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雙薪家庭父親與母親使用社區保母系統服務及其對親職角色影響之初探研究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double-income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use communal nurse system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parenting role
作者 林慧菁
Lin, Hui Ching
貢獻者 傅立葉
林慧菁
Lin, Hui Ching
關鍵詞 母職
父職
社區保母系統
家庭保母
托育服務
motherhood
fatherhood
Communal Nurse System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40:54 (UTC+8)
摘要 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上升,雙薪家庭比例逐年升高,然而在家庭中幼兒的照顧工作仍以女性為主力,透過完備的公共托育政策將有助於平等性別分工。我國自2001年起推動社區保母系統服務,自2008年起開辦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計畫,旨在於使雙薪家庭父母親能夠安心使用保母托育服務。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幼兒父親與母親決定使用保母服務及選擇保母的動機及考量因素,以及使用保母服務托育後父親與母親自覺對自己的父職角色及母職角色的認知有何影響。並透過研究結果以提供保母與保母托育服務管理者參考及協助媒合。
本研究屬質化研究,透過位於台北的彭婉如基金會提供9對父母親受訪者,為避免夫妻權力干擾,訪談方式為研究者與父母親分開之單獨訪談。研究結論歸納九點:一、因家庭經濟考量與無法由家裡長輩照顧而尋求保母托育,且「人際管道」為主要的找保母管道;二、父母親普遍重視保母證照;三、選擇保母時,父母親重視托育持續性,意即可固定保母長期托育;四、父母親期待保母能有其他托育幼兒,使幼兒可學習人際互動;五、父母親選擇保母時重視幼兒感受;六、家長使用有系統管理的保母較安心;七、家庭對於選擇保母是以「母親」意見為主導,且母親考量較細緻;八、母親對於使用保母服務有愧疚感且感受深切,父親則無;九、使用保母服務有助於親職角色的發揮。最後,提出幾點關於承辦社區保母系統基金會的角色、保母訓練課程,以及托育政策等的相關建議。
Taiwan`s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proportion of double-income family is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still women in the care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as the main forc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public childcare policy will contribute to equ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Taiwan since 2001 to promote Communal Nurse the System service, Child care management and child care fee allowance program offered since 2008, aims to double income families, parents can feel at ease to us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athers and mothers decided to us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and the motives and considerations of selecting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s well as after the use of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 is conscious awareness of fatherhood and Motherhood what impact.
And through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nd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managers Reference and assist in matching.
This stud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nine pairs of parents of respondents through the Peng Wan-Ru Foundation located at Taipei. The way of interview in this study to separate researcher and the parents is for avoiding the interference from parents by marital power. Conclusion this study of nine points:1.Due to the family economy and at home elder cannot take care of children, seeking for a child care, and seeking for a child care “interpersonal channels” is the main way; 2. Parents generally valu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license; 3.Select a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par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child care sustained, meaning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an be long-term childcare; 4.Parents look forward to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an take care other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can learn social interaction; 5.Parents choos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focus on children feeling; 6.Parents us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of systems management service feel trust; 7.Family select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leading on the views of "mother", and mother considerations is in greater detail; 8. Mother feeling guilt and deep feelings for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service, but no father; 9.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contribute to the parenting role to play. Finally, offer some points of the foundation’s role to host the Communal Nurse System servic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training courses and childcar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參考文獻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臺北市:時報文化。(Rosemarie Tong, 1989)

內政部兒童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0/1/16

內政部兒童局(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0/1/5

內政部兒童局(2011)。兒少福利數據。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內政部兒童局(2012)。服務資訊查詢。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1-158)。臺北:女書文化。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 -28。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13-H031-002。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 -171。

王郁琇(2005)。單親父親之親職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27-159)。臺北:女書文化。

王青萍(2009)。社區保母系統對家庭式托育服務品質之影響:台中市南區的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哲源(2006)。我國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對提供子女照顧影響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媽啊!真辛苦!臺灣地區幼兒媽媽托育現況調查報告。兒盟瞭望,1,86-96。

方美玲(2005)。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7a)。我國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檢索取得日期:2010/1/5

行政院主計處(2007b)。生育概況。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檢索取得日期:2010.01.05

行政院主計處(2010)。性別統計指標。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517檢索取得日期:2012/5/3

行政院主計處(2011)。台灣地區勞動力分配。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517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行政院主計處(2012)。有偶婦女勞動力參與率。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536&CtNode=3300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古今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玲(2008)。少子化對策與台灣社會安全體系的展望。載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1-28)。線上檢索日期:2010/2/15。網址:http://swat.sw.ccu.edu.tw/downloads/papers/200805230103.pdf。

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 2006)

李宏文(2009)。幼有所養何處尋?談社區托育照顧現況與家長送托對策。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45,8-16。

李宜靜(2008)。職婦托育資訊需求與管道研究。幼兒保育論壇,3,114-138。

杜宜展、吳青蓉(2009)。父職角色信念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18,165-192。

杜宜展(2003)。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83~93.7.31) 博士。

杜宜展(2006)。家庭類型、幼兒父親個人因素及父職參與意願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225-249。

武素萍(1993)。台北市職業婦女對家庭式嬰幼兒照顧品質期望與評價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臺北:女書文化。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燁(1997)。父母角色與工作角色的衝突:親職假政策初探。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55-279)。臺北:東吳大學。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托兒需求的思考─必然性與選擇性。兒童福利期刊,4,291-295。

邱華慧(2010)。社區保母系統在職研習課程規劃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81-93。

周震歐(1992)。托育服務類型及其實務運作之調查研究。臺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段慧瑩、馬祖琳、張斯寧(2010)。全國社區保母系統評鑑分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61-80。

柯里斯、林為正(譯)(2001)。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一版二刷)。臺北:智庫文化。(David Stoop, 1994)

范情(2000)。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01-242)。臺北:女書文化。

胡幼慧、李宜靜、陳怡冰(1992)。婦幼?父幼?。婦女研究通訊,26&27,2-4。

洪文龍(2004)。推嬰兒車的男人很可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9-112。

洪筱涵(2008)。隔代教養祖父母照顧經驗之初探-完整「生命裡的不完整」。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敏中(2002)。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臺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煒(2006)。高屏地區家長選擇嬰幼兒托育模式之行為探究。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涂妙如(2003)。影響家庭嬰幼兒照顧方式決策之相關因素研究。家政教育學報,5,95-120。

祝康彥譯(1979),父親在撫育兒女方面的地位。今日生活,154,頁17-19。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 1990)

馬祖琳(2005)。家長視域之家庭托育經驗實相探討。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1-10。

莊永佳(199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瑄(2008)。夫妻決策與托育樣貌之初探。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黃坤瑛(1988)。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職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1)。臺北:巨流。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美娟、段慧瑩(2005)。花蓮地區母親對幼兒托育服務選擇理由、重要程度及托育滿意度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1),106-120。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7(4),1-28。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0)。重點分工表。http://cwrp.moi.gov.tw/working_result.aspx?site_sn=24&working_sn=3&working_ideal_sn=16&working_important_sn=65 檢索取得日期:2010/2/21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2)。重點分工表。http://cwrp.moi.gov.tw/working_result.aspx?site_sn=24&working_sn=3&working_ideal_sn=16&working_important_sn=65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彭淑華(1995)。影響父母24小時兒童托育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75-306。

馮燕(2002)。托育服務。臺北市:巨流。

游美惠、柯伯昇 (2004)。從瑞典的育兒爸爸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5-108。

葉麗貞(2005)。嬰幼兒母親的育兒處境之詮釋。臺北市: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亞蘭 (2009)。育兒知識論述之分析--以育兒雜誌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12-118。

劉毓秀(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時報。

劉毓秀(2000)。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59-200)。臺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王兆慶(2010)。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托育政策向前走!。臺灣勞工季刊,23,65-70。

劉惠純(2010)《解開空服員的黑盒子:轉話提問、深入訪問與分析編碼》。謝國雄編,以身為度 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三版),頁239-268。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41-91。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蔡嫦娟、張碧如(2003)。家長對家庭保母之選擇及關係之建立—兼談證照與非證照保母之比較。兒童福利期刊,4,133-155。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182-218)。臺北:時報。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女書文化。

蘇嘉芸(2006)。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花蓮縣: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Barnard, K. E., & Solchany, J. E. (2002). Mothering.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Vol.3)(pp.3-25).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eglowski, D., & Bacigalupa, C. (2002). Four Perspectives on Child Care Qualit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0(2), 87-92.

Daly,K.(1993).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4(4),510-530.

Fuqua, R. W., & Labensohn, D. (1986). Parents as consumers of child care. Family Relations, 35(2), 295-303.

Grimm, S. (2000). Who Is Watching Our Kids?. A Profile of the Colorado Child Care Workforce in the Year 2000. For full text: http://www.corra.org

Krauss, J. (1998). Brief Report: Safe at Home Base: Working Parents` Reasons for Choice of Home-Based Child Car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5(1), 59-66.

Molgaard, V. K.(1993).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day care business and their own families.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2(1), 55-71.

Peyton,V.,Jacobs,A.,O`Brien,M.,Roy,C. (2001).Reasons for choosing child care : Associ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6, 191-208.

Pleck, J. H., & Hofferth, S. L.(2008). Mother involvement as an influence on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early adolescents. Fathering, 6(3), 267-286.

Seo, S. (2003). Early Child Care Choices: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3(6), 637-65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9726401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4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傅立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慧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Hui 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慧菁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Hui 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Oct-2012 16:40:54 (UTC+8)-
dc.date.available 24-Oct-2012 16:40: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Oct-2012 16:40: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264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3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64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上升,雙薪家庭比例逐年升高,然而在家庭中幼兒的照顧工作仍以女性為主力,透過完備的公共托育政策將有助於平等性別分工。我國自2001年起推動社區保母系統服務,自2008年起開辦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計畫,旨在於使雙薪家庭父母親能夠安心使用保母托育服務。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幼兒父親與母親決定使用保母服務及選擇保母的動機及考量因素,以及使用保母服務托育後父親與母親自覺對自己的父職角色及母職角色的認知有何影響。並透過研究結果以提供保母與保母托育服務管理者參考及協助媒合。
本研究屬質化研究,透過位於台北的彭婉如基金會提供9對父母親受訪者,為避免夫妻權力干擾,訪談方式為研究者與父母親分開之單獨訪談。研究結論歸納九點:一、因家庭經濟考量與無法由家裡長輩照顧而尋求保母托育,且「人際管道」為主要的找保母管道;二、父母親普遍重視保母證照;三、選擇保母時,父母親重視托育持續性,意即可固定保母長期托育;四、父母親期待保母能有其他托育幼兒,使幼兒可學習人際互動;五、父母親選擇保母時重視幼兒感受;六、家長使用有系統管理的保母較安心;七、家庭對於選擇保母是以「母親」意見為主導,且母親考量較細緻;八、母親對於使用保母服務有愧疚感且感受深切,父親則無;九、使用保母服務有助於親職角色的發揮。最後,提出幾點關於承辦社區保母系統基金會的角色、保母訓練課程,以及托育政策等的相關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aiwan`s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proportion of double-income family is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still women in the care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as the main forc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public childcare policy will contribute to equ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Taiwan since 2001 to promote Communal Nurse the System service, Child care management and child care fee allowance program offered since 2008, aims to double income families, parents can feel at ease to us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athers and mothers decided to us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and the motives and considerations of selecting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s well as after the use of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 is conscious awareness of fatherhood and Motherhood what impact.
And through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nd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managers Reference and assist in matching.
This stud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nine pairs of parents of respondents through the Peng Wan-Ru Foundation located at Taipei. The way of interview in this study to separate researcher and the parents is for avoiding the interference from parents by marital power. Conclusion this study of nine points:1.Due to the family economy and at home elder cannot take care of children, seeking for a child care, and seeking for a child care “interpersonal channels” is the main way; 2. Parents generally value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license; 3.Select a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par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child care sustained, meaning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an be long-term childcare; 4.Parents look forward to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an take care other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can learn social interaction; 5.Parents choos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focus on children feeling; 6.Parents us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of systems management service feel trust; 7.Family select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leading on the views of "mother", and mother considerations is in greater detail; 8. Mother feeling guilt and deep feelings for 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service, but no father; 9.Th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nursery service contribute to the parenting role to play. Finally, offer some points of the foundation’s role to host the Communal Nurse System service,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training courses and childcar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
表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父職與母職的性別角色分化 7
第二節 我國目前托育體系及社區保母系統發展 26
第三節 家長選擇保母的管道與考量因素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55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5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59
第一節 使用保母服務的動機 59
第二節 找保母服務的決策過程 65
第三節 使用保母服務對父職、母職角色影響及對保母滿意情形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10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一:各地方政府及社區保母系統連絡表 116
附錄二:告知後同意書 119
附錄三:訪談大綱 120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4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母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父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保母系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庭保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托育服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otherhoo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therhoo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unal Nurse Syste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ursery serviceen_US
dc.title (題名) 雙薪家庭父親與母親使用社區保母系統服務及其對親職角色影響之初探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double-income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use communal nurse system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parenting ro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臺北市:時報文化。(Rosemarie Tong, 1989)

內政部兒童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0/1/16

內政部兒童局(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0/1/5

內政部兒童局(2011)。兒少福利數據。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內政部兒童局(2012)。服務資訊查詢。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1-158)。臺北:女書文化。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 -28。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13-H031-002。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 -171。

王郁琇(2005)。單親父親之親職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27-159)。臺北:女書文化。

王青萍(2009)。社區保母系統對家庭式托育服務品質之影響:台中市南區的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哲源(2006)。我國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對提供子女照顧影響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媽啊!真辛苦!臺灣地區幼兒媽媽托育現況調查報告。兒盟瞭望,1,86-96。

方美玲(2005)。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7a)。我國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檢索取得日期:2010/1/5

行政院主計處(2007b)。生育概況。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 檢索取得日期:2010.01.05

行政院主計處(2010)。性別統計指標。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517檢索取得日期:2012/5/3

行政院主計處(2011)。台灣地區勞動力分配。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517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行政院主計處(2012)。有偶婦女勞動力參與率。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536&CtNode=3300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古今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玲(2008)。少子化對策與台灣社會安全體系的展望。載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1-28)。線上檢索日期:2010/2/15。網址:http://swat.sw.ccu.edu.tw/downloads/papers/200805230103.pdf。

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 2006)

李宏文(2009)。幼有所養何處尋?談社區托育照顧現況與家長送托對策。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45,8-16。

李宜靜(2008)。職婦托育資訊需求與管道研究。幼兒保育論壇,3,114-138。

杜宜展、吳青蓉(2009)。父職角色信念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18,165-192。

杜宜展(2003)。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83~93.7.31) 博士。

杜宜展(2006)。家庭類型、幼兒父親個人因素及父職參與意願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225-249。

武素萍(1993)。台北市職業婦女對家庭式嬰幼兒照顧品質期望與評價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臺北:女書文化。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燁(1997)。父母角色與工作角色的衝突:親職假政策初探。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55-279)。臺北:東吳大學。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托兒需求的思考─必然性與選擇性。兒童福利期刊,4,291-295。

邱華慧(2010)。社區保母系統在職研習課程規劃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81-93。

周震歐(1992)。托育服務類型及其實務運作之調查研究。臺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段慧瑩、馬祖琳、張斯寧(2010)。全國社區保母系統評鑑分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61-80。

柯里斯、林為正(譯)(2001)。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一版二刷)。臺北:智庫文化。(David Stoop, 1994)

范情(2000)。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01-242)。臺北:女書文化。

胡幼慧、李宜靜、陳怡冰(1992)。婦幼?父幼?。婦女研究通訊,26&27,2-4。

洪文龍(2004)。推嬰兒車的男人很可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9-112。

洪筱涵(2008)。隔代教養祖父母照顧經驗之初探-完整「生命裡的不完整」。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敏中(2002)。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臺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煒(2006)。高屏地區家長選擇嬰幼兒托育模式之行為探究。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涂妙如(2003)。影響家庭嬰幼兒照顧方式決策之相關因素研究。家政教育學報,5,95-120。

祝康彥譯(1979),父親在撫育兒女方面的地位。今日生活,154,頁17-19。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 1990)

馬祖琳(2005)。家長視域之家庭托育經驗實相探討。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1-10。

莊永佳(199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瑄(2008)。夫妻決策與托育樣貌之初探。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黃坤瑛(1988)。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職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1)。臺北:巨流。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美娟、段慧瑩(2005)。花蓮地區母親對幼兒托育服務選擇理由、重要程度及托育滿意度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1),106-120。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7(4),1-28。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0)。重點分工表。http://cwrp.moi.gov.tw/working_result.aspx?site_sn=24&working_sn=3&working_ideal_sn=16&working_important_sn=65 檢索取得日期:2010/2/21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2)。重點分工表。http://cwrp.moi.gov.tw/working_result.aspx?site_sn=24&working_sn=3&working_ideal_sn=16&working_important_sn=65 檢索取得日期:2012/3/25

彭淑華(1995)。影響父母24小時兒童托育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75-306。

馮燕(2002)。托育服務。臺北市:巨流。

游美惠、柯伯昇 (2004)。從瑞典的育兒爸爸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5-108。

葉麗貞(2005)。嬰幼兒母親的育兒處境之詮釋。臺北市: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亞蘭 (2009)。育兒知識論述之分析--以育兒雜誌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12-118。

劉毓秀(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時報。

劉毓秀(2000)。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59-200)。臺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王兆慶(2010)。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托育政策向前走!。臺灣勞工季刊,23,65-70。

劉惠純(2010)《解開空服員的黑盒子:轉話提問、深入訪問與分析編碼》。謝國雄編,以身為度 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三版),頁239-268。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41-91。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蔡嫦娟、張碧如(2003)。家長對家庭保母之選擇及關係之建立—兼談證照與非證照保母之比較。兒童福利期刊,4,133-155。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182-218)。臺北:時報。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女書文化。

蘇嘉芸(2006)。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花蓮縣: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Barnard, K. E., & Solchany, J. E. (2002). Mothering.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Vol.3)(pp.3-25).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eglowski, D., & Bacigalupa, C. (2002). Four Perspectives on Child Care Qualit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0(2), 87-92.

Daly,K.(1993).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4(4),510-530.

Fuqua, R. W., & Labensohn, D. (1986). Parents as consumers of child care. Family Relations, 35(2), 295-303.

Grimm, S. (2000). Who Is Watching Our Kids?. A Profile of the Colorado Child Care Workforce in the Year 2000. For full text: http://www.corra.org

Krauss, J. (1998). Brief Report: Safe at Home Base: Working Parents` Reasons for Choice of Home-Based Child Car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5(1), 59-66.

Molgaard, V. K.(1993).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day care business and their own families.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2(1), 55-71.

Peyton,V.,Jacobs,A.,O`Brien,M.,Roy,C. (2001).Reasons for choosing child care : Associ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6, 191-208.

Pleck, J. H., & Hofferth, S. L.(2008). Mother involvement as an influence on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early adolescents. Fathering, 6(3), 267-286.

Seo, S. (2003). Early Child Care Choices: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3(6), 637-65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