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現代舞團的創新管理之研究以舞蹈空間舞團為例
Innovative management research of a Taiwanese contemporary dancing company – a case study of dance forum Taipei
作者 路永宜
貢獻者 樓永堅
路永宜
關鍵詞 創新
經營
表演藝術團體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8-Dec-2010 01:58:09 (UTC+8)
摘要 在台灣,表演藝術活動蓬勃發展的今日,大大小小的各類表演藝術團體此起彼落,有的僅曇花一現成為一劇劇團、一舞舞團,也有的以堅毅卓絕的精神持續奮戰十幾二十年。然而,表演團體雖多,但大部份團體成立的目地都是要方便完全主導自己的創作,因此每一個創作者都是該團的藝術總監,這也是坊間一般的經營模式。
     
     成軍二十年的『舞蹈空間舞蹈團』,為一個擁有專職舞者、專屬排練場以及專業行政的職業舞團,但其創辦人平珩卻未曾發表過創作,舞團演出舞碼均為駐團編舞家的作品。獨特的「創新經營模式」包括承接「代工業務」、「共同設計開發製造」等鴻海專有的經營模式,並夾以「雙品牌」行銷策略,為台灣現代舞團,甚至是整個表演藝術界獨樹一幟。
     
       本研究主要探討「創新經營」運用在表演藝術上的作為有何?以及『舞蹈空間舞團』進行創新的挑戰、作為與經營管理的成效分析,故選擇質化分析法中之單一個案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舞蹈空間舞團』在「營運」範疇中「產品市場」、「核心資源」與「事業網路」三構面的發展,的確符合「創新」的四個座標:1.產品的差異化,2.有新的觀眾群體,3.新的價值空間,4.地理疆界的向外移動。並由創新概念中延伸出的新的營運模式,加上該舞團領導者對藝術高包容力的組織文化帶動,讓『舞蹈空間』成為表演藝術界的「異數」,一個致力於與不同編舞家合作的舞蹈品牌。
     
     其次依對經營面向進行成效分析時,則發現『舞蹈空間舞團』創新經營的模式,所創造出來的公共價值超過舞團私人價值,但創新經營方式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妨礙『舞蹈空間』這個品牌的發展。
     
       最後,本研究依據『舞蹈空間舞團』的創新經營模式,針對深植專業技能、擴大製作團隊的規模經濟、以及強化品牌形象等三方面,提出一套具體改進的建議。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of performing arts in Taiwan is evident. Many performing groups, both big and small were quickly formed. While most groups did not last beyond one show, some have continued to survive, albeit barel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majority of performing groups was that they were formed to retain full control over artists` creative expression. Thus, the founding artists of all performing groups are also the chief art directors, and it was common that artists took on multiple roles in the group.
     
     The performance of Dance Forum Taipei was professionally created by the chief choreographers, but was never by the founder Ms. Ping Heng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essence, Dance Forum Taipei presented an innovative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that includes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designing, developing and manufacturing" etc. which the leading Taiwanese electronics company Foxconn is specialized in. Furthermore, The adoption of "doubl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has uniquely opted to maintain a clear demarcation of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performing arts.
     
     The present study is aimed at exam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of performing art groups. Us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via single subject case study, we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the challeng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of the "innovation" by Dance Forum Taipei in managing performing groups.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d that in the three domains of operations: Product/Market, Core resource, and Business network, Dance Forum Taipei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labeled as "innovative." Specifically, Dance Forum Taipei demonstrated four major strengths -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ttracting new audience, providing new core values, and extension of geographical territories. The new business model extended from the innovative ideas have made Dance Forum Taipei a unique role in the field, the brand that symbolizes artistic collaborations among multiple choreographers.
     
     However, when we analyzed Dance Forum Taipei for it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ublic value was more profound than its own value. In essence, the innovative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has stopped Dance Forum Taipei from further develop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by Dance Forum Taipei,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 solution for root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expanding the economy of production sca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business ident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表演藝術 3
     壹、 表演藝術的定義 3
     貳、 表演藝術的分類 4
     參、 表演藝術的特性 6
     第二節 現代舞蹈 8
     壹、 現代舞蹈的定義 8
     貳、 現代舞蹈的派別分類 9
     第三節 品牌策略 11
     壹、 品牌策略的定義 12
     貳、 品牌策略的類別 13
     第四節 雙品牌策略 16
     壹、 雙品牌的定義 16
     貳、 雙品牌的類別 17
     參、 雙品牌的經營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22
     第三節 深度訪談 23
     壹、 訪談對象 23
     貳、 訪談問題大綱 23
     第四章 舞蹈空間舞團個案分析 25
     第一節 舞蹈空間舞團的經營方式 25
     壹、 平台概念 25
     貳、 行政中心 26
     參、 創意導向 30
     肆、 領導人特質 34
     第二節 舞蹈空間舞團的特色有助於雙品牌經營的達成 34
     壹、 以專業代工能力衡量指標評定之 34
     貳、 尋求代工的價值 36
     第三節 舞團經營面向分析 38
     壹、 策略規劃 38
     貳、 適度調整客戶組合 42
     參、 累積製作能力 44
     肆、 培養市場和品牌經營能力 46
     伍、 邁向國際品牌 49
     第四節 細部執行規劃 51
     壹、 研發能力提升 51
     貳、 建立產品研發的市場敏感度 51
     參、 增加品牌的曝光機會和知名度 51
     肆、 品牌轉型的相關配套措施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3
     壹、 以「平台概念」發展出的創新經營模式 53
     貳、 多元經營方式妨礙品牌知名度發展 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4
     壹、 深植專業技能以因應業務需求 54
     貳、 擴大製作團隊的規模經濟 55
     參、 強化舞蹈空間的品牌形象 56
     第三節 後續研究發展 58
     參考文獻 59
     中文部分 59
     英文部分 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克芬、隆蔭培(2004),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人民音樂出版社
2. 王啟祥(2002年10月)。從休閒觀點析論博物館觀眾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16(4),121-131。
3. 王嘉棣(1995)。表演藝術觀賞行為與自我監控、藝術觀感、生活型態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4. 平珩主編 (1995),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藝術管理二十五講,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台灣地區表演藝術名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統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表演藝術產業生態系統初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 李天民、于國芳(2001),世界舞蹈史,三民書局。
11.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臉譜。
12. 周倩漪(2009),PAR表演藝術,引領風潮的現代舞推手——游好彥,1092期。
13. 林建煌(2002),行銷管理,智勝文化。
14. 表演藝術聯盟(2008)。2007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15. 科特勒(Kolter, Philip)、雪芙(Scheff, Joanne)(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遠流。
16. 郎祖明(2006),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
17. 莉茲.希爾(Hill, Liz)、凱莎琳.歐蘇利文(O`Sullivan, Catherine)、泰瑞.歐蘇利文(O`Sullivan, Terry)(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五觀藝術管理。
18. 徐開塵、黃寶萍、黑中亮(2005年5月1日),當藝術家的樁腳,人生跟著變彩色,民生報,A6版文化新聞。
19.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2),文化行政,五南圖書。
20. 海瑟.邁特蘭(Maitland, Heather)(2005),藝術經理行銷手冊,五觀藝術管理。
21. 陳亞萍、夏學理(2001年8月),表演藝術觀眾發展及其相關理論探析,空大行政學報,11,213-252。
22.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
23. 黑中亮(2004年8月24日),平珩築夢目標踏實,民生報,B10版文化新聞。
24. 曾席璋(2008),品牌策略與企業形象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影響—涉入的干擾效果,真理大學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黃怡芳(1999),我國廠商製程創新活動之整合性探討,碩士論文,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
26. 湯姆•布萊科特(Tom Blackett)、鮑勃•博多(Bob Boad)(1999),雙品牌:聯盟的科學,聖馬丁出版社。
27. 張殿文(2005),虎與狐,天下文化。
28. 張銘純,「品牌策略、組織系絡性變數、組織設計策略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樓永堅(2009),品牌學院:代工也能走出品牌,經濟日報。
30. 樓永堅(1998),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計劃民眾參與藝文活動調查報告,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1. 舞蹈空間(1999),跨越夢想的亞細亞,舞蹈空間舞團。
32. 歐建平(1997),舞蹈美學,東方出版社。
33. 戴湘涒(2001)。影響表演藝術消費體驗之因素及評估準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管所。
34. 酈佩珍(1996),台北市民眾觀賞表演藝術行為之區隔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693211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32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樓永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路永宜zh_TW
dc.creator (作者) 路永宜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Dec-2010 01:58:09 (UTC+8)-
dc.date.available 8-Dec-2010 01:58: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Dec-2010 01:58: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32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0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321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台灣,表演藝術活動蓬勃發展的今日,大大小小的各類表演藝術團體此起彼落,有的僅曇花一現成為一劇劇團、一舞舞團,也有的以堅毅卓絕的精神持續奮戰十幾二十年。然而,表演團體雖多,但大部份團體成立的目地都是要方便完全主導自己的創作,因此每一個創作者都是該團的藝術總監,這也是坊間一般的經營模式。
     
     成軍二十年的『舞蹈空間舞蹈團』,為一個擁有專職舞者、專屬排練場以及專業行政的職業舞團,但其創辦人平珩卻未曾發表過創作,舞團演出舞碼均為駐團編舞家的作品。獨特的「創新經營模式」包括承接「代工業務」、「共同設計開發製造」等鴻海專有的經營模式,並夾以「雙品牌」行銷策略,為台灣現代舞團,甚至是整個表演藝術界獨樹一幟。
     
       本研究主要探討「創新經營」運用在表演藝術上的作為有何?以及『舞蹈空間舞團』進行創新的挑戰、作為與經營管理的成效分析,故選擇質化分析法中之單一個案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舞蹈空間舞團』在「營運」範疇中「產品市場」、「核心資源」與「事業網路」三構面的發展,的確符合「創新」的四個座標:1.產品的差異化,2.有新的觀眾群體,3.新的價值空間,4.地理疆界的向外移動。並由創新概念中延伸出的新的營運模式,加上該舞團領導者對藝術高包容力的組織文化帶動,讓『舞蹈空間』成為表演藝術界的「異數」,一個致力於與不同編舞家合作的舞蹈品牌。
     
     其次依對經營面向進行成效分析時,則發現『舞蹈空間舞團』創新經營的模式,所創造出來的公共價值超過舞團私人價值,但創新經營方式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妨礙『舞蹈空間』這個品牌的發展。
     
       最後,本研究依據『舞蹈空間舞團』的創新經營模式,針對深植專業技能、擴大製作團隊的規模經濟、以及強化品牌形象等三方面,提出一套具體改進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of performing arts in Taiwan is evident. Many performing groups, both big and small were quickly formed. While most groups did not last beyond one show, some have continued to survive, albeit barel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majority of performing groups was that they were formed to retain full control over artists` creative expression. Thus, the founding artists of all performing groups are also the chief art directors, and it was common that artists took on multiple roles in the group.
     
     The performance of Dance Forum Taipei was professionally created by the chief choreographers, but was never by the founder Ms. Ping Heng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essence, Dance Forum Taipei presented an innovative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that includes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designing, developing and manufacturing" etc. which the leading Taiwanese electronics company Foxconn is specialized in. Furthermore, The adoption of "doubl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has uniquely opted to maintain a clear demarcation of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performing arts.
     
     The present study is aimed at exam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of performing art groups. Us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via single subject case study, we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the challeng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of the "innovation" by Dance Forum Taipei in managing performing groups.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d that in the three domains of operations: Product/Market, Core resource, and Business network, Dance Forum Taipei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labeled as "innovative." Specifically, Dance Forum Taipei demonstrated four major strengths -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ttracting new audience, providing new core values, and extension of geographical territories. The new business model extended from the innovative ideas have made Dance Forum Taipei a unique role in the field, the brand that symbolizes artistic collaborations among multiple choreographers.
     
     However, when we analyzed Dance Forum Taipei for it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ublic value was more profound than its own value. In essence, the innovative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has stopped Dance Forum Taipei from further develop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by Dance Forum Taipei,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 solution for root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expanding the economy of production sca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business identity.
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表演藝術 3
     壹、 表演藝術的定義 3
     貳、 表演藝術的分類 4
     參、 表演藝術的特性 6
     第二節 現代舞蹈 8
     壹、 現代舞蹈的定義 8
     貳、 現代舞蹈的派別分類 9
     第三節 品牌策略 11
     壹、 品牌策略的定義 12
     貳、 品牌策略的類別 13
     第四節 雙品牌策略 16
     壹、 雙品牌的定義 16
     貳、 雙品牌的類別 17
     參、 雙品牌的經營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22
     第三節 深度訪談 23
     壹、 訪談對象 23
     貳、 訪談問題大綱 23
     第四章 舞蹈空間舞團個案分析 25
     第一節 舞蹈空間舞團的經營方式 25
     壹、 平台概念 25
     貳、 行政中心 26
     參、 創意導向 30
     肆、 領導人特質 34
     第二節 舞蹈空間舞團的特色有助於雙品牌經營的達成 34
     壹、 以專業代工能力衡量指標評定之 34
     貳、 尋求代工的價值 36
     第三節 舞團經營面向分析 38
     壹、 策略規劃 38
     貳、 適度調整客戶組合 42
     參、 累積製作能力 44
     肆、 培養市場和品牌經營能力 46
     伍、 邁向國際品牌 49
     第四節 細部執行規劃 51
     壹、 研發能力提升 51
     貳、 建立產品研發的市場敏感度 51
     參、 增加品牌的曝光機會和知名度 51
     肆、 品牌轉型的相關配套措施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3
     壹、 以「平台概念」發展出的創新經營模式 53
     貳、 多元經營方式妨礙品牌知名度發展 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4
     壹、 深植專業技能以因應業務需求 54
     貳、 擴大製作團隊的規模經濟 55
     參、 強化舞蹈空間的品牌形象 56
     第三節 後續研究發展 58
     參考文獻 59
     中文部分 59
     英文部分 60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表演藝術 3
     壹、 表演藝術的定義 3
     貳、 表演藝術的分類 4
     參、 表演藝術的特性 6
     第二節 現代舞蹈 8
     壹、 現代舞蹈的定義 8
     貳、 現代舞蹈的派別分類 9
     第三節 品牌策略 11
     壹、 品牌策略的定義 12
     貳、 品牌策略的類別 13
     第四節 雙品牌策略 16
     壹、 雙品牌的定義 16
     貳、 雙品牌的類別 17
     參、 雙品牌的經營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22
     第三節 深度訪談 23
     壹、 訪談對象 23
     貳、 訪談問題大綱 23
     第四章 舞蹈空間舞團個案分析 25
     第一節 舞蹈空間舞團的經營方式 25
     壹、 平台概念 25
     貳、 行政中心 26
     參、 創意導向 30
     肆、 領導人特質 34
     第二節 舞蹈空間舞團的特色有助於雙品牌經營的達成 34
     壹、 以專業代工能力衡量指標評定之 34
     貳、 尋求代工的價值 36
     第三節 舞團經營面向分析 38
     壹、 策略規劃 38
     貳、 適度調整客戶組合 42
     參、 累積製作能力 44
     肆、 培養市場和品牌經營能力 46
     伍、 邁向國際品牌 49
     第四節 細部執行規劃 51
     壹、 研發能力提升 51
     貳、 建立產品研發的市場敏感度 51
     參、 增加品牌的曝光機會和知名度 51
     肆、 品牌轉型的相關配套措施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3
     壹、 以「平台概念」發展出的創新經營模式 53
     貳、 多元經營方式妨礙品牌知名度發展 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4
     壹、 深植專業技能以因應業務需求 54
     貳、 擴大製作團隊的規模經濟 55
     參、 強化舞蹈空間的品牌形象 56
     第三節 後續研究發展 58
     參考文獻 59
     中文部分 59
     英文部分 6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32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表演藝術團體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現代舞團的創新管理之研究以舞蹈空間舞團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Innovative management research of a Taiwanese contemporary dancing company – a case study of dance forum Taipe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克芬、隆蔭培(2004),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人民音樂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啟祥(2002年10月)。從休閒觀點析論博物館觀眾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16(4),121-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嘉棣(1995)。表演藝術觀賞行為與自我監控、藝術觀感、生活型態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平珩主編 (1995),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藝術管理二十五講,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台灣地區表演藝術名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統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表演藝術產業生態系統初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李天民、于國芳(2001),世界舞蹈史,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臉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周倩漪(2009),PAR表演藝術,引領風潮的現代舞推手——游好彥,109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林建煌(2002),行銷管理,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表演藝術聯盟(2008)。2007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科特勒(Kolter, Philip)、雪芙(Scheff, Joanne)(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郎祖明(2006),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莉茲.希爾(Hill, Liz)、凱莎琳.歐蘇利文(O`Sullivan, Catherine)、泰瑞.歐蘇利文(O`Sullivan, Terry)(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五觀藝術管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徐開塵、黃寶萍、黑中亮(2005年5月1日),當藝術家的樁腳,人生跟著變彩色,民生報,A6版文化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2),文化行政,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海瑟.邁特蘭(Maitland, Heather)(2005),藝術經理行銷手冊,五觀藝術管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陳亞萍、夏學理(2001年8月),表演藝術觀眾發展及其相關理論探析,空大行政學報,11,213-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黑中亮(2004年8月24日),平珩築夢目標踏實,民生報,B10版文化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曾席璋(2008),品牌策略與企業形象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影響—涉入的干擾效果,真理大學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黃怡芳(1999),我國廠商製程創新活動之整合性探討,碩士論文,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湯姆•布萊科特(Tom Blackett)、鮑勃•博多(Bob Boad)(1999),雙品牌:聯盟的科學,聖馬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張殿文(2005),虎與狐,天下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張銘純,「品牌策略、組織系絡性變數、組織設計策略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樓永堅(2009),品牌學院:代工也能走出品牌,經濟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樓永堅(1998),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計劃民眾參與藝文活動調查報告,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舞蹈空間(1999),跨越夢想的亞細亞,舞蹈空間舞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歐建平(1997),舞蹈美學,東方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戴湘涒(2001)。影響表演藝術消費體驗之因素及評估準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管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酈佩珍(1996),台北市民眾觀賞表演藝術行為之區隔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