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新竹市城隍信仰與六將研究
A study of city God cult and six generals in Xinzhu city
作者 江怡葳
貢獻者 謝世維
江怡葳
關鍵詞 幽冥信仰
幽冥兵將
新竹都城隍
六將
奉旨賑孤
新竹中元祭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36:39 (UTC+8)
摘要 民間信仰組織如同人間社會,包括出變理陰陽之幽冥體系。幽冥神祇代表著人對於死後審判的想像,並發展出神判式的司法神系統,以及專屬之幽冥兵將。司法神顧名思義是指專司理律法的神祇,祂們執行律法的範圍包括神界及陰間,不僅是人間管理現世的地方官,洞察隱藏的奸惡,彌補陽間律法之空檔,並巡視人在世時所犯罪惡,更能於人死後世界提供公平正義之裁決。
城隍為司法神祇之一,新竹都城隍因奉光緒皇帝聖旨,因此於中元當日領全國官民進行護國佑民大法會,並由城隍賑孤繞境,安撫竹塹城內之無主枯骨與荒塚,使得滯留人間之鬼魂得已受到接濟與普渡,此項習俗有別於台灣民間於農曆七月間,神明皆不出巡以讓好兄弟享用人間供養之傳統,顯示出新竹城隍在台灣幽冥信仰體系中之特殊地位。
新竹都城隍麾下有一特殊之幽冥兵將組合-「六將」,即范、謝、鎖、枷、馬、牛六位將軍。且除城隍廟外,東寧宮、境福宮、新竹佑聖宮、普天城隍廟、南星宮亦皆祀有六將,藉由幽冥兵將的信仰擴散,形塑出新竹市濃厚之幽冥信仰的氛圍。新竹六將之特色為展演時皆以人肩負的「神將」,有別於民間常見由人裝扮之家將或官將首,其最重要的集結場合,為新竹都城隍廟中元祭典時之賑孤遶境。而新竹都城隍之中元祭典除賑孤繞境外,自農曆六月十二日迎請陰陽司公出龕開始,至農曆七月最後一天關虎門,期間尚有夯枷、查夜、迎路關等其他儀式,極具在地特色,
筆者於民國九十九年七月至民國一百年七月期間,由新竹都城隍廟及其六將會為中心展開田野調查,與現存之文獻與文物,以理解六將產生之背景與其發展歷史,並對照新竹市其他供奉六將之廟宇及相關人士進行之訪查紀錄,歸納整理出六將於新竹市之發展脈絡,另就新竹都城隍中元祭典各項儀式之內涵及六將或六將會於祭典期間所代表的角色與任務執行切入,研析六將之於幽冥信仰中所代表的功能與象徵意義。
參考文獻 專書
Sutton, Donald S.“Steps of Perfection: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wieth-Century Taiwa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2003
《新竹市志》,卷五〈文教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
山根勇藏,《台灣民俗風物雜記》,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1990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學生出版社,2003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渡、祭厲與善書》,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卷,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
李宗益,《將源:論官將首》,台北:永豐厝,2002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
李亦園,《新竹市民宗教行為研究》,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研究計畫,1987
,《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頁259-290。
李乾朗主持、張德南等撰,《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新竹:新竹市文化出版,199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呂江銘,《家將》,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2002
,《官將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蘆洲神將(上)神將文化閱覽卷》,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蘆洲神將(下)神將藝術賞析卷》,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八將》,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台北:石渠出版,2008
呂江銘、林琪雯、許禎庭、楊純純,《新莊大熱鬧-2001年臺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1
呂宗力、鑾保群編,《台灣民間諸神(上)(下)》,台北:學生,1991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1990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北縣文化出版,1995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2000
吳騰達,《台灣民間雜技》,台北:漢光文化,1996
吳俊雄,《竹塹城之沿革考》,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恠我氏著、林美容點校,《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張永堂編,《續修新竹市志》(上冊)、(中冊)、(下冊),新竹:新竹市政府,2005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6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台北:雲龍出版,1993
,《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陳丁林,《南瀛藝陣誌》,台南:南縣文化,1997
陳彥仲、黃麗如等,《台灣的藝陣》,台北:遠足文化,2001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陳瑤倩,《臺灣的地獄司法神-清中葉以來時王信仰與玉歷寶鈔》,臺北:蘭臺,2006
陳信聰,《幽明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臺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
郭淨,《中國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89
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台北:臺原文化,1989
《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台北:臺原,1991
《台灣冥魂傳奇》,台北:台原,1992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
《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2000
黃柏芸,《台灣的城隍廟》,台北:遠足文化,2006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
葉明生,《福建省邵武市大阜崗鄉河源村的「跳番僧」與「跳八蠻」》,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
蔡翊鑫,《人與鬼之交流:新竹都城隍中元祭採實》,高雄:麗文出版,2011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6
鄭志明,《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中和市:大道文化,1996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書店,1994
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2005
鍾華操《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79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83
劉還月,《台灣民俗誌》,台北:洛城出版社,1986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臺原文化,1994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臺原文化,1994
《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2000
《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台北:常民文化,2000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謝宗榮、李秀娥,《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台北霞海城隍廟,2006
漢寶德 主持,《新莊廣福宮調查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1985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台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台北:眾文圖書,1999
薛若鄰主編,《中國巫儺面具藝術》,台北:南天,1996
錢茀,《儺俗史》,南京: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藝文出版社,2000
蕭兵,《儺蜡之風》,南京:江蘇出版社,1992
顧朴光,《中國面具史》,貴陽:貴州民族出版,1996
胡樸安編撰,《中華全國風俗志》,台北:啓新書局,1983


期刊論文
David Johnson,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5(2)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Cambridge,1985,pp363-475。
Stephan Feuchtwang “ School Temple and City God. In The City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 Stanford U. Press.1977,pp. 581-608.
Paul Katz,”Festival Systems and the Division of Ritual Labor: A Case Study of the An-fang at Hsin-chung’s Ti-Tsang An”《民俗曲藝》130(2001),pp.57-124。
Wang Chien-ch’ua n(王見川)“The White Dragon Hermitage and the Spread of the Eight Generals Procession Troupe in Taiwan” The People and the Dao.2009.pp283-302.
Paul Katz〈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第16卷(1998),pp.123-159。
Wolf P. Arthur著、張珣譯〈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台北;1997,pp.249-250。
王天麟,〈新莊市的歷史與本土宗教發展現況〉,《民俗曲藝》,台北:2001,頁65-94。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新論-以竹山地區的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台中:2003,頁183-210。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臺南文化》,新二十二期(台南:1986,頁47-65。
李基祖,〈城隍信仰與台灣歷史〉,《臺灣源流》,12,台北:1998,頁108-114
李宗益,〈俊賢堂與地藏庵新莊大拜拜的演變〉,《臺灣史蹟研究會八十七年會友年會論文選集》,台北:1998,頁269-279。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禳災儀式的轉化〉,《民俗曲藝》,台北:2004,頁351-385。
〈源於臺北縣的文化資產──以官將首為主軸的新莊關將文化〉,《北縣文化》,93,台北:2007,頁14-34。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台北:1994,頁116-150。
〈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頁373-422。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台北:1994,頁183-210。
〈臺灣民間禮俗中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8期(1994),頁32-53。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鈞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1999,頁53-110。
〈台灣的歲時行事與民間傳說-以上元、中元的儀式、神話為例〉第一屆中國民間文學國際學術會議,1991。
〈解結與扮犯:道教、禮祝的文化療癒〉,宗教經驗與臨床療癒國際研討會,2011,頁1-16。
李乾朗,〈新竹都城隍廟的建築〉《老城隍.新新竹 新竹都城隍廟建基二百五十週年城隍學術研討會》,新竹市:1998,頁3-14。
余耀文、蕭真真,〈新竹州戰後慰靈碑的歷史回顧〉,《新竹文獻雜誌》,44,新竹:2009,頁61-80
張德南,〈大眾廟中元祭祀碑〉,《竹塹文獻雜誌》,44,新竹:2009,頁54-60。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台灣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台北:2002,頁1-30。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台北:2000,頁145-210。
阮昌銳,〈義民爺的城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台北:1990,頁165-188。
呂一中,〈台南縣佳里鎮鎮山宮八家將〉《台灣宗教研究通訊》3,頁1-20。
〈佳里鎮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文化源流之探討〉《台灣宗教研究通訊》3,頁21-3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台北:1994,頁147-191。
呂江銘,〈將神人敬四方名-淺談「官將首」〉,《北縣文化》48,台北:1996,頁42-49。
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與民俗藝陣中的面具運用〉(希臘國際假面藝術研究發表會,2002)。
周 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淺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50期,台中:2000,頁7。
周華斌,〈儺儀面具的沿革-兼談儺麵與戲面〉《民俗曲藝》69,台北:1991,頁119-164。
曾玉昆,〈由舊城城隍爺的出巡探討台灣民間的城隍信仰〉,《高市文獻》十卷三期,高雄:1998,頁1-58。
高賢治,〈台灣幽冥界特殊的神衹〉《台灣風物》39:3,台北!1991,頁128-141。
許雪姬,〈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02,台北:1992,頁1-27。
唐 羽,〈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壹)〉,《北縣文化》,48,台北:1996,頁4-14。
〈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貳)〉,《北縣文化》,49,台北:1996,頁53-60。
〈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參)〉,《北縣文化》,50,台北:1996,頁61-66。
黃有興,〈澎湖馬公城隍廟志〉《澎湖馬公城隍廟志(上冊)》,澎湖縣:1999
張 珣,〈「八家將」新研究:蘇堂棣(Donald S. Sutton)《如意步》(Steps of Perfection: 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評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7,台北:2005,頁343-355。
陳威伯,〈尾生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7台北;2008,頁123-136。
陳威伯、施靜宜,〈七爺八爺成神故事〉《稻江學報》,3: 1(嘉義,2008,頁314-325。
康 豹,〈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16,台北:1997,頁123-159。
康 豹,〈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台北:2000,頁173-202。
黃文博,〈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民俗曲藝》71,台北:1991,頁212-223。
黃運喜,〈從文化行銷觀點看新竹都城隍廟「城隍祭」活動〉《宗教哲學》,52(台北:2008,頁128。
張德南,〈新竹都城隍信仰的研究〉《老城隍.新新竹 新竹都城隍廟建基二百五十週年城隍學術研討會》,新竹市政府:1998。
新莊文史讀書會、興直堡文史工作室編著,《新莊港˙講新庄》,台北,1998,頁50-53。
葉明生,〈論「八將」在福建的流布、變異及儺文化的意義〉《民俗曲藝》期85,台北:1993,頁63-103。
隗 芾,〈論民俗中儺文化的改造〉《民俗曲藝》83,台北:1993,頁169-190。
鄧嗣禹撰,黃培、陶晉生編,〈城隍考〉《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食貨出版,1980,頁55-95。
謝佳榮〈臺灣城隍信仰之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30卷,台北:1987,頁23-41。
賴亮郡,〈家將「四季大神」初探〉《興大歷史學報》,18,台中:2007,頁315-350。
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42:4,台北:1992,頁105-136。
戴文鋒,〈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台北:1997,頁52-109。


學位論文
王耀賢,《府城城隍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0
王琰玲,《城隍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呂健鋒,《臺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08
林蔚嘉,〈台灣神將文化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孟文筠,《明代以來城隍故事與信仰》,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
楊天厚,《金門城隍信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3
郭國璽,《寺廟建築生命史-臺灣府城隍廟之研究》,高雄: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2005
凌淑菀,〈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沛霖,《臺灣城隍廟的儀式空間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20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4156011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6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謝世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怡葳zh_TW
dc.creator (作者) 江怡葳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Oct-2012 16:36:39 (UTC+8)-
dc.date.available 24-Oct-2012 16:36: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36: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6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6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民間信仰組織如同人間社會,包括出變理陰陽之幽冥體系。幽冥神祇代表著人對於死後審判的想像,並發展出神判式的司法神系統,以及專屬之幽冥兵將。司法神顧名思義是指專司理律法的神祇,祂們執行律法的範圍包括神界及陰間,不僅是人間管理現世的地方官,洞察隱藏的奸惡,彌補陽間律法之空檔,並巡視人在世時所犯罪惡,更能於人死後世界提供公平正義之裁決。
城隍為司法神祇之一,新竹都城隍因奉光緒皇帝聖旨,因此於中元當日領全國官民進行護國佑民大法會,並由城隍賑孤繞境,安撫竹塹城內之無主枯骨與荒塚,使得滯留人間之鬼魂得已受到接濟與普渡,此項習俗有別於台灣民間於農曆七月間,神明皆不出巡以讓好兄弟享用人間供養之傳統,顯示出新竹城隍在台灣幽冥信仰體系中之特殊地位。
新竹都城隍麾下有一特殊之幽冥兵將組合-「六將」,即范、謝、鎖、枷、馬、牛六位將軍。且除城隍廟外,東寧宮、境福宮、新竹佑聖宮、普天城隍廟、南星宮亦皆祀有六將,藉由幽冥兵將的信仰擴散,形塑出新竹市濃厚之幽冥信仰的氛圍。新竹六將之特色為展演時皆以人肩負的「神將」,有別於民間常見由人裝扮之家將或官將首,其最重要的集結場合,為新竹都城隍廟中元祭典時之賑孤遶境。而新竹都城隍之中元祭典除賑孤繞境外,自農曆六月十二日迎請陰陽司公出龕開始,至農曆七月最後一天關虎門,期間尚有夯枷、查夜、迎路關等其他儀式,極具在地特色,
筆者於民國九十九年七月至民國一百年七月期間,由新竹都城隍廟及其六將會為中心展開田野調查,與現存之文獻與文物,以理解六將產生之背景與其發展歷史,並對照新竹市其他供奉六將之廟宇及相關人士進行之訪查紀錄,歸納整理出六將於新竹市之發展脈絡,另就新竹都城隍中元祭典各項儀式之內涵及六將或六將會於祭典期間所代表的角色與任務執行切入,研析六將之於幽冥信仰中所代表的功能與象徵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新竹市城隍信仰與六將研究
目 錄
謝誌..…………………...……………………………….……….……………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iii
目錄..……….………………………………………………………..……... iv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2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4

第貳章 新竹市的幽冥信仰…………………………………………………....17
第一節、幽冥信仰………………………………………………………………17
第二節 竹塹城的發展與城隍廟..…………………………………………. 25
第三節、新竹市的幽冥信仰……………………………………………………32

第參章 新竹六將………………………………………………………………42
第一節、六將傳說………………………………………………………………42
第二節、六將的製作……………………………………………………………45
第三節、新竹市六將信仰起源…………………………………………………51
第四節、新竹城隍廟六將會……………………………………………………58
第五節、新竹市其他六將會……………………………………………………66

第肆章 新竹城隍中元祭典……………………………………………………79
第一節、中元之意義……………………………………………………………79
第二節 新竹中元祭的由來及其發展…………………………………………82
第三節 新竹城隍廟中元祭典紀實-以民國九十九年為例…………………88

第伍章 結論……………………………………………………………………112

參考書目………………………………………………………………………….116

【附錄】 訪談名單表………………………………………………………...12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6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幽冥信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幽冥兵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竹都城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奉旨賑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竹中元祭zh_TW
dc.title (題名) 新竹市城隍信仰與六將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city God cult and six generals in Xinzhu ci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
Sutton, Donald S.“Steps of Perfection: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wieth-Century Taiwa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2003
《新竹市志》,卷五〈文教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
山根勇藏,《台灣民俗風物雜記》,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1990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學生出版社,2003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渡、祭厲與善書》,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卷,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
李宗益,《將源:論官將首》,台北:永豐厝,2002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
李亦園,《新竹市民宗教行為研究》,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研究計畫,1987
,《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頁259-290。
李乾朗主持、張德南等撰,《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新竹:新竹市文化出版,199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呂江銘,《家將》,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2002
,《官將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蘆洲神將(上)神將文化閱覽卷》,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蘆洲神將(下)神將藝術賞析卷》,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八將》,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台北:石渠出版,2008
呂江銘、林琪雯、許禎庭、楊純純,《新莊大熱鬧-2001年臺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1
呂宗力、鑾保群編,《台灣民間諸神(上)(下)》,台北:學生,1991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1990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北縣文化出版,1995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2000
吳騰達,《台灣民間雜技》,台北:漢光文化,1996
吳俊雄,《竹塹城之沿革考》,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恠我氏著、林美容點校,《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張永堂編,《續修新竹市志》(上冊)、(中冊)、(下冊),新竹:新竹市政府,2005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6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台北:雲龍出版,1993
,《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陳丁林,《南瀛藝陣誌》,台南:南縣文化,1997
陳彥仲、黃麗如等,《台灣的藝陣》,台北:遠足文化,2001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陳瑤倩,《臺灣的地獄司法神-清中葉以來時王信仰與玉歷寶鈔》,臺北:蘭臺,2006
陳信聰,《幽明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臺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
郭淨,《中國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89
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台北:臺原文化,1989
《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台北:臺原,1991
《台灣冥魂傳奇》,台北:台原,1992
《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1997
《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2000
黃柏芸,《台灣的城隍廟》,台北:遠足文化,2006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
葉明生,《福建省邵武市大阜崗鄉河源村的「跳番僧」與「跳八蠻」》,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
蔡翊鑫,《人與鬼之交流:新竹都城隍中元祭採實》,高雄:麗文出版,2011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6
鄭志明,《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中和市:大道文化,1996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書店,1994
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2005
鍾華操《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79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83
劉還月,《台灣民俗誌》,台北:洛城出版社,1986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臺原文化,1994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臺原文化,1994
《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2000
《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台北:常民文化,2000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謝宗榮、李秀娥,《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台北霞海城隍廟,2006
漢寶德 主持,《新莊廣福宮調查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1985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台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台北:眾文圖書,1999
薛若鄰主編,《中國巫儺面具藝術》,台北:南天,1996
錢茀,《儺俗史》,南京: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藝文出版社,2000
蕭兵,《儺蜡之風》,南京:江蘇出版社,1992
顧朴光,《中國面具史》,貴陽:貴州民族出版,1996
胡樸安編撰,《中華全國風俗志》,台北:啓新書局,1983


期刊論文
David Johnson,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5(2)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Cambridge,1985,pp363-475。
Stephan Feuchtwang “ School Temple and City God. In The City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 Stanford U. Press.1977,pp. 581-608.
Paul Katz,”Festival Systems and the Division of Ritual Labor: A Case Study of the An-fang at Hsin-chung’s Ti-Tsang An”《民俗曲藝》130(2001),pp.57-124。
Wang Chien-ch’ua n(王見川)“The White Dragon Hermitage and the Spread of the Eight Generals Procession Troupe in Taiwan” The People and the Dao.2009.pp283-302.
Paul Katz〈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第16卷(1998),pp.123-159。
Wolf P. Arthur著、張珣譯〈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台北;1997,pp.249-250。
王天麟,〈新莊市的歷史與本土宗教發展現況〉,《民俗曲藝》,台北:2001,頁65-94。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新論-以竹山地區的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台中:2003,頁183-210。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臺南文化》,新二十二期(台南:1986,頁47-65。
李基祖,〈城隍信仰與台灣歷史〉,《臺灣源流》,12,台北:1998,頁108-114
李宗益,〈俊賢堂與地藏庵新莊大拜拜的演變〉,《臺灣史蹟研究會八十七年會友年會論文選集》,台北:1998,頁269-279。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禳災儀式的轉化〉,《民俗曲藝》,台北:2004,頁351-385。
〈源於臺北縣的文化資產──以官將首為主軸的新莊關將文化〉,《北縣文化》,93,台北:2007,頁14-34。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台北:1994,頁116-150。
〈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頁373-422。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台北:1994,頁183-210。
〈臺灣民間禮俗中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8期(1994),頁32-53。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鈞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1999,頁53-110。
〈台灣的歲時行事與民間傳說-以上元、中元的儀式、神話為例〉第一屆中國民間文學國際學術會議,1991。
〈解結與扮犯:道教、禮祝的文化療癒〉,宗教經驗與臨床療癒國際研討會,2011,頁1-16。
李乾朗,〈新竹都城隍廟的建築〉《老城隍.新新竹 新竹都城隍廟建基二百五十週年城隍學術研討會》,新竹市:1998,頁3-14。
余耀文、蕭真真,〈新竹州戰後慰靈碑的歷史回顧〉,《新竹文獻雜誌》,44,新竹:2009,頁61-80
張德南,〈大眾廟中元祭祀碑〉,《竹塹文獻雜誌》,44,新竹:2009,頁54-60。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台灣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台北:2002,頁1-30。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台北:2000,頁145-210。
阮昌銳,〈義民爺的城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信仰之研究》,台北:1990,頁165-188。
呂一中,〈台南縣佳里鎮鎮山宮八家將〉《台灣宗教研究通訊》3,頁1-20。
〈佳里鎮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文化源流之探討〉《台灣宗教研究通訊》3,頁21-33。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台北:1994,頁147-191。
呂江銘,〈將神人敬四方名-淺談「官將首」〉,《北縣文化》48,台北:1996,頁42-49。
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與民俗藝陣中的面具運用〉(希臘國際假面藝術研究發表會,2002)。
周 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淺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50期,台中:2000,頁7。
周華斌,〈儺儀面具的沿革-兼談儺麵與戲面〉《民俗曲藝》69,台北:1991,頁119-164。
曾玉昆,〈由舊城城隍爺的出巡探討台灣民間的城隍信仰〉,《高市文獻》十卷三期,高雄:1998,頁1-58。
高賢治,〈台灣幽冥界特殊的神衹〉《台灣風物》39:3,台北!1991,頁128-141。
許雪姬,〈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02,台北:1992,頁1-27。
唐 羽,〈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壹)〉,《北縣文化》,48,台北:1996,頁4-14。
〈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貳)〉,《北縣文化》,49,台北:1996,頁53-60。
〈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參)〉,《北縣文化》,50,台北:1996,頁61-66。
黃有興,〈澎湖馬公城隍廟志〉《澎湖馬公城隍廟志(上冊)》,澎湖縣:1999
張 珣,〈「八家將」新研究:蘇堂棣(Donald S. Sutton)《如意步》(Steps of Perfection: Exorcistic Performers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評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7,台北:2005,頁343-355。
陳威伯,〈尾生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7台北;2008,頁123-136。
陳威伯、施靜宜,〈七爺八爺成神故事〉《稻江學報》,3: 1(嘉義,2008,頁314-325。
康 豹,〈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16,台北:1997,頁123-159。
康 豹,〈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台北:2000,頁173-202。
黃文博,〈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民俗曲藝》71,台北:1991,頁212-223。
黃運喜,〈從文化行銷觀點看新竹都城隍廟「城隍祭」活動〉《宗教哲學》,52(台北:2008,頁128。
張德南,〈新竹都城隍信仰的研究〉《老城隍.新新竹 新竹都城隍廟建基二百五十週年城隍學術研討會》,新竹市政府:1998。
新莊文史讀書會、興直堡文史工作室編著,《新莊港˙講新庄》,台北,1998,頁50-53。
葉明生,〈論「八將」在福建的流布、變異及儺文化的意義〉《民俗曲藝》期85,台北:1993,頁63-103。
隗 芾,〈論民俗中儺文化的改造〉《民俗曲藝》83,台北:1993,頁169-190。
鄧嗣禹撰,黃培、陶晉生編,〈城隍考〉《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食貨出版,1980,頁55-95。
謝佳榮〈臺灣城隍信仰之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30卷,台北:1987,頁23-41。
賴亮郡,〈家將「四季大神」初探〉《興大歷史學報》,18,台中:2007,頁315-350。
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42:4,台北:1992,頁105-136。
戴文鋒,〈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台北:1997,頁52-109。


學位論文
王耀賢,《府城城隍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0
王琰玲,《城隍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呂健鋒,《臺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08
林蔚嘉,〈台灣神將文化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孟文筠,《明代以來城隍故事與信仰》,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
楊天厚,《金門城隍信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3
郭國璽,《寺廟建築生命史-臺灣府城隍廟之研究》,高雄: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2005
凌淑菀,〈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沛霖,《臺灣城隍廟的儀式空間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200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