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21世紀中共軍事現代化與東北亞安全情勢研究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force and the sercurity researching of Northeast Asia
作者 林世濤
貢獻者 朱新民
林世濤
關鍵詞 軍事現代化
中共威脅論
科技強軍
精兵之路
新安全觀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0-Sep-2011 19:42:10 (UTC+8)
摘要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出於歷史使命期許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盡快的振興國力,中共於是訂定目標全面實施軍事現代化,但因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與赫魯雪夫政治理念不合造成彼此間軍事同盟關係破裂,以致於當時軍事現代化宣告中斷。中共於1979年懲越戰爭「慘勝」後,鄧小平即提出「軍事現代化」的建軍要求,著手推動軍隊改造。中共人民解放軍的軍隊建設自「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開始軍隊現代化以來,經歷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國際情勢變化,1991年前蘇聯瓦解共產世界紛紛結束,全球共產集團屈指可數,由於蘇聯勢力迅速退出遠東地區,造成該區域的權力真空,使得中共有意在此區域取代前蘇聯地位,「中共威脅論」也一度甚囂塵上。即使美國對中共崛起有諸多的憂慮,然美國認為美、中的互惠關係非零合遊戲,中共在亞太區域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日增是合理的,中共崛起的主要趨勢是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帶動了經濟發展,而經濟實力也擴展了政治影響力,至使中共有機會主導亞太地區的發展。
     中共對於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除了經濟因素外,終究還是以軍事力量最為明顯,使得早已對中共目前軍事武力備感壓力的亞太各國,對中共以國防現代化來突顯國力,更加的敏感。在經濟建設成果日盛的情況下,中共為擴大其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及符合其大國身份所推動國防現代化的具體作為,將實際影響亞太地區的安全保障。而美日兩國在面臨中共在此一區域的崛起,則迅速地在1997 年共同修正美日安保條約來遏止中共軍事崛起,使得中共危機意識與日俱增;因此在面對美日兩國的挑戰下與國際孤立的局勢下,更加深了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對本身軍事現代化的決心,藉以捍衛國家的利益。1991年波斯灣戰爭讓中共體認到必須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否則不足以因應未來的戰爭,共軍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更體驗到應付未來戰爭準備的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必需放在「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基點上,因而訂定「科技強軍」和走「精兵之路」的軍隊建設方針。冷戰後,中共相當重視以國家安全與發展為核心所構建出的國家主要利益,強調軍事戰略是直接為國家安全利益服務,並藉由通過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全面發展的方向。
     在新安全觀下,中共體認到其所處國際戰略環境趨勢將是機遇及挑戰並存,且未來新安全議題將呈現在戰略、經濟、政治、軍事及其領土周邊安全等問題上。中共大陸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撼動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 中共大陸的經濟成長,更對其國際角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中共大陸已由一個十分落後的發展中共家,蛻變為一個正在崛起,並對區域和全球事務越來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其國際角色變遷所帶來的國家安全需求變化亦為必然,特別是面臨了極為複雜的周邊安全環境,尤其是台灣問題以及與美日等大國的關係,都將遭遇新的威脅與挑戰,其過程勢必隨著中共大陸的持續發展而增添許多變數。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丁樹範,2002/10,〈曲折發展五十年的中共解放軍〉,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研究所主編。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519。
2. 丁偉,2003/5,〈「911」之後的朝鮮半島形勢及對中國安全的挑戰〉,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台北:正中,頁10-11。
3. 王逸舟編,1999,《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4. 王文榮編,1999,《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5. 王成斌主編,1993,《鄧小平現代軍事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6. 王厚卿,張興業編,《戰役學》2000/5。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12/27,《2004年中國的國防》。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12,《2006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12/29,《2006年中國的國防》。
10. 朱松柏、蔡增家編,2003,《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頁39-40。
11. 江澤民,2003,〈加強對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學習和研究〉,《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頁90。
12. 金德碁著,2003,《東北亞海軍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年,頁96-101。
13. 李明,1998,《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頁200-202。
14. 馬維野,2003,《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5. 馬振坤,2008,《中國安全戰略與軍事發展》。台北:華立,頁53。
16. 胡光正,1999,《中外軍事組織體制比較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頁223。
17. 姚有志,彭光謙編,2001,《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8. 高金鈿,2002,《國家安全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19. 高崇雲,1989,《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頁16。
20. 〈第二砲兵軍事學術〉,1995 ,《軍事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頁358-371。
21. 楊漫克,1993/5,〈解放軍的政治角色與現實危機〉,收錄《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林長盛主編。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222。
22. 潘相陳編, 2004,《最高決策: 1989之後共和國重大方略》。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頁740-743。
2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頁27。
24.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2/7,《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頁31-33。
25. 梁必駸、趙魯杰,1995,《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中共解放軍出版社,頁6,12。
26. 顧德欣,牛永軍,1999,《核幽靈的震盪:二十世紀核問題回顧與思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頁274-288。
27. 譚傳毅,1999,《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頁89。
翻譯書目
1. Joshua S. Goldstein 著,歐信宏、胡祖慶譯, 2003,《國際關係》。台北:雙葉,頁65。
2. Michael Green,2002/3,〈後冷戰時期處理美日安全關係的挑戰〉,收錄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
3.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 Baugh 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0,《解放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67-69。
4. Laurie Burkitt .Andrew Scobell.Larry M. Wortzel 國防部使政編譯局 譯印,2004/4,《解放軍75 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市:史政編譯室,頁16‐17。
5. 施道安、伍爾澤原著,黃淑芬譯,2006/4,《中共軍文變化》。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頁435-437。
6. 蒲淑蘭(Susan M.Puska)李潔明(James R.Lilley)著,李憲榮、陳國雄譯,2005/1,《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吳氏圖書有限公司,頁18‐26。
7. 沈大偉,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4。《現代化中共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105。
8.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2/11,《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頁93。
9. 村田晃嗣,2001/7,〈美日聯盟是否因新指針而更具效能〉,收錄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中文期刊論文
1. James A. Foley,2003/5,〈美國思考如何處理北韓發展核武問題〉,《國防譯粹》,30卷5期,頁101。
2. Syed Mohd Fazilla原著,余瓊瑤譯,2006/11,〈中共的如意算盤〉,《國防譯粹》。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頁138。
3. 于有慧,2000/6,〈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3 卷第6 期,頁2‐11 頁。
4. 于美華,1997,〈新時期美日俄對朝鮮半島政策特點及情勢〉,《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頁31-32。
5. 王勇,1999 /1,〈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期,頁42-45。
6. 王承宗,1999/1,〈前蘇聯與俄羅斯對朝鮮半島政策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頁17-32。
7. 朱鋒,1999,〈周邊事態:矛盾與問題-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和相關法案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頁26。
8. 朱鋒,2004/7/20,〈中國朝核政策和策略變化〉,《中國戰略》,第三期,頁2~3。
9. 朱松柏,2003/2,〈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交流》,67期,頁32-33。
10. 何思慎、陳舜仁,〈日本在東亞軍事政策調整之研究〉,《亞太研究通訊第五期》,頁101。
11. 何思慎,2010/11/8,〈美日中三邊關係之未來發展評估攻勢現實主義〉,《亞太和平月刊》第2卷第11期。
12. 李明,2003/6,〈北韓核武危機與三邊會談〉,《海峽評論》,7期,頁13。
13. 李明,「朝鮮半島重演戰爭邊緣戲碼」,海外情勢集要(第1361 期)。
14. 李世暉,1998,〈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頁111。
15. 林經緯,2006/12,〈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頁49‐68。
16. 邱坤玄,2004,〈中日爭奪西伯利亞石油管道之戰略意涵〉,《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報告》,頁6。
17. 高桓,2000/11,〈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頁22-27。
18. 許志嘉,2004/7,〈中共對台軍事孤立策略與效果〉,《東亞研究》,第35 卷第2 期,頁71‐106。
19. 許志嘉,2006 /5.6,〈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頁79‐99。
20. 於迎麗,2004 ,〈朝核問題與東北亞安全合作〉,《國際觀察》,第6期。
21. 周煦,1999/2,《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頁25-27。
22. 胡敏遠,2003/6,〈「論北韓在『美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的戰略思維」,《望與探索》,第1卷2期,頁26-27。
23. 張雅君,1991,〈四十年中共外交政策實踐的評估-自主目標的抗爭〉,《中國大陸研究》。
24. 張景台,2006〈詴論中共新安全觀的理論與實踐〉,《聖約翰學報》,第23期,頁323-334。
25. 張睿壯,2007,〈中國外交哲學的理想主義傾向〉,《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99期,頁81-88。
26. 張啟雄主編,1999/12,《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頁10。
27. 孫承,2003/7,〈第二次朝鮮核危機〉,《國際政治》,7期,頁16。
28. 陳文賢,2003/7,〈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衝擊〉,收錄《IIR-NSSI戰略安全論壇》,王央城主編。台北: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頁98。
29. 陳玄基,2004/1,〈後冷戰時期朝鮮半島的區域安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8-179。
30. 陳曉杭,2007,〈北韓共產制度實施現況與核武危機演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 卷,第3期,頁101。
31. 凌云,2007/9,〈高科技解放軍建國以來軍隊和國防建設成就展現場〉,《國際展望》,第15 期,頁12-17。
32. 楊念祖,1999/10,〈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 卷第10 期,頁83‐92。
33. 楊永明,1998/6,〈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275。
34. 湯绍成,2003/6,〈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海峽評論》,150期,頁16。
35. 傅有敏,1999,〈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5-39。
36. 瑪麗•菲茲傑拉德原著,胡錦洋譯,2007/3,〈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國際展望半月刊》。上海:國際展望出版,第557期,頁13。
37. 鄧鋒著,2006/9,《轉型中的軍事理論》。北京:中共國防大學出版社。
38. 閻學通,1997,〈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1期,頁14。
39. 閻學通,1997,〈亞太安全趨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7期,頁3。
40. 羅致政,2003/2/27 – 3/12,〈北韓的戰爭邊緣策略〉,《總合週刊》,第70期。
41. 譚凱元,2000/4,〈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日本研究》,第424期,頁14-25。
42. 鄭叔平,1998/4,〈中共積極加速質量建軍步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4期,頁1‐2。
43. 鄭慧萍,2000,〈美日安保體制與東北亞安全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35。
44. 劉德海,1999/4,〈後冷戰後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2期,頁91-2。
45. 劉德海,2001/4,〈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頁83-91。
46. 劉德海,2000/12,〈一九九二年以來的中共與兩韓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 期,頁215。
中文刊物
1. 申淵,2009/6,〈中美經濟互動的恐怖平衡〉,《開放雜誌》。
2. 1999/5,〈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頁24。
3. 平可夫,2004/3/28,〈北京有能力攻台嗎?〉,《亞洲週刊》,頁14。
英文書目
1. Buzan, Barry. 1991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ornell Hempstead,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 sheaf).
2. Buzan, Barry. 1983. People, States,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ssex, U.K.: Wheat Sheaf Books, Ltd.
3. Bates Gill and James Mulvenon, "Chin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 Conference Report,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November 5, 1999.
4. Martin K. Whyte, 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Contemporary China. 1-12。
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Washington,DC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8922016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22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世濤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世濤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Sep-2011 19:42:10 (UTC+8)-
dc.date.available 30-Sep-2011 19:42: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Sep-2011 19:42: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22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1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22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出於歷史使命期許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盡快的振興國力,中共於是訂定目標全面實施軍事現代化,但因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與赫魯雪夫政治理念不合造成彼此間軍事同盟關係破裂,以致於當時軍事現代化宣告中斷。中共於1979年懲越戰爭「慘勝」後,鄧小平即提出「軍事現代化」的建軍要求,著手推動軍隊改造。中共人民解放軍的軍隊建設自「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開始軍隊現代化以來,經歷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國際情勢變化,1991年前蘇聯瓦解共產世界紛紛結束,全球共產集團屈指可數,由於蘇聯勢力迅速退出遠東地區,造成該區域的權力真空,使得中共有意在此區域取代前蘇聯地位,「中共威脅論」也一度甚囂塵上。即使美國對中共崛起有諸多的憂慮,然美國認為美、中的互惠關係非零合遊戲,中共在亞太區域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日增是合理的,中共崛起的主要趨勢是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帶動了經濟發展,而經濟實力也擴展了政治影響力,至使中共有機會主導亞太地區的發展。
     中共對於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除了經濟因素外,終究還是以軍事力量最為明顯,使得早已對中共目前軍事武力備感壓力的亞太各國,對中共以國防現代化來突顯國力,更加的敏感。在經濟建設成果日盛的情況下,中共為擴大其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及符合其大國身份所推動國防現代化的具體作為,將實際影響亞太地區的安全保障。而美日兩國在面臨中共在此一區域的崛起,則迅速地在1997 年共同修正美日安保條約來遏止中共軍事崛起,使得中共危機意識與日俱增;因此在面對美日兩國的挑戰下與國際孤立的局勢下,更加深了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對本身軍事現代化的決心,藉以捍衛國家的利益。1991年波斯灣戰爭讓中共體認到必須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否則不足以因應未來的戰爭,共軍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更體驗到應付未來戰爭準備的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必需放在「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基點上,因而訂定「科技強軍」和走「精兵之路」的軍隊建設方針。冷戰後,中共相當重視以國家安全與發展為核心所構建出的國家主要利益,強調軍事戰略是直接為國家安全利益服務,並藉由通過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全面發展的方向。
     在新安全觀下,中共體認到其所處國際戰略環境趨勢將是機遇及挑戰並存,且未來新安全議題將呈現在戰略、經濟、政治、軍事及其領土周邊安全等問題上。中共大陸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撼動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 中共大陸的經濟成長,更對其國際角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中共大陸已由一個十分落後的發展中共家,蛻變為一個正在崛起,並對區域和全球事務越來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其國際角色變遷所帶來的國家安全需求變化亦為必然,特別是面臨了極為複雜的周邊安全環境,尤其是台灣問題以及與美日等大國的關係,都將遭遇新的威脅與挑戰,其過程勢必隨著中共大陸的持續發展而增添許多變數。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貳章、中共軍事戰略演變與其軍事現代化之發展
     第一節 中共國家安全……………………………………………13
     第二節 影響中共軍事現代化之因素……………………………16
     第三節 中共戰略武器現代化……………………………………21
     第四節 中共傳統武器現代化……………………………………31
     第五節 小結………………………………………………………53
     第參章、中共軍事現代化與美日同盟關係
     第一節 中日在東北亞安全之競合………………………………57
     第二節 美日同盟關係之強化……………………………………63
     第三節 中共對美日安保關係強化之回應………………………72
     第四節 小結………………………………………………………79
     第肆章、中共軍事現代化與朝鮮半島形勢
     第一節 北韓核武危機之挑戰……………………………………83
     第二節 六方會談與南北韓關係…………………………………91
     第三節 中共之因應作為…………………………………………104
     第四節 小結………………………………………………………112
     第伍章、結論……………………………………………………………114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22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現代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威脅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技強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精兵之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zh_TW
dc.title (題名) 21世紀中共軍事現代化與東北亞安全情勢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force and the sercurity researching of Northeast Asi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丁樹範,2002/10,〈曲折發展五十年的中共解放軍〉,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研究所主編。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5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丁偉,2003/5,〈「911」之後的朝鮮半島形勢及對中國安全的挑戰〉,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台北:正中,頁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逸舟編,1999,《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文榮編,1999,《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成斌主編,1993,《鄧小平現代軍事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厚卿,張興業編,《戰役學》2000/5。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12/27,《2004年中國的國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12,《2006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12/29,《2006年中國的國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朱松柏、蔡增家編,2003,《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頁39-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江澤民,2003,〈加強對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學習和研究〉,《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頁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金德碁著,2003,《東北亞海軍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年,頁96-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明,1998,《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頁200-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馬維野,2003,《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馬振坤,2008,《中國安全戰略與軍事發展》。台北:華立,頁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胡光正,1999,《中外軍事組織體制比較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頁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姚有志,彭光謙編,2001,《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高金鈿,2002,《國家安全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高崇雲,1989,《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第二砲兵軍事學術〉,1995 ,《軍事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頁358-3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楊漫克,1993/5,〈解放軍的政治角色與現實危機〉,收錄《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林長盛主編。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潘相陳編, 2004,《最高決策: 1989之後共和國重大方略》。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頁740-7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2/7,《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頁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梁必駸、趙魯杰,1995,《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中共解放軍出版社,頁6,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顧德欣,牛永軍,1999,《核幽靈的震盪:二十世紀核問題回顧與思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頁274-2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譚傳毅,1999,《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頁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翻譯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Joshua S. Goldstein 著,歐信宏、胡祖慶譯, 2003,《國際關係》。台北:雙葉,頁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Michael Green,2002/3,〈後冷戰時期處理美日安全關係的挑戰〉,收錄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 Baugh 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0,《解放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67-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Laurie Burkitt .Andrew Scobell.Larry M. Wortzel 國防部使政編譯局 譯印,2004/4,《解放軍75 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市:史政編譯室,頁16‐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施道安、伍爾澤原著,黃淑芬譯,2006/4,《中共軍文變化》。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頁435-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蒲淑蘭(Susan M.Puska)李潔明(James R.Lilley)著,李憲榮、陳國雄譯,2005/1,《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吳氏圖書有限公司,頁18‐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沈大偉,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4。《現代化中共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2/11,《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頁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村田晃嗣,2001/7,〈美日聯盟是否因新指針而更具效能〉,收錄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James A. Foley,2003/5,〈美國思考如何處理北韓發展核武問題〉,《國防譯粹》,30卷5期,頁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Syed Mohd Fazilla原著,余瓊瑤譯,2006/11,〈中共的如意算盤〉,《國防譯粹》。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于有慧,2000/6,〈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3 卷第6 期,頁2‐11 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于美華,1997,〈新時期美日俄對朝鮮半島政策特點及情勢〉,《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頁3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勇,1999 /1,〈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期,頁4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承宗,1999/1,〈前蘇聯與俄羅斯對朝鮮半島政策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頁1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朱鋒,1999,〈周邊事態:矛盾與問題-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和相關法案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朱鋒,2004/7/20,〈中國朝核政策和策略變化〉,《中國戰略》,第三期,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朱松柏,2003/2,〈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交流》,67期,頁3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何思慎、陳舜仁,〈日本在東亞軍事政策調整之研究〉,《亞太研究通訊第五期》,頁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何思慎,2010/11/8,〈美日中三邊關係之未來發展評估攻勢現實主義〉,《亞太和平月刊》第2卷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李明,2003/6,〈北韓核武危機與三邊會談〉,《海峽評論》,7期,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明,「朝鮮半島重演戰爭邊緣戲碼」,海外情勢集要(第1361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李世暉,1998,〈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林經緯,2006/12,〈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頁4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邱坤玄,2004,〈中日爭奪西伯利亞石油管道之戰略意涵〉,《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報告》,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高桓,2000/11,〈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頁22-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許志嘉,2004/7,〈中共對台軍事孤立策略與效果〉,《東亞研究》,第35 卷第2 期,頁71‐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許志嘉,2006 /5.6,〈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頁7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於迎麗,2004 ,〈朝核問題與東北亞安全合作〉,《國際觀察》,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周煦,1999/2,《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頁25-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胡敏遠,2003/6,〈「論北韓在『美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的戰略思維」,《望與探索》,第1卷2期,頁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張雅君,1991,〈四十年中共外交政策實踐的評估-自主目標的抗爭〉,《中國大陸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張景台,2006〈詴論中共新安全觀的理論與實踐〉,《聖約翰學報》,第23期,頁323-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張睿壯,2007,〈中國外交哲學的理想主義傾向〉,《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99期,頁8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張啟雄主編,1999/12,《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頁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孫承,2003/7,〈第二次朝鮮核危機〉,《國際政治》,7期,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陳文賢,2003/7,〈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衝擊〉,收錄《IIR-NSSI戰略安全論壇》,王央城主編。台北: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頁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陳玄基,2004/1,〈後冷戰時期朝鮮半島的區域安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8-1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陳曉杭,2007,〈北韓共產制度實施現況與核武危機演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 卷,第3期,頁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凌云,2007/9,〈高科技解放軍建國以來軍隊和國防建設成就展現場〉,《國際展望》,第15 期,頁12-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楊念祖,1999/10,〈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 卷第10 期,頁83‐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楊永明,1998/6,〈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湯绍成,2003/6,〈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海峽評論》,150期,頁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傅有敏,1999,〈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瑪麗•菲茲傑拉德原著,胡錦洋譯,2007/3,〈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國際展望半月刊》。上海:國際展望出版,第557期,頁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鄧鋒著,2006/9,《轉型中的軍事理論》。北京:中共國防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閻學通,1997,〈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1期,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閻學通,1997,〈亞太安全趨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7期,頁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羅致政,2003/2/27 – 3/12,〈北韓的戰爭邊緣策略〉,《總合週刊》,第7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譚凱元,2000/4,〈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日本研究》,第424期,頁1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鄭叔平,1998/4,〈中共積極加速質量建軍步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4期,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鄭慧萍,2000,〈美日安保體制與東北亞安全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劉德海,1999/4,〈後冷戰後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2期,頁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劉德海,2001/4,〈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頁83-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劉德海,2000/12,〈一九九二年以來的中共與兩韓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 期,頁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刊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申淵,2009/6,〈中美經濟互動的恐怖平衡〉,《開放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1999/5,〈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平可夫,2004/3/28,〈北京有能力攻台嗎?〉,《亞洲週刊》,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Buzan, Barry. 1991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ornell Hempstead,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 shea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Buzan, Barry. 1983. People, States,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ssex, U.K.: Wheat Sheaf Books, Lt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Bates Gill and James Mulvenon, "Chin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 Conference Report,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November 5,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Martin K. Whyte, 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Contemporary China. 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Washington,DC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