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見鬼了! 電視新聞為何鬼話連篇?-泛靈化電視新聞初探研究
Why are ghosts on TV? primary study on paranormal TV news in Taiwan
作者 張之穎
Chang, Chih Yin
貢獻者 王泰俐
張之穎
Chang, Chih Yin
關鍵詞 電視新聞
泛靈化
靈異新聞
框架理論
影像與真實
文化研究
journalism
supernatural
Animism
TV news
Framing Theory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06:29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泛靈化電視新聞為題,探究超自然、非視覺的泛靈化新聞,如何藉由重視影像、感官、並呈現自然界事件的電視新聞媒介再現。

本研究結合人類宗教學之泛靈化理論,並以此為主軸,將人類的宗教儀式行動,應用於媒體行為之中。更進一步,觀察各類超自然新聞,包括算命、靈異等新聞題材,如何在電視媒體中,體現巫術式─情緒化、戲劇性的操控。

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統計分析泛靈化新聞之呈現框架,因此對台灣泛靈新聞,做了一次初探性統整。並藉由文本分析,進而對泛靈化電視新聞,做深入的文化解剖。

研究發現:(一)泛靈化新聞透過幻想儀式建構一種慾望與迷思,以天意的塑造、關聯化幻想、宣洩情緒的方式,滿足偷窺的慾望。(二)泛靈化新聞的超真幻想,打破新聞本質。(三)縱欲式幻想,滿足低層次的需求。
參考文獻 王泰俐(2002)。〈「新聞娛樂化」對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產製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研討會。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1-41。
林思平(2008)。《通俗新聞:文化研究的觀點》。台北:五南。
林宇玲 (2004 )。〈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頁 137-150 。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 102:73-111。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超莊(2007)。《做人要扮戲:高夫曼論日常生活策略》。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胡紹嘉(1999)。〈語言互動與經驗脈絡下的超自然論述〉。《新聞學研究》,58:29-57。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8)。〈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張 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
張詠晴(2007)。〈電視命理節目文本如何再現兩性關係和婚姻、愛情觀—以開運鑑定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張詠晴(2009)。《電視監視器新聞的真實再現與釋意》。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貞(2005)。〈影響網路算命行為因素與動機之探討:找尋網路算命行為之動力心理模式〉,《新聞學研究》,85:141-182。
郭慈芬(2005)。《千禧年的算命風潮— 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戴秀玲(2003)。《兒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國立台北市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志文(2007)。《探究電視靈異節目的產製過程─以八大第一台頻道〈暗光鳥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市:遠流。
劉平君(2010)。〈解構新聞/真實:反現代性位置的現代研究觀〉,《新聞學研究》,105:85-126。
許志明(2010)。《天使與魔鬼的糾纏:社會追緝令節目產製、規範與文本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眞實建構之論述》。台北: 三民。
賴國洲(1995)。〈靈異、命理及風水節目的類型歸屬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兒童收看靈異及綜藝節目之影響性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靈異節目規範初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文祥,2008。〈外籍配偶之報紙形象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4。
古雲秀(2011)。《外籍家務工作者的媒體再現-社會空間、廣告文本與閱聽人解讀中的意涵》。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R.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Baker C. [2000]. 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London: Sage.)
楊庸一譯(1975)。《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原書:Freud, S. [1975]. Totem und Tabu.)
鄭明樁譯(1993)。台北:源流。(原書:Hartley, J. F. J. [1993]. Reading Television. New York: Routledge.)
朱岑樓譯(198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原書:Malinowski, B. [1978]. Magic,Sicience and Religion.)
廖祥雄譯(2003)。《映象藝術》。台北:志文。(原書:Zettl, H. [1973]. Sight‧Sound‧Motion: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Belmont, CA: Wadsworth.)
汪培基譯(1991)。《金枝 : 巫術與宗教之硏究》,台北:桂冠。(原書:Frazer. J. G. The Golden Bough.)
鄭明萱譯(2006)。台北:貓頭鷹。(原書:Mcluhan, M. [1978].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
林志明譯(2002)。《布厄迪赫論電視》,台北:城邦文化。(原書:Bourdieu, P. [1996]. Sur la television.)
王若馨、黃郁青、夏微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書:David, M. & Sutton, C. D. [2004]. 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London : Sage.)


英文書目

Cramerotti, A. (2009). Aesthetic Journalism. Bristol: Intellect.

Dobernig,K., Lobinger, K. & Wetzstein, I. (2010). Covering conflict: differences in visual and verbal news coverage of the Gaza crisis 2009 in four weekly news media.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ry, 29, 88-105.

Gamson, W. A. (1989). News as Framing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eintist, 33(2), 157-161.

Gitlin, T. (1980). The Wohle World Is Watching.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arks, G. G., Pellechia, M. & Irvine, C. (1998). Does television news about UFOs affect viewers` UFO belief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ommunication Quaterly, 46(3), 284-294.

Sparks, G. G.& Miller. W. (2001).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television programs that depict paranormnal phenomena and beliefs in the paranorma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8(1), 98-113.

Schneeweis, A. A. G. (2005). Textu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U.S. hegemony in a U.S. film broadcast on Romanian public television.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 25(1), 77-96.

Iedema, R. (2001). Analysis film and television: a social semiotic account of hospital: an unhealthy business. In C. J. Theo van Leeuwen (Ed.),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don: SAGE.

Tankard, J. W. (2003). The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dia framing. In O. H. G. Stephen D. Reese, Jr, August E. Grant (Ed.), Framing Public Lif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Jewitt, C. & Oyama, R. (2001). Visual meaning: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In C. J. Theo van Leeuwen (Ed.),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ndon: SAGE.

Kress, G. & Leeuwen, T. v.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NY: Routledge.

Moscowitz, L. M. (2010). Gay marriage in television news: voice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ame-sex marriage debate.

Parry-Giles, S. J. (2000). Mediating Hillary Rodham Clinton: television news practices and image-making in the postmodern age.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17.

Petersen, N. (2010). American television fiction transforming Danish teenagers’ religious imaginations. Communications, 35, 229-247.

Thussu, D. K. (2007). The evolution of infotainment. News as entertainment : the rise of global infotainmen. London SAGE.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 A., Gamson, D. C., Hoynes. W., & Sasson, T. (1992). Media imagesand the social constru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64510062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45100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泰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之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Chih Y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之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Chih Yin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Oct-2012 16:06:29 (UTC+8)-
dc.date.available 24-Oct-2012 16:06: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06: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451006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451006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泛靈化電視新聞為題,探究超自然、非視覺的泛靈化新聞,如何藉由重視影像、感官、並呈現自然界事件的電視新聞媒介再現。

本研究結合人類宗教學之泛靈化理論,並以此為主軸,將人類的宗教儀式行動,應用於媒體行為之中。更進一步,觀察各類超自然新聞,包括算命、靈異等新聞題材,如何在電視媒體中,體現巫術式─情緒化、戲劇性的操控。

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統計分析泛靈化新聞之呈現框架,因此對台灣泛靈新聞,做了一次初探性統整。並藉由文本分析,進而對泛靈化電視新聞,做深入的文化解剖。

研究發現:(一)泛靈化新聞透過幻想儀式建構一種慾望與迷思,以天意的塑造、關聯化幻想、宣洩情緒的方式,滿足偷窺的慾望。(二)泛靈化新聞的超真幻想,打破新聞本質。(三)縱欲式幻想,滿足低層次的需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壹、 「泛靈論」解析電視新聞泛靈化的文化意涵 5
貳、 電視新聞泛靈化現象的特殊性─非視覺、超自然 5
參、 小結 6
第二節 研究背景 8
壹、 新聞資訊娛樂化 8
貳、 電視媒體的泛靈化風潮 9
參、 新聞文類的泛靈化現象 9
肆、 媒體泛靈化浪潮下的對應論述 10
第三節 章節規劃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社會意涵 15
壹、 泛靈化理論 (Animism) 15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建構策略 28
壹、 電視新聞真實建構與權力關係 28
貳、 電視新聞影像語言 30
參、 框架理論 3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3
壹、 泛靈化電視新聞如何再現? 43
貳、 泛靈化電視新聞展示什麼樣的文化意涵?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4

壹、 研究樣本 44
貳、 抽樣方式 45
參、 資料分析取徑 46
肆、 研究架構 53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55

第一節 泛靈化新聞的內容分析 55
壹、 泛靈新聞議題框架次數分布 55
貳、 泛靈化新聞框架機制次數分佈 57
參、 泛靈化新聞議題與框架機制相關性分析 59
肆、 小結 67
第二節 泛靈化新聞文本分析 72
壹、 算命新聞:濟公預言綠拿下五都 72
貳、 靈異新聞:交通部舊大樓靈異傳聞多 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壹、 泛靈化新聞之再現 95
貳、 泛靈化新聞之文化意義分析-以幻想儀式的概念解讀之 97
參、 研究討論 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貢獻與建議 107
壹、 研究限制 107
貳、 研究貢獻 108
參、 研究建議 10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451006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新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泛靈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靈異新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框架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影像與真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journ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pernatura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nim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V new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raming Theoryen_US
dc.title (題名) 見鬼了! 電視新聞為何鬼話連篇?-泛靈化電視新聞初探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Why are ghosts on TV? primary study on paranormal TV news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泰俐(2002)。〈「新聞娛樂化」對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產製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研討會。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1-41。
林思平(2008)。《通俗新聞:文化研究的觀點》。台北:五南。
林宇玲 (2004 )。〈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頁 137-150 。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 102:73-111。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超莊(2007)。《做人要扮戲:高夫曼論日常生活策略》。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胡紹嘉(1999)。〈語言互動與經驗脈絡下的超自然論述〉。《新聞學研究》,58:29-57。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8)。〈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張 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
張詠晴(2007)。〈電視命理節目文本如何再現兩性關係和婚姻、愛情觀—以開運鑑定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張詠晴(2009)。《電視監視器新聞的真實再現與釋意》。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貞(2005)。〈影響網路算命行為因素與動機之探討:找尋網路算命行為之動力心理模式〉,《新聞學研究》,85:141-182。
郭慈芬(2005)。《千禧年的算命風潮— 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戴秀玲(2003)。《兒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國立台北市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志文(2007)。《探究電視靈異節目的產製過程─以八大第一台頻道〈暗光鳥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市:遠流。
劉平君(2010)。〈解構新聞/真實:反現代性位置的現代研究觀〉,《新聞學研究》,105:85-126。
許志明(2010)。《天使與魔鬼的糾纏:社會追緝令節目產製、規範與文本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眞實建構之論述》。台北: 三民。
賴國洲(1995)。〈靈異、命理及風水節目的類型歸屬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兒童收看靈異及綜藝節目之影響性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國洲(1997)。《靈異節目規範初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文祥,2008。〈外籍配偶之報紙形象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4。
古雲秀(2011)。《外籍家務工作者的媒體再現-社會空間、廣告文本與閱聽人解讀中的意涵》。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R.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Baker C. [2000]. 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London: Sage.)
楊庸一譯(1975)。《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原書:Freud, S. [1975]. Totem und Tabu.)
鄭明樁譯(1993)。台北:源流。(原書:Hartley, J. F. J. [1993]. Reading Television. New York: Routledge.)
朱岑樓譯(198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原書:Malinowski, B. [1978]. Magic,Sicience and Religion.)
廖祥雄譯(2003)。《映象藝術》。台北:志文。(原書:Zettl, H. [1973]. Sight‧Sound‧Motion: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Belmont, CA: Wadsworth.)
汪培基譯(1991)。《金枝 : 巫術與宗教之硏究》,台北:桂冠。(原書:Frazer. J. G. The Golden Bough.)
鄭明萱譯(2006)。台北:貓頭鷹。(原書:Mcluhan, M. [1978].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
林志明譯(2002)。《布厄迪赫論電視》,台北:城邦文化。(原書:Bourdieu, P. [1996]. Sur la television.)
王若馨、黃郁青、夏微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書:David, M. & Sutton, C. D. [2004]. 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London : Sage.)


英文書目

Cramerotti, A. (2009). Aesthetic Journalism. Bristol: Intellect.

Dobernig,K., Lobinger, K. & Wetzstein, I. (2010). Covering conflict: differences in visual and verbal news coverage of the Gaza crisis 2009 in four weekly news media.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ry, 29, 88-105.

Gamson, W. A. (1989). News as Framing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eintist, 33(2), 157-161.

Gitlin, T. (1980). The Wohle World Is Watching.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arks, G. G., Pellechia, M. & Irvine, C. (1998). Does television news about UFOs affect viewers` UFO belief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ommunication Quaterly, 46(3), 284-294.

Sparks, G. G.& Miller. W. (2001).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television programs that depict paranormnal phenomena and beliefs in the paranorma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8(1), 98-113.

Schneeweis, A. A. G. (2005). Textu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U.S. hegemony in a U.S. film broadcast on Romanian public television. 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 25(1), 77-96.

Iedema, R. (2001). Analysis film and television: a social semiotic account of hospital: an unhealthy business. In C. J. Theo van Leeuwen (Ed.),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don: SAGE.

Tankard, J. W. (2003). The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dia framing. In O. H. G. Stephen D. Reese, Jr, August E. Grant (Ed.), Framing Public Lif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Jewitt, C. & Oyama, R. (2001). Visual meaning: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In C. J. Theo van Leeuwen (Ed.),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ndon: SAGE.

Kress, G. & Leeuwen, T. v.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NY: Routledge.

Moscowitz, L. M. (2010). Gay marriage in television news: voice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ame-sex marriage debate.

Parry-Giles, S. J. (2000). Mediating Hillary Rodham Clinton: television news practices and image-making in the postmodern age.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17.

Petersen, N. (2010). American television fiction transforming Danish teenagers’ religious imaginations. Communications, 35, 229-247.

Thussu, D. K. (2007). The evolution of infotainment. News as entertainment : the rise of global infotainmen. London SAGE.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 A., Gamson, D. C., Hoynes. W., & Sasson, T. (1992). Media imagesand the social constru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