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NSC Project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論查核機制的設計---經濟體系存在可觀察商品的情況
其他題名 Auditing with Marked Commodities
作者 翁堃嵐
貢獻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政治大學財政系
關鍵詞 經濟學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6-Nov-2011 15:10:47 (UTC+8)
摘要 Reinganum and Wilde (1985) 指出傳統的隨機查核機制 (random auditing rule) 並沒有妥善運用納稅人在申報所得時所傳遞出來的訊息 (所得申報額高者,其逃漏稅的機會較低),因此他們在定額的稅賦以及定額罰金的假定下,提出一種稱為一分為二的查核機制 ( cut-off auditing rule ):當納稅人所得申報額超過某一臨界值則免於稽查,否則加以查核,並在納稅人的風險態度為風險中立 (risk-neutral) 的假設下證明這種一分為二的查核機制優於隨機查核機制; 此外,Chu (1990) 在納稅人為風險趨避者的假設下,將美國法庭中的『認罪協商制度』 (plea bargaining system) 應用到逃漏稅問題的研究,該文引進一種稱之為FATOTA 的查核機制:若納稅人所得申報額超過某一臨界值,則免於被稽查,否則將面對隨機查核的機制。文中證明在引進FATOTA 機制的邊際地帶 (即該臨界值等於無窮大) 該機制會優於隨機查核機制。Ueng and Yang (2001) 則在非線性的稅制及處罰率、較複雜的查核機制、以及內生的勞動供給的情況下,對FATOTA 機製作進一步擴展及延伸,發現FATOTA 機制在一般化的假設下,相對隨機查核機制同樣具有柏瑞圖增進 (Pareto improving) 的性質。然而FATOTA機制存在兩個缺點:其一是,在該機制下只有高所得者 (所得水準超過某一門檻) 才能享有風險分攤的好處,亦就是說,這些高所得者無論其所得水準的高低,只要繳交一筆固定金額的稅賦即可免於暴露在被查核的風險之中,很顯然地,FATOTA 機制並不滿足垂直公平的原則,因為所得水準不同卻繳交相同的稅額,從所得重分配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結果似乎有改進的必要性; 其二是,低所得者 (所得水準低於該門檻) 將面對傳統的隨機查核方式而暴露在被查核的風險當中。由於第二個因素,Ueng and Yang (2000) 認為FATOTA機制仍具有效率增進的空間,因而將FATOTA 機制擴展到適用團體的稽核模式,以解決低所得者無法享受風險分攤的好處之問題。該文在完全訊息 (complete information) 的要求下,證明若以這種適用於團體稽核的查核方式代替傳統稅制,則可在不降低政府稅收的前提下增進全體納稅人的福祉。不過承如 Ueng and Yang (2000) 一文所述,完全訊息的假定在現實上
關聯 基礎研究
學術補助
研究期間:9508 ~ 9607
研究經費:647仟元
資料來源 http://grbsearch.stpi.narl.org.tw/GRB/result.jsp?id=983200&plan_no=NSC95-2415-H004-005&plan_year=95&projkey=PF9506-1082&target=plan&highStr=*&check=0&pnchDesc=%E8%AB%96%E6%9F%A5%E6%A0%B8%E6%A9%9F%E5%88%B6%E7%9A%84%E8%A8%AD%E8%A8%88---%E7%B6%93%E6%BF%9F%E9%AB%94%E7%B3%BB%E5%AD%98%E5%9C%A8%E5%8F%AF%E8%A7%80%E5%AF%9F%E5%95%86%E5%93%81%E7%9A%84%E6%83%85%E6%B3%81
資料類型 report
dc.contributo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en_US
dc.contributor 政治大學財政系en_US
dc.creator (作者) 翁堃嵐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6-Nov-2011 15:10:47 (UTC+8)-
dc.date.available 16-Nov-2011 15:10: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6-Nov-2011 15:10:47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107-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Reinganum and Wilde (1985) 指出傳統的隨機查核機制 (random auditing rule) 並沒有妥善運用納稅人在申報所得時所傳遞出來的訊息 (所得申報額高者,其逃漏稅的機會較低),因此他們在定額的稅賦以及定額罰金的假定下,提出一種稱為一分為二的查核機制 ( cut-off auditing rule ):當納稅人所得申報額超過某一臨界值則免於稽查,否則加以查核,並在納稅人的風險態度為風險中立 (risk-neutral) 的假設下證明這種一分為二的查核機制優於隨機查核機制; 此外,Chu (1990) 在納稅人為風險趨避者的假設下,將美國法庭中的『認罪協商制度』 (plea bargaining system) 應用到逃漏稅問題的研究,該文引進一種稱之為FATOTA 的查核機制:若納稅人所得申報額超過某一臨界值,則免於被稽查,否則將面對隨機查核的機制。文中證明在引進FATOTA 機制的邊際地帶 (即該臨界值等於無窮大) 該機制會優於隨機查核機制。Ueng and Yang (2001) 則在非線性的稅制及處罰率、較複雜的查核機制、以及內生的勞動供給的情況下,對FATOTA 機製作進一步擴展及延伸,發現FATOTA 機制在一般化的假設下,相對隨機查核機制同樣具有柏瑞圖增進 (Pareto improving) 的性質。然而FATOTA機制存在兩個缺點:其一是,在該機制下只有高所得者 (所得水準超過某一門檻) 才能享有風險分攤的好處,亦就是說,這些高所得者無論其所得水準的高低,只要繳交一筆固定金額的稅賦即可免於暴露在被查核的風險之中,很顯然地,FATOTA 機制並不滿足垂直公平的原則,因為所得水準不同卻繳交相同的稅額,從所得重分配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結果似乎有改進的必要性; 其二是,低所得者 (所得水準低於該門檻) 將面對傳統的隨機查核方式而暴露在被查核的風險當中。由於第二個因素,Ueng and Yang (2000) 認為FATOTA機制仍具有效率增進的空間,因而將FATOTA 機制擴展到適用團體的稽核模式,以解決低所得者無法享受風險分攤的好處之問題。該文在完全訊息 (complete information) 的要求下,證明若以這種適用於團體稽核的查核方式代替傳統稅制,則可在不降低政府稅收的前提下增進全體納稅人的福祉。不過承如 Ueng and Yang (2000) 一文所述,完全訊息的假定在現實上en_US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基礎研究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學術補助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期間:9508 ~ 9607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經費:647仟元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grbsearch.stpi.narl.org.tw/GRB/result.jsp?id=983200&plan_no=NSC95-2415-H004-005&plan_year=95&projkey=PF9506-1082&target=plan&highStr=*&check=0&pnchDesc=%E8%AB%96%E6%9F%A5%E6%A0%B8%E6%A9%9F%E5%88%B6%E7%9A%84%E8%A8%AD%E8%A8%88---%E7%B6%93%E6%BF%9F%E9%AB%94%E7%B3%BB%E5%AD%98%E5%9C%A8%E5%8F%AF%E8%A7%80%E5%AF%9F%E5%95%86%E5%93%81%E7%9A%84%E6%83%85%E6%B3%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經濟學en_US
dc.title (題名) 論查核機制的設計---經濟體系存在可觀察商品的情況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Auditing with Marked Commodi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repo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