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 無doi欄位資料顯示引文資訊
題名 成語古今義變研究
作者 許育菁
貢獻者 林宏明
許育菁
關鍵詞 成語
語義演變
先秦文獻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十月-2011 14:38:40 (UTC+8)
摘要 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為了因應社會文明發展及使用者的需求,使得部分流傳至今的成語在語音、形式或語義上產生了改變。其中,尤以成語古今語義的改變,最容易造成現今人們使用時的困擾和誤解。本文藉由對先秦文獻內容的訓詁,與成語的現今語義進行比較,發現若要深入分析成語語義演變的情形,就必須掌握下列七項要點:一、回歸古文字字形的探討,以求正確理解成語語源的內容;二、掌握古文字通假的特性,避免誤以通假字為本字;三、注重成語口語使用的普遍性,勿忽略古今語音的改變;四、兼顧古漢語語法結構的變化,避免僅以現代漢語語法來解讀古文獻;五、熟悉語源的作品風格,使成語語源內容的判讀更加精確;六、配合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氣,從文化角度來探求成語的意蘊;七、運用出土文獻的相關資源,使古文獻的訓詁更具說服力。依循上述要點進行研究後,可以得知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其古今義變的趨勢與特色分別是:一、引申義的增加和確立,使成語具有更強的表意功能;二、語義的簡明化和通俗化,使成語更合乎一般民眾的使用需求;三、由褒義或中性義向貶義發展,反映社會風氣的開放與革新;四、配合成語形式的變化,證明成語在形式上及內容上的演變具有一致性。在對成語語義演變的趨勢與特色有所認識之後,面對成語古今意義的改變,以及處於成語語義演變過度階段的「誤用」情形,便應該抱持更寬容的態度。因為這正是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種反映。
參考文獻 一、古籍(含後人校注)
(一)先秦
(春秋)左丘明撰,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春秋)左丘明撰,(明)王道焜、趙如源編《左傳杜林合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出版。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初版。
(春秋)李耳撰,(魏)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5月初版。
(春秋)李耳撰,(西漢)河上公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春秋)李耳撰,(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9月初版。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
(春秋)管仲撰,(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初版。
(春秋)孫武《孫子》,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
(春秋)孫武撰,(魏)魏武帝等註,(清)孫星衍等校《孫子集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
(戰國)莊周撰,(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民82年3月初版。
(戰國)尉繚著,劉春生譯注《尉繚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戰國)韓非撰,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戰國)商鞅撰,陳啟天校釋《商君書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月初版。
(戰國)屈原等撰,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
(二)秦至清
(秦)呂不韋編,(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初版。
(秦)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初版。
(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西漢)劉向編,(東漢)高誘註《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1月初版。
(西漢)劉向編,(元)吳師道校注《戰國策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本,1985年初版。
(西漢)劉向編,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初版。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西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法言》,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
(西漢)劉安等著《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西漢)劉安等著,(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東漢)伏勝撰,(漢)鄭玄注《尚書大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黃氏逸書本,1966年版次不詳。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
(東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1990年3月6版。
(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第1版。
(東漢)阮籍撰,林家驪注譯,簡宗梧、李清筠校閱《新譯阮籍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第1版。
(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第1版。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2月初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東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初版。
(東晉)干寶撰,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7月初版。
(東晉)陶潛撰,(南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本),1991年2月初版。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1 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7版。
(唐)馮贄撰,齊仕蓉校注《雲仙雜記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唐)李白撰,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二版。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初版。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1990年3月6版。
(北宋)丁度等編《集韻》,北京:新華書店(《辭書集成》本第23冊,1993年11月1版。
(北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
(北宋)司馬光等編《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第1版。
(北宋)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北宋)蘇軾《東坡書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學津本,出版項不詳。
(北宋)司馬光撰,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本,1988年2月初版。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景印初版。
(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4月臺一版。
(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1967年3月臺1版。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北宋)黃庭堅撰,譚錦家校注《山谷詞校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北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3月初版。
(南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合璧本),1999年4月初版。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56年4月臺初版。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學津本),1966版次不詳。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10月臺初版。
(南宋)陳亮《陳龍川文集》,臺北:新興書局《國學基本叢書》本,出版日期及版次不明。
(明)薛虞畿《春秋別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初版。
(明)徐 《徐氏筆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5月景印初版。
(元)郭翼《林外野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業書集成續編》第168冊,1989年7月臺1版。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
(明)何良臣《陣紀》,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珠叢本),1966年版次不詳。
(明)施耐庵《水滸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版。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月8版。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初版。
(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世界書局《增訂中國思想名著》本,1973年5月3版。
(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初版。
(清)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全唐詩》,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88年2月初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3月再版。
(清)況周頤著,王幼安校《蕙風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臺景印初版。
(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北京:學苑出版社《古書題跋叢刊》(八),2009年6月第1版。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5月初版。
(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二版。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繆天華校閱《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2版。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官場現形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3版。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8版。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 月第1版。
王成綱、王其方《中國成語典故》,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王更生《歐陽修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初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第1版。
史式《漢語成語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大學,1979年6月第1版。
沈玉成譯《左傳譯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初版。
李威熊《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4月初版。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周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1月臺初版。
林師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林師宏明《醉古集》,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初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初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二版。
姚小鷗主編《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洪誠《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上海: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馬國凡《成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編《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2008年3月初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1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12月第3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郭在貽《訓詁學》,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郭在貽《郭在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第1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第1版。
葉蜇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1版。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初版。
董洪利《古籍的闡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版。
裘錫圭《裘錫圭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2版。
蔡文怡總編《輕鬆學成語》,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
盧國屏《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初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韓崢嶸《古漢語文獻導讀》,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戴吾三《成語中的古代科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琳雅《《詩經》成語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安麗卿《成語的結構和語音特徵》,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周福雄《成語演變問題的多維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林琳《《禮記》成語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武卓《漢語成語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天津: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語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胡晶瑩《成語用詞特點及演變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徐敏芳《《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文化精神義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徐淑文《折射文化的稜鏡──《世說新語》成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張成平《常用成語演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張秋蘭《左傳成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07年。
許俊傑《源於《詩經》成語探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琬琪《《四書》常用成語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黃玲玲《當代常用四字成語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劉玲芳《《漢書》成語研究》,湘潭: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劉美芸《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與文化意涵》,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鄭培秀《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羅明昌《《孟子》成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邊馨《《莊子》的成語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群〈從訓詁學對閱讀古書的作用看訓詁學的實用性〉,《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9年2月,頁59-62。
尤青然〈漢語成語結構對稱類析〉,《邵陽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2月,頁76-77。
毛學河〈成語是古漢語特點的縮影〉,《漢語學習》總第79期,1994年2月,頁28-31。
王光漢〈「大器晚成」初義辨〉,《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69-70。
王延模〈從「望洋」一詞談對聯綿字的認識〉,《社科縱橫》第21卷第8期,2006年8月,頁124
王承惠〈成語的演變與發展〉,《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卷第2期,1997年3月,頁30-32。
王家宏〈淺論漢語成語的生命力〉,《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09年7月,頁93。
王國珍〈「望羊」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4期,2002年1月,頁13-19。
朱歧祥〈論王念孫以古形訓今字的方法〉,《國文天地》第18卷第9期,2003年2月,頁91-93。
吳先文〈四字格成語錯位及教學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8-120。
李小燕〈《左傳》成語初探〉,《九江師專學報》第3期(總第128期),2004年,頁64-67。
李亞明〈詞義訓釋與文意訓釋的學理及其應用〉,《國文天地》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2-81。
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confucius2000網首發,2007年7月16日。
李寶川〈成語中的古詞義例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105-108。
谷瑞娟〈聲訓初探〉,《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8年6月,頁46-47。
邢怒海、曹爽〈訓詁的兩種研究方法在探求字的本義時的運用〉,《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5-18。
周福雄〈漢語成語發展變化方式探究〉,《懷化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8年12月,頁105-107。
林文華〈《詩經》成語疑義考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2期,2009年3月,頁169-184。
林政華〈《詩經》成語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10期,1983年6月,頁105-132。
林政華〈《書經》成語研究〉,《孔孟學報》第47期,1984年4月,頁27-67。
林政華〈《易經》成語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11期,1984年6月,頁117-140。
林素英〈從〈孔子詩論〉到《詩序》的詩教思想轉化──以〈關雎〉組為討論中心〉,《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83-96。
封小雅〈成語中的文化因素〉,《語言研究》S1期(2002年特刊),頁87-91。
段觀宋〈通語法以明訓詁略論〉,《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5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52-58。
洪楷萱〈源自《詩經》中的成語〉,《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頁23-29。
洪藝芳〈《詩經》成語的發展變化〉,《中國文化月刊》第158期,2001年9月,頁19-38。
胡晶瑩〈成語體現的古今詞語的差異與聯繫〉,《語文學刊》第11期,2005年2月頁112-114。
范曉〈簡論漢語的「四字格」成語〉,《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32-36。
徐盛桓〈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1月,頁42-50。
徐耀民〈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總第256期),1997年,頁11-17。
殷學明〈「呆若木鷄」原典正名商榷〉,《語文學刊》第16期,2008年8月,頁169。
馬廣東〈論「空穴來風」的古今義及其規範〉,《語文學刊》第3期,2008年,頁119-120。
連登崗〈《莊子》「望洋」釋義辨〉,《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2005年1月,頁14-18。
許金苗〈從一條成語的訓釋談「反訓」〉,《閱讀與寫作》第2期,2002年,頁26-27。
張宏〈成語的變異運用及其修辭闡釋〉,《國文天地》第23卷第9期,2008年2月,頁93-98。
張青松〈關於古漢語本義研究的幾個問題〉,《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63-165。
張洪娟〈談談「怨女」〉,《紅河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8年2月,頁76-77。
張美莉〈淺談《論語》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對漢語的影響〉第11期,2008年11月,頁292-293。
張劍〈〈鵲巢〉詩義辨析〉,《甘肅高師學報》第6卷第4期,2001年4月,頁90-94。
張曉芬〈禽鳥奪巢故事中的倫理觀探究──試以《詩經》中的〈鵲巢〉、〈鴟鴞〉詩與〈神鳥賦〉作一比較〉,《古今藝文》第34卷1期,2007年11月,頁4-35。
張寶三〈字義訓詁與經典詮釋之關係〉,《清華學報》第3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47-63。
張顯成〈傳世經典匡謬三則──出土文物研究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1994年11月,頁26-29。
張艷梅〈成語辨析之望文生義〉,《語文教學與研究》第14期,2008年5月,頁124。
曹瑞芳〈《論語》成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頁66-70。
梁忠東〈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8月,頁140-145。
梁忠東〈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6月,頁140-145。
莫彭齡〈試論成語的文化研究〉,《揚州大學學報》第4卷3期,2000年5月,頁38-43。
郭慶林〈《孟子》成語淺議〉,《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21-123。
陳娜〈談語義學理論在古漢語詞義研究中的運用〉,《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72-73。
陳雄根〈郭店楚簡《老子》「大器曼成」試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9期,2000年,頁237-244。
陳新〈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頁76-80。
陸永鋒〈成語變體與詞典變體〉,《詞書研究》第4期,1998年,頁48-59。
陶原珂〈試析漢語四字格成語的類型及其釋意方式〉,《學術研究》第9期,2002,頁130-137。
傅華辰〈訓詁和字形的關係〉,《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6月,頁58-60。
彭南球〈切勿望文生義──淺談成語解釋〉,《山西教育》第4期,1999年,頁47。
曾香綾〈從偏離理論看成語修辭──以余光中幽默散文為研討對象〉,發表於「第四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17日。
黃金貴〈《莊子.秋水》「望洋」新詁〉,《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45-52。
黃玲玲〈當代常用四字成語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第3期,1993年6月,頁143-168。
黃群建〈《孟子》訓釋三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2月,頁70-72。
黃義郎〈「好整以暇」之語法解析〉,《國文天地》第11卷11期,1996年4月,頁9-10。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本文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頁, 2007年12月29日。
楊世鐵〈關於先秦漢語中的成語問題〉,《新鄉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13-115。
楊如雪〈成語的語法特色〉,《國文天地》第25卷第10期,2010年3月,頁18-28。
楊明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今天對「明哲保身」的重新解讀〉,《宜賓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2月,頁47-49。
楊錢梅〈「怨女」之「怨」為何義〉,《語文教學之友》,2008年4月,頁33。
葉方石〈朱熹「明語法以通訓詁」的解經方法探析〉,《煙臺職業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2008年3月,頁6-9。
趙立偉〈「鵲巢鳩占」原意小考〉,《語文知識》第4期,2008年7月,頁65-66。
趙洪彬、譚坤〈「抱薪救火」中「抱」字之正解〉,《赤峰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26。
劉海琴〈「暴虎」補證〉,《語言研究》第2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80-82。
劉硯群〈《精衛填海》的神話學解讀〉,《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2-14。
劉筠梅〈從先秦文學探析成語的來源及其文化內涵〉,《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第5卷總第18期),2003年,頁64-67。
蔡宗陽〈成語的正用與誤用〉,《中國語文》第598期,2007年4月,頁4-5。
蔡哲茂〈《詩》:「進退維谷」新解〉,發表於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大學,2002年3月11-14日。
盧磊〈成語語序和成語的歷史發展〉,《法制與社會》第8期,2007年8月,頁752-753。
謝序華〈析《莊子.秋水》注釋三誤〉,《中學語文》第1期,2008年1月,頁59-60。
五、工具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初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成語典》網路版http://dict.idioms.moe.edu.tw/,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5年3月臺灣學術網路正式版一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140.111.34.46/newDict/dict/index.html,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7年12月臺灣學術網路四版。
曹聰孫主編《實用俗語典》,臺北縣:匯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8年10初版。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臺灣商務印書館審委員會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臺增修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19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宏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育菁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育菁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十月-2011 14:38:40 (UTC+8)-
dc.date.available 5-十月-2011 14:38: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十月-2011 14:38: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912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1201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為了因應社會文明發展及使用者的需求,使得部分流傳至今的成語在語音、形式或語義上產生了改變。其中,尤以成語古今語義的改變,最容易造成現今人們使用時的困擾和誤解。本文藉由對先秦文獻內容的訓詁,與成語的現今語義進行比較,發現若要深入分析成語語義演變的情形,就必須掌握下列七項要點:一、回歸古文字字形的探討,以求正確理解成語語源的內容;二、掌握古文字通假的特性,避免誤以通假字為本字;三、注重成語口語使用的普遍性,勿忽略古今語音的改變;四、兼顧古漢語語法結構的變化,避免僅以現代漢語語法來解讀古文獻;五、熟悉語源的作品風格,使成語語源內容的判讀更加精確;六、配合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氣,從文化角度來探求成語的意蘊;七、運用出土文獻的相關資源,使古文獻的訓詁更具說服力。依循上述要點進行研究後,可以得知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其古今義變的趨勢與特色分別是:一、引申義的增加和確立,使成語具有更強的表意功能;二、語義的簡明化和通俗化,使成語更合乎一般民眾的使用需求;三、由褒義或中性義向貶義發展,反映社會風氣的開放與革新;四、配合成語形式的變化,證明成語在形式上及內容上的演變具有一致性。在對成語語義演變的趨勢與特色有所認識之後,面對成語古今意義的改變,以及處於成語語義演變過度階段的「誤用」情形,便應該抱持更寬容的態度。因為這正是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種反映。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從文獻的探究中,了解現今成語「誤用」的情形……………1
二、 從字形的分析中,探求成語的本義……………………………3
三、 從文獻的比較中,尋求成語及其語源的正確釋義……………4
四、 從義變過程的分析中,探討成語的文化意涵…………………5
五、 從成語義變的歷時變化中,了解漢語發展的脈絡……………7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探討……………..…………………………8
     一、專著…………………………………………………………8
    二、學位論文……………………………………………………11
     三、期刊論文……………………………………………………14
     四、其他…………………………………………………………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8
     一、以先秦文獻為語源…………………………………………18
     二、以四字格成語為研究材料…………………………………18
     三、成語古今義變的判定及分析………………………………19

第二章 成語的定義、來源與演變………………………………………21
第一節  成語的定義……………………………………………………21
一、前人對成語的定義…………………………………………21
二、對前人成語定義的省思……………………………………25
第二節  成語的來源……………………………………………………35
一、典出…………….………….………………………………35
二、語出…………………………………………………………37
三、語本…………………………………………………………38
第三節 成語的演變………………………………………………………39
一、語音上的演變………………………………………………40
二、形式上的演變………………………………………………43
三、語義上的演變………………………………………………45

第三章 成語義變類型(一)── 形音義判讀類……………………51
第一節  誤釋字義…………………………………………………51
第二節  誤將通假字解作一般字…………………………………72
第三節  忽略部分字義……………………………………………97
   第四節 借用諧音字的字義………………………………………103

第四章 成語義變類型(二)── 語義判讀類……………………109
第一節 純由成語的字面義作解…………………………… …109
第二節 逕由成語的字面義引申作解………………………… 124

第五章 成語義變類型(三)── 語源與形式類…………………141
第一節 誤解成語的語源內容……………………………………141
第二節 混用相似的成語和典故…………………………………149
第三節 改變成語的字面和字序…………………………………155

第六章 先秦文獻成語古今義變的訓詁探討………………… …171
第一節  文獻釋讀的檢討……………………………………………171
一、回歸古文字字形的探討……………………………………………172
二、掌握古文字通假的特性……………………………………………174
三、注重成語口語使用的普遍性………………………………………176
四、兼顧古漢語語法結構的變化………………………………………178
五、熟悉語源的作品風格………………………………………………180
六、配合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氣…………………………………182
七、運用出土文獻的相關資源…………………………………………184
第二節  成語語義演變的趨勢與特點………………………………186
一、引申義的增加和確立………………………………………………187
二、語義的簡明化和通俗化……………………………………………188
三、由褒義或中性義向貶義發展………………………………………190
四、配合成語形式的變化………………………………………………192

第七章 結論………………………………………………………197

參考文獻………………………………………………………………203
附錄一 先秦文獻中的成語一覽表…………………………………217
附錄二 先秦文獻成語古今義變一覽表……………………………23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成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語義演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先秦文獻zh_TW
dc.title (題名) 成語古今義變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含後人校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先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左丘明撰,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左丘明撰,(明)王道焜、趙如源編《左傳杜林合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李耳撰,(魏)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李耳撰,(西漢)河上公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李耳撰,(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管仲撰,(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孫武《孫子》,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春秋)孫武撰,(魏)魏武帝等註,(清)孫星衍等校《孫子集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莊周撰,(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民82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尉繚著,劉春生譯注《尉繚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韓非撰,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商鞅撰,陳啟天校釋《商君書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屈原等撰,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秦至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呂不韋編,(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劉向編,(東漢)高誘註《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劉向編,(元)吳師道校注《戰國策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本,19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劉向編,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法言》,臺北:中文出版社,景民國九年浙江圖書館補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劉安等著《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漢)劉安等著,(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伏勝撰,(漢)鄭玄注《尚書大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黃氏逸書本,1966年版次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1990年3月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漢)阮籍撰,林家驪注譯,簡宗梧、李清筠校閱《新譯阮籍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晉)干寶撰,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晉)陶潛撰,(南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本),1991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1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馮贄撰,齊仕蓉校注《雲仙雜記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白撰,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1990年3月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丁度等編《集韻》,北京:新華書店(《辭書集成》本第23冊,1993年11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司馬光等編《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蘇軾《東坡書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學津本,出版項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司馬光撰,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本,1988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4月臺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1967年3月臺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黃庭堅撰,譚錦家校注《山谷詞校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合璧本),1999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56年4月臺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學津本),1966版次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10月臺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宋)陳亮《陳龍川文集》,臺北:新興書局《國學基本叢書》本,出版日期及版次不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薛虞畿《春秋別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徐 《徐氏筆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5月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郭翼《林外野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業書集成續編》第168冊,1989年7月臺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何良臣《陣紀》,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珠叢本),1966年版次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施耐庵《水滸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月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世界書局《增訂中國思想名著》本,1973年5月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全唐詩》,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88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3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況周頤著,王幼安校《蕙風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臺景印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北京:學苑出版社《古書題跋叢刊》(八),2009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繆天華校閱《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官場現形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名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 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成綱、王其方《中國成語典故》,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更生《歐陽修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式《漢語成語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大學,1979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玉成譯《左傳譯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威熊《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1月臺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師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師宏明《醉古集》,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小鷗主編《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誠《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上海: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國凡《成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編《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200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12月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在貽《訓詁學》,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在貽《郭在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蜇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洪利《古籍的闡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錫圭《裘錫圭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怡總編《輕鬆學成語》,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國屏《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崢嶸《古漢語文獻導讀》,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吾三《成語中的古代科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琳雅《《詩經》成語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麗卿《成語的結構和語音特徵》,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福雄《成語演變問題的多維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琳《《禮記》成語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卓《漢語成語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天津: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語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晶瑩《成語用詞特點及演變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敏芳《《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文化精神義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淑文《折射文化的稜鏡──《世說新語》成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成平《常用成語演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秋蘭《左傳成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俊傑《源於《詩經》成語探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琬琪《《四書》常用成語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玲玲《當代常用四字成語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玲芳《《漢書》成語研究》,湘潭: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美芸《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與文化意涵》,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培秀《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明昌《《孟子》成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邊馨《《莊子》的成語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群〈從訓詁學對閱讀古書的作用看訓詁學的實用性〉,《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9年2月,頁5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尤青然〈漢語成語結構對稱類析〉,《邵陽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2月,頁76-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學河〈成語是古漢語特點的縮影〉,《漢語學習》總第79期,1994年2月,頁28-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光漢〈「大器晚成」初義辨〉,《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6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延模〈從「望洋」一詞談對聯綿字的認識〉,《社科縱橫》第21卷第8期,2006年8月,頁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惠〈成語的演變與發展〉,《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卷第2期,1997年3月,頁30-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宏〈淺論漢語成語的生命力〉,《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09年7月,頁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珍〈「望羊」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4期,2002年1月,頁1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歧祥〈論王念孫以古形訓今字的方法〉,《國文天地》第18卷第9期,2003年2月,頁91-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先文〈四字格成語錯位及教學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8-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小燕〈《左傳》成語初探〉,《九江師專學報》第3期(總第128期),2004年,頁6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亞明〈詞義訓釋與文意訓釋的學理及其應用〉,《國文天地》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confucius2000網首發,2007年7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寶川〈成語中的古詞義例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105-1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瑞娟〈聲訓初探〉,《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8年6月,頁46-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怒海、曹爽〈訓詁的兩種研究方法在探求字的本義時的運用〉,《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福雄〈漢語成語發展變化方式探究〉,《懷化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8年12月,頁105-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華〈《詩經》成語疑義考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2期,2009年3月,頁169-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政華〈《詩經》成語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10期,1983年6月,頁105-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政華〈《書經》成語研究〉,《孔孟學報》第47期,1984年4月,頁27-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政華〈《易經》成語研究〉,《臺北師專學報》第11期,1984年6月,頁117-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素英〈從〈孔子詩論〉到《詩序》的詩教思想轉化──以〈關雎〉組為討論中心〉,《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8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封小雅〈成語中的文化因素〉,《語言研究》S1期(2002年特刊),頁87-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觀宋〈通語法以明訓詁略論〉,《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5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5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楷萱〈源自《詩經》中的成語〉,《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頁2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藝芳〈《詩經》成語的發展變化〉,《中國文化月刊》第158期,2001年9月,頁1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晶瑩〈成語體現的古今詞語的差異與聯繫〉,《語文學刊》第11期,2005年2月頁112-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曉〈簡論漢語的「四字格」成語〉,《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3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盛桓〈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1月,頁42-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耀民〈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總第256期),1997年,頁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學明〈「呆若木鷄」原典正名商榷〉,《語文學刊》第16期,2008年8月,頁1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廣東〈論「空穴來風」的古今義及其規範〉,《語文學刊》第3期,2008年,頁119-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登崗〈《莊子》「望洋」釋義辨〉,《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2005年1月,頁14-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金苗〈從一條成語的訓釋談「反訓」〉,《閱讀與寫作》第2期,2002年,頁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宏〈成語的變異運用及其修辭闡釋〉,《國文天地》第23卷第9期,2008年2月,頁93-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青松〈關於古漢語本義研究的幾個問題〉,《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63-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洪娟〈談談「怨女」〉,《紅河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8年2月,頁76-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美莉〈淺談《論語》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對漢語的影響〉第11期,2008年11月,頁292-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劍〈〈鵲巢〉詩義辨析〉,《甘肅高師學報》第6卷第4期,2001年4月,頁90-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芬〈禽鳥奪巢故事中的倫理觀探究──試以《詩經》中的〈鵲巢〉、〈鴟鴞〉詩與〈神鳥賦〉作一比較〉,《古今藝文》第34卷1期,2007年11月,頁4-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寶三〈字義訓詁與經典詮釋之關係〉,《清華學報》第3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47-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顯成〈傳世經典匡謬三則──出土文物研究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1994年11月,頁26-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艷梅〈成語辨析之望文生義〉,《語文教學與研究》第14期,2008年5月,頁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瑞芳〈《論語》成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頁66-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忠東〈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8月,頁140-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忠東〈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6月,頁140-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彭齡〈試論成語的文化研究〉,《揚州大學學報》第4卷3期,2000年5月,頁38-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慶林〈《孟子》成語淺議〉,《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21-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娜〈談語義學理論在古漢語詞義研究中的運用〉,《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72-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雄根〈郭店楚簡《老子》「大器曼成」試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9期,2000年,頁237-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新〈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頁76-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永鋒〈成語變體與詞典變體〉,《詞書研究》第4期,1998年,頁48-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原珂〈試析漢語四字格成語的類型及其釋意方式〉,《學術研究》第9期,2002,頁130-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華辰〈訓詁和字形的關係〉,《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6月,頁58-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南球〈切勿望文生義──淺談成語解釋〉,《山西教育》第4期,1999年,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香綾〈從偏離理論看成語修辭──以余光中幽默散文為研討對象〉,發表於「第四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金貴〈《莊子.秋水》「望洋」新詁〉,《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45-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玲玲〈當代常用四字成語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第3期,1993年6月,頁143-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群建〈《孟子》訓釋三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2月,頁70-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義郎〈「好整以暇」之語法解析〉,《國文天地》第11卷11期,1996年4月,頁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本文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頁, 2007年12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世鐵〈關於先秦漢語中的成語問題〉,《新鄉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13-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如雪〈成語的語法特色〉,《國文天地》第25卷第10期,2010年3月,頁18-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明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今天對「明哲保身」的重新解讀〉,《宜賓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2月,頁4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錢梅〈「怨女」之「怨」為何義〉,《語文教學之友》,2008年4月,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方石〈朱熹「明語法以通訓詁」的解經方法探析〉,《煙臺職業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2008年3月,頁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立偉〈「鵲巢鳩占」原意小考〉,《語文知識》第4期,2008年7月,頁65-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洪彬、譚坤〈「抱薪救火」中「抱」字之正解〉,《赤峰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琴〈「暴虎」補證〉,《語言研究》第2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80-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硯群〈《精衛填海》的神話學解讀〉,《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筠梅〈從先秦文學探析成語的來源及其文化內涵〉,《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第5卷總第18期),2003年,頁64-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陽〈成語的正用與誤用〉,《中國語文》第598期,2007年4月,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哲茂〈《詩》:「進退維谷」新解〉,發表於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大學,2002年3月11-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磊〈成語語序和成語的歷史發展〉,《法制與社會》第8期,2007年8月,頁752-7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序華〈析《莊子.秋水》注釋三誤〉,《中學語文》第1期,2008年1月,頁5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工具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成語典》網路版http://dict.idioms.moe.edu.tw/,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5年3月臺灣學術網路正式版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140.111.34.46/newDict/dict/index.html,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07年12月臺灣學術網路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聰孫主編《實用俗語典》,臺北縣:匯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8年10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商務印書館審委員會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臺增修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