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傳統小說在臺灣的續衍:以日治時期報刊神怪小說為分析場域
作者 阮淑雅
貢獻者 黃美娥
阮淑雅
關鍵詞 神怪小說
續衍
日治時期報刊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8-Dec-2010 02:00:04 (UTC+8)
摘要 中國傳統小說影響當時臺灣文人深遠,除了書房教育與報刊上轉載作品,蘭記圖書部大量引進、販賣,並在《三六九小報》上刊登廣告,宣傳中國通俗小說。傳統志怪小說的思維與寫作方式,在當時的創作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形成互文的關係,相關作品散見在日治時期的報刊之中。
     
      筆者檢視日治初期臺灣報刊,發現部分小說創作仍根植於中國傳統小說的基礎上,以「續衍」或「續書」作為主要方式,進一步「再創作」。所謂文學「續衍」之作,通常載有前人的聲音,甚至進一步開發新的文化議題,日治時期臺灣報刊上的神怪小說,仍多符合傳統說部的志怪形式,不脫「繼承」與「創新」的文學規律。本論文探討小說題材、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話語的繼承與改寫、作品情節結構的類似性,或主題意識的相異性等議題,藉此觀察日治時期臺灣報刊神怪小說的「續衍」現象。續書作者透過小說「形塑」或「再現」現實世界,與當時的文化語境對話,以原著為基礎,衍生為屬於臺灣本土的時間、空間和情節,成為一種「續衍」的文學記憶。
     
     除此之外,當時的有識之士,大力抨擊怪力亂神、迷信的陋習,並利用報刊上社論與小說的普及性,達到啟蒙社會的功用。反映當時臺灣社會複雜、多元並進的生活型態。傳統文人為了在新與舊的抗頡之中取得平衡,不僅批判舊習俗中的陋規,也反思太快的現代化,在臺灣造成的種種亂象。觀察在報刊上連載的文本,可以看出臺灣文人承襲中國小說的傳統,便使其產生變貌,成為一種在地的詮釋觀點,見證了當時臺灣的現代性與在地性。本論文找出上承中國志怪傳統的證據,更進一步以續書理論、時空的變遷、報刊特性等等觀點,釐清臺灣傳統文學與中國的延續關係,建構屬於臺灣本土的「神怪敍事」。
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目
(一)日治時期報紙雜誌、相關資料庫、中日文相關舊籍、日記與網路資源:
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微卷)
2.《臺灣日日新報》,(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微卷)
3.《風月》、《風月報》、《南方》,(臺北:南天書局影印本,2001年)
4.《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5.《臺灣民報》復刻本,(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6.《南音》復刻本,(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7.《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線上索引系統,漢珍版,2006年。
8.《臺灣日日新報》,線上索引系統,大鐸版,2002年。
9.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初版,(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56.張純甫撰,黃美娥編,《張純甫全集》(一)~(五)冊,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6月。
57.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硏究》,初版,(臺北:里仁,民94年)
58.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二版,(臺北:大安,1999年)
59.俞汝捷:《幻想與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初版,(臺北:淑馨,民80年)
60.徐小梅:《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人官」「鳳陽士人」之探微》,初版,(臺北:黎明文化,民72年)
61.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初版,(臺北:臺視文化,民81年)
62.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初版,(臺北:學生,1985年7月)
63.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初版,(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
64.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65.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
10.林獻堂著,許雪姬、鍾淑敏、劉素芬解讀:《灌園先生日記》,初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民91年)
66.黃得時:《黃得時評論集》,初版,(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2年)
67.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二版,(臺北:文史哲,1995年)
68.葉慶炳:《談小說妖》,初版,(臺北:洪範出版社,民66年)
69.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初版,(臺北:業強,1993年)
70.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初版二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71.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初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發行,2006年)
72.楊聯芬:《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初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73.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增訂版,(臺北:長青文化,民75年)
74.廣田律子:《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初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75.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研究》,初版,(臺北:文津,1994年)
11.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初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民91年)
76.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慾明清:遂欲篇》,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
77.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慾明清:達情篇》,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
78.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
79.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
80.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增訂一版,(臺北:里仁,民92年)
81.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初版,(臺北:里仁,2005年)
82.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初版,(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83.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初版,(臺北:時報文化,民76年)
84.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初版,(臺北:行政院新聞局、聯經,民89年)
85.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灣文獻研究叢刊,初版,(臺北:聯經,民72年)
12.賴和紀念館網頁 http://cls.hs.yzu.edu.tw/laihe/B1/b22_2.htm
86.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87.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初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71年)
88.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典小說散論》,初版,(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89.魏紹昌編:《李伯元資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0.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初版,(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91.龔顯宗:《臺南縣文學史》,初版,(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6年)
92.藤井省三:《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
93.嚴明、孫愛玲著:《東亞視野中的明清小說》,初版,(臺北:聖環,2006年)
94.釋諦閑:《水懺申義疏》,影印初版,(臺中:靑蓮,民78)
(五)單篇學術論文
13.文訊出版社邱怡瑄小姐提供蘭記書局1934年書單,上海大中華書局、新文化書社、上海交通書局、兒童書局、上海中亞書局、大眾書局、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上海大方書局等出版社之書單影本。
1.王旭川:〈中國古代小說續書的類型與特徵〉,《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2期(2002年4月)
2.中島利郎:〈日據時代臺灣文學:關於臺灣的「大眾文學」〉,「文學傳播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
3.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 期,(2004 年12 月)
4.江林信〈漢文知識的散播者—記蘭記經營者黃茂盛〉,《文訊》255期,2007年1月。
5.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為觀察場域〉,2002年11月9~10日,「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研討會」,臺灣大學中文系、音樂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主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嘉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4年12月。
6.江寶釵:〈黃得時臺灣古典文學史論述及其相關問題平議〉,「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2003年10月28~29日。
7.呂興昌:〈論鄭坤五的「臺灣國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清華大學主辦,1998年3月7日、8日。
8.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民67年9月。
9.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臺灣風物》第37卷第1、4期,1987年3、12月。
10.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民77年5月。
14.吳福助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
11.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以徐坤泉、吳漫沙作品為主〉,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2001年10月19日。
12.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13.林水福:〈日本文學裡的妖魔鬼怪〉,《聯合文學》,(臺北:聯合文學,民89年9月)
14.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初版,(臺北:幼獅文化,民85年)
15.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總第2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2年)
16.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連雅堂先生相關論著選輯(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1年)
17.柳書琴:〈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1937-1945)〉,「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漢學會議」論文,南投: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歷史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文系合辦,2003年11月13、14、15日。後收入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8.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曁中文系主辦,2003年11月8、9日。
19.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 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19期2004年12月。
20.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日本:日本臺灣學會第七回學術大會會議論文,2005年6月。
(二)古籍
21.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臺灣文學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新竹:行政院文建會主辦,臺灣清華大學承辦,2006年10月26、27、28日。
22.夏濟安著,郭繼生譯:〈西遊記補:一本探討夢境的小說〉,《幼獅月刊》第40卷第3期,民63年9月號(總號261號)。
23.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日治時期的語言‧文學‧「同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成大臺文系,2004 年)
24.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三期,1986年5月。
25.柯榮三:〈許丙丁《小封神》素材來源再探〉,收入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主編,《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北:文津,2006年)
26.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5卷3 期:1999 年3 月。
27.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 卷2 期,2001 年6 月。
28.高玉海、樓秀榮:〈明末清初的小說續書理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4)
29.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臺北,1996年6月。
30.高桂惠:〈《西遊記》續書的魔境-以《續西遊記》為主的探討〉,收入李豐楙、31.劉苑如主編:《中國文哲專刊第27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1.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民69年)
32.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後收入余安邦所編《情、欲與文化》一書。
33.高桂惠:〈畫蛇添足:續集、接續、重寫以及中國小說》(〝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書評〉,《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7期書評,2005年9月。
34.高桂惠:〈艷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記傳、記遊與記事: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年8月31日。
35.高桂惠:〈明清小說遊戲觀的辯證──以《十二樓》、《照世盃》為起點的討論〉,《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國科會文學一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會」,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36.高振宏:〈許丙丁《小封神》文學研究〉,政大臺文所主編,《第四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8月)
37.施懿琳:〈臺南府城古典文學的發展研究與展望〉,收入臺灣文學史料編纂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10月21日)
38.黃美娥:〈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初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39.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1651~1945)〉,《臺北文獻》151期,民94年3月。
40.黃美娥:〈「毛斷」新世界:一九三0年代臺灣文學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三0年代の現代思潮—日本と臺灣經驗),財團法人臺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pp.13-14。另外發表於自由時報E7版,2005年10月5日。來源http://libertytimes.com/2005/new/oct/5/life/article-1.htm
41.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8期,2006年3月。
2.吳承恩撰,繆天華校註:《西遊記》,重印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42.黃美娥:〈從蘭記圖書目錄想像一個時代的閱讀 / 知識故事〉,《文訊》255期,2007年1月。
43.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2008年8月1日至3日,「帝國主義と文學:植民地臺湾‧中國佔領區‧「滿州国」」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日本愛知大學、臺灣清華大學、ハ-バ-ド大學東アジア言語‧文明學部共同舉辦。
44.黃英哲、下村作次郎著:〈戰前臺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錄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45.黃哲永:〈清代臺灣文學傳統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2。
46.黃銘崇:〈先秦宇宙觀念中的「龜使者」〉,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初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47.黃錦珠:〈日本漢文小說《夜窗鬼談》的寫作特色及其淵源〉,「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90年2月23、24日,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與語言研究中心主辦,後收入《外遇中國---「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48.葉慶炳:〈六朝至唐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49.楊子怡:〈中國古代小說續衍承傳現象及其文化意蘊〉,《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3月)
50.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錄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51.廖漢臣:〈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原收在《臺北文物》三卷三期、四卷一期,後收入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3.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初版,(臺北:新興書局,民45年)
52.鄭喜夫:〈丘菽園與臺灣詩友之關係〉,《臺灣文獻》三十八卷二期,1987年6月。
53.龍瑛宗:〈淵源、緣份──新生報與我〉一文,原載《臺灣新生報》,1985年6月20日。
54.蔡美麗:〈「大同世界」儒家烏托邦理念之剖析〉,收入《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
55.薛泉:〈論明清小說續書的成因〉,《殷都學刊》,(2002年10月)
56.嚴明:〈文言小說人鬼戀故事基本模式的成因探索〉,《文藝研究》,2006年2期。
57.「嘉義蘭記書局史料研究」專題(上)、(中)、(下),《文訊》第255、256、257期,2007年1、2、3月。
(六)碩博士論文
1.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臺北:銘傳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2.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硏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吳瑩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4.許仲琳:《封神演義》,再版,(臺北:桂冠,1990年)
4.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5.李進益:《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6.李陸梅:《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7.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事的發生及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產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8.林以衡:《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敍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北:臺師大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9.林建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904-1911)》,(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10.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裡的文化意涵》,(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11.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2.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90年碩士論文)
13.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5.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2年)
14.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5.陳惠齡:《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16.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17.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75年)
18.曾國瑩:《《西遊記》接受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93年)
19.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0.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21.蔣宜芳:《傳統短篇小說中鬼妻故事之硏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2.盧惠淑:《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邯鄲記、南柯記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6..張南莊:《何典》,(臺北:長歌出版社,民65年)
7.陳球:《燕山外史》,(臺北:文景出版社,民62年)
8.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9.葉衡選注:《禮記選注》,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9年)
10.蒲松齡:《聊齋誌異》,初版,(臺北市:微風草堂文化,2000年)
11.河洛圖書出版社編輯:《白話中國古典小說大系》之《平鬼傳》、《斬鬼傳》,(臺北市:編者自刊,民69年)
12.《唐鍾馗平鬼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3.菊池三溪《本朝虞初新誌》,王三慶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一》,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14.石川宏齋《夜窗鬼談》,王三慶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二》,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三)文學理論專書:(先中國後西方,依姓氏字母先後排列)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 年7 月)
2.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再版,(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
3.浦安迪:《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4.楊義:《中國敍事學》,初版,(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臺北市:紅螞蟻總經銷,1998年)
5.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年6月)
6.巴赫汀著,劉康譯,《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二版,(臺北:麥田,2005年)
7.佛斯特(Fo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1985年)
8.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初版,(臺北:桂冠,1994年)
9.卡爾曼海姆( 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初版,(臺北:桂冠,2006年)
10.摩爾(More)著,宋美華譯,《烏托邦》,初版,(臺北:聯經,2003年)
11.湯姆森(Philip Thomson)、黎志煌譯:《怪誕》,(河北: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12.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2002年)
(四)專書
1.中島利郎主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初版,(臺北:春暉,2003年)
2.王見川:《臺灣的宗教與文化》,初版,(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3.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初版,(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4.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初版,(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5.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6.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初版,(臺北:文史哲,民73年)
7.王溢嘉:《聊齋搜鬼》,三版,(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
8.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9.王德威:《如何現代?怎麼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10.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年8月)
11.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12.尹飛舟等:《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初版,(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13.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初版,(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
14.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硏究》,初版,(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15.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初版,(臺北:大立出版社,民70年)
16.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初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94年)
17.李釗國:《中國狐文化》,初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
18.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9.宋記遠:《翫聊齋》,初版,(臺北:咖啡田,2006年)
20.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初版,(臺北:遠流,1999年)
21.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初版,(臺北:麥田,2005年)
22.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上下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23.林辰:《神怪小說史》,初版,(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24.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初版,(臺北:文津,1999年)
26.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初版,(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4年)
27.林翠鳳:《鄭坤五及其文學研究》,初版,(臺北:文津,2005年)
28.林衡道:《鯤島探源》,第四冊,初版,(臺北:稻田,民86年)
29.吳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0.吳漫沙:《韭菜花》,初版,(臺北:前衛,1998年12月)
31.吳漫沙:《大地之春》,初版,(臺北:前衛,1998年12月)
32.吳漫沙:《追昔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0年)
33.吳瀛濤:《臺灣民俗》,再版,(臺北:眾文圖書股份公司,民76年)
34.吳瀛濤:《神怪小說史》,再版,(臺北:眾文圖書股份公司,民76年)
35.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年)
36.施懿琳著:《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初版,(高雄:春暉,2000年)
37.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書店,1985),頁272。
38.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江蘇教育,2000年4月)
39.范伯群、孔慶東著:《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40.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初版,(臺北:文史哲,民69年)
41.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初版,(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42.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初版,(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43.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4.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譯論》,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45.高致華:《日本「鬼」》,初版,(臺北:高致華發行,三民總經銷,民89年)
46.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閳釋》,初版,(臺北:大安,2005年)
47.馬瑞芳:《聊齋誌異創作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48.袁珂:《中國神話史》,初版,(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
49.徐坤泉:《可愛的仇人》(上)(下),初版,(臺北:前衛,1998年12月)
50.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51.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初版,(河北:人民,1997年)
52.陳芳明:《殖民性摩登》,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
53.陳英仕:《清代鬼類諷刺小說三部曲:《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何典》》,初版,(臺北:秀威,2005年)
54.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初版,(臺北市:五南,2004年)
55.張之傑:《臺灣善書小說選:仙佛說故事》,初版,(臺北:漢光文化,民8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0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9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美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阮淑雅zh_TW
dc.creator (作者) 阮淑雅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Dec-2010 02:00:04 (UTC+8)-
dc.date.available 8-Dec-2010 02:00:0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Dec-2010 02:00:0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415900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1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9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傳統小說影響當時臺灣文人深遠,除了書房教育與報刊上轉載作品,蘭記圖書部大量引進、販賣,並在《三六九小報》上刊登廣告,宣傳中國通俗小說。傳統志怪小說的思維與寫作方式,在當時的創作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形成互文的關係,相關作品散見在日治時期的報刊之中。
     
      筆者檢視日治初期臺灣報刊,發現部分小說創作仍根植於中國傳統小說的基礎上,以「續衍」或「續書」作為主要方式,進一步「再創作」。所謂文學「續衍」之作,通常載有前人的聲音,甚至進一步開發新的文化議題,日治時期臺灣報刊上的神怪小說,仍多符合傳統說部的志怪形式,不脫「繼承」與「創新」的文學規律。本論文探討小說題材、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話語的繼承與改寫、作品情節結構的類似性,或主題意識的相異性等議題,藉此觀察日治時期臺灣報刊神怪小說的「續衍」現象。續書作者透過小說「形塑」或「再現」現實世界,與當時的文化語境對話,以原著為基礎,衍生為屬於臺灣本土的時間、空間和情節,成為一種「續衍」的文學記憶。
     
     除此之外,當時的有識之士,大力抨擊怪力亂神、迷信的陋習,並利用報刊上社論與小說的普及性,達到啟蒙社會的功用。反映當時臺灣社會複雜、多元並進的生活型態。傳統文人為了在新與舊的抗頡之中取得平衡,不僅批判舊習俗中的陋規,也反思太快的現代化,在臺灣造成的種種亂象。觀察在報刊上連載的文本,可以看出臺灣文人承襲中國小說的傳統,便使其產生變貌,成為一種在地的詮釋觀點,見證了當時臺灣的現代性與在地性。本論文找出上承中國志怪傳統的證據,更進一步以續書理論、時空的變遷、報刊特性等等觀點,釐清臺灣傳統文學與中國的延續關係,建構屬於臺灣本土的「神怪敍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回顧…………………………………………………… 4
     一、研究動機 ……………………………………………………………………… 4
     二、研究回顧 ……………………………………………………………………… 5
     (一)中國傳統小說續書研究概況 ……………………………………………… 6
     (二)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小說研究概況 ………………………………………… 8
     
     第二節 研究資料、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10
     一、研究資料 ……………………………………………………………………… 10
     二、研究方法 ……………………………………………………………………… 10
     三、章節架構 ……………………………………………………………………… 11
     
     第三節 關鍵詞說明……………………………………………………………… 16
     一、「續書」的廣狹定義…………………………………………………………… 16
     二、「續衍」觀念的釐清…………………………………………………………… 17
     三、「神怪小說」的義界與其主題分類…………………………………………… 18
     
     第四節 中國傳統小說在臺灣的移植與傳播…………………………………… 20
     一、從史料看臺灣文人的共同趣味:中國傳統小說對臺灣文人的影響 ……… 20
     二、傳統文人對小說的認識與肯定 ……………………………………………… 25
     三、中國傳統小說在臺灣的移植與傳播 ………………………………………… 27
     
     第二章 臺灣神怪小說研究……………………………………………………… 31
     
     第一節 臺灣神怪小說發表概況………………………………………………… 31
     一、報刊轉載中國神怪小說情形 ………………………………………………… 31
     二、報刊中本地神怪小說創作概況 ……………………………………………… 33
     三、本土重要作家及其相關創作面向 …………………………………………… 34
     (一)白玉簪 ……………………………………………………………………… 34
     (二)李逸濤 ……………………………………………………………………… 35
     (三)謝雪漁 ……………………………………………………………………… 36
     (四)魏清德 ……………………………………………………………………… 37
     (五)洪鐵濤 ……………………………………………………………………… 37
     (六)許丙丁 ……………………………………………………………………… 38
     
     第二節 知識跨界:中、日、臺神怪故事的接軌、交混與衍異 ……………… 39
     一、中、日、臺漢文小說關係:以神怪故事為例 ……………………………… 39
     二、傳統文人的書寫姿態:日本事物/神怪書寫 ……………………………… 43
     
     第三節 臺灣神怪小說的文化淵源與思維模式………………………………… 46
     一、中國的鬼神/鬼怪觀 ………………………………………………………… 46
     二、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與鬼神觀 ……………………………………………… 48
     三、臺灣民間傳說的援用與編寫 ………………………………………………… 49
     四、破除迷信:科學與理性思維的抬頭 ………………………………………… 49
     五、「神怪敘事」精神的轉化……………………………………………………… 50
     
     第四節 臺灣神怪小說之區域特色:以《三六九小報》為中心 ……………… 51
     一、人物形象的解構……………………………………………………………… 51
     二、臺灣神怪小說的在地化書寫………………………………………………… 53
     (一)地誌書寫:臺灣風物的展現………………………………………………… 53
     (二)民俗傳說:傳統神明的在地化……………………………………………… 55
     (三)語言混雜:臺灣鄉土語言與俗諺、日文語彙的應用……………………… 56
     三、反應現實社會 ………………………………………………………………… 61
     (一)對現代文明的消費與新/舊觀念的混雜與衝突 ………………………… 61
     (二)帝國魅影:認同的傾斜……………………………………………………… 65
     (三)針砭時弊:對花柳問題、媒體亂象的反思………………………………… 67
     
     第三章 中國神怪小說在臺灣的續衍…………………………………………… 71
     
     第一節 「續衍」的意義 ………………………………………………………… 71
     一、「續衍」的原因與目的………………………………………………………… 71
     二、「文化鄉愁」的想像共同體 …………………………………………………… 71
     
     第二節 小說傳統的繼承與再創作 …………………………………………… 73
     一、故事素材來源:對神話傳說、六朝志怪、唐人傳奇與明清小說的取材…… 73
     二、觀念與故事原型的延續……………………………………………………… 74
     (一)「他界」觀念的延續………………………………………………………… 75
     (二)故事原型的延續與改寫:以「螺女」故事為例…………………………… 84
     三、原著人物形象、話語的繼承…………………………………………………… 86
     
     第三節 「變形」主題的延續與建構……………………………………………… 88
     一、「變形」的定義………………………………………………………………… 88
     二、中國/臺灣小說「狐」故事的文化意涵……………………………………… 91
     (一)傳統「狐」形象的演變與文化意涵 ………………………………………… 91
     (二)臺灣小說中的狐精書寫與人狐關係 ……………………………………… 92
     
     第四節 主題與文化意涵的建構………………………………………………… 95
     一、 人與異類的婚戀故事主題…………………………………………………… 95
     二、性意識的外顯:「夙緣」與「採捕」…………………………………………… 97
     三、長生夢:借屍還魂、死而復生的夢想 ………………………………………… 98
     四、報恩/復仇主題 …………………………………………………………… 100
     
     第五節 文化資本的介入與轉化:文本的互文性與改寫 …………………… 103
     
     第四章 中國神怪小說在臺灣續衍的突破 …………………………………… 106
     
     第一節 「文以載道」:勸世與諷世精神的延續與突破 ……………………… 106
     一、 傳統文人的淑世精神與懲惡揚善的勸世觀點…………………………‥ 106
     (一)傳統文人對鬼神的態度:寧可信其有 ………………………………… 106
     (二)善惡果報故事的模式與思維:現世報、死後審判、因果輪迴 ………… 110
     (三)借鬼事以諷人事 ………………………………………………………… 112
     二、不只是愛聽秋墳鬼唱詩:小說的啟蒙性與破除迷信的諷世精神 ……… 117
     
     第二節 幻想與寄託的國度:臺灣神怪小說中的烏托邦書寫 ……………… 121
     一、中國小說「烏托邦」觀念的建構 ………………………………………… 121
     (一)「烏托邦」的定義與傳統 ………………………………………………… 121
     (二)中國小說中的烏托邦書寫 ……………………………………………… 123
     二、臺灣神怪小說中的烏/惡托邦 …………………………………………… 125
     (一)「從神怪到科幻」:臺灣神怪小說中的烏托邦書寫……………………… 125
     (二)「惡托邦」的論述與建構:對現代化的反思…………………………… 127
     
     第三節 古典新撰:中國小說經典的消費 …………………………………… 128
     一、解構神性/權威:遊戲性/狂歡性 ……………………………………… 128
     (一)中國小說的遊戲性格:童心說、遊戲說 ……………………………… 128
     (二)怪誕藝術的滌淨作用與狂歡美學‥…………………………………… 130
     (三)中西文學理論的交會:怪誕、狂歡、遊戲的結合…………………… 132
     二、臺灣神怪小說的詼諧/諷刺性格:以《三六九小報》為場域 …………… 133
     
     第五章 結論 …………………………………………………………………… 137
     
     附錄……………………………………………………………………………… 14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900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神怪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續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治時期報刊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傳統小說在臺灣的續衍:以日治時期報刊神怪小說為分析場域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日治時期報紙雜誌、相關資料庫、中日文相關舊籍、日記與網路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微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臺灣日日新報》,(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微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風月》、《風月報》、《南方》,(臺北:南天書局影印本,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臺灣民報》復刻本,(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南音》復刻本,(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線上索引系統,漢珍版,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臺灣日日新報》,線上索引系統,大鐸版,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初版,(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張純甫撰,黃美娥編,《張純甫全集》(一)~(五)冊,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硏究》,初版,(臺北:里仁,民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二版,(臺北:大安,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俞汝捷:《幻想與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初版,(臺北:淑馨,民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徐小梅:《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人官」「鳳陽士人」之探微》,初版,(臺北:黎明文化,民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初版,(臺北:臺視文化,民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初版,(臺北:學生,198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初版,(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林獻堂著,許雪姬、鍾淑敏、劉素芬解讀:《灌園先生日記》,初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黃得時:《黃得時評論集》,初版,(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二版,(臺北:文史哲,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葉慶炳:《談小說妖》,初版,(臺北:洪範出版社,民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初版,(臺北:業強,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初版二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初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發行,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楊聯芬:《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初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增訂版,(臺北:長青文化,民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廣田律子:《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初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研究》,初版,(臺北:文津,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初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民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慾明清:遂欲篇》,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慾明清:達情篇》,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增訂一版,(臺北:里仁,民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初版,(臺北:里仁,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初版,(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初版,(臺北:時報文化,民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初版,(臺北:行政院新聞局、聯經,民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灣文獻研究叢刊,初版,(臺北:聯經,民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賴和紀念館網頁 http://cls.hs.yzu.edu.tw/laihe/B1/b22_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初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典小說散論》,初版,(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魏紹昌編:《李伯元資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初版,(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龔顯宗:《臺南縣文學史》,初版,(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藤井省三:《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嚴明、孫愛玲著:《東亞視野中的明清小說》,初版,(臺北:聖環,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釋諦閑:《水懺申義疏》,影印初版,(臺中:靑蓮,民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單篇學術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文訊出版社邱怡瑄小姐提供蘭記書局1934年書單,上海大中華書局、新文化書社、上海交通書局、兒童書局、上海中亞書局、大眾書局、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上海大方書局等出版社之書單影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王旭川:〈中國古代小說續書的類型與特徵〉,《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2期(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中島利郎:〈日據時代臺灣文學:關於臺灣的「大眾文學」〉,「文學傳播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 期,(2004 年12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江林信〈漢文知識的散播者—記蘭記經營者黃茂盛〉,《文訊》255期,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為觀察場域〉,2002年11月9~10日,「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研討會」,臺灣大學中文系、音樂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主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嘉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江寶釵:〈黃得時臺灣古典文學史論述及其相關問題平議〉,「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2003年10月28~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呂興昌:〈論鄭坤五的「臺灣國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清華大學主辦,1998年3月7日、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民6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臺灣風物》第37卷第1、4期,1987年3、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民7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吳福助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以徐坤泉、吳漫沙作品為主〉,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2001年10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林水福:〈日本文學裡的妖魔鬼怪〉,《聯合文學》,(臺北:聯合文學,民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初版,(臺北:幼獅文化,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總第2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連雅堂先生相關論著選輯(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柳書琴:〈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1937-1945)〉,「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漢學會議」論文,南投: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歷史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文系合辦,2003年11月13、14、15日。後收入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曁中文系主辦,2003年11月8、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 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19期200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日本:日本臺灣學會第七回學術大會會議論文,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臺灣文學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新竹:行政院文建會主辦,臺灣清華大學承辦,2006年10月26、27、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夏濟安著,郭繼生譯:〈西遊記補:一本探討夢境的小說〉,《幼獅月刊》第40卷第3期,民63年9月號(總號261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日治時期的語言‧文學‧「同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成大臺文系,2004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三期,198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柯榮三:〈許丙丁《小封神》素材來源再探〉,收入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主編,《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北:文津,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5卷3 期:1999 年3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 卷2 期,2001 年6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高玉海、樓秀榮:〈明末清初的小說續書理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臺北,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高桂惠:〈《西遊記》續書的魔境-以《續西遊記》為主的探討〉,收入李豐楙、31.劉苑如主編:《中國文哲專刊第27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民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後收入余安邦所編《情、欲與文化》一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高桂惠:〈畫蛇添足:續集、接續、重寫以及中國小說》(〝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書評〉,《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7期書評,200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高桂惠:〈艷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記傳、記遊與記事: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年8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高桂惠:〈明清小說遊戲觀的辯證──以《十二樓》、《照世盃》為起點的討論〉,《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國科會文學一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會」,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高振宏:〈許丙丁《小封神》文學研究〉,政大臺文所主編,《第四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施懿琳:〈臺南府城古典文學的發展研究與展望〉,收入臺灣文學史料編纂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10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黃美娥:〈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初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1651~1945)〉,《臺北文獻》151期,民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黃美娥:〈「毛斷」新世界:一九三0年代臺灣文學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三0年代の現代思潮—日本と臺灣經驗),財團法人臺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pp.13-14。另外發表於自由時報E7版,2005年10月5日。來源http://libertytimes.com/2005/new/oct/5/life/article-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8期,200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吳承恩撰,繆天華校註:《西遊記》,重印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黃美娥:〈從蘭記圖書目錄想像一個時代的閱讀 / 知識故事〉,《文訊》255期,200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2008年8月1日至3日,「帝國主義と文學:植民地臺湾‧中國佔領區‧「滿州国」」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日本愛知大學、臺灣清華大學、ハ-バ-ド大學東アジア言語‧文明學部共同舉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黃英哲、下村作次郎著:〈戰前臺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錄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黃哲永:〈清代臺灣文學傳統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黃銘崇:〈先秦宇宙觀念中的「龜使者」〉,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初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黃錦珠:〈日本漢文小說《夜窗鬼談》的寫作特色及其淵源〉,「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90年2月23、24日,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與語言研究中心主辦,後收入《外遇中國---「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葉慶炳:〈六朝至唐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楊子怡:〈中國古代小說續衍承傳現象及其文化意蘊〉,《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錄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廖漢臣:〈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原收在《臺北文物》三卷三期、四卷一期,後收入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初版,(臺北:新興書局,民4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鄭喜夫:〈丘菽園與臺灣詩友之關係〉,《臺灣文獻》三十八卷二期,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龍瑛宗:〈淵源、緣份──新生報與我〉一文,原載《臺灣新生報》,1985年6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蔡美麗:〈「大同世界」儒家烏托邦理念之剖析〉,收入《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薛泉:〈論明清小說續書的成因〉,《殷都學刊》,(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嚴明:〈文言小說人鬼戀故事基本模式的成因探索〉,《文藝研究》,2006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嘉義蘭記書局史料研究」專題(上)、(中)、(下),《文訊》第255、256、257期,2007年1、2、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碩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臺北:銘傳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硏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吳瑩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許仲琳:《封神演義》,再版,(臺北:桂冠,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李進益:《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李陸梅:《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事的發生及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產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林以衡:《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敍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北:臺師大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林建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904-1911)》,(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裡的文化意涵》,(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90年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陳惠齡:《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曾國瑩:《《西遊記》接受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蔣宜芳:《傳統短篇小說中鬼妻故事之硏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盧惠淑:《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邯鄲記、南柯記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張南莊:《何典》,(臺北:長歌出版社,民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陳球:《燕山外史》,(臺北:文景出版社,民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葉衡選注:《禮記選注》,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蒲松齡:《聊齋誌異》,初版,(臺北市:微風草堂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河洛圖書出版社編輯:《白話中國古典小說大系》之《平鬼傳》、《斬鬼傳》,(臺北市:編者自刊,民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唐鍾馗平鬼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菊池三溪《本朝虞初新誌》,王三慶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一》,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石川宏齋《夜窗鬼談》,王三慶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二》,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文學理論專書:(先中國後西方,依姓氏字母先後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 年7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再版,(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浦安迪:《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楊義:《中國敍事學》,初版,(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臺北市:紅螞蟻總經銷,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巴赫汀著,劉康譯,《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二版,(臺北:麥田,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佛斯特(Fo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初版,(臺北:桂冠,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卡爾曼海姆( 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初版,(臺北:桂冠,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摩爾(More)著,宋美華譯,《烏托邦》,初版,(臺北:聯經,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湯姆森(Philip Thomson)、黎志煌譯:《怪誕》,(河北: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中島利郎主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初版,(臺北:春暉,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見川:《臺灣的宗教與文化》,初版,(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初版,(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初版,(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初版,(臺北:文史哲,民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王溢嘉:《聊齋搜鬼》,三版,(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王德威:《如何現代?怎麼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初版,(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尹飛舟等:《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初版,(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初版,(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硏究》,初版,(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初版,(臺北:大立出版社,民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初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李釗國:《中國狐文化》,初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宋記遠:《翫聊齋》,初版,(臺北:咖啡田,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初版,(臺北:遠流,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初版,(臺北:麥田,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呂興昌編校:《許丙丁作品集》上下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林辰:《神怪小說史》,初版,(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初版,(臺北:文津,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初版,(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林翠鳳:《鄭坤五及其文學研究》,初版,(臺北:文津,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林衡道:《鯤島探源》,第四冊,初版,(臺北:稻田,民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吳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吳漫沙:《韭菜花》,初版,(臺北:前衛,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吳漫沙:《大地之春》,初版,(臺北:前衛,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吳漫沙:《追昔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吳瀛濤:《臺灣民俗》,再版,(臺北:眾文圖書股份公司,民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吳瀛濤:《神怪小說史》,再版,(臺北:眾文圖書股份公司,民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施懿琳著:《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初版,(高雄:春暉,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書店,1985),頁2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江蘇教育,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范伯群、孔慶東著:《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初版,(臺北:文史哲,民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初版,(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初版,(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譯論》,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高致華:《日本「鬼」》,初版,(臺北:高致華發行,三民總經銷,民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閳釋》,初版,(臺北:大安,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馬瑞芳:《聊齋誌異創作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袁珂:《中國神話史》,初版,(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徐坤泉:《可愛的仇人》(上)(下),初版,(臺北:前衛,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初版,(河北:人民,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陳芳明:《殖民性摩登》,初版,(臺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陳英仕:《清代鬼類諷刺小說三部曲:《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何典》》,初版,(臺北:秀威,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初版,(臺北市:五南,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張之傑:《臺灣善書小說選:仙佛說故事》,初版,(臺北:漢光文化,民82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