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紀昀的試律詩學
The poetics of rhythmic poems written in civil examination-a study of Chi Yun’s (1724-1805) poetic essays
作者 邱怡瑄
Chiu,Yi Hsuan
貢獻者 曾守正
邱怡瑄
Chiu,Yi Hsuan
關鍵詞 紀昀
試律詩
場屋文學
科舉
抒情傳統
Chi Yun(1724-1805)
Civil Examination
Lyric Tradition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18:16 (UTC+8)
摘要 清代文人紀昀被稱為「說試律者之宗」,他對試律詩的創作及研究造詣甚深。然「試律詩」向來因為「場屋文學」的性質,被排除在主流文學的論述之外。本文第一章由對「抒情傳統論述」的反省開始,引發整體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嘗試探討「試律詩」及「試律詩學」在中國詩學思想脈絡該如何被梳理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嘗試補白學界長久來對「試律詩」研究的空缺,並呈現紀昀在「試律詩學」上的貢獻。正文部分以紀昀的四本試律詩學著作:《唐人試律說》、《庚辰集》、《館課存稿》及《我法集》為研究對象,並以「紀昀的試律評點與試律詩觀」和「紀昀試律詩的創作實踐」二端,嘗試建構紀昀的「試律詩學」體系。第二章首先交代紀昀「試律詩學」的產生背景,乾隆朝科舉改革讓「試律詩」重新躍為科舉的重要考科之一,也促成了清代試律詩學的重新興起。紀昀本人從考生到考官的生命歷程,以及對試律詩教學的信念,成為他撰著「試律詩學」相關著作的重要契機。第三章探討《唐人試律說》、《庚辰集》兩部著作,歸納出紀昀評點試律詩的態度及方法,並指出其「試律詩學」的理論要點。第四章則以紀昀的《館課存稿》和《我法集》中所收錄試律詩創作為觀察對象,驗證其理論與創作實踐之間的對應關系,並據此論證紀昀的「試律詩學」是理論與創作兼跨的完整詩學體系。第五章則試圖回應研究動機中關於「抒情傳統論述」與「試律詩」之間該如何對話的問題。第六章則統整本文的研究成果以為結論。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1. 〔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南朝梁〕劉 勰撰,〔清〕紀昀評:《紀曉嵐評注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4. 〔唐〕李商隱撰,〔清〕紀昀編,朱記榮校刊:《紀文達公玉谿生詩說二卷》,臺北:無出版項,1988年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十四年吳縣朱氏校刊本影印本
5. 〔唐〕李商隱撰,〔清〕紀昀輯錄:《李義山詩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6.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7.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注:《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8. 〔宋〕吳 曾撰:《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9. 〔宋〕阮 閱:《增修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惠借珍藏書本稿影印
10. 〔宋〕胡 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11.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立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4. 〔清〕朱汝珍輯:《詞林輯略》,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清代傳記叢刊》第16冊
15.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16. 〔清〕紀昀:《唐人試律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影印
17. [清]裘曰修:《裘文達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
18. 〔清〕紀昀:《庚辰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19. 〔清〕紀昀:《烏魯木齊雜詩》,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據清刊本影印
20.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五年(1800)北平盛氏望益書屋刻本影印
21. 〔清〕紀昀:《刪正二馮評閱才調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22.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間武英殿刊,嘉慶間後印本影印
23. 〔清〕紀昀撰,紀樹馨編校:《紀文達公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十七年(1812)紀樹馨刻本影印
24. 〔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5. 〔清〕翁方綱撰:《復初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刻本影印
26. 〔清〕翁方綱撰:《石洲詩話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蔣攸銛刻本影印
27. 〔清〕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乾隆年間刊本
28. 〔清〕勒德洪奉敕撰:《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再版
29. 〔清〕梁章鉅:《試律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據中研院藏清咸豐癸丑年(1853)八卷本景印
30. 〔清〕昭 槤著:《嘯亭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31. 〔清〕福 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版
32. 〔清〕陳 沆:《簡學齋館課試律存》,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3. 〔清〕毛先舒等著,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谷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1999年2月第二次印刷
34.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清史稿校註》,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6年
35.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現代論著
(一)專書
1. 王 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再版
2.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3. 王軍偉:《傳統與近代之間:梁章鉅學術與文化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4.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5.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6.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7.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8.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
9.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 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1. 宋秉仁:《清初翰苑體制與翰林流品》,臺北:泰安書局,2004年
12.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辨》,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
13. 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14.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 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 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17.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18. 來新夏主編:《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索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19. 林 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0.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1.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秉燭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3.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 周積明、李忠智:《正說紀曉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5.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26. 吳 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7.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8.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9.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30.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31.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32.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3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4.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35. 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36.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37.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38.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初版
39.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 陳國球:《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41. 陳增杰:《唐人律詩箋注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42. 張 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43.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44.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45.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46. 張維屏:《紀昀乾嘉學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47. 張 輝:《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48. 啟功:《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49. 啟功:《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50.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1. 彭國忠編:《唐代試律詩》,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52.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1994年
53. 楊春俏:《詩賦取士背景下的詩國風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54.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55.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56.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57. 賀 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 賀治起,吳慶榮著:《紀曉嵐年譜》,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59.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訂補版,
60.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1.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62.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63. 鄧雲鄉:《清代八股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64. 蔣 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5.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66.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67.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68.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再版
69.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70.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
71.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72. 劉海峰、李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73. 劉海峰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年
74.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2年
75.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76. 薛瑞兆:《金代科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77.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78. 鄺健行:《科舉考試與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79.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81. 龔詩堯:《《四庫文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82. 龔鵬程:《詩史妙悟與本色》,臺北:學生書局,1992增訂版
83.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二)外語翻譯著作
1. (美)舒茲 (SCHUTZ, ALFRED, 1899-1959) 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臺北:久大出版,1992年
2. (日)高津孝著,蔣寅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 (美) 勒內‧韋勒克(WELLEK, RENE, 1903-1995) 、奧斯汀‧沃倫(WARREN, AUSTIN, 1899-1986) 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
4. (日)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三)論文集
1.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2. 王安祈等著;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5年
3.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4.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3年
(四)資料彙編
1. 林慶彰:《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2. 吳宏一:《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3. 章中和:《清代考試制度資料》,臺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1968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
4. 房兆楹、杜聯喆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
5. 張書才主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三、期刊論文
1.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9年3月),頁209-304
2.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3. 王鎮遠:〈紀昀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頁281-285
4. 王鵬凱、黃瓊誼:〈廿一世紀以來紀昀文學與文論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43-53
5. 余方德:〈錢起「試帖詩」及其詩詞成就〉,《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頁25-37
6.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
7.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評《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
8.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1986年1月),頁112-118
9.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3。
10.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
11.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
12.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
13.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頁17-20
14. 彭國忠:〈李嶠詠物詩與唐代試律詩〉,《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58-165
15.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
16.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6
17.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念──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
18. 黃瓊誼:〈談鬼說狐之外──文論大家紀昀〉,《南開學報》,第7卷(上)(2002年6月),頁79+81-98
19.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65-69+108
20.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4-68
21. 楊春俏、吉新宏:〈清代會試題試帖詩題目出處及內容分析〉,《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111-114
22. 楊春俏、吉新宏:〈北宋中晚期科舉考試的詩賦、經義之爭〉,《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0-93
23. 陳云、易國才:〈論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的價值與影響〉,《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4-7
24. 陳志揚:〈論清代試帖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5
25. 陳志揚:〈清代對試律詩藝的探索〉,《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172期,頁231-236
26. 陳伯海:〈清人選唐試律概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69-78
27.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3-147。
28. 陳國球:〈《文本風景》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3年9月),頁263-267
29.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
30. 陳國球:〈從抒情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53-90
31. 陳素貞:〈唐代科舉與詩賦關係再探〉,《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頁171-205
32.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2005年6月),頁169-190
33.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357-377
34.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357-369
35.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297
36.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頁57-90
37.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1
38.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8
39. 賴芳伶:〈淺談紀昀的詩文觀〉,《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1976年3月),頁160-171
40. 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第2期),頁81-84+80
41. 蔣金星:〈清代科舉試帖詩中「得X字中X」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21
42.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
43.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
44.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45.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46.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47.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48.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49.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8年6月),頁1-45
50.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1期(1986年6月),頁73-89
51. 韓 勝:〈清代唐試帖選本的詩學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16-19
52.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
53.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55-190
54.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9年3月),頁209-304
55.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56. 王鎮遠:〈紀昀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頁281-285
57. 王鵬凱、黃瓊誼:〈廿一世紀以來紀昀文學與文論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43-53
58. 余方德:〈錢起「試帖詩」及其詩詞成就〉,《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頁25-37
59.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
60.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評《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
61.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1986年1月),頁112-118
62.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3。
63.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
64.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
65.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
66.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頁17-20
67. 彭國忠:〈李嶠詠物詩與唐代試律詩〉,《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58-165
68.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
69.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6
70.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念──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
71. 黃瓊誼:〈談鬼說狐之外──文論大家紀昀〉,《南開學報》,第7卷(上)(2002年6月),頁79+81-98
72.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65-69+108
73.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4-68
74. 楊春俏、吉新宏:〈清代會試題試帖詩題目出處及內容分析〉,《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111-114
75. 楊春俏、吉新宏:〈北宋中晚期科舉考試的詩賦、經義之爭〉,《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0-93
76. 陳云、易國才:〈論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的價值與影響〉,《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4-7
77. 陳志揚:〈論清代試帖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5
78. 陳志揚:〈清代對試律詩藝的探索〉,《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172期,頁231-236
79. 陳伯海:〈清人選唐試律概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69-78
80.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3-147。
81. 陳國球:〈《文本風景》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3年9月),頁263-267
82.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
83. 陳國球:〈從抒情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53-90
84. 陳素貞:〈唐代科舉與詩賦關係再探〉,《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頁171-205
85.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2005年6月),頁169-190
86.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357-377
87.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357-369
88.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297
89.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頁57-90
90.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1
91.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8
92. 賴芳伶:〈淺談紀昀的詩文觀〉,《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1976年3月),頁160-171
93. 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第2期),頁81-84+80
94. 蔣金星:〈清代科舉試帖詩中「得X字中X」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21
95.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
96.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
97.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98.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99.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100.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101.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102.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8年6月),頁1-45
103.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1期(1986年6月),頁73-89
104. 韓 勝:〈清代唐試帖選本的詩學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16-19
105.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
106.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55-190
四、學位論文
1.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簡宗梧指導
2. 洪滿山:《紀評蘇詩研究──以詩風演變及蘇詩本色為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廖宏昌指導
3. 徐美秋:《紀昀評點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楊明指導
4. 唐素珍:《紀昀的學術活動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王金凌指導
5.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仲肇湘、張金鑑、羅時實指導
6.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王更生指導
7.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廖宏昌指導
8. 蔡榮昌:《制義叢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汪中指導
9. 劉巾英:《唐代科舉詩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李立信指導
10. 盧錦堂:《紀昀的生平與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王夢鷗指導
五、網路及電子資源
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2.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書同文電腦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年數位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4.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5.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
6. 國家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7.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http://202.96.31.45/shanBenDir.do?method=goToInde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0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守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怡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iu,Yi Hs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怡瑄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u,Yi Hs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Dec-2010 10:18:16 (UTC+8)-
dc.date.available 9-Dec-2010 10:18: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18: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清代文人紀昀被稱為「說試律者之宗」,他對試律詩的創作及研究造詣甚深。然「試律詩」向來因為「場屋文學」的性質,被排除在主流文學的論述之外。本文第一章由對「抒情傳統論述」的反省開始,引發整體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嘗試探討「試律詩」及「試律詩學」在中國詩學思想脈絡該如何被梳理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嘗試補白學界長久來對「試律詩」研究的空缺,並呈現紀昀在「試律詩學」上的貢獻。正文部分以紀昀的四本試律詩學著作:《唐人試律說》、《庚辰集》、《館課存稿》及《我法集》為研究對象,並以「紀昀的試律評點與試律詩觀」和「紀昀試律詩的創作實踐」二端,嘗試建構紀昀的「試律詩學」體系。第二章首先交代紀昀「試律詩學」的產生背景,乾隆朝科舉改革讓「試律詩」重新躍為科舉的重要考科之一,也促成了清代試律詩學的重新興起。紀昀本人從考生到考官的生命歷程,以及對試律詩教學的信念,成為他撰著「試律詩學」相關著作的重要契機。第三章探討《唐人試律說》、《庚辰集》兩部著作,歸納出紀昀評點試律詩的態度及方法,並指出其「試律詩學」的理論要點。第四章則以紀昀的《館課存稿》和《我法集》中所收錄試律詩創作為觀察對象,驗證其理論與創作實踐之間的對應關系,並據此論證紀昀的「試律詩學」是理論與創作兼跨的完整詩學體系。第五章則試圖回應研究動機中關於「抒情傳統論述」與「試律詩」之間該如何對話的問題。第六章則統整本文的研究成果以為結論。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
一、 「抒情傳統」論述的反省與「抒情傳統」之外的可能 - 6 -
二、 「試律詩」在中國詩學中的價值與定位 - 14 -
第三節 文獻檢討 - 22 -
一、 清代試律詩相關研究成果評析 - 23 -
二、 紀昀試律類作品之研究成果評析 - 27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35 -
第二章 紀昀試律詩學著作背景的考察 - 36 -
第一節 歷史背景:以詩取士制度的變遷 - 36 -
一、 唐代詩賦取士制度的確立 - 40 -
二、 宋代詩賦取士制度的反轉 - 49 -
三、 清代試律詩的重新輝煌 - 59 -
第二節 創作環境:清代試律著作的產生背景 - 61 -
一、 試律選本的繁榮和其對詩學的積極影響 - 62 -
二、 「加考試律詩」政策對於總體詩歌風氣的影響 - 80 -
三、 試律著作的特性與侷限 - 82 -
第三節 個人背景:紀昀的撰著態度 - 86 -
一、 從生命歷程的角度論其創作動機 - 87 -
二、 從治學態度的角度論其創作價值 - 93 -
第三章 紀昀試律評點與其試律詩觀──《唐人試律說》、《庚辰集》研究 - 100 -
第一節 《唐人試律說》、《庚辰集》成書過程及體例 - 100 -
一、 《唐人試律說》與《庚辰集》的編選與刊定 - 100 -
二、 《唐人試律說》與《庚辰集》的版本 - 104 -
三、 《唐人試律說》與《庚辰集》之編選方式 - 108 -
第二節 《唐人試律說》與《庚辰集》」的評點方法 - 132 -
一、 以詩法為批點總則 - 133 -
二、 引同題共作互相參酌 - 134 -
三、 論唐人與清人試律的態度 - 135 -
四、 紀昀「評點學」通貫其「試律評點」 - 137 -
第三節 紀昀「試律評點」中透顯的「試律詩觀」 - 140 -
一、 試律詩的文體定位 - 141 -
二、 試律詩的「法度格意」 - 148 -
三、 論詩之本旨與試律詩 - 158 -
第四章 紀昀試律詩的創作實踐── 《館課存稿》、《我法集》研究 - 166 -
第一節 《館課存稿》、《我法集》版本及內容體例 - 167 -
一、 《館稿存稿》的版本 - 167 -
二、 《館課存稿》收錄詩作之內容 - 169 -
三、 《我法集》的成書經過及其版本 - 179 -
四、 《我法集》的內容及評語特色 - 182 -
第二節 紀昀試律詩的創作特色 - 195 -
一、 以意格運題 - 196 -
二、 善用「虛字」 - 200 -
三、 追新求變 - 204 -
四、 小結 - 209 -
第三節 紀昀「試律詩觀」及其實踐 - 209 -
一、 文各有體,善為別擇 - 210 -
二、 不失「試律詩」之體 - 214 -
三、 「變體」可備一體 - 217 -
四、 小結 - 221 -
第五章 紀昀試律詩學與「抒情傳統」的對話 - 223 -
第一節 「抒情傳統」論述中的「抒情特質」與 試律詩中的「抒情性」 - 224 -
一、 從「抒情詩的傳統」到「文化史的抒情傳統」 - 224 -
二、 試律詩中的「深情」作品 - 225 -
三、 紀昀詩作中流露的「內在精神世界」 - 230 -
四、 小結 - 233 -
第二節 抒情傳統論述的「詩歌」鑑賞方法與紀昀的試律詩評點學 - 233 -
一、 陳世驤的詩歌鑑賞方法 - 233 -
二、 「抒情傳統」論述對「詩」的理解 - 237 -
三、 紀昀試律評點的詩歌鑑賞方法 - 241 -
第三節 以「試律詩」重省「抒情傳統論述」 - 243 -
一、 「試律詩」未必在「抒情傳統」之外 - 243 -
二、 「試律詩」能填補「抒情傳統論述」之缺罅 - 244 -
三、 未來的研究展望 - 246 -
第六章 結論 - 247 -
徵引及參考書目 - 253 -
zh_TW
dc.format.extent 159642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紀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試律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場屋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抒情傳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 Yun(1724-18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ivil Examin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yric Tradi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紀昀的試律詩學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oetics of rhythmic poems written in civil examination-a study of Chi Yun’s (1724-1805) poetic essay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南朝梁〕劉 勰撰,〔清〕紀昀評:《紀曉嵐評注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唐〕李商隱撰,〔清〕紀昀編,朱記榮校刊:《紀文達公玉谿生詩說二卷》,臺北:無出版項,1988年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十四年吳縣朱氏校刊本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唐〕李商隱撰,〔清〕紀昀輯錄:《李義山詩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注:《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宋〕吳 曾撰:《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宋〕阮 閱:《增修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惠借珍藏書本稿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宋〕胡 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立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清〕朱汝珍輯:《詞林輯略》,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清代傳記叢刊》第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清〕紀昀:《唐人試律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清]裘曰修:《裘文達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清〕紀昀:《庚辰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清〕紀昀:《烏魯木齊雜詩》,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據清刊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五年(1800)北平盛氏望益書屋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清〕紀昀:《刪正二馮評閱才調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間武英殿刊,嘉慶間後印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清〕紀昀撰,紀樹馨編校:《紀文達公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十七年(1812)紀樹馨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清〕翁方綱撰:《復初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清〕翁方綱撰:《石洲詩話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蔣攸銛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清〕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乾隆年間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清〕勒德洪奉敕撰:《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清〕梁章鉅:《試律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據中研院藏清咸豐癸丑年(1853)八卷本景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清〕昭 槤著:《嘯亭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清〕福 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清〕陳 沆:《簡學齋館課試律存》,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清〕毛先舒等著,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谷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1999年2月第二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清史稿校註》,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現代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 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軍偉:《傳統與近代之間:梁章鉅學術與文化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宋秉仁:《清初翰苑體制與翰林流品》,臺北:泰安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辨》,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來新夏主編:《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索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林 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秉燭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周積明、李忠智:《正說紀曉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吳 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陳國球:《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陳增杰:《唐人律詩箋注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張 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張維屏:《紀昀乾嘉學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張 輝:《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啟功:《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啟功:《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彭國忠編:《唐代試律詩》,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楊春俏:《詩賦取士背景下的詩國風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賀 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賀治起,吳慶榮著:《紀曉嵐年譜》,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訂補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鄧雲鄉:《清代八股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蔣 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劉海峰、李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劉海峰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薛瑞兆:《金代科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鄺健行:《科舉考試與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龔詩堯:《《四庫文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龔鵬程:《詩史妙悟與本色》,臺北:學生書局,1992增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語翻譯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美)舒茲 (SCHUTZ, ALFRED, 1899-1959) 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臺北:久大出版,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日)高津孝著,蔣寅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美) 勒內‧韋勒克(WELLEK, RENE, 1903-1995) 、奧斯汀‧沃倫(WARREN, AUSTIN, 1899-1986) 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日)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安祈等著;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資料彙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林慶彰:《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吳宏一:《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章中和:《清代考試制度資料》,臺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1968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房兆楹、杜聯喆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張書才主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9年3月),頁209-3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鎮遠:〈紀昀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頁281-2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鵬凱、黃瓊誼:〈廿一世紀以來紀昀文學與文論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43-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余方德:〈錢起「試帖詩」及其詩詞成就〉,《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頁25-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評《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1986年1月),頁112-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頁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彭國忠:〈李嶠詠物詩與唐代試律詩〉,《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58-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念──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黃瓊誼:〈談鬼說狐之外──文論大家紀昀〉,《南開學報》,第7卷(上)(2002年6月),頁79+8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65-69+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4-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楊春俏、吉新宏:〈清代會試題試帖詩題目出處及內容分析〉,《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111-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楊春俏、吉新宏:〈北宋中晚期科舉考試的詩賦、經義之爭〉,《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0-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陳云、易國才:〈論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的價值與影響〉,《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陳志揚:〈論清代試帖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陳志揚:〈清代對試律詩藝的探索〉,《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172期,頁23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陳伯海:〈清人選唐試律概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6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3-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陳國球:〈《文本風景》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3年9月),頁263-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陳國球:〈從抒情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53-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陳素貞:〈唐代科舉與詩賦關係再探〉,《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頁171-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2005年6月),頁169-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357-3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357-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2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頁57-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賴芳伶:〈淺談紀昀的詩文觀〉,《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1976年3月),頁160-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第2期),頁81-84+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蔣金星:〈清代科舉試帖詩中「得X字中X」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8年6月),頁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1期(1986年6月),頁73-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韓 勝:〈清代唐試帖選本的詩學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1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55-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9年3月),頁209-3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王鎮遠:〈紀昀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頁281-2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王鵬凱、黃瓊誼:〈廿一世紀以來紀昀文學與文論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43-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余方德:〈錢起「試帖詩」及其詩詞成就〉,《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頁25-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評《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1986年1月),頁112-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頁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彭國忠:〈李嶠詠物詩與唐代試律詩〉,《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58-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念──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黃瓊誼:〈談鬼說狐之外──文論大家紀昀〉,《南開學報》,第7卷(上)(2002年6月),頁79+8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65-69+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4-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楊春俏、吉新宏:〈清代會試題試帖詩題目出處及內容分析〉,《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111-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楊春俏、吉新宏:〈北宋中晚期科舉考試的詩賦、經義之爭〉,《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0-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陳云、易國才:〈論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的價值與影響〉,《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陳志揚:〈論清代試帖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陳志揚:〈清代對試律詩藝的探索〉,《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172期,頁23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陳伯海:〈清人選唐試律概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6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3-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陳國球:〈《文本風景》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3年9月),頁263-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陳國球:〈從抒情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53-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陳素貞:〈唐代科舉與詩賦關係再探〉,《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頁171-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2005年6月),頁169-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357-3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357-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2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頁57-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賴芳伶:〈淺談紀昀的詩文觀〉,《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1976年3月),頁160-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第2期),頁81-84+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蔣金星:〈清代科舉試帖詩中「得X字中X」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8年6月),頁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1期(1986年6月),頁73-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4. 韓 勝:〈清代唐試帖選本的詩學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1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5.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55-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簡宗梧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洪滿山:《紀評蘇詩研究──以詩風演變及蘇詩本色為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廖宏昌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徐美秋:《紀昀評點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楊明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唐素珍:《紀昀的學術活動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王金凌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仲肇湘、張金鑑、羅時實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王更生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廖宏昌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蔡榮昌:《制義叢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汪中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劉巾英:《唐代科舉詩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李立信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盧錦堂:《紀昀的生平與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王夢鷗指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網路及電子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書同文電腦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年數位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國家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http://202.96.31.45/shanBenDir.do?method=goToIndex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