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大陸之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經營業務分析—兼談台灣銀行業登陸之業務方向
作者 陳明陽
貢獻者 朱浩民
陳明陽
關鍵詞 銀行
大陸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15:03 (UTC+8)
摘要 截至2012年5月底為止,台灣已有7家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分行營業,並將開辦人民幣業務,但是相較於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多年的佈局,台灣銀行業起步才剛開始。如何把握住中國大陸政府未來的政策方向,並把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當成借鏡,來分析台灣銀行業登陸之後的業務方向和挑戰,實為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本研究先說明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以及目前的現況,接著藉由分析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的經營情況及收入結構,發現外資銀行比中資銀行有更多元的非利息收入來源,比重明顯比中資銀行高出許多,這點可以當成台灣銀行業業務方向的借鏡。此外,從《ECFA》的優惠條件、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內容、中國大陸目前政策發展的方向並配合台灣銀行業本身的優勢,研究歸納出台灣銀行業的發展機會:1.從廣大的台商市場拓展相關業務;2.往中國大陸中西部及東北部設立據點;3.著重發展中小企業金融;4.將海西特區和天津濱海特區作為進軍中國大陸其他區域的跳板;5.配合中國大陸政策方向,在溫州的金融改革試驗區、浙江省麗水市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以及未來可能的改革試驗區和開放業務,尋找突破點。
     
     台灣銀行業在既有的機會上,業務可以朝以下的方向發展:1.以台商市場當成圓心,拓展其他業務;2.根據本身的優勢以及未來發展目標決定登陸後的客源服務對象;3.不能只注重在利息收入的業務項目,對於非利息項目都要有所考量,才能立足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
     
     台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雖然有發展的機會但也同時面臨許多挑戰,因此必須借鏡外資銀行的發展經驗,並善用目前中國大陸的政策導向,同時發揮本身之優勢,做好審慎的策略規劃,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找到立足點。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年報。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年年報。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0年年報。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年報。
     5.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www.cbrc.gov.cn。
     6. 中央銀行網站,http://www.cbc.gov.tw/mp1.html。
     7. 王果(2008),銀行跨國併購:動因、績效與政策協調,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
     8. 毛澤盛(2006),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的實證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博士論文。
     9. 朱浩民、廖四郎(2008),國際主要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經驗之探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0. 朱浩民(2010),中國金融制度與市場,初版,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呂青樺、沈中華(2010) ,「影響大陸地區銀行獲利能力與風險的因素」,中國大陸研究,49:3,119-142。
     12. 李紀珠(2001),「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的機會與挑戰」,國政研究報告。
     13. 李桐豪(2010),兩岸銀行業務開放對大陸台商及國內銀行之影響及政府對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4. 李樑堅、陳雅琳(2009),「台灣的銀行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策略與合作機制」,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三期。
     15. 韋顏秋(2010),外資併購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與穩定性影響研究,南開大學商學院博士論文。
     16. 翁嘉禧、楊惠淳(2005),「由全球化觀點論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投資策略」,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研討會。
     17. 葉欣(2006),「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財經問題研究,第2期(總第267期),61-66。
     18. 羅暐程(2006),台灣金融業突破兩岸瓶頸邁向下一個成長機會,中央大學商學院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 Classens, S., Demirguc-Kunt, A. and H. Huizinga(2001),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 891-911.
     2. Lensink, Robert and Niels Hermes(2004),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s: 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ter?,”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8, 553–568.
     3. Martinez Peria, Maria Soledad and Ashoka Mody(2004), “How Foreign Participation and Market Concentration Impact Bank Spreads: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3210.
     4. Martinez Peria, Maria Soledad and Robert Cull (2007), “Foreign Bank Participation and C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28.
     5. Olusoga, S. Ade(1993), “Marker Concentration Versus Marker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MNE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0(2), 40-59.
     6. PricewaterhousesCoopers(2010), Foreign Banks in China.
     7. 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 Foreign Banks in China.
     8. Slager, Alfred(200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anks: Strategic Patterns and Performance,” The European Money and Finance Forum, 200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金融研究所
99352001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3520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浩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明陽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明陽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0:15:03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0:15: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0:15: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93520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金融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352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截至2012年5月底為止,台灣已有7家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分行營業,並將開辦人民幣業務,但是相較於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多年的佈局,台灣銀行業起步才剛開始。如何把握住中國大陸政府未來的政策方向,並把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當成借鏡,來分析台灣銀行業登陸之後的業務方向和挑戰,實為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本研究先說明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以及目前的現況,接著藉由分析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的經營情況及收入結構,發現外資銀行比中資銀行有更多元的非利息收入來源,比重明顯比中資銀行高出許多,這點可以當成台灣銀行業業務方向的借鏡。此外,從《ECFA》的優惠條件、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內容、中國大陸目前政策發展的方向並配合台灣銀行業本身的優勢,研究歸納出台灣銀行業的發展機會:1.從廣大的台商市場拓展相關業務;2.往中國大陸中西部及東北部設立據點;3.著重發展中小企業金融;4.將海西特區和天津濱海特區作為進軍中國大陸其他區域的跳板;5.配合中國大陸政策方向,在溫州的金融改革試驗區、浙江省麗水市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以及未來可能的改革試驗區和開放業務,尋找突破點。
     
     台灣銀行業在既有的機會上,業務可以朝以下的方向發展:1.以台商市場當成圓心,拓展其他業務;2.根據本身的優勢以及未來發展目標決定登陸後的客源服務對象;3.不能只注重在利息收入的業務項目,對於非利息項目都要有所考量,才能立足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
     
     台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雖然有發展的機會但也同時面臨許多挑戰,因此必須借鏡外資銀行的發展經驗,並善用目前中國大陸的政策導向,同時發揮本身之優勢,做好審慎的策略規劃,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找到立足點。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目次 i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國內文獻回顧 4
     第二節 中國大陸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國外文獻回顧 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
     第三章 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與現況 12
     第一節 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 12
     第二節 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現況 14
     第四章 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內容分析 20
     第一節 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經營情況及收入結構比較 20
     第二節 本章小結 34
     第五章 台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業務分析 35
     第一節 台灣銀行業和在中國大陸的外資銀行業務比較 35
     第二節 台灣銀行業收入結構分析 40
     第三節 台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業務方向 4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5
     參考文獻 5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3520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銀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陸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之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經營業務分析—兼談台灣銀行業登陸之業務方向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年報。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年年報。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0年年報。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年報。
     5.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www.cbrc.gov.cn。
     6. 中央銀行網站,http://www.cbc.gov.tw/mp1.html。
     7. 王果(2008),銀行跨國併購:動因、績效與政策協調,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
     8. 毛澤盛(2006),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的實證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博士論文。
     9. 朱浩民、廖四郎(2008),國際主要金融機構在中國發展經驗之探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0. 朱浩民(2010),中國金融制度與市場,初版,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呂青樺、沈中華(2010) ,「影響大陸地區銀行獲利能力與風險的因素」,中國大陸研究,49:3,119-142。
     12. 李紀珠(2001),「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的機會與挑戰」,國政研究報告。
     13. 李桐豪(2010),兩岸銀行業務開放對大陸台商及國內銀行之影響及政府對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14. 李樑堅、陳雅琳(2009),「台灣的銀行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策略與合作機制」,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三期。
     15. 韋顏秋(2010),外資併購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與穩定性影響研究,南開大學商學院博士論文。
     16. 翁嘉禧、楊惠淳(2005),「由全球化觀點論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投資策略」,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研討會。
     17. 葉欣(2006),「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財經問題研究,第2期(總第267期),61-66。
     18. 羅暐程(2006),台灣金融業突破兩岸瓶頸邁向下一個成長機會,中央大學商學院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 Classens, S., Demirguc-Kunt, A. and H. Huizinga(2001),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 891-911.
     2. Lensink, Robert and Niels Hermes(2004),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s: 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ter?,”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8, 553–568.
     3. Martinez Peria, Maria Soledad and Ashoka Mody(2004), “How Foreign Participation and Market Concentration Impact Bank Spreads: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3210.
     4. Martinez Peria, Maria Soledad and Robert Cull (2007), “Foreign Bank Participation and C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28.
     5. Olusoga, S. Ade(1993), “Marker Concentration Versus Marker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MNE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0(2), 40-59.
     6. PricewaterhousesCoopers(2010), Foreign Banks in China.
     7. 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 Foreign Banks in China.
     8. Slager, Alfred(200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anks: Strategic Patterns and Performance,” The European Money and Finance Forum, 2005.
zh_TW