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周芬伶小說的女性自覺
The research on the feminine awareness in Zhou Fenling`s novel
作者 蕭麗香
貢獻者 李癸雲
蕭麗香
關鍵詞 周芬伶
女性自覺
小說
女性人物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1-Oct-2011 16:55:09 (UTC+8)
摘要 周芬伶以「塑造一個女性的世代」為職志,用書寫反思傳統性別文化,透過「可以完全逍遙法外」的小說,讀者可以窺見周芬伶悖德背後的真誠;從女性自覺的角度切入,有助於調整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和對傳統的印象,更開放女性未來定位的可能性,為道德的重構尋找出路,是一種實踐、辯證的過程。本論文以「論周芬伶小說的女性自覺」為題,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最後劃出研究範圍並提出研究方法。
第二章從女性在愛情、婚姻、母職中變遷的處境探討周芬伶小說女性意識的覺醒,周芬伶有意地從性別覺察的角度剖析筆下人物的內心世界,喚醒掙扎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並進而探索拋棄傳統包袱的可能性。
第三章歸納出周芬伶小說中具有女性自覺的人物典型,童女類型的女性透過身體逾越的形式和內涵,達到建構自我主體的開端,白雪公主呈現被弱化的女性,人魚代表被污名化的女性,賢妻扮裝的仙女暴露父權話語的漏洞,白蛇捍衛愛情,勇敢挑戰禮教。「惡女」呈現出女性在生存中更多元的風貌,心靈生病的女性則揭露、批判社會對女性主體意識的壓抑。
第四章以周芬伶小說的書寫策略為分析的焦點,周芬伶以複調手法行使自我的話語權,夢境書寫與魔幻寫實創造出內心的自主空間,身體書寫展現強大的言述權力,是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出口,女性情誼與花園裡的樂園能對抗殘破的現實,反應宇宙的和諧秩序,重新整合女性的身與心。
第五章總結周芬伶小說女性自覺的五項特點:觀照新舊價值碰撞中的女性經驗、塑造更真實的女性角色、由內而外顛覆婚姻愛情的神話、營造掙脫束縛的多元空間、用身體敘述在父權想像中突圍。
參考文獻 一、周芬伶作品
(一)小說
《妹妹向左轉》,台北:遠流,1996a。
《世界是薔薇的》,台北:麥田,2002a。
《影子情人》,台北:二魚,2003a。
《浪子駭女》,台北:二魚,2003b。
《粉紅樓窗》,台北:印刻,2006a。
(二)散文集
1、個集
《花房之歌》,台北:九歌,1989。
《閣樓上的女子》,台北:九歌,1992。
《絕美》,台北:九歌,1995。(台北:前衛,1985年初版)
《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1996b。
《熱夜》,台北:遠流,1996c。
《戀物人語》,台北:九歌,2000。
《汝色》,台北:二魚,2002b。
《女人,是變色的玫瑰》,台北:健行,2003。
《母系銀河》,台北:印刻,2005。
《仙人掌女人收藏書》,台北:麥田,2006。
《紫蓮之歌》,台北:九歌,2006b。
《青春一條街》,台北:九歌,2009。
2、合集
周芬伶、琹涵,《百合雲梯》,台北:皇冠,1994。
3、選集
陳義芝主編,周芬伶,《新世紀散文家:周芬伶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

(三)學術論著
《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1998。
《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遠流,1999。
《豔遇才子書:四大古典小說中的絕妙好辭》,台北:麥田,2003。
《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台北:麥田,2005。
《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
《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台北:臺灣商務,2006。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

二、學術專書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
______,《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四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出版,1997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作之間》,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
吳嘉麗等著,《現代社會與婦女權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北:女書,2000年。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深圳:海天,1999年。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代文化出版,1993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台北市:紅葉文化出版社,2000。
______,《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市:允晨出版社,1996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7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1989年。
易曉明,《優美與瘋顛──佛吉尼亞‧伍爾夫傳》,北京:文聯,2002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2003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2002年。
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市: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年。
曾文星、徐靜合著,《最新精神醫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7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事文革》,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建崑、周芬伶、彭錦堂、阮桃園等主編《寫作教室》,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喬以鋼,《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文化探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______,《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______,《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出版,1998年。
______,《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2年。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______,《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______,《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張健、謝綉華,《中西小說理論要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張寶琴、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雅滇,《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出版,2004年。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體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年。
程文超、郭冰茹編,《中國當代小說敘事演變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程錫麟、王曉路,《當代美國小說理論》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彭懷真,《婚姻會傷人》,台北市:平安文化出版社,1997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台北:東大,1994年。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趙滋蕃,《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劉中樹主編,《小說敘是藝術》,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劉思謙等,《女性生命潮汐──20世紀90年代女性散文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________,《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世劍,《小說敘述藝術》,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賴俊雄編,《傅柯與文學》,台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2002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中市:里仁出版社,1997年。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黎皓智,《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
魏國英,《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三、外文譯著
Alice Schwarzer著,劉燕芬譯,《大性別:人只有一種性別》,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出版社,2008年3月。
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0年。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8月。
Duane P.Schl著,楊麗英譯,《現代心理學史》,台北:五南,2001 年。
Elizabeth Wright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2002年。
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1998年。
Freud Sigmund著,楊紹剛譯,《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台北:百善,2004年。
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2007年。
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出版社,2005年。
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敍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出版,1992年。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Osho著,沈文玉譯,《女性意識──女性特質的慶祝與提醒》,台北:生命潛能文化出版,2005年。
Osho著,陳明堯譯,《奧修說女人》,台北:活禪文化,2006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國立編譯館主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1997年。
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
Rene Wellek,、Austin Wa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79年。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1993年11月。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城邦,2000年。
Susan Sonta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
Tamsin Spargo著,林文源譯,《傅科與酷兒理論》,台北:貓頭鷹,2002年2月。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年9月。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2000年。

四、期刊論文與報紙文章
王成軍、王炎,〈文本․文化․文學──論自傳文學〉,《國外文學(季刊)》第2 期,1997年,頁56。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文中的性別書寫〉,收錄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頁453-485。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第30期,2000年6月,頁31-51。
巫珍宜,〈女性憂鬱症患者婚姻權力的運作〉,《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第2期,2007年6月,頁1-28。
巫維珍,〈周芬伶享春天的收成〉,《中國時報》39版,2002年5月1日。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台灣文藝》166期,1999年2月,頁104-112。
吳鳴,〈孤絕之美-試評沈靜散文集「絕美」〉,《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231-236。
____,〈透明的自傳散文-試評周芬伶「花房之歌」〉,《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頁47-48。
吳億偉,〈寫作是一種勇氣--訪問周芬伶女士〉,《文訊》第220期,2004年2月,頁113-117。
李欣倫,〈乳癌隱喻,文學療程--析論西西的散文〉,《文訊》2002年12月,頁36。
______,〈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周芬伶的《汝色》散文變〉,《變與不變—社會變遷下的倫理》研究生研討會論文2002年。
______,〈肉感的女人最美麗--讀周芬伶的「浪子駭女」、「影子情人」〉,《明道文藝》第335期,2004年2月,頁59-61。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社區發展季刊》第37期,1987年3月,頁26-34。
李癸雲,〈寫作的女人最美麗:周芬伶散文綜論〉,《周芬伶精選集》前序,台北:九歌,2002年7月10日,頁15-28。
李敏勇,〈女性覺醒〉,《新觀念》第128期,1999年6月,頁55。
李瑞卿、劉淑麗,〈女性的處境及出路〉,《大連大學學報》,第20卷第5期,1999年10月,頁72-74。
邱珍琬,〈女性性別自我發現歷程──敘事研究〉,《人與社會》第二期,2004年12月,頁1-38。
______,〈大女人的故事──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6期,2008年6月,頁251-281。
佳水,〈「當代文學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專題探討〉,《文學評論》1989年3月,頁158。
林央敏,〈散文出位〉,原載《文訊》第十四期,1984年12月。後收入何
寄澎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114-120。
林香伶,〈女性自覺與理想的追尋──以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為例〉,《弘光學報》第35期,頁251-266。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2000年4月,頁15-28。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年9月1日,頁37-73。
侯文詠,〈華麗的冒險〉,《小華麗在華麗小鎮》序,台北:皇冠,1993年,頁3-5。
紀大偉,〈伊底帕斯王之後〉,《浪子駭女》推薦序,台北:二魚,2003年,頁13-17。
______,〈歷史天使〉,《影子情人》推薦序,台北:二魚,2003年,頁7-11。
莊子秀,〈後現代女性主義:多元、差異的凸顯與尊重〉,收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年,頁299-338。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9年6月,頁164-187。
孫安玲、張耐,〈《藍裙子上的星星》評介〉,《書評》,第6期,1993年12月,頁15-17。
徐力,〈女人應該書寫女人:法國女性書寫大家伊蓮.西蘇演講現場直擊〉,《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10月21日。
徐淑卿,〈同女之舞──有情無慾的女同志小說賞析〉中國時報第43版,1997年7月17日。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花房之歌〉,《國文天地》,5卷8期,1990年1月,頁101-103。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第11卷第1-2期,2003年9、12月,頁111-138。
許菁頻,〈中國古代自傳文學抒情手法之探微〉,《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9月,頁28。
陳玉玲,〈臺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文訊》,1996年5月,頁35-37。
陳秀如,〈從迷失到覺醒--論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成長迴路〉,《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06-129。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21-236。
陳芳明,〈夜讀周芬伶〉,《深山夜讀》,台北:聯合,2001年3月,頁30-35。收錄在《熱夜》前序,台北:遠流,1996年,頁5-12。
______,〈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第18卷第11期,2002年9月,頁153-155。
陳美惠、許正典,〈園藝治療對憂鬱症婦女介入之初探--個案研究〉,《造園景觀學報》,第13卷第14期,2008年2月,頁27-50。
陳惠珊,〈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2007年6月。
陳建忠,〈女性主體的追尋:日據時期的台灣女性小說〉,《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8月8日。
陳碧月,〈曹麗娟《童女之舞》的同志情愛書寫〉,《明道學術論壇》,2005年,頁63-74。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 聯經出版社 1998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九月號,1999年。
張春榮,〈青鳥與烏鴉:讀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灣新聞報》,13版,1992年8月23日。
______,〈自照鑑人的琥珀光:周芬伶《戀人物語》〉,《文訊》184卷,2001年2月,頁23-24。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 73-96 。
______,〈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臺灣文學史的地位〉,「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______,〈追憶往事如煙:周芬伶《戀物人語》、張讓《剎那之眼》、隱地《漲潮日》〉,《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12月,頁39-50。
______,〈血色黃昏,末日薔薇:黃碧雲《血卡門》、譚恩美《接骨師父的女兒》、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12月,頁213-230。
______,〈辛酸的幸福滋味:評周芬伶〈酸柚與甜瓜〉〉,《寫作教室-閱讀文學名家》,台北:麥田,2004年3月,頁431-437。
______,〈當「婆/female」遇上「T/male」解讀〈影子情人〉〉,《中國現代文學季刊》2005年3月,頁111-127。
______,〈絕色汝美--讀周芬伶《母系銀河》〉,《文訊》第236期,2005年6月,頁32-34。
琹涵,〈成長的故事:我讀《藍裙子上的星星》〉,《台灣日報》,第9版,1992年12月8日。
黃淑玲,〈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收入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年9月20日,頁71。
焦桐,〈博觀約取的敘述藝術〉,《八十八年散文選》序,台北:九歌,2000年,4月10日,頁16-17。
黃宗慧,〈愛美有理、奢華無罪?--從臺灣社會的皮草時尚風談自戀、誘惑與享受〉,《臺灣社會研究》,2007年3月,頁67-116。
黃錦珠,〈焦困中尋覓愛與自由--讀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文訊》,第205卷,2002年11月,頁27-28。
______,〈囈語與意識:讀周芬伶《浪子駭女》〉,《文訊》,第218卷,2003年12月,頁33-34。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性教育、性學、性別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台灣大學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協辦1998年4月
翁繪棻,〈當「婆╱female」遇上「T╱male」:解讀《影子情人》〉,《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3月, 頁111-128。
楊翠,〈展閱她們的容顏──鳥瞰台灣女性生命史書寫〉,《台灣文學館通訊》,22卷,2009年3月,頁47-51。
廖祿基,〈論周芬伶散文的女性認同追索與焦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年5月,頁30-39。
廖輝英,〈八○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文訊》,1996年5月,頁42-44。
趙滋蕃,〈以天真、清新與美挑戰〉,見《絕美》初版代序,台北:前衛,1985年。亦收錄於《絕美》,台北:九歌,1995年,頁7-15。
盧建名,〈周芬伶《母系銀河》的女性國度〉,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年5月,頁15-29。
賴香吟,〈童女之戰〉,《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第一卷第六期 2005年2月,頁147。
蔡煌源,〈意識流〉,《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0年,7月,頁49。
______,〈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0年7月,頁76-89。
______,〈後現代的文化問題:訪詹明信教授〉,《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0年,頁345-352。
劉佳玲,〈影子情人〉,《中央日報》,17版,2003年10月21日。
劉梓潔,〈女性評論家眾聲喧嘩〉,《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11月15日。
劉叔慧,〈不尋常的悲涼〉,《聯合報》C4版,2005年4月。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2000年第六期,頁113。
簡媜,〈繁茂的庭園〉,《八十一年散文選》編後記,台北:九歌,1993年,頁392。
簡齊儒,〈中日「異類妻」故事之詮釋──女性「自主」與「從屬」的拉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6月,頁169-196。
鍾怡雯,〈散文浮世繪〉,《九十四年散文選》序,台北:九歌,2005年。
______,〈掘洞人獻寶:評周芬伶《仙人掌女人收藏書》〉,《聯合報》E5版,2006年8月6日。
顏元叔,〈散文語言與詩語言〉,《幼獅文藝》32期,1970年。
顏崑陽,〈現代散文長河中的一段風景〉,《九十二年散文選》序,台北:九歌,2004年。
蕭蕭,〈散文的溫暖〉,《七十三年散文選》後記,1984年3月10日,頁321。
蘇惠昭,〈寫作的女人尋找台灣的女人--周芬伶《妹妹向左轉》〉,《台灣時報》,第28版,1997年1月17日。
五、學位論文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の小說》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臺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朱嘉琦,《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美華,《周芬伶斯散文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婉茹,《八○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論文,1993年。
沈俊翔《九十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思玲,《簡媜《女兒紅》女性書寫研究》,彰化師範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台南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4年。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林慧華,《由蕭麗紅小說看台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文學院碩士論文,1999年。
廖詩文,《傳記書寫與女性自覺;試論《伸子》與《放浪記》中的新女性形象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蘭英,《邊緣敘事:周芬伶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語言教育系碩士論文,2006年。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艾湘,《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文學院碩士論文,2000 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陳曼華,《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靜宜,《走出婚姻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貴玉,《《再生緣》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中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廖詩文,《傳記書寫與女性自覺;試論《伸子》與《放浪記》中的新女性形象》,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旅行與家族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文,2004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黎慕賢《敘述性時間問題》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成功文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劉美瑤,《烏托邦的幻滅──談《記憶傳授人》的制約與覺醒》,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一九八七~—九九七)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4912017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癸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蕭麗香zh_TW
dc.creator (作者) 蕭麗香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Oct-2011 16:55:09 (UTC+8)-
dc.date.available 11-Oct-2011 16:55: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Oct-2011 16:55: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912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7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12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周芬伶以「塑造一個女性的世代」為職志,用書寫反思傳統性別文化,透過「可以完全逍遙法外」的小說,讀者可以窺見周芬伶悖德背後的真誠;從女性自覺的角度切入,有助於調整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和對傳統的印象,更開放女性未來定位的可能性,為道德的重構尋找出路,是一種實踐、辯證的過程。本論文以「論周芬伶小說的女性自覺」為題,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最後劃出研究範圍並提出研究方法。
第二章從女性在愛情、婚姻、母職中變遷的處境探討周芬伶小說女性意識的覺醒,周芬伶有意地從性別覺察的角度剖析筆下人物的內心世界,喚醒掙扎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並進而探索拋棄傳統包袱的可能性。
第三章歸納出周芬伶小說中具有女性自覺的人物典型,童女類型的女性透過身體逾越的形式和內涵,達到建構自我主體的開端,白雪公主呈現被弱化的女性,人魚代表被污名化的女性,賢妻扮裝的仙女暴露父權話語的漏洞,白蛇捍衛愛情,勇敢挑戰禮教。「惡女」呈現出女性在生存中更多元的風貌,心靈生病的女性則揭露、批判社會對女性主體意識的壓抑。
第四章以周芬伶小說的書寫策略為分析的焦點,周芬伶以複調手法行使自我的話語權,夢境書寫與魔幻寫實創造出內心的自主空間,身體書寫展現強大的言述權力,是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出口,女性情誼與花園裡的樂園能對抗殘破的現實,反應宇宙的和諧秩序,重新整合女性的身與心。
第五章總結周芬伶小說女性自覺的五項特點:觀照新舊價值碰撞中的女性經驗、塑造更真實的女性角色、由內而外顛覆婚姻愛情的神話、營造掙脫束縛的多元空間、用身體敘述在父權想像中突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研究動機 4
二、研究目的 9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究 12
一、學位論文 12
二、單篇論文及評介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9
一、研究範圍 19
二、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周芬伶小說女性意識的覺醒 23
第一節 女性的處境 24
一、姓名的文化指涉 24
二、女性生存價值之思辨 26
三、父權凝視下的審美認同 28
第二節 愛情的進化論 32
一、馴服於愛情神話 32
二、愛美與愛人 33
三、在愛情中體現自我 36
第三節 婚姻的詭戲 41
一、認同夫系與傳宗接代 42
二、嚮往自由的籠中鳥 45
第四節 母職的溯源及重審 50
一、生育使女性完整 50
二、母職的牽絆 52
三、母女關係的重新建構 53
第五節 小結 57

第三章 周芬伶小說女性自覺的人物典型 59
第一節 薔薇世界的童女 60
一、依戀幼年的童女 61
二、純潔無性的童女 62
第二節 樣版扮裝的美女 64
一、柔弱無助的白雪公主 65
二、賢妻扮裝的仙女 66
三、被恐怖化的人魚 68
四、挑戰禮教的白蛇 69
第三節 無懼背德的惡女 72
一、道德鬆綁的主婦 72
二、性別踰越的妹妹 74
第四節 心靈生病的善女 78
一、流離失所的瘋子 78
二、心靈失序的病患 82
第五節 小結 86

第四章 周芬伶小說女性自覺的書寫策略 88
第一節 複數音域的共鳴體 89
一、共相中看出殊相 89
二、不斷再生的話語 91
三、後設手法的運用 92
第二節 夢境書寫與魔幻寫實 95
一、夢意象的運用 95
二、但願長睡不醒 97
三、變現實為神話 99
第三節 身體書寫 101
一、性別的身體操演 102
二、女性的身體經驗 105
三、情慾的萌動 109
第四節 對理想世界的憧憬與繪製 115
一、女性情誼 115
二、花園裡的樂園 119
第五節 小結 122

第五章 結論 123
一、觀照新舊價值碰撞中的女性經驗…………………………………123
二、剝除聖像,塑造更真實的女性角色………………………………124
三、深入婚姻愛情神話的裂隙,進行由內而外的反抗………………125
四、營造出掙脫束縛的多元化空間……………………………………126
五、用身體敘述在父權想像中突圍……………………………………127
六、召喚女性集體經驗,指出女性理想的出路………………………128


參考文獻 13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周芬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自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人物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周芬伶小說的女性自覺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n the feminine awareness in Zhou Fenling`s nove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周芬伶作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小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妹妹向左轉》,台北:遠流,1996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世界是薔薇的》,台北:麥田,2002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影子情人》,台北:二魚,2003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浪子駭女》,台北:二魚,2003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粉紅樓窗》,台北:印刻,2006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散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個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花房之歌》,台北:九歌,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閣樓上的女子》,台北:九歌,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絕美》,台北:九歌,1995。(台北:前衛,198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1996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熱夜》,台北:遠流,1996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戀物人語》,台北:九歌,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汝色》,台北:二魚,2002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女人,是變色的玫瑰》,台北:健行,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母系銀河》,台北:印刻,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仙人掌女人收藏書》,台北:麥田,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紫蓮之歌》,台北:九歌,2006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春一條街》,台北:九歌,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合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芬伶、琹涵,《百合雲梯》,台北:皇冠,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選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芝主編,周芬伶,《新世紀散文家:周芬伶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術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遠流,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豔遇才子書:四大古典小說中的絕妙好辭》,台北:麥田,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台北:麥田,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台北:臺灣商務,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學術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出版,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作之間》,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嘉麗等著,《現代社會與婦女權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北:女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深圳:海天,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代文化出版,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台北市:紅葉文化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市:允晨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曉明,《優美與瘋顛──佛吉尼亞‧伍爾夫傳》,北京:文聯,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市: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文星、徐靜合著,《最新精神醫學》,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事文革》,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建崑、周芬伶、彭錦堂、阮桃園等主編《寫作教室》,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喬以鋼,《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文化探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出版,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謝綉華,《中西小說理論要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寶琴、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雅滇,《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出版,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體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文超、郭冰茹編,《中國當代小說敘事演變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錫麟、王曉路,《當代美國小說理論》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真,《婚姻會傷人》,台北市:平安文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台北:東大,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滋蕃,《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中樹主編,《小說敘是藝術》,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思謙等,《女性生命潮汐──20世紀90年代女性散文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__,《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世劍,《小說敘述藝術》,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俊雄編,《傅柯與文學》,台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中市:里仁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皓智,《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國英,《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外文譯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ice Schwarzer著,劉燕芬譯,《大性別:人只有一種性別》,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出版社,200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ane P.Schl著,楊麗英譯,《現代心理學史》,台北:五南,2001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izabeth Wright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ud Sigmund著,楊紹剛譯,《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台北:百善,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敍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出版,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sho著,沈文玉譯,《女性意識──女性特質的慶祝與提醒》,台北:生命潛能文化出版,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sho著,陳明堯譯,《奧修說女人》,台北:活禪文化,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國立編譯館主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ne Wellek,、Austin Wa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城邦,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san Sonta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msin Spargo著,林文源譯,《傅科與酷兒理論》,台北:貓頭鷹,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與報紙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成軍、王炎,〈文本․文化․文學──論自傳文學〉,《國外文學(季刊)》第2 期,1997年,頁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文中的性別書寫〉,收錄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頁453-4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第30期,2000年6月,頁3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珍宜,〈女性憂鬱症患者婚姻權力的運作〉,《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第2期,2007年6月,頁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維珍,〈周芬伶享春天的收成〉,《中國時報》39版,2002年5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台灣文藝》166期,1999年2月,頁104-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鳴,〈孤絕之美-試評沈靜散文集「絕美」〉,《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23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透明的自傳散文-試評周芬伶「花房之歌」〉,《文訊》第43期,1989年5月,頁47-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億偉,〈寫作是一種勇氣--訪問周芬伶女士〉,《文訊》第220期,2004年2月,頁113-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欣倫,〈乳癌隱喻,文學療程--析論西西的散文〉,《文訊》2002年12月,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周芬伶的《汝色》散文變〉,《變與不變—社會變遷下的倫理》研究生研討會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肉感的女人最美麗--讀周芬伶的「浪子駭女」、「影子情人」〉,《明道文藝》第335期,2004年2月,頁5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社區發展季刊》第37期,1987年3月,頁26-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癸雲,〈寫作的女人最美麗:周芬伶散文綜論〉,《周芬伶精選集》前序,台北:九歌,2002年7月10日,頁1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敏勇,〈女性覺醒〉,《新觀念》第128期,1999年6月,頁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卿、劉淑麗,〈女性的處境及出路〉,《大連大學學報》,第20卷第5期,1999年10月,頁72-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珍琬,〈女性性別自我發現歷程──敘事研究〉,《人與社會》第二期,2004年12月,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大女人的故事──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6期,2008年6月,頁251-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佳水,〈「當代文學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專題探討〉,《文學評論》1989年3月,頁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央敏,〈散文出位〉,原載《文訊》第十四期,1984年12月。後收入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寄澎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114-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香伶,〈女性自覺與理想的追尋──以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為例〉,《弘光學報》第35期,頁251-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2000年4月,頁15-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年9月1日,頁37-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文詠,〈華麗的冒險〉,《小華麗在華麗小鎮》序,台北:皇冠,1993年,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大偉,〈伊底帕斯王之後〉,《浪子駭女》推薦序,台北:二魚,2003年,頁13-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歷史天使〉,《影子情人》推薦序,台北:二魚,2003年,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子秀,〈後現代女性主義:多元、差異的凸顯與尊重〉,收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年,頁299-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9年6月,頁164-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安玲、張耐,〈《藍裙子上的星星》評介〉,《書評》,第6期,1993年12月,頁1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力,〈女人應該書寫女人:法國女性書寫大家伊蓮.西蘇演講現場直擊〉,《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10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淑卿,〈同女之舞──有情無慾的女同志小說賞析〉中國時報第43版,1997年7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花房之歌〉,《國文天地》,5卷8期,1990年1月,頁101-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第11卷第1-2期,2003年9、12月,頁111-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菁頻,〈中國古代自傳文學抒情手法之探微〉,《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9月,頁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玲,〈臺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文訊》,1996年5月,頁35-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如,〈從迷失到覺醒--論廖輝英小說中的女性成長迴路〉,《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06-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2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夜讀周芬伶〉,《深山夜讀》,台北:聯合,2001年3月,頁30-35。收錄在《熱夜》前序,台北:遠流,1996年,頁5-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第18卷第11期,2002年9月,頁153-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惠、許正典,〈園藝治療對憂鬱症婦女介入之初探--個案研究〉,《造園景觀學報》,第13卷第14期,2008年2月,頁27-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珊,〈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200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忠,〈女性主體的追尋:日據時期的台灣女性小說〉,《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8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碧月,〈曹麗娟《童女之舞》的同志情愛書寫〉,《明道學術論壇》,2005年,頁6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 聯經出版社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九月號,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榮,〈青鳥與烏鴉:讀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灣新聞報》,13版,1992年8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自照鑑人的琥珀光:周芬伶《戀人物語》〉,《文訊》184卷,2001年2月,頁2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 73-96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臺灣文學史的地位〉,「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追憶往事如煙:周芬伶《戀物人語》、張讓《剎那之眼》、隱地《漲潮日》〉,《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12月,頁3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血色黃昏,末日薔薇:黃碧雲《血卡門》、譚恩美《接骨師父的女兒》、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12月,頁213-2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辛酸的幸福滋味:評周芬伶〈酸柚與甜瓜〉〉,《寫作教室-閱讀文學名家》,台北:麥田,2004年3月,頁431-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當「婆/female」遇上「T/male」解讀〈影子情人〉〉,《中國現代文學季刊》2005年3月,頁111-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絕色汝美--讀周芬伶《母系銀河》〉,《文訊》第236期,2005年6月,頁3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琹涵,〈成長的故事:我讀《藍裙子上的星星》〉,《台灣日報》,第9版,1992年12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玲,〈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收入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年9月20日,頁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桐,〈博觀約取的敘述藝術〉,《八十八年散文選》序,台北:九歌,2000年,4月10日,頁16-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慧,〈愛美有理、奢華無罪?--從臺灣社會的皮草時尚風談自戀、誘惑與享受〉,《臺灣社會研究》,2007年3月,頁67-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珠,〈焦困中尋覓愛與自由--讀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文訊》,第205卷,2002年11月,頁27-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囈語與意識:讀周芬伶《浪子駭女》〉,《文訊》,第218卷,2003年12月,頁3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性教育、性學、性別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台灣大學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協辦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繪棻,〈當「婆╱female」遇上「T╱male」:解讀《影子情人》〉,《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3月, 頁111-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翠,〈展閱她們的容顏──鳥瞰台灣女性生命史書寫〉,《台灣文學館通訊》,22卷,2009年3月,頁4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祿基,〈論周芬伶散文的女性認同追索與焦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年5月,頁30-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輝英,〈八○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文訊》,1996年5月,頁42-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滋蕃,〈以天真、清新與美挑戰〉,見《絕美》初版代序,台北:前衛,1985年。亦收錄於《絕美》,台北:九歌,1995年,頁7-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建名,〈周芬伶《母系銀河》的女性國度〉,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年5月,頁15-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香吟,〈童女之戰〉,《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第一卷第六期 2005年2月,頁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煌源,〈意識流〉,《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0年,7月,頁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0年7月,頁76-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後現代的文化問題:訪詹明信教授〉,《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0年,頁345-3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佳玲,〈影子情人〉,《中央日報》,17版,2003年10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梓潔,〈女性評論家眾聲喧嘩〉,《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1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叔慧,〈不尋常的悲涼〉,《聯合報》C4版,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2000年第六期,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媜,〈繁茂的庭園〉,《八十一年散文選》編後記,台北:九歌,1993年,頁3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齊儒,〈中日「異類妻」故事之詮釋──女性「自主」與「從屬」的拉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6月,頁169-1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怡雯,〈散文浮世繪〉,《九十四年散文選》序,台北:九歌,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______,〈掘洞人獻寶:評周芬伶《仙人掌女人收藏書》〉,《聯合報》E5版,2006年8月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散文語言與詩語言〉,《幼獅文藝》32期,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現代散文長河中的一段風景〉,《九十二年散文選》序,台北:九歌,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蕭,〈散文的溫暖〉,《七十三年散文選》後記,1984年3月10日,頁3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惠昭,〈寫作的女人尋找台灣的女人--周芬伶《妹妹向左轉》〉,《台灣時報》,第28版,1997年1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の小說》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臺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嘉琦,《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美華,《周芬伶斯散文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婉茹,《八○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俊翔《九十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思玲,《簡媜《女兒紅》女性書寫研究》,彰化師範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台南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慧華,《由蕭麗紅小說看台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文學院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詩文,《傳記書寫與女性自覺;試論《伸子》與《放浪記》中的新女性形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蘭英,《邊緣敘事:周芬伶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語言教育系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艾湘,《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文學院碩士論文,2000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曼華,《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靜宜,《走出婚姻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貴玉,《《再生緣》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中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詩文,《傳記書寫與女性自覺;試論《伸子》與《放浪記》中的新女性形象》,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旅行與家族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慕賢《敘述性時間問題》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成功文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美瑤,《烏托邦的幻滅──談《記憶傳授人》的制約與覺醒》,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一九八七~—九九七)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