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君權探討《春秋繁露》與獨尊儒術之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nQiuFanLu and Confucianism overwhelming: An emperor`s power perspective
作者 康凱鈞
貢獻者 郭立民
Kuo, Li Min
康凱鈞
關鍵詞 春秋繁露
先秦儒學
黃老思想
君權
獨尊儒術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9-Dec-2010 14:09:47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以《春秋繁露》為主軸,透過比較「先秦儒學」與「黃老思想」兩大面向開展論述,圍繞著核心議題 —「君權」,希冀探究《春秋繁露》如何使獨尊儒術成為可能。《春秋繁露》代表著政治思想,「獨尊儒術」意味著現實政治,一方面,現實的政治迫使思想內涵的轉變,為了見容於統治者,不得不汲取他家的優點以為所用;另一方面,在政治思想的成功整合後,便影響了現實政治,改變了指導方針。
漢武帝即位後,政治上大一統時代已經來臨,由於漢承秦制,因此,不可避免地意味著專制政治的成形。然而,秦帝國的覆轍,使漢王朝不可能公開擁抱法家,但在政治權力不斷集中於君王的情形下,以「君上虛靜無為」為當時指導思想的黃老學漸漸地無法配合武帝對內對外的統治需要。儒學的政治思想是以君主作為政治運作的重心,而好有為、貴等差、明尊卑、力主尊王攘夷等論述,對於鞏固政權是極有幫助。然而,先秦儒學的部分思想內涵卻與君權存有潛在的緊張關係。
為了得君行道,董仲舒轉化了先秦儒學與君權有所衝突的部分,特別是關於「忠君」與「君臣關係」的主張,以期適應專制體制。而如此轉變的啟發,恰恰來自於黃老學的相關概念;《春秋繁露》一方面借用黃老轉化先秦儒學,另一方面吸收黃老而超越之,形成一個全新的思想體系。於是,儒家邁入了實然的政治殿堂,並定為一尊,影響了爾後兩千多年的帝制中國。
參考文獻 壹、典籍專書:(依姓氏筆劃)
一、傳統典籍
王重民,《中國古代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永瑢、紀昀(清)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卷二十九‧經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司馬遷(漢)撰,楊家駱主編,《史記》(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8版。
朱熹(宋),《朱熹辨偽書語》,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向新陽、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何 晏(魏)注,邢 昺(宋)疏,《論語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2刷。
徐天麟(宋)撰,《西漢會要》,臺北:九思出版,1978年。
班 固(漢)撰,楊家駱主編,《漢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6版。
荀 卿(周)撰,王先謙(清)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刷。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代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程大昌(宋),〈秘書省繁露書後〉,收錄於《演繁露》,載於《四部叢刊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趙 岐(漢)注,孫 奭(宋)疏,《孟子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2刷。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歐陽修(宋),〈書《春秋繁露》後〉,收錄於《六一題跋》,載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韓 愈(唐)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蘇 輿(清)撰,鍾 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版。
二、專書著作
王建文,《奉天承運 — 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5年。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2年2版。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臺大出版,2007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 光,《儒家哲學片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0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林聰順,《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臺北:復文出版社,2001年,修訂版。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修訂2版。
韋政通,《董仲舒》,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6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
馬 勇,《董仲舒》,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裏仁書局,2005年。
張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2005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3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台灣學生,1985年。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山東:文津出版社,1992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 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臺北:星定石文化出版,2002年。
鄧 紅,《董仲舒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2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7版。
錢 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3年。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貳、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
王曉波,〈「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年,頁75-114。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傳統〉,《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頁93-97。
余明光,〈《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1992年,頁188-197。
余明光,〈董仲舒與“黃老”之學—《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09-222。
李定生,〈董仲舒與黃老之學—儒學之創新〉,《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頁93-96。
李 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頁410-429。
汪高鑫,〈論董仲舒對道家政治思想的吸取〉,《江淮論壇》第5期,1997年,
頁83-87。
杜保瑞,〈董仲舒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52期,2003年,頁19-40。
林聰舜,〈儒學對專制政體的相容性與抗爭性— 董仲舒思想中出現法家傾向之檢討〉,收錄於《清華學報》新19卷第2期,1989年,頁67-95。
林俊宏,〈《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年,頁27-60。
周桂鈿,〈董仲舒哲學與西漢政治〉,《福建論壇》(文史哲)第3期,1994年,頁7-14。
周德良,〈董仲舒法術思想探賾〉,《問學集》,第6期,1996,頁101-117。
周 寧,〈董仲舒對黃老道家學說的吸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7年,頁15-18。
花 琦,〈董仲舒體系建構對黃老學的吸收借鑑〉,《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頁72-76。
范學輝,〈《春秋繁露》與儒學君道觀的形成〉,《齊魯學刊》第2期,1998年,
頁85-91。
范學輝,〈董仲舒《春秋繁露》臣道觀與傳統政治文化的演變〉,《管子學刊》第2期,1998年,頁39-47。
唐 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第1期 ,1975年,頁7-36。
唐經欽,〈儒家思想的歧出與創新──試論董仲舒之天論思想〉,《鵝湖月刊》第32卷第6期,2006年,頁18-27。
孫洪濤,〈董仲舒政治思想管窺〉,《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1997年,頁56-90。
張友驊,〈由黃帝四經論漢初黃老政治〉,收錄於《勞貞一先生七佚榮慶論文集》,簡牘學報第5期,1977年,頁417-442。
張瑞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劉岱總、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頁108-141。
張瑞穗,〈董仲舒思想中三統說的內涵、緣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頁55-103。
張國華,〈《天人三策》到《春秋繁露》—兼論董仲舒與“黃老之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1995年,頁27-35。
張運華,〈漢代黃老之學的核心—《黃帝四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87期,1995年,頁57-62。
張 平,〈董仲舒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整合〉,《河北學刊》第四期,1998年,頁57-67。
張 科,〈略論董仲舒對諸子思想的整合〉,《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6年,頁59-63。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收錄於《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頁79-116。
陳鼓應,〈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3-46。
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17-231。
梁瑜霞,〈《春秋繁露》初探〉,《唐都學刊》第10卷第6期,1994年,頁13-40。
梁宗華,〈董仲舒對儒學的建構及其意義〉,《東嶽論叢》第4期,1996年,頁71-76。
梁宗華,〈董仲舒新儒學體系與道家黃老學〉,《齊魯學刊》第6期,1999年,頁32-37。
郭應哲,〈黃帝傳說與黃老政治思想之關係〉,《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2卷第1期,1999年,頁1-20。
陸建華,〈《黃帝四經》—黃老道學的奠基之作〉,《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1999年,頁74-79。
黃俊傑、蔡明田,〈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六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1997年,頁1-43。
程志敏,〈作為政治哲學的解釋學 — 論董仲舒經學的思想史意義〉,《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3期,2007年,頁131-142。
趙士田,〈董仲舒思想及其再認識〉,《絲路學刊》第2期,1996年,頁31-34。
鄭建萍,〈黃老思想及其對漢初治道之影響〉,《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1997年,頁74-80。
錢 遜,〈董仲舒與先秦百家爭鳴的終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1995年,頁21-25。
鮑柔佛巴魯,〈西漢前期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的興衰沈浮〉,《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頁14-20。
薩拉.奎因,〈董仲舒和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85-296。
謝 謙,〈儒學獨尊的歷史真相與儒家學者的精神蛻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6期,2006年,頁79-85。
參、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
王俊彥,〈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朱育慧,〈西漢前中期君臣關係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昱東,〈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轉變〉,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何儒育,〈《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周紹華,〈董仲舒君主觀念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徐秋玲,〈董仲舒的儒學轉化及其政治實踐—西漢儒生的困境:知識與權力的辯證〉,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袁翊軒,〈《黃帝四經》中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馬 睿,〈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楊芳華,〈漢初黃老的經世觀及其實踐〉,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楊欽棟,〈《春秋繁露》之君臣觀〉,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心凱,〈《春秋繁露》之政治倫理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峰久,〈漢代儒學神話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專門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衛立浩,〈論董仲舒政治哲學〉,陝西: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簡妤甄,〈從「感應」到「合一」—論董仲舒天人關係的發展〉,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肆、西文資料:
Linton, Ralph, “The Status-Role Concept.” In E. Hollander and Raymond Hunt, eds., Classic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026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202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立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uo, Li 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康凱鈞zh_TW
dc.creator (作者) 康凱鈞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Dec-2010 14:09:47 (UTC+8)-
dc.date.available 9-Dec-2010 14:09: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Dec-2010 14:09: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325202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9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5202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以《春秋繁露》為主軸,透過比較「先秦儒學」與「黃老思想」兩大面向開展論述,圍繞著核心議題 —「君權」,希冀探究《春秋繁露》如何使獨尊儒術成為可能。《春秋繁露》代表著政治思想,「獨尊儒術」意味著現實政治,一方面,現實的政治迫使思想內涵的轉變,為了見容於統治者,不得不汲取他家的優點以為所用;另一方面,在政治思想的成功整合後,便影響了現實政治,改變了指導方針。
漢武帝即位後,政治上大一統時代已經來臨,由於漢承秦制,因此,不可避免地意味著專制政治的成形。然而,秦帝國的覆轍,使漢王朝不可能公開擁抱法家,但在政治權力不斷集中於君王的情形下,以「君上虛靜無為」為當時指導思想的黃老學漸漸地無法配合武帝對內對外的統治需要。儒學的政治思想是以君主作為政治運作的重心,而好有為、貴等差、明尊卑、力主尊王攘夷等論述,對於鞏固政權是極有幫助。然而,先秦儒學的部分思想內涵卻與君權存有潛在的緊張關係。
為了得君行道,董仲舒轉化了先秦儒學與君權有所衝突的部分,特別是關於「忠君」與「君臣關係」的主張,以期適應專制體制。而如此轉變的啟發,恰恰來自於黃老學的相關概念;《春秋繁露》一方面借用黃老轉化先秦儒學,另一方面吸收黃老而超越之,形成一個全新的思想體系。於是,儒家邁入了實然的政治殿堂,並定為一尊,影響了爾後兩千多年的帝制中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包含原典考證與文獻檢閱) 5
第二章 先秦儒學與君權的緊張關係 23
第一節 君主地位與角色 23
第二節 君臣關係 30
第三節 先秦儒學與君權緊張關係的三個面向 36
第三章 黃老在漢初得勢之探究 38
第一節 漢初經濟社會的客觀情勢 39
第二節 漢帝國建立時的弱勢君權 43
第三節 漢承秦制下的法家政體 46
第四章《春秋繁露》與先秦儒學在君權問題上的異同 57
第一節 《春秋繁露》中的君權論述 57
壹、以天之授與建構君權來源的正當性 57
貳、以天地陰陽鞏固君臣間的絕對性 62
參、以災異譴告作為限制君權的手段 66
第二節 《春秋繁露》與先秦儒學在君權問題上之異同 69
壹、承認君主體制 — 將「勢」帶入「君道」 69
貳、異化君臣關係 — 從「諫爭」到「三綱」 70
參、神化君位無為 — 從「主倡臣和」提出「君逸臣勞」 71
肆、誅討失德昏君 — 同「暴君放伐」提出「屈君伸天」 73
第五章《春秋繁露》對黃老的吸收與超越 74
第一節 吸收黃老之「道」論而開展出「天」論 74
第二節 承襲黃老陰陽理論而證成三綱之說 79
第三節 借用黃老形名法治而補強帝王治術之不足 81
第六章 結論 86
參考文獻 88
zh_TW
dc.format.extent 9261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202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春秋繁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先秦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黃老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君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尊儒術zh_TW
dc.title (題名) 從君權探討《春秋繁露》與獨尊儒術之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nQiuFanLu and Confucianism overwhelming: An emperor`s power perspec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典籍專書:(依姓氏筆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重民,《中國古代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永瑢、紀昀(清)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卷二十九‧經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遷(漢)撰,楊家駱主編,《史記》(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宋),《朱熹辨偽書語》,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上、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向新陽、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 晏(魏)注,邢 昺(宋)疏,《論語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天麟(宋)撰,《西漢會要》,臺北:九思出版,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班 固(漢)撰,楊家駱主編,《漢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荀 卿(周)撰,王先謙(清)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代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大昌(宋),〈秘書省繁露書後〉,收錄於《演繁露》,載於《四部叢刊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 岐(漢)注,孫 奭(宋)疏,《孟子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修(宋),〈書《春秋繁露》後〉,收錄於《六一題跋》,載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 愈(唐)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 輿(清)撰,鍾 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建文,《奉天承運 — 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2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臺大出版,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光,《儒家哲學片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聰順,《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臺北:復文出版社,2001年,修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修訂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董仲舒》,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 勇,《董仲舒》,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裏仁書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台灣學生,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山東: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臺北:星定石文化出版,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 紅,《董仲舒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波,〈「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年,頁75-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傳統〉,《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頁93-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明光,〈《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1992年,頁188-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明光,〈董仲舒與“黃老”之學—《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09-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定生,〈董仲舒與黃老之學—儒學之創新〉,《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頁9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頁410-4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高鑫,〈論董仲舒對道家政治思想的吸取〉,《江淮論壇》第5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83-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保瑞,〈董仲舒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52期,2003年,頁19-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聰舜,〈儒學對專制政體的相容性與抗爭性— 董仲舒思想中出現法家傾向之檢討〉,收錄於《清華學報》新19卷第2期,1989年,頁67-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宏,〈《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年,頁27-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桂鈿,〈董仲舒哲學與西漢政治〉,《福建論壇》(文史哲)第3期,1994年,頁7-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德良,〈董仲舒法術思想探賾〉,《問學集》,第6期,1996,頁10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 寧,〈董仲舒對黃老道家學說的吸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7年,頁1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花 琦,〈董仲舒體系建構對黃老學的吸收借鑑〉,《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頁72-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學輝,〈《春秋繁露》與儒學君道觀的形成〉,《齊魯學刊》第2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85-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學輝,〈董仲舒《春秋繁露》臣道觀與傳統政治文化的演變〉,《管子學刊》第2期,1998年,頁3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 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第1期 ,1975年,頁7-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經欽,〈儒家思想的歧出與創新──試論董仲舒之天論思想〉,《鵝湖月刊》第32卷第6期,2006年,頁18-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洪濤,〈董仲舒政治思想管窺〉,《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1997年,頁56-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友驊,〈由黃帝四經論漢初黃老政治〉,收錄於《勞貞一先生七佚榮慶論文集》,簡牘學報第5期,1977年,頁417-4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劉岱總、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頁108-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穗,〈董仲舒思想中三統說的內涵、緣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頁55-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國華,〈《天人三策》到《春秋繁露》—兼論董仲舒與“黃老之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1995年,頁27-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運華,〈漢代黃老之學的核心—《黃帝四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87期,1995年,頁5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平,〈董仲舒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整合〉,《河北學刊》第四期,1998年,頁57-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科,〈略論董仲舒對諸子思想的整合〉,《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6年,頁5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收錄於《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頁79-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3-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17-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瑜霞,〈《春秋繁露》初探〉,《唐都學刊》第10卷第6期,1994年,頁1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宗華,〈董仲舒對儒學的建構及其意義〉,《東嶽論叢》第4期,1996年,頁71-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宗華,〈董仲舒新儒學體系與道家黃老學〉,《齊魯學刊》第6期,1999年,頁32-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應哲,〈黃帝傳說與黃老政治思想之關係〉,《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2卷第1期,1999年,頁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建華,〈《黃帝四經》—黃老道學的奠基之作〉,《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1999年,頁74-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蔡明田,〈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六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1997年,頁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志敏,〈作為政治哲學的解釋學 — 論董仲舒經學的思想史意義〉,《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3期,2007年,頁131-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士田,〈董仲舒思想及其再認識〉,《絲路學刊》第2期,1996年,頁3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建萍,〈黃老思想及其對漢初治道之影響〉,《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1997年,頁74-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遜,〈董仲舒與先秦百家爭鳴的終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1995年,頁2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柔佛巴魯,〈西漢前期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的興衰沈浮〉,《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頁14-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拉.奎因,〈董仲舒和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2000年校訂一版,頁285-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 謙,〈儒學獨尊的歷史真相與儒家學者的精神蛻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6期,2006年,頁7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彥,〈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育慧,〈西漢前中期君臣關係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昱東,〈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轉變〉,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儒育,〈《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紹華,〈董仲舒君主觀念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秋玲,〈董仲舒的儒學轉化及其政治實踐—西漢儒生的困境:知識與權力的辯證〉,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翊軒,〈《黃帝四經》中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 睿,〈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芳華,〈漢初黃老的經世觀及其實踐〉,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欽棟,〈《春秋繁露》之君臣觀〉,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心凱,〈《春秋繁露》之政治倫理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峰久,〈漢代儒學神話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專門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衛立浩,〈論董仲舒政治哲學〉,陝西: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妤甄,〈從「感應」到「合一」—論董仲舒天人關係的發展〉,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西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ton, Ralph, “The Status-Role Concept.” In E. Hollander and Raymond Hunt, eds., Classic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1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