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
作者 顏健富
Guan, Kean Fung
貢獻者 王潤華
Wang, Yoon Wah
顏健富
Guan, Kean Fung
關鍵詞 烏托邦
晚清
小說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29:14 (UTC+8)
摘要 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是迷人的空間狂想史,承載了一個時代有關的世界、科學、哲學、文學等綜合價值。不過,這當中卻有看似最基礎卻最不好解決的問題:到底晚清人如何看待「烏托邦」呢?作者群又如何挪用此一詞彙與概念呢?過去一般研究者都是從「我們」的「烏托邦」概念切入,可是本文卻透過大量資料的發掘與蒐集,呈現晚清語境的「烏托邦」。為充分重審與探討此批小說材料與書寫現象,本文建構出「編譯/變異」系統,涵蓋詞彙考證、概念誤讀、材料蒐集、敘事探討等,以思考晚清作者群如何透過中西資源的「編譯」,締造出一個改寫文學傳統的「變異」理想圖。

就「編譯」的角度而言,首先觸及「烏托邦」詞彙翻譯與文體承載的問題,因此本文先從「詞彙」的角度切入,追溯此一詞彙翻譯入晚清中國與小說文體的歷程。由於譯者的立場有別,促使「烏托邦」注入道家、佛家、儒家乃至西方的社會主義意涵。當此一詞彙與概念進入小說敘事時,更為作者群發揮想像,構築出一個有別於傳統仙鄉桃源的理想世界,以中西古今作為表述策略,如烏托邦、黃金世界、大同、極樂世界、華胥國等來自不同脈絡的詞彙與概念,相為混用,共同指涉向經由現代化脈絡營造出的完美社會國家。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是由整個文化領域建構,遍布各出版社、報章、期刊與作者群,成就了不可忽視卻一直被忽視的文學現象,因此對其重新評價更顯重要處理詞彙與文體後,本文重新評估此類小說於晚清小說史的小位置。處理「烏托邦」與晚清新小說與文學史位置的關係後,本文借鑑「誤讀」理論的鬥爭觀點,構築出「編譯系統」——新編、譯編與轉編,聚焦於中國傳統的「桃源」、西方烏托邦的「未來」、思想界的「大同」,分析晚清作者群對於中西資源的創造性地接受。在新編/譯編/轉編的過程中,涉及真理、價值、思考的爭鬥,進而形塑出屬於晚清脈絡的「烏托邦」視野。

本文接著為此「編譯」而產生「變異」的文學圖景本建構出敘事框架:「無地、異地、遍地」。就「無地」而言,作者先是塑造出「無地可靠」的敘事,反映晚清現實層面的窘境與危機。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作者讓人物躍入理論層次的「無地」,進入一虛構的完美「非在」的「沒有場所」;就「異域」而言,作者群大量塑造出人物飄揚過海,遠離中國,於他方興邦建國的敘事,完成屬於晚清語境的「路漫漫路其修遠兮」;就「遍地」而言,由於科技的介入,使得遍地都可為烏托邦的可能,人物透過各種先進的交通進出世界,並且以超越的能力實踐「世界外之世界」的想像,甚至移民至星球與海洋,重新詮釋文藝界的「他境界」理論。此一「無地、異域、遍界」顯示的美好空間卻是暗潮洶湧,潛伏著異質的雜音,本文一一探討。不同於桃源仙鄉等傳統的理想視域經常淡化人為的力量,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強調人為色彩,於是,邦內臣民的塑造是重要焦點。本文探討新小說如何捲入參與晚清文化界的主體改造,進而探討新小說的烏托邦臣民的典範轉換、身體/國體的拯救、文明三利器(報章、演說、學校)的介入等。

從以上詞彙、概念、敘事到人物的討論,都可見到新的價值傾向,產生變異的理想境地。本文為此「變異」的圖像提出一評估:「(烏托邦)三千年未有變局」。在此一新舊理想境地的變異中,各種關於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學、文學的知識思潮嵌入小說敘事,本文分析新知識結構介入新小說與支撐起烏托邦的方式。
參考文獻 一、原始資料
丁祖蔭,〈徐念慈先生行述〉,《小說林》第12期,1908。
丁鳳麟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小說林社,〈月月小說出版祝詞〉,《月月小說》第1號,1906。
小說林社,〈僅告小說林社創設宏文館之趣意〉,收入碧荷館主人,《黃金世界》,上海:小說林社,1907。
少年中國之少年,〈愛國歌四章〉,《新小說》第1號,1902。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四部叢刊》本。
王韜,〈代上蘇撫李宮保書〉,《弢園文新編》,北京:三聯,1998。
王韜,〈救時雛議〉,《萬國公報》第43期,1892。
平等閣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第3回總批〉,《新小說》第2號,1902。
奴隸生,〈豪傑指南〉,《新小說》第9號,190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1994。
老子,《老子道德經》,臺北縣:大方出版社,1974。
司馬遷,〈封禪書〉、〈秦始皇本紀〉,《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冷血,〈俠客談敘言〉,《新新小說》第1號,1904。
冷血,《世界奇談敘言》,《新新小說》第1號,1904。
別士(夏曾佑),〈小說原理〉,《繡像小說》第3期,1903。
宋教仁,〈陳星台先生《絕命書》跋〉,《民報》第2號,1906。
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收入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二十四》,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李葭榮,〈我佛山人傳〉,收入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90。
李伯元,《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李提摩太,〈救世當然之理〉,《萬國公報》第307卷,1874。
李提摩太,〈各教總論〉,《萬國公報》第653卷,1881。
李提摩太,〈《回頭看記略》序言〉,《萬國公報》第35卷,1891。
李提摩太,〈救世教益〉,《萬國公報》第36卷,1892。
李提摩太,〈新政策〉,《萬國公報》第87卷,1896。
吳趼人,〈李伯元傳〉,收入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吳趼人,《新石頭記》,《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
吳趼人,《最近社會齷齪史‧序》,《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
孟子,《孟子‧告子(下)》,《阮刻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啟明出版社,1959。
松岑,〈論寫情小說於新社會之關係〉,《新小說》第17號,1905。
東海覺我,〈余之小說觀〉,《小說林》第9期,1908。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兒童文學小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桂笙,〈知新室新譯叢‧演說〉,《新小說》第20號,1905。
俞樾,〈序〉,《新學大叢書》,上海:上海積山喬記書局,1903。
胡適,《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報報館,1923。
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馬君武,〈社會主義之鼻祖德麻司摩兒之華嚴界觀〉,《譯書滙編》第2年第12期,1903。
馬君武,〈社會黨巨子加菩提之《意加尼亞旅行》〉,《政法學報》第1期,1903。
臥虎浪士,〈女媧石序〉,收入《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徐繼畬,《瀛環志略》卷1,臺北:華文書局,1968。
徐念慈,〈小說林緣起〉,《小說林》第1期(1907.2),1907。
夏曾佑、嚴復,〈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國聞報》,1897。
桐城方瑛子,〈閨中歎:憫國難也〉,《安徽俗話報》第4期,1904。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商務印書館主人,〈本館編印繡像小說緣起〉,《繡像小說》第1號,1903。
康有為,《大同書》,臺北:龍田出版社,1979。
康有為,《七次上書彙編‧上清帝書第一書》,《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1974。
康有為,《康南海先生自編年譜》,《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1976。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1976。
康有為,《日本書目志》,收入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11冊,臺北:宏業,1976。
康有為,《長興學記‧桂學答問‧萬木草堂說》,臺北:中華書局,1988。
寅半生,〈《小說閒評》敘〉,《遊戲世界》第1期,1906。
張之洞篡,《奏定學堂章程》,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3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張木丹、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77。
曼殊,〈小說叢話〉,《新小說》第13號,1905。
商務印書館編印所,Commercial Press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上海:商務,1900。
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清議報》第26冊,1899。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清議報》第35冊,1900。
梁啟超,〈無名之英雄〉,《清議報》第37冊,1900
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號,1902。
梁啟超,〈新民說〉,《新民叢報》第1號,1902。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下)〉,《新民叢報》第2號,1902。
梁啟超,〈《新小說》第1號〉,《新民叢報》第20號,1902。
梁啟超,〈新民說‧論尚武〉,《新民叢報》第29號,1903。
梁啟超,〈說希望〉,《新民叢報》第31號,1903。
梁啟超,〈《新新小說》敘例〉,《大陸報》第2卷第5號,190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報癖,〈論看《月月小說》的益處〉,《月月小說》第2年第1期,1908。
曾虛白,〈曾孟樸年譜〉,收入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悲盦,〈發凡〉,《砭群叢報》第1期,1909。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
黃遵憲,〈黃遵憲致梁啟超書〉,《中國哲學》第8輯,北京:三聯書店,1982。
傅蘭雅(John Fryer),〈求著時新小説啓〉,《萬國公報》第77冊,1895。
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阿英,《小說四談‧作為小說學者的魯迅先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阿英,《晚清小說戲曲目》,收入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2003。
無名氏,《詩經‧魏風‧碩鼠》,阮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啟明,1959。
莫世祥編,《馬君武集(1900-1919)》,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新小說社,〈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新民叢報》14號,1902。
赫胥黎(T. H. Huxley)著,嚴復譯,《天演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
榮孟源、章伯鋒編,《近代稗海》第1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談者,〈俠客談〉,《新新小說》第1期,1904。
劉廷璣,《在園雜誌》卷3,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末之譴責小說》,《魯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魯迅,《墳‧寫在「墳」後面》,《魯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中華書局,1929。
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6。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1915。
奮翮生,〈軍國民篇〉,《新民叢報》第1號,1902。
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魏源,《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1998。
鄧實,〈史學通論〉,《政藝通報》第12號,1902。
羅家倫主編,《國民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鄭觀應,《盛世危言‧賽會》,臺北:學術出版社,1965。
嚴復譯,《原富‧論沮抑外貨不使爭銷之政》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嚴復,〈原強〉,《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嚴復,〈《民約》評議〉,《嚴復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蘇曼殊,〈拜倫詩選‧自序〉,收入馬以君編,《蘇曼殊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蠻,〈小說小話〉,《小說林》第1期,1907。
二、專書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丁守和,《中國近代思潮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政治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史景遷,《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學,1997。
列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1996。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岑麒祥,《漢語外來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伯納爾著,邱權政等譯,《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哈德羅‧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元立、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1992。
柏拉圖(Plato),《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著,徐鈞堯譯譯《政治期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馬庫色(Hebert Marcuse)著,羅麗英譯,《愛欲與文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馬西尼(Federico Masini),〈十九世紀文獻中的新詞詞表〉,《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1974。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時萌,《晚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時萌,《曾樸與虞山作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增補本)──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康帕內拉(Thommasa Campanella)著,陳大維等譯,《太陽城》,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珠莉婭‧克里斯蒂瓦 (Julia Kristeva) 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三聯書店,2001。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彭小妍,《超越寫實》,臺北:聯經,1993。
喬‧奧‧賀茨勒(Joyce Oramel Hertzler)著,張兆麟等譯,《烏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賀來,《現實生活世界——烏托邦精神的真實根基》,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馮契,《馮契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緒論》,臺北:文津,2005。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莫爾(Thomas More)著,戴鎦齡譯,《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楊世驤,《文苑談往》,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
聖西門(Saint Simon)著,董果良譯,《聖西門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出版社,1997。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
劉晴波、彭國興編,《陳天華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翦伯讚、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樽本照雄,《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
鍾少華,《人類知識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
鍾少華編,《詞語的知惠——清末百科辭書條目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2005。
羅蒂(Richard Rorty)著,李幼蒸譯,《哲學與自然之鏡》,北京:三聯書店,1987。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
三、單篇、期刊論文
小川環樹,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幼獅月刊》第40卷第5期,1974,頁33-36。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第12期,1982,頁49-71。
王曉明,〈從奏章到小說——試論近代的一種前景想像〉,收入王宏志主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大學出版社,2000,頁17-27。
付建舟,〈論中國近代文學的前現代性〉,《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03,頁16-20。
何冠驥,〈《桃源夢》與《遠方有個女兒國》——當代中國反烏托邦文學的兩個路向〉,《中外文學》第19卷第5期,1990,頁23-45。
西爾威斯特‧巴克斯特(Sylvester Baxter),〈《回顧》作者的生平〉,收入愛德華‧貝拉米著,林天鬥、張自謀譯,《回顧》,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頁1-9。
李永熾,〈近現代的烏托邦世界〉,《當代》第61期,1991,頁22-31。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頁77-158。
汪暉,〈韋伯與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收入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頁1-39。
吳淳邦,〈新發現的傅蘭雅(John Fryer)徵文小說《夢治三癱小說》〉,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2007,頁1-18。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1990年第2期,頁17-32。
金觀濤,〈中國革命烏托邦的起源:論道德理想主義演變的邏輯〉,《亞洲研究》第30期,1999,頁18-83。
金觀濤、劉青峰〈新文化運動的另一種圖像〉,收入呂芳上、張哲郎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文學院,1999,頁809-843。
周寧,〈東風西漸:從孔教烏托邦到紅色聖地〉,《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第1期,頁122-137。
胡全章,〈晚清小說的主題特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7,頁69-72。
袁進,〈試論近代作家的崛起〉,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頁80-91。
夏志清,〈新小說的提倡者:嚴復與梁啟超〉,收入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頁59-92。
張灝,〈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頁1-42。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第 15卷第3期,1986,頁78-102。
敦玉林,〈《鏡花緣》中「君子國」的道德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頁801-803。
湯哲聲,〈故事新編: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文體存在,兼論陸士諤《新水滸》、《新三國》、《新野》〉,《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頁85-93。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和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頁79-100。
齊益壽,〈桃花源記并詩〉管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頁285-319。
熊月之,〈晚清社會對西學的認知程度〉,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頁28-42。
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清末小說》第22號,1999,頁53-86。
劉樹森,〈李提摩太與回頭看記畧〉,《美國研究》第1期,1999,頁122-138。
葉凱蒂,〈晚清政治小說的楔子〉,收入雄向東等選編,《首屆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頁263-286。
歐陽健,〈晚清「翻新」小說綜論〉,《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131-136。
歐陽健,〈陸士諤的奇想之一:三國的改革——《新三國》析評〉,《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1期。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7期,2002,頁309-338。
陳建華,〈新小說與想像社群〉,《讀書》2000年第1期,頁22-25。
陳建華,〈拿破崙與晚清「小說界革命」:從《泰西新史攬要》到《泰西歷史演義》〉,《漢學研究》第23卷2期,2005,頁321-354。
蔡樂蘇,〈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餘種白話報刊〉,收入丁守和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5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頁493-546。
顏健富,〈「易屍還魂」的變調:論魯迅小說中的體格、精神與民族身分〉,《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頁113-149。
顏健富,〈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頁325-358。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頁105-138。
魏紹昌,〈《冰山雪海》是冒名李伯元翻譯的一本假貨〉,《清末小説》第3期,1979。
鄭文惠,〈新形式典範的重構——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新探〉,收於衣若芬、劉宛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頁259-300。
羅蘭‧費希爾(Roland Fischer)著、陸象淦譯,〈烏托邦世界觀史撮要〉,《第歐根尼》1994年第2期,頁1-22。
顧昕,〈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第61期,1991,頁56-65。
四、學位論文
李廣益,《大同新夢——清末民初文學烏托邦研究》,北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
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北京大學:碩士論文,1997。
五、外文資料
Bellamy, Edward. Looking Backward,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51.
Bellamy, Edward. ‘Postcript’, Looking Backward,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51, pp. 275-276.
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Bloom, Harold. Poetry and Repression: Revisionism from Blake to Steve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David, Miller.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Frank, Arthur W. ‘Bringing Bodies Back in: a Decade Review’,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7, 1990.
Hayek, F. A. The Road to Serf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Kaufmann, Moritz. Utopias, London: Kegan Paul, 1879.
Kumar, Krishan. Utopia and Anti-utopia in Modern Tim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Levitas, Ruth. The Concept of Utopia, London: Philip Allan, 1990.
Lobscheid, W.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Hong Kong: Daily Press Office,1869.
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
Manuel, F. E. and F. P. Utopian Thought in the Western World,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Mumford, Lewis. The Story of Utopia: Ideal Commonwealths and Social Myths, London: Harrap, 1923.
Popper, Karl 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 1,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2.
Said, Edward W.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Synnott, Anthony. The Body Social: Symbolism, Self and Society, N.Y.: Routledge, 1993.
Timothy, Richard. ‘Conversion by the Millions in China’, Shanghai ,Vol. 1,1907.
Turner, Bryan S. The Body and Society ,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6.
Wells, H.G. A Modern Utopia, Lincon: University of Nebrasa, 1967.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505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5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潤華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Yoon Wa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顏健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Guan, Kean Fu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顏健富zh_TW
dc.creator (作者) Guan, Kean Fu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Dec-2010 10:29:14 (UTC+8)-
dc.date.available 9-Dec-2010 10:29: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Dec-2010 10:29: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15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36-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15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是迷人的空間狂想史,承載了一個時代有關的世界、科學、哲學、文學等綜合價值。不過,這當中卻有看似最基礎卻最不好解決的問題:到底晚清人如何看待「烏托邦」呢?作者群又如何挪用此一詞彙與概念呢?過去一般研究者都是從「我們」的「烏托邦」概念切入,可是本文卻透過大量資料的發掘與蒐集,呈現晚清語境的「烏托邦」。為充分重審與探討此批小說材料與書寫現象,本文建構出「編譯/變異」系統,涵蓋詞彙考證、概念誤讀、材料蒐集、敘事探討等,以思考晚清作者群如何透過中西資源的「編譯」,締造出一個改寫文學傳統的「變異」理想圖。

就「編譯」的角度而言,首先觸及「烏托邦」詞彙翻譯與文體承載的問題,因此本文先從「詞彙」的角度切入,追溯此一詞彙翻譯入晚清中國與小說文體的歷程。由於譯者的立場有別,促使「烏托邦」注入道家、佛家、儒家乃至西方的社會主義意涵。當此一詞彙與概念進入小說敘事時,更為作者群發揮想像,構築出一個有別於傳統仙鄉桃源的理想世界,以中西古今作為表述策略,如烏托邦、黃金世界、大同、極樂世界、華胥國等來自不同脈絡的詞彙與概念,相為混用,共同指涉向經由現代化脈絡營造出的完美社會國家。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是由整個文化領域建構,遍布各出版社、報章、期刊與作者群,成就了不可忽視卻一直被忽視的文學現象,因此對其重新評價更顯重要處理詞彙與文體後,本文重新評估此類小說於晚清小說史的小位置。處理「烏托邦」與晚清新小說與文學史位置的關係後,本文借鑑「誤讀」理論的鬥爭觀點,構築出「編譯系統」——新編、譯編與轉編,聚焦於中國傳統的「桃源」、西方烏托邦的「未來」、思想界的「大同」,分析晚清作者群對於中西資源的創造性地接受。在新編/譯編/轉編的過程中,涉及真理、價值、思考的爭鬥,進而形塑出屬於晚清脈絡的「烏托邦」視野。

本文接著為此「編譯」而產生「變異」的文學圖景本建構出敘事框架:「無地、異地、遍地」。就「無地」而言,作者先是塑造出「無地可靠」的敘事,反映晚清現實層面的窘境與危機。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作者讓人物躍入理論層次的「無地」,進入一虛構的完美「非在」的「沒有場所」;就「異域」而言,作者群大量塑造出人物飄揚過海,遠離中國,於他方興邦建國的敘事,完成屬於晚清語境的「路漫漫路其修遠兮」;就「遍地」而言,由於科技的介入,使得遍地都可為烏托邦的可能,人物透過各種先進的交通進出世界,並且以超越的能力實踐「世界外之世界」的想像,甚至移民至星球與海洋,重新詮釋文藝界的「他境界」理論。此一「無地、異域、遍界」顯示的美好空間卻是暗潮洶湧,潛伏著異質的雜音,本文一一探討。不同於桃源仙鄉等傳統的理想視域經常淡化人為的力量,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強調人為色彩,於是,邦內臣民的塑造是重要焦點。本文探討新小說如何捲入參與晚清文化界的主體改造,進而探討新小說的烏托邦臣民的典範轉換、身體/國體的拯救、文明三利器(報章、演說、學校)的介入等。

從以上詞彙、概念、敘事到人物的討論,都可見到新的價值傾向,產生變異的理想境地。本文為此「變異」的圖像提出一評估:「(烏托邦)三千年未有變局」。在此一新舊理想境地的變異中,各種關於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學、文學的知識思潮嵌入小說敘事,本文分析新知識結構介入新小說與支撐起烏托邦的方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方法、範圍與回顧…………………………………………1
一、研究背景:從「希望」與「絕望」出發
二、論文釋名:烏托邦小說?小說的烏托邦?
三、研究方法:從概念考掘到敘事分析
四、研究範疇:以「新小說」為中心
五、文獻回顧:誰的烏托邦?
六、論文結構:編譯/變異

第二章:
「小說」烏托邦:詞彙、文體與文學史思考……………………35
一、前言:艱辛的任務
二、時代結構:希望的聲音
三、詞彙考掘:「烏托邦」翻譯
四、小說演義:「烏托邦」家族
五、文體形式:「烏托邦」文類
六、文學史思考:「烏托邦」位置
七、結語

第三章:
新編、譯編、轉編:「誤讀」桃源/未來/大同…………………95
一、前言:烏托邦的「本源」?
二、「誤讀」的機制:新編、譯編、轉編
三、新編「桃源」:從逍遙到拯救
四、譯編「未來」:從過去到未來
五、轉編「大同」:從崩裂到完滿
六、結語

第四章:
敘事的框架:無地、異域、遍界…………………………………147
一、前言:吾將上下而求索
二、無地:過渡前/過渡後
三、異域:遠離/趨近中國
四、遍界:此境/他境
五、反思:從「烏托邦」轉向「意識型態」
六、結語

第五章:
模範群體的建構:烏托邦典範、身體與文明利器………………191
一、前言:「模範生」的製作
二、典範的轉換:從血氣到腦氣
三、體格的操弄:身體與國體
四、文明三利器:報章(書籍)、演說(辯論)、學校(結社)
五、先睡後醒論:開眼看世界
六、結語


第六章:
數千年(烏托邦)未有變局:百科全書式的視野………………253
一、前言:數千年(烏托邦)未有變局
二、知識欲望:晚清文藝群體
三、議論夾雜:知識的切片
四、敘事推進:答問與解危
五、空間濃縮:世界博覽場
六、補天酬志:五色石光彩
七、結語

第七章:
結論: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303
一、前言:烏托邦的衝動
二、系統:編譯/變異
三、重審:新小說材料
四、指標:現代性工程
五、轉變:文學的範式
六、瞻望:希望多重奏
七、結束:未結束的‘Star Wars’

附錄:參考書目……………………………………………………327
zh_TW
dc.format.extent 55009 bytes-
dc.format.extent 92740 bytes-
dc.format.extent 81750 bytes-
dc.format.extent 534341 bytes-
dc.format.extent 849500 bytes-
dc.format.extent 787597 bytes-
dc.format.extent 702198 bytes-
dc.format.extent 826916 bytes-
dc.format.extent 747866 bytes-
dc.format.extent 402123 bytes-
dc.format.extent 21523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5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烏托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title (題名) 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原始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祖蔭,〈徐念慈先生行述〉,《小說林》第12期,19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鳳麟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林社,〈月月小說出版祝詞〉,《月月小說》第1號,19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說林社,〈僅告小說林社創設宏文館之趣意〉,收入碧荷館主人,《黃金世界》,上海:小說林社,19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少年中國之少年,〈愛國歌四章〉,《新小說》第1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四部叢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韜,〈代上蘇撫李宮保書〉,《弢園文新編》,北京:三聯,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韜,〈救時雛議〉,《萬國公報》第43期,18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平等閣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第3回總批〉,《新小說》第2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奴隸生,〈豪傑指南〉,《新小說》第9號,19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老子,《老子道德經》,臺北縣:大方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遷,〈封禪書〉、〈秦始皇本紀〉,《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血,〈俠客談敘言〉,《新新小說》第1號,19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血,《世界奇談敘言》,《新新小說》第1號,19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別士(夏曾佑),〈小說原理〉,《繡像小說》第3期,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教仁,〈陳星台先生《絕命書》跋〉,《民報》第2號,19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收入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二十四》,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葭榮,〈我佛山人傳〉,收入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伯元,《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提摩太,〈救世當然之理〉,《萬國公報》第307卷,18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提摩太,〈各教總論〉,《萬國公報》第653卷,18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提摩太,〈《回頭看記略》序言〉,《萬國公報》第35卷,18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提摩太,〈救世教益〉,《萬國公報》第36卷,18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提摩太,〈新政策〉,《萬國公報》第87卷,18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趼人,〈李伯元傳〉,收入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趼人,《新石頭記》,《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趼人,《最近社會齷齪史‧序》,《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孟子‧告子(下)》,《阮刻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啟明出版社,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岑,〈論寫情小說於新社會之關係〉,《新小說》第17號,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海覺我,〈余之小說觀〉,《小說林》第9期,19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兒童文學小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笙,〈知新室新譯叢‧演說〉,《新小說》第20號,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樾,〈序〉,《新學大叢書》,上海:上海積山喬記書局,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適,《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報報館,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君武,〈社會主義之鼻祖德麻司摩兒之華嚴界觀〉,《譯書滙編》第2年第12期,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君武,〈社會黨巨子加菩提之《意加尼亞旅行》〉,《政法學報》第1期,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臥虎浪士,〈女媧石序〉,收入《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繼畬,《瀛環志略》卷1,臺北:華文書局,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念慈,〈小說林緣起〉,《小說林》第1期(1907.2),19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曾佑、嚴復,〈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國聞報》,18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桐城方瑛子,〈閨中歎:憫國難也〉,《安徽俗話報》第4期,19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務印書館主人,〈本館編印繡像小說緣起〉,《繡像小說》第1號,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大同書》,臺北:龍田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七次上書彙編‧上清帝書第一書》,《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康南海先生自編年譜》,《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日本書目志》,收入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11冊,臺北:宏業,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長興學記‧桂學答問‧萬木草堂說》,臺北: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寅半生,〈《小說閒評》敘〉,《遊戲世界》第1期,19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之洞篡,《奏定學堂章程》,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3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木丹、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曼殊,〈小說叢話〉,《新小說》第13號,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商務印書館編印所,Commercial Press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上海:商務,19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清議報》第26冊,18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清議報》第35冊,19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無名之英雄〉,《清議報》第37冊,19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新民說〉,《新民叢報》第1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下)〉,《新民叢報》第2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新小說》第1號〉,《新民叢報》第20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新民說‧論尚武〉,《新民叢報》第29號,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說希望〉,《新民叢報》第31號,19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新新小說》敘例〉,《大陸報》第2卷第5號,19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癖,〈論看《月月小說》的益處〉,《月月小說》第2年第1期,19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虛白,〈曾孟樸年譜〉,收入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悲盦,〈發凡〉,《砭群叢報》第1期,19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遵憲,〈黃遵憲致梁啟超書〉,《中國哲學》第8輯,北京:三聯書店,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蘭雅(John Fryer),〈求著時新小説啓〉,《萬國公報》第77冊,18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小說四談‧作為小說學者的魯迅先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英,《晚清小說戲曲目》,收入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名氏,《詩經‧魏風‧碩鼠》,阮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啟明,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世祥編,《馬君武集(1900-1919)》,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小說社,〈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新民叢報》14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赫胥黎(T. H. Huxley)著,嚴復譯,《天演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榮孟源、章伯鋒編,《近代稗海》第1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談者,〈俠客談〉,《新新小說》第1期,19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廷璣,《在園雜誌》卷3,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末之譴責小說》,《魯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墳‧寫在「墳」後面》,《魯迅全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中華書局,19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19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奮翮生,〈軍國民篇〉,《新民叢報》第1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源,《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實,〈史學通論〉,《政藝通報》第12號,19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家倫主編,《國民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觀應,《盛世危言‧賽會》,臺北:學術出版社,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復譯,《原富‧論沮抑外貨不使爭銷之政》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復,〈原強〉,《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復,〈《民約》評議〉,《嚴復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曼殊,〈拜倫詩選‧自序〉,收入馬以君編,《蘇曼殊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蠻,〈小說小話〉,《小說林》第1期,19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守和,《中國近代思潮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政治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景遷,《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列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麒祥,《漢語外來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伯納爾著,邱權政等譯,《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哈德羅‧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元立、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拉圖(Plato),《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著,徐鈞堯譯譯《政治期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庫色(Hebert Marcuse)著,羅麗英譯,《愛欲與文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西尼(Federico Masini),〈十九世紀文獻中的新詞詞表〉,《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萌,《晚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萌,《曾樸與虞山作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增補本)──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帕內拉(Thommasa Campanella)著,陳大維等譯,《太陽城》,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珠莉婭‧克里斯蒂瓦 (Julia Kristeva) 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三聯書店,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小妍,《超越寫實》,臺北:聯經,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喬‧奧‧賀茨勒(Joyce Oramel Hertzler)著,張兆麟等譯,《烏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來,《現實生活世界——烏托邦精神的真實根基》,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契,《馮契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緒論》,臺北:文津,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爾(Thomas More)著,戴鎦齡譯,《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世驤,《文苑談往》,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聖西門(Saint Simon)著,董果良譯,《聖西門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晴波、彭國興編,《陳天華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翦伯讚、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北京:中華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樽本照雄,《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少華,《人類知識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少華編,《詞語的知惠——清末百科辭書條目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蒂(Richard Rorty)著,李幼蒸譯,《哲學與自然之鏡》,北京:三聯書店,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單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川環樹,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幼獅月刊》第40卷第5期,1974,頁3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第12期,1982,頁4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明,〈從奏章到小說——試論近代的一種前景想像〉,收入王宏志主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大學出版社,2000,頁17-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付建舟,〈論中國近代文學的前現代性〉,《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03,頁16-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冠驥,〈《桃源夢》與《遠方有個女兒國》——當代中國反烏托邦文學的兩個路向〉,《中外文學》第19卷第5期,1990,頁2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爾威斯特‧巴克斯特(Sylvester Baxter),〈《回顧》作者的生平〉,收入愛德華‧貝拉米著,林天鬥、張自謀譯,《回顧》,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熾,〈近現代的烏托邦世界〉,《當代》第61期,1991,頁2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頁77-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暉,〈韋伯與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收入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頁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淳邦,〈新發現的傅蘭雅(John Fryer)徵文小說《夢治三癱小說》〉,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2007,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1990年第2期,頁1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觀濤,〈中國革命烏托邦的起源:論道德理想主義演變的邏輯〉,《亞洲研究》第30期,1999,頁18-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觀濤、劉青峰〈新文化運動的另一種圖像〉,收入呂芳上、張哲郎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文學院,1999,頁809-8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寧,〈東風西漸:從孔教烏托邦到紅色聖地〉,《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第1期,頁122-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全章,〈晚清小說的主題特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7,頁6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進,〈試論近代作家的崛起〉,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頁80-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新小說的提倡者:嚴復與梁啟超〉,收入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頁5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灝,〈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頁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第 15卷第3期,1986,頁78-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敦玉林,〈《鏡花緣》中「君子國」的道德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頁801-8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哲聲,〈故事新編: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文體存在,兼論陸士諤《新水滸》、《新三國》、《新野》〉,《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頁85-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和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頁79-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益壽,〈桃花源記并詩〉管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頁285-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月之,〈晚清社會對西學的認知程度〉,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頁28-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清末小說》第22號,1999,頁53-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樹森,〈李提摩太與回頭看記畧〉,《美國研究》第1期,1999,頁122-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凱蒂,〈晚清政治小說的楔子〉,收入雄向東等選編,《首屆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頁263-2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健,〈晚清「翻新」小說綜論〉,《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131-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健,〈陸士諤的奇想之一:三國的改革——《新三國》析評〉,《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7期,2002,頁309-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華,〈新小說與想像社群〉,《讀書》2000年第1期,頁22-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華,〈拿破崙與晚清「小說界革命」:從《泰西新史攬要》到《泰西歷史演義》〉,《漢學研究》第23卷2期,2005,頁321-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樂蘇,〈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餘種白話報刊〉,收入丁守和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5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頁493-5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健富,〈「易屍還魂」的變調:論魯迅小說中的體格、精神與民族身分〉,《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頁113-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健富,〈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頁325-3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頁105-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紹昌,〈《冰山雪海》是冒名李伯元翻譯的一本假貨〉,《清末小説》第3期,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文惠,〈新形式典範的重構——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新探〉,收於衣若芬、劉宛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頁259-3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蘭‧費希爾(Roland Fischer)著、陸象淦譯,〈烏托邦世界觀史撮要〉,《第歐根尼》1994年第2期,頁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昕,〈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第61期,1991,頁56-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廣益,《大同新夢——清末民初文學烏托邦研究》,北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北京大學: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外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llamy, Edward. Looking Backward,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llamy, Edward. ‘Postcript’, Looking Backward,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51, pp. 275-2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loom, Harold. Poetry and Repression: Revisionism from Blake to Steve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Miller.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 Arthur W. ‘Bringing Bodies Back in: a Decade Review’,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7,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yek, F. A. The Road to Serf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ufmann, Moritz. Utopias, London: Kegan Paul, 18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mar, Krishan. Utopia and Anti-utopia in Modern Tim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vitas, Ruth. The Concept of Utopia, London: Philip Allan,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bscheid, W.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Hong Kong: Daily Press Office,18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uel, F. E. and F. P. Utopian Thought in the Western World,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mford, Lewis. The Story of Utopia: Ideal Commonwealths and Social Myths, London: Harrap, 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pper, Karl 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 1,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id, Edward W.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ynnott, Anthony. The Body Social: Symbolism, Self and Society, N.Y.: Routledge,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mothy, Richard. ‘Conversion by the Millions in China’, Shanghai ,Vol. 1,19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rner, Bryan S. The Body and Society ,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lls, H.G. A Modern Utopia, Lincon: University of Nebrasa, 1967.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