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 (2000—2005) The self-interpretation and self-representation : the study on the trend of roman autobiographique in Taiwan in the new century (2000—2005) |
Creator | 簡乃韶 |
Contributor | 范銘如 簡乃韶 |
Key Words | 自傳體小說 再現 女性 創傷 家族書寫 歷史記憶 |
Date | 2009 |
Date Issued | 9-Dec-2010 10:50:10 (UTC+8) |
Summary | 本文旨在將新世紀的自傳體小說書寫風潮視為一個文學現象來做整體的探討,同時以此時期的自傳體小說創作做為主要研究個案,並且旁及其時代背景之探討,觀察自90年代以降台灣歷史社會與文學生態的變遷,是如何提供作家們書寫風格變異的契機,促使自傳式文學的書寫風潮一路延燒至新世紀,而興起一波自傳體小說書寫潮流。本文將自傳體小說書寫置放於90年代以降自傳式文學的整體發展環境中來觀看,嘗試做一個文學類別的發展脈絡探討。同時,從總體的文學書寫現象觀照把握,以新世紀自傳體小說的熱門創作主題與當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生態的扣連作為論述主軸,針對幾個重要的創作主題進行解讀分析,企圖探討自傳體小說文類與台灣社會文化及文學場域的互動,並將這個文學現象的研究討論,建立於文本細緻解讀的基礎之上,以五位作家的六部自傳體小說,作為這波自傳體小說書寫潮流的研究個案,進行文類與文本的考察。本文先就文學外緣開始探討,進而進行文本研究個案的細緻解讀,以期較為全面而深入地論述新世紀自傳體小說書寫風潮的價值與意義。 |
參考文獻 | (以下皆依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或筆劃順序排列) 一、 作家文本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西西,《候鳥》,台北:洪範,1991年。 吳淡如,《昨日歷歷 晴天悠悠》,台北:方智,2001年。 吳濁流,《無花果》,美國:台灣出版社,1984年 ——,《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年。 李昂,《暗夜》,台北:李昂自印,1994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聽濤,1970年。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流,1986年。 ——,《胡適書評序跋集》,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徐璐,《暗夜倖存者》,台北:平安文化,1998年。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 ——,《張大春集》,台北:前衛,1992年。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年。 張戎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台北:中華書局,1995年。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這個叫做劉惠芬的女人是我的媽媽》,台北:大塊文化,2000年。 陳玉慧,《失火》,台北:遠流,1990年。 ——,《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你是否愛過?》,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台北:二魚,2002年。 ——,《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 ——,《海神家族》,台北:印刻,2004年。 ——,《陳玉慧精選集》,台北:九歌,2006年。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鬼手》,台北:麥田,2003年。 ——,《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2004年。 ——,《陳春天》,台北:印刻,2005年。 ——,《附魔者》,台北:印刻,2009年。 衛慧,《上海寶貝》,台北:生智文化,2000年。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遠流,1998年。 ——,《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 ——,《遠方》,台北:印刻,2003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2001年。 ——,《在河左岸》,台北:大田,2001年。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二、 理論專書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3年。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2006年。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河北:河北教育,2000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 孟樊,《台灣出版文化讀本》,台北:唐山,1997年。 ——,《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集》,台北:印刻,2005年。 張玉法、張瑞德主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傳主小傳集》,台北:龍文,1989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 許素蘭等著,《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3》,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硏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孤夜獨書》,台北:麥田,2005年。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年。 黃錦樹,《謊言或眞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 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南京:江蘇教育,1994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硏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鄧相揚等著,《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Bakhtin, Mikhail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Lejeune, Philippe (菲力浦‧勒熱納)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Maurois, Andre (安德烈‧莫洛亞)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Miles, Rosalind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2006年。 Stoop, David (大衛‧史都)著、柯里斯、林為正譯,《富爸爸不如好爸爸——父親在孩子一生中可扮演的角色》,台北:智庫,2003年。 White, Michael (麥可‧懷特)、Epston, David (大衛.艾普斯頓)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Zinsser, William (威廉‧金澤)著、栗筱雯譯,《如何寫出好人生》,台北:大塊文化,2006年。 三、 單篇論文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吳明益,〈「宰制」與「實現」的範型交替?——試以生態觀點刺探台灣出版文化中的消費現象〉,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吳潛誠,〈詩人少年時的一幅畫像——楊牧的虛構自傳散文〉,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 評論卷(一)》,台北:九歌,2003年。 李桂芳,〈私語的歸宿——閱讀王安憶、陳染和嚴歌苓三部「女性自傳體」的長篇小說〉,收錄於《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2004年。 李奭學,〈尤里西斯的傷疤——評郝譽翔著《逆旅》〉,收錄於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 年。 周英雄,〈書寫台灣的兩難策略〉,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張瓊慧,〈從「我是誰」到「誰是我」:華美自傳文學再現〉,收錄於何文敬、單德興主編,《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 許俊雅,〈小說‧歷史‧自傳?——談《無花果》、《臺灣連翹》及禁書現象〉,收錄於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的「私小說」比較研究〉,收錄於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台中學術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中:文化局,2005年。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中的歷史重建〉,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楊翠,〈三個五年級女生的自傳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討論對象〉,收錄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Braester, Yomi (柏右銘)著、黃女玲譯,〈台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蔣後的迷態敘述〉,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Wilson, Elizabeth. “Mirror Writing : An Autobiography”, in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 A Reader, Mary Eagleton ed., UK:Basil Blackwell ,1986. 四、 期刊及會議論文 中川久定著、李樾譯,〈盧梭•斯湯達爾與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王又平,〈自傳體和90年代女性寫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2000年9月。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 王乾任,〈如何開墾一片書評田地——簡論臺灣書評〉,《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8期,2004年6月。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95期,1994年3月。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 吳興文,〈民國84、85年圖書出版業概況〉,《出版界》第50期,1997年5月。 李永熾,〈自傳與近代日本──內村鑑三《我如何成為基督徒》與福澤諭吉《福翁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年5月。 李有成,〈論自傳(上)〉,《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論自傳(下)〉,《當代》第56期,1990年12月。 李奭學,〈文學上的「傳記」〉,《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尚曉進,〈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論後現代自傳體小說〉,《外國文學研究》第6期,2004年6月。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208期,2003年2月。 邱貴芬訪談策畫,〈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台灣文藝》第158期,1996年12月。 封德屏,〈說出歷史的真相--中研院口述歷史計畫的意義〉,《文訊月刊》第98期,1993年12月。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 ——,〈歷史?新聞?內幕?——隱藏在傳記熱背後的幾個現象〉,《文訊月刊》第98期,1993年12月。 胡梓,〈解讀傳記圖書的熱潮〉,《書香月刊》第52期,1995年10月。 郝雨,〈女性:關於疼痛的述說或尖叫——對近年女性半自傳體小說的一些理解及文化心理分析〉,《社會科學論壇》第3期,2003年3月。 張守慧,〈德國猶太文學中的「自傳」傳統——以麥蒙「一生的故事」為例〉,《世界文學》第3期,2002年5月。 張雪媃,(現代女作家自傳文學中的自我呈現),《世界文學》第3期,2002年5月。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張漢良,〈傳記的幾個詮釋問題〉,《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莊宜文,〈郝譽翔:在無菌的真空世界〉,《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海神家族》〉,《幼獅文藝》620期,2005年8月。 陳玉慧,〈我為何寫作?〉,發表於「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6 年9月30日-10月2日。 陳銘磻,〈在低迷的文化出版國度裡〉,《文訊》第11期,1989年12月。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100期,1994年2月。 黃宗潔,〈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 黃基詮訪談,〈陳雪:何必在乎陳春天有百分之多少的我〉,《野葡萄文學誌》第21期,2005年5月。 黃筱威記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2期,2006年10月。 黃翠娥,〈日本自傳文學中的「我」——以近現代文學為中心〉,《世界文學》第3期,2002年5月。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 黃艷芬,〈不可名狀的「娜拉」——從自傳體小說創作看中國女性獨立人格精神的發展〉,《合肥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2月。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 趙美玲,〈秘密分享:女性自傳中的讀寫關係研究〉,發表於「女性.消費.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頂尖計畫「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性:商品.女性.歷史記憶」主辦,2009年12月12日,頁362。 齊光裕,〈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解嚴〉,《近代中國》第117期,1997年2月。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 年10 月。 ——,〈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 年12 月。 ——,〈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 年4月。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 劉海琳,〈論九十年代女性自傳體小說創作的自戀傾向〉,《當代文壇》第3期,2001年3月。 編輯部,〈鍾文音VS.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第30期,2003年3月。 鄭喻如,〈現代小說與讀者漸行漸遠——兼談文學獎之弊端〉,《文訊》「文學獎觀察與省思專題」,2003 年12 月。 駱以軍,〈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寫作源起〉,《文訊》第184期,2001年2月。 戴華萱,〈搶救大明星?搶救文學?——讀平路的「何日君再來」〉,《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6期,2003年5月。 謝有順,〈敘事也是一種力量——中國當代小說的話語變遷〉,《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 Lejeune, Philippe (菲力浦‧勒熱納)著、孫亭亭譯,〈為自傳定義〉,《國外文學》第1期,2000年。 五、 學位論文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阮愛惠,《九O年代台灣女性自傳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香玫,《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曾尚慧,《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黃艷芬,《論二十世紀中國女性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寫作》,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蔡奇睿,《文化消費的空間硏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硏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六、 報紙文章 張殿,〈出版聚焦作家傳記,以小搏大〉,《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9版,2002年1月28日。 楊照,〈掀起他的蓋頭來——窺看傳記裡的私生活〉,《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1版,1995年3月2日。 楊錦郁,〈在自傳中他們活過了〉,《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2版,1996年5月20日。 廖和敏,〈寫真快感再狂飆〉,《聯合報》休閒文化周報,41版,1999年3月27日。 趙曼君,〈政治人物傳記出版掀熱潮〉,《經濟日報》商業‧消費,14版,1995年6月19日。 隱地,〈零庫存書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5版,1995年12月28日。 七、 影音資料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12駱以軍》。文學風景。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發行,2004年。VCD。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13陳雪》。文學風景。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發行,2004年。VCD。 八、 網路資料 〈返家的女兒〉 出處見: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543322 檢索日期:2010年4月11日 〈媽祖保護的台灣女兒:【海神家族】陳玉慧〉 出處見公共電視週二不讀書網站: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t_051.htm 檢索日期:2010年4月11日 卜昌偉,〈張大春:小說《聆聽父親》寫作一度擱淺〉 出處見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5/31/content_8288254.htm 檢索日期:2010年5月13日 林俊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歷程〉 出處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article.asp?channelid=A19&serial=741 檢索日期:2010年5月6日 徐淑卿,〈聆聽張大春 帶著笑聲的家族故事〉 出處見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6/06/05/66577.html 檢索日期:2010年5月13日 許芳菊,〈郝譽翔的單親成長路〉,《親子天下》第8期,2009年10月。 出處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05&p=6&fp=1 檢索日期:2010年5月13日 趙啟麟報導,〈陳雪看私小說:飯島愛與山田詠美的差別在文學性〉,「2001全國巡迴文藝營:文學新世紀曙光」,聯合文學出版社主辦,2001年8月18日。 出處見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82009.htm 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2日 黃錦樹,〈悠悠說給兒孫聽——聆聽父親〉,「中國時報開卷書店:藝文村開卷專輯2003網路版十大好書評選」,2003年8月10日。 出處見中國時報開卷網站: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2003book/vote/Vote1/7.htm 檢索日期:2009年6月15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5159008 98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9008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范銘如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簡乃韶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簡乃韶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9-Dec-2010 10:50:1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9-Dec-2010 10:50:1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9-Dec-2010 10:50:10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515900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4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159008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旨在將新世紀的自傳體小說書寫風潮視為一個文學現象來做整體的探討,同時以此時期的自傳體小說創作做為主要研究個案,並且旁及其時代背景之探討,觀察自90年代以降台灣歷史社會與文學生態的變遷,是如何提供作家們書寫風格變異的契機,促使自傳式文學的書寫風潮一路延燒至新世紀,而興起一波自傳體小說書寫潮流。本文將自傳體小說書寫置放於90年代以降自傳式文學的整體發展環境中來觀看,嘗試做一個文學類別的發展脈絡探討。同時,從總體的文學書寫現象觀照把握,以新世紀自傳體小說的熱門創作主題與當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生態的扣連作為論述主軸,針對幾個重要的創作主題進行解讀分析,企圖探討自傳體小說文類與台灣社會文化及文學場域的互動,並將這個文學現象的研究討論,建立於文本細緻解讀的基礎之上,以五位作家的六部自傳體小說,作為這波自傳體小說書寫潮流的研究個案,進行文類與文本的考察。本文先就文學外緣開始探討,進而進行文本研究個案的細緻解讀,以期較為全面而深入地論述新世紀自傳體小說書寫風潮的價值與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2 一、 研究動機…………………………………………………………………2 二、 問題意識…………………………………………………………………4 第二節 概念界義:何謂「自傳體小說」?…………………………………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29 第二章 真實與虛構的雙人舞:自傳體小說及其發展概述…………………32 第一節 「詩與真實」:自傳體小說的「真實」與「假面」………………32 一、 自傳體小說書寫的必要之惡:「真實」與「虛構」的辯證…………33 二、 記憶的謬誤………………………………………………………………35 三、 剪裁過後的人生…………………………………………………………37 四、 「我」被小說寫了一回:自我的詮釋與再現的自我…………………40 第二節 自傳式文學的發展成因………………………………………………42 一、 填補歷史的罅隙:解嚴以後的台灣社會文化…………………………43 二、 90年代以降的文學生態:出版、作者與讀者…………………………51 (一)、 90年代以降的出版文化場域…………………………………………52 (二)、 自傳式文學的書寫……………………………………………………58 (三)、 讀者期待視野的改變…………………………………………………63 第三章 女身私語敘事的發聲:女性自傳體小說書寫………………………71 第一節 從「我們」到「我」:女性私我的發聲練習………………………72 一、 女性自傳體小說創作的時代語境………………………………………72 二、 私語敘事與女性生命經驗的展現………………………………………79 第二節 女性自傳體小說的創傷書寫與自我療程……………………………94 一、 迴還往復的記憶迴圈:創傷記憶的再現………………………………95 二、 走過記憶的橋樑:自傳體小說的自我療程……………………………108 第四章 在家國之間:自傳體小說中的家族與歷史記憶書寫………………118 第一節 一趟返家的旅程:自傳體小說中的家族書寫………………………118 一、 自傳體小說與家族書寫…………………………………………………118 二、 詮釋權與隱私權…………………………………………………………120 三、 安頓無家的魂靈…………………………………………………………124 四、 尋根溯源的身世拼圖……………………………………………………140 第二節 時代裡的單音:自傳體小說中的歷史記憶書寫……………………147 一、 90年代以降的歷史記憶書寫……………………………………………147 二、 時代的單音與複調和鳴…………………………………………………152 三、 個人歷史記憶的「真實」與「虛構」…………………………………168 第五章 結論:成果與展望……………………………………………………180 一、 研究成果…………………………………………………………………180 二、 未來展望…………………………………………………………………187 參考文獻 ………………………………………………………………………18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35930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900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自傳體小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再現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女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創傷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家族書寫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歷史記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 (2000—2005)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self-interpretation and self-representation : the study on the trend of roman autobiographique in Taiwan in the new century (2000—2005)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以下皆依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或筆劃順序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作家文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西,《候鳥》,台北:洪範,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淡如,《昨日歷歷 晴天悠悠》,台北:方智,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濁流,《無花果》,美國:台灣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昂,《暗夜》,台北:李昂自印,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聽濤,197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流,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適書評序跋集》,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璐,《暗夜倖存者》,台北:平安文化,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大春集》,台北:前衛,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戎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台北:中華書局,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這個叫做劉惠芬的女人是我的媽媽》,台北:大塊文化,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玉慧,《失火》,台北:遠流,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你是否愛過?》,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台北:二魚,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海神家族》,台北:印刻,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玉慧精選集》,台北:九歌,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鬼手》,台北:麥田,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春天》,台北:印刻,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附魔者》,台北:印刻,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衛慧,《上海寶貝》,台北:生智文化,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遠流,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遠方》,台北:印刻,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在河左岸》,台北:大田,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 理論專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河北:河北教育,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樊,《台灣出版文化讀本》,台北:唐山,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集》,台北:印刻,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玉法、張瑞德主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傳主小傳集》,台北:龍文,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素蘭等著,《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3》,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硏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孤夜獨書》,台北:麥田,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錦樹,《謊言或眞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南京:江蘇教育,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硏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相揚等著,《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akhtin, Mikhail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jeune, Philippe (菲力浦‧勒熱納)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urois, Andre (安德烈‧莫洛亞)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les, Rosalind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toop, David (大衛‧史都)著、柯里斯、林為正譯,《富爸爸不如好爸爸——父親在孩子一生中可扮演的角色》,台北:智庫,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hite, Michael (麥可‧懷特)、Epston, David (大衛.艾普斯頓)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Zinsser, William (威廉‧金澤)著、栗筱雯譯,《如何寫出好人生》,台北:大塊文化,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 單篇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明益,〈「宰制」與「實現」的範型交替?——試以生態觀點刺探台灣出版文化中的消費現象〉,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潛誠,〈詩人少年時的一幅畫像——楊牧的虛構自傳散文〉,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 評論卷(一)》,台北:九歌,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桂芳,〈私語的歸宿——閱讀王安憶、陳染和嚴歌苓三部「女性自傳體」的長篇小說〉,收錄於《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奭學,〈尤里西斯的傷疤——評郝譽翔著《逆旅》〉,收錄於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英雄,〈書寫台灣的兩難策略〉,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瓊慧,〈從「我是誰」到「誰是我」:華美自傳文學再現〉,收錄於何文敬、單德興主編,《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俊雅,〈小說‧歷史‧自傳?——談《無花果》、《臺灣連翹》及禁書現象〉,收錄於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的「私小說」比較研究〉,收錄於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台中學術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中:文化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中的歷史重建〉,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翠,〈三個五年級女生的自傳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討論對象〉,收錄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raester, Yomi (柏右銘)著、黃女玲譯,〈台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蔣後的迷態敘述〉,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ilson, Elizabeth. “Mirror Writing : An Autobiography”, in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 A Reader, Mary Eagleton ed., UK:Basil Blackwell ,19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 期刊及會議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川久定著、李樾譯,〈盧梭•斯湯達爾與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又平,〈自傳體和90年代女性寫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乾任,〈如何開墾一片書評田地——簡論臺灣書評〉,《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8期,200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95期,199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興文,〈民國84、85年圖書出版業概況〉,《出版界》第50期,1997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永熾,〈自傳與近代日本──內村鑑三《我如何成為基督徒》與福澤諭吉《福翁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有成,〈論自傳(上)〉,《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論自傳(下)〉,《當代》第56期,1990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奭學,〈文學上的「傳記」〉,《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尚曉進,〈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論後現代自傳體小說〉,《外國文學研究》第6期,200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208期,2003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貴芬訪談策畫,〈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台灣文藝》第158期,1996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封德屏,〈說出歷史的真相--中研院口述歷史計畫的意義〉,《文訊月刊》第98期,1993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歷史?新聞?內幕?——隱藏在傳記熱背後的幾個現象〉,《文訊月刊》第98期,1993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梓,〈解讀傳記圖書的熱潮〉,《書香月刊》第52期,1995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郝雨,〈女性:關於疼痛的述說或尖叫——對近年女性半自傳體小說的一些理解及文化心理分析〉,《社會科學論壇》第3期,200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守慧,〈德國猶太文學中的「自傳」傳統——以麥蒙「一生的故事」為例〉,《世界文學》第3期,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雪媃,(現代女作家自傳文學中的自我呈現),《世界文學》第3期,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漢良,〈傳記的幾個詮釋問題〉,《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宜文,〈郝譽翔:在無菌的真空世界〉,《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海神家族》〉,《幼獅文藝》620期,2005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玉慧,〈我為何寫作?〉,發表於「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6 年9月30日-10月2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銘磻,〈在低迷的文化出版國度裡〉,《文訊》第11期,1989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100期,1994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宗潔,〈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基詮訪談,〈陳雪:何必在乎陳春天有百分之多少的我〉,《野葡萄文學誌》第21期,2005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筱威記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2期,2006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翠娥,〈日本自傳文學中的「我」——以近現代文學為中心〉,《世界文學》第3期,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艷芬,〈不可名狀的「娜拉」——從自傳體小說創作看中國女性獨立人格精神的發展〉,《合肥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美玲,〈秘密分享:女性自傳中的讀寫關係研究〉,發表於「女性.消費.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頂尖計畫「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性:商品.女性.歷史記憶」主辦,2009年12月12日,頁36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光裕,〈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解嚴〉,《近代中國》第117期,1997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 年10 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 年12 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 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海琳,〈論九十年代女性自傳體小說創作的自戀傾向〉,《當代文壇》第3期,2001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編輯部,〈鍾文音VS.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第30期,200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喻如,〈現代小說與讀者漸行漸遠——兼談文學獎之弊端〉,《文訊》「文學獎觀察與省思專題」,2003 年12 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駱以軍,〈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寫作源起〉,《文訊》第184期,2001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華萱,〈搶救大明星?搶救文學?——讀平路的「何日君再來」〉,《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6期,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有順,〈敘事也是一種力量——中國當代小說的話語變遷〉,《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jeune, Philippe (菲力浦‧勒熱納)著、孫亭亭譯,〈為自傳定義〉,《國外文學》第1期,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 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阮愛惠,《九O年代台灣女性自傳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香玫,《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曾尚慧,《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艷芬,《論二十世紀中國女性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寫作》,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奇睿,《文化消費的空間硏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硏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六、 報紙文章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殿,〈出版聚焦作家傳記,以小搏大〉,《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9版,2002年1月2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照,〈掀起他的蓋頭來——窺看傳記裡的私生活〉,《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1版,1995年3月2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錦郁,〈在自傳中他們活過了〉,《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2版,1996年5月2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和敏,〈寫真快感再狂飆〉,《聯合報》休閒文化周報,41版,1999年3月27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曼君,〈政治人物傳記出版掀熱潮〉,《經濟日報》商業‧消費,14版,1995年6月19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隱地,〈零庫存書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5版,1995年12月2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七、 影音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12駱以軍》。文學風景。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發行,2004年。VCD。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13陳雪》。文學風景。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發行,2004年。VCD。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八、 網路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返家的女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5433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10年4月1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媽祖保護的台灣女兒:【海神家族】陳玉慧〉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公共電視週二不讀書網站: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t_051.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10年4月11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卜昌偉,〈張大春:小說《聆聽父親》寫作一度擱淺〉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5/31/content_8288254.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10年5月13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俊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歷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article.asp?channelid=A19&serial=7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10年5月6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淑卿,〈聆聽張大春 帶著笑聲的家族故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6/06/05/66577.html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10年5月13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芳菊,〈郝譽翔的單親成長路〉,《親子天下》第8期,2009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親子天下網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05&p=6&fp=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10年5月13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啟麟報導,〈陳雪看私小說:飯島愛與山田詠美的差別在文學性〉,「2001全國巡迴文藝營:文學新世紀曙光」,聯合文學出版社主辦,2001年8月18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82009.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2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錦樹,〈悠悠說給兒孫聽——聆聽父親〉,「中國時報開卷書店:藝文村開卷專輯2003網路版十大好書評選」,2003年8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出處見中國時報開卷網站: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2003book/vote/Vote1/7.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檢索日期:2009年6月15日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