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探討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of Niu Li community
作者 陳怜吟
貢獻者 溫肇東
陳怜吟
關鍵詞 文化創意
社區營造
牛犁社區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17-Apr-2012 09:12:28 (UTC+8)
摘要 從1994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來,以文化為出發的社區營造持續至今已十七年,而為促進農村活化再生,重建傳統特色之農村發展,農委會於2010年8月公告實施「農村再生條例」,設置農村再生基金達1,500億元,顯示活化、保存社區及農村之文化特色乃政府重要施政政策。在另一方面,有關文化創意的概念,從2002年行政院提出「創意台灣」(Creative Taiwan),至今在國內已受到很大的重視,惟產業仍處於新興發展階段,借鏡國外發展經驗,創意設計人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然台灣過去擅長OEM、ODM角色,創意人才的養成相對不足。創意人才來自創意的環境,因此,如果「文化創意」能深植社區,形成一個充滿文化創意的生活空間,將可培育更多創意人才,當有助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社區營造除強調社區共識、社區自主之精神外,挖掘社區文化特色、發揮創意形塑地方魅力,一直是社區營造為活化鄉村社區所採取的策略,亦啟動了社區特色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文化創意是根植於文化的創意、創新,然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創意應回歸生活本身,而生活又與社區息息相關。是以文化創意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元素,而社區營造是文化創意發揮與具象呈現的重要平台,二者關係極為密切。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蒐集,並以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訪談、調查及分析,探討牛犁社區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之關係及結合運用成效,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關心壽豐鄉豐田地區的人士參考。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2002),壽豐鄉誌,花蓮縣:花蓮縣壽豐鄉公所。
2. 文建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台北市,文建會。
3. 文建會(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台北市:文建會。
4.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三期,pp.18-21。
5. 王慶鐘(2008),「書畫為體.生活為用-以社造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2008年12月,pp.351-371。
6. 江大樹(2005),「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之政策分析:地方永續發展觀點」。
7. 吳思華(2010),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台北市,政治大學。
8. 呂桂英(2005),「社區總體營造之文化重建與祭祀圈的探討-以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鄉大部社區花鼓節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6卷,第4期,94年12月,pp.30-48。
9. 李上儀(2007),「以人為本,從心出發」,台風眼,第11期。
10. 李上儀(2007),「陳其南:政策推動13年的回顧與展望」,台風眼,第12期,pp.31-33。
11. 李宜君(2004),台灣的再生空間,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少了創造力你與黑猩猩沒什麼不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譯自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3. 李常生(2008),「以文化的角度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理論與方法」,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
14. 李綺軒、黃偲婷、郭雅婷(2007),「民宿的發展與分布—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市:花蓮女中。
15. 李璞良譯(2007),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譯自Ho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16. 林依蓉(2003),「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已深耕」,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83期,2003.7.25。
17. 林柏霖(2006),九二一重建區產業振興核心策略之探討-以華山咖啡及澀水紅茶為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林茂昌譯(2008),決定未來的十種人,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Kelley & Littman(2005)。
19. 林貞君(2010),公民與社會:文化與位階,師大附中。
20. 林梓聯(2001),「日本農村建設成功的經驗」,農政與農情,第106期,90年4月。
21.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第1 卷,第7 期,2005年7月。
22. 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月刊,396期,2005年12月,pp.68-75。
23.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09):花蓮縣社區文化創意產品手冊,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24. 邱于芸(2010),文化底蘊與創意轉化,台北市,政治大學。
25. 洪德仁(2005),社區營造的資源,客委會網站。
26.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市:桂冠圖書(股)公司。
27. 馬克斯(2009),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8. 張怡平(2005),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地方特色產業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9.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譯自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2000)。
30.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譯自David Thorsby(2001)。
31. 郭乃文等譯(2006),生態旅遊,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Stephen J. Page & Ross K. Dowling(2001)。
32. 陳思琦(2009),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關西玉山地區為個案,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33. 陳羚芝譯(2010),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譯自Pierre Moulinier。
34. 陳敬旻/趙亭姝譯(2009),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台北市:相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譯自Paul H. Ray & Sherry Ruth Anderson:The Cultural Creatives。
35. 陳錦煌(2009),「921震災十年~十年社造 我們學到什麼」,中國時報,2009.9.21。
36. 陳錦煌、陳意玲(2006),「從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看休閒產業的未來」,美育,第154期,2006年11月,pp.20-27。
37. 傅振焜譯(2006),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台北市:寶鼎出版,譯自Florida, R.(2004)。
38. 曾旭正(2009),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9. 曾旭正主編(2009),在社區營造藝術,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40. 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台北市:如果出版社。
41. 黃淑芬(2006),「日本白川鄉合掌造文化觀光與文化資產之研究」,2006 提昇觀光餐旅休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力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
42.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社區共同體的論述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馮驥才(2003),藝術在巴黎,台北市: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
44. 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台北市,馬可孛羅股份有限公司,譯自Landry, 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
45. 楊鈞弼(2010),豐田地區--文化資產守護教育教材,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46. 楊鈞弼主撰(2009),牛犁傳記,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47. 楊裕富(2005),「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設計藝術建築書評。
48.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科技管理學刊,行銷評論,第2卷,第3期,2005年秋季,pp.313-338。
49. 溫肇東(2010),文化底蘊與創意轉化,台北市,政治大學。
50. 溫肇東、江莉萍(2008),「創意聚落 衍生創新產業模式」,經濟日報,2008.04.06。
51. 溫肇東等(2010),全球視野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論壇,台北市,政治大學。
52. 詹偉雄(2010),「個性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
53. 鄒應媛譯(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市:寶鼎出版,譯自Florida, R.(2003)。
54. 廖志德(2006),「文化創意產業野火再燃(下)」,資訊科技,2006.2.23。
55. 廖俊松(2003),「社區總體營造全國年會」,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5期,2004.5.19。
56. 廖俊松(2006),「非營利組織與福利社區營造-龍眼林社區之經驗分析」,環境與藝術期刊,第4期,95年5月,pp.81-94。
57. 劉維公(2004),「創意台灣的前瞻規劃與對策研究」,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58. 劉維公(2010),「創意:台灣新經濟發展的關鍵競爭力」,文建會,2010.10.7
59.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期,93年月,pp.241-253。
60. 蕭代基(2006),個體經濟學,台北大學。
61. 蕭明瑜(2011),工業設計:The Creative City 創意城市,朝陽科技大學。
62. 蕭照芳等譯(2010),大家一起來! 打造觀光城鄉,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譯自西村幸夫。
63. 顏建賢、方乃玉(2003)「台灣與日本綠色旅遊與鄉村社區永續發展之比較研究」,農業推廣文彙,第 50 輯,2003年。
64. 嚴長壽(2010),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5. 嚴蓓雯譯(2010),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譯自Daniel Bell(1976)。
66. 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塩見直紀(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7932089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3208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溫肇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怜吟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怜吟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Apr-2012 09:12:28 (UTC+8)-
dc.date.available 17-Apr-2012 09:12: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Apr-2012 09:12: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93208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7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3208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1994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來,以文化為出發的社區營造持續至今已十七年,而為促進農村活化再生,重建傳統特色之農村發展,農委會於2010年8月公告實施「農村再生條例」,設置農村再生基金達1,500億元,顯示活化、保存社區及農村之文化特色乃政府重要施政政策。在另一方面,有關文化創意的概念,從2002年行政院提出「創意台灣」(Creative Taiwan),至今在國內已受到很大的重視,惟產業仍處於新興發展階段,借鏡國外發展經驗,創意設計人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然台灣過去擅長OEM、ODM角色,創意人才的養成相對不足。創意人才來自創意的環境,因此,如果「文化創意」能深植社區,形成一個充滿文化創意的生活空間,將可培育更多創意人才,當有助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社區營造除強調社區共識、社區自主之精神外,挖掘社區文化特色、發揮創意形塑地方魅力,一直是社區營造為活化鄉村社區所採取的策略,亦啟動了社區特色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文化創意是根植於文化的創意、創新,然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創意應回歸生活本身,而生活又與社區息息相關。是以文化創意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元素,而社區營造是文化創意發揮與具象呈現的重要平台,二者關係極為密切。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蒐集,並以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訪談、調查及分析,探討牛犁社區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之關係及結合運用成效,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關心壽豐鄉豐田地區的人士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10
第三節 論文流程…………………………………………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13
第一節 文化之義涵………………………………………13
第二節 文化創意之興起…………………………………14
第三節 社區營造之義涵…………………………………16
第四節 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之關係……………………22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台灣社區營造概況…………………………………………31
第一節 台灣社區營造現況…………………………………………31
第二節 台灣社區營造成效…………………………………………36
第三節 國外社區營造成效借鏡……………………………………39
第四節 台灣社區營造展望…………………………………………44

第四章 研究方法………………………………………………………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50
第二節 研究方式……………………………………………………5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3


第五章 個案敘述………………………………………………………54
第一節 牛犁社區簡介………………………………………………54
第二節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61
第三節 牛犁社區之社區營造成果…………………………………67

第六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75
第一節 牛犁社區之SWOT分析…………………………………75
第二節 研究討論……………………………………………………79
第三節 研究發現……………………………………………………8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9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0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3208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創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營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牛犁社區zh_TW
dc.title (題名) 從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探討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zh_TW
dc.title (題名)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of Niu Li communi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2002),壽豐鄉誌,花蓮縣:花蓮縣壽豐鄉公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文建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台北市,文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文建會(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台北市:文建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三期,pp.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慶鐘(2008),「書畫為體.生活為用-以社造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2008年12月,pp.351-3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江大樹(2005),「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之政策分析:地方永續發展觀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吳思華(2010),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台北市,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呂桂英(2005),「社區總體營造之文化重建與祭祀圈的探討-以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鄉大部社區花鼓節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6卷,第4期,94年12月,pp.30-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李上儀(2007),「以人為本,從心出發」,台風眼,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李上儀(2007),「陳其南:政策推動13年的回顧與展望」,台風眼,第12期,pp.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李宜君(2004),台灣的再生空間,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少了創造力你與黑猩猩沒什麼不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譯自Mihaly Csikszentmihaly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李常生(2008),「以文化的角度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理論與方法」,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李綺軒、黃偲婷、郭雅婷(2007),「民宿的發展與分布—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市:花蓮女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李璞良譯(2007),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譯自Ho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林依蓉(2003),「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已深耕」,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83期,2003.7.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林柏霖(2006),九二一重建區產業振興核心策略之探討-以華山咖啡及澀水紅茶為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林茂昌譯(2008),決定未來的十種人,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Kelley & Littman(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林貞君(2010),公民與社會:文化與位階,師大附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林梓聯(2001),「日本農村建設成功的經驗」,農政與農情,第106期,9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第1 卷,第7 期,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月刊,396期,2005年12月,pp.68-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09):花蓮縣社區文化創意產品手冊,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邱于芸(2010),文化底蘊與創意轉化,台北市,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洪德仁(2005),社區營造的資源,客委會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市:桂冠圖書(股)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馬克斯(2009),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張怡平(2005),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地方特色產業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譯自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譯自David Thorsby(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郭乃文等譯(2006),生態旅遊,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Stephen J. Page & Ross K. Dowling(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陳思琦(2009),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關西玉山地區為個案,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陳羚芝譯(2010),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譯自Pierre Moulini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陳敬旻/趙亭姝譯(2009),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台北市:相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譯自Paul H. Ray & Sherry Ruth Anderson:The Cultural Creativ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陳錦煌(2009),「921震災十年~十年社造 我們學到什麼」,中國時報,2009.9.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陳錦煌、陳意玲(2006),「從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看休閒產業的未來」,美育,第154期,2006年11月,pp.20-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傅振焜譯(2006),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台北市:寶鼎出版,譯自Florida, R.(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曾旭正(2009),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曾旭正主編(2009),在社區營造藝術,台南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台北市:如果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黃淑芬(2006),「日本白川鄉合掌造文化觀光與文化資產之研究」,2006 提昇觀光餐旅休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力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社區共同體的論述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馮驥才(2003),藝術在巴黎,台北市: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台北市,馬可孛羅股份有限公司,譯自Landry, 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楊鈞弼(2010),豐田地區--文化資產守護教育教材,花蓮縣:花蓮縣政府文化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楊鈞弼主撰(2009),牛犁傳記,花蓮縣政府文化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楊裕富(2005),「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設計藝術建築書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科技管理學刊,行銷評論,第2卷,第3期,2005年秋季,pp.313-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溫肇東(2010),文化底蘊與創意轉化,台北市,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溫肇東、江莉萍(2008),「創意聚落 衍生創新產業模式」,經濟日報,2008.04.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溫肇東等(2010),全球視野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論壇,台北市,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詹偉雄(2010),「個性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鄒應媛譯(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市:寶鼎出版,譯自Florida, R.(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廖志德(2006),「文化創意產業野火再燃(下)」,資訊科技,2006.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廖俊松(2003),「社區總體營造全國年會」,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5期,2004.5.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廖俊松(2006),「非營利組織與福利社區營造-龍眼林社區之經驗分析」,環境與藝術期刊,第4期,95年5月,pp.8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劉維公(2004),「創意台灣的前瞻規劃與對策研究」,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劉維公(2010),「創意:台灣新經濟發展的關鍵競爭力」,文建會,2010.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期,93年月,pp.241-2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蕭代基(2006),個體經濟學,台北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蕭明瑜(2011),工業設計:The Creative City 創意城市,朝陽科技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蕭照芳等譯(2010),大家一起來! 打造觀光城鄉,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譯自西村幸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顏建賢、方乃玉(2003)「台灣與日本綠色旅遊與鄉村社區永續發展之比較研究」,農業推廣文彙,第 50 輯,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嚴長壽(2010),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嚴蓓雯譯(2010),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譯自Daniel Bell(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自塩見直紀(200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