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歌仔戲藝人杜玉琴演藝生涯研究
The research of Yu-Chin Du performing arts career
作者 張椀謹
貢獻者 蔡欣欣
張椀謹
關鍵詞 歌仔戲
影視歌仔戲
舞台歌仔戲
旦角表演藝術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1-Oct-2011 16:52:25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旦角演員」為主體,採縱向式分期,不僅分列各時期主要歌仔戲活動,然在陳述、探究之下,亦可在各節之間比較同時期其他歌仔戲活動的交疊、互動關係。目的在於透過記錄、研究、探討杜玉琴歌仔戲生涯活動,反映歌仔戲於各期發展動態、交互性及其變遷的軌跡,並且探究杜玉琴之旦角藝術的表演特質。全書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與方法、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杜玉琴與歌仔戲的淵源,著重記錄、描述杜玉琴與歌仔戲的遇合及內臺戲班「復興社」對杜玉琴的影響。第三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起步與發展階段,討論其於電影歌仔戲時期與廣播歌仔戲時期的演藝活動,及從中學習、淬鍊的歌仔戲技藝。第四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開拓與高峰,梳理杜玉琴於電視歌仔戲以及舞臺歌仔戲的演出經歷,出入寫實與寫意的展演場域中,適應不同型態的演出場域,積累多元富變化的演藝技能。第五章則探究杜玉琴的旦角表演藝術,說明其旦角藝術的奠定與形塑、多元面相的旦角藝術及拿手戲舉隅與分析,以見其旦角表演藝術之內涵。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所梳理的內容,期以老藝人演藝生涯、生命史研究,填補歌仔戲發展史。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專書
【清】黃旛綽《梨園原》,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1。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百科文化,1982。
愛德華.賴特(Edward A. Wright)、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1986。
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8。
陳健銘《野臺鑼鼓》,臺北:稻香,1989。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陳正之《草臺高歌》,臺北:臺灣省新聞處,1993。
葉龍彥《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黃 仁《悲情臺語片》,臺北:萬象,1994。
鍾喬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上、下)》,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編《臺語片時代》,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1995。
陳健銘《野臺鑼鼓》,臺北:稻香,1995。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
陳守仁《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化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
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遠流,1997。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1997。
邱坤良《臺灣戲劇發展概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漢光文化,1998。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1999。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1999。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臺中:漢光文化出版社,1999。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
呂福錄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臺福祿》,臺北:博揚文化,2001。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葉龍彥《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2001。
王詩英《戲曲旦行身段功》,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社,2002。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3。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臺北:學海,2003。
何恃東《臺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永恆的巨星》,臺北:遠足,2004。
林鶴宜、蔡欣欣輯著《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藝中心,2004。
徐麗纱《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宜縣文化局,2004。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陳江龍《廣播在臺灣發展史》,嘉義:陳江龍,2004。
黃仁、王唯《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上)》,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
葉龍彥《臺灣老戲院》,臺北:遠足文化,2004。
蔡文婷《弦歌不輟:臺灣戲曲故事》,臺北:光華雜誌,2004。
邱坤良《呂訴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蔡欣欣編著《戲說.說戲:內臺歌仔戲資深藝人口述劇本一-五》,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5。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2005。
方芷絮等編輯《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2005》,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
李惠棉《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2006。
林鋒雄等撰文《老歌仔的守護神: 陳旺欉藝師紀念專輯》,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6。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2007。
季季《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時報文化,2007。
洪明雪口述,蔡欣欣撰述《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8。
許水順《新加坡福建戲1963-2005》,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聯誼會,2007。
林鶴宜、許美惠《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他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
紀慧玲《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時報文化,2009。
二、學位論文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臺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黃雅蓉《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1995。
李雅惠《葉青歌仔戲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楊馥菱 《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
施如芳 《歌仔戲電影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惠梅 《臺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歌仔戲團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8。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臺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1999。
郭美芳《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銀桂《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陳玟惠《高雄市歌仔戲藝人陳桂英表演及教學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邱美慈《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3。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高振宏《大橋頭「復興社」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黃如薇《臺灣歌仔戲小生陳昭香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童灔雯《臺灣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歌仔戲之變遷-以嘉義「桂秋雲歌劇團」與臺中「劉文和女子歌劇團」 (1950~1970) 為討論對象》,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紀慧玲《國家政策下的外臺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07。
潘韻名《許秀年之歌仔戲唱腔藝術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盧佳慧《由許再添的樂師生涯探傳播媒介對於歌仔戲曲調運用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盈恩《唐美雲從業歷程及其唱腔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幼馨《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三、期刊論文
林茂賢<歌仔戲概說>,《民俗曲藝》,42期,1986 。頁48-72。
蔡秀女<光復後的歌仔戲電影>,《民俗曲藝》,46期,1987,頁26-35。
蔡秀女<臺語影片的類型>,《民俗曲藝》49期,1987,頁30-31。
林茂賢<傳統歌仔戲的再生>,《民俗曲藝》,59期,1989。頁66-73。
徐亞湘<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第28期,1995.02,頁50-51。
林茂賢<臺灣的電視歌仔戲>,《靜宜人文學報》,8期,1996。頁33-41。
沈惠如<論「電影歌仔戲」在歌仔戲發展中的定位>,《德育學報》,14期,1998。頁1-13。
蔡欣欣<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七年臺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第131期,1998.07,頁14-33。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03,頁3-49。
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03,頁77-100。
邱坤良<臺灣戲劇的快樂時光-「內臺戲」的啟示與反省>,《表演藝術》第77期,1999.05,頁95-98。
施如芳<歌仔戲電影所由產生的社會歷史>,《新聞學研究》,59期,1999。頁23-40。
施如芳<看歌仔戲電影,看見內臺歌仔戲-「拱樂社」和它的電影>,《傳統藝術》,13期,2001。
蔡欣欣<千禧年聆聽歌仔的跫音:世紀戲說-與歌仔戲藝術對話活動紀實>,《傳統藝術》第11期,2001.02,頁11-15。
蔡欣欣<瀏覽電視歌仔戲的歷史光影>,《表演藝術》第98期,2001.02。頁44-49。
鄭溪和<見證歌仔戲的一頁滄桑-藝人陳春治的內臺與賣藥團生涯>,《屏東文獻》第4期,2001.12,頁48-66。
徐亞湘<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臺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12,頁51-112。
林永昌<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12,頁113-156。
林鶴宜<戰後臺灣歌仔戲商業劇場風雲-以二十世紀50年代臺北市的戲院演出為觀察範圍>,《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06.01。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與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7.04,頁171-195。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01,頁221-252。
四、論文集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彙編委員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6.06,頁1-22。
林鶴宜<歌仔戲老照片所見的人物和歷史-談蒐集計劃的三個收穫>,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12。
林國源<內臺歌仔戲研究芻議>,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12。
林鶴宜<臺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83-513。
徐亞湘<落地掃到戲園內臺的跨越-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之探討>,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00-421。
蔡欣欣<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642-688。
五、報刊雜誌資料
白克<評薛平貴與王寶釧>,《聯合報》,【1956-01-06 /06版/藝文天地】
艾文<影談唐伯虎點秋香>,《聯合報》,【1956-02-18 /06版/藝文天地】
(報訊)<「林投姐」上映>,《聯合報》,【1956-08-31/ 06版/藝文天地】
白濤<影談林投姐>,《聯合報》,【1956-09-01/ 06版/藝文天地】
(報訊)<寶島影圈 本省臺語片形成三大勢力 各公司勵兵秣馬紛紛拍攝新片>,《聯合報》,【1956-09-29/06版/藝文天地】
(三重訊)<林投姐大走紅運 薛仁貴即可出籠 關片在竹票房紀錄大為吃香>,《聯合報》,【1956-10-19/ 05版】
(報訊)<影棚突呈蓬勃 臺語片走紅影壇(上)(下)>,《聯合報》,【1956-11-13~14 /03版】
(報訊)<水銀燈下 大家望春風.突來麻瘋女 金姑擅南管 破網唱哭調>,《聯合報》,【1956-11-29 /06版】
藝臺<寶島影圈 從票房紀錄 看國產片>,《聯合報》,【1957-01-21/ 06版】
(報訊)<寶島影圈 宗由新作即將開拍 馮明遠籌拍新片中>,《聯合報》,【1957-03-09/ 06版/聯合副刊】
(報訊)<臺語電影事業的隱憂一~八>,《聯合報》,【1957-9-26、9-27、9-28、9-29、9-30、10-02、10-03、10-04】
(報訊)<葉劍秋臨別公演 水祥雲將遊南洋 杜玉琴將赴菲島>,《聯合報》,【1958-08-24/06版】
(報訊)<宜春園劇團 今赴菲公演>,《聯合報》,【1958-08-24/02版】
(報訊)<臺語電影爭拍古裝>,《聯合報》,【1959-01-06 /06版/新藝】
(報訊)<古裝片流行 >,《聯合報》,【1959-07-14/06版/新藝】
鳳磐<臺灣影壇探秘之三>,《聯合報》,【1962-04-03/08版/新藝】
(報訊)<客家的採茶戲 今明有欣賞會 廣播歌仔戲團舉行公演>,《聯合報》,【1964-11-21 /07版】
(報訊)<臺語影圈 黃俊要當導演 月春鶯準備拍新片 林琳再做老板 王輝堂看破了紅塵>,《聯合報》,【1969-01-01/ 13版】
(報訊)<臺語影圈>,《聯合報》,【1970-01-13/05版】
(中央社 臺北十七日電)<歌仔戲名伶杜玉琴 與養父母脫離關係>,《聯合報》,【1971-09-18/ 03版】
(報訊)<地方戲劇比賽 今起分區舉行 市民可以自由前往觀賞>,《聯合報》,【1975-10-12/ 06版】
林茂賢<衍化篇 歌仔戲歷盡滄桑 草根性維繫生命力>,《聯合報》,【1992-08-16/ 18版/藝聞焦點】
曾永義<臺灣鄉土藝術的關懷 精緻歌仔戲:從野臺到國家劇院>,《聯合報》,【1993-03-10 /31版】
曾永義<從電視劇場到國家劇院 黃香蓮演出>,《聯合報》,【1994-08-24/37版】
(報訊)<衛星強波 戲劇天地 「西廂記」歌仔戲登場>,《聯合報》,【1995-08-27/23版】
(報訊)<黃香蓮歌仔戲團演「三笑姻緣」>,《聯合報》,【2002-01-09/ 14版】
陳志豪<歌仔戲尬團 逾萬戲迷搶看>,《聯合報》,【2008-09-28/ C2版】
(刊訊)<劇團動態>,《地方戲劇雜誌》創刊號、第二期、四五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3、04、07,頁31,頁28-29,頁29-31。
司馬言<地方戲搬上銀幕說起>,《地方戲劇雜誌》第二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4,頁11。
徽 熹<訪廖添丁導演--唐紹華>,《地方戲劇雜誌》第四五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7,頁14-15。
暢 人<哀豔淒絕的民間故事 「林投姐」上銀幕>,《地方戲劇雜誌》第六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8,頁18-19。
西門大<地方戲演員與電影明星>,《地方戲劇雜誌》創新號第一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7.07,頁7-8。
(刊訊)<談談歌仔戲的連臺好戲-雷峰塔>《電視週刊》第5期,1962.11,頁34。
(刊訊)<歌仔戲-秦雪梅教子>《電視週刊》第6期,1962.11,頁34。
(刊訊)<歌仔戲新戲碼-三伯英臺>《電視週刊》第8期,1962.12,頁32-33。
梅尚卿<劉伯溫>《電視週刊》第55期,1963.10,頁14-15。
梅尚卿<歌仔戲紅星:杜玉琴>,《電視周刊》55期,1963.11。頁15。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一:轟動全省的正聲天馬劇團>,《電視周刊》292期, 1968.05,頁4-5。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二:王明山和金鳳凰劇團>,《電視周刊》293期,1968.05,頁16-17。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三:星光閃爍的明明歌劇團>,《電視周刊》294期, 1968.05,頁10-11。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四:屢獲榮譽的聯通歌劇團>,《電視周刊》295期,1968.06,頁12-13。
義 文<劇團動態>,《電視週刊》第363期,1969.9,頁26-27。
高宜三<閩南語歌劇>,《中國電視週刊》第6期,1969.11,頁30-31。
林澤萬<明霞歌劇團新陣容>,《中視電視週刊》第78期,1971.04,頁23。
林澤萬<巫明霞談五虎平西>,《中視電視週刊》第87期,1971.06,頁24-25。
林澤萬<巫明霞演武劇-回頭是岸>,《電視週刊》第111期,1971.11,頁10。
林澤萬<明霞自編自導-重見天日>,《電視週刊》第114期,1971.12,頁8。
萬 友<明霞中視金龍三團的近況>,《中視電視週刊》第138期,1972.06,頁37。
亞 新<華視的歌仔戲>,《華視週刊》第2期,1971.11,頁20-21。
薛菊秀<把傳統提升>,《華視週刊》第433期,1980.02,頁14-21。
薛菊秀<日正當中請看中午檔歌仔戲—英雄好漢>,《華視週刊》第448期(1980.05),頁26-27。
尹呈天<華視午間李如麟歌仔戲—民間傳奇洛陽橋>,《華視電視週刊》第773期,1986.08,頁36。
(刊訊)<琴韻﹒簫聲皆動人—收視午間第一,李如麟魅力依舊>,《華視電視週刊》第815期,1987.06,頁38。
六、影音、網路資料
《弄假成真》,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2。
《六月雪》,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4。
《一女配三夫》,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7。
《王昭君》,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8。
《重返內臺》,宜蘭:傳藝中心,2002。
《百里名醫》,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傳福中心,2005。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碧海情天》,臺北:龍騰影音,2005。
《2005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 : 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宜蘭:傳藝中心,2006。
華視台史館: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4.htm
歌仔戲資訊站:http://twelfin.netfirms.com/
劉南芳<歌仔戲評論>一文,詳見福音歌仔戲網站:http://twop.fhl.net/
臺灣歌謠資料庫: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data/index.htm
香蓮戲劇社:http://www.huangxianglian.com/contact.php
「新櫻鳳劇團」:http://www.cyberstage.com.tw/
陳美雲個人影音網頁:http://www.wretch.cc/video/chernmeiyung&func=single&vid=334925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9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椀謹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椀謹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Oct-2011 16:52:25 (UTC+8)-
dc.date.available 11-Oct-2011 16:52: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Oct-2011 16:52: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151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7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旦角演員」為主體,採縱向式分期,不僅分列各時期主要歌仔戲活動,然在陳述、探究之下,亦可在各節之間比較同時期其他歌仔戲活動的交疊、互動關係。目的在於透過記錄、研究、探討杜玉琴歌仔戲生涯活動,反映歌仔戲於各期發展動態、交互性及其變遷的軌跡,並且探究杜玉琴之旦角藝術的表演特質。全書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與方法、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杜玉琴與歌仔戲的淵源,著重記錄、描述杜玉琴與歌仔戲的遇合及內臺戲班「復興社」對杜玉琴的影響。第三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起步與發展階段,討論其於電影歌仔戲時期與廣播歌仔戲時期的演藝活動,及從中學習、淬鍊的歌仔戲技藝。第四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開拓與高峰,梳理杜玉琴於電視歌仔戲以及舞臺歌仔戲的演出經歷,出入寫實與寫意的展演場域中,適應不同型態的演出場域,積累多元富變化的演藝技能。第五章則探究杜玉琴的旦角表演藝術,說明其旦角藝術的奠定與形塑、多元面相的旦角藝術及拿手戲舉隅與分析,以見其旦角表演藝術之內涵。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所梳理的內容,期以老藝人演藝生涯、生命史研究,填補歌仔戲發展史。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杜玉琴的歌仔戲淵源 17
第一節 與歌仔戲的結緣 17
第二節 歌仔戲的啟蒙與學藝-大橋頭「復興社」 21
第三章 杜玉琴歌仔戲生涯的起步與發展 31
第一節 歌仔戲電影時期 31
第二節 廣播歌仔戲時期 56
第四章 杜玉琴歌仔戲生涯的開拓與高峰 69
第一節 電視歌仔戲時期 69
第二節 舞臺歌仔戲時期 83
第五章 杜玉琴旦角表演藝術 105
第一節 旦角藝術的奠定與形塑 105
第二節 多面向的旦角藝術 108
第三節 杜玉琴的拿手劇目 118
第六章 結 論 123
附錄 127
參考書目 12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0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影視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舞台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旦角表演藝術zh_TW
dc.title (題名) 歌仔戲藝人杜玉琴演藝生涯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Yu-Chin Du performing arts caree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旛綽《梨園原》,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百科文化,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愛德華.賴特(Edward A. Wright)、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健銘《野臺鑼鼓》,臺北:稻香,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正之《草臺高歌》,臺北:臺灣省新聞處,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 仁《悲情臺語片》,臺北:萬象,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喬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上、下)》,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編《臺語片時代》,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健銘《野臺鑼鼓》,臺北:稻香,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守仁《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化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遠流,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臺灣戲劇發展概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漢光文化,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臺中:漢光文化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福錄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臺福祿》,臺北:博揚文化,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詩英《戲曲旦行身段功》,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臺北:學海,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恃東《臺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永恆的巨星》,臺北:遠足,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蔡欣欣輯著《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藝中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麗纱《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宜縣文化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江龍《廣播在臺灣發展史》,嘉義:陳江龍,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王唯《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上)》,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臺灣老戲院》,臺北:遠足文化,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文婷《弦歌不輟:臺灣戲曲故事》,臺北:光華雜誌,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呂訴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編著《戲說.說戲:內臺歌仔戲資深藝人口述劇本一-五》,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芷絮等編輯《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2005》,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棉《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鋒雄等撰文《老歌仔的守護神: 陳旺欉藝師紀念專輯》,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季《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時報文化,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明雪口述,蔡欣欣撰述《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水順《新加坡福建戲1963-2005》,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聯誼會,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許美惠《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他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慧玲《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時報文化,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臺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雅蓉《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雅惠《葉青歌仔戲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馥菱 《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如芳 《歌仔戲電影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惠梅 《臺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歌仔戲團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臺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美芳《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銀桂《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玟惠《高雄市歌仔戲藝人陳桂英表演及教學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美慈《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振宏《大橋頭「復興社」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如薇《臺灣歌仔戲小生陳昭香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灔雯《臺灣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歌仔戲之變遷-以嘉義「桂秋雲歌劇團」與臺中「劉文和女子歌劇團」 (1950~1970) 為討論對象》,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慧玲《國家政策下的外臺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韻名《許秀年之歌仔戲唱腔藝術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佳慧《由許再添的樂師生涯探傳播媒介對於歌仔戲曲調運用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盈恩《唐美雲從業歷程及其唱腔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幼馨《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茂賢<歌仔戲概說>,《民俗曲藝》,42期,1986 。頁48-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秀女<光復後的歌仔戲電影>,《民俗曲藝》,46期,1987,頁26-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秀女<臺語影片的類型>,《民俗曲藝》49期,1987,頁3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茂賢<傳統歌仔戲的再生>,《民俗曲藝》,59期,1989。頁66-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亞湘<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第28期,1995.02,頁50-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茂賢<臺灣的電視歌仔戲>,《靜宜人文學報》,8期,1996。頁33-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惠如<論「電影歌仔戲」在歌仔戲發展中的定位>,《德育學報》,14期,1998。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七年臺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第131期,1998.07,頁14-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03,頁3-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03,頁77-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臺灣戲劇的快樂時光-「內臺戲」的啟示與反省>,《表演藝術》第77期,1999.05,頁95-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如芳<歌仔戲電影所由產生的社會歷史>,《新聞學研究》,59期,1999。頁2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如芳<看歌仔戲電影,看見內臺歌仔戲-「拱樂社」和它的電影>,《傳統藝術》,13期,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千禧年聆聽歌仔的跫音:世紀戲說-與歌仔戲藝術對話活動紀實>,《傳統藝術》第11期,2001.02,頁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瀏覽電視歌仔戲的歷史光影>,《表演藝術》第98期,2001.02。頁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溪和<見證歌仔戲的一頁滄桑-藝人陳春治的內臺與賣藥團生涯>,《屏東文獻》第4期,2001.12,頁48-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亞湘<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臺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12,頁5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永昌<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12,頁113-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戰後臺灣歌仔戲商業劇場風雲-以二十世紀50年代臺北市的戲院演出為觀察範圍>,《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06.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與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7.04,頁171-1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01,頁221-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彙編委員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6.06,頁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歌仔戲老照片所見的人物和歷史-談蒐集計劃的三個收穫>,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源<內臺歌仔戲研究芻議>,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宜<臺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83-5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亞湘<落地掃到戲園內臺的跨越-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之探討>,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00-4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642-6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報刊雜誌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克<評薛平貴與王寶釧>,《聯合報》,【1956-01-06 /06版/藝文天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文<影談唐伯虎點秋香>,《聯合報》,【1956-02-18 /06版/藝文天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林投姐」上映>,《聯合報》,【1956-08-31/ 06版/藝文天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濤<影談林投姐>,《聯合報》,【1956-09-01/ 06版/藝文天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寶島影圈 本省臺語片形成三大勢力 各公司勵兵秣馬紛紛拍攝新片>,《聯合報》,【1956-09-29/06版/藝文天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重訊)<林投姐大走紅運 薛仁貴即可出籠 關片在竹票房紀錄大為吃香>,《聯合報》,【1956-10-19/ 0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影棚突呈蓬勃 臺語片走紅影壇(上)(下)>,《聯合報》,【1956-11-13~14 /0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水銀燈下 大家望春風.突來麻瘋女 金姑擅南管 破網唱哭調>,《聯合報》,【1956-11-29 /0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藝臺<寶島影圈 從票房紀錄 看國產片>,《聯合報》,【1957-01-21/ 0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寶島影圈 宗由新作即將開拍 馮明遠籌拍新片中>,《聯合報》,【1957-03-09/ 06版/聯合副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臺語電影事業的隱憂一~八>,《聯合報》,【1957-9-26、9-27、9-28、9-29、9-30、10-02、10-03、1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葉劍秋臨別公演 水祥雲將遊南洋 杜玉琴將赴菲島>,《聯合報》,【1958-08-24/0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宜春園劇團 今赴菲公演>,《聯合報》,【1958-08-24/0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臺語電影爭拍古裝>,《聯合報》,【1959-01-06 /06版/新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古裝片流行 >,《聯合報》,【1959-07-14/06版/新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鳳磐<臺灣影壇探秘之三>,《聯合報》,【1962-04-03/08版/新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客家的採茶戲 今明有欣賞會 廣播歌仔戲團舉行公演>,《聯合報》,【1964-11-21 /0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臺語影圈 黃俊要當導演 月春鶯準備拍新片 林琳再做老板 王輝堂看破了紅塵>,《聯合報》,【1969-01-01/ 1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臺語影圈>,《聯合報》,【1970-01-13/0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社 臺北十七日電)<歌仔戲名伶杜玉琴 與養父母脫離關係>,《聯合報》,【1971-09-18/ 0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地方戲劇比賽 今起分區舉行 市民可以自由前往觀賞>,《聯合報》,【1975-10-12/ 0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茂賢<衍化篇 歌仔戲歷盡滄桑 草根性維繫生命力>,《聯合報》,【1992-08-16/ 18版/藝聞焦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臺灣鄉土藝術的關懷 精緻歌仔戲:從野臺到國家劇院>,《聯合報》,【1993-03-10 /3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從電視劇場到國家劇院 黃香蓮演出>,《聯合報》,【1994-08-24/3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衛星強波 戲劇天地 「西廂記」歌仔戲登場>,《聯合報》,【1995-08-27/2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訊)<黃香蓮歌仔戲團演「三笑姻緣」>,《聯合報》,【2002-01-09/ 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豪<歌仔戲尬團 逾萬戲迷搶看>,《聯合報》,【2008-09-28/ C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訊)<劇團動態>,《地方戲劇雜誌》創刊號、第二期、四五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3、04、07,頁31,頁28-29,頁2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言<地方戲搬上銀幕說起>,《地方戲劇雜誌》第二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4,頁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徽 熹<訪廖添丁導演--唐紹華>,《地方戲劇雜誌》第四五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7,頁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暢 人<哀豔淒絕的民間故事 「林投姐」上銀幕>,《地方戲劇雜誌》第六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8,頁18-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門大<地方戲演員與電影明星>,《地方戲劇雜誌》創新號第一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7.07,頁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訊)<談談歌仔戲的連臺好戲-雷峰塔>《電視週刊》第5期,1962.11,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訊)<歌仔戲-秦雪梅教子>《電視週刊》第6期,1962.11,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訊)<歌仔戲新戲碼-三伯英臺>《電視週刊》第8期,1962.12,頁3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尚卿<劉伯溫>《電視週刊》第55期,1963.10,頁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尚卿<歌仔戲紅星:杜玉琴>,《電視周刊》55期,1963.11。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一:轟動全省的正聲天馬劇團>,《電視周刊》292期, 1968.05,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二:王明山和金鳳凰劇團>,《電視周刊》293期,1968.05,頁16-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三:星光閃爍的明明歌劇團>,《電視周刊》294期, 1968.05,頁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四:屢獲榮譽的聯通歌劇團>,《電視周刊》295期,1968.06,頁1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義 文<劇團動態>,《電視週刊》第363期,1969.9,頁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宜三<閩南語歌劇>,《中國電視週刊》第6期,1969.11,頁30-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澤萬<明霞歌劇團新陣容>,《中視電視週刊》第78期,1971.04,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澤萬<巫明霞談五虎平西>,《中視電視週刊》第87期,1971.06,頁2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澤萬<巫明霞演武劇-回頭是岸>,《電視週刊》第111期,1971.11,頁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澤萬<明霞自編自導-重見天日>,《電視週刊》第114期,1971.12,頁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 友<明霞中視金龍三團的近況>,《中視電視週刊》第138期,1972.06,頁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 新<華視的歌仔戲>,《華視週刊》第2期,1971.11,頁20-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菊秀<把傳統提升>,《華視週刊》第433期,1980.02,頁14-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菊秀<日正當中請看中午檔歌仔戲—英雄好漢>,《華視週刊》第448期(1980.05),頁2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呈天<華視午間李如麟歌仔戲—民間傳奇洛陽橋>,《華視電視週刊》第773期,1986.08,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刊訊)<琴韻﹒簫聲皆動人—收視午間第一,李如麟魅力依舊>,《華視電視週刊》第815期,1987.06,頁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影音、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弄假成真》,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月雪》,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女配三夫》,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昭君》,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返內臺》,宜蘭:傳藝中心,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百里名醫》,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傳福中心,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碧海情天》,臺北:龍騰影音,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5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 : 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宜蘭:傳藝中心,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視台史館: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歌仔戲資訊站:http://twelfin.netfirm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南芳<歌仔戲評論>一文,詳見福音歌仔戲網站:http://twop.fhl.ne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歌謠資料庫: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data/index.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蓮戲劇社:http://www.huangxianglian.com/contact.ph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櫻鳳劇團」:http://www.cyberstage.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雲個人影音網頁:http://www.wretch.cc/video/chernmeiyung&func=single&vid=334925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