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我國宗教憲法之研究
Research of religious issues under the ROC Constitution
作者 黃雅琪
貢獻者 蘇永欽
黃雅琪
關鍵詞 宗教憲法
部門憲法
宗教自由
政教分離
宗教寬容
平等原則
宗教詐欺
宗教教育
宗教團體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8-Dec-2010 02:00:48 (UTC+8)
摘要 宗教憲法因宗教本質上之先驗性與著重探討形而上之概念,故在概念定義上即有其困難。特別是我國宗教型態屬於普化、綜攝式之風貌與特殊之「游宗」宗教行為模式,且華人信仰態度屬多元包容型態,其信仰與世俗社會緊密結合,承襲傳統之價值理念與生活模式,呈現出一種遊走於寺院宮闕,著重信仰本質,忽略宗教形式,與宗教較無組織上聯繫,而僅有信仰上的來往,經由宗教儀式之操作來各取所需。由於多元、特殊之本土宗教型態,導致宗教定義更形困難,在宗教難以明確定義與宗教本質之超驗性、無法以科學理性論證特質之情況下,宗教自由之內涵界定與國家世俗法所生之扞格,國家行為之介入係屬侵害與否,此等議題相較於其他基本權而言則更形困難與難解。
      我國宗教憲法的論述往往略過宗教學與社會學文獻之分析角度,僅單純直接從外國法的引進及法學層面的探討,忽略我國宗教型態面貌與外國宗教之差異性,反應在詮釋我國宗教憲法時,必須在本土宗教文化脈絡下討論,當援引國外學說案例之時,亦應做不同的法律解釋。
      因此,本文嘗試從憲法學、宗教學、社會學三面向,來研究我國的宗教憲法內涵。從最根本屬於我國宗教風貌的瞭解,探討出符合我國宗教定義之解釋,再從比較法上觀察宗教自由的內涵與相關憲法案例的論證,再推導出我國宗教憲法之內涵,更進一步,去探討我國宗教平等、宗教寬容、宗教教育、政教分離等在憲法上所呈現的問題,與比較法上是否容有比附援引之處。最後,則檢視目前現行法規是否有背離憲法所保障的宗教自由之虞,並於文末對宗教團體立法提出些微建議。
"第一章 前言 - 1 -
     第一節 序論-法律與宗教的交錯-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
     第三節 論文架構說明 - 7 -
     第二章 宗教的意義 - 9 -
     第一節 宗教之詞源字義 - 10 -
     第二節 宗教定義之類型化描述 - 12 -
     第一項 宗教定義之四種類型 - 13 -
     第一款 實在性定義 - 14 -
     第二款 意義論定義 - 14 -
     第三款 功能性定義 - 15 -
     第四款 還原論定義 - 16 -
     第二項 小結 - 17 -
     第三節 宗教信仰之功能 - 18 -
     第四節 宗教意涵之延伸 - 21 -
     第一項 宗教性與宗教 - 21 -
     第二項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22 -
     第五節 結論—宗教憲法之宗教定義- 25 -
     第三章 我國宗教概況 - 27 -
     第一節 我國宗教文化特色 - 28 -
     第一項 概說 - 28 -
     第二項 我國與西方宗教之差異 - 30 -
     一、對神形象的差異影響人實踐宗教的行為方式 - 30 -
     二、對宗教定義的不同 - 31 -
     三、中國的宗教以祖先崇拜、家族延續為重心 - 32 -
     四、小結 - 33 -
     第三項 「有拜有保佑」的宗教態度 - 33 -
     第二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觀—寬容態度 - 35 -
     第一項 浸濡於儒家文化的社會 - 35 -
     第二項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35 -
     一、儒家文化社會抑或儒教社會- 36 -
     二、儒釋道三教的實質意涵 - 38 -
     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宗教觀 - 39 -
     第三項 小結 - 41 -
     第三節 特殊的宗教行為模式—「游宗」 - 43 -
     第一項 游宗的信仰心理 - 44 -
     第二項 游宗的宗教行為 - 45 -
     第三項 游宗與現代社會 - 47 -
     第四節 我國宗教信仰概況 - 49 -
     第五節 我國主要宗教—無特定主流宗教的民間信仰 - 53 -
     第一項 概說 - 53 -
     第二項 民間信仰內涵 - 54 -
     第三項 民間信仰宗教組織型態 - 57 -
     一、祭祀圈 - 57 -
     二、信仰圈 - 58 -
     三、小結—衍生特殊問題 - 58 -
     第六節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60 -
     第一項 概說 - 60 -
     第二項 小結—我國特殊問題 - 62 -
     第四章 他山之石—外國法之介紹 - 64 -
     第一節 美國法 - 64 -
     第一項 制憲背景—自由主義下的寬容法治國家 - 64 -
     第二項 條文規定與宗教定義 - 65 -
     第三項 政教分離條款(the Establishment Clause) - 67 -
     第一款 意義 - 67 -
     第二款 政教分離之審查標準 - 69 -
     一、「目的—效果—過度介入」三段審查法(Lemon Test) - 69 -
     二、「禁止背書」標準 - 70 -
     三、「禁止強制」標準 - 71 -
     四、傳統成為社會結構之一部時 - 72 -
     五、積極實現宗教自由,符合宗教豁免之條件 - 73 -
     第四項 宗教自由條款(the Free Exercise Clause) - 74 -
     第一款 意義 - 74 -
     第二款 宗教自由之審查標準 - 75 -
     一、迫切國家利益與最小侵害原則—Sherbert標準 - 75 -
     二、援用其他自由權法理 - 75 -
     三、宗教自由之界限—公序良俗與公民義務 - 76 -
     第二節 德國法 - 78 -
     第一項 宗教自由之保障內涵 - 78 -
     第一款 條文規定 - 78 -
     第二款 宗教自由定義與內涵 - 80 -
     第三款 解釋宗教自由之原則 - 82 -
     一、基本權人自我理解理論 - 82 -
     二、國家之中立義務 - 82 -
     三、國家之寬容原則 - 84 -
     四、宗教自由之限制 - 85 -
     第二項 代表性案例—教室懸掛十字架案 - 86 -
     第一款 案例事實 - 86 -
     第二款聯邦憲法法院的見解 - 87 -
     一、本案判決主要理由 - 87 -
     (一)宗教自由範圍 - 87 -
     (二)國家負有宗教中立義務 - 88 -
     (三)學校懸掛十字架將侵害家長之教育權 - 88 -
     (四)學校宗教課程應謹守自願原則 - 89 -
     二、不同意見書之見解 - 89 -
     第三款 十字架判決與頭巾判決之比較 - 90 -
     第五章 我國宗教自由 - 92 -
     第一節 宗教自由內涵與保護範圍 - 92 -
     第一項 內在信仰自由與外在信仰自由 - 92 -
     一、內在信仰自由 - 92 -
     二、外在信仰行為自由 - 94 -
     第二項 積極信仰自由與消極信仰自由 - 96 -
     第三項 個人信仰自由與集體信仰自由 - 97 -
     第二節 我國憲法與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99 -
     第一項 憲法規定的解釋適用 - 99 -
     一、憲法第十三條「宗教」定義宜採最廣義解釋 - 99 -
     二、憲法第七條平等權的適用 - 100 -
     三、小結—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101 -
     (一)宗教自由保障之範圍 - 101 -
     1.內在信仰自由、宗教行為與宗教結社自由 - 101 -
     2.區分內在與外在宗教自由 - 101 -
     3.宗教團體自治 - 101 -
     (二)憲法之適用原則 - 102 -
     1.中立原則、平等原則與寬容原則 - 102 -
     2.「目的—效果」標準 - 103 -
     第二項 宗教自由原則的適用與解釋 - 103 -
     第一款 政教分離原則 - 104 -
     一、政教分離原則在我國之適用 - 104 -
     二、已成習俗、慣例或深具道德教育之孔子祭典 - 105 -
     三、小結 - 106 -
     第二款 寬容原則 - 107 -
     第三節 我國宗教自由之合憲性限制 - 108 -
     第一項 形式面之合憲性 - 108 -
     一、憲法保留 - 108 -
     二、法律保留 - 108 -
     三、利益衡量原則 - 109 -
     第二項 實質面之合憲性 - 109 -
     一、公益目的 - 110 -
     二、比例原則 - 110 -
     (一)妥當性原則 - 111 -
     (二)必要性原則 - 111 -
     (三)均衡性原則(狹義之比例原則) - 111 -
     三、小結 - 112 -
     第六章 宗教自由與國家法制衝突問題 - 114 -
     第一節 概說 - 114 -
     第二節 宗教詐欺之問題—以宋七力案為例 - 115 -
     第一項 宋七力案件事實 - 115 -
     第二項 判決要旨 - 116 -
     第三項 本文見解 - 118 -
     一、檢驗照片真假並不等於評價宗教教義 - 118 -
     二、援用被害者理論有再商榷之必要 - 118 -
     三、不得檢驗教義真實性,但得檢驗信仰者是否深刻真誠地對待該宗教信仰 - 119 -
     第三節 宗教教育之問題 - 121 -
     第一項 概說—宗教教育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 121 -
     第二項 教育基本權主體 - 122 -
     一、國民為教育權主體 - 122 -
     二、父母親權與子女宗教信仰自主權之衝突 - 123 -
     第三項 宗教教育之定義 - 124 -
     第四項 公立學校之宗教教育:關於宗教的教導 - 125 -
     一、我國宗教教育與他國之差異性 - 125 -
     二、目前推動的生命教育 - 127 -
     第五項 私立學校之宗教教育:宗教教導 - 130 -
     第四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33 -
     第一項 概說 - 133 -
     第二項 宗教團體法之必要性 - 134 -
     第三項 宗教團體自治權 - 134 -
     一、組織自治權 - 135 -
     二、人事自治權 - 135 -
     三、財政自治權 - 136 -
     四、規章自治權 - 137 -
     第四項 草案之分析與檢討 - 137 -
     第五項 宗教團體法的立法方向與建議 - 142 -
     第七章 結論 - 144 -
     參考書目 - 149 -
     附錄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56 -
     "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蘇永欽,〈部門憲法—憲法釋意學的新路徑?〉,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
廖元豪,〈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第321期,2006年6月。
廖元豪,〈狹義宗教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
廖元豪,〈政教分離(一)〉,《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
莊慶信,《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2卷3期,1995年3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2002年。
陳新民,〈憲法宗教自由的立法界限—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方式〉,《軍法專刊》,第52卷第5期,2006年10月。
陳新民,《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2007年。
陳新民,〈立法者的「審慎義務與釋憲者的填補義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教室十字架案」談起」〉,收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
陳惠馨主持,《我國傳統非營利組織在現代法律地位之變遷—以宗教團體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7-2418-H-004-005-E21),1997。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
美國法律判例查詢:http://lp.findlaw.com/
德國法學資訊網:http://www.recht-in.de/
線上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
陳明祥,〈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雜誌》,24期,1997年5月。
陳郁夫,《人類的終極關懷—宗教世界概說》,1994年。
陳振崑,〈由理論與實踐的對比,論「儒學」與「儒教」〉,《揭諦》,第8期,2005年4月。
陳福濱,〈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收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000年。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1987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1991年。
馬緯中,《法與宗教之硏究 : 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衛金森、查靈(Philip Wilkinson & Douglas Charing),吳妍蓉譯,《宗教百科全書》,2006年。
周國黎,〈宗教定義的問題〉,《宗教哲學》,第35期,2006年。
李亦園,《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2003年。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收於黃紹倫編,《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1992年。
齊美爾,曹衛東、王志敏、刁承俊譯,收錄於《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2005年。
Daniel Bell,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文化的矛盾》(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1994年。
方永泉,〈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5期,1998年。
方永泉,《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台灣宗教教育的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林端,〈宗教與憲法—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1993年。
Thomas Luckmann,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 1995年。
牟鐘鑒,《中國宗教與文化》,1995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2003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9年。
Max Weber,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1996年。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考察》,2004年。
丁仁傑,〈當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台灣社會研究》,第41卷,2001年3月。
湯一介,《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1994年。
葉玟芳,《台灣民間祭祖習俗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陳林二姓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閻維彪,《台灣和人民間信仰的「台灣神」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大華,〈中國宗教的超越性問題〉,收於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 2002年。
E‧卡西勒,顧偉銘等譯,《啟蒙哲學》, 1996年。
曾錦坤,〈儒教作為基本宗教,以唐、牟觀點為主的論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6年4月。
Huston Smith,劉安雲譯,《人的宗教》, 1998年。
葉小文,〈中國宗教的百年回顧與前瞻〉,收於吳梓明編,《廿一世紀的宗教展望》,2001年。
牟鐘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1997年。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鵝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總號第324,2002年6月。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2001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救劫運動》,1999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1988年,稻香出版社。
張珣,〈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於張珣, 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2001年。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2002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2006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2006年。
瞿海源、林本炫、朱永昌,瞿海源計畫主持,《宗教法研究》,1989年。
王見川,〈台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收於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讀》,2001年。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1990年。
吳志光,《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之意義—本土化觀察之嘗試》,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
李世偉主編,《台灣宗教閱覽》, 2002年。
程潔民,〈在家持齋好修行—齋教在台灣的發展〉,李世偉主編,《台灣宗教閱覽》,2002年。
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傅崑成等編譯,《美國憲法逐條釋義》,1991年。
嚴震生,《美國最高法院與宗教自由 : 「禁止設置條款」與「自由行使條款」的爭議》,1998年。
嚴震生,〈由最高法院案例看美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之爭議:公立學校與「禁止設置條款」檢驗標準的適用性〉,《美歐季刊》,第12卷第2期,1997年。
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2003年。
荊知仁,《美國憲法與憲政》,1991年。
周敬凡,《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1年。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討論宗教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1997年5月。
張永明,〈德國與台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
張源泉,《台灣宗教教育之合憲性研究—國民教育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古健琳,《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線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育典,《宗教自由與宗教法》,2005年。
許育典,〈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制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
許育典、周敬凡,〈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頭巾判決」論學校的中立義務〉,《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1996年11月。
許育典、周敬凡,〈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政大法學評論》,第90期,2006年4月。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 1983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1976年。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3年。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 2002年,頁50。
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〇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1999年12月。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2001年。
葉永文,〈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
前田光夫,《宗教判例百選》,1991年。
Bernd Schünemann著,王玉全、鍾豪峰、張姿倩合譯,〈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作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收於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 : 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
魏千峰,〈新興宗教之法律規範—美、德、日、俄、台等制度之比較〉,《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年6月。
慧開,〈「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普門學報》,第29期,2005年9月。
吳克倫,《墨子兼愛與耶穌博愛之比較》,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1987年。
周志宏,〈高等教育階段宗教教育問題—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論—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年12月。
外國文獻
Steven G. Gey, “Why is Religion Special? Reconsidering the Accommodation of religion Under the Religion Under the Religion Clauses of the First Amendment,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Vol.52, Num. 1(Fall 1990)
Clifford Geertz, “Religion as a Culture System”, in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
Clifford Geertz,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1973.
Emil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5.
A. Bleckmann, Staatsrecht Ⅱ— Die Grundrechte,1997.
Ronald L. Johnstone,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2007.
網路資源: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265102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65102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蘇永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雅琪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雅琪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Dec-2010 02:00:48 (UTC+8)-
dc.date.available 8-Dec-2010 02:00: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Dec-2010 02:00: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65102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17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65102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宗教憲法因宗教本質上之先驗性與著重探討形而上之概念,故在概念定義上即有其困難。特別是我國宗教型態屬於普化、綜攝式之風貌與特殊之「游宗」宗教行為模式,且華人信仰態度屬多元包容型態,其信仰與世俗社會緊密結合,承襲傳統之價值理念與生活模式,呈現出一種遊走於寺院宮闕,著重信仰本質,忽略宗教形式,與宗教較無組織上聯繫,而僅有信仰上的來往,經由宗教儀式之操作來各取所需。由於多元、特殊之本土宗教型態,導致宗教定義更形困難,在宗教難以明確定義與宗教本質之超驗性、無法以科學理性論證特質之情況下,宗教自由之內涵界定與國家世俗法所生之扞格,國家行為之介入係屬侵害與否,此等議題相較於其他基本權而言則更形困難與難解。
      我國宗教憲法的論述往往略過宗教學與社會學文獻之分析角度,僅單純直接從外國法的引進及法學層面的探討,忽略我國宗教型態面貌與外國宗教之差異性,反應在詮釋我國宗教憲法時,必須在本土宗教文化脈絡下討論,當援引國外學說案例之時,亦應做不同的法律解釋。
      因此,本文嘗試從憲法學、宗教學、社會學三面向,來研究我國的宗教憲法內涵。從最根本屬於我國宗教風貌的瞭解,探討出符合我國宗教定義之解釋,再從比較法上觀察宗教自由的內涵與相關憲法案例的論證,再推導出我國宗教憲法之內涵,更進一步,去探討我國宗教平等、宗教寬容、宗教教育、政教分離等在憲法上所呈現的問題,與比較法上是否容有比附援引之處。最後,則檢視目前現行法規是否有背離憲法所保障的宗教自由之虞,並於文末對宗教團體立法提出些微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 1 -
     第一節 序論-法律與宗教的交錯-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
     第三節 論文架構說明 - 7 -
     第二章 宗教的意義 - 9 -
     第一節 宗教之詞源字義 - 10 -
     第二節 宗教定義之類型化描述 - 12 -
     第一項 宗教定義之四種類型 - 13 -
     第一款 實在性定義 - 14 -
     第二款 意義論定義 - 14 -
     第三款 功能性定義 - 15 -
     第四款 還原論定義 - 16 -
     第二項 小結 - 17 -
     第三節 宗教信仰之功能 - 18 -
     第四節 宗教意涵之延伸 - 21 -
     第一項 宗教性與宗教 - 21 -
     第二項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22 -
     第五節 結論—宗教憲法之宗教定義- 25 -
     第三章 我國宗教概況 - 27 -
     第一節 我國宗教文化特色 - 28 -
     第一項 概說 - 28 -
     第二項 我國與西方宗教之差異 - 30 -
     一、對神形象的差異影響人實踐宗教的行為方式 - 30 -
     二、對宗教定義的不同 - 31 -
     三、中國的宗教以祖先崇拜、家族延續為重心 - 32 -
     四、小結 - 33 -
     第三項 「有拜有保佑」的宗教態度 - 33 -
     第二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觀—寬容態度 - 35 -
     第一項 浸濡於儒家文化的社會 - 35 -
     第二項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35 -
     一、儒家文化社會抑或儒教社會- 36 -
     二、儒釋道三教的實質意涵 - 38 -
     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宗教觀 - 39 -
     第三項 小結 - 41 -
     第三節 特殊的宗教行為模式—「游宗」 - 43 -
     第一項 游宗的信仰心理 - 44 -
     第二項 游宗的宗教行為 - 45 -
     第三項 游宗與現代社會 - 47 -
     第四節 我國宗教信仰概況 - 49 -
     第五節 我國主要宗教—無特定主流宗教的民間信仰 - 53 -
     第一項 概說 - 53 -
     第二項 民間信仰內涵 - 54 -
     第三項 民間信仰宗教組織型態 - 57 -
     一、祭祀圈 - 57 -
     二、信仰圈 - 58 -
     三、小結—衍生特殊問題 - 58 -
     第六節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60 -
     第一項 概說 - 60 -
     第二項 小結—我國特殊問題 - 62 -
     第四章 他山之石—外國法之介紹 - 64 -
     第一節 美國法 - 64 -
     第一項 制憲背景—自由主義下的寬容法治國家 - 64 -
     第二項 條文規定與宗教定義 - 65 -
     第三項 政教分離條款(the Establishment Clause) - 67 -
     第一款 意義 - 67 -
     第二款 政教分離之審查標準 - 69 -
     一、「目的—效果—過度介入」三段審查法(Lemon Test) - 69 -
     二、「禁止背書」標準 - 70 -
     三、「禁止強制」標準 - 71 -
     四、傳統成為社會結構之一部時 - 72 -
     五、積極實現宗教自由,符合宗教豁免之條件 - 73 -
     第四項 宗教自由條款(the Free Exercise Clause) - 74 -
     第一款 意義 - 74 -
     第二款 宗教自由之審查標準 - 75 -
     一、迫切國家利益與最小侵害原則—Sherbert標準 - 75 -
     二、援用其他自由權法理 - 75 -
     三、宗教自由之界限—公序良俗與公民義務 - 76 -
     第二節 德國法 - 78 -
     第一項 宗教自由之保障內涵 - 78 -
     第一款 條文規定 - 78 -
     第二款 宗教自由定義與內涵 - 80 -
     第三款 解釋宗教自由之原則 - 82 -
     一、基本權人自我理解理論 - 82 -
     二、國家之中立義務 - 82 -
     三、國家之寬容原則 - 84 -
     四、宗教自由之限制 - 85 -
     第二項 代表性案例—教室懸掛十字架案 - 86 -
     第一款 案例事實 - 86 -
     第二款聯邦憲法法院的見解 - 87 -
     一、本案判決主要理由 - 87 -
     (一)宗教自由範圍 - 87 -
     (二)國家負有宗教中立義務 - 88 -
     (三)學校懸掛十字架將侵害家長之教育權 - 88 -
     (四)學校宗教課程應謹守自願原則 - 89 -
     二、不同意見書之見解 - 89 -
     第三款 十字架判決與頭巾判決之比較 - 90 -
     第五章 我國宗教自由 - 92 -
     第一節 宗教自由內涵與保護範圍 - 92 -
     第一項 內在信仰自由與外在信仰自由 - 92 -
     一、內在信仰自由 - 92 -
     二、外在信仰行為自由 - 94 -
     第二項 積極信仰自由與消極信仰自由 - 96 -
     第三項 個人信仰自由與集體信仰自由 - 97 -
     第二節 我國憲法與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99 -
     第一項 憲法規定的解釋適用 - 99 -
     一、憲法第十三條「宗教」定義宜採最廣義解釋 - 99 -
     二、憲法第七條平等權的適用 - 100 -
     三、小結—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101 -
     (一)宗教自由保障之範圍 - 101 -
     1.內在信仰自由、宗教行為與宗教結社自由 - 101 -
     2.區分內在與外在宗教自由 - 101 -
     3.宗教團體自治 - 101 -
     (二)憲法之適用原則 - 102 -
     1.中立原則、平等原則與寬容原則 - 102 -
     2.「目的—效果」標準 - 103 -
     第二項 宗教自由原則的適用與解釋 - 103 -
     第一款 政教分離原則 - 104 -
     一、政教分離原則在我國之適用 - 104 -
     二、已成習俗、慣例或深具道德教育之孔子祭典 - 105 -
     三、小結 - 106 -
     第二款 寬容原則 - 107 -
     第三節 我國宗教自由之合憲性限制 - 108 -
     第一項 形式面之合憲性 - 108 -
     一、憲法保留 - 108 -
     二、法律保留 - 108 -
     三、利益衡量原則 - 109 -
     第二項 實質面之合憲性 - 109 -
     一、公益目的 - 110 -
     二、比例原則 - 110 -
     (一)妥當性原則 - 111 -
     (二)必要性原則 - 111 -
     (三)均衡性原則(狹義之比例原則) - 111 -
     三、小結 - 112 -
     第六章 宗教自由與國家法制衝突問題 - 114 -
     第一節 概說 - 114 -
     第二節 宗教詐欺之問題—以宋七力案為例 - 115 -
     第一項 宋七力案件事實 - 115 -
     第二項 判決要旨 - 116 -
     第三項 本文見解 - 118 -
     一、檢驗照片真假並不等於評價宗教教義 - 118 -
     二、援用被害者理論有再商榷之必要 - 118 -
     三、不得檢驗教義真實性,但得檢驗信仰者是否深刻真誠地對待該宗教信仰 - 119 -
     第三節 宗教教育之問題 - 121 -
     第一項 概說—宗教教育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 121 -
     第二項 教育基本權主體 - 122 -
     一、國民為教育權主體 - 122 -
     二、父母親權與子女宗教信仰自主權之衝突 - 123 -
     第三項 宗教教育之定義 - 124 -
     第四項 公立學校之宗教教育:關於宗教的教導 - 125 -
     一、我國宗教教育與他國之差異性 - 125 -
     二、目前推動的生命教育 - 127 -
     第五項 私立學校之宗教教育:宗教教導 - 130 -
     第四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33 -
     第一項 概說 - 133 -
     第二項 宗教團體法之必要性 - 134 -
     第三項 宗教團體自治權 - 134 -
     一、組織自治權 - 135 -
     二、人事自治權 - 135 -
     三、財政自治權 - 136 -
     四、規章自治權 - 137 -
     第四項 草案之分析與檢討 - 137 -
     第五項 宗教團體法的立法方向與建議 - 142 -
     第七章 結論 - 144 -
     參考書目 - 149 -
     附錄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56 -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 1 -
     第一節 序論-法律與宗教的交錯-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
     第三節 論文架構說明 - 7 -
     第二章 宗教的意義 - 9 -
     第一節 宗教之詞源字義 - 10 -
     第二節 宗教定義之類型化描述 - 12 -
     第一項 宗教定義之四種類型 - 13 -
     第一款 實在性定義 - 14 -
     第二款 意義論定義 - 14 -
     第三款 功能性定義 - 15 -
     第四款 還原論定義 - 16 -
     第二項 小結 - 17 -
     第三節 宗教信仰之功能 - 18 -
     第四節 宗教意涵之延伸 - 21 -
     第一項 宗教性與宗教 - 21 -
     第二項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22 -
     第五節 結論—宗教憲法之宗教定義- 25 -
     第三章 我國宗教概況 - 27 -
     第一節 我國宗教文化特色 - 28 -
     第一項 概說 - 28 -
     第二項 我國與西方宗教之差異 - 30 -
     一、對神形象的差異影響人實踐宗教的行為方式 - 30 -
     二、對宗教定義的不同 - 31 -
     三、中國的宗教以祖先崇拜、家族延續為重心 - 32 -
     四、小結 - 33 -
     第三項 「有拜有保佑」的宗教態度 - 33 -
     第二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觀—寬容態度 - 35 -
     第一項 浸濡於儒家文化的社會 - 35 -
     第二項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35 -
     一、儒家文化社會抑或儒教社會- 36 -
     二、儒釋道三教的實質意涵 - 38 -
     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宗教觀 - 39 -
     第三項 小結 - 41 -
     第三節 特殊的宗教行為模式—「游宗」 - 43 -
     第一項 游宗的信仰心理 - 44 -
     第二項 游宗的宗教行為 - 45 -
     第三項 游宗與現代社會 - 47 -
     第四節 我國宗教信仰概況 - 49 -
     第五節 我國主要宗教—無特定主流宗教的民間信仰 - 53 -
     第一項 概說 - 53 -
     第二項 民間信仰內涵 - 54 -
     第三項 民間信仰宗教組織型態 - 57 -
     一、祭祀圈 - 57 -
     二、信仰圈 - 58 -
     三、小結—衍生特殊問題 - 58 -
     第六節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60 -
     第一項 概說 - 60 -
     第二項 小結—我國特殊問題 - 62 -
     第四章 他山之石—外國法之介紹 - 64 -
     第一節 美國法 - 64 -
     第一項 制憲背景—自由主義下的寬容法治國家 - 64 -
     第二項 條文規定與宗教定義 - 65 -
     第三項 政教分離條款(the Establishment Clause) - 67 -
     第一款 意義 - 67 -
     第二款 政教分離之審查標準 - 69 -
     一、「目的—效果—過度介入」三段審查法(Lemon Test) - 69 -
     二、「禁止背書」標準 - 70 -
     三、「禁止強制」標準 - 71 -
     四、傳統成為社會結構之一部時 - 72 -
     五、積極實現宗教自由,符合宗教豁免之條件 - 73 -
     第四項 宗教自由條款(the Free Exercise Clause) - 74 -
     第一款 意義 - 74 -
     第二款 宗教自由之審查標準 - 75 -
     一、迫切國家利益與最小侵害原則—Sherbert標準 - 75 -
     二、援用其他自由權法理 - 75 -
     三、宗教自由之界限—公序良俗與公民義務 - 76 -
     第二節 德國法 - 78 -
     第一項 宗教自由之保障內涵 - 78 -
     第一款 條文規定 - 78 -
     第二款 宗教自由定義與內涵 - 80 -
     第三款 解釋宗教自由之原則 - 82 -
     一、基本權人自我理解理論 - 82 -
     二、國家之中立義務 - 82 -
     三、國家之寬容原則 - 84 -
     四、宗教自由之限制 - 85 -
     第二項 代表性案例—教室懸掛十字架案 - 86 -
     第一款 案例事實 - 86 -
     第二款聯邦憲法法院的見解 - 87 -
     一、本案判決主要理由 - 87 -
     (一)宗教自由範圍 - 87 -
     (二)國家負有宗教中立義務 - 88 -
     (三)學校懸掛十字架將侵害家長之教育權 - 88 -
     (四)學校宗教課程應謹守自願原則 - 89 -
     二、不同意見書之見解 - 89 -
     第三款 十字架判決與頭巾判決之比較 - 90 -
     第五章 我國宗教自由 - 92 -
     第一節 宗教自由內涵與保護範圍 - 92 -
     第一項 內在信仰自由與外在信仰自由 - 92 -
     一、內在信仰自由 - 92 -
     二、外在信仰行為自由 - 94 -
     第二項 積極信仰自由與消極信仰自由 - 96 -
     第三項 個人信仰自由與集體信仰自由 - 97 -
     第二節 我國憲法與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99 -
     第一項 憲法規定的解釋適用 - 99 -
     一、憲法第十三條「宗教」定義宜採最廣義解釋 - 99 -
     二、憲法第七條平等權的適用 - 100 -
     三、小結—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101 -
     (一)宗教自由保障之範圍 - 101 -
     1.內在信仰自由、宗教行為與宗教結社自由 - 101 -
     2.區分內在與外在宗教自由 - 101 -
     3.宗教團體自治 - 101 -
     (二)憲法之適用原則 - 102 -
     1.中立原則、平等原則與寬容原則 - 102 -
     2.「目的—效果」標準 - 103 -
     第二項 宗教自由原則的適用與解釋 - 103 -
     第一款 政教分離原則 - 104 -
     一、政教分離原則在我國之適用 - 104 -
     二、已成習俗、慣例或深具道德教育之孔子祭典 - 105 -
     三、小結 - 106 -
     第二款 寬容原則 - 107 -
     第三節 我國宗教自由之合憲性限制 - 108 -
     第一項 形式面之合憲性 - 108 -
     一、憲法保留 - 108 -
     二、法律保留 - 108 -
     三、利益衡量原則 - 109 -
     第二項 實質面之合憲性 - 109 -
     一、公益目的 - 110 -
     二、比例原則 - 110 -
     (一)妥當性原則 - 111 -
     (二)必要性原則 - 111 -
     (三)均衡性原則(狹義之比例原則) - 111 -
     三、小結 - 112 -
     第六章 宗教自由與國家法制衝突問題 - 114 -
     第一節 概說 - 114 -
     第二節 宗教詐欺之問題—以宋七力案為例 - 115 -
     第一項 宋七力案件事實 - 115 -
     第二項 判決要旨 - 116 -
     第三項 本文見解 - 118 -
     一、檢驗照片真假並不等於評價宗教教義 - 118 -
     二、援用被害者理論有再商榷之必要 - 118 -
     三、不得檢驗教義真實性,但得檢驗信仰者是否深刻真誠地對待該宗教信仰 - 119 -
     第三節 宗教教育之問題 - 121 -
     第一項 概說—宗教教育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 121 -
     第二項 教育基本權主體 - 122 -
     一、國民為教育權主體 - 122 -
     二、父母親權與子女宗教信仰自主權之衝突 - 123 -
     第三項 宗教教育之定義 - 124 -
     第四項 公立學校之宗教教育:關於宗教的教導 - 125 -
     一、我國宗教教育與他國之差異性 - 125 -
     二、目前推動的生命教育 - 127 -
     第五項 私立學校之宗教教育:宗教教導 - 130 -
     第四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33 -
     第一項 概說 - 133 -
     第二項 宗教團體法之必要性 - 134 -
     第三項 宗教團體自治權 - 134 -
     一、組織自治權 - 135 -
     二、人事自治權 - 135 -
     三、財政自治權 - 136 -
     四、規章自治權 - 137 -
     第四項 草案之分析與檢討 - 137 -
     第五項 宗教團體法的立法方向與建議 - 142 -
     第七章 結論 - 144 -
     參考書目 - 149 -
     附錄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56 -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65102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憲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部門憲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自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教分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寬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平等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詐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團體zh_TW
dc.title (題名) 我國宗教憲法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Research of religious issues under the ROC Constitu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永欽,〈部門憲法—憲法釋意學的新路徑?〉,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元豪,〈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第321期,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元豪,〈狹義宗教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元豪,〈政教分離(一)〉,《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慶信,《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2卷3期,199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憲法宗教自由的立法界限—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方式〉,《軍法專刊》,第52卷第5期,200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民,〈立法者的「審慎義務與釋憲者的填補義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教室十字架案」談起」〉,收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馨主持,《我國傳統非營利組織在現代法律地位之變遷—以宗教團體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7-2418-H-004-005-E21),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法律判例查詢:http://lp.findlaw.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國法學資訊網:http://www.recht-in.d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線上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祥,〈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雜誌》,24期,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郁夫,《人類的終極關懷—宗教世界概說》,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振崑,〈由理論與實踐的對比,論「儒學」與「儒教」〉,《揭諦》,第8期,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濱,〈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收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芳苑,《原始宗教》,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緯中,《法與宗教之硏究 : 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金森、查靈(Philip Wilkinson & Douglas Charing),吳妍蓉譯,《宗教百科全書》,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國黎,〈宗教定義的問題〉,《宗教哲學》,第35期,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收於黃紹倫編,《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美爾,曹衛東、王志敏、刁承俊譯,收錄於《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iel Bell,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文化的矛盾》(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永泉,〈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5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永泉,《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台灣宗教教育的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端,〈宗教與憲法—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as Luckmann,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 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鐘鑒,《中國宗教與文化》,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x Weber,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考察》,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當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台灣社會研究》,第41卷,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一介,《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玟芳,《台灣民間祭祖習俗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陳林二姓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維彪,《台灣和人民間信仰的「台灣神」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大華,〈中國宗教的超越性問題〉,收於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卡西勒,顧偉銘等譯,《啟蒙哲學》, 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錦坤,〈儒教作為基本宗教,以唐、牟觀點為主的論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ston Smith,劉安雲譯,《人的宗教》, 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小文,〈中國宗教的百年回顧與前瞻〉,收於吳梓明編,《廿一世紀的宗教展望》,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鐘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鵝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總號第324,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救劫運動》,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1988年,稻香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珣,〈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於張珣, 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林本炫、朱永昌,瞿海源計畫主持,《宗教法研究》,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見川,〈台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收於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志光,《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之意義—本土化觀察之嘗試》,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主編,《台灣宗教閱覽》,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潔民,〈在家持齋好修行—齋教在台灣的發展〉,李世偉主編,《台灣宗教閱覽》,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崑成等編譯,《美國憲法逐條釋義》,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震生,《美國最高法院與宗教自由 : 「禁止設置條款」與「自由行使條款」的爭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震生,〈由最高法院案例看美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之爭議:公立學校與「禁止設置條款」檢驗標準的適用性〉,《美歐季刊》,第12卷第2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荊知仁,《美國憲法與憲政》,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敬凡,《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討論宗教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永明,〈德國與台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源泉,《台灣宗教教育之合憲性研究—國民教育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健琳,《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線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宗教自由與宗教法》,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制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周敬凡,〈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頭巾判決」論學校的中立義務〉,《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育典、周敬凡,〈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政大法學評論》,第90期,200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 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 2002年,頁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〇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永文,〈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前田光夫,《宗教判例百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nd Schünemann著,王玉全、鍾豪峰、張姿倩合譯,〈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作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收於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 : 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千峰,〈新興宗教之法律規範—美、德、日、俄、台等制度之比較〉,《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慧開,〈「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普門學報》,第29期,200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克倫,《墨子兼愛與耶穌博愛之比較》,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高等教育階段宗教教育問題—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論—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國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ven G. Gey, “Why is Religion Special? Reconsidering the Accommodation of religion Under the Religion Under the Religion Clauses of the First Amendment,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Vol.52, Num. 1(Fall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ifford Geertz, “Religion as a Culture System”, in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lifford Geertz,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mil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 Bleckmann, Staatsrecht Ⅱ— Die Grundrechte,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nald L. Johnstone,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路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