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
作者 毛人傑
Sam Mao
貢獻者 林佳瑩
毛人傑
Sam Mao
關鍵詞 年齡別自殺率
結構位置均等性
MDS空間結構
年代效應
年齡效應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4-Oct-2011 13:42:33 (UTC+8)
摘要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參考文獻 政府資料:
【1974-2008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1974-2008年台灣地區死因統計】,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
【2006年全球國民健康報告-死因統計】,世界衛生組織(WHO)。
中文部分:
林佳瑩、蔡毓智(民93)"台灣地區自殺死亡人口結構分析1991-2001"。台灣人口學會:民94年人口學年會,。
林佳瑩、蔡毓智(民94a)"台灣地區自殺率變動趨勢研究:1976-2001"。台灣家庭醫學研究:Vol.3,No.1,pp.28-38.。
林佳瑩、蔡毓智(民94b)"台灣戰前世代和戰後世代自殺率差異比較:1981到2000年間之趨勢分析"。台灣人口學會:民94年人口學年會。
林佳瑩、蔡毓智(民95)"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於結構分析之應用:以台北地區小學教育資源分佈結構為例"。調查研究:No.19。
邱震寰、李明濱 (民95)"自殺未遂者的特徵"。台灣醫學:10 (3),339-342。
吳若寧、鄭雅文(民97)"台灣自殺死亡率趨勢:1959-2006"。台灣衛誌:Vol.27(2)。
施以諾等(民96)"國民自殺率與國家失業率之互動與衝擊持續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1): 41-49
高橋翔友(民88)"自殺心理學:以具體的例症來說明預防的方法"。台北:智慧大學。
涂爾幹著、黃丘隆譯(民79)"自殺論。"台北:結構群。
涂爾幹著、馮韻文譯(民97)"自殺論。"台北:五南。
孫中興(民98)"理論旅人知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台北:群學。
陳玉華(民98)"失業率、離婚率、出生率、自殺率以及犯罪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台灣地區為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秀育(民89)"台灣地區自殺率和季節,氣候及重要節日之長期趨勢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木(民87)"生命事件(Vital Events)的季節性變化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郭雅婷(民98)"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參與在生命歷程之變異-APC模型之應用"。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平吾(民76)"台灣地區歷年來自殺現況及趨勢分析"。警政學報:11:167-226。
張明永(民95)"自殺行為研究-台灣自殺行為",收錄於瞿海源等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台北:巨流。
游舒涵等(民96)"台北市1991-2004年間社會經濟因子與自殺死亡率趨勢"。台灣衛誌:26(1):66-74。
黃庭郁(民96/06/15)"沉重中壯年男 自殺持續成長 "。台北:中國時報。
楊嘉芬(民96)"台灣鄉鎮市區別自殺死亡率之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裘雁鈴(民94)"台灣地區生育事件之季節模式與變遷分析"。台北:政
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民89)"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鄧秉凡(民93)"自殺與社會、經濟因素之實證分析"。桃園: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泰安(民97)"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台北:台灣商務。
鄭泰安、鄧博仁、陳秀熙(民95)"天氣與自殺"。台灣精神醫學:21(4):254-259。
戴伯偉(民95)"台灣地區年齡別死亡率的變遷模式:1950-2004"。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Thomas Joiner著、朱侃如譯(民97)"為什麼要自殺?"。台北:立緒文化。
英文部分:
Arato M, Demeter E, Rihmer Z, Somogyi E(1988)"Retrospective psychiatric assement of 200 suicides in Budapest"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77,454-456.
Atran S(2003)"Genesis of suicide terrorism " Science, 299,1534-1539.
Cheng ATA, GAU SF, Chen TH, Chang YT(2004)"A 4-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risk factors for alcohol;ism"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1,184-191.
Cheng AT, Hawton K, Chen TH,Yen AM, Chen CY, Chen LC, Teng PR(2007)"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verage of a celebrity suicide on subsequent suicide attempts" J.Clin Psychiatry, 68(6),862-6.
Emile Durkheim(1951)"Suicide:A Study in Sociology " Trs. By John A. Spaulding and George Simpson" New York:The Free Press.
Fernquist, R. M.(2001)"Attitudes Towards the Unification of Western Europe and Cross-National Suicide Rates: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1973-1990" Suicide and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 31(3),333-41.
Fremouw, W. J. et al.(1990)"Suicide risk:Assessment and response Guidelines" New York:Pergamon Press.
Hall R.C.W., Platt D.E.,& Hall R.C.W.(1999) "Suicide risk assessment: A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100 patients: Who made severe suicide attempts" The Academy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0,18-27.
Juan J Granizo et al. (1996)"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of Suicide Mortality Rates in Spain, 1959-199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25, No.4.
Kuo W.,& Gallo J.(2005) "Completed suicide after a suicide attemp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62,633-635.
Mann, J. J.(1998) "The neurobiology of suicide" Nature Medicine, 4(1), 25-30.
Philip D(1974)"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ical Review,39,340-354.
Preti A(2002)"Seasonal variation and meteotropism in suicide:clinical relevance of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cta Neuropsychiatrica, 14,17-28.
Porpora D.V.(1987) "The concept of social structure" N.Y.: Greenwood Press.
Robins E, Murphy GE, Wilkinson RH, Gassner S and Kayes J(1959)"Some clinical consider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based on a study of 134 successful suicid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49 ,888-898.
Sainsbury P, Jenkins JP and Levey A(1980)"The social correlates of suicide in Europe" In:The Science Syndrome, edited by Farmer R and Hirsch S, Croom Helm:London.
Scott J.(2000)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2nd Ed.)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asserman S., Faust K.(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7254015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4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佳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毛人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am Maoen_US
dc.creator (作者) 毛人傑zh_TW
dc.creator (作者) Sam Maoen_US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Oct-2011 13:42: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4-Oct-2011 13:42: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Oct-2011 13:42: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254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6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54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台灣地區自殺死亡率現況 3
      第三節 小結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自殺的定義 9
      第二節 台灣地區性別、年齡別與自殺率的關係 11
      第三節 其他因素對自殺率的影響 17
      第四節 小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方法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 25
     
     第四章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的變遷過程 31
      第一節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之初步描述 31
      第二節 單一年齡別自殺率之初部描述 ...39
      第三節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 43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五章 結論 56
      第一節 研究總結 5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9
     
     參考文獻 60
     政府資料 60
     中文部分 60
     英文部分 62
     附錄一 台灣地區男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 64
     附錄二 台灣地區女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 65
     附錄三 台灣地區男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之自然對數值 66
     附錄四 台灣地區女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之自然對數值 67
     附錄五 台灣地區男性年齡別自殺率之MDS空間結構圖:1974-2008 68
     附錄六 台灣地區女性年齡別自殺率之MDS空間結構圖:1974-2008 71
     
     圖表目錄
     圖次
      圖一、2000年與2008年之死因潛在生命年數損失比較 4
      圖二、歷年年中人口增加趨勢圖 5
      圖三、歷年自殺死亡人口數趨勢圖 5
      圖四、1974年至2008年之性別粗自殺率 7
      圖五、1974年至2008年之性別標準化自殺率 7
      圖六、2006年台灣、香港、日本與新加坡男性年齡別自殺率 14
      圖七、2006年台灣、香港、日本與新加坡女性年齡別自殺率 14
      圖八、1976、1986、1996與2006年台灣地區男性年齡別自殺率 15
      圖九、1976、1986、1996與2006年台灣地區女性年齡別自殺率 16
      圖十、男性各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1974-2008 32
      圖十一、女性各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1974-2008 32
      圖十二、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四種年齡別自殺率類型 33
      圖十三、1975、1976年台灣地區男性之年齡別自殺率 36
      圖十四、1989-1991年台灣地區女性之年齡別自殺率 36
      圖十五、男性歷年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按五歲組分 40
      圖十六、女性歷年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按五歲組分 40
      圖十七、男性年齡別自殺率相似性年代區分:1974-2008 43
      圖十八、女性年齡別自殺率相似性年代區分:1974-2008 45
      圖十九、男性年齡別自殺率之MDS空間結構圖:
      1980、1986、1994、2000、2008 48
      圖二十、女性年齡別自殺率之MDS空間結構圖:
      1980、1986、1996、2002、2008 49
     
     表次
      表一、台灣地區1997~2008年自殺死因排名 3
      表二、EMILE DURKHEIM之四種自殺類型 10
      表三、男性75歲以上年齡別自殺人口統計:1975-1976 35
      表四、台灣地區2003-2006年各年齡別自殺人口數比較 37
      表五、台灣地區2003-2006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比較 3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4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年齡別自殺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結構位置均等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DS空間結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年代效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年齡效應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府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4-2008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74-2008年台灣地區死因統計】,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6年全球國民健康報告-死因統計】,世界衛生組織(WH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瑩、蔡毓智(民93)"台灣地區自殺死亡人口結構分析1991-2001"。台灣人口學會:民94年人口學年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瑩、蔡毓智(民94a)"台灣地區自殺率變動趨勢研究:1976-2001"。台灣家庭醫學研究:Vol.3,No.1,pp.28-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瑩、蔡毓智(民94b)"台灣戰前世代和戰後世代自殺率差異比較:1981到2000年間之趨勢分析"。台灣人口學會:民94年人口學年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瑩、蔡毓智(民95)"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於結構分析之應用:以台北地區小學教育資源分佈結構為例"。調查研究:No.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震寰、李明濱 (民95)"自殺未遂者的特徵"。台灣醫學:10 (3),339-3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若寧、鄭雅文(民97)"台灣自殺死亡率趨勢:1959-2006"。台灣衛誌:Vol.2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以諾等(民96)"國民自殺率與國家失業率之互動與衝擊持續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1): 4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橋翔友(民88)"自殺心理學:以具體的例症來說明預防的方法"。台北:智慧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爾幹著、黃丘隆譯(民79)"自殺論。"台北:結構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爾幹著、馮韻文譯(民97)"自殺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中興(民98)"理論旅人知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台北:群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華(民98)"失業率、離婚率、出生率、自殺率以及犯罪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台灣地區為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育(民89)"台灣地區自殺率和季節,氣候及重要節日之長期趨勢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信木(民87)"生命事件(Vital Events)的季節性變化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雅婷(民98)"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參與在生命歷程之變異-APC模型之應用"。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平吾(民76)"台灣地區歷年來自殺現況及趨勢分析"。警政學報:11:167-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永(民95)"自殺行為研究-台灣自殺行為",收錄於瞿海源等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舒涵等(民96)"台北市1991-2004年間社會經濟因子與自殺死亡率趨勢"。台灣衛誌:26(1):66-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庭郁(民96/06/15)"沉重中壯年男 自殺持續成長 "。台北: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嘉芬(民96)"台灣鄉鎮市區別自殺死亡率之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裘雁鈴(民94)"台灣地區生育事件之季節模式與變遷分析"。台北: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啟政(民89)"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秉凡(民93)"自殺與社會、經濟因素之實證分析"。桃園: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泰安(民97)"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台北:台灣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泰安、鄧博仁、陳秀熙(民95)"天氣與自殺"。台灣精神醫學:21(4):254-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伯偉(民95)"台灣地區年齡別死亡率的變遷模式:1950-2004"。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as Joiner著、朱侃如譯(民97)"為什麼要自殺?"。台北:立緒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ato M, Demeter E, Rihmer Z, Somogyi E(1988)"Retrospective psychiatric assement of 200 suicides in Budapest"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77,454-4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tran S(2003)"Genesis of suicide terrorism " Science, 299,1534-1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g ATA, GAU SF, Chen TH, Chang YT(2004)"A 4-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risk factors for alcohol;ism"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1,184-1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eng AT, Hawton K, Chen TH,Yen AM, Chen CY, Chen LC, Teng PR(2007)"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verage of a celebrity suicide on subsequent suicide attempts" J.Clin Psychiatry, 68(6),86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mile Durkheim(1951)"Suicide:A Study in Sociology " Trs. By John A. Spaulding and George Simpson" New York:The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rnquist, R. M.(2001)"Attitudes Towards the Unification of Western Europe and Cross-National Suicide Rates: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1973-1990" Suicide and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 31(3),333-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mouw, W. J. et al.(1990)"Suicide risk:Assessment and response Guidelines" New York:Pergam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 R.C.W., Platt D.E.,& Hall R.C.W.(1999) "Suicide risk assessment: A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100 patients: Who made severe suicide attempts" The Academy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0,18-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uan J Granizo et al. (1996)"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of Suicide Mortality Rates in Spain, 1959-199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25, No.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o W.,& Gallo J.(2005) "Completed suicide after a suicide attemp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62,633-6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n, J. J.(1998) "The neurobiology of suicide" Nature Medicine, 4(1), 25-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hilip D(1974)"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ical Review,39,340-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eti A(2002)"Seasonal variation and meteotropism in suicide:clinical relevance of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cta Neuropsychiatrica, 14,17-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rpora D.V.(1987) "The concept of social structure" N.Y.: Greenwood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ins E, Murphy GE, Wilkinson RH, Gassner S and Kayes J(1959)"Some clinical consider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based on a study of 134 successful suicid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49 ,888-8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insbury P, Jenkins JP and Levey A(1980)"The social correlates of suicide in Europe" In:The Science Syndrome, edited by Farmer R and Hirsch S, Croom Helm:Lond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ott J.(2000)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2nd Ed.)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sserman S., Faust K.(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