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瑜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孜曄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孜曄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Oct-2011 14:35:2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Oct-2011 14:35:2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Oct-2011 14:35:2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615102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6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15102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漢魏六朝詩論」是一具發展性的詩學課題,明代對漢魏六朝詩的批評極為豐富,復古派為明代詩壇的主流聲音,作為一文學流派,其成員能不斷地豐富前期成員所開創的漢魏六朝詩批評。有鑑於學界對復古派的研究多放在詩學主張與唐詩批評上,而較少注意到復古派在漢魏六朝詩上的批評成果,是以本文以專題研究方式,從「體裁論」、「時期風格論」、「作家論」三個主題呈現復古派評論漢魏六朝詩的全貌,而此三個主題正與復古派「辨體」以論詩相關。 復古派在體裁論上的特色是強調要依各種體裁建立不同的典範作品,儘管典範依各體裁而異,復古派皆以情感真誠、語言質樸的審美標準來建立典範。早期成員將漢魏六朝時期詩之區分為四言詩、五言古詩、樂府詩三種體裁,以漢魏詩為典範,中、後期成員則擴大此三種體裁的典範內容,將六朝詩納入可學習的範圍之內,並且注意到漢魏六朝時期處於實驗階段的體裁,如:七言詩、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的小詩。綜論復古派前、中、後期對漢魏六朝詩體裁典範的建立,以四言詩、五古、樂府三種體裁評論最豐富。復古派在時期風格論上最大特色是強調從情感與形式兩方面掌握漢魏六朝詩的演變,重視如何透過語言形式以呈現真誠的情感,以此標準評論漢魏六朝詩之成績。早期成員將漢魏詩劃為同一時期,六朝為另一時期,到中期、後期突顯漢、魏詩之異同以及六朝詩之演變過程。 復古派作家論之特色有三點:第一,從情感與形式間之關係論作家風格。第二,復古派結合詩歌史觀念與辨別體裁以建立典範的概念,運用推源溯流的方法將作家置於各體裁發展史中,評價作家的承繼、創新與轉變,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在各體裁之源流譜系中的位置。前期、中期成員已確立從詩歌體裁的演變脈絡評價作家之詩歌史位置,然論述不夠詳備,要到後期成員始完備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在各體裁之譜系中的位置。第三,受到復古派體裁典範意識的影響,非典範之作家的風格為復古派所肯定,然其文學史地位卻因其詩不符合典範之風格而下滑。 綜合上述,儘管明代復古派的創作成績,因模擬而為後人詬病。但是,當我們將創作與批評的範疇分開評價,當能肯定其在漢魏六朝詩批評上的貢獻。因此,即或他們對詩作詩人的高下品評未必能完全獲得認同,但他們建立的批評法則,所開展的漢魏六朝詩的風貌,仍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8第三節 歷來研究成果概述..................16一、復古派形成的歷史背景、交往情形.........16二、復古派詩論之研究成果..................17三、復古派個別成員之詩論研究成果...........19四、復古派「唐詩學」研究成果...............21五、明代漢魏六朝詩之接受研究成果...........22六、小結................................24第四節 研究方法.........................25第二章 體裁論...........................35第一節 復古派的體裁觀....................35一、區分體裁,建立各體裁之規範.............35二、漢魏六朝詩之體裁分辨..................39第二節 各體裁典範之建立..................46一、四言詩典範的建立......................46二、樂府詩典範的建立......................49 (一)漢代不同體製樂府的學習方式..........50 (二)不同時代樂府之學習方式.............54三、五言古詩典範的建立....................56 (一)漢魏古詩典範地位..................56 (二)六朝五言古詩之學習意義.............57結論....................................64第三章 時期風格論......................65前言..................................65第一節 時代風格的區劃..................65第二節 漢詩風格........................69一、漢詩時期風格概述:由質開文............69二、漢詩風格的體裁之別...................72 (一)五言古詩:本乎情興,委婉悠圓.......73 (二)樂府詩:軼蕩自如..................77 (三)小結............................78第三節 魏詩風格.........................79一、魏詩時期風格概述:文質雜興............79二、魏詩風格與體裁之別...................82 (一)五言古詩:敷敘構結................82 (二)樂府詩:創撰整秩..................86 (三)小結.............................87第四節 六朝詩風格........................87一、六朝詩風格分期........................87二、六朝詩風格的體裁之別...................89 (一)五言古詩之演變:俳偶雕刻,入律綺靡...90 (二)樂府詩............................97 1、文人樂府:俳偶雕刻,入律綺靡.........97 2、民間樂府:用意傳情,唐人竭精殫力不能追步...99 (三)小結............................100結論...................................100第四章 作家論..........................103前言...................................103第一節 魏時期作家批評樣貌................104一、曹植................................105 (一)殆處危疑之際者形象................105 (二)諸體畢備──文學史成就..............106二、曹操古樸、曹丕小藻....................110三、劉楨聲詠常勁、王粲聲韻常緩.............114四、阮籍從「混淪之音」到「以意見為詩」、嵇康「風人之致」...115第二節 晉時期作家批評樣貌................117一、陸機、潘岳:俳偶雕刻..................117二、左思、劉琨:渾樸雄高..................120三、郭璞:第少玄旨 .......................123四、陶淵明..............................124 (一)自然的美學風格...................124 (二)隱逸之人格形象....................130 (三)陶詩別出一源──文學史地位...........131第三節 宋時期作家批評樣貌................135一、謝靈運..............................135 (一)雕刻極矣,反乎自然................135 (二)陶謝詩比較 .......................137 (三)六朝之冠──文學史地位..............139二、顏延之:創撰整嚴.....................143三、鮑照................................145 (一)樂府體多變新......................145 (二)次於謝詩,下開李杜──文學史地位......146第四節 齊梁陳隋時期作家批評樣貌...........147一、謝朓:六代之變而三唐..................148二、沈約:材力有餘,風神全乏..............150三、庾信:近似初唐.......................152結論...................................153第五章 結論............................155參考文獻...............................159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2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漢魏六朝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復古派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辨體意識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典範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明代漢魏六朝詩論研究--以復古派為核心之探討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On Ming Dynasty poetry criticism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poems: a research based on the classical school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典文獻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曹植著,[明]李夢陽刊刻:《曹子建集》(明刊九行本),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晉]陸機著,劉運好校注:《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晉]陶淵明著,袁行霈校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謝靈運著,顧紹伯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鮑照著,錢仲聯校注:《鮑參軍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梁]鍾嶸著,王叔岷撰:《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所,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顧璘:《憑幾集‧續編》,《四庫全書》珍本‧集部‧別集類‧明2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顧璘:《息園存稿文》,《四庫全書》珍本‧集部‧別集類‧明274-27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劉成德編:《漢魏詩集》(明刊本),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何景明:《古樂府》三卷(明崦西精舍刻本),收藏於四川大學圖書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何景明:《大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徐禎卿:《談藝錄》,[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徐禎卿著,范志新編年校注:《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謝榛著、宛平校點‧[清]王夫之著、舒蕪校點:《四溟詩話‧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李攀龍:《古今詩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李攀龍著,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王世貞:《藝苑巵言》,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85-128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吳國倫:《甔甀洞稿》,《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吳國倫:《甔甀洞稿續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2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盧枏:《蠛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黎民表:《瑤石山人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李先芳:《讀詩私記》,《四庫全書》珍本‧經部‧詩類第60-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0 -15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胡震亨著,周本淳校訂:《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朱彝尊:《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曹子建詩注(外三種)‧阮步兵詠懷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康樂詩注‧鮑參軍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近人論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著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古代文論管窺(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夢歐:《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鵬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涌豪:《風骨的意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士玲《西晉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雅文:《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古文史叢稿》(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恩維:《模擬與漢魏六朝文學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國球:《胡應麟詩論研究》(臺北:華風書局有限公司,1986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葛曉音:《八代詩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暉:《古代詩「路」之辯——《原詩》和正變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蔚卿:《六朝文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利華:《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詩學辯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蔣鵬舉:《復古與求真:李攀龍研究》(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錢志熙:《漢魏六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成化、嘉靖中期篇 (1465-154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翻譯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韋勒克 (Rene Wellek)、沃倫 (Austin Warren) 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理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英]艾略特 (T. S. Eliot) 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元鍾禮:《明清格調詩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瑞泉:《明清格調詩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立中:《謝榛《四溟詩話》批評論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均雨:《王世貞詩文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錦盛:《徐禎卿之詩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志民:《王世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 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明陽:《許學夷《詩源辨體》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錦松:《李何詩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顯宗:《謝茂秦之生平及其文學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單篇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淑貞:〈徐禎卿《談藝錄》之審美觀〉,《古典文學》第15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侯雅文:〈論明清「格調派」的變遷與終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73-12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錦松:〈胡應麟詩藪的辨體論〉,《古典文學》第1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頁327-35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從李夢陽詩集檢驗其復古思想之真實義〉,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93-13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期刊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1-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世清:〈明後七子及其交游生卒備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2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1年,頁31-5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錫鎮:〈試論曹丕、曹植詩中人稱代詞的語用特質──從代言體詩篇中的人稱代詞語法再論「抑丕揚植」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79-1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試論庾信〈擬詠懷〉詩二十七首〉,《臺大中文學報》,17期,2002年12月,頁67-10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伯偉:〈陶淵明的文學史地位新論〉,《人文中國學報》第15期,2009年9月,頁27-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建崑:〈後七子交誼考〉,《東海中文學報》第1期(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79年11月,頁7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連文萍:〈明代詩歌啟蒙教習研究──由王世貞的學詩經驗談起〉,《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57-1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 瑜:〈從典律之辨論明代詩學的分歧〉,《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185-23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試論陶淵明隱逸的倫理世界〉,《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07-14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從飲酒到自然──以陶詩為核心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頁223-2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利華:〈前後七子詩論異同──兼論明代中期復古派詩學思想趨勢之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3期,2003年9月,頁3-2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謝明陽:〈《詩源辯體》論陶詩〉,《中國文學研究所》第13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5月,頁141-1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學夷《詩源辯體》在晚明的傳播與接受〉,《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299-33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雲間幾社的格調詩論──以〈幾社壬申合稿凡例〉、〈六子詩稿序〉為開展〉,《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111-14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三期,2001年7月,頁1-3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簡錦松:〈明代成化嘉靖間之地方學〉,《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1987年6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