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 en_US |
dc.contributo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方孝謙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7-Oct-2012 11:40:1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7-Oct-2012 11:40:1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7-Oct-2012 11:40:17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367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在分三年執行的【在族國與全球介面中的社區營造:公民、記憶、與離散】研究計畫中,我們第一年著重社區與國家的互動,也就是現代科層制社區興起的問題。參考「公民社會」的理論與實務我們要研究的是:「公民社會」的理論文獻與政策論述,如何解釋北台灣社區營造的成敗;第二年轉而分析社區與全球的互動,也就是研究以身體實踐為記憶來源的傳統社區,如何遭到全球化資訊與資金的挑戰。在「集體記憶」對照「非地方」(non-place)的理論關照下透過我們的經驗研究,我們質問:學術界「地方與集體記憶」以及「空間對地方」的個別論戰中,孰是孰非?最後一年則回到族國與全球的介面,用依人際及電腦網絡形成的、具文化混血性的「離散族群」概念比較國內外的相關社區(如比較北市文化局與夢想社區分別支持的「國際藝術村」,以及研究大陸昆山與長沙的台商與台醫聚落),以回答:不同的離散族群,對僑居地與母國的政治與政策看法,有無系統性差異;隨著在僑居地的生活經驗增加,是否及為何發生於僑居地「在地化」現象。總之,這未來三年的研究,試圖釐清中外社區從傳統以人體為中心的空間形構,到現代以科層制為中心的形構,再到全球化以人際/網際網絡為中心的形構演變;即釐清三大形構轉型的內外原因。 | en_US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relation (關聯) | 基礎研究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學術補助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期間:9808~ 9907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經費:900仟元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社會資本;集體記憶;非地方;離散族群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civil society;collective memory;diaspora;non-place;public sphere;socialcapital.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在族國與全球界面中的社區營造---公民、記憶與離散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Community Planning in the Interface of National and Global Space---Civility, Memory, and Diaspora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report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