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日治時期台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暨陳逢源個案研究
The birth of The Taiwanes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time: A case study of Chen Feng-yuan
作者 藍士博
貢獻者 曾士榮
藍士博
關鍵詞 傳統文人
知識份子
印刷媒體世代
陳逢源
the intellectuals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th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17-Apr-2012 09:14:49 (UTC+8)
摘要 本論文嘗試結合印刷媒體與世代這兩項過去在台灣文學研究中分別獨立的研究範疇,以印刷媒體世代的概念對應以往將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社群區分為「傳統文人」或「知識份子」的研究傾向。一方面回頭檢視過去台灣文學研究對於世代概念的引用延伸概況,另一方面也透過卡爾‧曼海姆的世代理論,重新檢視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是如何透過現代印刷媒體的引進,促成一個文化世代的萌芽與成形。日治時期台灣地區在活字印刷媒體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個有別於過去的「文化重疊地域」,印刷品輸入的多源性特質創造了台灣文化的多向性特徵。自此以降,台灣文化菁英與印刷媒體刊物之間的關係愈形緊密,而過去所缺乏的「同時性」與「現實性」認知也越趨明顯,讓這些台灣人在共同參與印刷媒體刊物運作下而形成一個台灣歷史當中的特殊世代。本文在此將之定義為「印刷媒體世代」,進而以個案陳逢源來檢視上述論述的適切性,與未來後續研究運用上的可行性。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evelop a new concept, the Taiwanes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through integrating two separate research fields, the print media and the theory of generation. The aims of the new approach are twofold: first, to challenge a common conceptual usage of dividing the Taiwanese intelligentsia in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and “the intellectuals;” second, to reexamine how did the colonial Taiwanese contribute to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a specific generation through introducing modern print media.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rgu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print media, a “cross-cultural field” was formed in the colonial Taiwan. Various sources of publications have created diverse characters of Taiwanese culture. Since then, after recognizing the need for an instant system that transfers information of the reality, Taiwanese cultural elites and the print media developed into a tightened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 eventually created a special generation of, as this dissertation defines, the “Taiwanes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argument mentioned above in terms of its validity and applicability.
參考文獻 壹、陳逢源著作
陳逢源,《台灣經濟問題の特質と批判》(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3)。
陳逢源,《台灣經濟問題の特質と批判》(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3)。
陳逢源,《新台灣經濟論》(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7)。
陳逢源,《台灣經濟と農業問題》(台北:萬出版社,1944)。
陳逢源,《新支那素描》(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49)。
陳逢源,《雨窗墨滴》(台北:台灣藝術社,1942)。
陳逢源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陳逢源先生紀念集》,出版項不明。
貳、相關研究著作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
黃頌顯編,《陳逢源選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
謝國興,《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台北:允晨,2002)。
參、基本史料
(一)、日治時期報刊、雜誌、書籍
中島利郎編,《『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總合目錄(全兩卷)》(東京:綠蔭書房,2000)。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復刻,1995)。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復刻,1986)。
台灣新民報社調查部,《台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復刻,1986)。
台灣雜誌社,《台灣》(台北:東方 復刻,1973)。
台灣雜誌社,《台灣民報》(台北:東方 復刻,1973)。
台灣靑年雜誌社,《台灣靑年》(台北:東方 復刻,1973)。
興南新聞社,《台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復刻,1986)。
肆、出版書籍
Alex Callinicos著,萬毓澤譯,《創造歷史》(台北:群學,2007) 。
C. Wright Mills著,陳強、張永強譯《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三聯,2005)。
George W. Barclay (1954),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University.
John Man著,樂為良譯,《古騰堡革命》(台北:商周,2004)。
Mannheim Karl,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dited by Paul Kecskemeti.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Ramon H. Myers and Mark R. Peattie (1984),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University.
Wohl, Robert (1979), The Generation of 191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台北:文訊雜誌社,2007)。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3)。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2)。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
王詩琅譯注,《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
布洛克,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2004)。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灣史料中心,2004)。
安德森著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2006)。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報系,1991)。
呂紹理,《展示台灣》(台北:麥田,2005)。
李丁讚,《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2004)。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9)。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水牛,1991)。
李永熾,《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台北:稻鄉,1998)。
李明水,《台灣雜誌事業發展史 重修台灣省通誌》(南投:台灣省政府,1986)。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 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南天書局,)。
卓克華,《清代台灣行郊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稻鄉,198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2003)。
彼得‧柏克著 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台北:麥田,2003)。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1998)。
林偉盛,《羅漢腳》(台北:自立晚報,1993)。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學生書局,2007)。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1992)。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台北:允晨,1999)。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2006)。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台北:全華科技,2004)。
哈伯馬斯,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2000)。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7)。
翁仕杰,《台灣民變的轉型 : 歷史宿命與超越》(台北:自立晚報,1994)。
翁佳音,《台灣人武裝抗日史研究》(台北:稻鄉,2007)。
翁佳音,《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台北:稻鄉,2007)。
翁佳音譯注,《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92)。
翁聖峯,《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6)。
荊子馨 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2006)。
張炎憲、李筱峯、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1987)。
張漢裕編,《蔡培火全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
張錦宗、黃錦樹合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6)。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台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台北:稻鄉,2006)。
許世楷著,李明峻、魏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6)。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台北:自立晚報,1993)。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許雪姬,《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3)。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2003)。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2006)。
陳芳明,《左翼台灣》(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台北:麥田,2004)。
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台北:前衛,1988)。
陳俐甫,《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昭瑛,《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2008)。
鹿野政直著 許佩賢譯,《日本近代思想》(台北:五南,2008)。
麥克魯漢著 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台北:貓頭鷹,2008)。
麥斯基爾著,王淑琤譯,《霧峰林家》(台北:文鏡文化,198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04)。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研究》(台北:前衛,2006)。
黃美娥,《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2004)。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編,《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1987)。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4)。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台北:自立晚報,1987)。
黃富三,《霧峯林家的中挫(1864-1885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11)。
楊永智,《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台北:學生書局,2007)。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市:三民,1970)。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2000)。
詹雅能,《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2002)。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記錄,《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10)。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2005)。
謝春木,〈新興中國見聞記〉收錄於《台灣人は斯く觀る》(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0)。
謝國興,《官逼民反》(台北:自立晚報,1993)。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2001)。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
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台北:行人,2008)。
伍、研討會論文集暨論文
《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2000)。
《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文學館,2003)。
《跨界的台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4)。
《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2006)。
《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文學館,2006)。
《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施懿琳,〈試析日治時期南都詩人陳逢源及其詩──兼談「二世文人」的類型與作品特色〉,「2000年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聖塔芭芭拉大學,美國加州。
秦賢次,〈張我軍及其同時代的北京台灣留學生〉,收錄於彭小妍主編《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6)。
陸、學位論文
川路祥代,《殖民地台灣文化統合與台灣傳統儒學社會》(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2004)。
周馥儀,《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2007)。
洪桂己,《台灣報業史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硏究》(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1982)。
賴秀峰,《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硏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1973)。
謝明如,《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柒、期刊論文
CHANG HAN-YU AND RAMON H, MYERS, Japanese Colon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895-1906: A Case of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2-4:433-449.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卷6期,2000。
吳文星,〈日據初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師大)歷史學報》15期,1987。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8。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1988。
巫永福〈台灣文學與中央書局〉,《台灣文藝》111期,1988.5-6。
柯志明,〈社會學家們,回來作歷史研究吧!〉,《台灣社會學通訊》43期,關於本文,可另外參考柯志明〈序文〉,《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3)。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第10期,2005。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台灣史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7年6月。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
陳文媛〈台湾書房教育における教育勅語の実施〉,收錄於《景文學報》17卷1期,2006。
陳志豪,〈台灣歷史分期的省思〉,收錄於《史匯》VII,2003。
陳建宏,〈如何界定台灣歷史的分期:以台灣地區各大學歷史所的台灣史碩士論文為探討中心──1952-2002〉,《史匯》VII,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515901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9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士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藍士博zh_TW
dc.creator (作者) 藍士博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Apr-2012 09:14: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7-Apr-2012 09:14: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Apr-2012 09:14: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9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7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9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嘗試結合印刷媒體與世代這兩項過去在台灣文學研究中分別獨立的研究範疇,以印刷媒體世代的概念對應以往將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社群區分為「傳統文人」或「知識份子」的研究傾向。一方面回頭檢視過去台灣文學研究對於世代概念的引用延伸概況,另一方面也透過卡爾‧曼海姆的世代理論,重新檢視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是如何透過現代印刷媒體的引進,促成一個文化世代的萌芽與成形。日治時期台灣地區在活字印刷媒體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個有別於過去的「文化重疊地域」,印刷品輸入的多源性特質創造了台灣文化的多向性特徵。自此以降,台灣文化菁英與印刷媒體刊物之間的關係愈形緊密,而過去所缺乏的「同時性」與「現實性」認知也越趨明顯,讓這些台灣人在共同參與印刷媒體刊物運作下而形成一個台灣歷史當中的特殊世代。本文在此將之定義為「印刷媒體世代」,進而以個案陳逢源來檢視上述論述的適切性,與未來後續研究運用上的可行性。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evelop a new concept, the Taiwanes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through integrating two separate research fields, the print media and the theory of generation. The aims of the new approach are twofold: first, to challenge a common conceptual usage of dividing the Taiwanese intelligentsia in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and “the intellectuals;” second, to reexamine how did the colonial Taiwanese contribute to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a specific generation through introducing modern print media.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rgu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print media, a “cross-cultural field” was formed in the colonial Taiwan. Various sources of publications have created diverse characters of Taiwanese culture. Since then, after recognizing the need for an instant system that transfers information of the reality, Taiwanese cultural elites and the print media developed into a tightened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 eventually created a special generation of, as this dissertation defines, the “Taiwanes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argument mentioned above in terms of its validity and applicability.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課題與前行研究之回顧 5
第三節、研究範疇與方法 26
第四節、論文章節提要 29
第二章 清帝國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發展與教育、出版情況 33
第一節、從地方豪族到「士紳」(gentry) 33
第二節、清帝國統治末期台灣社會文教系統的擴張 36
第三節、傳統儒學教育與公共空間的缺乏 40
第四節、小結 45
第三章 日治時期台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 46
第一節、帝國統合與傳統依存下的「世代位置」 46
第二節、「實存世代」的啟蒙意識與反抗行動 55
第三節、「世代單位」的分立、對抗、聯合 64
第四節、小結 73
第四章 印刷媒體世代的個案研究:以陳逢源(1893-1982)為代表 75
第一節、陳逢源與印刷媒體刊物 75
第二節、啟蒙論述的提出 82
第三節、政治運動與政治論述 89
第四節、記者身份的回歸及其經濟論述的轉向 96
第五節、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09
附錄: 117
圖一:曼海姆的世代概念與理論示意圖 117
圖二:曼海姆概念下日治時期1920年代台灣印刷媒體世代 11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9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傳統文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份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印刷媒體世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逢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intellectual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Print Media Gener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日治時期台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暨陳逢源個案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birth of The Taiwanese print media generatio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time: A case study of Chen Feng-yu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陳逢源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台灣經濟問題の特質と批判》(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台灣經濟問題の特質と批判》(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新台灣經濟論》(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台灣經濟と農業問題》(台北:萬出版社,19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新支那素描》(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雨窗墨滴》(台北:台灣藝術社,19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逢源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陳逢源先生紀念集》,出版項不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相關研究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頌顯編,《陳逢源選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國興,《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台北:允晨,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基本史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日治時期報刊、雜誌、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島利郎編,《『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總合目錄(全兩卷)》(東京:綠蔭書房,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復刻,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復刻,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新民報社調查部,《台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復刻,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雜誌社,《台灣》(台北:東方 復刻,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雜誌社,《台灣民報》(台北:東方 復刻,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靑年雜誌社,《台灣靑年》(台北:東方 復刻,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興南新聞社,《台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 復刻,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肆、出版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ex Callinicos著,萬毓澤譯,《創造歷史》(台北:群學,200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 Wright Mills著,陳強、張永強譯《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三聯,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 W. Barclay (1954),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Man著,樂為良譯,《古騰堡革命》(台北:商周,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nheim Karl,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dited by Paul Kecskemeti.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mon H. Myers and Mark R. Peattie (1984),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hl, Robert (1979), The Generation of 191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台北:文訊雜誌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詩琅譯注,《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洛克,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灣史料中心,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德森著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報系,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紹理,《展示台灣》(台北:麥田,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丁讚,《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水牛,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熾,《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台北:稻鄉,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水,《台灣雜誌事業發展史 重修台灣省通誌》(南投:台灣省政府,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 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南天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卓克華,《清代台灣行郊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稻鄉,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彼得‧柏克著 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台北:麥田,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偉盛,《羅漢腳》(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學生書局,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台北:允晨,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台北:全華科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哈伯馬斯,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仕杰,《台灣民變的轉型 : 歷史宿命與超越》(台北:自立晚報,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佳音,《台灣人武裝抗日史研究》(台北:稻鄉,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佳音,《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台北:稻鄉,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佳音譯注,《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聖峯,《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荊子馨 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炎憲、李筱峯、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漢裕編,《蔡培火全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宗、黃錦樹合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台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台北:稻鄉,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楷著,李明峻、魏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雪姬,《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左翼台灣》(台北:麥田,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台北:麥田,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台北:麥田,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台北:前衛,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俐甫,《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昭瑛,《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鹿野政直著 許佩賢譯,《日本近代思想》(台北:五南,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克魯漢著 賴盈滿譯,《古騰堡星系》(台北:貓頭鷹,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斯基爾著,王淑琤譯,《霧峰林家》(台北:文鏡文化,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研究》(台北:前衛,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娥,《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編,《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台北:自立晚報,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三,《霧峯林家的中挫(1864-1885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智,《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台北:學生書局,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市:三民,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雅能,《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記錄,《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春木,〈新興中國見聞記〉收錄於《台灣人は斯く觀る》(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國興,《官逼民反》(台北:自立晚報,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台北:行人,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研討會論文集暨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文學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跨界的台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文學館,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懿琳,〈試析日治時期南都詩人陳逢源及其詩──兼談「二世文人」的類型與作品特色〉,「2000年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聖塔芭芭拉大學,美國加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賢次,〈張我軍及其同時代的北京台灣留學生〉,收錄於彭小妍主編《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川路祥代,《殖民地台灣文化統合與台灣傳統儒學社會》(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馥儀,《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桂己,《台灣報業史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硏究》(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秀峰,《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硏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明如,《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柒、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NG HAN-YU AND RAMON H, MYERS, Japanese Colon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895-1906: A Case of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2-4:433-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卷6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初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師大)歷史學報》15期,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永福〈台灣文學與中央書局〉,《台灣文藝》111期,1988.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明,〈社會學家們,回來作歷史研究吧!〉,《台灣社會學通訊》43期,關於本文,可另外參考柯志明〈序文〉,《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第10期,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台灣史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媛〈台湾書房教育における教育勅語の実施〉,收錄於《景文學報》17卷1期,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豪,〈台灣歷史分期的省思〉,收錄於《史匯》VII,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宏,〈如何界定台灣歷史的分期:以台灣地區各大學歷史所的台灣史碩士論文為探討中心──1952-2002〉,《史匯》VII,200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