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研究
作者 吳玄妃
貢獻者 蔡欣欣
吳玄妃
關鍵詞 女扮男裝
情節
傳奇
晚明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27:31 (UTC+8)
摘要 在晚明以前,「女扮男裝」的行為往往被統治者視為是違制僭越、變亂陰陽的「服妖」現象,然而今觀晚明傳奇,卻可以發現劇作中不僅廣泛地採用「女扮男裝」情節,甚至亦以此作為形塑情、才、智、勇、色兼備的奇女子之編劇手段。究竟為何晚明人能捐棄成見,他們又賦予了「女扮男裝」何種意涵與象徵,自然值得深入探究與剖析。
本文認為當時的社會風氣、經濟發展、服飾制度和文化思潮,都是促成女扮男裝情節興起與盛行的主因。首先,晚明成熟且熱絡的戲曲環境,為傳奇中的「女扮男裝」情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溫床,再加上當時好新逐異的社會風氣,更讓充滿獵奇色彩的「女扮男裝」情節,成為晚明人青睞的對象。其次,晚明人服飾風尚的改變,不但造成了服飾制度的失序,也轉化了晚明人對「女扮男裝」負面的觀感,是以逐漸能以較為開明的態度來面對之。而尚情思潮則提升了晚明文人的女性意識,也間接促成了「女扮男裝」情節的流行。
不僅外緣環境為「女扮男裝」情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其本身在藝術上的突出成就,亦是令其能夠成為晚明人重視與關注焦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情節結構上來看,「女扮男裝」情節分別具有「強化劇本的主題思想」、「擴大劇情的發展空間」和「製造鮮明的戲劇效果」等功能。再者,「女扮男裝」情節在塑造人物上,則主要有「理想人格之更新」、「性別內涵之轉化」和「人物行當之跨越」等特色。
此外,透過神話──原型批評(archetypal criticism)的研究視角分析,本文認為「女扮男裝」情節在晚明傳奇中的興起與盛行,代表了晚明人潛藏於集體無意識之中,對於陰陽合一之「雙性同體/雙性人格」的嚮往與追求;並且「女扮男裝」情節還扮演了女性英雄「英雄歷險」時的一大推手,時而在女性英雄的歷險過程中,扮演「歷險的召喚」,時而則擔綱「門檻的跨越」之重要象徵。
正是因為在內外條件的配合之下,「女扮男裝」情節遂而能夠建構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涵,並且得到晚明人普遍地認可與接受,同時其也為晚明傳奇開拓出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令晚明傳奇的形式及內容更為繽紛多元。
參考文獻 *說明:按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遞增排列
一、劇本
1.孔尚任著,陳美林、皋于厚校注:《桃花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王元壽:《景園記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3.李漁:《巧團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
4.李漁:《憐香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5.阮大鋮:《詠懷堂新編十錯認春燈謎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6.阮大鋮著,蔡毅校注:《石巢傳奇校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7.洪昇原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8.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聲猿》,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9.張鳯翼:《紅拂記》,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社出版,1990年。
10.許恒:《筆耒齋訂定二奇緣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11.陸采撰,張樹英點校:《明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2.無名氏:《金花記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13.無名氏:《桃林賺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14.無名氏:《贈書記》,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無名氏撰,康保成點校:《驚鴻記.鹽梅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6.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墨憨齋重定雙雄記傳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二、古典劇論
1.《傳奇彙考標目》,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2.王驥德:《曲律》,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3.呂天成撰,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沈德符:《顧曲雜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5.周祥鈺等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6.祁彪佳撰,朱尚文注:《明曲品劇品》,注者自印,1960年。
7.胡文煥編:《群音類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8.徐子室輯,紐少雅訂:《九宮正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9.徐文昭編輯:《風月錦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10.徐復祚:《曲論》,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11.殷啟聖編:《堯天樂》,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2.高奕:《新傳奇品》,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13.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14.馮夢龍評選,俞為民校點:《太霞新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5.黃儒卿選:《時調青崑》,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6.熊稔寰編:《徽池雅調》,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7.鍾嗣成、賈仲明著,浦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媥》,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三、其他古籍
1.《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2.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3.王弼撰、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4.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5.朱元璋:《御製大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李延壽撰:《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7.李樂:《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8.李贄:《初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9.李贄:《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0.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1.汪楫編:《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12.周暉:《金陵瑣事》,明萬曆庚戍(38年,1610)原刊本。
13.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4.侯方域:《壯悔堂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15.范曄著,李賢注,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16.范濂:《雲間據目抄》,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17.徐應秋:《玉芝堂談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荀卿著,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19.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20.張岱:《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21.張岱著,雲告點校:《琅環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22.張瀚,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3.陳宏謀編輯:《五種遺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24.陳繼儒著,胡紹棠選注:《陳眉公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25.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6.焦竑:《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7.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8.馮夢龍編著,陸國斌等校點:《掛枝兒,山歌》,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9.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0.管子著,尹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31.褚人獲:《堅瓠集》,上海:文明書局,未注出版年代。
32.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33.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34.歐陽修、宋祁等撰:《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35.衛泳編評:《冰雪攜(晚明百家小品)》,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
36.鄭玄註,孔穎達疏:《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37.蕭雍:《赤山會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38.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39.顧公燮,甘蘭經等點校:《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40.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41.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四、近人論著
(一)戲曲研究
1.《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2.《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3.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海市:上海文藝,1985年。
4.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5.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6.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7.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8.王唯:《戲劇原理與評析》,臺北:小報文化有限公司,1987年。
9.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10.朱文相主編:《中國戲曲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11.吳梅:《中國戲曲概論》,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12.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13.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14.李昌集著:《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16.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和原型分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17.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討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18.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19.周傳家等著:《戲曲編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1年。
20.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21.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22.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23.阿甲:《戲曲表演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24.阿甲著,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25.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26.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27.姚一葦:《戲劇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28.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29.范鈞宏:《戲曲編劇技巧淺論》,北京:中囯戲劇出版社, 1984年。
30.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社,1982年。
31.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32.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33.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34.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35.祝肇年:《祝肇年戲曲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36.張庚、蓋叫天等著:《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37.張庚:《張庚戲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
38.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39.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40.張敬著:《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41.張毓吟:《圖像符號傳播的語言式思考:以符號學 詮釋國劇臉譜為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
42.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3.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9年。
44.許建中:《明清傳奇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45.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46.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47.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8.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49.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50.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51.陳抱成:《中國的戲曲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52.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53.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54.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55.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56.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57.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58.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59.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60.程炳達、王衛民編著:《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61.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62.黃文暘撰,董康纂輯:《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63.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
64.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65.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66.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67.葉長海著:《中國戲劇學史稿》,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68.隗芾、吳毓華:《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69.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0.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市 :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71.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湖北:湖北省教育出版社,1990年。
72.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73.戴平:《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74.韓幼德(陳幼韓):《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75.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76.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77.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78.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二)服飾研究
1.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2.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4.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5.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6.周汛、高春明等:《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7.徐清泉:《中國服飾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9.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10.葉立誠:《服飾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11.譚元杰編著:《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三)性別研究
1.毛文芳:《物.性別.觀看》,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2.王鳳華、賀江平等著:《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3.吳燕娜編撰,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第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4.李永祜編:《奩史選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大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5.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6.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詮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7.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8.康正果:《風騷與艷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9.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10.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11.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3.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14.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15.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16.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年。
17.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18.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19.鮑家麟編撰:《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20.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21.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1999年。
22.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1997年。
(四)文學人類學研究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3.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4.李幼蒸:《文化符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5.杜而未:《易經原義的發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6.杜而未:《揭示佛經原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7.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4年。
8.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9.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11.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12.蕭兵、葉舒憲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五)其他
1.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3.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4.巫仁恕:《奢侈的女人 : 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5.李達三(John J. Deeney)著:《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年。
6.馬信美:《晚明文學新探》,臺北:聖環圖書,1994年。
7.淡江大學中文系:《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1987年。
8.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9.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10.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1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1年。
12.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13.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的後/現代性》,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
14.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15.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六)外文譯著
1.Alan Dudes(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尹伊、金澤、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2.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
3.C.S.Hall(候爾)、諾德伯(V.J.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
4.Carl Gustav Jung(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Carol S. Pearson(皮爾遜)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6.Carol S.Pearson(卡蘿.皮爾森),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7.D. L. Carmody(卡莫迪)著,徐均堯、宋立道譯:《婦女與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8.Dorothy Ko(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9.Ernst Cassier(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0.Ernst Cassirer(恩斯特.卡西勒)著:《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11.Joseph Campbell(喬瑟夫.坎伯)、Bill Moyers(莫比爾)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12.Joseph Campbell(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13.Murray Stein(斯坦因)著,朱侃如譯,蔡昌雄譯文校訂:《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14.O. A. Wall(魏勒)著,史頻譯:《性崇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
15.Plato(柏拉圖),吳錦棠譯:《饗宴》,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64年。
16.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張喚民、陳偉奇譯:《弗洛伊德論美文選》,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年。
17.幸德秋水著,馬昆譯:《基督何許人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五、單篇論文
(一)中文
1.山田慶兒:〈空間.分類.範疇〉,《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2.牛國玲:〈符號學與戲曲程式 ——一套獨特的藝術符號系統〉,《戲曲研究》,1990年第34輯。
3.王引萍:〈略論明代文學中的女性審美形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03期(總第24期)。
4.王安祈:〈京崑女性塑造比較初探〉,「世界崑劇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主辦,2005年4月19日至4月24日。
5.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
6.王安祈:〈羅袂輕揚若有情——談戲曲衣裝〉,《聯合文學》,12卷11期,1996年9月。
7.王家誠:〈徐渭傳(十三) ── 四聲猿〉,《故宮文物月刊》第12卷第6期(總138期),1994年9月。
8.王家誠:〈徐渭傳(十四) ──女狀元辭鳯得鳯〉,第12卷第7期(總139期),1994年10月。
9.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
10.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
11.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12.何為:〈論戲曲音樂的程式性〉,《戲曲研究》,1984年第11輯。
13.宋俊華:〈女性的沖決樊籬──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女性價值探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02期。
14.宋美璍:〈千面女英雄──「克拉麗莎」中的神話結構〉,《中外文學》,1986年第14卷第10期。
15.李正民、曹凌燕:〈明傳奇《贈書記》作者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16.李祥林:〈「木蘭」情結、性別假面及其他〉,《福建藝術》,1999年05期。
17.李祥林:〈「雙性同體」神話思維及其文化顯現〉,《新餘高專學報》,第6卷第4期,2001年12月。
18.李祥林:〈一種性別假面式文本的現代解讀〉,《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19.李祥林:〈他者「話語權勢」中的女性失語──戲曲藝術與女性文化研究劄記〉,《四川戲劇》,1997年06期。
20.李祥林:〈西蜀才女黃崇嘏及有關戲劇〉,《文史雜志》,1998年02期。
21.李祥林:〈男權語境中的女權意識──戲曲中的「女扮男裝」題材透視〉,《四川戲劇》1997年03期。
22.李祥林:〈東方戲曲文學史上的女權吶喊〉,《四川戲劇》,2000年04期。
23.李祥林:〈超越男權視角〉,《當代戲劇》,1998年01期。
24.李祥林:〈傳統戲曲中的「旦淨同體」及其他〉,《文史雜誌》,2002年第3期。
25.沈堯:〈戲曲結構的美學特徵〉,《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26.沈惠如:〈假鳳虛凰 倒轉乾坤─古典戲曲中忽男忽女的舞臺趣味〉,《國文天地》,第9卷第9期,1994年2月。
27.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28.孟繁樹:〈評阮大鋮《石巢四種》〉,《藝譚》1984年第1期。
29.林辰:〈從《兩交婚小傳》看天花藏主人〉,天花藏主人著,王多聞校點:《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30.林照蘭:〈女中奇男子──「四聲猿」中木蘭、崇嘏形象刻劃析探〉,《問學》,第4期,2002年3月。
31.林麗月:〈晚明的「服妖」議論及其性別意涵〉,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32.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再劇場藝術上的傑出表現〉,《大陸雜誌》,第73卷第5期 , 1986年11月。
33.林鶴宜:〈阮大鋮對「錯認」「巧合」編劇手法的運用〉,《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34.林鶴宜:〈阮大鋮劇作的藝術特徵〉,《中外文學》,第16卷第2期,1987年7月。
35.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1994年第88卷第3期。
36.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生生活與治安的轉變〉,《九州學刊》,1992年第5卷第2期。
37.皇甫菊含:〈試論中國戲曲服飾的程式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
38.紀宗安,〈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雜誌,》1995年第24期。
39.胡金望:〈「石巢四種」思想指歸〉,《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第8期。
40.胡金望:〈阮大鋮戲劇藝術論〉,《戲曲研究》,2001年第55輯。
41.胡健生:〈漫談戲劇中「巧合」的妙用〉,《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1年6月。
42.范麗敏:〈南府、景山承應戲聲腔考〉,《戲曲藝術》,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
43.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
44.容肇祖:〈祝英臺故事集序〉,《民俗周刊》第93、94、95期合刊,1930年2月12日。
45.徐明安:〈徐渭《四聲猿》新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3期(1998年9月)。
46.高大鵬:〈論四聲猿〉,《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9卷第12期,1976年11月。  
47.張淑香:〈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青春版《牡丹亭》的詮釋與整編〉,《福建藝術》,2004年04期。
48.張新建,〈中國戲曲窠臼面面觀〉,收入《中華戲曲》第十五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9.張靄珠:〈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文化羨嫉〉,《中外文學》,29卷7期,2000年12月。
50.陳世雄:〈論戲曲的程式化身體語言〉,「戲話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主辦,2005年5月5日至5月6日。
51.陳海燕:〈陰差陽錯:中國古代文學中人物性別的置換和逆轉〉,《新東方》,1997年05期。
52.陳節:〈從女扮男裝故事看傳統性別意識對作家的影響〉,《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04期(總127期)。
53.華瑋:〈論《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識〉,《戲劇藝術》,2001年第1期(總99期)。
54.黃敬欽:〈談徐渭「四聲猿」的四種變相〉,《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
55.葉長海:〈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戲劇藝術》,1994年第4期,總68期。
56.寧城縣文化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東北考古專業:〈寧城縣新發現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及其相關遺物的研究〉,《文物資料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57.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1986年第15卷第4期。
58.熊賢關:〈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的女英雄〉,收入鮑家麟主編,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59.劉詠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智取功名的女性〉,《國文天地》,7卷12期,1992年5月。
60.劉慧芬:〈戲場乾坤變:談跨越性別的腳色扮演-以坤生為例〉,《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
61.蔡孟珍:〈由表演美學論古典戲曲的特殊綜合歷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
62.蔡祝青:〈世間好事屬何人?不在男兒在女子──徐渭筆下的女英雄、女狀元形象(上)〉,《婦研縱横》,第67期。2003年7月。
63.蔡祝青:〈雙性理想:論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
64.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
65.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當代》,第17 期,1987年9月。
66.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卷2期,1994年7月。
67.鄭傳寅:〈戲曲程式的文化蘊涵與歷史命運——兼論現代戲曲符號體系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8卷01期(總203期)。
68.盧振杰:〈論中國文學中「女扮男裝」母題的嬗變〉,《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9.錢世明:〈論程式〉,《戲曲研究》,1986年第20輯。
70.鮑震培:〈真實與想象——中國古代易裝文化的嬗變與文學表現〉,《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02期。
71.戴平:〈獨特的信息符號系統——論戲曲程式〉,《戲曲研究》,1986年第20輯。
72.闕真:〈徐渭《雌木蘭》再創作的思考〉,《株洲工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3年11月。
73.顧歆藝:〈明清俗文學中的女性與科舉〉,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外文
1.Wilt L. Idema, “Female Talent and Female Virtue: Xu Wei’s Nü Zhuangyuan and Meng Chengshun’s Zhenwen ji”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下冊。
六、學位論文
1.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2.吳美琪:《流行與世變: 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3.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4.易怡玲:《徐渭之曲學及劇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5.林美清:《梁祝故事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6.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7.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8.高輔霖:《明代百官服飾制度及其僭越與濫賞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9.張仁淑:《馮夢龍雙雄記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10.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1.陳樹德:《《春燈謎》傳奇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12.曾西霸:《徐渭「女狀元」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13.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4.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七、其他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1.3 版》,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 年 11 月。
2.《中華文明百科全書 -- 古今圖書集成(標點版)》,http://lib2.cksh.tp.edu.tw:8000/chinesebookweb/home/topic01.asp,臺北: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全文圖像標點版。
3.《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4.《四部叢刊》電子版,北京:北京書同文數字化技術公司,2001年。
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第4版,1998年4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008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玄妃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玄妃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Dec-2010 10:27:31 (UTC+8)-
dc.date.available 9-Dec-2010 10:27: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27: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100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3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1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晚明以前,「女扮男裝」的行為往往被統治者視為是違制僭越、變亂陰陽的「服妖」現象,然而今觀晚明傳奇,卻可以發現劇作中不僅廣泛地採用「女扮男裝」情節,甚至亦以此作為形塑情、才、智、勇、色兼備的奇女子之編劇手段。究竟為何晚明人能捐棄成見,他們又賦予了「女扮男裝」何種意涵與象徵,自然值得深入探究與剖析。
本文認為當時的社會風氣、經濟發展、服飾制度和文化思潮,都是促成女扮男裝情節興起與盛行的主因。首先,晚明成熟且熱絡的戲曲環境,為傳奇中的「女扮男裝」情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溫床,再加上當時好新逐異的社會風氣,更讓充滿獵奇色彩的「女扮男裝」情節,成為晚明人青睞的對象。其次,晚明人服飾風尚的改變,不但造成了服飾制度的失序,也轉化了晚明人對「女扮男裝」負面的觀感,是以逐漸能以較為開明的態度來面對之。而尚情思潮則提升了晚明文人的女性意識,也間接促成了「女扮男裝」情節的流行。
不僅外緣環境為「女扮男裝」情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其本身在藝術上的突出成就,亦是令其能夠成為晚明人重視與關注焦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情節結構上來看,「女扮男裝」情節分別具有「強化劇本的主題思想」、「擴大劇情的發展空間」和「製造鮮明的戲劇效果」等功能。再者,「女扮男裝」情節在塑造人物上,則主要有「理想人格之更新」、「性別內涵之轉化」和「人物行當之跨越」等特色。
此外,透過神話──原型批評(archetypal criticism)的研究視角分析,本文認為「女扮男裝」情節在晚明傳奇中的興起與盛行,代表了晚明人潛藏於集體無意識之中,對於陰陽合一之「雙性同體/雙性人格」的嚮往與追求;並且「女扮男裝」情節還扮演了女性英雄「英雄歷險」時的一大推手,時而在女性英雄的歷險過程中,扮演「歷險的召喚」,時而則擔綱「門檻的跨越」之重要象徵。
正是因為在內外條件的配合之下,「女扮男裝」情節遂而能夠建構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涵,並且得到晚明人普遍地認可與接受,同時其也為晚明傳奇開拓出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令晚明傳奇的形式及內容更為繽紛多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一
目次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賢研究回顧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界義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20
一、外緣研究 20
二、內在研究 21
三、研究限制 22
第二章 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興起的背景 23
第一節 戲曲活動的繁榮 23
一、蓬勃熾盛的創作風氣 23
二、舉國若狂的觀劇熱潮 27
三、突出精進的表演技藝 31
第二節 服飾制度的失序 34
一、衣冠服飾的規範 35
二、時風流俗的更易 38
第三節 論情思潮的風行 43
一、文人劇作家對女性意識的提升 44
二、文人劇作家對女性人物的深化 50
第三章 具有女扮男裝情節之晚明傳奇概述 53
第一節 作家姓名可考之劇作 53
一、雙雄記 53
二、景園記 61
三、春燈謎 69
四、二奇緣 78
第二節 作家姓名不詳之劇作 86
一、金花記 86
二、桃林賺 93
三、贈書記 99
四、鹽梅記 105
第四章 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之藝術表現 113
第一節 在情節結構上的運用 113
一、強化劇本的主題思想 113
二、擴大劇情的發展空間 117
三、製造鮮明的戲劇效果 123
第二節 在人物形象上的塑造 129
一、理想人格之更新 130
二、性別內涵之轉化 137
三、人物行當之跨越 142
第五章 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之人文意涵 148
第一節 雙性人格之追求 148
一、雙性同體的神話思維 150
二、雙性同體的意象再現 159
第二節 英雄歷險之推手 170
一、歷險的召喚 174
二、門檻的跨越 178
第六章 結論 184
參考書目 190
一、劇本 190
二、古典劇論 190
三、其他古籍 191
四、近人論著 192
五、單篇論文 198
六、學位論文 201
七、其他 201
zh_TW
dc.format.extent 424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7939 bytes-
dc.format.extent 260514 bytes-
dc.format.extent 571116 bytes-
dc.format.extent 692447 bytes-
dc.format.extent 751548 bytes-
dc.format.extent 668010 bytes-
dc.format.extent 684736 bytes-
dc.format.extent 246372 bytes-
dc.format.extent 36952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扮男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情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明zh_TW
dc.title (題名) 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說明:按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遞增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孔尚任著,陳美林、皋于厚校注:《桃花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元壽:《景園記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李漁:《巧團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李漁:《憐香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阮大鋮:《詠懷堂新編十錯認春燈謎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阮大鋮著,蔡毅校注:《石巢傳奇校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洪昇原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聲猿》,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張鳯翼:《紅拂記》,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社出版,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許恒:《筆耒齋訂定二奇緣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陸采撰,張樹英點校:《明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無名氏:《金花記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無名氏:《桃林賺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無名氏:《贈書記》,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無名氏撰,康保成點校:《驚鴻記.鹽梅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墨憨齋重定雙雄記傳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古典劇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傳奇彙考標目》,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驥德:《曲律》,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呂天成撰,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沈德符:《顧曲雜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周祥鈺等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祁彪佳撰,朱尚文注:《明曲品劇品》,注者自印,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胡文煥編:《群音類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徐子室輯,紐少雅訂:《九宮正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徐文昭編輯:《風月錦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徐復祚:《曲論》,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殷啟聖編:《堯天樂》,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高奕:《新傳奇品》,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馮夢龍評選,俞為民校點:《太霞新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黃儒卿選:《時調青崑》,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熊稔寰編:《徽池雅調》,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鍾嗣成、賈仲明著,浦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媥》,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其他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王弼撰、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朱元璋:《御製大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李延壽撰:《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李樂:《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李贄:《初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李贄:《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汪楫編:《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周暉:《金陵瑣事》,明萬曆庚戍(38年,1610)原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侯方域:《壯悔堂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范曄著,李賢注,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范濂:《雲間據目抄》,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徐應秋:《玉芝堂談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荀卿著,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張岱:《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張岱著,雲告點校:《琅環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張瀚,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陳宏謀編輯:《五種遺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陳繼儒著,胡紹棠選注:《陳眉公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焦竑:《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馮夢龍編著,陸國斌等校點:《掛枝兒,山歌》,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管子著,尹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褚人獲:《堅瓠集》,上海:文明書局,未注出版年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歐陽修、宋祁等撰:《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衛泳編評:《冰雪攜(晚明百家小品)》,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鄭玄註,孔穎達疏:《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蕭雍:《赤山會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顧公燮,甘蘭經等點校:《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近人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戲曲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海市:上海文藝,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王唯:《戲劇原理與評析》,臺北:小報文化有限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朱文相主編:《中國戲曲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吳梅:《中國戲曲概論》,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李昌集著:《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和原型分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討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周傳家等著:《戲曲編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阿甲:《戲曲表演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阿甲著,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姚一葦:《戲劇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范鈞宏:《戲曲編劇技巧淺論》,北京:中囯戲劇出版社, 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祝肇年:《祝肇年戲曲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張庚、蓋叫天等著:《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張庚:《張庚戲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張敬著:《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張毓吟:《圖像符號傳播的語言式思考:以符號學 詮釋國劇臉譜為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許建中:《明清傳奇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陳抱成:《中國的戲曲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程炳達、王衛民編著:《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黃文暘撰,董康纂輯:《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葉長海著:《中國戲劇學史稿》,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隗芾、吳毓華:《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市 :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湖北:湖北省教育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戴平:《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韓幼德(陳幼韓):《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服飾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周汛、高春明等:《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徐清泉:《中國服飾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葉立誠:《服飾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譚元杰編著:《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性別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毛文芳:《物.性別.觀看》,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鳳華、賀江平等著:《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吳燕娜編撰,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第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李永祜編:《奩史選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大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詮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康正果:《風騷與艷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鮑家麟編撰:《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文學人類學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李幼蒸:《文化符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杜而未:《易經原義的發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杜而未:《揭示佛經原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蕭兵、葉舒憲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巫仁恕:《奢侈的女人 : 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李達三(John J. Deeney)著:《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馬信美:《晚明文學新探》,臺北:聖環圖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淡江大學中文系:《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的後/現代性》,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外文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Alan Dudes(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尹伊、金澤、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C.S.Hall(候爾)、諾德伯(V.J.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Carl Gustav Jung(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Carol S. Pearson(皮爾遜)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Carol S.Pearson(卡蘿.皮爾森),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D. L. Carmody(卡莫迪)著,徐均堯、宋立道譯:《婦女與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Dorothy Ko(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Ernst Cassier(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Ernst Cassirer(恩斯特.卡西勒)著:《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Joseph Campbell(喬瑟夫.坎伯)、Bill Moyers(莫比爾)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Joseph Campbell(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Murray Stein(斯坦因)著,朱侃如譯,蔡昌雄譯文校訂:《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O. A. Wall(魏勒)著,史頻譯:《性崇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Plato(柏拉圖),吳錦棠譯:《饗宴》,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張喚民、陳偉奇譯:《弗洛伊德論美文選》,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幸德秋水著,馬昆譯:《基督何許人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單篇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山田慶兒:〈空間.分類.範疇〉,《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牛國玲:〈符號學與戲曲程式 ——一套獨特的藝術符號系統〉,《戲曲研究》,1990年第34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王引萍:〈略論明代文學中的女性審美形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03期(總第2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王安祈:〈京崑女性塑造比較初探〉,「世界崑劇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主辦,2005年4月19日至4月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王安祈:〈羅袂輕揚若有情——談戲曲衣裝〉,《聯合文學》,12卷11期,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王家誠:〈徐渭傳(十三) ── 四聲猿〉,《故宮文物月刊》第12卷第6期(總138期),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王家誠:〈徐渭傳(十四) ──女狀元辭鳯得鳯〉,第12卷第7期(總139期),19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何為:〈論戲曲音樂的程式性〉,《戲曲研究》,1984年第11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宋俊華:〈女性的沖決樊籬──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女性價值探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宋美璍:〈千面女英雄──「克拉麗莎」中的神話結構〉,《中外文學》,1986年第14卷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李正民、曹凌燕:〈明傳奇《贈書記》作者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李祥林:〈「木蘭」情結、性別假面及其他〉,《福建藝術》,1999年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李祥林:〈「雙性同體」神話思維及其文化顯現〉,《新餘高專學報》,第6卷第4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李祥林:〈一種性別假面式文本的現代解讀〉,《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李祥林:〈他者「話語權勢」中的女性失語──戲曲藝術與女性文化研究劄記〉,《四川戲劇》,1997年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李祥林:〈西蜀才女黃崇嘏及有關戲劇〉,《文史雜志》,1998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李祥林:〈男權語境中的女權意識──戲曲中的「女扮男裝」題材透視〉,《四川戲劇》1997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李祥林:〈東方戲曲文學史上的女權吶喊〉,《四川戲劇》,2000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李祥林:〈超越男權視角〉,《當代戲劇》,1998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李祥林:〈傳統戲曲中的「旦淨同體」及其他〉,《文史雜誌》,200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沈堯:〈戲曲結構的美學特徵〉,《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沈惠如:〈假鳳虛凰 倒轉乾坤─古典戲曲中忽男忽女的舞臺趣味〉,《國文天地》,第9卷第9期,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孟繁樹:〈評阮大鋮《石巢四種》〉,《藝譚》198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林辰:〈從《兩交婚小傳》看天花藏主人〉,天花藏主人著,王多聞校點:《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林照蘭:〈女中奇男子──「四聲猿」中木蘭、崇嘏形象刻劃析探〉,《問學》,第4期,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林麗月:〈晚明的「服妖」議論及其性別意涵〉,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再劇場藝術上的傑出表現〉,《大陸雜誌》,第73卷第5期 , 198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林鶴宜:〈阮大鋮對「錯認」「巧合」編劇手法的運用〉,《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林鶴宜:〈阮大鋮劇作的藝術特徵〉,《中外文學》,第16卷第2期,198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1994年第88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生生活與治安的轉變〉,《九州學刊》,1992年第5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皇甫菊含:〈試論中國戲曲服飾的程式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紀宗安,〈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雜誌,》1995年第2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胡金望:〈「石巢四種」思想指歸〉,《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胡金望:〈阮大鋮戲劇藝術論〉,《戲曲研究》,2001年第55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胡健生:〈漫談戲劇中「巧合」的妙用〉,《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范麗敏:〈南府、景山承應戲聲腔考〉,《戲曲藝術》,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容肇祖:〈祝英臺故事集序〉,《民俗周刊》第93、94、95期合刊,1930年2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徐明安:〈徐渭《四聲猿》新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3期(199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高大鵬:〈論四聲猿〉,《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9卷第12期,1976年11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張淑香:〈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青春版《牡丹亭》的詮釋與整編〉,《福建藝術》,2004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張新建,〈中國戲曲窠臼面面觀〉,收入《中華戲曲》第十五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張靄珠:〈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變裝皇后的文化羨嫉〉,《中外文學》,29卷7期,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陳世雄:〈論戲曲的程式化身體語言〉,「戲話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主辦,2005年5月5日至5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陳海燕:〈陰差陽錯:中國古代文學中人物性別的置換和逆轉〉,《新東方》,1997年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陳節:〈從女扮男裝故事看傳統性別意識對作家的影響〉,《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04期(總12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華瑋:〈論《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識〉,《戲劇藝術》,2001年第1期(總9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黃敬欽:〈談徐渭「四聲猿」的四種變相〉,《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葉長海:〈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戲劇藝術》,1994年第4期,總6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寧城縣文化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東北考古專業:〈寧城縣新發現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及其相關遺物的研究〉,《文物資料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1986年第15卷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熊賢關:〈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的女英雄〉,收入鮑家麟主編,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劉詠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智取功名的女性〉,《國文天地》,7卷12期,199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劉慧芬:〈戲場乾坤變:談跨越性別的腳色扮演-以坤生為例〉,《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蔡孟珍:〈由表演美學論古典戲曲的特殊綜合歷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蔡祝青:〈世間好事屬何人?不在男兒在女子──徐渭筆下的女英雄、女狀元形象(上)〉,《婦研縱横》,第67期。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蔡祝青:〈雙性理想:論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研縱横》,第72期,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當代》,第17 期,198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卷2期,199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鄭傳寅:〈戲曲程式的文化蘊涵與歷史命運——兼論現代戲曲符號體系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8卷01期(總2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盧振杰:〈論中國文學中「女扮男裝」母題的嬗變〉,《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錢世明:〈論程式〉,《戲曲研究》,1986年第20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鮑震培:〈真實與想象——中國古代易裝文化的嬗變與文學表現〉,《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戴平:〈獨特的信息符號系統——論戲曲程式〉,《戲曲研究》,1986年第20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闕真:〈徐渭《雌木蘭》再創作的思考〉,《株洲工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顧歆藝:〈明清俗文學中的女性與科舉〉,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Wilt L. Idema, “Female Talent and Female Virtue: Xu Wei’s Nü Zhuangyuan and Meng Chengshun’s Zhenwen ji”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吳美琪:《流行與世變: 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易怡玲:《徐渭之曲學及劇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林美清:《梁祝故事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林鶴宜:《阮大鋮石巢四種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高輔霖:《明代百官服飾制度及其僭越與濫賞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張仁淑:《馮夢龍雙雄記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梁惠敏:《中國戲曲私奔程式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陳樹德:《《春燈謎》傳奇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曾西霸:《徐渭「女狀元」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1.3 版》,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 年 11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中華文明百科全書 -- 古今圖書集成(標點版)》,http://lib2.cksh.tp.edu.tw:8000/chinesebookweb/home/topic01.asp,臺北: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全文圖像標點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四部叢刊》電子版,北京:北京書同文數字化技術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第4版,1998年4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