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自然災害、遷移選擇與社會環境影響─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
Natural Disasters, Migration Decis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Impact:A Case Study In Gukeng, Yunlin
作者 鍾宛君
Chung, Wan Chun
貢獻者 馬藹萱
Ma, Ai Hsuan
鍾宛君
Chung, Wan Chun
關鍵詞 自然災害
遷移決策
災害識覺
平衡鏈
安全網
慣習
921大地震
natural disasters
migration decisions
hazard perception
balance chains
safety net
habitus
Chichi earthquake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51:27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經歷過921大地震以及多次土石流災害的雲林縣古坑鄉為個案,透過參與觀察法、質性訪談以及文獻檔案分析的方式,以了解當那些受到環境劇變的人們在經歷自然災害後,如何在有選的情況下做出遷移與否的決策,而哪些社會因素會在決策過程中影響人們的決定及行動。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多數的居民會選擇留下,這是基於本身的災害識覺排除了立即性、短時間內的生命威脅。同時,大部分的居民也會因為在地性的資源(如社會關係、在地知識、與在地的不動產)較多,而傾向選擇留在原地。同時,有一些社經弱勢家庭會因為非在地性資源的缺乏,也使他們不得不做出留下來的選擇。從生命史的觀點,本研究發現這些遷移決策往往是鑲嵌在長期累積的地方經驗與生活脈絡中的。第二,家庭的遷移往往是家庭成員整體的決定,或考量家庭整體需要後做出的決定。不同的家庭可能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完成他們在地重建或者是遷移的目標。第三,個人和家庭的慣習往往在選擇的傾向或行動的方式中成為核心。多數人希望能在自然災害發生後恢復既有的生活慣習,但慣習的維持不僅在於個人能力,也與他所在環境中是否有足夠的社會支持有關。當社區中的社會安全網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持時,個人與家庭的慣習則得以被維持,而社區社會安全網又和地方產業型態具有緊密關聯。以觀光為主要發展的草嶺村,和在921大地震後轉型為觀光農業的華山村就是兩個極佳的對比案例。研究資料也顯示當地居民改變社會環境的可能,證明了人不是單向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反向影響社會環境。
This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make migration decisions after dras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brought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ploring the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decisions. Gukeng was chosen as a case for this study due to its encounter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several landslides. The study utiliz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llects field data, mainly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and text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most residents tend to stay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and such choice is based on their hazard perception that excludes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threats to their lives.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prefer to stay due to more local resources(includ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local knowledge, and ownership of real estate property). Those families in lower social-economic status also tend to stay for the lack of non-loc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history, these decisions are embedded in local contexts contructed and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throughout the years. Second, family’s migration decision is usually made by all family members or based on the needs of all members. Different families may use different ways to reach their goals of migration or rebuilding on the same ground. Third, the habitus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often become the core element in the modes of choice and action. Most people want to be able to recover their habitus after the natural disasters. Howeve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abitus is based not only on personal capacity, but also on the social support drawn from the his environment. People can maintain their habitus when the local community safety net can provide enough support,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safety net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aoling Villege and Huashan Villege provide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in which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ourism and the latter was transformed into eco-tourism and tourist agriculture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e possibility of people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 prov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environment.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Danny L. 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George Ritzer著,柯朝欽等譯,2007,《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巨流。
Ian Burton、Robert W Kates、Gilbert F White著、黃朝恩等譯,2010,《環境也是災害:你準備好面對了嗎?》。台北:聯經出版。
Marshall,C. and G.B.Rossman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台北;五南。
Robert Gifford著,蕭秀玲等譯,1991,《環境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大谷順子著,徐濤譯,2010,《災難後的重生:阪神大震災對高齡化社會的衝擊》。台北:南天書局。
小林郁雄,2009,〈阪神震後市民社區營造支援網絡之活動〉。收錄於《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108-117,台北市:文建會。
王子平、陳非比、王紹玉,1989,《地震社會學初探》。台北:地震出版社。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台北:桂冠圖書。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高雄:復文圖書。
王俊秀,2002,《環境社會學的想像》。高雄:復文圖書。
台灣鄉村社會學會,2002,《重大災害後鄉村社會問題與重建模式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編,2010,《莫拉克颱風災害的課題分析與政策建議》。臺北縣新店市: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
余康寧,1991,〈危機管理研究–政策設計面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兵等,2005,〈遷移理論的分析基礎:「理解人口學」的分析框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4)。
李建堂,2004,《草嶺休閒步道地景解說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杜文苓、施麗雯、黃廷宜,2007,《風險溝通與民主參與:以竹科宜蘭基地之設置為例》。收錄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五期,71-110,台北,群學出版。
林兵,2007,〈西方環境社會學的理論發展及其借鑿〉。《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7:94-98。
林彥辰,2005,《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韋秀、廖學誠,2005,〈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4):413-427。
邱明鶴,1997,《家庭利他主義與城鄉遷移決策的經濟理論模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全,2004,《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遠足文化。
林照真,2002,《戰慄土石流:災難、政治與風險管理》。台北市:時報文化。
周麗蘭,2003,《古坑,偶然相遇》。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文化局。
阿部勝征著˙馬國鳳特稿,李毓昭、張佳微譯,2000,《大地震》。台北市:晨星出版。
青田良介等著,2009,《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老德等撰文,檔案管理局、教育部、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9,《921地震10週年重要檔案選輯:以蛻為進‧希望重現》。台北市:檔案管理局。
吳杰穎等著,2006,《災害管理學辭典》。台北:五南。
吳欣蕙,2002,《人才移動、家庭遷移與技術移轉-以台商在上海地區就職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迺鈞,2005,《咖啡樹變搖錢樹─以古坑咖啡產業觀光化形成為例》。宜蘭: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玫芳,2007,《風險論述、公民行動與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收錄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五期,43-70,台北,群學出版。
姜蘭虹、王秋原,1985,〈山坡地災害地區居民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325-350。
姜凱評,2003,《地震後家戶災害調整行為之研究》。台南: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玲,1991,〈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1-19。
徐崇榮、姜蘭虹,2001,〈澳洲台灣移民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過程-以雪梨、布里斯本及墨爾本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9,39-71。
曹建宇、張長義,2008,〈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居民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1:52-75。
曹建宇,2002,《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鄉為例》。台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美、張金鶚,1997,〈家戶屬性與住宅區位選擇之關係-聯合家戶成員需求之決策〉。收錄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及發表於「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八十六年度論文研討會」。
陳淑美、張金鶚,1999,〈三代同堂家庭遷移決策之研究〉。發表於「台灣經濟學會1999年年會」。
陳淑美、張金鶚,2002,〈家戶遷移決策與路徑選擇之研究-臺北縣市的實證研究〉。《住宅學報》11(1):1-22。
陳淑美、張金鶚,2003,〈三代同堂家庭遷徙決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2):325-349。
陳淑美、張金鶚、陳建良,2004,〈家戶遷移與居住品質變化關係之研究—臺北縣市的實證分析〉。《住宅學報》13(1) ,51-74。
陳勇,2009,〈對西方環境移民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5):70-75。
陳向明,2008,《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康(金若)錫,2011,《台灣古厝圖鑑》。台北:貓頭鷹。
莊愷意,2002,《九二一震災家戶重建影響因素之探討:脆弱性觀點之實徵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收錄於【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兩年工作紀要】
郭一勤,1994,《科技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以民生別墅住宅輻射鋼筋污染事件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郭雄軍、簡三郎、張雅婷,2006,《到古坑遊學:走讀華山咖啡/草嶺地質》。台北:稻田出版。
梁世興,1997,《沉陷的島嶼邊緣﹔災害空間的社會性生產,以台灣西南沿海地層下陷災害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許翔智,2004,《自然災害對家戶災害調整行為之影響研究-以汐止洪災與埔里地震為例》。台南:長榮土地管理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玲,1999,《大規模災害災後復建及居民生活變遷之探討:以賀伯風災南投縣信義鄉豐丘、神木兩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柏鈞,2000,《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湘玲,2002,《九二一災民社會資本與福利使用的關聯性分析-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收錄於【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兩年工作紀要】
黃秀政,2005,《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台北:五南。
游繁結,2007,《水土保持名詞詞彙》。台北:台灣大學。
曾嬿芬,2007,〈研究移住/居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75-103。
畢恆達,2000,〈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8,57-82。
畢恆達、郭一勤,1999,〈科技神話的夢魘:民生別墅住宅輻射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臺灣社會研究》35:203-254。
張三軍,2005,《九二一地震後家戶調整之比較研究-以埔里鎮與東勢鎮為例》。台南:長榮土地管理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長義,1977,〈環境是學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7-60。
雲林縣政府編,1999,《雲林縣統計要覽》。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編,2000,《雲林縣統計要覽》。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編,2004,《雲林縣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成果專輯》。雲林縣: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
葉秀珍,2002,《九二一地震災區生活狀況與社會福利需求之評估》。台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02-048。
葉淑婷,2010,〈台灣區域重大交通建設對家戶區域間遷移與住宅區位之聯合選擇決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翔、姜蘭虹、廖珮君,2005,〈澳洲台灣移民相關議題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1:33-64。
楊牧貞,1999,〈何以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喜歡尋求非專業團體進行心理輔導?〉。《應用心理研究季刊》4:8-9。
楊雲龍,1997,〈蘭陽平原水災災害識覺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287-323。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蔡素妙、洪寶蓮,2001,〈九二一地震受災家庭壓力程度與資源需求調查〉。《通識教育年刊》3:145-163。
蔡菁芳,2003,《流淚的陳有蘭溪:土石流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1,《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桂林村農村聚落重建規劃報告》。未出版。
劉怡吟,1996,《台北市家戶住宅選擇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蓉,2000,《南投縣市九二一地震災民重建意願調查分析》。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簡宏懋,2002,《人口遷移決策與生活品質要素之資訊整合實驗》。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文萍編著,2010,《那些土石流教我的事:人與自然的互會》。南投縣: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鍾宇森,2002,《以社區營造方式辦理農村社區建設之研究: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起岱,2003,《九二一重建政策解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謝志誠編著,2001,《重建之夢:農村聚落規劃要覽》。台北市: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薛立敏、曾喜鵬、謝鈺偉,2007,〈台灣地區近年來遷移行為變化之影響因素分析-家戶遷移決策與遷移地點選擇之聯合估計〉。《人口學刊》34:69-107。
劉千嘉、林季平,2008,〈台灣原住民的回流及連續遷徙-2000年戶口普查分析〉。《地理學報》54:1-25。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薩支平,2003,《都市地區災害衝擊在家戶階層的社會學習與調整》。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91-2415-H-309-002-SSS。台南:長榮大學。
羅時瑋,2009,〈九二一災後北中寮空間重建〉。收錄於《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108-117,台北市:文建會。
羅建怡,2006,《古坑華山地方產業轉型觀光發展的問題與策略》。台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報章雜誌及網路資料
李雪莉,2004,〈封面故事系列2:問題分析-蓋好的新房等不到主人?〉。天下雜誌,2004(9):170-171。
沈娟娟,2007,〈遊學兩路線 樟湖古道、老厝、茄苳樹〉。聯合晚報11版,2007/04/14。
張平宜,1999,〈簡家的故事〉。講義雜誌,1999(12):34-37。
921網路博物館 http://921.gov.tw/
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6/index.htm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fa.gov.tw/index.aspx
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ris.gov.tw/
古坑鄉鄉土教材資訊網 http://cuy.ylc.edu.tw/~cuy06/index1.htm
台灣颱風分析典預報輔助系統 http://photino.cwb.gov.tw/tyweb/mainpage.htm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http://www.ndppc.nat.gov.tw/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http://www.swcb.gov.tw/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平日版) http://246.swcb.gov.tw/default-1.asp
防災國家型計畫辦公室﹙防災專案成果﹚ http://naphm.ncdr.nat.gov.tw/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http://www.ncdr.nat.gov.tw/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數位典藏網站 http://www.th.gov.tw/
野建築工團 http://arch.thu.edu.tw/caca/Teamwild/teamwild%20work1.htm
經濟部水利署 http://www.wra.gov.tw/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雜念所在(九二一大地震資料及各地區(鄉鎮)家戶受災統計)http://care4here.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_20.html
長榮運輸報告
http://bm.nsysu.edu.tw/tutorial/cmfong/reports/%A4%BD%A5q%B6%B0%B9%CE/%AA%F8%BAa%B9B%BF%E9.pdf
英文部分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ane C Bates(2002)“Environmental Refugees?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3)5:465-477.
Jackobson, J. L.(1988), Environmental Refugee: A Yardstick of Inability, World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Paper Nr 86:46pp.
Lindell, M. K. and R. W. Perry (2000), Household adjustment to Earthquake Hazard: a Review of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4): 461-501.
Ma, A. S. (2000) “Rethinking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Theories.”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Pp. 145-188.
Morrow, B.H. (1999)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Disaters(23)1: 1-18.
Ramlogan, R.(1996) “Environmental Refugee: a Review.”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3)1: 81-88.
Roemer, J.(1973),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imberlake, I.(1984)“Environment and Conflict.” Briefing Document, London: Earthscan.
Trolkalen, J. M., et al.(1992)“Environmental Refugee.” A paper presented to World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7254004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4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馬藹萱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Ma, Ai Hs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鍾宛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ung, Wan 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鍾宛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ung, Wan 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11 14:51:27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11 14:51: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11 14:51: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254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54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經歷過921大地震以及多次土石流災害的雲林縣古坑鄉為個案,透過參與觀察法、質性訪談以及文獻檔案分析的方式,以了解當那些受到環境劇變的人們在經歷自然災害後,如何在有選的情況下做出遷移與否的決策,而哪些社會因素會在決策過程中影響人們的決定及行動。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多數的居民會選擇留下,這是基於本身的災害識覺排除了立即性、短時間內的生命威脅。同時,大部分的居民也會因為在地性的資源(如社會關係、在地知識、與在地的不動產)較多,而傾向選擇留在原地。同時,有一些社經弱勢家庭會因為非在地性資源的缺乏,也使他們不得不做出留下來的選擇。從生命史的觀點,本研究發現這些遷移決策往往是鑲嵌在長期累積的地方經驗與生活脈絡中的。第二,家庭的遷移往往是家庭成員整體的決定,或考量家庭整體需要後做出的決定。不同的家庭可能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完成他們在地重建或者是遷移的目標。第三,個人和家庭的慣習往往在選擇的傾向或行動的方式中成為核心。多數人希望能在自然災害發生後恢復既有的生活慣習,但慣習的維持不僅在於個人能力,也與他所在環境中是否有足夠的社會支持有關。當社區中的社會安全網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持時,個人與家庭的慣習則得以被維持,而社區社會安全網又和地方產業型態具有緊密關聯。以觀光為主要發展的草嶺村,和在921大地震後轉型為觀光農業的華山村就是兩個極佳的對比案例。研究資料也顯示當地居民改變社會環境的可能,證明了人不是單向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反向影響社會環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make migration decisions after dras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brought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ploring the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decisions. Gukeng was chosen as a case for this study due to its encounter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several landslides. The study utiliz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llects field data, mainly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and text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most residents tend to stay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and such choice is based on their hazard perception that excludes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threats to their lives.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prefer to stay due to more local resources(includ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local knowledge, and ownership of real estate property). Those families in lower social-economic status also tend to stay for the lack of non-loc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history, these decisions are embedded in local contexts contructed and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throughout the years. Second, family’s migration decision is usually made by all family members or based on the needs of all members. Different families may use different ways to reach their goals of migration or rebuilding on the same ground. Third, the habitus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often become the core element in the modes of choice and action. Most people want to be able to recover their habitus after the natural disasters. Howeve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abitus is based not only on personal capacity, but also on the social support drawn from the his environment. People can maintain their habitus when the local community safety net can provide enough support,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safety net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aoling Villege and Huashan Villege provide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in which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ourism and the latter was transformed into eco-tourism and tourist agriculture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e possibility of people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 prov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environmen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壹、 研究動機與背景-從921大地震談起 …………...……..……………… 1
貳、 研究目的與問題 ……………………………………………………..…... 2
參、 個人關注對於問題意識的影響 ……………...…………..……………… 6
肆、 地震與土石流 …………………………………...…..……..…………….. 7
一、 地震 …………………………………………...……………………… 7
二、 土石流 ………………………………………...…………………….. 9
伍、 台灣的自然災害歷史…………………………………..….……………… 13
陸、 小結 ………………………………………..…………..…….…………… 22
柒、 章節安排 ………………………..……………………..…….……………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壹、 災害的自然性與人為性 …………..…………………....………………. 25
貳、 環境社會學 ……………..………………………………...…………….. 27
參、 遷移選擇與調適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壹、 研究設計 ………………….………………….……………..………...… 41
貳、決定研究事件及場域 …..……………………………...…..…………… 41
參、研究方法 ……………………………………………………..…………. 44
一、參與觀察 ………………………………………………….……….. 44
二、質性訪談. ………………………………………………….....……. 45
三、文獻分析 …………………………………………………….....….. 49
第四章 進入古坑
壹、 進入古坑 ……………………………..…………………...…….………. 51
貳、 921大地震與桃芝颱風後的公部門資源 …….…………...…….……... 64
一、住宅相關補助 ………………………………………...…………… 64
二、大地工程重建 ……….…………………………………...………… 65
三、公共建設重建 ……………………………………………...………. 67
四、產業振興與重建 …………………………………………………… 67
五、生活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 …………………………………….......... 69
參、小結 ………………………………………………………………….......... 71
第五章 遷移決策-那些留在家鄉的人
壹、 誰是災民?-「災民」的身分與想像 …………………..…………..…. 72
貳、 災害識覺-如何衡量災害威脅 ……………...……………………........ 77
參、 選擇留下的考量 …………………………………………...………........ 82
一、 在地情感與對土地的依存 …………………………...………….. 82
二、 簡單的生活條件與生計的維持 ……………………………......... 86
三、 家庭成員的意願與需求 ……………………………...………….. 91
肆、行動與慣習 ……………………………………………………………... 93
一、自然災害後的損失調適行動 ………………...………………........ 93
二、慣習與安全網 ………………………………………...………….... 97
伍、小結 …………………...………………………………..………………. 101
第六章 遷移決策-那些離開與想離開的人們
壹、選擇離開的考量 ………………………………………...…….....……. 104
一、生計壓力 ………………………………………………...……...…. 104
二、教育資源的短缺 …………………………………….....….………. 108
三、小結 ………………………………………………...……...……..... 109
貳、不利遷移的原因 …………………………………………...………...... 112
一、惡性循環的經濟壓力 …………………………………...………… 112
二、帶不走的土地 …………………………………………………....... 114
三、資源的不便利 ………………………………………..….…………. 118
四、小結 ………………………………………………………………… 120
参、選擇與行動的回顧 ……………………………………….……………. 121
一、由現在看過去的選擇 ………………………………………………. 121
二、遷移經驗影響評估 …………………………………………………. 123
三、為什麼遷村不可能 …………………………………………………. 125
四、小結 ………………………………………………………………...... 126
肆、行動中的弱勢者 …………………………………….…………………. 127
伍、小結 ……………………………………………….……………………. 129
第七章 社會環境與其他行動者的影響
壹、在地環境與當中的行動者 .……………………..……………………… 132
一、村長、村幹事與基層政府 ……………………………………….. 132
二、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 ……………………………………………... 138
三、地方性團體與民間資源 …………………………………………... 142
四、小媒體(地方媒體)的力量………………………………………... 145
貳、大環境與當中的行動者………………..…………………………………. 148
一、專家與政府的科學邏輯v.s.居民的常民知識 …………………… 148
二、國家資源與政策的運作 …………………………………………... 151
三、主流大眾媒體的傳播 ……………………………………………... 156
参、小結 ……………………………………………………………………... 159
第八章 結論
壹、 研究討論 ………………………………………………………………. 161
貳、 走出古坑 ………………………………………………………………. 167
参、政策建議 ..………..……………………………………………………. 168
肆、研究限制及建議 ..…..…………………………………………………. 169
參考文獻 …………………………………………………..…………………. 171
附錄一、訪談意願信
附錄二、訪談大綱
附錄三、古坑鄉大事紀
圖表目錄

圖2-1 環境災害、屋主、社會脈絡和災害調適關係圖 ..………...……..…….. 38
圖2-2 地震災害調整模型 …………….…………………………………..…….. 39
圖3-1 雲林縣古坑鄉歷年重大自然災害 ….…………………………………… 43
圖4-1 雲林縣古坑鄉觀光導覽圖 ………………………………………………. 51
圖4-2 雲林縣古坑鄉土石流潛勢溪及主要影響斷層帶分佈圖 …………......... 53
圖4-3 雲林縣古坑鄉農產品收穫面積及產量變化表 …………………...…….. 55
圖4-4 雲林縣古坑鄉地形變化圖 …………………………………………........... 57
圖4-5 雲林縣古坑鄉各村全倒半倒戶補助家戶數量分佈圖 ……………......... 60
圖5-1 雲林縣古坑鄉民國86-99年間遷入與遷出人口數之變化 ………......... 76
圖5-2 雲林縣古坑鄉民國86-99年間古坑鄉總人口數之變化 …………......... 77
圖5-3 居民生活平衡鏈狀態變化 ……………………………………………... 103
圖6-1 Brown&Moore之居住遷移模型 ……………..………………………. 111
圖8-1 遷移決策的動態過程 …………………………………………………... 164


表3-1 921大地震雲林縣地區(鄉鎮)家戶受災比例 ………………………… 42
表3-2 雲林縣古坑鄉訪談人物背景簡易整理 ….……………………………… 46
表4-1 雲林縣古坑鄉土石流潛勢溪流詳細資料列表 ……………………......... 54
表5-1 受訪者教育程度列表 …………………………………………................. 91
表5-1 受訪者遷移經歷列表 ……………………………………………………. 9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4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然災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遷移決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災害識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平衡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安全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慣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921大地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atural disast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igration decis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zard percep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alance chai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afety ne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bitu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chi earthquakeen_US
dc.title (題名) 自然災害、遷移選擇與社會環境影響─以雲林縣古坑鄉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Natural Disasters, Migration Decis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Impact:A Case Study In Gukeng, Yunli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ny L. 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 Ritzer著,柯朝欽等譯,2007,《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an Burton、Robert W Kates、Gilbert F White著、黃朝恩等譯,2010,《環境也是災害:你準備好面對了嗎?》。台北:聯經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shall,C. and G.B.Rossman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Gifford著,蕭秀玲等譯,1991,《環境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谷順子著,徐濤譯,2010,《災難後的重生:阪神大震災對高齡化社會的衝擊》。台北:南天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林郁雄,2009,〈阪神震後市民社區營造支援網絡之活動〉。收錄於《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108-117,台北市:文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子平、陳非比、王紹玉,1989,《地震社會學初探》。台北:地震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台北:桂冠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高雄:復文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秀,2002,《環境社會學的想像》。高雄:復文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鄉村社會學會,2002,《重大災害後鄉村社會問題與重建模式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編,2010,《莫拉克颱風災害的課題分析與政策建議》。臺北縣新店市: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康寧,1991,〈危機管理研究–政策設計面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兵等,2005,〈遷移理論的分析基礎:「理解人口學」的分析框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建堂,2004,《草嶺休閒步道地景解說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文苓、施麗雯、黃廷宜,2007,《風險溝通與民主參與:以竹科宜蘭基地之設置為例》。收錄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五期,71-110,台北,群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兵,2007,〈西方環境社會學的理論發展及其借鑿〉。《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7:94-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彥辰,2005,《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韋秀、廖學誠,2005,〈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4):413-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明鶴,1997,《家庭利他主義與城鄉遷移決策的經濟理論模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俊全,2004,《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遠足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照真,2002,《戰慄土石流:災難、政治與風險管理》。台北市: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麗蘭,2003,《古坑,偶然相遇》。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文化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部勝征著˙馬國鳳特稿,李毓昭、張佳微譯,2000,《大地震》。台北市:晨星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田良介等著,2009,《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老德等撰文,檔案管理局、教育部、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9,《921地震10週年重要檔案選輯:以蛻為進‧希望重現》。台北市:檔案管理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杰穎等著,2006,《災害管理學辭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欣蕙,2002,《人才移動、家庭遷移與技術移轉-以台商在上海地區就職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迺鈞,2005,《咖啡樹變搖錢樹─以古坑咖啡產業觀光化形成為例》。宜蘭: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玫芳,2007,《風險論述、公民行動與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收錄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五期,43-70,台北,群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蘭虹、王秋原,1985,〈山坡地災害地區居民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325-3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凱評,2003,《地震後家戶災害調整行為之研究》。台南: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美玲,1991,〈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崇榮、姜蘭虹,2001,〈澳洲台灣移民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過程-以雪梨、布里斯本及墨爾本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9,3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建宇、張長義,2008,〈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居民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1:5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建宇,2002,《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鄉為例》。台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美、張金鶚,1997,〈家戶屬性與住宅區位選擇之關係-聯合家戶成員需求之決策〉。收錄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及發表於「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八十六年度論文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美、張金鶚,1999,〈三代同堂家庭遷移決策之研究〉。發表於「台灣經濟學會1999年年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美、張金鶚,2002,〈家戶遷移決策與路徑選擇之研究-臺北縣市的實證研究〉。《住宅學報》11(1):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美、張金鶚,2003,〈三代同堂家庭遷徙決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2):325-3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淑美、張金鶚、陳建良,2004,〈家戶遷移與居住品質變化關係之研究—臺北縣市的實證分析〉。《住宅學報》13(1) ,5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勇,2009,〈對西方環境移民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5):70-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明,2008,《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金若)錫,2011,《台灣古厝圖鑑》。台北:貓頭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愷意,2002,《九二一震災家戶重建影響因素之探討:脆弱性觀點之實徵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收錄於【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兩年工作紀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一勤,1994,《科技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以民生別墅住宅輻射鋼筋污染事件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雄軍、簡三郎、張雅婷,2006,《到古坑遊學:走讀華山咖啡/草嶺地質》。台北:稻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世興,1997,《沉陷的島嶼邊緣﹔災害空間的社會性生產,以台灣西南沿海地層下陷災害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翔智,2004,《自然災害對家戶災害調整行為之影響研究-以汐止洪災與埔里地震為例》。台南:長榮土地管理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小玲,1999,《大規模災害災後復建及居民生活變遷之探討:以賀伯風災南投縣信義鄉豐丘、神木兩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柏鈞,2000,《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湘玲,2002,《九二一災民社會資本與福利使用的關聯性分析-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收錄於【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兩年工作紀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政,2005,《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繁結,2007,《水土保持名詞詞彙》。台北:台灣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嬿芬,2007,〈研究移住/居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75-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2000,〈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8,57-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郭一勤,1999,〈科技神話的夢魘:民生別墅住宅輻射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臺灣社會研究》35:203-2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三軍,2005,《九二一地震後家戶調整之比較研究-以埔里鎮與東勢鎮為例》。台南:長榮土地管理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長義,1977,〈環境是學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7-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雲林縣政府編,1999,《雲林縣統計要覽》。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雲林縣政府編,2000,《雲林縣統計要覽》。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雲林縣政府編,2004,《雲林縣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成果專輯》。雲林縣: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秀珍,2002,《九二一地震災區生活狀況與社會福利需求之評估》。台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02-0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淑婷,2010,〈台灣區域重大交通建設對家戶區域間遷移與住宅區位之聯合選擇決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智翔、姜蘭虹、廖珮君,2005,〈澳洲台灣移民相關議題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1:33-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牧貞,1999,〈何以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喜歡尋求非專業團體進行心理輔導?〉。《應用心理研究季刊》4: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雲龍,1997,〈蘭陽平原水災災害識覺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287-3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素妙、洪寶蓮,2001,〈九二一地震受災家庭壓力程度與資源需求調查〉。《通識教育年刊》3:145-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菁芳,2003,《流淚的陳有蘭溪:土石流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1,《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桂林村農村聚落重建規劃報告》。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怡吟,1996,《台北市家戶住宅選擇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美蓉,2000,《南投縣市九二一地震災民重建意願調查分析》。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宏懋,2002,《人口遷移決策與生活品質要素之資訊整合實驗》。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文萍編著,2010,《那些土石流教我的事:人與自然的互會》。南投縣: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宇森,2002,《以社區營造方式辦理農村社區建設之研究: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起岱,2003,《九二一重建政策解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志誠編著,2001,《重建之夢:農村聚落規劃要覽》。台北市: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立敏、曾喜鵬、謝鈺偉,2007,〈台灣地區近年來遷移行為變化之影響因素分析-家戶遷移決策與遷移地點選擇之聯合估計〉。《人口學刊》34:69-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千嘉、林季平,2008,〈台灣原住民的回流及連續遷徙-2000年戶口普查分析〉。《地理學報》54: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薩支平,2003,《都市地區災害衝擊在家戶階層的社會學習與調整》。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91-2415-H-309-002-SSS。台南:長榮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時瑋,2009,〈九二一災後北中寮空間重建〉。收錄於《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108-117,台北市:文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建怡,2006,《古坑華山地方產業轉型觀光發展的問題與策略》。台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章雜誌及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雪莉,2004,〈封面故事系列2:問題分析-蓋好的新房等不到主人?〉。天下雜誌,2004(9):170-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娟娟,2007,〈遊學兩路線 樟湖古道、老厝、茄苳樹〉。聯合晚報11版,2007/04/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平宜,1999,〈簡家的故事〉。講義雜誌,1999(12):3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1網路博物館 http://921.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6/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fa.gov.tw/index.aspx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ris.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坑鄉鄉土教材資訊網 http://cuy.ylc.edu.tw/~cuy06/index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颱風分析典預報輔助系統 http://photino.cwb.gov.tw/tyweb/mainpag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http://www.ndppc.nat.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http://www.swcb.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平日版) http://246.swcb.gov.tw/default-1.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防災國家型計畫辦公室﹙防災專案成果﹚ http://naphm.ncdr.nat.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http://www.ncdr.nat.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數位典藏網站 http://www.th.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野建築工團 http://arch.thu.edu.tw/caca/Teamwild/teamwild%20work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水利署 http://www.wra.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雜念所在(九二一大地震資料及各地區(鄉鎮)家戶受災統計)http://care4here.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_20.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榮運輸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m.nsysu.edu.tw/tutorial/cmfong/reports/%A4%BD%A5q%B6%B0%B9%CE/%AA%F8%BAa%B9B%BF%E9.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ane C Bates(2002)“Environmental Refugees?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3)5:465-4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ckobson, J. L.(1988), Environmental Refugee: A Yardstick of Inability, World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Paper Nr 86:46p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dell, M. K. and R. W. Perry (2000), Household adjustment to Earthquake Hazard: a Review of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4): 461-5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 A. S. (2000) “Rethinking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Theories.”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Pp. 145-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row, B.H. (1999)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Disaters(23)1: 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mlogan, R.(1996) “Environmental Refugee: a Review.”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3)1: 8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emer, J.(1973),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mberlake, I.(1984)“Environment and Conflict.” Briefing Document, London: Earthsc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rolkalen, J. M., et al.(1992)“Environmental Refugee.” A paper presented to World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