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董金裕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梁巧燕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梁巧燕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Oct-2011 14:35:1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Oct-2011 14:35:1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Oct-2011 14:35:1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315150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5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3151504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理一分殊」首見於北宋程頤在答覆其弟子楊時的書信中,程頤提出此命題以說明張載《西銘》大旨。之後,宋、明、清理學家乃至現代新儒家學者,皆曾對命題展開多方面的論述與運用。觀察理學家們紛紛在自己的理路下對命題予以詮釋及應用,其中似乎各有一既定的格局,裏頭也潛存著一種詮釋性的結構,它是理學家在有意無意之間形構而成的模式。而理學家彼此之間的詮釋模式又呈現相互模取、法式的趨向,背後也都深層地預設著某種理想性的思維,其意義皆在於如何達到道德價值的體證,以求個體生命的自我轉化提昇,尋索安身立命之處為主要目標。基於此,本文以儒家價值理念為中心,認為實踐「理一分殊」能體現儒家「合內外之道」、成就儒家「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並在此預設下,對各代表性理學家之間的詮釋意涵進行尋同求異。本文取宋代為研究範圍,就理學家對命題之詮釋所賦予的不同意義深入研析、歸列並予以建模。嘗試在整體性的思維下,經由文獻處理,從詮釋的整體精神內涵、詮釋的話語以及詮釋的理路三個層面,說明自程頤、楊時、李侗到朱熹對「理一分殊」命題的詮釋情形,梳理他們之間內在的理路關聯,觀察程頤後之學者是否在詮釋上有所繼承、轉化或新造。所謂繼承義,是指理學家對前儒在「理一分殊」命題之詮釋主張及意涵上的承接與延續,其中屬於理學家自己新鑄的見解並不多;轉化義,指理學家接續、吸收了前儒之原有的詮釋規模,並在既有的義理規模上進行轉換與變化,產生新的詮釋意涵;新造義,指理學家有別於前儒的詮釋,能在闡發中融注己思,開展出全新的詮釋規模。依此,本文指出,「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可歸列為四大模式:倫理義詮釋模式、工夫義詮釋模式、本體論詮釋模式,以及宇宙論詮釋模式。本文以為,「模式」就是一種「法」,「法」又帶有「典範」的意味。意指在某種時間長度中所形成的一套自具格局的形式脈絡,它的形態或式樣可作為標準或參照,特別強調其中蘊涵著法式、仿效的精神意態。透過模式化,我們得以辨識體認具體事物或抽象義理所包容的豐富意義,更是對一理論脈絡進行探究的始點。因此,本文預期對宋代理學家之詮釋確立一基本的典型,以證成「理一分殊」該抽象命題在歷史的流動中所含具之豐富的意義與重要的詮釋發展。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 1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二、研究現況與檢討 3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進路 6一、研究範圍與主要對象 6二、研究進路與基本立場 7第三節 「模式」用語說明 9一、「模式」與「類型」 10二、模取與法式的精神態度 13三、建模與歸列 16第二章 「理一分殊」之提出過程與原始境遇 18第一節 命題提出的過程 18一、龜山第一封信:《西銘》言體而不及用 21二、伊川覆信:「理一而分殊」、「分立而推理一」 24三、龜山第二封信 27(一)「推之」與「無事乎推」 27(二)「理一而分殊,故聖人稱物而平施之」 30第二節 命題提出的原始境遇 34一、儒墨之辨:「一本」與「二本」 35(一)薄葬在理論與實踐上的一致性問題 36(二)關於「若保赤子」與「兼愛」之思 37(三)「一本」,施由親始;「二本」,愛無等差 40二、楊時心向洛學、批評關學的學術立場 45(一)關、洛兩派學風與哲學思想的不同 46(二)受張載與二程對王安石學術持不同態度之影響 55第三章 程頤「理一而分殊」說 59第一節 「理一而分殊」的思維基礎:體與用 60一、體微用顯:用以得體、體以致用 60二、體用分明:體是形而上、用是形而下 63三、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66(一)體用、本末同源一體 67(二)體用、上下相涵相攝 68(三)體用、一多相即相入 70第二節 「理一而分殊」的思辨型式 74一、對於「理」之規定 75(一)惟理為實──從自然義到價值義 75(二)性即是理──心、性、情三分 78(三)仁,理也──仁是性,愛是情 81二、「分」字音義與儒家之義理闡微 85(一)「分」字的常用音義 86(二)「分」字在儒家的義理闡釋 87三、命題之「分」字與「一」、「殊」的對應關係 92(一)「分」作平聲「ㄈㄣ」,動詞 93(二)「分」作去聲「ㄈㄣˋ」,名詞 93(三)從詞性、語詞結構的對應型式分析 95第三節 「理一而分殊」的倫理義涵 100一、仁與義 100(一)「理一」和「分殊」含具仁與義之要義 101(二)從性體義之「義」詮解 102(三)從工夫義之「義」詮解 103(四)體用兼備:「仁」是體,「義」是用 105二、仁與恕(忠與恕) 105三、仁與孝弟 109第四節 「分立而推理一」的道德踐履 112一、主體的自覺性 113(一)道心與人心 113(二)理不障人,人自障 115二、「推」:仁愛的實踐原則 117(一)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 117(二)推此心以待人 120三、「分立」的工夫入路 125(一)居敬集義 126(二)窮理格物 130第四章 楊時「理一分殊」的詮釋轉化 136第一節 倫理思想核心:仁與義之實義 138一、「仁」之實體義 139(一)以「生生之易」為基礎 140(二)萬物與我為一 145二、「義」之實體義與規範義 152(一)與敬體為一的「義」 153(二)作為行為規範義之「義」 162第二節 「理一分殊」是仁與義的關係 170一、從「知仁」到「為仁」 171(一)「知仁」、「體仁」與「默識」心法 172(二)「為仁」與「體仁」的差異 174(三)為仁由己 175二、「理一分殊」與「推」的道德實踐 178(一)以聖人為師,善推其所為 178(二)「無事乎推者」,理一;「推之」,分殊 182三、「稱物」與「平施」 192(一)「中」之實義與觀法 192(二)「稱物」,義之盡;「平施」,仁之至 199第三節 「理一分殊」是體與用的關係 206一、「隱顯一理」、「動靜一體」的體用觀 207(一)體用直貫圓融 207(二)即體即用:即「理一」即「分殊」 209二、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 210(一)從人倫到天地萬物:擴大「理一分殊」之詮釋範疇 210(二)普遍性與特殊性:以「理一」和「分殊」表述天下事物之間的關係 211三、「體用兼舉」下的現實關懷 214(一)所重在「分殊」,而非「理一」 215(二)用在體中:「用未嘗離體」、「即體而言,分在其中矣」 217(三)「無適而非道」、「事事循天理」 219第五章 李侗「理會分殊」工夫化的詮釋 226第一節 從楊時到羅豫章:「默會」指訣與「靜坐」體中 226一、楊時之「理一而分殊」與「觀中」思想 227(一)主張以道心「驗之於喜怒哀樂未發之際」 227(二)以「稱物」及「默識」詮解「理一而分殊」 229(三)默會靜坐的詮釋意向 231二、羅豫章之「靜坐」體中 239(一)從「盡心以知性」到「躬行以盡性」的踐履思考 239(二)靜坐以觀心──體驗未發之中 242第二節 李侗之詮釋工夫化──靜處「默坐澄心」,體認「理一」 248一、儒學視域下的「默坐」、「澂心」 249(一)去佛禪歸醇儒 249(二)靜坐的作用與目的 251二、「理」之道德實體義 253(一)理、中、心、性、仁皆是一 253(二)心知仁覺的道德證知 258第三節 李侗之詮釋工夫化──動處「理會分殊」,貫徹「分殊」 262一、於日用處著力理會 264(一)常存此心、持敬涵養 265(二)求自然持守、去私欲習氣 269(三)反復推尋、循序積累 272二、即用即身的大化理境 274(一)即用處洒然融釋 275(二)即吾身反求諸心 279第六章 朱熹「理一分殊」詮釋模式的擴大與完成 285第一節 「理一分殊」的思想基礎:理氣論 286一、「理」與「氣」 287(一)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 287(二)理的意涵 292二、理氣關係論 301(一)理氣不離不雜 302(二)理氣先後 305(三)理氣同異 310(四)氣強理弱 315第二節 「理一分殊」之倫理義的詮釋模式 320一、《西銘》,句句見「理一而分殊」 321(一)「直說」與「橫說」的詮解進路 322(二)「理一而分殊」是《西銘》之大旨 325(三)「理一」和「分殊」並重 327(四)推「事親」明「事天」 331二、「理一分殊」與仁義之道 335(一)「理一」是仁,「分殊」是義 337(二)仁是愛之理,愛有等差 339(三)「理一」,推己及人;「分殊」,愛自親始 341三、「理一分殊」與工夫實踐 345(一)兩種工夫路徑:「理一」而「分殊」,「分殊」致「理一」 345(二)「聖人未嘗言理一,多只言分殊」:從「分殊」處體認 351(三)居敬涵養,格物窮理 355第三節 「理一分殊」之本體論的詮釋模式 364一、從倫理義到本體論的詮釋意向 366(一)感於張載「心於天道」的創作動機 366(二)受《西銘》文字表述的啟發 367(三)「理一」,體也;「分殊」,用也 368二、「理一分殊」與仁體義用 369(一)仁與義的體用關係 369(二)仁體:心之德,愛之理 373三、「理一分殊」與性體情用 380(一)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380(二)性是體,情是用 387四、「理一分殊」與忠體恕用 392(一)即事窮究的「一貫」之道 393(二)忠是體,恕是用 397第四節 「理一分殊」之宇宙論的詮釋模式 402一、推重《西銘》與《太極圖說》 403(一)作《西銘》與《太極圖說》二《解》 404(二)《西銘》、《太極圖說》與孟子之論同功 405(三)以「理一分殊」詮解《太極圖說》 407二、太極,是「理一」,是體 409(一)太極,天地萬物之根 409(二)太極,極好至善底道理 412三、「理一分殊」下的宇宙論生成圖式 414(一)太極,形而上之道;陰陽,形而下之器 415(二)太極即在陰陽裏,陰陽函太極 417(三)以「理一分殊」表述宇宙的生成與結構 420第七章 結論 424參引書目 435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50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理一分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詮釋模式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程頤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楊時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李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朱熹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Research of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Li-I-Fen-Shu in Song dynast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孟子》,《十三經注疏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詩經》,《十三經注疏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爾雅》,《十三經注疏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周易》,《十三經注疏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禮記》,《十三經注疏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大正藏》(臺北:世樺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王安石:《箋註王荊文公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王畿:《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王懋竑:《朱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李侗:《李延平先生文集》,收於宋.鄧牧等撰,《伯牙琴外二種》(臺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周敦頤:《周敦頤集》(湖南:岳麓書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周敦頤:《周濂溪集》(臺北:灣臺商務印書館,196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姚鼐:《姚惜抱盡牘》(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陳彭年重修:《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黃宗羲:《明儒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浙江:浙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古籍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黃震:《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魏禧:《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羅從彥:《羅豫章先生文集》,收於宋.鄧牧等撰,《伯牙琴外二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今近人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姚才剛:《終極信仰與多元價值的融通──劉述先新儒學思想研究》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川:巴蜀書社出版,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陳谷嘉:《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出版,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陳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董金裕:《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廖名春:《荀子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劉述先:《理一分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3.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4.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5.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6.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7.(瑞士)漢斯.昆(Hans Kung)著,周藝譯:《世界倫理構想》(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8.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9.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0.蔡仁厚:《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1.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臺北:灣臺商務印書館,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2.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3.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4.錢穆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王廣:《「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學》(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沈享民:《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周芳敏:《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林義勝:《楊龜山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侯潔之:《道南學脈觀中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張子立:《從逆覺體證到理一分殊新釋──試析現代新儒學的內在發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梁巧燕:《楊龜山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臺北:國立政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劉昌佳:《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權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王輔羊:〈「分」與「份」──談兩個易混淆的字〉,《國文天地》19卷10期3月號,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哲所,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梁巧燕:〈吾道南矣──楊時對洛學的傳播活動研究〉,《慈濟通識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育學刊》創刊號,200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梁巧燕:〈孔子死亡觀中的「終極關懷」──以《論語》為討論中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11期,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康雲山:〈朱子《四書集註》與理一分殊概念的關係〉,《南師語教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報》第3期,2005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陳贇:〈宋明儒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孔孟學報》第97期,200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曾春海:〈從「理一分殊」觀朱熹易學與環保哲學〉,《哲學與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第316期,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黃俊傑:〈全球化時代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新意義與新挑戰〉,收錄於《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葉惠蘭:〈張載西銘管窺〉,《孔孟月刊》22卷第8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期,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劉述先:〈朱熹學精神的現代意義——「理一分殊」新解〉,《鵝湖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刊》第308期,2001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劉述先:〈「理一分殊」的規約原則與道德倫理重建之方向〉,《哲學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化》第326期,2001年7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