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公立高中創校經驗之研究─以三位校長為例
作者 陳銓
Chen, Chiuan
貢獻者 湯志民 博士
陳銓
Chen, Chiuan
關鍵詞 創校校長
創校經驗
公立高中
founding principal
experience of founding a public senior school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5-Apr-2010 16:03:24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立高中創校之經驗。主要研究目的如下:一、了解創校校長於學校建築之規劃設計及施工、發包與驗收等營繕工程之歷程;二、探討創校校長行政領導及形塑組織文化之經驗;三、分析創校校長與社區之互動之情形;四、了解創校校長學校行銷管理策略;五、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未來學校創辦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邀請三位資深且能夠提供豐富內涵的創校校長為本研究的受訪者,協助研究進行。希望透過訪談與資料分析,了解公立高中在創校過程中,創校校長所持之理念、可用之資源、遭遇之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經驗。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歸納如下:一、創校校長教育理念、專家學者智慧經驗與建築師設計專業,綜合體現在學校建築規劃設計上;二、創校校長在學校建築施工及驗收時,經常面臨專業與實務經驗欠缺及人力不足的困境;三、創校校長的行政團隊領導主要奠基於成員的慎選與人性化的管理;四、創校校長是新學校組織文化形塑的重要推手,教師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則不容忽視;五、創校校長認知學校是社區活動場所的延伸,良好的互動策略有助於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六、創校校長是主要的學校行銷管理者,策略上大多偏重於向下對國中的行銷。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結論,分別提出對教育行政當局、創校校長和後續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founding a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The main goals are as follows: 1.to learn the compon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cluding designing, contract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2. to explore experiences of the 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and culture 3.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founding principal and the neighboring communities 4. to learn the principals’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5. to propos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ounding a school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rough a qualitative case-study approach by interviewing thre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who provide profound insights as the databa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beliefs the principals adhere to, the resources they have access to, the obstacles they confront, and the strategies they apply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public high school.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has reached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esigning and planning of school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are a display of collective efforts, combined with the beliefs the principals firmly hold, the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scholars and experts share, and the expertise architects possess.
Second, a founding principal is likely to face setbacks caused by lack of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understaffing problems.
Third, the successful leadership of the principal’s administrative team is determined by the discreet selection of the members and the humane management.
Fourth, the founding principal is the foremost power engin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yet the teachers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Fifth, the principal’s realization that school campus is extensions for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well-functioning strategies of interaction do help build a partner-to-part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Sixth, as the main marketer and manager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ir school, the principals tend to put more efforts in advertising to junior high schools rather than introducing their graduates to colleges.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prospective founding principals and futur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世榮(譯)(2004)。Philip Kotler & Gary Armstrong原著。行銷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王文科(2002)。教育硏究法。臺北市: 五南。
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臺北市:地景。
朱柔若(譯)(2004)。Neuman, W. Lawrence原著。社會硏究方法 : 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縣:揚智文化。
余朝權(2001)。現代行銷管理(二版)。臺北市:五南。
李春安(1994)。高級工、商業職業學校行政主管全面品質管理態度與學校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運轉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月刊,95,31-36。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何昕家、黃世孟(2006)。從教育空間資源共享觀點探討相鄰學校校園規劃歷程模式之研究-以臺中市新設學校為例。載於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頁58-95)。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吳永裕(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9-11。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4。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洋德(1977)(譯)。Schein, E. H. 原著。組織心理學。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吳挽瀾(1976)。行政組織與管理。臺北市:文景。
吳桂陽(1994)。學校建築工程營繕問題探討---以苗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聯合學報,12,189-203。
吳財順、侯世昌主編(2002)。學校工程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春助(2001)。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混沌現象敏銳度與學校組織文化塑造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青松(1998)。現代行銷學:國際性視野。臺北市:智勝文化。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1)。學校文化。教育月刊,88,110。
吳清山(2002)。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157-170。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行銷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8,146。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國江(1998)。淺談學校營繕工程。高市文教,63,72-78。
吳順發(1993)。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教與愛,41,6-9。
周文賢(2003)。行銷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
宋德發(2004)。臺北國民小學校長塑造學校組織文化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576017。
林志成、陳永興、增旭正和楊清芬(2000)。攜手營造我的社區學校。載於臺大城鄉基金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主辦,921-新校園運動工作坊會議資料(頁6-17)。臺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 87)。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明地(2002a)。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明地(2002b)。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春宏(1990)。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室改善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振春(1994)。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64,6-12。
林振春(2000)。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與可行的做法。教師天地,108,8-14。
林海清、王友煌、蔡淑貞、江季真(2001)。鑑古塑今論臺灣的學校建築。載於e 世紀的校園新貌(頁115-13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林逸青(2003)。新設學校建築規劃設計與工程發包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331008。
林瑞欽(2000)。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載於林瑞欽主編,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13-41)。臺北市:允晨。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萬義(1986a)。我國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其附屬設備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萬義(1986b)。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萬義(1993)。校園環境規劃之研究。教師天地,63,7-13。
林萬義、紀淑和、王惠如(1999)。校園文化與學校建築。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慶川(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現況之知覺與態度。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順慶(2003)。從心行銷 : 從滿意到愛慕的服務祕訣。臺北市: 天下雜誌。
胡六金(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空間規劃-以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小學為例。載於e 世紀的校園新貌(頁235-25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夢鲸(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 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建設季刊,90,4-12。
翁丁煌、黃慶隆(1998)。公共工程常見之問題及改進措施之探討---工程發包篇。營造天下,34,4-6 。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1)。新校園運動特輯。臺北市: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0)。新設校特色館專輯。桃園縣:作者。
高敬文(1999)。質化硏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耿 筠(2001)。行銷管理。臺北市:華泰文化。
許長田(1999)。行銷學 : 競爭.策略.個案。臺北縣:揚智文化。
許祝瑛(1999)。臺灣省中區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郭振鶴(1996)。行銷管理。臺北市:三民。
康自立、陳怡君、張瑞村(2001)。中國式領導之實證研究-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工業教育期刊,25,5-26。
陳秋紋(1997)。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硏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
陳國軒(2004)。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CCU00331008。
陳聖謨(1995)。高級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臺北市:心理。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 豫(1996)。改進現行審標制度以提升工程發包作業品質。工程,69,37-39 。
馮嘉玉(2004)。學校與公眾的關係--淺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101-103。
張永欽(2002)。臺北市立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塑造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振成(1996)。現代校長行政領導的藝術。師友月刊,352,78-81。
張振成(1999)。結合學校與社區教育開創學校經營新境界。高市文教,65,36-39。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1996)。教育概論。臺北市:三民。
張新基(2003)。國民小學校長管理模式與教師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銀富(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曾光華(1998)。行銷學。臺北市:三民。
曾榮華 (1999)。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建築品質。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81-89 。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硏究 : 以系統整合之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硏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漢珍、湯志民(1998)。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園整體規劃研究。臺北市:政治大學。
溫明正(1992)。如何做好學校工程監工與驗收工作。教師天地,58,55-57。
游春生(2003)。宜蘭縣校園建築更新規劃與經費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08,79-90。
游素素(1994)。公共工程發包與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季刊,2,77-106。
葉國維(1998)。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園建築更新發展及參與過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二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3)。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問題探析。初等教育學刊,14,49-82。
湯志民(2004)。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教育資料集刊,29,381-412。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8,2-8。
黃世孟主編(2000)。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規範。臺北市:教育部。
黃世傑 (1993)。檢討工程發包的問題。工程,66,43-48 。
黃志賢(2000)。慈文迎向豔陽天。桃縣文教,18,64-67 。
黃明哲(1998)。學校與社區互動的建構---從一個實例談起。北縣教育,24,61-64。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義良(2004)。國中小學校行銷執行及其機制等議題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4,39-52。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社教雙月刊,64,25-28。
黃耀榮(1990)。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劃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
詹棟樑(2002)。學校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春生(2001)。學生輔導新體制實驗方案對試辦學校組織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PTC576044。
楊惟曾(1996)。臺灣地區成人教育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臺中縣:作者。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 三民。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保田(1979)。學校建築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蔡保田 (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保田(1988)。學校建築的基本認識。教與學,13,21-22。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振添(2001)。學校建築營繕工程與採購實務。教育部:教育部辦理品質提昇研習教材。
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校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國良(2003)。行銷管理 :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五南。
蕭富峰(1998)。內部行銷。臺北市:天下文化。
謝文全(199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ASA).(1949). American school buildings. Washington, DC: Author.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8, January). 70(5), 18-30.
Fiol,C.M.(1989).A semiotic analysis of corporat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joint venturin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4 (2), 277-303.
Hellriega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1989).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Y: West.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th ed.). NY: Random House.
Kowalski, T. J. (1989). Planning and managing school facilities. New York: Praeger.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elmont, CA:Wadsworth.
McClurkin, W. D. (1964).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
Metropolitan Toronto School Board. (1972). SEF: Academic evaluation: An interimreport. (Report No. SEF-E5). Toronto: Metropolitan Toronto School Board, Study of Educational Fac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D 061598).
Ott, J. S. (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Ouchi, W. G. (1981). 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Ouchi, W. G., & Wilkins, A. L. (1983). Efficient cultur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468-471.
Owens, R. G., & Steinhoff, C. R. (1989). Toward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7,3.
Psathas, G. (Ed). (197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
Robbins, S. P. (200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rice, H. M., &Beyer, J. M. (1993). The culture of work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oiffs, NJ: Prentice-Hall.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s i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Smirich, L. (1983).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339-35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391100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湯志民 博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Chi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銓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Chi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5-Apr-2010 16:03:24 (UTC+8)-
dc.date.available 25-Apr-2010 16:03: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5-Apr-2010 16:03: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91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11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立高中創校之經驗。主要研究目的如下:一、了解創校校長於學校建築之規劃設計及施工、發包與驗收等營繕工程之歷程;二、探討創校校長行政領導及形塑組織文化之經驗;三、分析創校校長與社區之互動之情形;四、了解創校校長學校行銷管理策略;五、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未來學校創辦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邀請三位資深且能夠提供豐富內涵的創校校長為本研究的受訪者,協助研究進行。希望透過訪談與資料分析,了解公立高中在創校過程中,創校校長所持之理念、可用之資源、遭遇之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經驗。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歸納如下:一、創校校長教育理念、專家學者智慧經驗與建築師設計專業,綜合體現在學校建築規劃設計上;二、創校校長在學校建築施工及驗收時,經常面臨專業與實務經驗欠缺及人力不足的困境;三、創校校長的行政團隊領導主要奠基於成員的慎選與人性化的管理;四、創校校長是新學校組織文化形塑的重要推手,教師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則不容忽視;五、創校校長認知學校是社區活動場所的延伸,良好的互動策略有助於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六、創校校長是主要的學校行銷管理者,策略上大多偏重於向下對國中的行銷。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結論,分別提出對教育行政當局、創校校長和後續研究之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founding a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The main goals are as follows: 1.to learn the compon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cluding designing, contract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2. to explore experiences of the 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and culture 3.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founding principal and the neighboring communities 4. to learn the principals’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5. to propos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ounding a school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rough a qualitative case-study approach by interviewing thre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who provide profound insights as the databa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beliefs the principals adhere to, the resources they have access to, the obstacles they confront, and the strategies they apply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public high school.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has reached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esigning and planning of school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are a display of collective efforts, combined with the beliefs the principals firmly hold, the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scholars and experts share, and the expertise architects possess.
Second, a founding principal is likely to face setbacks caused by lack of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understaffing problems.
Third, the successful leadership of the principal’s administrative team is determined by the discreet selection of the members and the humane management.
Fourth, the founding principal is the foremost power engin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yet the teachers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Fifth, the principal’s realization that school campus is extensions for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well-functioning strategies of interaction do help build a partner-to-part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Sixth, as the main marketer and manager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ir school, the principals tend to put more efforts in advertising to junior high schools rather than introducing their graduates to colleges.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prospective founding principals and futur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校建築規劃與營繕工程之內涵……………………… 9
第二節 校長行政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係………………… 39
第三節 學校行銷管理暨學校與社區之互動……………………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4
第六節 研究倫理與省思………………………………………… 75

第四章 三所公立高中創校經驗之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A受訪校長創校經驗之分析…………………………… 77
第二節 B受訪校長創校經驗之分析…………………………… 92
第三節 C受訪校長創校經驗之分析…………………………… 111
第四節 三位受訪校長創校經驗之比較與討論……………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 147
中文部份 …………………………………………………………… 147
英文部份 …………………………………………………………… 154

附 錄 …………………………………………………………… 157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157
附錄二 接受訪談同意書………………………………………… 158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59
zh_TW
dc.format.extent 49269 bytes-
dc.format.extent 99090 bytes-
dc.format.extent 77541 bytes-
dc.format.extent 73715 bytes-
dc.format.extent 170813 bytes-
dc.format.extent 5589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65758 bytes-
dc.format.extent 670050 bytes-
dc.format.extent 177361 bytes-
dc.format.extent 190524 bytes-
dc.format.extent 995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校校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校經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立高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ounding principa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xperience of founding a public senior schoo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en_US
dc.title (題名) 公立高中創校經驗之研究─以三位校長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世榮(譯)(2004)。Philip Kotler & Gary Armstrong原著。行銷學原理。臺北市: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科(2002)。教育硏究法。臺北市: 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臺北市:地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柔若(譯)(2004)。Neuman, W. Lawrence原著。社會硏究方法 : 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縣: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朝權(2001)。現代行銷管理(二版)。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春安(1994)。高級工、商業職業學校行政主管全面品質管理態度與學校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運轉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月刊,95,3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昕家、黃世孟(2006)。從教育空間資源共享觀點探討相鄰學校校園規劃歷程模式之研究-以臺中市新設學校為例。載於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頁58-95)。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永裕(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洋德(1977)(譯)。Schein, E. H. 原著。組織心理學。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挽瀾(1976)。行政組織與管理。臺北市:文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桂陽(1994)。學校建築工程營繕問題探討---以苗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聯合學報,12,189-2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財順、侯世昌主編(2002)。學校工程實務。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春助(2001)。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混沌現象敏銳度與學校組織文化塑造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青松(1998)。現代行銷學:國際性視野。臺北市: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1)。學校文化。教育月刊,88,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2)。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157-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行銷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8,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江(1998)。淺談學校營繕工程。高市文教,63,72-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順發(1993)。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教與愛,41,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文賢(2003)。行銷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德發(2004)。臺北國民小學校長塑造學校組織文化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5760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志成、陳永興、增旭正和楊清芬(2000)。攜手營造我的社區學校。載於臺大城鄉基金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主辦,921-新校園運動工作坊會議資料(頁6-17)。臺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 87)。高雄市:麗文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地(2002a)。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地(2002b)。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春宏(1990)。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室改善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振春(1994)。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64,6-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振春(2000)。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與可行的做法。教師天地,108,8-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海清、王友煌、蔡淑貞、江季真(2001)。鑑古塑今論臺灣的學校建築。載於e 世紀的校園新貌(頁115-13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逸青(2003)。新設學校建築規劃設計與工程發包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331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欽(2000)。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載於林瑞欽主編,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13-41)。臺北市:允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萬義(1986a)。我國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其附屬設備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萬義(1986b)。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萬義(1993)。校園環境規劃之研究。教師天地,63,7-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萬義、紀淑和、王惠如(1999)。校園文化與學校建築。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慶川(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現況之知覺與態度。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慶(2003)。從心行銷 : 從滿意到愛慕的服務祕訣。臺北市: 天下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六金(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空間規劃-以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小學為例。載於e 世紀的校園新貌(頁235-25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夢鲸(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 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建設季刊,90,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丁煌、黃慶隆(1998)。公共工程常見之問題及改進措施之探討---工程發包篇。營造天下,34,4-6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1)。新校園運動特輯。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桃園縣政府(2000)。新設校特色館專輯。桃園縣: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敬文(1999)。質化硏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 筠(2001)。行銷管理。臺北市:華泰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長田(1999)。行銷學 : 競爭.策略.個案。臺北縣: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祝瑛(1999)。臺灣省中區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振鶴(1996)。行銷管理。臺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自立、陳怡君、張瑞村(2001)。中國式領導之實證研究-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工業教育期刊,25,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秋紋(1997)。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硏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軒(2004)。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CCU00331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聖謨(1995)。高級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豫(1996)。改進現行審標制度以提升工程發包作業品質。工程,69,37-39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嘉玉(2004)。學校與公眾的關係--淺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101-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永欽(2002)。臺北市立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塑造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振成(1996)。現代校長行政領導的藝術。師友月刊,352,78-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振成(1999)。結合學校與社區教育開創學校經營新境界。高市文教,65,36-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鈿富(1996)。教育概論。臺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基(2003)。國民小學校長管理模式與教師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銀富(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光華(1998)。行銷學。臺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榮華 (1999)。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建築品質。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81-89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硏究 : 以系統整合之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硏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漢珍、湯志民(1998)。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園整體規劃研究。臺北市: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明正(1992)。如何做好學校工程監工與驗收工作。教師天地,58,55-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春生(2003)。宜蘭縣校園建築更新規劃與經費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08,7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素素(1994)。公共工程發包與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季刊,2,77-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國維(1998)。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園建築更新發展及參與過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二版)。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3)。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問題探析。初等教育學刊,14,4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4)。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教育資料集刊,29,381-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三版)。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8,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世孟主編(2000)。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規範。臺北市: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世傑 (1993)。檢討工程發包的問題。工程,66,43-48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志賢(2000)。慈文迎向豔陽天。桃縣文教,18,64-6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明哲(1998)。學校與社區互動的建構---從一個實例談起。北縣教育,24,6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義良(2004)。國中小學校行銷執行及其機制等議題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4,3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社教雙月刊,64,2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耀榮(1990)。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劃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棟樑(2002)。學校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春生(2001)。學生輔導新體制實驗方案對試辦學校組織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PTC5760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惟曾(1996)。臺灣地區成人教育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臺中縣: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 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保田(1979)。學校建築學。臺北市: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保田 (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保田(1988)。學校建築的基本認識。教與學,13,2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振添(2001)。學校建築營繕工程與採購實務。教育部:教育部辦理品質提昇研習教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校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國良(2003)。行銷管理 :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富峰(1998)。內部行銷。臺北市: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文全(199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ASA).(1949). American school buildings. Washington, DC: Autho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8, January). 70(5), 18-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ol,C.M.(1989).A semiotic analysis of corporat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joint venturin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4 (2), 277-3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llriega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1989).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Y: Wes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th ed.). NY: Random Hous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walski, T. J. (1989). Planning and managing school facilities. New York: Praeg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elmont, CA:Wadswort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Clurkin, W. D. (1964). School building plann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tropolitan Toronto School Board. (1972). SEF: Academic evaluation: An interimreport. (Report No. SEF-E5). Toronto: Metropolitan Toronto School Board, Study of Educational Fac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D 0615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tt, J. S. (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uchi, W. G. (1981). 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uchi, W. G., & Wilkins, A. L. (1983). Efficient cultur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468-4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wens, R. G., & Steinhoff, C. R. (1989). Toward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sathas, G. (Ed). (197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bins, S. P. (200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rice, H. M., &Beyer, J. M. (1993). The culture of work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oiffs, NJ: Prentice-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s i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rich, L. (1983).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339-35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