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NSC Project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解構科學傳播---從地球暖化議題探討科學新聞的產製,訊息設計,媒體再現,及公眾認知-全球暖化議題的風險溝通---從媒體再現到公眾認知 其他題名 Risk Communication of Global Warming---From Media Representations to Public Perception 作者 徐美苓;楊意菁 貢獻者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關鍵詞 科學教育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7-Oct-2012 11:40:20 (UTC+8) 摘要 本研究從風險溝通的角度,觀察並評估台灣的傳統新聞媒體 與網路新媒體,如何再現日益受世人重視的全球暖化議題; 並試圖探究新聞媒體在公眾認知與議題設定上所扮演的角 色。我們同時也藉由情境公眾理論的架構,分析公眾在全球 暖化議題資訊尋求與參與程度上的差異,以找出未來可增進 不同公眾對議題理解與行動參與的切入點。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採質性與量性兼具的方式。在傳統新聞媒 體的議題再現部分,本研究分兩波段蒐集新聞以進行量化內 容分析,蒐集對象為有完整新聞資料庫之平面媒體中的全球 暖化議題報導。波段一的蒐集時間範圍乃從2006 年1 月至 2009 年4 月底;波段二的蒐集時間範圍為2009 年11 月(即 第一次電話調查後)至2010 年7 月底。針對兩波新聞分析報 導特殊發現部分,我們也選取對議題有相當報導經驗的環境 記者進行親身訪談,這部分則屬質性分析。在網路新媒體的 議題再現分析部分,本研究選取並分析國內以下三種類型組 織以全球暖化議題作為主軸的相關網站,如政府單位、學術 與研究單位、以及民間組織。研究方法同樣為量化內容分 析。分析範圍除了網站與全球暖化議題相關的主題與內容 外,以便與傳統新聞媒體再現內容作一對照外,亦就網站設 計的互動溝通以及技術層面進行評估。在公眾對全球暖化議 題認知的部分,本研究首先於2009 年7 月對全國18 歲以上 的民眾進行第一波抽樣電話調查,目的在於建立可與第一波 媒體內容以及第二波電話調查結果相互比較的基線 (baseline)概況資料;第二波的全國電話調查則於2011 年 5 月間進行,調查內容並可與第一波電訪基線概況資料進行 比較。除了大規模的電訪,我們也針對特定族群,並運用較 為深入的問卷內容、在特定事件發生後,進行公眾認知調 查。本計畫設定的調查對象為年輕族群,分別於2009 年8 月 間(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台灣社會對永續環境有較密集的討 論),以及2009 年12 月-2010 年1 月間(哥本哈根鋒會之 後),透過網路召募對象方式,針對18-35 歲的台灣大學生 與研究生分別進行兩波調查。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how 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represented and framed in the news media and the Internet websites.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publ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garding global warming.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the three-year study included docu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s, two-wave content analyses of relevant news stories from 4 mainstream newspapers, namely,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pple Daily and Liberty Times (January, 2006 to April, 2009; November 2009 to July, 2010); a content analysis of a total of 142 Taiwanese global warming-related websites; two-wave nationwide telephone surveys (July, 2009; May-June, 2011), twowave Web surveys targeted at young adults aged 18-35 (August, 2009; December, 2009 to January, 2010), and persona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8 journalists conducted from May to August, 2010. While the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tic and survey methods help us examine the features, barriers and links found in the media content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warming,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and strategies used by the journalists in the global warming discourse.關聯 應用研究
學術補助
研究期間:9812~ 9911
研究經費:765仟元資料類型 report dc.contributor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en_US dc.contributo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en_US dc.creator (作者) 徐美苓;楊意菁 zh_TW dc.date (日期) 200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Oct-2012 11:40:20 (UTC+8) - dc.date.available 17-Oct-2012 11:40:2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Oct-2012 11:40:20 (UTC+8) -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3672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從風險溝通的角度,觀察並評估台灣的傳統新聞媒體 與網路新媒體,如何再現日益受世人重視的全球暖化議題; 並試圖探究新聞媒體在公眾認知與議題設定上所扮演的角 色。我們同時也藉由情境公眾理論的架構,分析公眾在全球 暖化議題資訊尋求與參與程度上的差異,以找出未來可增進 不同公眾對議題理解與行動參與的切入點。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採質性與量性兼具的方式。在傳統新聞媒 體的議題再現部分,本研究分兩波段蒐集新聞以進行量化內 容分析,蒐集對象為有完整新聞資料庫之平面媒體中的全球 暖化議題報導。波段一的蒐集時間範圍乃從2006 年1 月至 2009 年4 月底;波段二的蒐集時間範圍為2009 年11 月(即 第一次電話調查後)至2010 年7 月底。針對兩波新聞分析報 導特殊發現部分,我們也選取對議題有相當報導經驗的環境 記者進行親身訪談,這部分則屬質性分析。在網路新媒體的 議題再現分析部分,本研究選取並分析國內以下三種類型組 織以全球暖化議題作為主軸的相關網站,如政府單位、學術 與研究單位、以及民間組織。研究方法同樣為量化內容分 析。分析範圍除了網站與全球暖化議題相關的主題與內容 外,以便與傳統新聞媒體再現內容作一對照外,亦就網站設 計的互動溝通以及技術層面進行評估。在公眾對全球暖化議 題認知的部分,本研究首先於2009 年7 月對全國18 歲以上 的民眾進行第一波抽樣電話調查,目的在於建立可與第一波 媒體內容以及第二波電話調查結果相互比較的基線 (baseline)概況資料;第二波的全國電話調查則於2011 年 5 月間進行,調查內容並可與第一波電訪基線概況資料進行 比較。除了大規模的電訪,我們也針對特定族群,並運用較 為深入的問卷內容、在特定事件發生後,進行公眾認知調 查。本計畫設定的調查對象為年輕族群,分別於2009 年8 月 間(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台灣社會對永續環境有較密集的討 論),以及2009 年12 月-2010 年1 月間(哥本哈根鋒會之 後),透過網路召募對象方式,針對18-35 歲的台灣大學生 與研究生分別進行兩波調查。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how 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represented and framed in the news media and the Internet websites.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publ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garding global warming.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the three-year study included docu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s, two-wave content analyses of relevant news stories from 4 mainstream newspapers, namely,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pple Daily and Liberty Times (January, 2006 to April, 2009; November 2009 to July, 2010); a content analysis of a total of 142 Taiwanese global warming-related websites; two-wave nationwide telephone surveys (July, 2009; May-June, 2011), twowave Web surveys targeted at young adults aged 18-35 (August, 2009; December, 2009 to January, 2010), and persona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8 journalists conducted from May to August, 2010. While the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tic and survey methods help us examine the features, barriers and links found in the media content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warming,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and strategies used by the journalists in the global warming discourse.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應用研究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學術補助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期間:9812~ 9911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經費:765仟元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科學教育 en_US dc.title (題名) 解構科學傳播---從地球暖化議題探討科學新聞的產製,訊息設計,媒體再現,及公眾認知-全球暖化議題的風險溝通---從媒體再現到公眾認知 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Risk Communication of Global Warming---From Media Representations to Public Perception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report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