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NSC Project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套語結構與互文疆界—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的文化再現策略
作者 鄭文惠
貢獻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互文疆界
關鍵詞 語文
文化再現
版畫
晚明
套語結構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31-Oct-2011 14:03:22 (UTC+8)
摘要 本文分從套語結構與互文疆界兩向度,分析晚明文學性版畫的文化再現策略,及其所透顯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晚明文學性版畫集合了詩、詞、戲曲、小說與書畫刻印不同的創作模式,又融合了民間工匠與文人創作於一體,在公開、流通與傳遞、接受的文化空間中,是一兼具知識性/啟蒙性、藝術性/娛樂性、商品化/消費化的文本形式。晚明文學性版畫以文學作為繪畫轉喻、互典的意象底本與敘事基軸,創製者不免在世俗性、娛樂性的商品化消費行為的接受──反饋機制中,強化視覺圖像的動人魅力,以滿足世俗大眾的心理佔有慾望。為了展現並發揮出文學圖像化的世俗性功能,作為能召喚大眾主體集體記憶的套語結構修辭方式,即經常出現在文學/繪畫互文修辭的疆界空間中,以引發集體主體的情感共鳴與身份認同。套語結構有其賴以存在的文化展演情境;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有其功能與價值,是集體主體思維方式與生活樣態複製、傳承、流動的重要展演方式。每一種套語均有其一定的基本內容與類同的審美意象與敘事單元,以演示程式化、成規化的主題要素與情境單元。尤其民間技藝的學習與傳承,大抵多表現為一系列的類同形象或集納、綴段、嵌套的結構模式,此一套語化的慣性圖式,除方便記憶外,又精要的再現出集體主體普遍接受的成規化的價值意義系統。(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 ─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台北:裡仁書局,2005 年初版),頁51─53。)因此,本文一則分析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套語結構的,如松、芙蓉等物質性序列,及城牆、登高、衣著等象徵圖式的文化再現策略,及其所表述世俗大眾的心理情感與生活樣態。再者,套語化的慣性圖式,因人性情感與文化情境的改變,往往會不斷孳衍、變異出承載不同主題內涵的本題變體與同類變體,乃至全新的互文修辭方式。因而,文學/繪畫互文的修辭疆界空間,或可視為是一集體主體心靈時空的人性圖式,透過文學/繪畫互文疆界的分析,當可掌握文化範式的移位與裂變。因此,本文二則分析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互文修辭的文化再現策略(如戀物、冶遊、身份等),及其所透顯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
關聯 基礎研究
學術補助
研究期間:9508 ~ 9607
研究經費:607仟元
資料類型 report
dc.contributo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en_US
dc.contributor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en_US
dc.contributor 互文疆界-
dc.creator (作者) 鄭文惠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Oct-2011 14:03:22 (UTC+8)-
dc.date.available 31-Oct-2011 14:03: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Oct-2011 14:03:22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715-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分從套語結構與互文疆界兩向度,分析晚明文學性版畫的文化再現策略,及其所透顯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晚明文學性版畫集合了詩、詞、戲曲、小說與書畫刻印不同的創作模式,又融合了民間工匠與文人創作於一體,在公開、流通與傳遞、接受的文化空間中,是一兼具知識性/啟蒙性、藝術性/娛樂性、商品化/消費化的文本形式。晚明文學性版畫以文學作為繪畫轉喻、互典的意象底本與敘事基軸,創製者不免在世俗性、娛樂性的商品化消費行為的接受──反饋機制中,強化視覺圖像的動人魅力,以滿足世俗大眾的心理佔有慾望。為了展現並發揮出文學圖像化的世俗性功能,作為能召喚大眾主體集體記憶的套語結構修辭方式,即經常出現在文學/繪畫互文修辭的疆界空間中,以引發集體主體的情感共鳴與身份認同。套語結構有其賴以存在的文化展演情境;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有其功能與價值,是集體主體思維方式與生活樣態複製、傳承、流動的重要展演方式。每一種套語均有其一定的基本內容與類同的審美意象與敘事單元,以演示程式化、成規化的主題要素與情境單元。尤其民間技藝的學習與傳承,大抵多表現為一系列的類同形象或集納、綴段、嵌套的結構模式,此一套語化的慣性圖式,除方便記憶外,又精要的再現出集體主體普遍接受的成規化的價值意義系統。(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 ─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台北:裡仁書局,2005 年初版),頁51─53。)因此,本文一則分析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套語結構的,如松、芙蓉等物質性序列,及城牆、登高、衣著等象徵圖式的文化再現策略,及其所表述世俗大眾的心理情感與生活樣態。再者,套語化的慣性圖式,因人性情感與文化情境的改變,往往會不斷孳衍、變異出承載不同主題內涵的本題變體與同類變體,乃至全新的互文修辭方式。因而,文學/繪畫互文的修辭疆界空間,或可視為是一集體主體心靈時空的人性圖式,透過文學/繪畫互文疆界的分析,當可掌握文化範式的移位與裂變。因此,本文二則分析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互文修辭的文化再現策略(如戀物、冶遊、身份等),及其所透顯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en_US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基礎研究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學術補助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期間:9508 ~ 9607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經費:607仟元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語文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再現-
dc.subject (關鍵詞) 版畫-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明-
dc.subject (關鍵詞) 套語結構-
dc.title (題名) 套語結構與互文疆界—晚明文學性版畫中文學/繪畫的文化再現策略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repo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