秀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盧秀芳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5-Apr-2010 15:03:27 (UTC+8)-
dc.date.available 25-Apr-2010 15:03: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5-Apr-2010 15:03: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911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911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在台外籍新娘子女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生活適應,並探討其間的脈絡及關聯。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及非參與觀察的方式來蒐集資料,受訪者為在台外籍新娘子女的父母、教師,每位受訪者至少接受訪談兩次,並實際前往研究對象家中進行訪談以瞭解研究對象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生活,同時藉由教室觀察的方式做為資料訪談之驗證。
本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將以三個研究對象的家庭故事為起點,透過文字的鋪陳,延伸至個別學校生活經驗,透過整個脈絡勾勒出他們家庭環境及學校生活的圖像。家庭環境部份以父母的故事、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氣氛、父母教養等面向來探討,學校生活則以學業適應、常規適應、人際適應三部分來描述,再討論其間之脈絡相連之處。
本研究結果發現:(1)外籍新娘是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物;(2)外籍新娘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學校生活困難重重;(3)外籍新娘子女在國語科目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4)外籍新娘子女在同儕適應上並未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5)家庭社經地位低落是影響外籍新娘子女學校生活的重要因素;(6)外籍新娘在異國教養上充滿了艱辛、困境與盲點;(7)外籍新娘的配偶對於子女的教育角色不容忽視;(8)外籍新娘家庭對教師特別信任及依賴,但親師溝通障礙也較多。
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加強社會福利及救助工作;(2)設置專門輔導機構;(3)運用媒體加強對外籍新娘家庭的尊重觀念;(4)提供親職教育相關課程;(5)強化學校行政單位輔導支援系統;(6)加強教師對於族群議題的認知及關注。期使外籍新娘子女得到更良善的照顧以健全其身心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待答問題………………………………………………..4
第五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跨國婚姻的探討………………………………………..6
第二節 家庭環境相關理論及研究…………………………….19
第三節 在台外籍新娘子女的學校生活適應………………….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4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選擇……………………………………….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37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40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研究倫理…………………………….44
第六節 初探性研究…………………………………………….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52
第一節 阿杰的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52
第二節 阿明的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81
第三節 阿勝的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108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134
第一節 綜合討論……………………………………………...134
第二節 結論……………………………………………………153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建議………………………………………156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159
參考書目…………………………………………………………161
附錄1外籍新娘訪談大綱…………………………………………..166
附錄2外籍新娘先生訪談大綱……………………………………..167
附錄3外籍新娘子女之導師訪談大綱……………………………..168
附錄4外籍新娘基本資料表………………………………………..169
附錄5外籍新娘先生基本資料表…………………………………..170
圖 表 目 錄

(一)表次
表2-1核發國人之東南亞各國籍配偶簽證數量統計表…………………..10
表2-2各縣市結婚登記之外及配偶人數…………………………………..11
表2-3現代教養與中國傳統教養比較表…………………………………..28
表3-1 研究對象選取過程一覽表………………………………………….38
表3-2 個案基本資料及家庭環境概述表………………………………….38
表3-3 訪談概要表………………………………………………………….41
表3-4 實地筆記紀錄概要表……………………………………………….43

(二)圖次
圖2-1 地位取得模式……………………………………………………….21
圖2-2 社會階層化影響教育之理論圖…………………………………….22
圖3-1 研究架構圖………………………………………………………….35
圖3-2 研究步驟圖………………………………………………………….36
圖4-1 阿杰的造句作業…………………………………………………….70
圖4-2 阿明的注音作業…………………………………………………….97
zh_TW
dc.format.extent 15756 bytes-
dc.format.extent 1569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179 bytes-
dc.format.extent 30265 bytes-
dc.format.extent 46899 bytes-
dc.format.extent 460687 bytes-
dc.format.extent 379833 bytes-
dc.format.extent 2701163 bytes-
dc.format.extent 358732 bytes-
dc.format.extent 56513 bytes-
dc.format.extent 6747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1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外籍新娘zh_TW
dc.title (題名) 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雪茵、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慶齡(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鍾和(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間美穗(1996)。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生(1972)。影響才賦優異兒童教育之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130-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燕與李浦群合譯(1995)。人際溝通。台北:楊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1978)。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中研院民族專刊之廿四,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108-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典武(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芝儀(2000)。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臺北:濤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芝儀譯( 1995)。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濤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倖如、王宏仁(2003)。「融入」或 「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2003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討會」發表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生傳(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男譯(1995)。Donald, L. J. & Suzanne, K.原著。社會學。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盛(1982)。影響兒童學業之家庭因素。國民中小學專題研究。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究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臺北:空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佑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束鍾(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淑貴(1998)。家庭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雄(2002)。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華(1997)。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59-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平(1984)。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究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15-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成、湯仁燕(1998)。發展台灣原住民教育的幾點思考。載於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53-75。台北: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運作。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慧敏(1993)。國小數學科教育問題與補救教學研究分析。台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春(1972)。台灣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台大社會學刊,8,63-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1992)。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冠盈(200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毅志(1992)。結構變遷與地位取得之關係。中國社會學刊,16,89-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琪、陽琬譯(1995)。Norman Goodman(1992)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報,28,7~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雅雯(1997)。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仁芸(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運林(1995)。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春榮(1984)。代幣制度對國小兒童適應行為、班級氣氛及學業成績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關係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佑彰(2001)。促進多元族群的瞭解與對話。師友,403,24-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輝(1999)。社會學。臺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精神」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保禎(1994)。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 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茂發、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13-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惠娟(1998)。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復勇(1987)。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umrind, D.(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4), 360-362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nstein, B.(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1):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ssard, J. H. S. (1960). The soci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n, C. Cindy & Youqin Huang(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88(2),pp.227-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ssett, M. A.(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Everett S.(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 3(1),pp.45-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gbu, J. U.(1986).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 413-4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wang, S. S., Saenz, R.(1997). Structural and assimilationist explan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758-7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ngel, D. K. (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