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Public access to crimin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
作者 張時嘉
貢獻者 何賴傑
張時嘉
關鍵詞 偵查不公開
偵查資訊
媒體審判
公平審判
無罪推定
人格權
新聞自由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12:31 (UTC+8)
摘要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益顯困難。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書籍
1.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1998年。
2. Vincent R. Johnson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行為法,五南,2006年。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0年3月。
4. 吳翠珍、陳世敏編著,媒體素養教育,巨流,2007年1月。
5.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元照,再版,1993年9月。
6.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1999年9月。
7. 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三民,2005年8月。
8. 林育卉,虛擬的英雄:李泰安事件媒體瘋狂病歷紀實:MIT犯罪檔案&狗眼看台灣,2006年。
9.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自版,五版,2007年9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自版,五版,2007年9月。
11.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二版,2006年。
12. 松井茂記著,蕭淑芬譯,媒體法,元照,三版,2004年11月。
13. 高仁川,資訊公開制度之理論與實際,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4. 許育典,憲法,元照,二版,2008年2月。
15. 陳敏,行政法總論,五版,2007年10月。
16. 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2001年。
17.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 2004年3月。
18.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2版,2009年8月。
文章
1. 王兆鵬,論新聞記者之拒絕證言權,月旦法學雜誌,134期,頁199-211,2006年7月。
2.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3)─肖像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7期,頁61-78,2006年10月。
3. 尤伯祥,論黑色巨塔的秘密、閱卷與資訊公開,月旦法學雜誌,175期,頁275-285,2009年12月。
4. 石世豪,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851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有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12期,頁187-196,2004年9月。
5. 江嘉琪,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頁1-16,2004年3月。
6. 李震山,論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與落實,月旦法學,62期,頁35-46,2000年7月。
7. 李震山,國家機密保護法介評,月旦法學,97期,頁287-295,2003年6月。
8. 李震山,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間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9期,頁127-133,2003年8月。
9. 李震山,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6)--資訊權,法學講座,32期,頁12-25,2005年3月。
10.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期,頁15-25,2005年4月。
11.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76期,頁222-234,2005年11月。
12. 李震山,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31卷3期,頁50-60,2007年6月。
13. 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3期,頁236-251,2004年10月。
14. 何賴傑,成大mp3搜索事件之法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3期,頁82-89,2001年6月。
15. 吳巡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50期,頁245-258,2007年11月。
16. 吳巡龍,論記者拒絕證言權與對新聞媒體搜索扣押,檢察新論,1期,頁118-130,2007年1月。
17.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上)—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5期,頁19-33,2007年6月。
18.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下)—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6期,頁1-19,2007年7月。
19.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上),軍法專刊,48卷6期,頁24-35,2002年6月。
20.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48卷7期,頁31-46,2002年7月。
21. 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月旦法學雜誌,65期,頁18-19,2000年10月。
22. 林承宇,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期,頁129-156,2000年10月。
23. 林輝煌,論新聞自由與刑事司法—以新聞來源拒證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33期,頁178-186,2006年6月。
24. 侯友宜,刑案偵查過程中之新聞處理,刑事科學,54期,頁113-130,2002年9月。
25. 洪貞玲,偵查不公開干媒體何事?--反思媒體報導司法新聞,全國律師,13卷9期,頁46-54,2009年9月。
26. 涂偉俊,偵查不公開專案成果說明,全國律師,13卷9期,頁67-70,2009年9月。
27. 清水英夫著,李俊增譯,報導自由與知的權利,憲政思潮,84期,頁72-77,1988年。
28. 范立達,萬方有錯,錯在媒體?,全國律師,13卷9期,頁55-66,2009年9月。
29. 范姜真媺,國家機密與知的權利,律師雜誌,266期,頁68-84,2001年11月。
30. 游伯欽,「基本人權」之意涵—略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詮釋,載: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頁401-434,2007年。
31.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東海法學研究,9期,頁281-303,1995年9月。
32.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卷9期,頁25-39,2009年9月。
33. 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9卷3期,頁89-134,2000年4月。
34. 陳耀祥,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為討論核心,載:當代公法新論(上),頁115-142,2002年7月。
35. 陳愛娥,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憲法基礎,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24-35,2000年7月。
36. 彭文正、蕭憲文,犯罪新聞報導對於司法官「認知」、「追訴」及「判決」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5卷3期,頁107-193,2006年5月。
37. 傅美惠,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50卷2期,頁66-108,2006年4月。
38. 劉靜怡,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37期,頁36-46,2005年11月。
39. 蕭憲文,報紙犯罪新聞對閱聽人之影響研究,律師雜誌,332期,頁11-32,2007年5月。
40. 蘆部信喜著,徐漢斌譯,報導自由與美國最高法院之判決,憲政思潮,84期,頁62-71,1988年。

德文文獻
書籍
1. Beulke, Werner, Strafprozessrecht, 10. Aufl., 2008.
2. Hamm, Rainer, Große Stafprozesse und die Macht der Medien : Eine Vorlesungsreihe im Wintersemester 1995/96, 1997.
3. Löffler, Martin / Ricker, Reinhart, Handbuch des Presserechts, 5 Aufl., 2005.
4. Pieroth, Bodo/Schlink, Bernhard,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22. Aufl., 2006.
文章
1. Friedrichsen, Gisela, Das Interesse der Öffentlichkeit an einer Justizberichterstattung durch die Medien, StV 2005, 169.
2. Hassemer, Winfried, Grundsätzliche Aspekte des Verhältnisse von Medien und Strafjustiz, StV 2005, 167.
3. Hassemer, Winfried, Vorverurteilung durch die Medien?, NJW 1985, 1921.
4. Hohmann, Olaf, Verdachtsberichterstattung und Strafverteidigung – Anwaltsstrategien im Umgang mit den Medien, NJW 2009, 881.
5. Huber, Barbara, Die angelsächsische Variante des Verhältninsses der Presse zur Strafjustiz, StV 2005, 181.
6. Koppenhöfer, Brigitte, Wie unabhängig von den Medien kann, darf, muß die Justiz sein?, StV 2005, 172.
7. Lorz, Alexander, Neue Vorgaben für die Öffentlichkeitsarbeit der Justiz?, NJW 2005, 2657.
8. Meier, Bernd-Dieter,Auskünfte gegenüber den Medien,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89.
9. Müller, Gerda, Probleme der Gerichtsberichterstattung, NJW 2007, 1617.
10. Neuling, Christian-Alexander, Strafjustiz und Medien – mediale Öffentlichkeit oder „justizielle Schweigepflicht“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HRRS 3/2006, 94.
11. Riklin, Franz/Höpfel, Frank, Schutz von Beschuldigten vor identifizierender Berichterstattung,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69.
12. Riklin, Franz/Höpfel, Frank, Verletzung der Unschuldsvermutung,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 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53 .
13. Roxin, Claus, Strafrechtliche und strafprozessuale Probleme der Vorverurteilung, NStZ 1991, 153.
14. Schaefer, Hans Christoph, Vorverurteilung (am Fall des P. Graf), NJW 1996, 496.
15. Schöch, Heinz, Schutz von Verletzten,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79.
16. Schroers, Jochen, Versteckte Probleme bei der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Staatsanwaltschaften und Medien, NJW 1996,969.
17. Soehring, Jörg, Presse, Persönlichkeitsrechte und „Vorverurteilung“, GRUR 1986, 518.
18. Tilmann, Job, Prozeßführung der Stattsanwaltschaft und Medien, StV 2005, 175.
19. Weigend, Thomas, Medienöffentlichkeit des Ermittlungs- verfahrens?,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33.
20. Widmaier, Gunter, Gerechtigkeit–Aufgabe von Justiz und Medien?, NJW 2004, 399.
21. Wohlers, Wolfgang, Prozessuale Konsequenzen präjudizierender Medienberichterstattung, StV 2005, 187.
英文文獻
書籍
1. Bunker, Matthew D., JUSTICE AND THE MEDIA : RECONCILING FAIR TRIALS AND A FREE PRESS (1997).
2. Ovey, Clare & White, Robin, JACOBS AND WHITE :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4th ed. 2006).
3. Paraschos, Emmanuel E., MEDIA LAW AND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NATIONAL, TRANSNATIONAL, AND U.S. PERSPECTIVES (1998).
文章
1. Glavin, Rita M., Prosecutors Who Disclose Prosecutorial Information for Literary or Media Purposes: What About the Duty of Confidentiality?, 63 Fordham L. Rev. 1809 (1995).
2. Levenson, Laurie L., High-profile Prosecutors & High-profile Conflicts, 39 Loy. L.A. L. Rev. 1237 (2006).
3. Minnefor, Eileen A., Looking for Fairtrial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ed for More Stringent Gag Orders Against Trial Participants, 30 U.S.F. L. REV. 95 (1995).
4. Reidy, Megan, The Impact of Media Coverage on Rape Shield Laws in High-profile Cases: Is the Victim Receiving a “Fairtrial”?, 54 CATH.U. L. REV. 297 (2004).
5. Tabner, Kathryn, Comment, Does a Denial of Access to Search Warrant Affidavi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of the Press?, 55 ALB. L. REV. 495 (199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3651036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3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賴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時嘉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時嘉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Oct-2012 16:12:31 (UTC+8)-
dc.date.available 24-Oct-2012 16:12: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12: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65103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65103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益顯困難。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1章 緒論 1
第1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架構 1
第1項 研究目的 1
第1款 偵查不公開的現代意義 1
第2款 偵查不公開的多重目的與三面關係 2
第2項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1款 研究方法 3
第2款 研究架構 4
第2節 偵查資訊 4
第1項 物的範圍 4
第2項 人的範圍 5
第3項 時的範圍 6
第3節 刑訴法第245條的立法背景與規範目的 8
第1項 修正沿革 8
第1款 舊法的修正歷程 8
第2款 現行法的修正理由 9
第2項 現行法之立法背景 10
第1款 立法資料 10
第2款 評析 13
第4節 其他與偵查資訊公開有關之規定 14
第1項 刑事訴訟法 14
第2項 刑事訴訟法外之其他法規 15
第5節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定位與現行法制之不足 19
第1項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定位 19
第1款 媒體並非刑事訴訟法第245條的規範對象? 19
第2款 自偵查不公開原則欲保障之價值觀之 20
第3款 媒體應受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拘束 20
第2項 現行法制規範密度不足 21
第1款 廣電法規幾無規範 21
第2款 三面關係的失衡—偵查機關與媒體利害與共 22
第2章 偵查不公開與偵查目的 24
第1節 接近權與偵查程序 24
第1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審判程序接近權的見解 24
第1款 Gannett Co. v. DePasquale 24
第2款 Richmond Newspapers, Inc. v. Virginia 25
第3款 Globe Newspaper Co. v. Superior Court 27
第4款 Press-Enterprise Co. v. Superior Court (Press-Enterprise I) 27
第5款 Press-Enterprise Co. v. Superior Court (Press-Enterprise II) 28
第2項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在搜索票核發程序的處理 31
第1款 In re Search Warrant for Secretarial Area—Gunn 31
第2款 Times Mirror Co. v. United States 32
第3款 Baltimore Sun Co. v. Goetz 33
第4款 In re Newsday, Inc. 34
第3項 對於偵查程序無接近權 35
第1款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運用Press-Enterprise II法則的啟示 35
第2款 以Press-Enterprise II法則檢驗我國的偵查程序 36
第2節 偵查目的之維護 38
第1款 偵查目的是重要的國家利益 38
第2款 檢察官為維護偵查目的有權揭露偵查資訊 39
第3款 偵查機關中資訊流通的必要性 40
第4款 偵查策略有效性及維護消息來源之必要 41
第5款 偵查機關有義務公開資訊的特殊情形 42
第3章 公平審判與無罪推定 44
第1節 偵查資訊公開對公平審判之影響 44
第1項 公平審判原則的意義 44
第1款 公平審判原則的意義 44
第2款 外國法的規定 45
第3款 我國法的依據 46
第2項 偵查不公開的違反引致公眾預判 47
第1款 審判權由國家壟斷而非媒體所能取代 47
第2款 預判擾亂司法不具正當性 47
第3款 公眾預判效應 48
第4款 公眾預判架空公平審判 49
第3項 公眾預判對公平審判的影響 49
第1款 法官的心證受到公眾預判的影響難以測定 49
第2款 從「程序的司法形塑性」理解公眾預判對公平審判的影響 50
第3款 良好的制度設計方能創造優質審判 51
第4款 公眾預判動搖公平審判非法治國家所能允許 52
第2節 偵查資訊公開對無罪推定的影響 53
第1項 無罪推定原則的意義 53
第1款 無罪推定原則的定義 53
第2款 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 54
第2項 偵查資訊公開泛濫足以顛覆無罪推定 55
第1款 「公眾預判有罪」實質否定無罪推定 55
第2款 無罪推定的人格權功能 56
第3款 國家有義務設立法律制度以保障無罪推定 57
第4章 隱私權、名譽權及其他不公開所保障的權利 58
第1節 隱私權 58
第1項 隱私權的內涵 58
第1款 隱私權的意義 58
第2款 Prosser教授就隱私權的分類 59
第3款 外國法制在隱私權的發展 60
第1目 美國 60
第2目 英國 61
第3目 德國 62
第4目 歐洲人權公約 63
第4款 我國法制在隱私權的發展 65
第2項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67
第1款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範圍較一般人為限縮 67
第2款 公眾人物的分類 68
第3款 私密領域不容侵犯 69
第4款 同意之例外 69
第5款 Caroline von Hannover v. Germany 70
第6款 Galella v. Onassis 71
第7款 以個人事務之公開是否有益公共利益為判斷標準 72
第3項 偵查資訊公開與個人隱私 72
第1款 個人資訊的保密與例外 72
第2款 遵守偵查不公開以保障個人隱私 74
第3款 侵犯隱密的犯罪報導 75
第4款 犯罪報導公開揭露困窘私事 77
第5款 媒體就官方消息為公正報導應予免責 77
第2節 名譽權 79
第1項 名譽與誹謗 79
第1款 名譽權的意義 79
第2款 事實主張與意見表達之區分? 80
第3款 誹謗性 82
第4款 謗誹性言論僅具較低的價值 82
第5款 真實惡意原則 83
第6款 誹謗訴訟的舉證分配 84
第2項 犯罪報導與名譽權保障 86
第1款 預判有罪的報導係不實報導 86
第2款 犯罪報導須具有公共爭議性 87
第3款 是否為公眾人物 88
第4款 名譽權和新聞自由的衝突 89
第3節 其他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權利 90
第1款 生命、身體、自由、財產等個人法益 90
第2款 未成年人及性侵害犯罪被害人 91
第3款 國家機密與商業利益 92
第5章 新聞自由 93
第1節 知的權利與新聞自由 93
第1款 知的權利之本質 93
第2款 新聞媒體是人民行使知的權利之代理人 94
第3款 媒體是人民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與監督機關 95
第4款 新聞自由是制度性基本權利 96
第5款 新聞自由的權利內涵 98
第6款 新聞自由所保障的「新聞」 99
第7款 新聞的載體 99
第2節 媒體的注意義務與免責權 100
第1款 注意義務 100
第1目 真實性義務 101
第2目 客觀義務 102
第3目 利益衡量義務 103
第2款 注意義務在犯罪報導的運用 104
第3款 公正報導免責權 105
第4款 中立報導免責權 106
第3節 接近使用媒體權 107
第1款 接近使用媒體權的概念 107
第2款 釋字第364號解釋 108
第3款 接近使用媒體權的內涵 109
第4款 犯罪報導與接近使用媒體權 111
第4節 新聞記者的拒絕證言權 111
第1款 新聞記者之拒絕證言權的內涵與限制 111
第2款 記者可以拒絕透漏偵查資訊的來源? 114
第5節 媒體、偵查機關與案件相關人 115
第1款 刑事司法與媒體的互動關係 116
第1目 媒體是刑事司法與人民間的溝通媒介 116
第2目 刑法及刑罰理論與媒體傳播 117
第3目 新聞報導中呈現的司法形象與刑事司法期望之落差 118
第2款 媒體對偵查機關的監督功能 119
第3款 媒體對偵查機關造成的不良影響 120
第4款 市場取向的媒體生態 121
第5款 新聞自由亦應符合法律規範 122
第6款 新聞對於犯罪嫌疑人的報導 122
第7款 身分辨識性的新聞報導 123
第1目 德國的觀點 123
第2目 瑞士的觀點 124
第3目 奧地利的觀點 125
第4目 對於犯罪嫌疑人身分的公開 126
第5目 對於犯罪被害人身分的公開 127
第8款 媒體不得評論偵查中案件? 127
第6章 職務規範與媒體自律 129
第1節 公務員的職務規範 129
第1款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74以下的規定 130
第2款 德國偵查機關依刑事訴訟法對媒體提供資訊 131
第3款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75條的缺陷 132
第4款 Meier的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75條a修正建議 133
第5款 我國就偵查資訊是否應秘密標準過於抽象 137
第6款 偵查機關內部訂定行政規則之必要 138
第7款 美國CFR對司法機關職員提供資訊的規定 139
第8款 美國ABA Model Rule 140
第9款 美國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142
第10款 檢視我國偵查機關的資訊傳播規範 145
第1目 法律保留層面不足 145
第2目 檢察、警察暨調查機關偵辦刑事案件新聞處理注意要點 146
第11款 檢察機關公開發言的影響力—Mannesmann案 148
第12款 偵查機關公務員違法洩漏偵查資訊之行政懲處 150
第2節 媒體自律 151
第1款 媒體自律規範 151
第2款 媒體自律的運作 151
第3款 媒體自律規範的功能 152
第4款 德國媒體協會頒布的媒體規則 153
第5款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行綱要 155
第6款 媒體自律的侷限性 157
第7章 規範秩序的失控與因應措施 159
第1節 氾濫的資訊流通與公眾預判的產生 159
第1款 虛幻的言論自由市場 159
第2款 媒體「反映」輿論?或「製造」輿論? 160
第3款 媒體與偵查機關的共生關係—軟弱的第四權 162
第4款 媒體報導對人格權的侵害 163
第5款 商業競爭下的媒體失序 163
第6款 偵查機關與媒體合演的踐踏人權大戲 164
第2節 延期、更換審判地等程序措施 165
第1款 訴訟指揮權及警察權 165
第2款 公開或關閉審判 166
第3款 移轉管轄 168
第4款 迴避 168
第5款 強制辯護 169
第3節 封口令與藐視法庭罪 169
第1款 對於媒體核發封口令 169
第2款 對於訴訟參與人核發封口令 170
第3款 英國法的藐視法庭罪 172
第4款 法制的差異性 174
第4節 訴訟障礙事由與刑罰減輕事由 176
第1款 訴訟障礙事由及刑罰減輕事由 176
第2款 公眾預判作為訴訟障礙事由 177
第3款 公眾預判作為刑罰減輕事由 178
第5節 證據排除 179
第1款 證據排除法則(證據禁止法則)的概念 179
第2款 偵查不公開的違反與證據禁止 180
第3款 受到公眾預判效應影響的證言 181
第4款 用證據禁止法則來處理公眾預判效應的盲點 181
第8章 偵查資訊違法公開的刑事與民事責任 182
第1節 刑事責任 182
第1項 媒體應負刑事責任? 182
第1款 特殊情況下仍可使媒體從業人員負刑事責任 182
第2款 應在刑法中明定媒體責任 183
第2項 洩密罪 185
第1款 德國刑法第353條d 185
第2款 我國刑法第132條之規定 187
第3款 偵查資訊是否「應秘密」? 188
第3項 誹謗罪 190
第1款 我國刑法第310條 190
第2款 奧地利及德國刑法的啟示 191
第2節 民事責任 193
第1項 國家責任 193
第1款 國家賠償法的規定 193
第2款 偵查機關的國賠責任 193
第3款 偵查機關的公務員有守密的義務 194
第4款 刑訴第245條第3項亦保護案件相關人之權利 195
第5款 偵查機關公務員應知悉守密規定 196
第6款 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特別規定 196
第7款 偵查機關違反偵查不公開而負國賠責任之案例 197
第2項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197
第1款 名譽權 198
第1目 刑法的阻卻違法事由同為民法侵權行為所考慮 198
第2目 我國實務見解評析 199
第2款 隱私權 201
第1目 Prosser的四項分類在偵查資訊違法公開的適用 202
第2目 隱私權在我國仍待發展 204
第3款 肖像權 205
第1目 肖像權的內涵 205
第2目 法國法的規定 205
第3目 德國法的規定 205
第4目 車商小開死亡紀事案 206
第4款 特別法 208
第1目 個人資料保護法 208
第2目 奧地利媒體法 210
第3項 民事賠償的發展、困境與展望 212
第1款 媒體違法公開偵查中之個人資訊的實務見解 212
第1目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重上字第587號民事判決 212
第2目 評析 213
第3目 其他見解 214
第2款 犯罪報導中對人格權之侵害在德國法的發展 215
第3款 民事賠償的侷限性 216
第4款 鼓勵民事求償以平衡三方關係 216
第9章 結論 218
附錄一 28 CFR 50.2 227
附錄二 檢察、警察暨調查機關偵查刑事案件新聞處理注意要點 236
附錄三 Publizistische Grundsätze (Pressekodex) 240
附錄四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行綱要(部分) 245
參考文獻 249
中文文獻 249
書籍 249
文章 249
德文文獻 252
書籍 252
文章 252
英文文獻 254
書籍 254
文章 254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3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偵查不公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偵查資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平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無罪推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格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自由zh_TW
dc.title (題名)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zh_TW
dc.title (題名) Public access to crimin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書籍
1.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1998年。
2. Vincent R. Johnson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行為法,五南,2006年。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0年3月。
4. 吳翠珍、陳世敏編著,媒體素養教育,巨流,2007年1月。
5.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元照,再版,1993年9月。
6.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1999年9月。
7. 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三民,2005年8月。
8. 林育卉,虛擬的英雄:李泰安事件媒體瘋狂病歷紀實:MIT犯罪檔案&狗眼看台灣,2006年。
9.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自版,五版,2007年9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自版,五版,2007年9月。
11.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二版,2006年。
12. 松井茂記著,蕭淑芬譯,媒體法,元照,三版,2004年11月。
13. 高仁川,資訊公開制度之理論與實際,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4. 許育典,憲法,元照,二版,2008年2月。
15. 陳敏,行政法總論,五版,2007年10月。
16. 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2001年。
17.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 2004年3月。
18.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2版,2009年8月。
文章
1. 王兆鵬,論新聞記者之拒絕證言權,月旦法學雜誌,134期,頁199-211,2006年7月。
2.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3)─肖像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7期,頁61-78,2006年10月。
3. 尤伯祥,論黑色巨塔的秘密、閱卷與資訊公開,月旦法學雜誌,175期,頁275-285,2009年12月。
4. 石世豪,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851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有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12期,頁187-196,2004年9月。
5. 江嘉琪,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頁1-16,2004年3月。
6. 李震山,論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與落實,月旦法學,62期,頁35-46,2000年7月。
7. 李震山,國家機密保護法介評,月旦法學,97期,頁287-295,2003年6月。
8. 李震山,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間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9期,頁127-133,2003年8月。
9. 李震山,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6)--資訊權,法學講座,32期,頁12-25,2005年3月。
10.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期,頁15-25,2005年4月。
11.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76期,頁222-234,2005年11月。
12. 李震山,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31卷3期,頁50-60,2007年6月。
13. 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3期,頁236-251,2004年10月。
14. 何賴傑,成大mp3搜索事件之法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3期,頁82-89,2001年6月。
15. 吳巡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50期,頁245-258,2007年11月。
16. 吳巡龍,論記者拒絕證言權與對新聞媒體搜索扣押,檢察新論,1期,頁118-130,2007年1月。
17.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上)—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5期,頁19-33,2007年6月。
18.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下)—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6期,頁1-19,2007年7月。
19.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上),軍法專刊,48卷6期,頁24-35,2002年6月。
20.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48卷7期,頁31-46,2002年7月。
21. 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月旦法學雜誌,65期,頁18-19,2000年10月。
22. 林承宇,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期,頁129-156,2000年10月。
23. 林輝煌,論新聞自由與刑事司法—以新聞來源拒證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33期,頁178-186,2006年6月。
24. 侯友宜,刑案偵查過程中之新聞處理,刑事科學,54期,頁113-130,2002年9月。
25. 洪貞玲,偵查不公開干媒體何事?--反思媒體報導司法新聞,全國律師,13卷9期,頁46-54,2009年9月。
26. 涂偉俊,偵查不公開專案成果說明,全國律師,13卷9期,頁67-70,2009年9月。
27. 清水英夫著,李俊增譯,報導自由與知的權利,憲政思潮,84期,頁72-77,1988年。
28. 范立達,萬方有錯,錯在媒體?,全國律師,13卷9期,頁55-66,2009年9月。
29. 范姜真媺,國家機密與知的權利,律師雜誌,266期,頁68-84,2001年11月。
30. 游伯欽,「基本人權」之意涵—略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詮釋,載: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頁401-434,2007年。
31.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東海法學研究,9期,頁281-303,1995年9月。
32.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卷9期,頁25-39,2009年9月。
33. 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9卷3期,頁89-134,2000年4月。
34. 陳耀祥,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為討論核心,載:當代公法新論(上),頁115-142,2002年7月。
35. 陳愛娥,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憲法基礎,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24-35,2000年7月。
36. 彭文正、蕭憲文,犯罪新聞報導對於司法官「認知」、「追訴」及「判決」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5卷3期,頁107-193,2006年5月。
37. 傅美惠,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50卷2期,頁66-108,2006年4月。
38. 劉靜怡,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37期,頁36-46,2005年11月。
39. 蕭憲文,報紙犯罪新聞對閱聽人之影響研究,律師雜誌,332期,頁11-32,2007年5月。
40. 蘆部信喜著,徐漢斌譯,報導自由與美國最高法院之判決,憲政思潮,84期,頁62-71,1988年。

德文文獻
書籍
1. Beulke, Werner, Strafprozessrecht, 10. Aufl., 2008.
2. Hamm, Rainer, Große Stafprozesse und die Macht der Medien : Eine Vorlesungsreihe im Wintersemester 1995/96, 1997.
3. Löffler, Martin / Ricker, Reinhart, Handbuch des Presserechts, 5 Aufl., 2005.
4. Pieroth, Bodo/Schlink, Bernhard,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22. Aufl., 2006.
文章
1. Friedrichsen, Gisela, Das Interesse der Öffentlichkeit an einer Justizberichterstattung durch die Medien, StV 2005, 169.
2. Hassemer, Winfried, Grundsätzliche Aspekte des Verhältnisse von Medien und Strafjustiz, StV 2005, 167.
3. Hassemer, Winfried, Vorverurteilung durch die Medien?, NJW 1985, 1921.
4. Hohmann, Olaf, Verdachtsberichterstattung und Strafverteidigung – Anwaltsstrategien im Umgang mit den Medien, NJW 2009, 881.
5. Huber, Barbara, Die angelsächsische Variante des Verhältninsses der Presse zur Strafjustiz, StV 2005, 181.
6. Koppenhöfer, Brigitte, Wie unabhängig von den Medien kann, darf, muß die Justiz sein?, StV 2005, 172.
7. Lorz, Alexander, Neue Vorgaben für die Öffentlichkeitsarbeit der Justiz?, NJW 2005, 2657.
8. Meier, Bernd-Dieter,Auskünfte gegenüber den Medien,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89.
9. Müller, Gerda, Probleme der Gerichtsberichterstattung, NJW 2007, 1617.
10. Neuling, Christian-Alexander, Strafjustiz und Medien – mediale Öffentlichkeit oder „justizielle Schweigepflicht“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HRRS 3/2006, 94.
11. Riklin, Franz/Höpfel, Frank, Schutz von Beschuldigten vor identifizierender Berichterstattung,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69.
12. Riklin, Franz/Höpfel, Frank, Verletzung der Unschuldsvermutung,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 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53 .
13. Roxin, Claus, Strafrechtliche und strafprozessuale Probleme der Vorverurteilung, NStZ 1991, 153.
14. Schaefer, Hans Christoph, Vorverurteilung (am Fall des P. Graf), NJW 1996, 496.
15. Schöch, Heinz, Schutz von Verletzten,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79.
16. Schroers, Jochen, Versteckte Probleme bei der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Staatsanwaltschaften und Medien, NJW 1996,969.
17. Soehring, Jörg, Presse, Persönlichkeitsrechte und „Vorverurteilung“, GRUR 1986, 518.
18. Tilmann, Job, Prozeßführung der Stattsanwaltschaft und Medien, StV 2005, 175.
19. Weigend, Thomas, Medienöffentlichkeit des Ermittlungs- verfahrens?,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33.
20. Widmaier, Gunter, Gerechtigkeit–Aufgabe von Justiz und Medien?, NJW 2004, 399.
21. Wohlers, Wolfgang, Prozessuale Konsequenzen präjudizierender Medienberichterstattung, StV 2005, 187.
英文文獻
書籍
1. Bunker, Matthew D., JUSTICE AND THE MEDIA : RECONCILING FAIR TRIALS AND A FREE PRESS (1997).
2. Ovey, Clare & White, Robin, JACOBS AND WHITE :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4th ed. 2006).
3. Paraschos, Emmanuel E., MEDIA LAW AND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NATIONAL, TRANSNATIONAL, AND U.S. PERSPECTIVES (1998).
文章
1. Glavin, Rita M., Prosecutors Who Disclose Prosecutorial Information for Literary or Media Purposes: What About the Duty of Confidentiality?, 63 Fordham L. Rev. 1809 (1995).
2. Levenson, Laurie L., High-profile Prosecutors & High-profile Conflicts, 39 Loy. L.A. L. Rev. 1237 (2006).
3. Minnefor, Eileen A., Looking for Fairtrial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ed for More Stringent Gag Orders Against Trial Participants, 30 U.S.F. L. REV. 95 (1995).
4. Reidy, Megan, The Impact of Media Coverage on Rape Shield Laws in High-profile Cases: Is the Victim Receiving a “Fairtrial”?, 54 CATH.U. L. REV. 297 (2004).
5. Tabner, Kathryn, Comment, Does a Denial of Access to Search Warrant Affidavi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of the Press?, 55 ALB. L. REV. 495 (199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