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 《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ourists in newspaper-Take the Liberty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for example
作者 楊佳寧
貢獻者 馮建三
Feng, Chien-san
楊佳寧
關鍵詞 再現
大陸遊客
自由時報
聯合報
形象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7-Apr-2012 09:08:46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政治立場親綠的《自由時報》和偏藍的《聯合報》做為研究範圍,探究報紙媒體所建構出的大陸遊客意義與形象及其形成因素,並解讀大陸遊客形象的意義。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及個案論述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在內容分析法上,本研究於開放第一類大陸遊客來臺一週年間,選取大陸遊客為報導主題的新聞共699則,進行分析。個案論述分析中,本研究選擇「達賴與熱比婭事件」探討媒體在事件中對大陸遊客的呈現。

整體研究結果顯示,《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在大陸遊客相關報導主題上皆以「政治」為首,其次為「經濟」議題;然而臺灣報業的發展歷程使得報團對政治各有其立場進而影響產出的新聞文本,因此《自由時報》對大陸遊客的報導以負面為主,傾向將大陸遊客建構為中國干涉臺灣內政的政治工具,有危害臺灣國家主權之可能,且對臺灣經濟發展並無助益;《聯合報》則以正面報導為多,將大陸遊客建構為臺灣經濟的活水,強調大陸遊客的消費能力,看好其對臺灣發展成長的影響;兩報對大陸遊客唯一相同的建構為缺乏觀光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Babe, E. R. (1995).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essays in information, 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Westview Press.
Becker, S. L. (1984). Maxist Approaches to Media Studies: The British Experienc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4(1), 66-80.
Fairclough, N. (2006). Semiosis, ideology and mediation:A dialectical view. In I. Lassen, J. Strunck & T. Vestergaard (Eds.), 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 (pp. 19-35).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 (黃櫻棻, Trans.) 大眾社會與媒介 (pp. 15-35). London: Edward Arnold.
Lei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2nd ed.). Ontario: Nelson Canada.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Newbury Park, Calif.:Sage.
McQuail, D. (2003). 特新大眾傳播理論 (陳芸芸等, Trans.). 台北: 韋伯.
Morley, D. (1995). 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 (馮建三, Trans.). 臺北: 遠流.
Mosco, V. (1996). 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 (馮建三 & 程宗明, Trans.). 臺北: 五南.
Sinclair, M. T. (1998).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urve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5), 1-51.
Teo, P. (2000).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and Society 11(1), 7-49.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Tuck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Yu, L. (1997). Travel between politically divided China and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1), 19-30.
王石番. (1991).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2 ed.).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包宗和. (1990). 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 臺北: 三民書局.
江東銘. (2002). 旅行業管理與經營. 臺北: 五南.
何宜娟. (2006). 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教育之研究—以國(初)中歷史教材為例(1949~2000). 國立中央大學, 中壢.
吳介民. (2008, 11.28). 三種中國想像. 中國時報.
吳武忠, & 范世平. (2005). 臺灣觀光導論. 台北: 揚智.
林國賢. (2003). 大陸民眾來臺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 臺中.
林鴻偉. (2002). 大陸來臺旅客之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世新大學, 臺北.
林麗雲. (2000). 臺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In 張笠雲 (Ed.),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臺北: 遠流.
林麗雲. (2008). 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 新聞學研究, 95, 1-30.
金士秀. (1989). 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 政治大學, 臺北.
范世平. (2005). 開放大陸民眾來臺旅遊法令規範之研究. 展望與探索, 3(12), 76-95.
范世平. (2006). 開放中國遊客來臺法制影響之研究. 遠景基金會季刊, 7(2).
范世平. (2010). 大陸觀光客來臺對兩岸關係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 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
倪炎元. (2003).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臺北: 韋伯.
夏曉鵑. (2002). 流離尋岸. 臺北: 台社.
翁秀琪. (1994). 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的自主性探討:談新聞記者聯誼會的功能. In 臧國仁 (Ed.), 新聞學與術的對話.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筱涵. (2009).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兩岸報紙呈現中國國家形象之研究———以自由時報、人民日報為例. 輔仁大學, 臺北.
陳光華, 容繼業, & 陳怡如. (2004). 大陸地區來臺觀光團體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觀光研究學報, 10(2), 95-110.
陳思倫, 宋秉明, & 林連聰. (2003). 觀光學概論.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陳嘉隆. (2004). 旅行業經營與管理. 臺北: 自印.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 8, 5-42.
程寶庫. (2000). 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問題研究.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馮建三. (2007). 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 思想, 7, 113-139.
馮建三. (2010). 開創報業與傳媒趨勢 端正認知是第一步.
黃瀚霆. (2009). 從台美兩地北京奧運新聞報導看中國國家形象. 政治大學, 臺北.
黃韻. (1995). 《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新聞呈現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比較分析.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宜蘭.
趙彥寧. (2007). 親屬連結、社會規範與國境管理:中國福建省無證移民的研究. 臺灣社會學, 13, 129-171.
劉修祥. (2007). 觀光導論. 臺北: 揚智.
蔡臺鴻. (2009). 外籍新娘的污名化—以新聞事件報導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 台北.
戴秀玲. (1989). 國內報紙所塑造的中國大陸形象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立早報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
薛承泰. (2003). 臺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 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秋季.
謝敏芳. (2004). 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 淡江大學 臺北.
鍾蔚文. (1992). 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 臺北: 正中.
魏玓. (1994 ). 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 - 1993. 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
羅文輝. (1991). 精確新聞報導. 臺北: 正中.
羅文輝. (1995). 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 新聞學研究, 50, 1-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5451014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4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建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Feng, Chien-s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佳寧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佳寧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Apr-2012 09:08:46 (UTC+8)-
dc.date.available 17-Apr-2012 09:08: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Apr-2012 09:08: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451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7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451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政治立場親綠的《自由時報》和偏藍的《聯合報》做為研究範圍,探究報紙媒體所建構出的大陸遊客意義與形象及其形成因素,並解讀大陸遊客形象的意義。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及個案論述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在內容分析法上,本研究於開放第一類大陸遊客來臺一週年間,選取大陸遊客為報導主題的新聞共699則,進行分析。個案論述分析中,本研究選擇「達賴與熱比婭事件」探討媒體在事件中對大陸遊客的呈現。

整體研究結果顯示,《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在大陸遊客相關報導主題上皆以「政治」為首,其次為「經濟」議題;然而臺灣報業的發展歷程使得報團對政治各有其立場進而影響產出的新聞文本,因此《自由時報》對大陸遊客的報導以負面為主,傾向將大陸遊客建構為中國干涉臺灣內政的政治工具,有危害臺灣國家主權之可能,且對臺灣經濟發展並無助益;《聯合報》則以正面報導為多,將大陸遊客建構為臺灣經濟的活水,強調大陸遊客的消費能力,看好其對臺灣發展成長的影響;兩報對大陸遊客唯一相同的建構為缺乏觀光文化素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 3
壹、 從個人經驗談對臺灣人對大陸人士的一種偏頗 3
貳、 大陸遊客的獨特意義 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論文架構 9
壹、 研究問題 9
貳、 論文架構 9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過去與大陸人士及觀光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中華民國政府開放大陸遊客政策沿革及現況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量化內容分析 23
壹、 研究對象與抽樣 23
貳、 內容分析類目建構 27
參、 信度檢測 39
第二節 批判論述分析 40
壹、 緣起與概念 40
貳、 Fairclough的批判論述分析框架 42
參、 研究分析架構 44
肆、 研究樣本選取 4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 48
第一節 報紙建構的大陸遊客形象 48
壹、 大陸遊客新聞的基本分布 48
貳、 新聞敘述形式 50
參、 大陸遊客新聞內容 52
第二節 解讀新聞文本中的大陸遊客 66
壹、 大陸遊客報導議題 67
貳、 檢視《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大陸遊客」異同及原因 76
第三節 從「達賴事件」與「熱比婭事件」看兩報中的大陸遊客 87
壹、 「達賴事件」與「熱比婭事件」新聞論述分析 8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綜合討論 115
壹、 木馬屠臺記 115
貳、 經濟活水 115
參、 缺乏多元觀點的媒體論述 11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451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再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陸遊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由時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聯合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形象zh_TW
dc.title (題名) 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 《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ourists in newspaper-Take the Liberty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for examp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be, E. R. (1995).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essays in information, 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cker, S. L. (1984). Maxist Approaches to Media Studies: The British Experienc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4(1), 66-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2006). Semiosis, ideology and mediation:A dialectical view. In I. Lassen, J. Strunck & T. Vestergaard (Eds.), 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 (pp. 19-35).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 (黃櫻棻, Trans.) 大眾社會與媒介 (pp. 15-35). London: Edward Arno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i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2nd ed.). Ontario: Nelson Canad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Newbury Park, Calif.: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Quail, D. (2003). 特新大眾傳播理論 (陳芸芸等, Trans.). 台北: 韋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ley, D. (1995). 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 (馮建三, Trans.). 臺北: 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sco, V. (1996). 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 (馮建三 & 程宗明, Trans.). 臺北: 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nclair, M. T. (1998).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urve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5), 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eo, P. (2000).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and Society 11(1), 7-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uck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u, L. (1997). Travel between politically divided China and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1), 1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石番. (1991).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2 ed.).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宗和. (1990). 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 臺北: 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東銘. (2002). 旅行業管理與經營. 臺北: 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宜娟. (2006). 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教育之研究—以國(初)中歷史教材為例(1949~2000). 國立中央大學, 中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介民. (2008, 11.28). 三種中國想像.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武忠, & 范世平. (2005). 臺灣觀光導論. 台北: 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賢. (2003). 大陸民眾來臺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 臺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鴻偉. (2002). 大陸來臺旅客之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世新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雲. (2000). 臺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In 張笠雲 (Ed.),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臺北: 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雲. (2008). 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 新聞學研究, 95, 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士秀. (1989). 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 政治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世平. (2005). 開放大陸民眾來臺旅遊法令規範之研究. 展望與探索, 3(12), 76-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世平. (2006). 開放中國遊客來臺法制影響之研究. 遠景基金會季刊, 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世平. (2010). 大陸觀光客來臺對兩岸關係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 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炎元. (2003).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臺北: 韋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曉鵑. (2002). 流離尋岸. 臺北: 台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秀琪. (1994). 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的自主性探討:談新聞記者聯誼會的功能. In 臧國仁 (Ed.), 新聞學與術的對話.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筱涵. (2009).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兩岸報紙呈現中國國家形象之研究———以自由時報、人民日報為例. 輔仁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光華, 容繼業, & 陳怡如. (2004). 大陸地區來臺觀光團體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觀光研究學報, 10(2), 95-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倫, 宋秉明, & 林連聰. (2003). 觀光學概論.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嘉隆. (2004). 旅行業經營與管理. 臺北: 自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 8, 5-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寶庫. (2000). 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問題研究.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建三. (2007). 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 思想, 7, 113-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建三. (2010). 開創報業與傳媒趨勢 端正認知是第一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瀚霆. (2009). 從台美兩地北京奧運新聞報導看中國國家形象. 政治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韻. (1995). 《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新聞呈現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比較分析.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宜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彥寧. (2007). 親屬連結、社會規範與國境管理:中國福建省無證移民的研究. 臺灣社會學, 13, 129-1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修祥. (2007). 觀光導論. 臺北: 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臺鴻. (2009). 外籍新娘的污名化—以新聞事件報導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 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秀玲. (1989). 國內報紙所塑造的中國大陸形象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立早報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承泰. (2003). 臺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 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秋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敏芳. (2004). 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 淡江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蔚文. (1992). 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 臺北: 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玓. (1994 ). 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 - 1993. 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 (1991). 精確新聞報導. 臺北: 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 (1995). 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 新聞學研究, 50, 1-1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