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 pdf(1045)pdf(1085)pdf(1113)pdf(1794)pdf(2390)pdf(1971)pdf(1441)pdf(1701)pdf(2466)pdf(1453)pdf(1812)pdf(1460)pdf(1412)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研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diary novel |
Creator | 簡名妤 Jian, Min Yu |
Contributor | 張堂錡 Chang, Tang Chi 簡名妤 Jian, Min Yu |
Key Words | 日記體小說 敘事手法 文體演變 性別研究 擬女 自我言說 |
Date | 2008 |
Date Issued | 9-Dec-2010 10:35:03 (UTC+8) |
Summary | 本論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文體論,於第二、三、四章梳理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的文體演變歷程,下篇為性別論,於第五、六章擇取性別文化議題為進一步研究的焦點。上篇所分析獲得的文體特徵為下篇性別研究的文體依據。 在文體演變方面,1914年的《雪鴻淚史》為中國的第一篇日記體小說,它吸收域外翻譯文學《茶花女》引用日記剖露實情的概念,更展現出中國傳統小說的創作筆法,從《雪鴻淚史》至1918年之前的諸篇鴛鴦蝴蝶派日記體小說文本雜糅了中西文體模式,為日記體小說演變過程中的萌芽期,此時期的日記體小說已經具有幾項文體上的共同特徵,如日記部分採第一人稱內聚焦限制視角、運用外敘述者設置框架以聚焦、具內在對話性、分時日記錄的時間形式等文體特徵。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乃日記體小說的興盛期,此時雅俗刊物中皆湧現大量的作品,且出現探討日記文學的專文,萌芽期所成形的文體特徵在興盛期持續被實踐,部分特徵被推至前台,成為書寫日記體小說的核心規範──「第一人稱內聚焦限制視角」、「分時日記錄的時間形式」,起支配性作用,其他文體特徵則是經常被運用的文體規範,起次要作用。30年代中期以後因世積亂離、時局紛亂,無論作者或讀者皆提倡將眼界向外界社會觀照,致使運用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的日記體小說不合時用,文本數量明顯減少,進入衰退期。 在性別研究方面,第五章探討男性話語,男性作家時常運用日記體小說內在對話的文體特徵來自我言說,推動人物作者三個階段的心理成長歷程,而除了男性自我言說之外,男性作家更創作了大量的擬女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皆彰顯出男性潛意識的性別二元思維,他們充當外敘述者評判女性人物作者的不當行為,或藉女性人物作者之筆傳達出男性人物的引導話語,讓男性居於優勢地位,而大量的擬女作品中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則多是男性隨著女性解放的歷史進程所幻想、賦予意義的客體,她們不過是配合時代思潮、流行口味以裝填男性欲望的載體。第六章探討女性絮語,相較於男作家筆下多篇的擬女作品,女性日記體小說中僅有一篇擬男作品,多數的女性日記體小說雖然也會採用社會題材,但她們更為關注自身與周遭女性的命運,藉第一人稱視角來坦言自我情感,呈現與男性日記體小說截然不同的風貌。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1.作家文集 丁玲著,馬森主編,《莎菲女士的日記》,板橋:駱駝出版社,1999年4月 ──著,張炯主編,《丁玲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小仲馬(A. Dumas Fils)著,曉齋主人冷紅生(林紓)譯,《茶花女遺事》,1962年10月台一版 巴金,《巴金小說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5月 ──著,曹植芳等編《我的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石評梅著,黃紅宇編選,《石評梅小說 只有梅花知此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馮鏗著,《石評梅、馮鏗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冰心著,卓如編,《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李劼人,《李劼人選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12月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文集•雨天的書》,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周作人先生文集•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 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洪靈菲,《洪靈菲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 ───,《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社,1992年 倪貽德,《玄武湖之秋》,上海:泰東圖書局,1924年4月 徐枕亞,《雪鴻淚史》,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54年3月 許欽文著,中國現代文學館編,《許欽文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 張天翼著,徐沉泗、葉忘憂編選,《張天翼選集》,上海:萬象書屋,1936年 ───,《張天翼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1989年 彭家煌,《彭家煌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著,嚴家炎編,《彭家煌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喻血輪,《林黛玉日記》,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1月 ───,《蕙芳祕密日記》,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3月 葉靈鳳,《葉靈鳳小說全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吶鷗、章衣萍著,《劉吶鷗、章衣萍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滕固,《滕固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穆時英,《穆時英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廬隱,《海濱故人 歸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著,錢虹編,《廬隱選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2.相關研究專書 尹雪曼,《五四時代的小說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王聿均,《民初文學的趨勢,1912-1927》,台北:中央研究院,1983年8月 王豔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朱德發等著,《20世紀中國文學理性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小江等著,《文學、藝術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有亮,《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6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阿英編,《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姚玳玫,《想像女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編,《民初都市通俗小說10哀情巨子──周瘦鵑》,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4月 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唐金海等編,《新文學里程碑》,上海:文匯出版社,1997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夏曉虹、王風等著,《文學語言和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徐仲佳,《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殷國明,《20世紀中西文藝理論交流史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袁國興,《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張中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年9月 ───,《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8月 張衍芸,《春花秋葉──中國五四女作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張堂錡編著,《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9月 張鶴,《虛構的真迹:書信體小說敘事特徵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盛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許華斌,《丁玲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郭志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書目滙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3年5月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 ───,《中國現代滑稽文學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黃人影編,《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光華書局,1933年 楊念群主編,《新史學(第一卷)──感覺、圖像、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 楊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楊義文存 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廖冰凌,《尋覓「新男性」:論五四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書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5月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劉俐俐,《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5年4月 ───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1月 劉濤,《中國現代小說範疇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樂黛云、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蔡輝振,《魯迅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9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2月 韓洪舉,《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嚴家炎、陳平原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Trevor Field,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diary novel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9). 3.相關文藝理論專書 M. H.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朱金鵬等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大衛.寧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托莉.莫(Toril Moi)著,國立編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7月 沈華柱,《對話的妙悟──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約翰・伯格(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韋勒克(R.Welleck)著,丁泓等譯:《批評的諸種概念》,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馬克˙柯里,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岩冰著,王岳川主編,《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劉思謙等著,《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羅國祥,《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美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譚光輝,《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蘇珊•S.蘭瑟(Susan Sniader Lans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9年 ───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5年 (二)相關文本及報刊文章 石評梅,〈再讀「蘭生弟的日記」〉,《語絲》第104期,1926年10月26日 李青崖,〈予所知於羅君黑芷者〉,《文學週刊》第6卷,1928年7月 汪劍虹,〈學徒日記〉,《小說月報》第8卷1號,1917年1月 威爾奴著,悾悾譯,〈海中人〉,《禮拜六》第48-56期,1915年5月1日-1915年6月26日 桀犬,〈怎樣認識性愛的題材〉,《現代》第5卷第3期,1934年 郭克里N. Gogoli.著,耿濟之譯,〈瘋人日記〉,《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1834年作1920年譯 章衣萍,〈少女日記的原序和小記〉,《語絲》第121期,1927年3月5日 馮鏗,〈女同志馬英的日記〉,《現代文學》第1卷第4期,1930年10月16日 黃醒,〈羅黑芷死了〉,《文學週刊》第6卷,1928年7月 新庵主人譯,〈貓日記〉,《月月小說》(四)第壹年第拾貳號,光緒丁未拾貳月發行 路卜洵著,鄭振鐸譯,〈灰色馬〉,《小說月報》第13卷第7、8號,1922年7月10日、8月10日 黎錦明,〈羅黑芷的小說〉,《文學週刊》第6卷,1928年7月 豐子愷,〈華瞻的日記〉,《小說月報》第18卷第6號,1927年6月10日 廬隱,〈創作的我見〉,《小說月報》第12卷第17號,1921年7月10日 譚正璧,〈憶••滕固〉,《萬象》第1卷第3期9月號,1941年9月1日 (三)單篇論文 王建平,〈西方日記體小說〉,《國外文學(季刊)》1996年第1期 王春榮,〈女性敘述文體的散文化傾向〉,《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史加輝,〈論現代文學史上日記體小說的文體特徵〉,《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5期,2004年10月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95期,1994年3月1日 甘春枝,〈男權社會中的女性生存意識──老舍〈月兒兒〉與〈陽光〉又解〉,《甘肅廣播電社大學學報》第15卷2期,2005年6月 伊瑟爾著,單德興譯,〈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第19卷第20期 伍大福,〈再現辛亥年間國人生活的第一部日記體長篇文言小說──淺談李涵秋的《雪蓮日記》〉,《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宋曉萍,〈女性情誼:空缺或敘事抑制〉,《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 李勇,〈魯迅、果戈理《狂人日記》比較〉,《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年9月 李玲,〈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作家創作散論〉,《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李惠彬,〈現代主義、獨語與中國現代小說的藝術生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2期,1993年 李畫,〈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掙扎──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看莎菲女士心理〉,《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04年6月 李樹槐,〈論巴金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內聚焦敘事模式〉,《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周昌龍,〈五四知識份子的個人主義〉,《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 孫海芳,〈沉默與言說: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地位〉,《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6月 袁進,〈試論晚清小說讀者的變化〉,《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 張永勝,〈1917-1927個人主義在中國現代小說中的震蕩〉,《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 張克,〈論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日記體小說〉,《天中學刊》第17卷第1期,2002年2月 ──,〈論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的文體特徵〉,《東方論壇》2008年第1期 郭海軍,〈生動而有效的藝術傳達──《狂人日記》與《傷逝》的敘事模式比較分析〉,《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陳碧月,〈丁玲筆下的「莎菲」形象及其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12月第213期,頁66。 陳德智,〈五四退潮後的系統女性形象──兼談對莎菲的精神分析〉,《武陵學刊》1997年第1期 陳曉蘭,〈歐洲日記體小說發展概觀〉,《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9卷第1期 彭福華,〈日記小說簡論〉,《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1998年11月 楊沙君,〈個人敘事與女性話語權威的建立〉,《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6期,2005年12月 趙憲章,〈日記的形式誘惑及其第一人稱權威〉,《江漢論叢》2006年第3期 盧志娟,〈靈與肉的搏擊──莎菲之精神分析〉,《語文學刊》2004年第4期 錢念孫,〈論日記和日記文學〉,《學術界》2002年第3期 錢雪琴、肖淑芬,〈中國現代日記體、書信體小說研究綜述〉,《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06年7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5期,1997年8月 顏湘茹,〈無聲的現代女性──以《現代》為例看20世紀30年代城市小說中的女性敘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46卷 羅曉靜,〈個人文學的典型文本──論五四日記體小說的敘述方式〉,《北方論叢》2006年第5期 ───,〈論五四日記體小說──一種非典型小說的型態和話語特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4期,2004年7月 (四)研討會論文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承印,1990年4月 (五)學位論文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七○年代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李圭嬉,《「五四」小說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克,《論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4月 陳弘傑,《《玉梨魂》書寫特色及主題意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維裕,《論巴金小說中的死亡意識》,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慧文,《廬隱的女同性愛文本》,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閔惠貞,《丁玲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葉錦霞,《沈從文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廖思逸,《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錢雪琴:《論五四女作家書信體、日記體小說》,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魏苗,《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羅曉靜:《“五四”日記體小說──兼論一種非典型小說的文體形式和語言特徵》,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蘇麗明,《廬隱及其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04 97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041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堂錡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ang, Tang Chi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簡名妤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Jian, Min Y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簡名妤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Jian, Min Y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9-Dec-2010 10:35:0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9-Dec-2010 10:35:0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9-Dec-2010 10:35:0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3151004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3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3151004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文體論,於第二、三、四章梳理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的文體演變歷程,下篇為性別論,於第五、六章擇取性別文化議題為進一步研究的焦點。上篇所分析獲得的文體特徵為下篇性別研究的文體依據。 在文體演變方面,1914年的《雪鴻淚史》為中國的第一篇日記體小說,它吸收域外翻譯文學《茶花女》引用日記剖露實情的概念,更展現出中國傳統小說的創作筆法,從《雪鴻淚史》至1918年之前的諸篇鴛鴦蝴蝶派日記體小說文本雜糅了中西文體模式,為日記體小說演變過程中的萌芽期,此時期的日記體小說已經具有幾項文體上的共同特徵,如日記部分採第一人稱內聚焦限制視角、運用外敘述者設置框架以聚焦、具內在對話性、分時日記錄的時間形式等文體特徵。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乃日記體小說的興盛期,此時雅俗刊物中皆湧現大量的作品,且出現探討日記文學的專文,萌芽期所成形的文體特徵在興盛期持續被實踐,部分特徵被推至前台,成為書寫日記體小說的核心規範──「第一人稱內聚焦限制視角」、「分時日記錄的時間形式」,起支配性作用,其他文體特徵則是經常被運用的文體規範,起次要作用。30年代中期以後因世積亂離、時局紛亂,無論作者或讀者皆提倡將眼界向外界社會觀照,致使運用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的日記體小說不合時用,文本數量明顯減少,進入衰退期。 在性別研究方面,第五章探討男性話語,男性作家時常運用日記體小說內在對話的文體特徵來自我言說,推動人物作者三個階段的心理成長歷程,而除了男性自我言說之外,男性作家更創作了大量的擬女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皆彰顯出男性潛意識的性別二元思維,他們充當外敘述者評判女性人物作者的不當行為,或藉女性人物作者之筆傳達出男性人物的引導話語,讓男性居於優勢地位,而大量的擬女作品中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則多是男性隨著女性解放的歷史進程所幻想、賦予意義的客體,她們不過是配合時代思潮、流行口味以裝填男性欲望的載體。第六章探討女性絮語,相較於男作家筆下多篇的擬女作品,女性日記體小說中僅有一篇擬男作品,多數的女性日記體小說雖然也會採用社會題材,但她們更為關注自身與周遭女性的命運,藉第一人稱視角來坦言自我情感,呈現與男性日記體小說截然不同的風貌。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前人研究文獻探討 10 上篇 現代日記體小說流變論 17 第二章 域外小說的啟迪:從《雪鴻淚史》到〈狂人日記〉19 第一節 《雪鴻淚史》的產生及文體成型過程 19 第二節 從《雪鴻淚史》到〈狂人日記〉的敘事分析 26 第三章 書寫模式的建立:二、三○年代的創作潮 35 第一節 書寫模式(一)──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 38 第二節 書寫模式(二)──框架的確立與退化 43 第三節 書寫模式(三)──內在對話與時間形式 47 第四節 命名、歸屬與批評 53 第四章 衰退期:走出個人,步入社會 59 第一節 私密的婚戀心語 62 第二節 凡人生命的吶喊 66 第三節 代言敘述的實錄與諷刺效果 73 上篇小結 79 下篇 現代日記體小說性別論 83 第五章 現代日記體小說的男性話語 85 第一節 內外觀照的成長歷程 86 第二節 男性話語的啟蒙與指導意涵 97 第三節 雙重聲音與視角中的女性形象 104 第六章 現代日記體小說的女性絮語 113 第一節 孱弱書寫者的雙重姿態 114 第二節 女性意識的覺醒與隱蔽 123 第三節 女性視角中的男性形象 132 下篇小結 140 第七章 結論:檢討與展望 143 參考文獻 149 附錄一 1914-1918年日記體小說敘事手法分析 附錄二 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目錄初編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97058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1285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1562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341980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79094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1195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47610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2953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591903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6504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68219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160626 bytes | - |
dc.format.extent | 23063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04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日記體小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敘事手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體演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性別研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擬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自我言說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diary novel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作家文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丁玲著,馬森主編,《莎菲女士的日記》,板橋:駱駝出版社,1999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著,張炯主編,《丁玲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小仲馬(A. Dumas Fils)著,曉齋主人冷紅生(林紓)譯,《茶花女遺事》,1962年10月台一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巴金,《巴金小說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著,曹植芳等編《我的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評梅著,黃紅宇編選,《石評梅小說 只有梅花知此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馮鏗著,《石評梅、馮鏗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冰心著,卓如編,《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劼人,《李劼人選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文集•雨天的書》,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作人先生文集•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靈菲,《洪靈菲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倪貽德,《玄武湖之秋》,上海:泰東圖書局,192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枕亞,《雪鴻淚史》,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5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欽文著,中國現代文學館編,《許欽文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天翼著,徐沉泗、葉忘憂編選,《張天翼選集》,上海:萬象書屋,193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天翼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家煌,《彭家煌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著,嚴家炎編,《彭家煌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喻血輪,《林黛玉日記》,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蕙芳祕密日記》,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靈鳳,《葉靈鳳小說全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吶鷗、章衣萍著,《劉吶鷗、章衣萍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滕固,《滕固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穆時英,《穆時英小說經典》,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廬隱,《海濱故人 歸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著,錢虹編,《廬隱選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相關研究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尹雪曼,《五四時代的小說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聿均,《民初文學的趨勢,1912-1927》,台北:中央研究院,198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豔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德發等著,《20世紀中國文學理性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小江等著,《文學、藝術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有亮,《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英編,《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玳玫,《想像女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編,《民初都市通俗小說10哀情巨子──周瘦鵑》,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金海等編,《新文學里程碑》,上海:文匯出版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曉虹、王風等著,《文學語言和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仲佳,《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殷國明,《20世紀中西文藝理論交流史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袁國興,《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中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衍芸,《春花秋葉──中國五四女作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堂錡編著,《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鶴,《虛構的真迹:書信體小說敘事特徵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盛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華斌,《丁玲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志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書目滙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現代滑稽文學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人影編,《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光華書局,193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念群主編,《新史學(第一卷)──感覺、圖像、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義文存 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冰凌,《尋覓「新男性」:論五四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書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俐俐,《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5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濤,《中國現代小說範疇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樂黛云、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輝振,《魯迅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韓洪舉,《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嚴家炎、陳平原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revor Field,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diary novel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相關文藝理論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 H.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朱金鵬等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大衛.寧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托莉.莫(Toril Moi)著,國立編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華柱,《對話的妙悟──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約翰・伯格(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勒克(R.Welleck)著,丁泓等譯:《批評的諸種概念》,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克˙柯里,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岩冰著,王岳川主編,《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思謙等著,《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國祥,《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美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譚光輝,《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珊•S.蘭瑟(Susan Sniader Lans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相關文本及報刊文章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評梅,〈再讀「蘭生弟的日記」〉,《語絲》第104期,1926年10月26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青崖,〈予所知於羅君黑芷者〉,《文學週刊》第6卷,192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劍虹,〈學徒日記〉,《小說月報》第8卷1號,1917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威爾奴著,悾悾譯,〈海中人〉,《禮拜六》第48-56期,1915年5月1日-1915年6月26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桀犬,〈怎樣認識性愛的題材〉,《現代》第5卷第3期,193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克里N. Gogoli.著,耿濟之譯,〈瘋人日記〉,《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1834年作1920年譯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章衣萍,〈少女日記的原序和小記〉,《語絲》第121期,1927年3月5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馮鏗,〈女同志馬英的日記〉,《現代文學》第1卷第4期,1930年10月16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醒,〈羅黑芷死了〉,《文學週刊》第6卷,192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新庵主人譯,〈貓日記〉,《月月小說》(四)第壹年第拾貳號,光緒丁未拾貳月發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路卜洵著,鄭振鐸譯,〈灰色馬〉,《小說月報》第13卷第7、8號,1922年7月10日、8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黎錦明,〈羅黑芷的小說〉,《文學週刊》第6卷,192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豐子愷,〈華瞻的日記〉,《小說月報》第18卷第6號,1927年6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廬隱,〈創作的我見〉,《小說月報》第12卷第17號,1921年7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譚正璧,〈憶••滕固〉,《萬象》第1卷第3期9月號,1941年9月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單篇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建平,〈西方日記體小說〉,《國外文學(季刊)》1996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春榮,〈女性敘述文體的散文化傾向〉,《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加輝,〈論現代文學史上日記體小說的文體特徵〉,《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5期,2004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95期,1994年3月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甘春枝,〈男權社會中的女性生存意識──老舍〈月兒兒〉與〈陽光〉又解〉,《甘肅廣播電社大學學報》第15卷2期,2005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伊瑟爾著,單德興譯,〈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第19卷第20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伍大福,〈再現辛亥年間國人生活的第一部日記體長篇文言小說──淺談李涵秋的《雪蓮日記》〉,《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曉萍,〈女性情誼:空缺或敘事抑制〉,《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勇,〈魯迅、果戈理《狂人日記》比較〉,《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玲,〈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作家創作散論〉,《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惠彬,〈現代主義、獨語與中國現代小說的藝術生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2期,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畫,〈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掙扎──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看莎菲女士心理〉,《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0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樹槐,〈論巴金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內聚焦敘事模式〉,《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昌龍,〈五四知識份子的個人主義〉,《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海芳,〈沉默與言說: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地位〉,《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袁進,〈試論晚清小說讀者的變化〉,《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永勝,〈1917-1927個人主義在中國現代小說中的震蕩〉,《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克,〈論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日記體小說〉,《天中學刊》第17卷第1期,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論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的文體特徵〉,《東方論壇》2008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海軍,〈生動而有效的藝術傳達──《狂人日記》與《傷逝》的敘事模式比較分析〉,《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碧月,〈丁玲筆下的「莎菲」形象及其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12月第213期,頁6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德智,〈五四退潮後的系統女性形象──兼談對莎菲的精神分析〉,《武陵學刊》1997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曉蘭,〈歐洲日記體小說發展概觀〉,《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9卷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福華,〈日記小說簡論〉,《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沙君,〈個人敘事與女性話語權威的建立〉,《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6期,2005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憲章,〈日記的形式誘惑及其第一人稱權威〉,《江漢論叢》2006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盧志娟,〈靈與肉的搏擊──莎菲之精神分析〉,《語文學刊》2004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錢念孫,〈論日記和日記文學〉,《學術界》2002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錢雪琴、肖淑芬,〈中國現代日記體、書信體小說研究綜述〉,《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06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5期,199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湘茹,〈無聲的現代女性──以《現代》為例看20世紀30年代城市小說中的女性敘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46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曉靜,〈個人文學的典型文本──論五四日記體小說的敘述方式〉,《北方論叢》2006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論五四日記體小說──一種非典型小說的型態和話語特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4期,2004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研討會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承印,199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七○年代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圭嬉,《「五四」小說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克,《論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弘傑,《《玉梨魂》書寫特色及主題意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維裕,《論巴金小說中的死亡意識》,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慧文,《廬隱的女同性愛文本》,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閔惠貞,《丁玲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錦霞,《沈從文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思逸,《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錢雪琴:《論五四女作家書信體、日記體小說》,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苗,《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曉靜:《“五四”日記體小說──兼論一種非典型小說的文體形式和語言特徵》,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麗明,《廬隱及其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