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溫肇東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曾雅瑜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曾雅瑜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4-Oct-2012 16:11:1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Oct-2012 16:11:1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Oct-2012 16:11:1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838001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2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管理碩士學程(AMBA)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38001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台灣表演藝術尚未達到像歐美商業劇場般,可以完全以營利為導向的成熟環境,現代劇團的營運大多採「以戲養戲」的方式,「票房」是劇團最主要收入來源,倘若某個製作獲利不如預期,劇團將立即面臨生存壓力。 為了讓劇團有更好的票房收入及更穩健的營運籌劃,除了藝術層面的投入,經營管理層面的培訓與治理也同等重要;然而,主導藝術的創意人與穩健經營的行政人卻常是用不同思維在處理事情,創意端的天馬行空與行政端的錙銖必較,在面對問題時,非常容易引起爭端與摩擦。 【相聲瓦舍】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也歷經各式創意與行政間的爭執、磨合、妥協與認同,本論文企圖在瓦舍茁壯的過程中,找出創意與行政間的「最適平衡點」,並提供給相關表演藝術團隊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e market scale of Performing Arts in Taiwan that is not yet reaches the level of Europe or America.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 theatre could operate based on their profit concer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atres in Taiwan are always struggling on their survival. The main income for theatre in Taiwan is the box office. If the performance didn’t do well in the box office, the theatre would facing the pressure of dismiss. In case to make the better box office and more efficient operation plan in a theatre, we found the management skill and training is the same important as the investment on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mind set of creativity team and management team are different, sometimes even they are conflict. This kind of conflict is also happened in Comedians Workshop during the last 2 decad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most appropriate way to balance all the conflicts, adjustment and compromise. Hope we could share our experience as the reference to other theatres.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壹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第二節 研究目的 3第貳章 表演藝術產業簡介 6第一節 表演藝術的定義與分類 6第二節 表演藝術的產業特性 9第參章 研究方法 12第肆章 【相聲瓦舍】簡介 17第一節 劇團成立緣起 17第二節 組織擴張與變革 20第三節 經營成效 29第伍章 研究問題與分析 36第一節 文化創意端與行政管理端之間的矛盾衝突點 38第二節 導入商業管理,不代表遠離危機 67第三節 劇團是否真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72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79第一節 研究問題總結 79第二節 研究建議 81參考文獻….. 83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38001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藝術行政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相聲瓦舍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劇團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表演藝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行政管理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台灣現代劇團,文化創意端與行政管理端之間的磨合,以【相聲瓦舍】為例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中文部分1、 Bruno S. Frey著,蔡宜真、林秀玲譯(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台北市:典藏藝術家。2、 Philip Kotler & Joanne Scheff著,高登第譯(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台北市:遠流出版。3、 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市:典藏藝術。4、 Stewart, T.A.著,宋偉航譯。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台北:智庫。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2009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藝林探索。台北市:行政文化建設委員會。7、 李仁芳(2008)。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台北市:先覺。8、 李虹穎(2009)。從智慧資本的觀點來探討屏風表演班無形資產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 金玉琦(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新途徑: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 林奎佑(200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11、 威廉.伯恩斯(William J. Byrnes)著,貴雅文、閻蕙群譯(2004)。藝術管理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12、 畢林頓(M. Billington)(1981)。《表演藝術》。台北市:好時年。13、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著(1998)。《文化行政》。台北市:五南。14、 陳郁秀、劉育東著(2005)。《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台北市:遠流出版。15、 陳錦誠(2005)。公益創投之可行性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管理組碩士論文。16、 陳麗娟、盧家珍、陸宛蘋等(1998)。表演藝術行政系列書籍。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7、 溫慧玟(2007)。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8、 鄭美華(2004)。文化行政與藝術管理。台北市:洪葉文化。19、 鍾明德(1996)。《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二、 英文書籍與網站1、 Hirvela, D.P. (1990). The performing arts : An audience’s perspective. Dubuque Iowa : Kendall Hunt.2、 【相聲瓦舍】官方網站 http://www.ngng.com.tw3、 簡秀珍(2007)。現今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困難與危機。取自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http://www.hach.gov.tw/hach/。三、 報章雜誌1、 「賴聲川的戲劇學:高階戲劇研習大師班」(2011)。表演工作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聯合主辦。2、 王潤(2005.12.22)。相聲當然可以戲說。北京晚報,18版文娛報導。3、 尤子彥(2011)。「兩岸幾米熱」功臣,推掉快錢更紅。商業週刊,第1213期。4、 朱安如(2010)。本土創新品牌,相聲瓦舍誠心誠意打造「好幽默」。表演藝術雜誌,第210期。5、 紀慧玲(1994.3.4)。藉肢體語言說的更好看,雙人走單幫 一起顯魅力。民生報,14版文化新聞。6、 郭奕伶(2004)。文化新富人登場。商業週刊,第848期。7、 曾璐(2008)。我創作,我排演,我滿足了!。La Vie雜誌,第149期。8、 聶光炎(2000)。劇場設計16答問,原載於表演藝術雜誌,第100期。9、 蘭薰(1996.5.30)。宋少卿 馮翊綱赴大馬說相聲。自立早報,36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