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研究
作者 張詩欣
貢獻者 湯志民
張詩欣
關鍵詞 校園閒置空間
永續發展
評估指標
模糊德爾菲
層級分析法
vacant school spa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Fuzzy Delphi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Dec-2010 09:36:28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及權重體系,作為推動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參考依據。研究以文獻分析為基礎,初擬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採專家問卷、模糊德爾菲問卷和層級分析法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共22位專家學者,資料分析首先利用改良「雙三角模糊數」之模糊德爾菲整合專家對指標重要性之看法並篩選評估因子,最後運用Expert Choice 200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建立各項指標之權重,完成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
本研究獲得主要結論如下: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含3大層面、8大指標共30個評估因子,其整體權重高低排序如下:
一、三大層面依權重高低排序為:環境面(41.5%)、經濟面(30.8%)、 社會面(27.7%)。
二、八大指標依權重高低排序為:價值效益(17.4%)、生態保育(15.5%)、健康環境(14.4%)、綠色消費(13.4%)、永續經營(12.4%)、環境規劃(11.6%)、社會教育的功能(11.2%)、社區發展(4.1%)。
三、三十個評估因子依權重高低排序前五名為:校舍動靜分區配置(9.1%)、保水設施(5.6%)、基地開發之干擾及衝擊(5.4%)、生物多樣性(5.4%)、室內物理環境(5.3%)。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行政單位檢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及結果的有效性的參考。
A Study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Vacant School Space in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associated priority weigh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vacant school spa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reuse of vacant school space. At first,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to establish releva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about vacant school space. And this study adopts three research methods: expert survey, Fuzzy Delphi and AHP to survey.

The research invites 22 education-related experts to form a team as the study object. Firs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applicable indicators, the individual answers of experts are analyzed by “double triangle fuzzy technique”. By using this technique, opinions about important indicators evaluated by experts are integrated; and meantime, the factors are screened. Finally, Expert Choice 2000 software is used to process statistic analysis to set up priority weights of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is way,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vacant school space are established.

The main conclusion which this study obtained is as follow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vacant school space include three dimensions, eight indicators, and thirty evaluation factors. The priority weights of all evaluation indictors are described in order as follows:

1.The priority weights of three dimensions ar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41.5%), economical dimension(30.8%), and social dimension(27.7%)


2.The priority weights of eight indicators are valuing benefit(17.4%), ecological conservation(15.5%), healthy environment(14.4%), green consumption(13.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agement(12.4%), environmental planning(11.6%), the function of social education(11.2%),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4.1%)。


3.The priority weights of thirty evaluation factors are the allocation of noisy and quiet areas of school(9.1%), facilities of water content(5.6%), the disturbance and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vacant school space(5.4%), ecological variety(5.4%), and biological surroundings indoors(5.3%).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review the effect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using vacant school space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文建會(2001)。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王民、霍志玲、王英、胡靜和左海芳(譯)(2002)。J. Huckle, &S. Sterling著。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國:中國輕工業。
王志華(2005)。歷史建築再利用方案優先順序評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所,臺中縣。
王淑汝(2008)。發展學校特色-活化校園空間。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node/16262
王翔生(2005)。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選取建構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鑫(2000)。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6。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臺北市:作者。
江哲銘(2006)。永續校園規劃之基本原則。蘇慧貞(主編),永續校園營造指南(第16-21頁)。臺北市:教育部。
李永展(2005)。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台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29(5),79-91。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
何心怡(2003a)。奈良女子大學本館。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5)。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心怡(2003b)。北野工房街。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6)。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昕家、萬怡君(2008)。整併裁撤學校再利用活化步驟化模式建構初探—以國民中小學為例。臺北市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第103-118頁)。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巫志城(2008)。臺東縣閒置校園再利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吳昭蓉(2007)。閒置後軍事地景再利用—以釋出後之金門軍事坑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吳政達(2004)。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雅玲(2001)。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術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4(4),39-58。
吳國碩(2005)。永續都市發展下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橋仔頭糖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南市。
周貞貝(2006)。永續社區環境績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3-42。
林建棕(2006)。一所百年老校活化創新—永續校園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林銑昭(2000)。影響商圈永續經營因素之研究—以逢甲商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林傑祥(2004)。共生概念運用於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以臺灣水泥竹東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縣。
洪惠瑛(2003)。PS122表演空間。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3)。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范巽綠(2003)。打造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載於教育部(主編),打造綠校園Ta-iwan Green School:與世界接軌的學習環境—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第30-31頁)。臺北市:作者。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臺北縣。
徐雅鐘(2008)。北縣五縣市國民中學永續校園推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徐愛惠(2006)。駐村藝術家與閒置再造藝文空間之發展研究:以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臺中縣。
莊育鳳(2008年3月28日)。活化校園、尚德國小展「風」貌。自由時報。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28/today-education6.htm
陳怡君(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再閒置」研究—以臺中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陳宗鵠、徐南麗、林士堅、何中華、謝碧晴(2006)。臺北市高齡者學習需求特性之探討—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學區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1-11。
陳俐親(2006)。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歷程研究:以九十二年度花蓮五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
陳建佑(2004)。地理學者對環境永續指標權重計算之探討—AHP法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彰化縣。
陳星皓(2007)。臺灣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實質環境評估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陳桂蘭(2007)。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光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詩芸(2007)。閒置校園再利用作業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中市。
陳惠娟(2004)。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臺北市。
陳錦賜(2003,12月)。論三體環境共生學校建築之可持續發展觀。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研討會論文集(頁1-10),臺北市。
教育部(2008)。97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開放申請-開創空間新生命、營造永續節源新基地。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年7月26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kbJNfuKGHwI98ybjbIFQHFcA/article?mid=46002&sc=1
教育部(2007)。永續校園營造指南。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esdtaiwan.edu.tw/upload/%7BEE832687-2AD7-4D05-B91D-83CC2D3508F8%7D/永續校園營造指南.pdf
教育部(2008年9月12日)。抗暖減碳、空教室變節能屋。低碳節能校園生活報,8。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safelab.edu.tw/65power/epaper08/inside34.htm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8年8月21日)。能源存款單之廣福國小。教育部電子報,321。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blog.boe.ttct.edu.tw/blog/files/28/1028/6/74/6-1028-74.php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8年1月31日)。新泰「樂活小棧」、讓學生動起來。教育部電子報,293。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apago_sn=162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8年1月24日)。「牽手」上學去、外配學習成就自己。教育部電子報,292。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period_num=292&page=1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11月15日)。垃圾場變裝、小港高中「社區閱讀室」啟用。教育部電子報,282。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apago_sn=110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11月1日)。大西校園大改造、彰化首座能源屋。教育部電子報,280。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eriod_num=280&papago_sn=96&page=1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8月16日)。空間無間學習無限,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教育部電子報,269。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882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7月19日)。走讀臺灣特色明星學校。教育部電子報,265。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period_num=265&page=0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4年7月23日)。閒置校園活化再利用政策。教育部電子報,49。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vp.eden.org.tw/news/policy.htm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臺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1999,12月)。國民教育階段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載於國立中山大學舉辦之「第六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論文集(頁269-273),高雄市。
張世璿(2008)。活化校園空間-永續校園。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node/16215
張自健(2006)。永續發展觀點探討校園空間的內涵。載於張清烈(主編),2006永續校園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01(第299-318頁)。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藝術學院景觀設計系所。
張志向(1997)。應用模糊理論於中小企業信用放款授信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縣。
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臺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彩鳳(2008年4月10日)。活化校園空間,彰縣加碼補助。國語日報。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80410162515ALE
張嘉原(2006)。學校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初探。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主編),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第95-107頁)。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曾能汀(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雲林縣。
梁明煌(1999)。綠色學校的願景四:校園空間與建築的層面。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主編),環境教育輔導小組運作運作與綠色學校推廣工作研習會手冊(第73-87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臺北市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第3-63頁)。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5)。全球永續發展與學校綠建築規劃之探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8(3),434-465。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黃旭昇(2008)。迎接高齡社會、教育部設置社區學習中心。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802/20080218331381.html
黃旭昇(2007年12月23日)。北縣閒置空間活化、創造校園多元學習環境。Yam天空新聞。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12/20071223091094.html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筑函(2008年4月30日)。南安國中成立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活化校園空間。宜蘭影音新聞。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unioncatv.com.tw/new/Detail.ASP?%A7%C7%B8%B9=55656
葉欣誠(2008,10月)。我國綠色大學指標構想報告。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辦「第三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80-190),臺北市。
傅朝卿(2001,11月)。歷史建築之意義與再利用之思考。論文發表於澎湖縣文化 局舉辦之「歷史建築理念宣導與再利用案例分享澎湖區」學術研討會,澎湖 縣。
董維秀(2003)。圖像藝廊。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2)。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梅新聞網(2008年4月27日)。苗栗縣社區新移民學習中心揭牌。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blog.udn.com/yangmei320/1819779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載於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頁181-19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薛政濱(2005)。企業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研究—以臺北縣製造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大學之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廖俊松(2004)。地方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之策略。中國行政評論,13(2),183-212。
廖維珍(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之行動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縣。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臺中縣。
網路資料(無日期)。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期末報告。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esdtaiwan.edu.tw/Review/94/94briefing/0601整合案/23-台南縣內角國小四校期末簡報950601.pdf
潘智謙(2006)。國民小學校園實質環境永續性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蔡美戀(2002)。鄉鎮層級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蔡榮哲(2007)。國小校長知覺少子化現象對學校衝擊及其學校經營因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
劉安平(2008)。綠色大學校園的建構—國立高雄大學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辦「第三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60-170),臺北市。
蕭麗虹(2003)。古老工作室。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貳、英文部分
Barbier, E. B. (1989). Economics, natural-resource, scarcity and development:c-onventional and alternative views. London: Earthscan.
Braat, L. (1991). A Sustainable Urban Community. In Walter (Ed.), Sustainable Cities Concept and Strategies for Eco-city Development (pp273-280). Los Angeles: Eco-Home Media Press.
Choi, E. K., & Stanley, R. J. (1991). Uncertainty, Price Stabilization and Wel-far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57, 789-797.
Dykeman, F. (1992). Home-bas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I. R., Bowler (Ed.), Contemporary RuralSystems in Transition (pp279-293). United Kingdom: C.A.B. International.
Folke, C. and Kaberger, T. (1991). Lin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Essays from the Eco-Eco Group.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Forman, R.T.T. (1990).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landscapes: the role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I. S. Zonneveld (Ed.), Changing landscape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p261-278).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UCN (2002). IUCN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Retrieved July 30,2008, from ht-tp://cmsdata.iucn.org/downloads/statutes_en.pdf
IUCN, UNEP, & 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London:Earthscan.
Johnson, S. R., & Nikonov, A. A. (1991). Soviet Agrarian Reform and the F-ood Crisis: Neither Can Be Ignored. 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394, 7-11.
Lakshminarayan, P. G., Stanley, R. J., Atwood, J. & Sposito, V.A. (1991). Co-mpromise Solution for Economic-Environmental Decisions in Agricul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3(1),51-64.
Mansperper, M. C. (1992). Yap: A Case of Benevolent Tourism. Practicing An-thropology, 14(2), 10-13.
Markandya, A. & Pearce, D. (1988).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Social Rat-e of Discount. Project Appraisal, 3(1), 11.
Moore, D.P. (1999). Sustainable schools: An investment in our future.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38(5), 10-11.
Raymond J. C. (1998). Emerging Trends in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s.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6(1), 3-16.
Saaty, T. L. (1971).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tanley, R. J. (1991). The Chang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72(5), 13-15.
Tisdell, C. A.(1991).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conomics for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2). World Resources 1992-93: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M. D. (1992).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use: Equity,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Great Britain: 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95171010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71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湯志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詩欣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詩欣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Dec-2010 09:36:28 (UTC+8)-
dc.date.available 9-Dec-2010 09:36: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Dec-2010 09:36: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71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9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71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及權重體系,作為推動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參考依據。研究以文獻分析為基礎,初擬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採專家問卷、模糊德爾菲問卷和層級分析法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共22位專家學者,資料分析首先利用改良「雙三角模糊數」之模糊德爾菲整合專家對指標重要性之看法並篩選評估因子,最後運用Expert Choice 200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建立各項指標之權重,完成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
本研究獲得主要結論如下: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含3大層面、8大指標共30個評估因子,其整體權重高低排序如下:
一、三大層面依權重高低排序為:環境面(41.5%)、經濟面(30.8%)、 社會面(27.7%)。
二、八大指標依權重高低排序為:價值效益(17.4%)、生態保育(15.5%)、健康環境(14.4%)、綠色消費(13.4%)、永續經營(12.4%)、環境規劃(11.6%)、社會教育的功能(11.2%)、社區發展(4.1%)。
三、三十個評估因子依權重高低排序前五名為:校舍動靜分區配置(9.1%)、保水設施(5.6%)、基地開發之干擾及衝擊(5.4%)、生物多樣性(5.4%)、室內物理環境(5.3%)。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行政單位檢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及結果的有效性的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 Study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Vacant School Space in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associated priority weigh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vacant school spa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reuse of vacant school space. At first,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to establish releva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about vacant school space. And this study adopts three research methods: expert survey, Fuzzy Delphi and AHP to survey.

The research invites 22 education-related experts to form a team as the study object. Firs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applicable indicators, the individual answers of experts are analyzed by “double triangle fuzzy technique”. By using this technique, opinions about important indicators evaluated by experts are integrated; and meantime, the factors are screened. Finally, Expert Choice 2000 software is used to process statistic analysis to set up priority weights of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is way,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vacant school space are established.

The main conclusion which this study obtained is as follow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vacant school space include three dimensions, eight indicators, and thirty evaluation factors. The priority weights of all evaluation indictors are described in order as follows:

1.The priority weights of three dimensions ar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41.5%), economical dimension(30.8%), and social dimension(27.7%)


2.The priority weights of eight indicators are valuing benefit(17.4%), ecological conservation(15.5%), healthy environment(14.4%), green consumption(13.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agement(12.4%), environmental planning(11.6%), the function of social education(11.2%),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4.1%)。


3.The priority weights of thirty evaluation factors are the allocation of noisy and quiet areas of school(9.1%), facilities of water content(5.6%), the disturbance and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vacant school space(5.4%), ecological variety(5.4%), and biological surroundings indoors(5.3%).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review the effect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of reusing vacant school space in the futur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概念…………………………………… 9
第二節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 37
第三節 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之探討與相關研究……………………… 52
第四節 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暫定架構……………………… 6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模糊德爾菲問卷結果與分析……………………………………… 97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問卷結果與分析………………………………………100
第三節 綜合討論……………………………………………………………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建議…………………………………………………………………119
參考文獻 ………………………………………………………………………… 123
附錄一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模糊德爾菲問卷【專家
審題用】…………………………………………………………………130
附錄二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模糊德爾菲問卷………136
附錄三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層級分析法問卷………141

表 次
表2-1 2007年(九十六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補助名單……………………23
表2-2 2008年(九十七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獲補助名單………25
表2-3 設置新移民學習中心之學校………………………………………………27
表2-4 設置高齡學習中心之學校…………………………………………………28
表2-5 設置樂活運動站之學校……………………………………………………29
表2-6 永續發展之歷史進程………………………………………………………40
表2-7 永續發展之相關定義………………………………………………………44
表2-8 永續發展指標之分群與歸類………………………………………………46
表2-9 校園閒置空間相關文獻之評估指標群分析一覽表………………………68
表2-10 各評估因子之相關文獻對照………………………………………………76
表3-1 德爾菲專家審題小組委員名單……………………………………………81
表3-2 德爾菲專家正式問卷增加的委員名單……………………………………82
表3-3 專家審題問卷結果與指標內容修改對照表………………………………84
表3-4 專家審題問卷結果與環境面評估因子內容修改對照表…………………84
表3-4 專家審題問卷結果與社會面評估因子內容修改對照表…………………85
表3-6 專家審題問卷結果與經濟面評估因子內容修改對照表…………………86
表3-7 隨機指標表…………………………………………………………………93
表4-1 環境面評估因子之雙三角模糊數篩選標準試算表………………………98
表4-2 社會面評估因子之雙三角模糊數篩選標準試算表………………………99
表4-3 經濟面評估因子之雙三角模糊數篩選標準試算表…………………… 100
表5-1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相對和整體權重值綜合表… 118

圖 次
圖2-1 永續性指標的基本架構圖…………………………………………………47
圖2-2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群之整併圖…………………69
圖2-3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暫定架構圖…………………77
圖3-1 研究架構圖…………………………………………………………………80
圖3-2 實施流程圖…………………………………………………………………91
圖3-3 雙三角模糊數函數座標圖…………………………………………………93
圖4-1 第一層級各層面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1
圖4-2 環境面下第二層級各指標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1
圖4-3 社會面下第二層級各指標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1
圖4-4 經濟面下第二層級各指標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2
圖4-5 環境規劃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2
圖4-6 健康環境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2
圖4-7 生態保育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3
圖4-8 永續經營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3
圖4-9 社區發展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4
圖4-10 社會教育的功能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4
圖4-11 價值效益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4
圖4-12 綠色消費下第三層級評估因子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105
圖4-13 全部評估因子之整體權重分配長條圖………………………………… 106
圖4-14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架構圖…………………… 108
zh_TW
dc.format.extent 98219 bytes-
dc.format.extent 127751 bytes-
dc.format.extent 119091 bytes-
dc.format.extent 889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2316 bytes-
dc.format.extent 614218 bytes-
dc.format.extent 337933 bytes-
dc.format.extent 385370 bytes-
dc.format.extent 200042 bytes-
dc.format.extent 197667 bytes-
dc.format.extent 48944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71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校園閒置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永續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評估指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模糊德爾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層級分析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vacant school spa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valuation indicato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uzzy Delph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en_US
dc.title (題名) 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建會(2001)。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民、霍志玲、王英、胡靜和左海芳(譯)(2002)。J. Huckle, &S. Sterling著。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國:中國輕工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華(2005)。歷史建築再利用方案優先順序評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所,臺中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淑汝(2008)。發展學校特色-活化校園空間。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node/162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翔生(2005)。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選取建構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鑫(2000)。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6。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哲銘(2006)。永續校園規劃之基本原則。蘇慧貞(主編),永續校園營造指南(第16-21頁)。臺北市: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展(2005)。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台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29(5),7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心怡(2003a)。奈良女子大學本館。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5)。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心怡(2003b)。北野工房街。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6)。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昕家、萬怡君(2008)。整併裁撤學校再利用活化步驟化模式建構初探—以國民中小學為例。臺北市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第103-118頁)。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志城(2008)。臺東縣閒置校園再利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昭蓉(2007)。閒置後軍事地景再利用—以釋出後之金門軍事坑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桃園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政達(2004)。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雅玲(2001)。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術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4(4),3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碩(2005)。永續都市發展下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橋仔頭糖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貞貝(2006)。永續社區環境績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3-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棕(2006)。一所百年老校活化創新—永續校園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銑昭(2000)。影響商圈永續經營因素之研究—以逢甲商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傑祥(2004)。共生概念運用於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以臺灣水泥竹東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惠瑛(2003)。PS122表演空間。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3)。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巽綠(2003)。打造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載於教育部(主編),打造綠校園Ta-iwan Green School:與世界接軌的學習環境—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第30-31頁)。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臺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雅鐘(2008)。北縣五縣市國民中學永續校園推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愛惠(2006)。駐村藝術家與閒置再造藝文空間之發展研究:以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臺中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育鳳(2008年3月28日)。活化校園、尚德國小展「風」貌。自由時報。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28/today-education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君(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再閒置」研究—以臺中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宗鵠、徐南麗、林士堅、何中華、謝碧晴(2006)。臺北市高齡者學習需求特性之探討—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學區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俐親(2006)。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歷程研究:以九十二年度花蓮五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佑(2004)。地理學者對環境永續指標權重計算之探討—AHP法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彰化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星皓(2007)。臺灣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實質環境評估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桂蘭(2007)。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光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詩芸(2007)。閒置校園再利用作業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中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娟(2004)。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錦賜(2003,12月)。論三體環境共生學校建築之可持續發展觀。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研討會論文集(頁1-10),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8)。97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開放申請-開創空間新生命、營造永續節源新基地。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年7月26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kbJNfuKGHwI98ybjbIFQHFcA/article?mid=46002&sc=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7)。永續校園營造指南。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esdtaiwan.edu.tw/upload/%7BEE832687-2AD7-4D05-B91D-83CC2D3508F8%7D/永續校園營造指南.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8年9月12日)。抗暖減碳、空教室變節能屋。低碳節能校園生活報,8。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safelab.edu.tw/65power/epaper08/inside3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8年8月21日)。能源存款單之廣福國小。教育部電子報,321。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blog.boe.ttct.edu.tw/blog/files/28/1028/6/74/6-1028-74.ph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8年1月31日)。新泰「樂活小棧」、讓學生動起來。教育部電子報,293。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apago_sn=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8年1月24日)。「牽手」上學去、外配學習成就自己。教育部電子報,292。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period_num=292&page=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11月15日)。垃圾場變裝、小港高中「社區閱讀室」啟用。教育部電子報,282。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apago_sn=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11月1日)。大西校園大改造、彰化首座能源屋。教育部電子報,280。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eriod_num=280&papago_sn=96&page=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8月16日)。空間無間學習無限,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教育部電子報,269。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8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年7月19日)。走讀臺灣特色明星學校。教育部電子報,265。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period_num=265&page=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4年7月23日)。閒置校園活化再利用政策。教育部電子報,49。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vp.eden.org.tw/news/policy.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臺灣教育,589,12-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子超(1999,12月)。國民教育階段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載於國立中山大學舉辦之「第六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論文集(頁269-273),高雄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世璿(2008)。活化校園空間-永續校園。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node/16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自健(2006)。永續發展觀點探討校園空間的內涵。載於張清烈(主編),2006永續校園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01(第299-318頁)。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藝術學院景觀設計系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向(1997)。應用模糊理論於中小企業信用放款授信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臺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彩鳳(2008年4月10日)。活化校園空間,彰縣加碼補助。國語日報。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80410162515AL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嘉原(2006)。學校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初探。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主編),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第95-107頁)。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能汀(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雲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明煌(1999)。綠色學校的願景四:校園空間與建築的層面。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主編),環境教育輔導小組運作運作與綠色學校推廣工作研習會手冊(第73-87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臺北市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第3-63頁)。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5)。全球永續發展與學校綠建築規劃之探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8(3),434-4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旭昇(2008)。迎接高齡社會、教育部設置社區學習中心。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802/2008021833138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旭昇(2007年12月23日)。北縣閒置空間活化、創造校園多元學習環境。Yam天空新聞。2008年7月28日,取自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12/20071223091094.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筑函(2008年4月30日)。南安國中成立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活化校園空間。宜蘭影音新聞。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unioncatv.com.tw/new/Detail.ASP?%A7%C7%B8%B9=556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欣誠(2008,10月)。我國綠色大學指標構想報告。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辦「第三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80-190),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朝卿(2001,11月)。歷史建築之意義與再利用之思考。論文發表於澎湖縣文化 局舉辦之「歷史建築理念宣導與再利用案例分享澎湖區」學術研討會,澎湖 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維秀(2003)。圖像藝廊。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2)。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梅新聞網(2008年4月27日)。苗栗縣社區新移民學習中心揭牌。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blog.udn.com/yangmei320/18197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載於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頁181-19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政濱(2005)。企業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研究—以臺北縣製造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大學之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俊松(2004)。地方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之策略。中國行政評論,13(2),183-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維珍(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之行動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臺中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路資料(無日期)。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期末報告。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esdtaiwan.edu.tw/Review/94/94briefing/0601整合案/23-台南縣內角國小四校期末簡報950601.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智謙(2006)。國民小學校園實質環境永續性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美戀(2002)。鄉鎮層級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榮哲(2007)。國小校長知覺少子化現象對學校衝擊及其學校經營因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安平(2008)。綠色大學校園的建構—國立高雄大學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辦「第三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60-170),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麗虹(2003)。古老工作室。載於蕭麗虹和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頁11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bier, E. B. (1989). Economics, natural-resource, scarcity and development:c-onventional and alternative views. London: Earthsc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aat, L. (1991). A Sustainable Urban Community. In Walter (Ed.), Sustainable Cities Concept and Strategies for Eco-city Development (pp273-280). Los Angeles: Eco-Home Medi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oi, E. K., & Stanley, R. J. (1991). Uncertainty, Price Stabilization and Wel-far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57, 789-7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ykeman, F. (1992). Home-bas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I. R., Bowler (Ed.), Contemporary RuralSystems in Transition (pp279-293). United Kingdom: C.A.B. Internatio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lke, C. and Kaberger, T. (1991). Lin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Essays from the Eco-Eco Group.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rman, R.T.T. (1990).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landscapes: the role of spati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nfiguration. In I. S. Zonneveld (Ed.), Changing landscape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p261-278). New York: Springer-Verla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UCN (2002). IUCN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Retrieved July 30,2008, from ht-tp://cmsdata.iucn.org/downloads/statutes_en.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UCN, UNEP, & 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London:Earthsc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son, S. R., & Nikonov, A. A. (1991). Soviet Agrarian Reform and the F-ood Crisis: Neither Can Be Ignored. 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394, 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kshminarayan, P. G., Stanley, R. J., Atwood, J. & Sposito, V.A. (1991). Co-mpromise Solution for Economic-Environmental Decisions in Agricul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3(1),5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sperper, M. C. (1992). Yap: A Case of Benevolent Tourism. Practicing An-thropology, 14(2), 1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andya, A. & Pearce, D. (1988).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Social Rat-e of Discount. Project Appraisal, 3(1), 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ore, D.P. (1999). Sustainable schools: An investment in our future.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38(5), 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ymond J. C. (1998). Emerging Trends in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s.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6(1), 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aty, T. L. (1971).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nley, R. J. (1991). The Chang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72(5), 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sdell, C. A.(1991).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conomics for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2). World Resources 1992-93: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oung, M. D. (1992).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use: Equity,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Great Britain: 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