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縫補專業行動的裂痕─探究兒童哲學在幼兒園實踐的形跡
Do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作者 連珮君
貢獻者 倪鳴香
連珮君
關鍵詞 兒童哲學
幼師
師資培育
行動研究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1-Oct-2011 17:05:27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取向,探究一位經四年幼師專業培育、一年實習經驗的初任幼師(研究者自身)實踐兒童哲學的歷程,探究內涵包括:一、理解孩童藉語言所表達的思想,以試圖澄清自身對於「孩童圖像」之困惑;二、追索自身作為「幼師」在教育行動中的所思、所為及轉變。研究者以「故事」作為反身辨識經驗意義的入口,詮釋與12位五歲孩童以思考故事《貓人》為材料,進行思考故事討論的經驗。通過詮釋歷程,研究者逐漸獲得「對自身及對孩童的理解」,並形構對於「幼師培育」的疑慮及觀點,分別闡述出:一、自身「專業行動的裂痕與縫補」,解析理論與實務分隔、窄化為傳輸知識與訓練技能的師資培育,惟恐加深大學與專業實踐、理論與實務、思想與行動之間的裂痕,且此體制上的「難」亦將體現於幼師在專業行動中的困境。二、透過此研究「重構對『孩童』的理解」,論述孩童在實際生活中「做」哲學(do philosophy)的思考樣態,即體現了「兒童哲學」之本質,其「做哲學」的樣態歸納有以下特徵:(一)為自己思考且能把玩思想的孩童、(二)對生活做出純粹反省的孩童、(三)善於在「未知」中探尋意義的孩童、(四)自然展露思考技巧的孩童。最後,研究者再次從「兒童哲學」與「師資培育」兩個層面回觀以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Feldmana, Allan& Paugha, Patricia& Mills, Geoff(2007). Self-Study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J. John Loughran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pp. 943–977).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Mass. : Kluwer Academic.
Haydon, Graham (2006).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thical Environment.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Lipman, Matthew(2003) . Thinking in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Lipman , Matthew(2008). A Life Teaching Thinking. Montclair: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Murris , Karin(2000). Can Children Do Philosoph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4(2), 261-279.
Nixon, Jon&Martin, Jane& Mckeown, Penny & Ranson, Stewart (1996). Encouraging
Learning—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Naji, Saeed (2005). An Interview with Matthew Lipman.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17(4), 23-29.
Schmidt , Lawrence K.(2006). Understanding Hermeneutics. England Stocksfield:Acumen.
于光雅(譯)(2007)。Roger-Pol Droit著。沙發上的哲學對話。臺北市:麥田。
毛毛蟲編輯群(譯)(2007)。Naji, Saeed著。李普曼訪談錄(一)毛毛蟲兒童哲
學雙月刊,193,19-21。
毛毛蟲編輯群(譯)(2008)。Naji, Saeed著。李普曼訪談錄(二)毛毛蟲兒童哲
學雙月刊,195,6-9。
王靈康(譯)(1998)。Matthews, Gareth B.著。童年哲學。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王俊斌、馮朝霖(2003)。詮釋學的發展與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
  教育哲學(頁91-127)。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建民(1991)。探究與真理:珀爾思探究理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
朱仲謀(譯)(2004)。McNiff, Jean& Whitehead, Jack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
臺北市:五南。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
  1-22。
何釐琦(譯)(2008)。Vivian Gussin Paley著。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
  的奧秘。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吳敏而(2007)。P4C問個沒完精選。載於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主
辦),教出思考力用這招-兒童哲學、思考與教育研討會手冊。
吳妍儀(譯)(2007)。Baggini, Julian著。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
堂哲學必修課。臺北市:麥田。
李昭明、陳欣希(譯)(2008)。Rogoff, Barbara著。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臺北
市:心理。
周欣(譯)(1994)。蒙特梭利教學法。Montessori, Maria著。臺北市:桂冠。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18。周淑卿(2006)。反思實踐者應有的學習經驗─兼論教育實習課程的問題。載於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176-191)。臺北
  :心理。
林育瑋、林妙真(2006)。幼兒教育實習制度之回顧與省思。載於中華民國師範
  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256-282)。臺北市:心理。
邱惠瑛(1999)。貓人。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武藍蕙(2007)。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檢視幼兒教師的專業自主─微笑與擁抱之
  外的幼兒教育生活。載於陳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
  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頁99-121)。臺北市:師大書苑。
柯倩華(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劃。臺北市:毛毛蟲兒童文教基金會。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著。行動研究方法與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等(譯)(2004)。Schön, Donald A. 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 
在行動中思考。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Schön, Donald A. 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臺北市:遠流。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高宣揚(1994)。實用主義和語用論。臺北市:遠流。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台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1(2),59-89。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教育研究集刊, 
  50(4),17-44。
倪鳴香(2009)。另類教育的邂逅與參化(I):跨文化社會中轉化性知識份子之
  教育專業意義世界。載於Rainer Kokemohr、馮朝霖、倪鳴香(主編),異文
化中的教育專業意義世界(頁197-221)。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雪門(編著)(1961)。實習三年。台北市 : 童年書店。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許順閔(譯)(2001)。Nora K. & Vittorio Hösle著。哲學家的咖啡館:小女孩與
教授的哲學書信。臺北市:究竟。
陳榮波(1982)。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鴻銘(1991)。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鴻銘(譯)(1998)。Matthews, Gareth B.著。與小孩對談。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3)。從實踐知識論觀點看師資生的專業學習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
28,76-103。
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再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6)。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演與補充之嘗試。載於李錦旭、
王蕙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頁137-168)。臺北市:心理。
黃孟嬌(譯)(1998)。Engel, Susan著。孩子說的故事 : 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迺毓(2002)。小孩子的大朋友(三版)。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2初版)
黃惟郁(譯)(2007)。Dominique Janicaud著。父親的最後30堂哲學課。臺北市:麥田。
黃儒傑(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141-174。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 。臺北市:師
大書苑。
楊茂秀(譯)(1978a)。兒童哲學在教育上的一些先決條件。哲學與文化,5(6),47-51。
楊茂秀(1978b)。美國的兒童哲學教育運動。哲學與文化,5(7),37-42。
楊茂秀(譯)(1981)。Lipman, Mattew著。兒童哲學教育計劃與思考技巧之培養(一)。哲學論集,13,187-210。
楊茂秀(譯)(1998)。Lipman, Matthew著。哲學教室(初版一刷)。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9)。Matthews, Gareth B.著。哲學與小孩。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2002)。Vivian Gussin Paley著。陶靈老師的教室:一所幼兒園的故  
  事。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2005)。Lipman, Matthew著。艾兒飛。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
    金會。
楊茂秀(2006a)。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臺北市:遠流。
楊茂秀(2006b)。好老師是自己找的。臺北市:遠流。
楊茂秀(譯)(2008)。Gianni Rodari著。幻想的文法。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ourtney B. 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市:心理。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嚴平(譯)(1992)。Palmer, Richsrd E. 著。詮釋學。臺北市:桂冠。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6157020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7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倪鳴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連珮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連珮君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Oct-2011 17:05:27 (UTC+8)-
dc.date.available 11-Oct-2011 17:05: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Oct-2011 17:05: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7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6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702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取向,探究一位經四年幼師專業培育、一年實習經驗的初任幼師(研究者自身)實踐兒童哲學的歷程,探究內涵包括:一、理解孩童藉語言所表達的思想,以試圖澄清自身對於「孩童圖像」之困惑;二、追索自身作為「幼師」在教育行動中的所思、所為及轉變。研究者以「故事」作為反身辨識經驗意義的入口,詮釋與12位五歲孩童以思考故事《貓人》為材料,進行思考故事討論的經驗。通過詮釋歷程,研究者逐漸獲得「對自身及對孩童的理解」,並形構對於「幼師培育」的疑慮及觀點,分別闡述出:一、自身「專業行動的裂痕與縫補」,解析理論與實務分隔、窄化為傳輸知識與訓練技能的師資培育,惟恐加深大學與專業實踐、理論與實務、思想與行動之間的裂痕,且此體制上的「難」亦將體現於幼師在專業行動中的困境。二、透過此研究「重構對『孩童』的理解」,論述孩童在實際生活中「做」哲學(do philosophy)的思考樣態,即體現了「兒童哲學」之本質,其「做哲學」的樣態歸納有以下特徵:(一)為自己思考且能把玩思想的孩童、(二)對生活做出純粹反省的孩童、(三)善於在「未知」中探尋意義的孩童、(四)自然展露思考技巧的孩童。最後,研究者再次從「兒童哲學」與「師資培育」兩個層面回觀以展望未來。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我如何走向這裡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何謂兒童哲學 7
第一節 兒童的哲學傾向 7
第二節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畫 9
第三節 小結:理解中的兒童哲學 16
第三章 在探索社群中做哲學 18
第一節 何謂探索社群 18
第二節 探索社群中的對話 21
第三節 教室轉化為探索社群 22
第五節 小結:理解中的探索社群 2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探究取向 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三節 「故事」作為辨識經驗意義的入口 36
第五章 與五歲孩童一起做哲學 42
第一節 邂逅 42
第二節 慢談 53
第三節 轉捩 69
第四節 投契 80
第六章 返回自身:再思幼師的專業培育 94
第一節 專業行動的裂痕與縫補 94
第二節 重構對「孩童」的理解 105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110
參考文獻 11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7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兒童哲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幼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師資培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動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縫補專業行動的裂痕─探究兒童哲學在幼兒園實踐的形跡zh_TW
dc.title (題名) Do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ldmana, Allan& Paugha, Patricia& Mills, Geoff(2007). Self-Study Through Ac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search. In J. John Loughran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f-Study o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s(pp. 943–977). Dordrecht,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therlands ; Boston, Mass. : Kluwer Academi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ydon, Graham (2006).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thical Environment.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pman, Matthew(2003) . Thinking in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pman , Matthew(2008). A Life Teaching Thinking. Montclair: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ris , Karin(2000). Can Children Do Philosoph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4(2), 261-2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xon, Jon&Martin, Jane& Mckeown, Penny & Ranson, Stewart (1996). Encourag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arning—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Philadelphi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pe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ji, Saeed (2005). An Interview with Matthew Lipman. Thinking: The Jour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17(4), 2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midt , Lawrence K.(2006). Understanding Hermeneutics. England Stocksfield:Acume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光雅(譯)(2007)。Roger-Pol Droit著。沙發上的哲學對話。臺北市: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毛蟲編輯群(譯)(2007)。Naji, Saeed著。李普曼訪談錄(一)毛毛蟲兒童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雙月刊,193,19-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毛蟲編輯群(譯)(2008)。Naji, Saeed著。李普曼訪談錄(二)毛毛蟲兒童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雙月刊,19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靈康(譯)(1998)。Matthews, Gareth B.著。童年哲學。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斌、馮朝霖(2003)。詮釋學的發展與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哲學(頁91-127)。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建民(1991)。探究與真理:珀爾思探究理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仲謀(譯)(2004)。McNiff, Jean& Whitehead, Jack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釐琦(譯)(2008)。Vivian Gussin Paley著。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的奧秘。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敏而(2007)。P4C問個沒完精選。載於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辦),教出思考力用這招-兒童哲學、思考與教育研討會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妍儀(譯)(2007)。Baggini, Julian著。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堂哲學必修課。臺北市: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昭明、陳欣希(譯)(2008)。Rogoff, Barbara著。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欣(譯)(1994)。蒙特梭利教學法。Montessori, Maria著。臺北市: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18。周淑卿(2006)。反思實踐者應有的學習經驗─兼論教育實習課程的問題。載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176-191)。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育瑋、林妙真(2006)。幼兒教育實習制度之回顧與省思。載於中華民國師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頁256-282)。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惠瑛(1999)。貓人。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藍蕙(2007)。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檢視幼兒教師的專業自主─微笑與擁抱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的幼兒教育生活。載於陳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頁99-121)。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倩華(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劃。臺北市:毛毛蟲兒童文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著。行動研究方法與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林清等(譯)(2004)。Schön, Donald A. 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在行動中思考。臺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Schön, Donald A. 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臺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宣揚(1994)。實用主義和語用論。臺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台灣教育社會學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究,1(2),5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教育研究集刊,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4),17-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9)。另類教育的邂逅與參化(I):跨文化社會中轉化性知識份子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專業意義世界。載於Rainer Kokemohr、馮朝霖、倪鳴香(主編),異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化中的教育專業意義世界(頁197-221)。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雪門(編著)(1961)。實習三年。台北市 : 童年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順閔(譯)(2001)。Nora K. & Vittorio Hösle著。哲學家的咖啡館:小女孩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授的哲學書信。臺北市:究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波(1982)。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臺北市:允晨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銘(1991)。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銘(譯)(1998)。Matthews, Gareth B.著。與小孩對談。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玉(2003)。從實踐知識論觀點看師資生的專業學習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76-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再版)。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6)。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演與補充之嘗試。載於李錦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蕙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頁137-168)。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孟嬌(譯)(1998)。Engel, Susan著。孩子說的故事 : 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迺毓(2002)。小孩子的大朋友(三版)。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2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惟郁(譯)(2007)。Dominique Janicaud著。父親的最後30堂哲學課。臺北市: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儒傑(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141-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 。臺北市: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1978a)。兒童哲學在教育上的一些先決條件。哲學與文化,5(6),4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1978b)。美國的兒童哲學教育運動。哲學與文化,5(7),37-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1981)。Lipman, Mattew著。兒童哲學教育計劃與思考技巧之培養(一)。哲學論集,13,187-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1998)。Lipman, Matthew著。哲學教室(初版一刷)。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1999)。Matthews, Gareth B.著。哲學與小孩。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2002)。Vivian Gussin Paley著。陶靈老師的教室:一所幼兒園的故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事。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2005)。Lipman, Matthew著。艾兒飛。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2006a)。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臺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2006b)。好老師是自己找的。臺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茂秀(譯)(2008)。Gianni Rodari著。幻想的文法。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ourtney B. 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平(譯)(1992)。Palmer, Richsrd E. 著。詮釋學。臺北市:桂冠。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