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
作者 李勁樺
貢獻者 林玉茹
李勁樺
關鍵詞 紡織品

進口貿易
區域分工
清代台灣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37:56 (UTC+8)
摘要 紡織品貿易,是臺灣最重要的進口貿易。清治前期受到清廷對臺統治政策的影響,造成臺灣社會男女性別比例懸殊,不利於手工業的發展,因此逐漸形成臺灣農產品輸往大陸,交換民生必需品的區域分工現象。紡織品透過中式帆船往來臺灣與大陸兩地,以福建和華中地區為主。兩岸間興盛的紡織品貿易,也促使各地的布郊、絲線郊等經營紡織品的行郊興起。
開港之後的臺灣,紡織品進入嶄新的局面,開始有大量外國的紡織品進入臺灣,其中又以英國紡織品及日本紡織品,在臺灣擁有廣大的銷售實力。1860~1884年是英國紡織品的天下,到了1885年之後,日本紡織品異軍突起,成為繼英國之後,臺灣最重要的紡織品來源國家。
輸入臺灣的紡織品,大致可區分為棉織品和毛織品,由外國輸入臺灣市場的,大體上仍以棉織品為主。進入臺灣市場的棉織品,以西洋布中的灰襯衫布、白襯衫布,及東洋布中的日本棉布這幾種紡織品最為重要。然而不論是東洋布還是西洋布,在臺灣紡織品市場中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土布。於是開港後的臺灣紡織品貿易,就出現土布與洋布間彼此競爭的土洋大戰。
不過,由於臺灣南北部在開港之後,兩者經濟活動的發展有很大差異,使得兩地的紡織品貿易,出現截然不同的狀態。北部市場受惠於茶產業的持續擴張,經濟能力提升,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也不斷攀升。南部市場則受到糖業出口衰退的拖累,使得南臺灣的進口紡織品貿易陷入停滯。加上本地商人加入經營洋布貿易,使得洋商無利可圖,逐漸放棄南部市場。
總之,清代臺灣紡織品貿易始終蓬勃發展,開港前的紡織品多源自中國大陸的華中與福建一帶;開港後兩岸的分工仍持續進行,但有洋布的加入,英國和日本的紡織品紛紛進口到臺灣,與土布搶奪臺灣紡織品的市場,形成紡織品的土洋大戰。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中文:
《淡新檔案》
丁曰健(1867),《治臺必告錄》,文叢第1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丁紹儀(1873),《東瀛識略》文叢第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王瑛曾(1762),《重修鳳山縣志》,文叢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不著撰人,《臺灣志略》,文叢第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朱景英(1774),《海東札記》文叢第1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周元文(1712),《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凱(1839),《廈門志》,文叢第9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文叢第14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1835),《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百川、林學源合纂(1898),《樹杞林志》,文叢第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施琅,《靖海記事》,文叢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姚瑩(1829),《東槎紀略》文叢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范咸(1747),《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拱乾(1696),《臺灣府志》,文叢第6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倪贊元(1894),《雲林縣采訪冊》,文叢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連橫(1920),《臺灣通史》,文叢第12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1719),《鳳山縣志》,文叢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1720),《臺灣縣志》,文叢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淑均(1832),《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黃叔璥(1722),《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鄭用錫(1834),《淡水廳志稿》,臺北:遠流,2006。
蔣毓英(1685),《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0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中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5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
藍鼎元,《平臺紀略》,文叢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銀行研究叢刊54種,臺北:中華書局,1957。
〈1882~1891年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銀行研究叢刊54種,臺北:中華書局,1957)。
C.Imbauel-Huart,《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英文:
黃富三等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Ⅰ、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Robert L. Jarman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ports 1861-1960 . Slough : Archive Editions,1997 .
日文: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東京:三秀舍,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東洋,191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東京市:三秀舍,1905。
二、專書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中國社科學院經研所,《上海市棉布商業》,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香,2003。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ウア書房,1996。
李祖基,《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7。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1997。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宮田道昭《中国の開港と沿海市場——中国近代経済史に関する一视点》,東京:東方書店,2006。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
薛化元等編,《臺灣貿易史》,臺北:外貿協會,2008。
趙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
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2006。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產》,臺北:稻香,1997。
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1289—1937》,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蘇旭珺,《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臺北,商週,2000。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收於《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一剛,〈臺北三郊與臺灣的行郊〉,《臺北文獻》直字第9、10期,1957。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2期,1978。
李國祁,〈清季民初閩浙臺觀念與風俗習慣的趨新〉,收於《陶希盛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食貨,1979。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卷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5。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的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號9卷8期,1979。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師大歷史學報》6期,1978。
林玉茹,〈評介李著《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會議論文。
林玉茹,〈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20卷2期,2009。
林玉茹,〈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卷2期,2007。
林玉茹,〈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卷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卷1期,1968。
張家銘、葉秋玲,〈臺北大稻埕布業之發展1860—1980〉,東吳社會學報第7期,1988。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14卷3期,1964年。
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收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陳國棟,〈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收於《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陳國棟,〈清代中葉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卷1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33卷1期,1983。
黃秀正,〈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以渡臺禁令為例〉,《文史學報》20期,1990。
溫振華,〈清代臺彎漢人的企業精神〉,《師大歷史學報》9期,1981。
蔡昇璋,〈日治初期港口「郊商」與「特別輸出入港」之設置〉,《臺灣文獻》57卷4期,2006。
四、學位論文
王嘉慧,〈晚清臺灣鴉片進口貿易研究1858—189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的開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75。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紡—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郁蘋,〈鄭氏時期臺灣對日本貿易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5158008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8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玉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勁樺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勁樺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11 14:37:56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11 14:37: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37: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8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8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紡織品貿易,是臺灣最重要的進口貿易。清治前期受到清廷對臺統治政策的影響,造成臺灣社會男女性別比例懸殊,不利於手工業的發展,因此逐漸形成臺灣農產品輸往大陸,交換民生必需品的區域分工現象。紡織品透過中式帆船往來臺灣與大陸兩地,以福建和華中地區為主。兩岸間興盛的紡織品貿易,也促使各地的布郊、絲線郊等經營紡織品的行郊興起。
開港之後的臺灣,紡織品進入嶄新的局面,開始有大量外國的紡織品進入臺灣,其中又以英國紡織品及日本紡織品,在臺灣擁有廣大的銷售實力。1860~1884年是英國紡織品的天下,到了1885年之後,日本紡織品異軍突起,成為繼英國之後,臺灣最重要的紡織品來源國家。
輸入臺灣的紡織品,大致可區分為棉織品和毛織品,由外國輸入臺灣市場的,大體上仍以棉織品為主。進入臺灣市場的棉織品,以西洋布中的灰襯衫布、白襯衫布,及東洋布中的日本棉布這幾種紡織品最為重要。然而不論是東洋布還是西洋布,在臺灣紡織品市場中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土布。於是開港後的臺灣紡織品貿易,就出現土布與洋布間彼此競爭的土洋大戰。
不過,由於臺灣南北部在開港之後,兩者經濟活動的發展有很大差異,使得兩地的紡織品貿易,出現截然不同的狀態。北部市場受惠於茶產業的持續擴張,經濟能力提升,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也不斷攀升。南部市場則受到糖業出口衰退的拖累,使得南臺灣的進口紡織品貿易陷入停滯。加上本地商人加入經營洋布貿易,使得洋商無利可圖,逐漸放棄南部市場。
總之,清代臺灣紡織品貿易始終蓬勃發展,開港前的紡織品多源自中國大陸的華中與福建一帶;開港後兩岸的分工仍持續進行,但有洋布的加入,英國和日本的紡織品紛紛進口到臺灣,與土布搶奪臺灣紡織品的市場,形成紡織品的土洋大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區域分工與開港前紡織品貿易的展開...........11
第一節 臺灣與大陸區域分工貿易的形成...............11
第二節 開港前臺灣的紡織品貿易.....................21
第三節 移墾社會中紡織品的功能和價值...............33

第三章 開港後紡織品貿易的競爭與發展...............41
第一節 英國紡織品獨霸洋布進口時期(1860~1884)...41
第二節 東西洋布與土布競爭時期(1885~1895).......56
第三節 全臺外國紡織品的總量討論...................68

第四章 開港後南北市場紡織品的進口與銷售...........76
第一節 北部市場洋布的進口與銷售...................76
第二節 南部市場洋布與土布的進口與銷售.............87
第三節 紡織品市場的南北差異......................100

第五章 結論......................................105

參考書目..........................................10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8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紡織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進口貿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分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代台灣zh_TW
dc.title (題名) 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新檔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曰健(1867),《治臺必告錄》,文叢第1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紹儀(1873),《東瀛識略》文叢第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瑛曾(1762),《重修鳳山縣志》,文叢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著撰人,《臺灣志略》,文叢第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景英(1774),《海東札記》文叢第1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元文(1712),《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凱(1839),《廈門志》,文叢第9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文叢第14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璽(1835),《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百川、林學源合纂(1898),《樹杞林志》,文叢第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琅,《靖海記事》,文叢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瑩(1829),《東槎紀略》文叢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咸(1747),《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拱乾(1696),《臺灣府志》,文叢第6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贊元(1894),《雲林縣采訪冊》,文叢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橫(1920),《臺灣通史》,文叢第128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達(1719),《鳳山縣志》,文叢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達(1720),《臺灣縣志》,文叢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均(1832),《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叔璥(1722),《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用錫(1834),《淡水廳志稿》,臺北:遠流,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毓英(1685),《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03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中部碑文集成》,文叢第151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鼎元,《平臺紀略》,文叢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銀行研究叢刊54種,臺北:中華書局,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82~1891年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銀行研究叢刊54種,臺北:中華書局,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Imbauel-Huart,《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三等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Ⅰ、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L. Jarman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ports 1861-1960 . Slough : Archive Editions,199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東京:三秀舍,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東洋,1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東京市:三秀舍,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科學院經研所,《上海市棉布商業》,北京:中華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香,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ウア書房,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祖基,《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田道昭《中国の開港と沿海市場——中国近代経済史に関する一视点》,東京:東方書店,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化元等編,《臺灣貿易史》,臺北:外貿協會,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產》,臺北:稻香,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1289—1937》,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旭珺,《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臺北,商週,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收於《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一剛,〈臺北三郊與臺灣的行郊〉,《臺北文獻》直字第9、10期,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2期,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祁,〈清季民初閩浙臺觀念與風俗習慣的趨新〉,收於《陶希盛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食貨,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卷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的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號9卷8期,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師大歷史學報》6期,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評介李著《近代臺灣地方對外貿易》〉,《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會議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20卷2期,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卷2期,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茹,〈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卷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卷1期,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銘、葉秋玲,〈臺北大稻埕布業之發展1860—1980〉,東吳社會學報第7期,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14卷3期,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收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棟,〈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收於《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棟,〈清代中葉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卷1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33卷1期,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正,〈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以渡臺禁令為例〉,《文史學報》20期,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振華,〈清代臺彎漢人的企業精神〉,《師大歷史學報》9期,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昇璋,〈日治初期港口「郊商」與「特別輸出入港」之設置〉,《臺灣文獻》57卷4期,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慧,〈晚清臺灣鴉片進口貿易研究1858—189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的開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紡—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郁蘋,〈鄭氏時期臺灣對日本貿易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臺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